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方方《喜欢苏东坡》千古奇才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词牌名
“乙卯”指宋神宗熙宁八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外放,这一年他在密州当知州,年近四十,此时也是他的妻子王弗去世的第十年。
点明写作时间
梦见爱妻王氏,写下悼亡词。 交代写作缘由。
mǎo
解 题:
相关链接——悼亡诗
悼亡诗,古代汉族诗歌题材之一,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始于西晋潘安的《悼亡诗三首》。现在广义的也指对亡故亲人或朋友表达追悼、哀思的诗歌,与西方的悼亡诗意思接轨。
诗中所流露的真挚、自然、深沉的夫妻之情,颇为后人赞赏,此诗也得以广泛流传。
写作背景
1055年,16岁的王弗嫁给了19岁的苏轼,二人婚后,王弗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6岁时(1065年)就去世了。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这时他已经快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便写下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的悼亡词。
(响彻云天,下达黄泉)
王弗去世后,苏轼悲痛万分,他按照父亲苏洵的安排,将妻子安葬在母亲的坟旁。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上种植了30000株松树,以寄托他的哀思。又过了10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江城子·记梦》
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并非完全不同意,还是有部分认可的,前期反对,后期深入民间,了解到新法的好处,转而赞成新法好的方面。),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文字狱。苏轼以才华横溢而得到宋神宗的赏识,成为当时政坛上的明星和文坛上的领袖。但是,苏轼在政治上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还写了一些诗文予以揭露和讽刺,引起了王安石一派官员的强烈不满,于是,他们从苏轼的诗文中找到罪证,用牵强附会的手法指控苏轼有谋反之心。苏轼被捕入狱,受尽严刑拷打,差点被判处死刑,最后,因为皇帝怜悯,苏轼免了死罪,被贬到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
在新旧党争中,因为坚持自己的政治操守,以致他一生境遇坎坷。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
生平经历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
恩爱夫妻
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东坡逸事》里有王氏“幕后听言”的故事,是说东坡每有客来,王弗总是躲在屏风的后面屏息静听。待客人走后,她每每软语相劝,说得在理又每得印证。
她是真正的贤妻内助,因此苏轼早年青云直上,除了有欧阳修等先贤的掖助外,“妻贤夫少祸”的力量也不可小觑。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6岁就去世了。这时苏轼中年丧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11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25年之后,王闰之去世。苏东坡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在妻子死后百日,苏轼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苏轼去世后,其弟苏辙按照兄长的意思,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苏轼的第三任妻子叫王朝云,字子霞,是杭州钱塘人。王朝云比他小26岁。在苏轼最困难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和他共渡难关。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在苏轼晚年的流放生涯中,王朝云始终紧紧相随,是他一生中最忠贞的伴侣和朋友。但不幸的是,朝云被扶正后过了11年,即先于苏轼病逝。年仅34岁。
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亡妻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修筑六如亭以纪念,他撰写悼念亡妻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ɡuān)
一、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
凄婉哀伤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情感基调:
zhēng
mǎo
liáng
gāng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昨夜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你也认不出我来了,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诗歌解读
这首词的题目为“记梦”,整首词都在写“梦”吗?
以“梦”为线索,划分层次。
梦前——“十年生死两茫茫……鬓如霜”——相思成苦
梦中——“夜来幽梦忽还乡……泪千行”——因思成梦
梦醒——“料得年年肠断处……短松冈”——无限思念
梦
诗歌解读
1.词作中出现了哪些意象
意象:孤坟、小轩窗、泪、月、松冈
2.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意境:阴冷凄凉
3.从词中你读出了词人何种感情
情感:深挚思念、孤寂哀伤
小组讨论(限时五分钟)
你觉得文中哪一句最能打动你?试简要分析(手法、用字、意象、意境......)
苏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成果
研 读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十年:思念的时间跨度之长
两茫茫: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不思量,自难忘:①相思太苦,不敢去想
②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直抒胸臆)
研 读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千里:思念的距离相隔之远
凄凉:①知心人不在身边,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②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凄凉
研 读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纵使:假设
尘满面,鬓如霜:年华已逝、仕途不顺
研 读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幽梦:梦境
小轩窗,正梳妆:印象深刻(白描)
研 读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
研 读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明月夜,短松冈:借景抒情、以景结情、乐景衬哀情
二、诗歌解读
这是一个怎样的十年?
1068娶王闰之
1069返京任职史馆
1071任杭州通判
1074任密州太守
丧妻之痛:生死无常,恩爱不再,知音难寻。
仕途之痛:多遭贬斥,颠沛流离,沧桑悲凉。
赏析诗歌
梦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发了词人深沉悲痛的感情,表现了对妻子的深切怀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此句中的“两茫茫”如何理解?
②“茫茫”二字为全诗奠定了凄婉哀伤的基调。“两茫茫”,既指词人的感受,也指九泉之下妻子的感受。生者和死者是相同的情思和哀绪。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shū)忽,转瞬十年。
①“两茫茫”是词人和亡妻生死之间永恒的相隔,更见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是词人对亡妻思念至深的表达。
赏析诗歌
梦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为何“不思量”,却“自难忘” ?是否矛盾呢?
①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而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②“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直接倾诉了作者对亡妻十年来的深挚怀念和伤悼。
赏析诗歌
梦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此句中的“千里”写出了什么?
赏析诗歌
梦前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这该多么孤寂清冷!
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此句中的“凄凉”有哪些含义?
①相思之情的凄凉。满腔的哀怨和思念无处倾诉,亡妻之恨,相思之痛,孤寂之苦只能遥寄于千里之外的孤坟。
②政治失意之凄凉。苏轼当时官运不佳,屡被贬放,此时被贬密州,流离坎坷的文豪满肚子的委屈需要发泄和倾诉,可他没地方诉说,也没人敢听他诉说,更没有可以诉说的人。
赏析诗歌
梦前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记忆中的你永远年轻,而我已经不是当年最好的我了。
细品悟深情
梦前
尘满面,鬓(bìn)如霜,使用了什么手法?概括诗人形象。
白描、外貌描写。
梦前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bìn)如霜。
一个老者、饱经风霜、灰尘满面、鬓角如霜、生活坎坷……
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十年的奔波劳碌、辛劳坎坷,让满腔豪情的苏轼灰尘满面、鬓角如霜,而此时才四十岁的苏轼,一个正成熟的年龄却过早的衰老了。
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这场漩涡,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左迁,流徙,历尽沧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
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将对妻子的思念和现实中自己的遭遇联系起来,表达对妻子刻苦铭心的思念。
梦前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bìn)如霜。
这首词是记梦,可文已至半却还没有写到梦境,为什么?上阙的内容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上阕小结
明确:铺垫作用。
上阙阐明了“自难忘”,但是“十年”漫长的时间,“千里”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空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所以,上阙这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
赏析“夜来幽梦忽还乡”一句中“忽”字的妙处。
赏析诗歌
梦中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①“忽”字给幽梦别开一境界,“忽还乡”是对上片“两茫茫”“无处”“不识”的承接和转折,有惊喜之感;
②“忽”,与上阙“十年”“千里”漫长的时间及阔远的空间相照应,入梦是轻快的,所表现的感情却极为沉重——似喜实悲。
②白描,“小轩窗,正梳妆”,用白描的手法,以妻子对镜梳妆的日常生活镜头,再现当年闺房生活的温馨。
梦中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几句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①虚写,在梦境中见到妻子同往常一样在窗前梳妆打扮。十年的时间,那些幸福生活中的场景词人始终忘不掉,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
③细节描写,“惟有泪千行”无声有泪,凄楚哀婉,痛彻骨髓。
白描手法
白描是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事辞藻雕饰,不加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物与景物的情态面貌。
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本句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情感?请简要分析。
赏析诗歌
梦醒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①对写,虚写,词人从梦中醒来,想象在千里之外的妻子一定会年复一年地因为思念自己而悲伤。语言平易质朴,将对亡妻的思念表达得深沉哀婉,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②白描、以景结情。在明月的夜晚,长着矮松树的山冈上,有作者日夜思念的妻子。用明月、短松冈来传达、暗示作者对亡妻的思念,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知识补充
从对面写来,指诗人在构思时反宾为主,从对方落笔,设身处地描绘对方的情景,使感情表达得更为深沉的一种艺术手法。
对写法
诗歌的一种构思立意技巧,指用景物来传达、暗示作者的感情、寄托。往往是在诗歌的议论或抒情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寻味。
以景结情
总结主旨
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内容层层推进,引出梦中相遇,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
题目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基调。
梦前
梦中
梦醒
— 现实
— 梦境
— 现实
苏轼对发妻王弗的感情,是三位妻子中用情最深的吗?
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
全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赏析手法①明手法:亮出虚实结合手法; ②阐运用:分析虚写、实写内容(诗中实写…或…是实写)(诗中虚写…或…是虚写)
③析效果:点出此手法的艺术效果及所表现的诗人的情感。
①直抒胸臆。诉悲情,写的真挚朴素,沉痛感人。(自难忘、无处话凄凉、肠断处)
②虚实相生。(梦境与现实的交织)
④对写法。
③以景结情。
赏析手法——虚实结合
梦前
梦中
梦后
现实
梦境
现实
}
虚实结合
赏析手法——虚实结合
①明手法:亮出虚实结合手法;
②阐运用:分析虚写、实写内容(诗中实写…或…是实写)(诗中虚写…或…是虚写)
③析效果:点出此手法的艺术效果及所表现的诗人的情感。
【答题步骤】
赏析手法——虚实结合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小试牛刀】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赏析手法——虚实结合
【答题要点】
明手法:诗歌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1分 )
阐运用:诗的前两句写冬至之日,诗人一个人在客店里,抱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他相伴是实写,而三四两句“家中夜坐”“说着远行人”等诗人想象的画面,是虚写。( 3分 )
析效果:虚实结合,相辅相成,突出表现了诗人孤寂之感,思家之情。(2分)
1、苏轼《江城子》 句道出了词人对亡妻阴阳永隔、再无聚首之日的哀痛和喟叹,为全词奠定了凄哀的感情基调。
2、苏轼《江城子》看似写梦,实则是以前夫妻恩爱生活的一个生动写照诗句是 , 。
3、苏轼《江城子》十年死别,苦苦思念,一旦相见,纵有千言万语也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视无语,默默凝咽,此情此景正应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的两句是 , 。
4、苏轼《江城子》“ , ”两句用白描手法简约生动地勾勒出词人四处奔波、生活艰难、仕途坎坷、心力交瘁的形象特征。
十年生死两茫茫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尘满面, 鬓如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