里姆斯基 -科萨科夫
俄国作曲家,指挥家,教育家。1844 年3月18日生于诺夫哥罗德省季赫温市,1908 年6月21日卒于卢加附近的柳边斯克庄园。代表性的有《普斯科夫的姑娘》(又名《可怕的伊万》)、《五月之夜》、《雪姑娘》、《圣诞之夜 》、《莫扎特与萨列里》、《萨德科》、《沙皇的新娘》、《萨尔坦沙皇的童话》、《不死的卡谢》、《隐城基捷日与费芙罗尼亚姑娘的传奇》、《金鸡》等。
《野蜂飞舞》基本简介
《野蜂飞舞》(也作《大黄蜂的飞行》)是俄罗斯作曲家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名曲之一。尼古拉于1899年到1900年间,基于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的诗作改编为同名歌剧《苏丹沙皇的故事》。其中第3幕第1场为描述王子变化为大黄蜂攻击2个反派角色的情形,此时的配乐即为此曲。由于此曲的旋律极快,后人常选用此曲作为展示钢琴、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技巧。
《野蜂飞舞》教案
教材分析:
《野蜂飞舞》是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所作歌剧《萨旦王的故事》第二幕第一场中由管弦乐演奏的插曲。这首风格诙谐的管弦乐小曲,已脱离原歌剧,成为音乐会中经常演奏的通俗名曲。现在多由小提琴或其他器乐独奏。该曲为a小调,活泼的快板,乐曲从快速下行的半音阶开始,然后是上下翻滚的音流,经过旋律轻快而有力的中段后,又回到了第一主题。最后半音阶上升乐句,则描写大黄蜂的离去,直到消失在视线以外。用小提琴或长笛独奏时,更能生动地表达出大黄蜂振翅疾飞的情景。
教学目标:
1、能与教师一起聆听并感受《野蜂飞舞》这首管弦乐曲,在身心愉悦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2、能试着学会分析乐曲,初步尝试乐曲结构的听辨。说出对乐曲的独立见解与感受,并根据自己的体会大胆自由地模仿,展示自己具有音乐性的肢体语言。
3、能以饱满、积极热情的精神状态体会乐曲的风格特点,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听赏乐曲的兴趣及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在听赏过程中学会寻找乐曲的特点,抓住主旋律并初步尝试分析乐曲结构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用具:
手风琴一台、多媒体操作平台、CAI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初听乐曲 感受特点
1、导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首特别有趣的乐曲,请大家仔细地听听,并用你们自己的身体随着音乐动一动,感受一下。乐曲开始啦!(播放音乐,不带画面。)
生:随乐自由摆动??????
师:乐曲听完啦,刚才发现很多同学表现得非常好,老师想还想看看大家再表演一次,不过这一次就不是随乐律动啦,而是用手画一画啦。
设计意图:教师直接导入能用富有特点的音乐吸引学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在课堂一开始就让学生自由的随乐律动,可提高学生对陌生乐曲欣赏的兴趣,满足他们对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好奇心。
2、随乐画 作比较
师:老师想请同学们随着音乐的起伏、节拍的跳跃、声音的高低来画图案,你觉得可以用什么图形来表示,就用什么图形来表示。同时想请两位小画家上台来现场为我们展示。
生:争先恐后的举手(二次播放音乐,不带画面)
第二次聆听乐曲,教师要求学生在已准备好的白纸上进行音乐涂鸦。用自己喜欢的线条、图案等方式画出整首乐曲的旋律线,并指名两名学生上黑板进行现场展示、比较。
师:这两位小画家的作品实在是太棒啦,还是由他们俩为大家讲讲为什么是这样画的原因,来说说他们听这首乐曲时的感受吧!
3、完成后进行涂鸦的分析,由学生自己说出理由并给予及时的评价。
二、再听乐曲 律动模仿
1、师:刚才大家随着乐曲进行身体的摆动,也用自己的理解随乐画过啦,那谁来告诉我,你觉得这首乐曲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场景呢?或者你听到乐曲后仿佛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
生:很多东西在动。
生:很多鸟在飞。
生:像在打架。
生:好像非常急。略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对,那谁来模仿一下?
生模仿飞的动作,师随时评价。
师:首先是慢慢的飞过来,接着飞得越来越快啦,一会上,一会下,一会在前面,一会在后面,到最后越来越快,飞得越来越有力。
师边讲解学生边跟着模仿,随乐律动出整首乐曲。(三次播放不带画面音乐)
2、有了上一个涂鸦环节的铺垫,教师很自然地过渡到乐曲的再次聆听,学生会很主动地根据乐曲旋律的速度、节奏、及进行方向展开身体动作的模仿,教师小结学生们的表现,并由学生自己归纳出“飞”的动作,“飞”的速度,“飞”的力度。
引出乐曲的主要角色: 【蜜蜂图片】
设计意图:教师从这个环节起就要抓住“飞”的特点,除了听觉上的感受,让学生从自己身体动作的模仿中发现,就视觉效果入手,体验出乐曲中描写野蜂翅膀振动频率的快慢。从而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3、继续让学生模仿乐曲描绘的场景,由“飞”升华到“舞”,由简单的“扇动翅膀”动作到成群的“舞蹈”,由学生自己归纳出“舞”的方向,“舞”的诙谐,“舞”的高潮。
设计意图:教师可带领学生一起从“飞”到“舞”,在教室条件允许下进行适当的表现。让学生在愉快的师生共同舞动感受中聆听乐曲的主要特点。
三、尝试分析 找出规律
1、师:这群野蜂是怎么飞的?它们的方向是怎么飞的?
生:从上至下,由前到后等等。(播放其中的典型乐句)
师和生一起将手臂张开,试着做出高低起伏的动作。
师:哪位同学能哼出其中的旋律呢?轻轻地模仿一下也可以。
生:略
师:真不错,的确!野蜂是一群群由上至下的飞,由远到近的飞,由高到低的飞,就像上楼梯或下楼梯一样,来!跟着我再飞一次。(播放全曲)
根据学生自己的舞动,让他们主动发现下行半音阶及上行半音阶的回转,找出乐曲的特点,并能试着哼唱出乐曲主旋律。初步学会浅易的乐曲分析,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鼓励。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及及时挖掘学生的潜在分析能力。只要让他们在聆听模仿过程中学会找出特点或说出浅易的规律就达到教学目标了,为以后的音乐听赏教学搭建好桥梁,奠定了基础。
四、教师范奏 自由表现
1、师:老师想带着大家一起来飞,一起来舞,一起来模仿野蜂飞舞的景象。准备啦,它们来啦。
生:各就各位。
教师运用手风琴,完整的演奏《野蜂飞舞》。让全体学生一同表演,教师可走向学生座位中间,声情并茂地与学生一起律动(要求教师的演奏极富感染力),将整个课堂推向高潮。
2、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整首乐曲的特点,并小结出乐曲曲名。并向学生介绍乐曲的背景及作者。(出示课件 介绍乐曲背景及作者)
3、最后在管弦乐器的演奏声中“飞舞”出教室,结束全课。
设计意图:将教师的演奏融入整个课堂中,不仅可以增加乐曲的渲染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这首乐曲的印象。在富有感染力的音乐中完成他们的学习,相信这样的听赏课对于学生来说不会枯燥。
《野蜂飞舞》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仔细聆听乐曲,并能够结合书中的插图,想象野蜂飞舞时的情景。
2.能力目标:学生随音乐模仿野蜂飞舞时的动作,体会音乐表现野蜂飞舞时忽上忽下,声音时强时弱的特点。
3.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管弦乐,了解其中的乐器的音色的美妙,从而更加的喜爱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聆听音乐进教室,老师想问问,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描述了谁?
那有哪些小动物对庄稼有益呢?(小青蛙,小蜜蜂)那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管弦乐曲《野蜂飞舞》。
二、讲授新课:
1.学生来汇报一下什么是管弦乐曲。
2.聆听乐曲,边听边想,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3.再次聆听,边听边用笔随乐曲画一条线。
4.再次聆听,说说乐曲的情绪?
5.那就用这种情绪来做随乐曲做一下,野蜂飞舞的动作。
6.说说乐曲里你都听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
7.通过课件介绍乐器,并聆听乐器发出的声音。
8.就让我们在此聆听着美妙的管弦乐曲吧!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有认识了一位好朋友,那它在生活中也是得到了其他小朋友的喜爱,听听其他小朋友是怎样歌唱他的呢?(播放有关小蜜蜂的歌曲)随音乐离开教室。
《野蜂飞舞》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音乐《野蜂飞舞》,表现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能够自编动作参与表演。
教学重点:
聆听音乐,表现对小动物的喜爱,了解小号这种乐器。
教学准备:
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听音乐起立、问好、入座!
二、听《野蜂飞舞》
1. 播放《野蜂飞舞》,提问,听了这段音乐你觉得是描写什么的?
2. 引入《野蜂飞舞》,你听出来它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3. 再次欣赏,用动作表现野蜂飞舞的样子。
三、思考与活动
1、听乐曲。
边听边想,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2、听后交流:如果给你一支笔,你会画什么样的线条呀?
3、再听:边听边用身体语言表现小蜜蜂飞行的样子。
四、编创
1、完整地聆听管弦乐,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提示学生回答歌中表现的野蜂急促地上下飞舞的形象。
2、复听歌曲,自编动作表现出野蜂急促地上下飞舞的形象,随着歌曲录音用自编的动作表演。
小结:
我们认识了那么多的小动物,它们都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们呀?是啊,让我们都成为它们的好朋友,因为有了它们,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课件10张PPT。野蜂飞舞小号独奏乐曲介绍《野蜂飞舞》这首常用于小提琴或其他器乐独奏的小曲,原是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柯夫(1844-1908),所作歌剧 《萨旦王的故事》(The Tale of Tsar Saltan)第二幕第一场中,由管弦乐演奏的插曲。《野蜂飞舞》(又名《大黄蜂的飞行》)的原曲谱上记有:“从海面的远方,飞来一群大黄蜂,围绕到天鹅的四周,盘旋飞舞。”乐曲描绘的场景此曲表现了大黄蜂振翅疾飞的情景。全曲由半音阶的下行乐句开始, 经过旋律轻快而有力的中段后, 又回到了第一主题。最后半音阶上升乐句,则描写大黄蜂的离去,直到消失在视线以外。
《萨旦王的故事》 四幕歌剧《萨旦王的故事》完成于1900年,叙述萨旦王喜获独生子后,因受奸人的恶意中伤,将爱儿和王后,装在罐里流放汪洋中。后来母子安然漂流到一个孤岛上,王子终于平安长大。某日,王子救了一只被大黄蜂蜇伤的天鹅,不料天鹅却变成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公主。这时明白了王后的无辜的父王,也带了侍从,乘船来到这孤岛,找到久别无恙的王子。全剧最后在大团圆与欢乐中结束。乐曲欣赏乐曲赏析此曲小号演奏时,生动地表达出大黄蜂振翅疾飞的情景。
全曲由半音阶的下行乐句开始, 经过旋律轻快而有力的中段后, 又回到了第一主题。最后半音阶上升乐句,则描写大黄蜂的离去,直到消失在视线以外。乐曲所用乐器小号小号介绍小号,俗称小喇叭,铜管乐器家族的一员,常负责旋律部分或高吭节奏的演奏,也是铜管乐器家族中音域最高的乐器。常用于军乐队、管弦乐团、管乐团、爵士大乐团或一般爵士乐,视曲目编制需求而有不同。科萨柯夫1844 年3月18日生于诺夫哥罗德省季赫温市,7岁学钢琴,10岁开始作曲 。12 岁入圣彼得堡海军士官学校 。1861 年成为新俄罗斯乐派(强力集团)最年轻的成员。1862年毕业后随舰航海3年,1871年起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任教 ,1905 年革命时,因支持学生罢课一度被解职。1908 年6月21日卒于卢加附近的柳边斯克庄园。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