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学情调研历史试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南京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学情调研历史试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0 14:45:50

文档简介

CDABA
BCCBA
BDCBB
ABDBA
21.【答案】(1)内容:重置考试类别;设置文官见习期;指定学校毕业生有免试资格。(答出两点得2分)
简要评价:推动日本明治维新的进程;完善文官体系;促进教育发展;能够训练从政者的实际才能,提高文官的行政能力;进一步削弱封建势力影响;不利于部分学校毕业生公平参与竞争。(答出三点得3分)
(2)特点:法令体系完备,文官考试种类繁多;以近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为考试内容;对不同种类文官分别考试。(答出两点得2分)
成因: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近代教育的发展;国家治理的需要;近代法律观念的传播。(答出两点得2分)
(3)意义:提高了政府机关和干部的行政效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促进了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制度的完善;等等。(答出四点得4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准确的时空是:19世纪80年代的日本。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一中“文官考试分为‘高等考试’和‘普通考试’,取消‘学术考试’”,可得出重置考试类别;根据“‘试补'指高等考试合格后的‘练习实务’,时间为三年。见习’指普通考试合格后的‘练习实务’,时间为两年”,可得出设置文官见习期;根据“法学博士、文学博士或法科大学、文科大学及原东京大学法学部、文学部的毕业生可不经高等考试,直接担任奏任官试补。官立、府县立中学或同级的官立府县立学校及受帝国大学监督的私立法律学校、原司法省法律学校的毕业生可不经普通考试,直接担任判任官见习”,可得出指定学校毕业生有免试资格。第二小问“评价”,因为材料现象发生在明治维新时期,可见文官制度改革推动日本明治维新的进程。这一改革重置考试类别,完善了文官体系;设置文官见习期,能够训练从政者的实际才能,提高文官的行政能力;考试选拔对进一步削弱封建势力有影响;指定学校毕业生有免试资格不利于部分学校毕业生公平参与竞争。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准确的时空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二中“《文官考试法草案》《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文官高等考试法》《文官普通考试法》《文官高等考试典试令》《文官普通考试典试令》”,可得出有较完备的法令;根据“分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测量、化学、地质、采矿、冶金、机械等二十三科”,可得出考试内容采用近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根据“行政官、技术官、审计官与征收官以外的其他种类文官的任用考试适用特别考试法”,可得出对不同种类文官分别考试。第二小问“成因”,有较完备的法令,是因为民主共和体制的确立,近代法律观念的传播;考试内容采用近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这得益于近代教育的发展;对不同种类文官分别考试,这是国家治理的需要,也受到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准确的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根据材料“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吸收录用干部要实行公开招收,自愿报名,同时,文件还明确了考试的具体方法和程序,并确定政府人事部门的主导作用,将此前以各系统、各部门为主的分散考试改为统一组织的考试”得出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促进了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根据材料“针对干部人员范围过于庞大、缺乏分类管理的问题,这一时期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在着力推进不同类别干部的管理改革”得出提高了政府机关和干部的行政效率;结合时代背景和所学知识可知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制度的完善。
22.【答案】(13分)
示例1:
论题:战争破坏国际法也推动国际法不断发展。
论述:拿破仑战争,动摇了主权与独立的国际法体系。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确立了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的原则。在维也纳体系下,国际法的适用范围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地区。
欧洲各国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国际冲突不断,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严重破坏了国际法,战后通过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国际联盟,发展了国际法。二战彻底打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雅尔塔体系,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共处与合作,国际法也扩展到新兴民族国家,联合国成为维护国际法的国际组织。
综上所述,国际法受到战争的破坏,但国际法在战后得到进一步发展。
示例2:
论题:国际格局变化推动国际法不断发展。
论述:1815年,维也纳体系确立了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的原则,建立了欧洲的秩序。国际法的适用范围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地区。
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联,发展了国际法。
二战中形成了雅尔塔体系,签署了《联合国宪章》,确立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联合国安理会拥有制裁侵略的权力,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综上所述,不同时期的国际格局的确立,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1337——1945年。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在充分阅读和理解材料的基础之上,选取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寻求其共同点和联系,以此立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示例一:材料体现了战争与国际法的关系,由此可以提炼出论题:战争破坏国际法也推动国际法不断发展。然后,结合材料中涉及到的世界发展的史实加以论述即可。
据材料信息,可以结合所学的拿破仑战争、一战、二战的相关史实,答出战争对国际法的影响。一方面战争破坏了国际法,另一方面,战争推动国际法不断发展。首先,据所学知识,拿破仑战争,一方面,动摇了主权与独立的国际法体系。另一方面,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确立了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的原则。在维也纳体系下,国际法的适用范围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地区。其次,据所学知识,一方面,欧洲各国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国际冲突不断,导致一战的爆发,严重破坏了国际法,另一方面,战后通过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国际联盟,发展了国际法。再次,据所学知识,二战彻底打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雅尔塔体系,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共处与合作,国际法也扩展到新兴民族国家,联合国成为维护国际法的国际组织。
最后,进行总结,呼应论题。国际法受到战争的破坏,但国际法在战后得到进一步发展。论述要做到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示例二:根据材料“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威斯特伐利亚和约》”、“《非战公约》”等信息,体现了国际格局与国际法的关系,由此可以提炼出论题:国际格局变化推动国际法不断发展。然后,结合材料中涉及到的世界发展的史实加以论述即可。
首先,结合所学知识,答出维也纳体系的原则以及对国际法的影响。1815年,维也纳体系确立了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的原则,建立了欧洲的秩序。国际法的适用范围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地区。
其次,结合所学知识,答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国际法的影响。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联,发展了国际法。
再次,结合所学知识,答出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和对国际法的影响。二战中形成了雅尔塔体系,签署了《联合国宪章》,确立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联合国安理会拥有制裁侵略的权力,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最后,进行总结,呼应论题。不同时期的国际格局的确立,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论述要做到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23.【答案】(1)汉代组:结论不成立。(1分)
理由:材料反映了汉代赋税征收标准是土地和人口,但没有显示比例,不能看出以土地为主。汉代赋税征收以人丁为主。(2分)
唐代组:结论成立。(1分)
理由:材料反映了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扩大税源。(1分)
明代组:结论不成立。(1分)
理由:材料反映的是黄宗羲对一条鞭法的看法,而结论扩大到每一次赋税改革,材料论据不够充分。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减少了各类杂役,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统一了征税标准,官员难以巧立名目,减轻了人民的负担。(2分)
(2)趋势:从标准看,从人丁转到财产;从种类看,化繁为简;从形式看,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征收时间从不定时到定时。(任答3点得3分)
说明:清代实行了摊丁入亩,赋役征发逐渐转到向土地和财产征税,人头税逐渐被废除;摊丁入亩取消了人丁税和土地税分开征收的情况,合二为一;摊丁入亩将人丁银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摊丁入亩将人丁银摊入田赋中,田赋沿袭明代,分夏秋两季征收。(任答3点得3分)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唐代、明代(中国)。先判断每个小组的结论,然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原因。据表中汉代的材料“按土地征收的‘租’和按人口征收的‘赋’。”可知反映了汉代赋税征收标准是土地和人口,但没有显示比例,不能看出以土地为主,所以汉代组的结论不成立。据表中唐代的材料“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可知两税法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反映了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从而扩大了税源,所以,唐代组的结论成立。据表中明代的材料反映的是黄宗羲对一条鞭法的看法,而结论扩大到每一次赋税改革,材料论据不够充分。结合所学知识,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减少了各类杂役,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一条鞭法统一了征税标准,官员难以巧立名目,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所以明代组的结论不成立。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同第一问。由表中信息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趋势从标准、种类、形式等方面思考。从标准看,汉代赋税征收标准是土地和人口,唐代按土地等“资产”为标准,所以从人丁转到财产;从种类看,一条鞭法合并赋役,化繁为简;从形式看,一条鞭法赋役征银,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据材料“秋、夏两征之”可知,两税法征收时间固定,从不定时到定时。结合清代史实说明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趋势,结合清代的相关知识可知,从标准看,人丁转到财产,清代实行了摊丁入亩,赋役征发逐渐转到向土地和财产征税,人头税逐渐被废除;从种类看,化繁为简,摊丁入亩取消了人丁税和土地税分开征收的情况,合二为一,摊丁入亩将人丁银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从形式看,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摊丁入亩将人丁银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征收时间从不定时到定时,清朝的田赋沿袭明代,分夏秋两季征收。南京市重点中学阶段学情调研试卷
高 二 历 史 2023.10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包括单项选择题(第 1题~第 20题)、材料题(第 21题~第 23题)两部分。
本试卷满分为 100分,考试时间为 75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填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
3.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 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
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
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
涂改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所谓的土断,就是东晋与南朝时期,以土作为断定户籍的依据,使之著籍,取消侨
置郡县原来临时的白籍,改由居住地编制统一的黄籍,调整了地方行政机构。这一制度
( )
A.使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B.得到了士族广泛支持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破坏了社会基层治理
2.据史书记载,唐初即规定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约成书于
公元 9世纪中叶)中记载了从今天山东沿海到山西五台山沿途的数百个以地域为核心的
“村”名,而无一处涉及经行某“里”。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租庸调制的长期推行 B.基层治安情况的改善
C.基层行政组织的调整 D.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
3.《清明上河图》中有个有趣的现象,画上似乎只有一个正在运输货物的胡人,除此之
外,可谓“千汉一胡”。这与唐代胡人满京城,贩卖各种物品的情况完全不同。造成这一
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政局状况 B.民间习俗 C.思想观念 D.经济水平
4.宋代民间多有“销钱为器”的现象,将铜钱熔化铸成器皿谋利,“市井逐利者,销钱一
缗可为数器,雠利三、四倍,率以为常。”还有许多人将铜钱作为实物资产来贮藏。这
一现象( )
A.促进了冶铸技术的提高 B.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刺激了纸币交子的产生 D.冲击了政府的专卖制度
5.元朝在西南和西部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土司制度。明中后期,西南地区的府州县
官由布政司领之,宣慰司、招讨司等土司由都指挥领之;西南地区广建军事卫所,隶属
各省都指挥使司。由此可知,明朝( )
第 1页/共 6页
{#{QQABZYAQogCIAABAAAgCQw2gCkMQkAAACKoGgBAIoAAAABFABAA=}#}
A.强化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 B.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C.实施了改土归流消除地方割据 D.削弱了中枢机构的政治权力
6.万历年间,学者吕坤认为:“守令之政,自以乡约保甲为先”,“乡约保甲原非两事,
本院捧读高皇帝《教民榜文》,及近日应行事列,谓乡约所约者此民,保甲所保者亦此
民,但约主劝善,以化导为先,保主惩恶,以究诘为重,议将乡约保甲总一条鞭”。这
一观点意在说明( )
A.官方开始有意识地渗入乡约 B.政府和民间结合助推基层治理
C.保甲制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D.古代乡约制度有利于教化百姓
7.1910年,清政府颁布的《学部奏遵拟女学服色章程折(并单)》规定:女学堂制服,
用长衫,长必过膝,其底襟约去地二寸以上,四周均不开衩;女学堂制服,用棉布及夏
布,均以本国土产为宜。这说明( )
A.国货运动深入到女性教育行业 B.近代女子教育序幕正式开启
C.民族国家意识的构建愈加明显 D.新生活表象下殖民色彩浓厚
8.如表反映了 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国定税率”后部分进口商品的税率情况。据此
可知,这次关税改革( )
酒、卷烟 丝绸、人造丝织物 火柴、陶瓷器 毛织品、砂糖 机械、动力机、车辆
50% 45% 40% 35% 5%至 7.5%
A.旨在抵制西方商品倾销 B.扭转了中国的外贸逆差
C.有利于中国工业化发展 D.提高了中国商品竞争力
9.1941年陕甘宁边区进行了第二次普选,此次普选参选率是 80%,某些县则达到了 95%。
参与选举的不仅有贫农、中农,还有工人、地主、富农、商人等。这说明( )
A.中国革命借鉴了俄国革命经验 B.边区政权建设服务于现实战争需要
C.边区政权性质是工农民主政权 D.根据地农民土改后在政治上翻了身
10.该表所示为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下列由此得出结论中,最为合理的是
( )
时期 政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支持各民族开展反抗“三座大山”的斗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
改革开放新时期 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改变民族地区封闭落后面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推动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
A.民族问题是革命与建设的重要内容 B.中国式道路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富裕
C.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D.各民族团结奋斗实现共同当家作主
11.2014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
道的路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0年,中国、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
第 2页/共 6页
{#{QQABZYAQogCIAABAAAgCQw2gCkMQkAAACKoGgBAIoAAAABFABAA=}#}
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
外联合申遗( )
A.推动了传统贸易方式的复兴 B.增进了国家间相互理解和认同
C.打开了世界贸易发展新格局 D.促进了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同化
12.《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显示,2021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 6690.29万吨,养殖产量
5394.41万吨,占比 80%。除了自己消费,中国水产品还大量出口海外。据此可知我国
(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关注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13.下图是古埃及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时间为公元前 1279-公元前 1213年)时期的墓葬
壁画《森尼杰姆夫妇在田野上》,壁画描绘了森尼杰姆夫妇耕地播种、收割稻谷、礼拜
神灵的场面。这反映了当时埃及( )
A.文明起源和农业间的关系 B.农业经营呈现多元化特色
C.灌溉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 D.百姓过着较为富裕的生活
14.9—11世纪,西欧的权力中心不在国王或国家手中,而在地方封建领主之手。以城
堡为中心的最基层行政单位已经出现,地方主义和普世主义情结泛滥。人们以地方名称
称呼自己的出身,同时教会也借机宣扬“民族与国家没有区别,人只有基督徒和异教徒
的区分”。这种状况反映了当时的西欧( )
A.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B.民族国家形成面临重重障碍
C.教权和王权势不两立 D.封建君主的权力由实转为虚
15.法国诺曼底公爵征服英格兰之后,建立王室法院体系,并向地方派遣巡回法庭,从
而了解和融合地方习惯法,通过经年累月的审判活动形成案例集成,逐步建立统一的法
律规则。这些实践( )
A.传承了大陆法系的成果 B.推动了英国普通法的形成
C.开创了王在法下的传统 D.建立独立完整的司法体系
16.1297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在欧洲大陆北部筹划反法联盟。部分英国贵族拒绝
应召服役及缴纳赋税,并集结大量军事力量对抗王室,王室被迫妥协,反对派贵族进而
要求王室承诺此次征税不会成为先例,再次强调征税的“公议许可”原则等。这一事件( )
第 3页/共 6页
{#{QQABZYAQogCIAABAAAgCQw2gCkMQkAAACKoGgBAIoAAAABFABAA=}#}
A.反映了英国王权与贵族的矛盾 B.标志“王在法下”原则的确立
C.推动了英国民族国家意识形成 D.加速了英国封建制度的衰落
17.下图为两千年来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它可以用来说明( )
A.重视农耕保障了人口稳定增长 B.哥伦布大交换促进人口增长新高
C.工业革命时期人口增长率最快 D.两次世界大战造成全球人口骤减
18.二战后,美国是实施经济制裁频率最高的国家,经济制裁已成为美国的首选解决方
案。下图是美国作为主要发起方的经济制裁次数及效果趋势图。据图可知( )
A.美国对外经济制裁的次数和成功率呈现正比关系
B.二战后次数增加反映了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
C.1970年后美国单边制裁政策逐渐让位于多边制裁
D.1970年后次数增加与其主导的经济体系瓦解有关
19.如图为联合国 70年间(1948—2018)维和行动示意图。据此可知
A.贫穷与落后是战争的根源 B.联合国的宗旨得以有效践行
C.维和行动遏制了冲突爆发 D.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
第 4页/共 6页
{#{QQABZYAQogCIAABAAAgCQw2gCkMQkAAACKoGgBAIoAAAABFABAA=}#}
20.在工业社会,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大多处于相互脱离的状态,在生产活动中,工厂或
其他生产组织通过近代的企业制度对员工进行管理。在不同企业或生产部门工作的人生
活在同一片区域,他们形成一了一个小型社会,有共同需要处理的问题。这些区域就是
社区。下列关于西方国家的“社区”说法正确的是( )
A.社区是社会救济新方法的探索 B.社区不承担任何的政府功能
C.社区建立了自上而下的问题解决机制 D.社区改变了西方基层自治的传统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21 题 13 分,第 22 题 13 分,第 24 题 14 分。
21.(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87年 7月,日本对考试取士制度加以修订,将文官考试分为“高等考试”
和“普通考试”,取消“学术考试”。高等考试适用于选拔奏任官,普通考试适用于选
拔判任官。“试补”指高等考试合格后的“练习实务”,时间为三年。“见习”指普通
考试合格后的“练习实务”,时间为两年。法学博士、文学博士或法科大学、文科大学
及原东京大学法学部、文学部的毕业生可不经高等考试,直接担任奏任官试补。官立、
府县立中学或同级的官立、府县立学校及受帝国大学监督的私立法律学校、原司法省法
律学校的毕业生可不经普通考试,直接担任判任官见习。其他人员参加考试则有严格的
限制。
——摘编自吕万和、张健《明治时期日本官吏任选制度的改革》
材料二 1913 年初,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
1919 年,北洋政府又公布了《文官高等考试法》《文官普通考试法》《文官高等考试典
试令》《文官普通考试典试令》。新法适用的对象主要为行政官、技术官、审计官、征收
官。各专门学科分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测量、化学、地质、采矿、
冶金、机械等二十三科,各学科所考科目少则十几门,多则二十多门。行政官、技术官、
审计官与征收官以外的其他种类文官的任用考试适用特别考试法,如外交官适用《外交
官领事官考试法》、法院书记官适用《法院书记官考试暂行章程》等。上述各种类文官
的考试科目一般是与该种类工作有关的学科。
——摘编自武乾《论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
材料三 1982 年,《吸收录用干部问题的若干规定》颁布,文件规定国家机关、企
业、事业单位吸收录用干部要实行公开招收,自愿报名,同时,文件还明确了考试的具
体方法和程序,并确定政府人事部门的主导作用,将此前以各系统、各部门为主的分散
考试改为统一组织的考试。针对干部人员范围过于庞大、缺乏分类管理的问题,这一时
期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在着力推进不同类别干部的管理改革。1993 年 8 月 14 日《国
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考试录用制度也随之确立。
——摘编自句华《中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变革趋势》
(1)根据材料一,概括 19世纪 80年代后期日本文官考试改革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
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洋政府文官考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特点的成因。
第 5页/共 6页
{#{QQABZYAQogCIAABAAAgCQw2gCkMQkAAACKoGgBAIoAAAABFABAA=}#}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世纪 80年代以来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
意义。(4分)
22.(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制作的历史事件时间轴,从图中提取相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论
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23.(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中学开展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研究性学习,下表是三个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材料 结论

汉代赋税主要包括:按土地征收的“租”和按人口征收的“赋”。
汉 田租方面,汉文帝为鼓励百姓从事农业,实行三十税一的税率, 汉代赋税
代 并成为西汉定制。口赋、算赋是向百姓征收的人头税,更赋是徭 征税标准以土
组 役的代替税。即代役钱。 地为主。
——据漆侠《中国改革史》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
唐 两税法有
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
代 利于保证政府
征之。
组 的财政收入。
——据《资治通鉴》
中国古代
明 嘉靖末行一条鞭法……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 的赋役改革每
代 矣……税额之积累至此,民之得有其生也亦无几矣。 进行一次,百
组 ——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姓负担就加重
一次。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每个小组的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8分)
(2)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趋势,并结合清代史实加以说明。(6分)
第 6页/共 6页
{#{QQABZYAQogCIAABAAAgCQw2gCkMQkAAACKoGgBAIoAAAAB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