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8.2《登高》课件(共2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8.2《登高》课件(共2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0 14:2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学习诗作沉郁顿挫的风格
学习目标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走进诗人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甫的创作历程
1、读书和壮游时期
2、长安十年时期
3、战乱流离时期
4、漂泊西南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二十岁后, 他开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望岳》
一 读书壮游时期
二 长安十年时期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害,困居长安10年之久。不幸的遭遇是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 战乱流离时期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等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四 漂泊西南时期
沉郁:思想内容—感情悲慨,壮大深厚。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艺术形式—感情表达的起伏低回。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
杜甫诗风
杜甫一生“八大”打击:
1、特考失败
2、父亲病故
3、才华得不到赏识
4、儿子饿死
5、安史之乱当俘虏
6、官场绝望,放弃官职
7、穷困逼进生活绝境
8、年老人衰,无家可归,病死客船
登 高
杜甫
古人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时杜甫56岁,寓居长江边的夔州,且身患重病。为排遣郁闷,他蓬头垢面,抱病登临山顶。夔州江边,秋风瑟瑟,万木凋零,江水东逝,孤鸟盘旋,猿鸣或闻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老人百感千愁顿时涌上心头,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言之冠”的《登高》。
背景链接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共写了几个意象?
风、天、猿、渚、沙、鸟
2、重点意象是什么?为什么?
猿、鸟。
猿鸣—
听到它的叫声使人感到非常悲凉。
飞鸟—
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
比喻孤独无依。
鉴赏诗歌
首联写景,诗人以登高为视野,远近俯仰,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悲凉图景,动静结合,满耳满眼是无边的秋声秋色,悲秋的气氛浓重。虽是写景,诗人似已将一生迭遭的苦难透露,画面的背后有一声沉重的感叹。天高地迥,秋风萧瑟,扑面的是贬骨的寒意。猿声更增添悲秋的气息,听之心魂颤栗;飞鸟盘旋,还生无枝可依的感觉。这些,关合诗人流落异乡,孤苦失靠的境遇,而人生的希望何其渺茫。一个“哀”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更是诗人内心的折射,哀伤心绪的反映。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台极目,仰望山树,俯瞰水波,“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齐来眼底。这两句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落木茫无边际、萧萧而下,是诗人仰视所望;江水奔腾不息,滚滚而来,是诗人俯视所见。这里有萧萧之声,也有滚滚之势,整个画面气象万千,苍凉悲壮,气势雄浑壮观,境界宏阔深远。感受到了诗人面对逝者如斯夫的江水所发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面对一枯一荣的树木所抒发的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苦痛!
前四句所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熔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静听:高猿啸哀
近看:飞鸟盘旋
远望:落木萧萧
俯视:长江滚滚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韶光易逝
壮志难酬的感怆
作客,羁旅也(他乡作客可悲);常作客,久旅也(经常作客可悲);
万里,地之远也(万里作客可悲); 秋,时凄惨也(萧瑟秋天作客可悲);
登台,高迥处也(思亲念家可悲);百年,齿暮也(一事无成可悲);
多病,衰疾也(身患疾病可悲);独,无亲朋也(亲朋亡散可悲)。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八悲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此联中中心词语是哪两个?最能表现诗人此时处境的字是哪几个?
万里、秋、常、百年、多病、独
颈联是全诗的重心所在。上句写飘泊苦况(客居之悲),下句写老病孤愁(将死之独)。意象叠现,诗意层推,表达了诗人久客他乡羁旅之愁和悲秋苦病的孤独之感。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抒悲,可谓字字血泪。登高远眺,天地一儒;临风怀想,家国两伤。再加上因病而断酒,怕是时日无多。诗人此番登高悲秋已难排遣。其中“艰难苦恨”四字,语意双关,既有对自我命运坎坷的归结,又有对乱局生民涂炭的忧患。白了头,失了年华,病了身,时日不多,收结处真是无限凄凉。
诗歌小结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复杂感情。
全诗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明代胡应麟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这首诗诗眼词是什么?造成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愁苦
1、是个人命运的艰难。颠沛流离、坎坷苦难半岁这诗人的一生。如今他已年过半百,疾病缠身;好友相继逝世,剩自己孑然一身;时日无多,仍流落异乡。
2、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杜甫心忧国家和人民,想为国出力,平定战乱,但自己已经年老多病,无力回天。空有忧国忧民之心,却壮志难酬,让他心急如焚,因此白发丛生,两鬓如霜。
3、是诗人心忧天下的高尚情怀。古代许多知识分子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处世准则,杜甫却无论穷达都心怀苍生黎民。
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悲伤、痛苦、
孤独、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的诗风: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
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沉郁顿挫的风格的基调是悲慨。
杜诗的沉郁与伤感或忧郁有质的区别。杜甫处于干戈扰攘的乱世,奔走衣食,贫病交加,但在诗歌中,抒写的却不局限于他个人的苦难,更多的是想到国家和人民,想到周围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这种深厚的感情,宽广的胸襟,使得他的诗歌体现的不是一种委琐贫弱的感情,而是一种高尚、充实而有力的“悲而壮”的激情;这就使他那多半言愁的悲剧题材表现为独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
学以致用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鉴赏: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A、自强不息。“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可以看出诗人不服老,不怕病,积极用世的精神;用“落日”自比,表现了自己虽已暮年,仍壮心不已的豪迈情怀。“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借用老马识途的典故,比喻自己虽已年老,并非毫无用处,再次表现出老当益壮、渴望报国的热情。
B、诗歌中的片云、孤月、落日、秋风、老马等意象传达出的是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结尾两句,老马尚能识途,我竟连一匹老马也不如了吗?更流露出一种报国无门的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