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早期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单元内容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寓国家本质与形式一体,是国体与政体的总和。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形成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政治制度:
在特定的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
政治制度是国体和政体的总和,其核心问题是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结构形式和治理方式。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早期阶段国体:奴隶主贵族专政政体:分封制发展阶段国体:封建地主阶级专政政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原始社会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早、晚)
原始人群——氏族公社(母系——父系)
采集狩猎——畜牧、农耕
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古希腊(大河文明——海洋文明)
古史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黄帝、炎帝、尧舜禹
材料一:尧舜时期,洪水泛滥。尧命令夏族首领鲧治理洪水,鲧因治水无功被杀。舜又命鲧之子禹治水。禹在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用疏导的方法治理了水害。因禹治水有功,舜将部落联盟首领的权位传给他。这种传位给贤能人的制度被认为是古代社会理想的政治模式。“公天下”--------禅让制第1课时 材料二:但是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
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王位世袭制--------“家天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氏族公社时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夏、商、西周时期)“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
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
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是谓小康。”材料三:孔子对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做了如下的描述:各抒己见:
有人说:禅让制体现了民主,王位世袭制体现了专制。请你思考: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理由是什么?历史的进步。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私有制发展的结果;
阶级对立的产物。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相、卿士的设立(2).地方:封侯、伯王位世袭制延续到1912年清朝灭亡占卜:神秘王权(1)中央 “殷人尊神,
率民以事神,
先鬼而后礼。” “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 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周武王面临一个难题:领土空前扩大,当时交通极不方便,信息不灵,如何才能有效统治刚刚征服的领土和抵挡边境少数民族的骚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材料四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子成王诵继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而带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致使纣子武庚有机可乘,拉拢二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战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材料五 据史料记载,周初封建的诸侯,主要是同姓(姬姓)子弟;《荀子·儒效篇》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也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结合西周分封示意图并阅读材料四、五回答:
1.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
2.是哪些人分封到地方做诸侯 ?
巩固统治,拱卫王室巩固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根据教材第5页及上图,将封国归类。对象王室贵族:燕、鲁、卫、晋、吴古代帝王后代:杞、宋、许、陈、楚功 臣:齐西周分封示意图得田而耕,
缴税、服役管辖国邑管辖食邑食禄天子统治天下,
管辖王畿。周代分封制度 天子把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诸侯,建立国家。诸侯等可以如法炮制。奴隶二、西周的政治制度---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义务:①镇守疆土
②随从作战
③交纳贡赋
④朝觐述职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作用: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破坏: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西周后期,诸侯国势力壮大,王权衰弱,
分封制受破坏目的:分封制(封邦建国)(2)对象:王族(主体)、功臣、先代贵族(会举例)(1)目的:巩固统治(3)内容:诸侯义务:守、战、贡、述
诸侯权利:再分封,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4)影响:积极: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初期消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强大,
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后期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A.扩大了奴隶制的规模 B.促进了西周经济的发展
C.巩固并扩大了西周王权统治 D.避免了诸侯国势力的增长
(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之大小轻重,---王孙满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楚王问鼎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A、关注青铜鼎的铸造 B、希望借助周王室争霸
C、想替代周王号令天下 D、有与周王平分天下的野心CC材料一:天子适诸候曰巡狩,诸候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同削其地;三不朝,则六移之。 —— 《孟子·告子》
材料二:(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候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臣下)射(周)王中肩。 ——摘自《左传》
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有何历史影响?宗法制-----
(1)目的:加强______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等____上的矛盾。(2)定义:是用_________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父系血缘继承(3)最大的特点(核心):
某诸侯年青时购买一女,生子甲。三年后正式娶另一诸侯之女为妻,先后生子乙、丙。以后又以数女充实后宫,生子丁等十余人。该诸侯死后,能合法继承其位的应该是
A、甲 B、乙 C、丙 D、丁B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确立大宗、小宗体系)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周天子年老了,打算立下继承人。周天子有四个儿女:
大儿子——二夫人所生,二儿子——大夫人所生,三女儿——大夫人所生,四儿子——大夫人所生。
大儿子:我是长子,年纪最长,你们都应该听我的。
二儿子:我是正室夫人所生,而且我又是儿子,当然 应该由我来继承王位。
三女儿:我最聪明伶俐,学识渊博,所谓巾帼不 让须眉,当然由我来统治周朝。
四儿子:你们都别争了!我是父王最疼爱的儿子,父王一定会挑我的。
王位继承的依据是什么?应该由谁来继承呢?三、西周的政治制度---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宗法制度示意图大宗、小宗示意图反映出西周的宗法制有何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和“家”紧密结合;③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材料十一:根据材料十一示意图,你认为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什么关系?①二者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②分封制是权利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与分封制 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它们互为表里,紧密相连。
(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等继承上的矛盾。(2)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3)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4)大小宗的关系: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周王 B.鲁国国君 C.卿大夫 D.士
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1)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2)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3)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4)卿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1234 B.123 C.234 D.23CB相对的;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家国一体)。
(嫡长子与其他诸子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天子永远都是大宗非嫡长子永是小宗诸侯的大宗、小宗地位是相对的嫡长子永是大宗(√)(×)(×)(√)(5)作用:a、保障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b、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三: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①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具有神秘色彩。②以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制定等级秩序,并且层层分封,
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④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 故事:西周时期,一个诸侯王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后来他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数十年后,这位诸侯王死去. 请问他的王位和家业应该由谁继承?如果是现在,这位诸侯王的遗产又该怎样划分? 让你来做包青天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年均以德” “德均则卜”知识拓展—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
“乐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乐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礼乐制度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政治制度(一)九大簋(gui)--西周时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和大夫五鼎、士三鼎。
(二)八佾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按周礼的规定,天子的乐舞,才可用八佾。按季氏的官职,只能用四佾的资格。在孔子看来,这是不可饶恕的越轨行为。知识整合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商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中央地方分封制
(重点)宗法制(重点)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相、卿、师等的设立封侯、伯特点作用内容破坏内容特点作用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加强统治,巩固王权西周后期,王权衰弱,被破坏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嫡长子继承制保证了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知识巩固:1.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盂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 B.爵位 C.谥号 D.行业【解析】A “司马、司徒”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的官职,根据材料的推论可知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官名。2. “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A.分封制度 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解析】A“封建社会”的概念既然是自近代引入中国的,那么柳宗元所说的“封建制”,显然不是后来的社会形态概念,原意应该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3.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解析】C林黛玉是“外人“,贾宝玉是“自己人”,贾母强调宝玉和黛玉的远近亲疏,说明贾母宗法观念浓厚。 4. 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 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解析】A 宗法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在之后的皇位继承上表现尤为明显。5.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解析】C 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在这一制度下太子亡就应该由太子的嫡长子,也就是明太祖的嫡长孙继承王位。6.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解析】:D此题考查历史常识“鼎”。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历商至周。所以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故D项正确。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适诸侯曰巡猎,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正妻所生之子曰嫡子,其他妻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回答问题: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哪种制度?依据这两则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
2)材料三反映西周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
7、著名史学家王国维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事;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的宗法制。对其所谓“天”的理解是
A、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B、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D、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D 谢谢指导!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