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3张PPT。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君主专制加强宰相制度的废除
----明朝解决君相矛盾的主要措施
内阁的出现
-----相权的变相重现
军机处的设立
-----君主专制的顶峰
影响宰相制度的废除
废行省,权归三司
明初沿用元制中央设中书省
明太祖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地方:废行省、设三司互不统辖
各司其职
权集中央宰相制度的废除
废行省,权归三司
明初沿用元制中央设中书省
明太祖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废宰相,权分六部
明太祖 1380年,诛杀现任丞相
废中书省和丞相
以后不许再设丞相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胡惟庸案大捕杀 胡惟庸任丞相七年。朱元璋感到胡惟庸是极大威胁,以“擅权枉法”罪把他逮捕,并将其处死,牵连被杀的官员贵族达3万余人,史称“胡狱”。废除丞相丞相管理全国行政位高权重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皇帝元朝明朝思考: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理由是什么?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宰相制度的废除
废行省,权归三司
明初沿用元制中央设中书省
明太祖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废宰相,权分六部
明太祖 1380年,诛杀现任丞相
废中书省和丞相
以后不许再设丞相
3.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弊端日益显露 按照中国古代传统的政治观念,宰相制度是“贤人政治”的体现,可以适度弥补君主世袭带来的一些弊病。废除宰相之后,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机能大为削弱,政治正常运作受到严重影响,其恶果在明朝中、后期得到了充分体现。故后人云“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明太祖朱元璋 宰相制度的废除
内阁的出现
原因:废相后皇帝负担加重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宰相制度的废除
内阁的出现
原因:废相后皇帝负担加重
内阁的出现与发展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内阁的创立与发展宰相制度的废除
内阁的出现
原因:废相后皇帝负担加重
内阁的出现与发展
评价: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宰相=内阁首辅?议一议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法定,制度赋权非法定,咨询机构参与决策无决策权一定程度制约皇权不能制约
职权:处理政务;参与决策;起草票拟 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钱穆《国史大纲》 宰相制度的废除
内阁的出现
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清初的制度
仿照明朝内阁、六部制
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制
——皇权受到很大的限制
康熙帝设南书房
——皇权得到了加强
雍正帝设军机处
——完全集中于皇权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八旗旗主
“共治国事”
议政王大臣
会议
内阁、六部
皇权受限 议政王大
臣会议
内阁、六部
南书房
三足鼎立
皇权得到了加强
设军机处
跪受笔录承旨遵办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皇太极康熙雍正 努尔哈赤雍正帝 隆宗门 军机处值房 军机处 特点:简、速、密
材料: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思考: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能是什么?思考探究 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
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
空前加强? 探究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宰相制度的废除
内阁的出现
军机处的设立
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积极方面
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对经济、文化发展起过一定促进作用
消极方面
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结论:绝对君主专制违背了世界发展潮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的发展开始落后于西方。(1)西方(2)中国东西方拉开差距宰相制度的废除
原因
措施
影响
内阁的出现
原因
内阁的出现与发展
评价
军机处的设立
清初的制度
康熙帝设南书房
雍正帝设军机处
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秦朝(形成)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元(新发展)宋朝(加强)明清(顶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 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评价 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选官制度,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了极为丰厚的内容,并且在历史演变中具备了高度的自洽性,能够不断自我修复完善并自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完善的制度体系,可以对包括皇帝在内的人的因素形成一定的制约。从技术和操作性上看,古代的这一制度体系,比较有效地维持了统治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在统治集团中吸纳社会精英,形成较高素质的官僚队伍,其中有些方法和措施,如政府机构的权力配置与相互制约、科举选官的操作方式等,已经达到了非常精致的程度,不乏可供现代参考借鉴的成分。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整体说来,清朝比明朝好得多。从清太祖算起的清朝十二个君主,他们的总平均分数和明朝十六个皇帝相比,我以为在数学上简直不能比,因为前者的是相当高的正数,后者是相当高的负数。
-金庸《袁崇焕评传》 推行绝对君主独裁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君主英明干练,精力过人。不幸是明代自太祖、成祖两帝后,两百二十年间,除孝宗弘治十八年颇有小康局面外,其余均属庸愔荒怠之君。宦官与权臣遂应运而生,与君主独裁互为表里。在这种混乱的情势下,士人阶级对政治有了不同的反应,激荡交汇而酿成党争。宦官、权奸、党争三者虬盘根缠的发展中,再益以流民与边患,大明帝国便如摧枯拉朽一般被覆亡了。
-李定一《中华史纲》 金庸 就国家的前途而言,将政权置于规范的制度化运行中,与将其交与个人的独裁统治相比,无论如何,都具有更多的合理性,都更能实现理性为政的原则,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高翔《近代的初曙—18世纪中国观念变迁与社会发展》 ……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天下之人共知其筐箧之所在,吾亦鳃鳃然日惟筐箧之是虞,故其法不得不密,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 ——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原法》“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他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思考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与中国封建的社会形态相对,当时的西方发生了什么大事啊?出现了一种什么样的进步思想啊?而中国当时的情况怎样呢? 有人说,中国到目前为止,一共失去了三次
追赶世界的历史性机遇。第一次,是明清时期,
我们第一次被西方落下;第二次是19世纪末,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以改革和革命
的失败而错失良机;第三次是文化大革命期间,
中国的内乱和封闭,使中国离世界越来越远……观点探究就中国在明清的时候为什么失去了第一次赶超世界潮流的机会,谈谈你的认识?(150-200字)
自我检测
选择题1.有人统计,在洪武十七年,从9月14日到21日的八天之中,内外诸司奏札达1160件,所言之事有3391件。这样算下来,朱元璋平均每天要批阅200多个报告,处理400多件事,真可以说是日理万机。朱元璋的忙碌和他采取的哪项措施直接相关?
A.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B.实行八股取士
C.组建特务机构
D.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2.黄宗羲言:“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这里的“高皇帝”是指
A.李世民 B. 汉武帝
C.朱元璋 D.雍正帝
3.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朝在皇帝和六 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
A.内阁 B.军机处
C.三司 D.枢密院
4.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有历史学家认为电视剧的名有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刘罗锅”
B.宰相制度早在明朝已废除,所以电视剧名
会误导群众
C.刘墉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
D.他没有理由,只是哗众取宠而已
一、勾勒各朝各代的中枢决策机构图我们动手画
图一 秦朝的中枢决策机构皇帝
图二 隋唐时期
的中枢决策机构皇帝中
书尚
书门
下
中
书
门
下皇帝图三宋朝时期的中枢决策机构
中书省皇帝图四 元朝时期的中枢决策机构
皇帝殿阁厂卫五军都督府全国
军队图五 明朝时期的
中枢决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