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同步练习题--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同步练习题--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0 17:0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同步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2023河南南阳二中阶段测试)北京周口店的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
A.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B.会种植庄稼
C.已经饲养家畜
D.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2.(2023广东揭阳期末)某学者指出:约1万年前,近东的人类首先开始种植小麦和大麦等谷物,中美洲人率先开始种植玉米和豆子等主食,而中国人则是培育稻米的先驱。这表明 (  )
A.世界农耕起源多元
B.世界农业最早起源于近东
C.古代亚洲农业发达
D.古代农业生产具有封闭性
3.(2022山东济宁期中)原始社会时期,西亚居民培植出大麦、小麦等作物,中国培植出水稻、粟等作物。以下能够为此提供证明的最有力证据是(  )
A.农耕、畜牧业的产生及发展示意图
B.当地发现的粮食作物遗存、化石等
C.西亚和中国发现的岩画、壁画等
D.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的记载
4.(2023河北邯郸期末模拟)考古发现,红山文化的陶器主要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灰陶两大类。泥质红陶的器形主要为较精致的钵碗盆类,其纹饰与仰韶文化类似;夹砂灰陶多为大口、深腹、平底、外表粗糙、吸热效率较高的罐类。这些发现可用于研究红山文化(  )
A.长途商贸的范围 B.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
C.食物的加工技术 D.阶级分化的发展程度
5.(2022山东新泰一中月考)下图是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图,其中世界人口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农耕和畜牧业的产生  B.生存条件的改善
C.食物供应的丰富多样  D.定居生活的出现
6.(2022山西长治名校联盟月考)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各项具体劳动,如动物的繁殖、饲养和农作物的播种、收割等,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季”和“年”的概念。这说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  )
A.促进了生活方式的变化
B.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
C.加速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D.推动了天文历法的发展
题组二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7.(2022福建莆田期中)约在9 000年前,伊拉克北部的耶莫人即已种植小麦、大麦、扁豆、豌豆等农作物。巴勒斯坦的耶利哥也有新石器时代农业和农村的遗址,时间为8 500多年前。这说明(  )
A.西亚是重要的农业发源地
B.伊拉克北部是小麦原产地
C.耶莫人是最早的食物生产者
D.耶利哥拥有最早的农业遗址
8.(2023辽宁铁岭月考)秦朝时,设有不同级别的田官。各级田官不仅要过问何种庄稼应每亩播种多少种子,而且还得视土地的肥瘠不同,允许生产者有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种子多少的方便。田官的设置说明秦朝(  )
A.法律异常严苛 B.农业受到重视
C.土地兼并严重 D.官僚机构臃肿
9.(2022山东威海期末)古代希腊三面环海,“大部分是贫瘠无用之地”“比较宜于畜牧而不宜于耕种”“国内水源不足,没有经常供水的河流、湖泊或大的泉井”。在这样的环境下(  )
A.商业成为社会经济基础
B.食物生产具有地域特色
C.土地属于贵族集团所有
D.民主政体遍及各个城邦
10.(2023湖北宜昌英杰中学月考)中国古代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
朝代 名称 效益
战国(秦国) 都江堰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
战国(魏国) 西门豹渠 “以富魏之河内”
汉朝 白渠 “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这些工程的兴建(  )
A.阻碍了经济交流 B.不利于商业进步
C.促进了农业发展 D.实现了国家统一
11.(2022辽宁丹东期末)据史书记载,一个古代玛雅农民使用石器、木器和骨器,就可以供给12口人充足的粮食;在盛产粮食的地区,一个玛雅农民劳动两个月就能生产出全家一年的食物以及须交纳的赋税和贡物。由此可推知 (  )
A.玛雅人农业经营规模较大
B.玛雅地区农耕条件优越
C.玛雅人农业商业化程度高
D.玛雅文明盛行精耕细作
题组三 生产关系的变化
12.(2022辽宁协作体一模)考古发现,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些古人类遗址中,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陪葬品都是农具;而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这种变化说明(  )
A.生产发展影响劳动分工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文明之初性别分工形成
D.集体劳作正在瓦解
13.(2023山西晋城二中月考)“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之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材料旨在说明贫富差别的出现(  )
A.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冲击
B.与生产力发展没有关系
C.源于农业和手工业分离
D.标志人类进入文明社会
14.(2022黑龙江哈尔滨六中期末)据考古发现,陶寺遗址中有近乎完整的城墙和城门、规模宏大的贵族墓葬区、特殊的祭祀区、手工作坊区、仓储区,还有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这说明陶寺遗址(  )
A.使传说时代的历史成为信史
B.奠定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C.是中华文明的最早起源
D.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2022安徽淮南期末)人类学研究表明,狩猎采集群体平均规模为25~50人,随着季节的变化和追踪猎物而迁徙,呈现出群体规模小、迁徙频繁的特点。这一特点在根本上受制于(  )
A.食物资源的波动 B.生产工具的状况
C.生物生长的规律 D.生产资料的共有
2.(2023江苏开学摸底考试)现代研究发现,大约在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对野生动物进行驯化。如在2万年之前的猛犸象骸骨堆遗迹中,考古学家就发现了很多犬类啃咬的痕迹。考古学家据此推测人类在当时已经驯化了犬类,并让其辅助自己狩猎。由此可知,早期人类驯化野生动物的主要目的是(  )
A.改善环境 B.获取食物
C.祭祀神灵 D.发展农业
3.(2023黑龙江绥化开学考试)据古人类学家推断,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同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B.铁犁牛耕的广泛应用
C.人类掌握了某些动物的生长规律
D.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
4.(2022河南南阳期末)“猎人居无定所的生活解放了人类的思想,而农业却把人变成土地的囚徒。”而农业社会极为重视经验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于古人的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无以复加。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
A.宗法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B.游牧文明比农业文明优越
C.农业文明推动宗法观念形成
D.宗法制的核心是崇拜祖先
题组二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5.考古学家发现,古埃及人为死者提供的祭品是十分丰盛的,包括大麦粥、炖鸽肉、烤鹌鹑、小麦面包、蛋糕、水果等。这些祭品主要是当地的农产品,墓室的壁画中也常常出现农民种植庄稼的场景。据此可知古埃及(  )
A.农业促进烹调水平提高
B.农业影响宗教信仰发展
C.财富积累提供物质基础
D.丧葬习俗反映农业繁盛
6.(2023安徽定远中学月考)殷商时期,中国北方地区是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体系;西周春秋时期,伴随冬小麦在北方的广泛种植,打破了以往春种、秋收的农事时间节律,古籍中也多见“春秋冬夏”的四时排序,“四时”观念逐渐萌生。据此可知 (  )
A.铁犁牛耕推动了社会变革
B.先秦四时观念具有神学色彩
C.古代历法服务于农业生产
D.农业成为商周时期主导产业
7.(2023广东深圳月考)据考古发现,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从灌溉、耕耘到收获)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  )
A.两河流域民众较重视农业发展
B.楔形文字形成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
C.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
D.古代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国家
8.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  )
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B.印第安人实行直接民主
C.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
题组三 农业产生带来的历史影响
9.(2022山西运城月考)国家的兴起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氏族社会直接产生国家;氏族社会变为贵族集团,在与氏族外平民集团斗争中产生国家;由于征服,在氏族社会外产生国家,国家把长期残存的公社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这反映了(  )
A.国家从氏族制度废墟上兴起
B.国家总是直接从氏族社会产生
C.国家的兴起只有三种形式
D.氏族社会之间的斗争催生国家
题组四 思维训练
10.批判性思维(2022辽宁重点高中协作体期中)有学者指出,陕西半坡文化遗址出土的数百件石网坠和制作精美的骨鱼叉、鱼钓钩表明鱼类为当时饥寒交迫的人们提供了急需的生活资料,因此,多数考古学家把鱼纹图形确认为半坡人的图腾也不足为奇。这可用于说明,在当时(  )
A.母系氏族社会走向衰落
B.原始农业得到较快发展
C.图腾崇拜受到广泛推崇
D.采集渔猎仍占重要地位
题组五 综合题组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社会大致先后交替出现了三种价值观体系。第一种体系是“觅食价值观”,因为与它相关的社会主要通过采集野生植物和狩猎野生动物来维生。觅食者倾向于看重平等而非大多数类型的等级制度,也比较能够容忍暴力。第二种体系是“农业价值观”,因为与它相关的社会主要靠经过驯化的动植物来维持生计。农耕者倾向于更看重等级制度而非平等,比较不能容忍暴力。第三种体系是“化石燃料价值观”,它所关联的社会主要通过钻取已经转变为煤、天然气和石油的植物化石能量来增加现存动植物的能量。化石燃料使用者倾向于看重大多数类型的平等而非等级制度,且非常不能容忍暴力。
——摘编自伊恩·莫里斯《人类的演变:
采集者、农夫与大工业时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能量获取方式与人类价值观的关系”,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从世界史角度进行阐述。(要求:所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A 2.A 3.B 4.C 5.A 6.D 7.A
8.B 9.B 10.C 11.B 12.A 13.A 14.D
1.A 根据材料“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可知当时北京人已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故选A项。
2.A 距今1万年左右,原始的农耕出现,近东首先种植小麦、大麦,中美洲人率先种植玉米、豆子等,中国最早培育稻米,表明世界农耕的起源具有多元性的特点,故选A项。
3.B 遗物、遗迹、化石等实物资料属于第一手历史资料,是最有力的证据。能为西亚和中国古代农作物培植提供最有力证据的是当地发现的粮食作物的遗存、化石等,B项符合题意。示意图、岩画、壁画和后人的著作都不是最有力的证据,A、C、D三项均错误。
4.C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的泥质红陶和夹砂灰陶可用于加工食物,因此这些发现可用于研究红山文化食物的加工技术,故选C项。
5.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因此人口大幅度增长,A项正确。
6.D 据材料“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各项具体劳动……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季’和‘年’的概念”可知,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推动了天文历法的发展,D项正确。
7.A 由材料可知,伊拉克北部的耶莫人和巴勒斯坦的耶利哥均出现了原始农业,这说明西亚地区是重要的农业发源地,故A项正确。小麦的原产地在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耶莫人是最早的食物生产者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其他地区,无法得出耶利哥拥有最早的农业遗址的结论,排除D项。
8.B 秦朝设立不同级别的田官,各级田官既要指导庄稼的播种还要允许生产者有一定的自由,说明秦朝政府重视农业生产,故选B项;材料涉及的是田官的职责,而不是法律的严苛,排除A项;土地兼并严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秦朝官僚机构臃肿,排除D项。
知识拓展 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它产生于封建制度产生的春秋战国,发展于封建制度兴盛的秦汉,被后面的朝代继承。在封建社会初期,保护了农业生产,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巩固封建政权。但在封建社会后期,它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
9.B 根据材料中希腊的地理环境和所学知识可知,希腊内部的地理环境及地中海气候,使其主要种植葡萄和橄榄,体现了希腊的食物生产具有地域特色,B项正确;商业成为社会经济基础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土地的所有权,排除C项;D项错在“遍及”,如斯巴达是典型的贵族寡头政体,排除D项。
10.C 从都江堰“有余则用溉”,西门豹渠“富魏之河内”,白渠“衣食京师,亿万之口”,可以看出这些水利工程的兴建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选C项。兴建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水运事业的发展,因此,阻碍经济交流的表述错误,排除A项;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商业的进步,排除B项;战国时期秦国的水利工程有利于国家统一,但魏国和汉朝的水利工程与实现国家统一无关,排除D项。
11.B 根据材料可知,玛雅人农业生产工具简陋,但是农业产量却很高,说明玛雅地区农耕条件优越,故答案为B项。
12.A 由材料“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可知,男性的陪葬品和农业有关,女性的陪葬品则多和手工业有关,体现了劳动分工日益明确,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阶级分化和集体劳作,排除B、D两项;仅据材料内容不足以得出C项结论,排除。
13.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财产的差别所带来的私有制,导致了共产制家庭公社的瓦解,说明贫富差别的出现冲击了社会生产关系,故选A项。
14.D 结合所学可知,国家出现的重要标志有城市的产生、礼制的出现及暴力机器的诞生等,据材料“城墙和城门”“还有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等信息可知当时陶寺遗址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多元一体”“最早起源”均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C两项。
能力提升练
1.B 2.B 3.A 4.C 5.D
6.C 7.A 8.C 9.A 10.D
1.B 从材料中狩猎采集群体的规模及其迁徙的特点来看,这主要和生产力水平有关,而生产力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方面,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均属于影响因素,但并非根本因素,排除。
2.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人类驯化犬类,让其辅助自己狩猎,是为了获得食物,故答案为B项。
3.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一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人类有了较稳定的食物来源,推动了人口的增加,故选A项。当时铁犁牛耕尚未广泛应用,排除B项;人类掌握某些动物生长规律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人类大量修建水利工程的时间晚于公元前3000年,排除D项。
4.C 由材料“而农业社会极为重视经验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于古人的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无以复加”可知,农业的发展将人们束缚在土地上,推动以血缘为基础的祖先崇拜得以延续和发展,故选C项;材料强调农业的影响,故排除A项;各文明间无法比较谁更具有优越性,故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宗法制的核心是崇拜祖先,故排除D项。
5.D 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人为死者提供丰盛的祭品,其中大多是当地的农产品,这反映出古埃及农业的繁盛,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祭品大多源于农业生产,反映的是古埃及农业的繁盛,A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古埃及的宗教信仰,排除B项。物质基础包括很多方面,丰富的祭品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不能仅由祭品丰富就推断出财富积累提供物质基础,排除C项。
6.C 据材料可知“四时”观念的萌生与冬小麦的广泛种植有关,由春秋二季再分出冬夏二季,所以古代排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由此可知划分“四时”的历法应农业生产要求而制定,故选C项。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具有神学色彩”的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农业成为商周时期主导产业”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7.A 两河流域的民众编撰农书、开凿运河、管理灌溉等活动均与农业相关,说明两河流域的民众比较重视农业发展,故选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楔形文字方面的信息,排除B项;西亚原始农业产生的时间远远早于公元前1700年,材料不能说明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排除C项;材料没有比较古代各地的农业发展情况,无法得出古代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国家的结论,排除D项。
8.C 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据材料可知,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是重要的社交场所且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粮食生产对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故C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实行直接民主”“注重集体活动”均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B、D两项。
9.A 根据材料可知,国家的兴起与氏族制度瓦解密切相关,国家的兴起是对氏族社会的突破,A项正确;在国家兴起的三种主要形式中,只有第一种形式是国家直接从氏族社会产生,排除B项;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未从整体上概括材料主旨,排除。
10.D 批判性思维主要是要求学生打破思维定式,跳出原有知识的局限,根据材料来分析答案。看到半坡文化遗址,同学们自然就会想到已经定居的半坡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旧石器时代的采集渔猎生活已经成为历史。但是,虽然半坡人已经进入农耕时代,实现了定居生活,但传统的采集渔猎经济依然占有重要地位,并没有迅速退出历史舞台。根据材料可知,半坡文化时期,鱼类为饥寒交迫的人们提供了急需的生活资料,鱼纹图形是半坡人的图腾。这说明在当时采集渔猎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故答案选D项。材料与母系氏族社会走向衰落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采集渔猎,而不是原始农业,排除B项;图腾崇拜受到广泛推崇的表述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
11.答案 示例一(从整体角度回答)
论题:人类获取能量的方式深深影响了人类价值观体系的演变。
论证
在原始社会,人们通过采集野生植物和狩猎野生动物来维持生活,因获取资源有限,产品只能平均分配,氏族社会倾向于平等,反对等级制度。氏族部落之间为了争夺资源出现战争,故社会能容忍暴力现象。
在农业社会,人们靠经过驯化的动植物来维持生计,小农经济盛行,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强力的中央集权,因而社会等级分化明显。
随着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新能源时代,生产力飞速发展,引发社会变革,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盛行并不断被实践,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结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着包括人类价值观体系的上层建筑。
示例二:可以从农业社会角度选题和论证。
示例三:可以从工业社会角度选题和论证。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人类社会大致先后出现了三种价值观体系,即“觅食价值观”“农业价值观”“化石燃料价值观”,这体现的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人类获取能量的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从而影响了人类价值观体系的变化,所以可拟定论题为:人类获取能量的方式深深影响了人类价值观体系的演变。结合所学知识,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及工业社会三个阶段,分别从生产力水平、社会状况等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升华。本题还可以从农业社会角度选题论证,或者是从工业社会角度选题论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