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二高2023一2024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
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的中性水笔作答,答案必须
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否则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
纯概念的说理,直杆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国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
是物象。
②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衰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
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
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
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
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
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③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
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欧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
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做雪凌霜的意趣。
④意象可分为五大类:自然界的,如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社会生活的,如战争、
游宦、渔猎、婚丧等;人类自身的,如四肢、五官、脏腑、心理等:人的创造物的,如建筑、
器物、物饰、城市等;人的虚构物,如神仙、鬼怪、灵异、冥界等。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
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弧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弧高,陶渊明《咏
贫士》:“万族各有托,蒸云独无依。”杜甫《幽人》:“菲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
则是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害渭北徐从事》:“暖云情堕柳垂条,魂马徐郎过渭桥。”“停云”
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而,八表同昏,平路伊阻。”辛弃
疾《贺新郎》:“一樽搔首东富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由“柳”构成的意象,如
“杨柳依依”,这意象带着离愁别绪。“柳丝无力袅烟空”,这意象带着情倦的意味。“千条
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二高2023-2024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
1.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进入诗中就是意象”错,材料一第②段原文为“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错,是两方面,选项以偏概全;
B.“不可创造新的意趣”错,文中相关内容有“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没有提到不能创造新的意趣,选项无中生有;
D.“抒情写景的散文和骈文,也有诗的意境”错,材料二第③段原文是“有些抒情写景的散文和骈文,也有诗的意境”,选项扩大范围。故选C。
2.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偏于想象”错,材料二第②段原文为“‘桃花欲共杨花语’,偏于想象……‘桃花细逐杨花落’偏于写实……”,选项中的“想象”与原文中的“写实”错位。故选C。
3.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指出意象是物象赖以存在的要素”错了,原文为“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应为“指出物象是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故选A。
4.①客观物象:桃花、杨花、黄鸟和白鸟。②主观情意:久坐的寂寞无聊之感。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合“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可知,诗句中客观物象有:桃花、杨花、黄鸟和白鸟。
结合“意境的形成,有赖于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二者的交融”“久坐江畔,寂寞无聊之感袭上心来”分析可知,诗句中主观情意为:久坐的寂寞无聊之感。
5.(1)《天净沙 秋思》运用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 10个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为:①全是名词;②并列式意象组合;③意象密集罗列。(2)这些意象描绘了天涯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营造了羁旅途中悲秋凄苦、孤寂思乡的意境。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和意境的理解能力。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这十个意象全是名词;意象以并列式组合;而且意象密集罗列。这些意象描绘了天涯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营造了羁旅途中悲秋凄苦、孤寂思乡的意境。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意象展示,作者勾画出一幅令人伤感的“深秋晚景图”,渲染了悲凉凄冷的气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
6.C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C.“夫妻二人共同打理超市,水果蔬菜新鲜,价格也比其他超市便宜很多,因而生意红火”错误,原文信息是“小区里的人,渐渐地都愿意来这里买东西,因为旺旺妈乐观,看着喜气,总是笑吟吟的,嗓音甜,说话柔,做事利索……”,可见选项原因提取不全不准,应该是因为主人乐观、办事利索、勤劳肯干、加工净菜、超市货全等。故选C。
7. D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D.“运用了心理描写”错误,文中“她还是满脸羞怯、白白净净的模样,现在已成为面颊黑红的干练店嫂”是肖像描写,“旺旺妈就在旁边穿手链、剪线头、缝玩具,总也不闲”是动作描写,并没有运用心理描写。故选D。
8.(1)乐观开朗。总是笑吟吟的,嗓音甜,说话柔,笑容感染了身边的人。(2)勤劳能干,做事利索。普抓商机,做加工好的净菜;娇小的身躯与大号摩托形成对比。这些细节表现了旺旺妈肯吃苦,勤劳能干。(3)热心助人。亲力亲为,为顾客精心挑选商品;免费帮邻居保管快递物件,交接仔细。(4)关爱家人,丈夫干不了重活,毫无怨言,悉心照顾家人。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从“旺旺妈率先振作起来”“她一天到晚乐呵呵的,把笑容带给丈夫、孩子和每一位顾客”等处可知,旺旺妈乐观开朗,她笑对坎坷,直面挫折,勇敢坚强。
从“白天,他们家敞着门,几个月大的小孩在一个凉席上玩儿,旺旺妈就在旁边穿手链、剪线头、缝玩具,总也不闲”“她把家隔成两半,锅碗瓢盆和简易的木板床塞进小小的隔间,更大的地方放了货架,‘旺旺超市’开张了”“丈夫干不了重活儿,旺旺妈一直自己干着上货、搬运等活计。后来有了上门送货的配送车,可她还是自己往批发市场跑”“做事利索,别看店面小,货却备得很全。她娇小的身躯跨上大号摩托,先去批发市场上货,再到蔬菜市场进水果和青菜”“旺旺妈的食材生意,借助土豆丝拓展开。她开始做些加工好的净菜,回家下锅炒炒就能吃,生意愈发红火”等处可知,旺旺妈勤劳能干,吃苦耐劳,她做事利索,善于抓住商机。
从“她说,有些居民想买的东西,还得她去淘。只有自己亲自挑,才能上到最好的货”“随着网上购物的飞速发展,旺旺超市门口暂存的快递多起来。无论多忙,旺旺妈都将物件保管、交接得非常仔细。她还专门腾出一个大纸箱放快递,旺旺超市成了个小型中转站取快递的人说,你收点费吧,要不我们以后不好意思麻烦你。可旺旺妈执意不收,邻居间这么点小事都不能托付吗?我一没花本钱,二没花劳动,哪里能要你们的钱呢?以后也尽管往这里放,我收一件收十件都一样,不耽误多少工夫”等处可知,旺旺妈善良仁义,她乐于助人,做事亲力亲为,尽职尽责。
从“早上,她把丈夫的竹椅和孩子的小床搬到合欢树下,给他们摆上热腾腾的早饭。太阳移,树荫动,旺旺妈便将竹椅小床不断往树荫里挪”“她说:‘去北京旅游了。旺旺就要上学了,我们两口子也从来没出过远门。这次去北京好几天,去天安门看了升国旗,还去了故宫,万里长城!’”等处可知,旺旺妈关爱家人。
9.(1)旺旺超市的灯发出的光亮。在营业期间,旺旺超市的灯每天亮到很晚。后经过旺旺妈的擦拭,灯光更加明亮。(2)旺旺妈内心的希望。旺旺妈在困境中心怀光亮,不放弃希望,乐观面对。(3)揭示小说的主题,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旺旺一家通过劳动创造了幸福光明的生活。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由“晚上,别家超市都是九点关门,只有旺旺超市的灯一直亮到十点半”她将招牌和灯盏重新擦拭一遍,到了晚上,旺旺超市那盏灯更加明亮了可知,标题的表层含义指的是旺旺超市的灯发出的光亮,在营业期间,旺旺超市的灯每天亮到很晚,给人们带来光明,后经过旺旺妈妈的擦拭,旺旺超市的灯光变得更加明亮。
由“旺旺妈率先振作起来。她把家隔成两半,锅碗瓢盆和简易的木板床塞进小小的隔间,更大的地方放了货架,‘旺旺超市’开张了”“别看店面小,货却备得很全。她娇小的身躯跨上大号摩托,先去批发市场上货,再到蔬菜市场进水果和青菜”“她笑呵呵地说”等内容可知,面对家里欠债,丈夫车祸,孩子幼小的困境,旺旺妈心理怀着对生活的希望,笑对困难。因此,“光亮”的深层含义是“旺旺妈面对困境心怀希望,乐观面对”。
由“旺旺超市开了一年多后,旺旺爸终于康复了,全心帮妻子打理小超市”“大清早出门,想买些东西,只有旺旺家早早就开着门,旺旺妈正在整理刚刚批发回的蔬菜,都是最新鲜的食材”“丈夫干不了重活儿,旺旺妈一直自己干着上货、搬运等活计。后来有了上门送货的配送车,可她还是自己往批发市场跑”“去北京旅游了,旺旺就要上学了,我们两口子也从来没出过远门,这次去北京好几天,去天安门看了升国旗,还去了故宫,万里长城!”等内容可知,旺旺一家夫妻二人同心同德,努力奋斗,终于迎来了幸福的生活,因此标题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10.D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檀道济说:“贤能的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事,为什么自己如此糟践自己呢?”“处世”作“贤者”的谓语,故“贤者处世”的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A;
“天下”这里是“朝廷”的意思,作“无道”的主语,其前断句,排除BC。故选D。
11.B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薪水,在文中指俸给,意谓供给柴水等生活上的必需费用,相当于生活费用”错。薪水,在文中指打柴汲水。故选B。
12.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挥手离开”错。文中意思是“陶渊明挥手让檀道济离开”。故选B。
13.(1)陶渊明少年时就有高雅的志趣,学识广博,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不受拘束。
(2)后来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陶渊明那里喝酒。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高趣”,高雅的志趣;“属文”,写文章;“任真”,任性率真。
(2)“为”,担任;“日”,每天;“造”,到,前往;“焉”,兼词,“于此”。
14.①朋友赠钱,悉送酒家;②遇酒便酌,醉酒而归;③不晓音律,酒酣辄奏;④设酒待客,酒醉遣客。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原文“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可见,陶渊明朋友赠钱,悉送酒家;
②由原文“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可见,陶渊明遇酒便酌,醉酒而归;
③由原文“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可见,陶渊明不晓音律,酒酣辄奏;
④由原文“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可见,陶渊明设酒待客,酒醉遣客。
参考译文: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他叫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陶渊明少年时就有高雅的志趣,学识广博,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不受拘束。家境贫困,父母年迈,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不能忍受官职事务,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担任主簿,他也不去就任。亲自耕种,自谋生计,于是变得衰弱多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饥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贤能的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事,为什么自己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么敢自认是贤士呢,我的志向没那么高。”檀道济送给他一些精美的饭食,他却挥手让檀道济离开。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想暂且做几天官吏,换取归隐生活的费用,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就让他去做了彭泽县令。他不让家眷跟随,送了一个劳力给他的儿子,写信说:“你每天的生活费用,难以自给,现在派给你一个佣人,帮助你砍柴打水。他也是人家父母的儿子,你要好好对待他。”陶渊明让把官府的公田全都种上(可以酿酒的)秫稻,妻子、儿女坚持要求种粳稻,于是他才让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秫稻,五十亩种粳稻。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到彭泽县,县吏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穿戴整齐去面见他。”陶渊明感叹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向乡里小人屈身行礼呢!”当天就解下印绶,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江州刺史王弘想结识他,未能找到机会。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带着酒具,在半道栗里(地名)邀请他。陶渊明脚上有病,让一个弟子和两个儿子用轿子抬着。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儿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抵触的情绪。起初颜延之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陶渊明那里喝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等不到他。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两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到卖酒的那里,以便一来就能喝酒。曾经在九月九日出来在屋旁菊花丛中闲坐,很久之后,满手握着菊花,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乐,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到酣畅时,总是弹拨一番来抒发情怀。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真诚直率达到这种地步。(节选自《陶渊明传》,有删改)
15.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望见自己在水中的影子,给人以顾影自怜的感觉”说法有误。根据“不敢照”可知,此诗是写诗人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故选C。
16.①“下”字准确写出了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的动态,“入”字生动表现了夕阳由余晖返照远处秋山的一片火红,到渐隐山后显得暗淡的变化过程;②表现了诗人伫望之久,思念之深。③营造了寂静落寞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乡愁。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颈联是诗中的景物描写,展现了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这一景象。炼字遣词形象传神,如“微阳”“秋山”中的“微”和“秋”,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
更为精妙的是“下”“入”两字。“下”是动作描写,诗人用“下”来表示夕阳落山的状态,既体现了夕阳从在空中,到一点点隐没于山野树林之下的状态。“入”虽是描写夕阳余晖,却给了它以人的动作,表示余晖一点点散去隐于丛林而一去不可回的状态。而看完这整个状态式的日落全程,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在这一过程中,“微”和“秋”营造的秋日傍晚之萧瑟清冷,“远”字体现的意境的空阔,都让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17.(1)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18.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循规蹈矩”,遵守规矩。现多指拘泥于旧准则,不敢稍做变通。“墨守成规”,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语境用于修饰“现实生活”,强调“淄博烧烤”对生活的改变,故可用“循规蹈矩”。
第二空,“觥筹交错”,形容酒宴热闹场景。“推杯换盏”,形容亲朋好友聚会喝酒时互相敬酒,欢声笑语气氛融洽。根据形容烧烤摊的热闹,故可用“觥筹交错”。
第三空,“交相辉映”,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相映成趣”,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语境指陶琉文化、黄河文化、聊斋文化、渔洋文化等地域文化的相互映照,故可用“交相辉映”。
第四空,“顺势而为”,顺应潮流、趋势,不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推波助澜”,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语境指当地政府顺应潮流让淄博烧烤热长久不散,故可用“顺势而为”。故选A。
19.D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能力。
“其实这是我们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之后,消费市场持续回暖,消费需求集中释放的一个生动缩影”为比喻;
“‘进淄赶烤’,是一道联结缘分的桥,是一首彼此温暖的歌,是一幅双向奔赴的景”为排比,也是比喻;
“在很长的时间里,淄博像许多普通的中小城市一样,沿着原有的轨迹默默生长,很少有被看到的机会”为比拟;“除了有政府的支持,一个城市的网红现象如何能够延续得长久?……”为设问;没有借代。故选D。
20.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文中加点的“淄博烧烤”引号表示强调。A.表示特殊含义和特定称谓。B.表示强调。C.表示否定或讽刺。D.表示特殊含义。故选B。
21.①淄博烧烤为什么火出圈 ②贵在一个“心”字 ③好客山东应有尽有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第一段阐述淄博烧烤带火了一座城,第二段根据“消费市场持续回暖……”可知,具体分析淄博烧烤火出圈的原因,再结合句后的问号,故可填写“淄博烧烤为什么火出圈”之类的句子。第②空,根据“除了有政府的支持,一个城市的网红现象如何能够延续得长久?”可知,此处解释淄博烧烤持续红火的原因,再结合“是淄博人的用心、热心和良心”分析,可填写“贵在一个‘心’字”之类的句子。第③空,根据“美景美食不止淄博”可知,山东其他地区也有“美景美食”,结合后文“山东是文化大省、旅游大省,这里可赏山水画卷,品齐鲁风情,读街巷烟火”的内容以及“好客山东好品山东”的句式,故可填写“好客山东应有尽有”之类的句子。
22.近日,线上线下掀起了学习钟扬热潮,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表示要以钟扬同志为榜样,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本题所给的语段是一则新闻,共有两段:第1段主要讲述了钟扬的先进事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网上也掀起学习钟扬热潮;第2段讲述了大家表示要以钟扬为榜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根据题干的要求,抓住每一段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概括即可。题中有字数的限制,因此在概括过程中可考虑对一些信息进行压缩合并,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知识分子、科研工作者和高校教师、青年学子”可压缩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
23.例文: 这美好,触动了我的心灵
时间飞转,如白驹过隙,辗转在尘世的人们,被时间带着奔跑,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让灵魂没有空隙停歇,不觉中,那些散落的陈年旧事,一物一人,一些事,便在某个光阴的门楣之后,慢慢淡化,被人们遗忘。然而,总有一些东西,一点一滴,犹如银河繁星,藏在时间的背后,只需你轻轻点触,便如飞絮飘雪,触动我的心灵……
此时夜已微凉,我披着单薄的衬衣,在夜灯下苦读,看到一篇文章,让我想起了发生在几年前的一个场景。
如往常一样,行走在车如流水的大街上,风掀起我的衣袖,扬起我纷乱的头发,此刻的我该是难看至极。我正在为自己的外貌担忧时,突然一抹鲜红飘入眼帘,像一抹阳光,给寒冷萧条的冬日带来动感和热烈。一个小女孩吸引了我长时间注视地面的目光,让原本贫瘠而黯淡的视觉转向明丽。只见她双手捧着热乎乎的包子,俯身递给那个角落里不易被察觉的老人,那是我每天挤地铁都会遇到的乞丐,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大概是由于寒冷和饥饿,眼神空洞无光,脸上也爬满了深深的沟壑,里面也藏着很多污垢。他的样子让我不想多看一眼,所以每次路过,即便他伸出碗来,我都直接略过,一方面由于嫌恶,最主要的是我觉得这是江湖行骗、好逸恶劳的招数。没有人愿意为他停留,我看见别的路人也只是对他看一眼,就立即把目光移向别处去了。
可是那个小女孩呀,全然不顾周围的冷漠和嘲笑,用她那善良的、纯洁的、充满同情心的目光,默默地注视着,乞丐在刺骨的寒风中狼吞虎咽那个热腾腾的还冒着气的包子,小女孩用很轻地口吻说:“慢慢吃,小心烫,我家里还有好多呢……”直到他吃完,小女孩才放心地笑着跑回家。
我看到了老人的眼泪,有多长时间没有人向他表示过善意了?
我在冷风中伫立良久,可是丝毫也感受不到一丁点凉意。那消失在街角的裙摆,那一抹鲜艳欲滴的红色,像春日里盛开的花朵,给人以生机和温暖,像大片大片的阳光铺满了我原本阴暗闭塞的内心!
时至今日,夜阑珊,当我想起那个画面,内心的情感依旧像开闸的河水一样恣意流淌……
她的善举,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于无声处聆听到万丈狂澜的豪迈声响;让我于黑暗处发觉色彩斑斓的明艳光影;让我于平淡处惊觉诗情画意的永恒美好。感谢她让我对生活充满感激与温度,感谢她让我的心灵丰盈敏感,原来,我一直行走在美好中……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话题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列举了一系列与心灵“触动”有关的现象,然后引出话题——生活中,一定也有许多内容,能“触动”我们的心灵。然后,则要求以“触动了我的心灵”为话题展开写作。对此,首先要明白“触动”的意义。这里的“触动”,可以等同于“震动”“感动”,“触动心灵”,应是内心真挚情感的一次充溢,是个人思想认识的一次升华。因此,写作时要选择正面、积极的人和物。其次,要注意话题中有一个“我”。题目明确规定“触动”的是“我”的“心灵”,这个“我””就是写作者本人,因此在写作过程中,首先要交代“触动了我的心灵”的原因,记叙的事件要相对详细,并有起伏波澜;然后要突出“触动心灵”后的感受,也就是人生的感悟相对要具体,而不能蜻蜓点水,点到即止。
试题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写作时,首先应当选好能给我们带来心灵触动的主体。这个主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写人,可以实写,写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写心灵的碰撞、情感的沟通;也可以虚写,写历史上的某位名人,写读书的感悟、思想的升华。写物,可以是某个物件,也可以是某篇作品。不管写什么,都要以“人”和“物”为媒介拓展引入,来叙写自己认识的加深,抒发自己人生的感悟。比如,考生可以写高中生活中某一个让你心灵为之一动的瞬间,这可以是同学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块手绢,也可以是老师的一个安慰的笑容、一次严厉的批评。同样也可以写社会上的某一个瞬间,家庭生活中的某一个场面。只要能打动人心的事件都可以拿来写。
立意:1.你的快乐,触动了我的心灵。
2.小草那向死而生的勇气,触动了我的心灵。
3.是真情,撩拨我们的心弦。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