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同步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美洲物种的外传
1.16世纪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烟草等作物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这是由哪一事件带来的影响 ( )
A.西欧资本主义萌芽 B.新航路的开辟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贸易中心的转移
2.(2023山东烟台开学考试)意大利罗马郊区的法勒斯纳别墅中的著名画家拉斐尔所作的壁画,在周围的垂花饰中,有画家达·乌迪内于1515—1517年画的几支玉米苞(棒)。该艺术品可以用来说明( )
A.传统的东西方商贸活动的浸染
B.新大陆和旧大陆的物种交流
C.欧洲传统农耕经济的发展
D.欧洲民众的饮食习惯
3.(2022河北唐山月考)地理大发现后,欧洲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食物——马铃薯。由于《圣经》中没有提到这种食物,教会禁止人们食用,但是饥饿的穷人打破了禁忌,此后这种食物迅速普及。这说明( )
A.新物种冲击了教会的权威
B.新物种的传播过程是曲折的
C.教会对人们的控制很严格
D.当时欧洲阶级矛盾尖锐
4.(2023安徽阜阳月考)辣椒原产于美洲,自传入中国后,经历了观赏植物—药用作物—调味品的“形象变迁史”。在门口悬挂红辣椒成为一些地方年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将其视为新的一年生活红红火火、庄稼大获丰收的象征。辣椒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主要得益于( )
A.辣椒自身的优秀品质
B.新航路的开辟与西学东渐
C.物种与生活风俗的有机结合
D.中华传统医药理论的进步
5.(2022福建福清西山学校期中)16世纪,番茄由墨西哥相继传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英国和中欧各国,当时仅作为观赏植物。17世纪传入菲律宾,被改良后传到亚洲其他国家。到18世纪中叶开始作为食用植物栽培,并最终形成了意大利、英国和美国三大品种。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A.开启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B.推动了世界物种的交流与改进
C.导致了世界各地饮食结构的改变
D.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题组二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6.(2022安徽六安中学期末)16世纪伊始,随着新航路开辟,一方面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生根发芽,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下列物种属于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是( )
A.小麦、水稻、牛、马
B.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
C.玉米、水稻、牛、马
D.马铃薯、番茄、花生、葡萄
7.(2022天津红桥期末)17世纪初,小麦是欧洲人的主食,民众离不开面包。往来于新旧大陆的交通工具只有船,但欧洲人不可能长期跨洋运输面粉,这样成本太高,运输量也有限。材料可用来说明( )
A.饮食习惯决定物种的传播
B.美洲比欧洲更适宜种植小麦
C.小麦在美洲种植的必要性
D.欧洲的面粉价格比美洲的高
8.(2023福建三明月考)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一种新的水稻品种——金卡罗莱纳在南部种植园出现。研究表明,它可能来自一个名为班卡拉姆的非洲加纳品种。后来金卡罗莱纳成为北卡罗来纳州低地的普遍食物,最终扩展到美国东南地区。这反映了( )
A.独立战争奠定美国发展基础
B.黑奴贸易致种植园经济出现
C.物种引入改变当地饮食习惯
D.物种交流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9.(2022黑龙江佳木斯期末)哥伦布到达美洲时,新旧大陆唯一相同的作物是棉花,唯一共有的家畜是狗。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猪等牲畜和一些农作物。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材料表明,欧洲人早期海外扩张( )
A.扩大了洲际之间贸易的范围
B.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C.出现了洲际之间的物种大交流
D.促进了种族交流和重新分布
题组三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0.(2022浙江台州期末)有研究表明,17世纪出现了全球气候变冷的“小冰期”和全球范围内一系列革命狂潮、国家崩溃的“总危机”,而美洲作物的传播以及引起的“农业革命”则是超越危机的重要因素。这主要说明美洲农作物的传播( )
A.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B.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C.推动农业发展的集约化
D.提高了人类的抗饥荒能力
11.(2022陕西西安期末)到了18世纪,玉米和马铃薯在亚欧人饮食中的比重大大提高。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欧洲的本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B.工业化带来的粮食增长使世界人口激增
C.物种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
D.粮食作物是早期亚欧贸易的主要交易品种
12.(2023河北邢台期末)16世纪,番茄被西班牙人从安第斯山脉带到了欧洲。之后,番茄甚至被当作“爱情果”在欧洲广为流传,贵族们还在庄园里种植番茄以供观赏。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A.促进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B.使美洲沦为殖民地
C.丰富了欧洲的社会生活
D.导致欧洲贵族堕落
13.(2023天津宁河期末)明朝中后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传入我国,许多地区出现原来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不产米,仰食四方”的现象。这反映了( )
A.全球化已影响中国
B.长途贩运开始发达
C.经济出现区域分工
D.抑商观念已被放弃
14.(2022广东肇庆期末)“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这反映出“包谷”种植带来的影响是( )
A.扩大耕地面积,保护水源
B.缓解粮食不足,造成水土流失
C.促进人口增长,缓解人口压力
D.促进玉米种植,解决温饱问题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美洲与其他地区之间的物种交流
1.(2022福建福州学业水平考试)《全球通史》写道:“凡是今天得到利用的动植物……它们从各自发源地向外的传播一直缓慢地进行到1500年;这时,它们开始由横跨地球的人们在各大陆之间来回移植。”材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
A.改变了居民饮食结构
B.打破了全球生态平衡
C.推动了人类移民浪潮
D.扩大了物种交换范围
2.(2022山西长治名校联盟月考)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马铃薯传入欧洲,欧洲人认为印第安人是奇怪的落后者,因此作为落后文化的产物——马铃薯,在最初的两百年内,并没有在欧洲民众之间广泛种植,而是仅仅局限于菜园中。这反映出( )
A.马铃薯未能在欧洲引种成功
B.物种交流存在不平等性
C.马铃薯不适合欧洲人的需要
D.思想观念影响物种传播
3.(2023山东菏泽期末)明朝玉米传入中国后反响并不热烈,李时珍称它“气味甘平”,属本草学药物性味;王世懋说它“煮食之味”不如芡实。清初《招远县志》记载,“玉蜀黍……田畔园圃间艺之”,直到乾隆和道光年间,玉米这一高产作物才在中国广泛种植。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
A.玉米品质逐渐得到优化改良
B.清朝大力增加耕地面积
C.玉米利于缓解人地矛盾问题
D.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
4.(2023辽宁鞍山等五校联考期末)外来农作物传入古代中国有三次高潮,其中前两次传入的农作物命名多带“胡”字,如“胡麻”“胡萝卜”,第三次传入的农作物命名则多带“番”字,如“番茄”“番薯”。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
A.对外贸易对象的变化
B.传统华夷观念的转变
C.综合国力呈下降趋势
D.闭关自守政策的松弛
5.(2023福建莆田统考二模)荔枝原产于中国。1583年,在印度的葡萄牙人对荔枝已有记载。1637年,英国旅行家蒙迪在澳门品尝过荔枝。1810年后,葡萄牙人把荔枝引入巴西、安哥拉及莫桑比克。这说明了( )
A.洲际间饮食习惯同化
B.生物多样性被严重破坏
C.宗主国经济结构改变
D.殖民扩张影响物种交流
题组二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6.(2023山西运城康杰中学期末)美国某团队在研究欧洲1400年至1900年的历史中发现,欧洲引入土豆后,民间纷争有所减少。他们比较了18世纪仍以小麦制品为主食的地方,与流行食用土豆的地区爆发民间纷争的概率,结果发现后者的农夫更倾向于不参加起义。据此,他们最有可能得出的推论是( )
A.开辟新航路缓和了国际关系
B.土豆引种解决了欧洲的饥荒问题
C.开辟新航路密切了欧美联系
D.土豆推广有利于欧洲的和平稳定
7.(2023河南许昌期末)新航路开辟后,新引进的美洲农作物在改善欧洲人膳食结构的同时,也使一些曾长期在欧洲肆虐的疾病失去了往日威风。尽管欧洲近代早期的人口出生率没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死亡率的降低使得欧洲人口迅速增长。由此可知,欧洲引进美洲农作物( )
A.提升了欧洲人的身体素质
B.彻底改变了传统饮食构成
C.扩展了东西方贸易的范围
D.影响了欧洲各国人口结构
8.(2023山东威海开学考试)16世纪后,欧洲市场上胡椒的供应量比14世纪中叶充足许多,胡椒价格下降,走上更多寻常人家的餐桌,因而不再受到贵族的青睐,取而代之的是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这说明( )
A.价格革命催生了洲际物种的交流
B.新航路的开辟削弱了贵族的地位
C.欧洲贵族全面接受了美洲饮食文化
D.食物被赋予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
题组三 思维训练
9.批判性思维(2023江苏苏州月考)《金薯传习录》记载: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凤冈陈氏族谱》记载:万历庚辰,客有泛舟安南者……薯者,味甘美……贿于酋奴,获之。此材料可说明 ( )
A.甘薯的原产地尚待考证
B.甘薯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
C.甘薯溯源工作史料丰富
D.甘薯在明万历年间开始传入中国
题组四 综合题组
10.(2023河北保定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记载,哥伦布在结束第一次航海返回西班牙时,玉米被不经意间带回了欧洲,但当时美洲的玉米饮食文化却没有相应地传入欧洲。由于玉米的种收比是小麦的5~20倍,所以16世纪中期,人们开始在威尼斯平原规模种植玉米,玉米被当作粮食,而不再是观赏作物。到16世纪末人们已用玉米面、小麦粉和其他谷类的粉混合烤制面包。玉米从西班牙和意大利出发,以扇形阵势向巴尔干地区扩展。17世纪早期,玉米被引种到俄国及其周边地区。玉米传开后,欧洲多种作物的轮种开始推行,渐渐取代了传统的冬季休耕的农作制度。18世纪欧洲的小麦价格约等于玉米的两倍,故有学者称,“在17世纪……18世纪,由于玉米充当农民的主食,小麦就能提供大宗的商品粮”。由于稻米在欧洲栽培很少,故玉米在欧洲慢慢发展为仅次于小麦的第二大粮食作物,这一点不同于亚洲。它与从美洲传入的马铃薯、甘薯一起,支撑起近代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欧洲人口的快速增长。
——摘编自张箭《美洲玉米
初传欧洲论略》等
(1)结合材料绘制一个有关玉米在欧洲传播的时间轴。(要求:包含时空等信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玉米传播对欧洲的影响。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B 2.B 3.B 4.C 5.B 6.A 7.C
8.D 9.C 10.D 11.C 12.C 13.A 14.B
1.B 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从而使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烟草等作物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故B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现象没有直接联系,故均排除;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
2.B 该艺术品的创作时间是1515—1517年,这一时期正处于新航路开辟时期,据画的内容中含有“玉米”可知,该艺术品的创作反映了新旧大陆的物种交流,故选B项。传统的东西方的商贸活动和欧洲传统农耕经济中没有玉米,排除A项和C项;画中的几支玉米不能说明欧洲民众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排除D项。
3.B 据材料可知,教会禁止人们食用新食物马铃薯,而饥饿的穷人迫于生计打破禁忌,使马铃薯迅速普及,表明新物种的传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B项正确。
4.C 辣椒传入中国后经历了观赏植物—药用作物—调味品的“形象变迁史”,在门口悬挂红辣椒还成为一些地方年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知,辣椒融入中国人的生活是由于它和中国本土的生活习俗有机结合,故选C项。
5.B 由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番茄传入欧洲和亚洲,并形成了新的品种,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物种的交流与改进,故选B项。新航路开辟前,东西方已经通过丝绸之路等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世界各地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18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尚未最终形成,排除D项。
6.A 根据所学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带入美洲的物种有小麦、水稻、牛、马等,A正确;玉米、马铃薯等都是从美洲地区外传的物种,排除B、C、D。
7.C 材料体现的是受到欧洲殖民者的饮食习惯的影响及运输条件的限制,在美洲种植小麦具有必要性,C项正确;A项夸大“饮食习惯”的作用,排除;材料未涉及欧洲和美洲的小麦种植环境对比,排除B项;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8.D 由材料可知,基因源自非洲的金卡罗莱纳水稻品种在美国南部种植园出现,后来扩展到美国东南地区,说明物种的交流推动了美国东南部农业的发展,故选D项。
9.C 材料体现的是新旧大陆在新航路开辟后实现了物种的交流,故C项正确。
10.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全球气候变冷,影响农业产量,美洲作物的外传及其引起的“农业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业上的危机,提高了人类的抗饥荒能力,故选D项;仅据材料无法判断人们的饮食习惯的变化,排除A项;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集约化均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C两项。
11.C 据材料可知,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和豆类等物种传到亚欧等地后,成为当地人的重要食物来源,并提供了蛋白质、维生素等。这说明物种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故选C项。玉米等是源于美洲的物种,不是欧洲,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工业化问题,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粮食作物是早期亚欧贸易的主要交易品种,排除D项。
12.C 据材料可知,番茄从美洲传到欧洲后,被当作“爱情果”在欧洲广为流传,贵族们还在庄园里种植番茄以供观赏,说明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丰富了欧洲的社会生活,故选C项。
13.A 美洲农作物引进中国,引起中国农业生产领域的变化,说明全球化已影响中国,A正确;B错在“开始”,排除;区域分工的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明清时期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
14.B 由材料“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不足以给”“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并结合所学可知,“包谷”即玉米的种植提高了粮食的产量,缓解了粮食不足的问题,但过度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故B项正确。
能力提升练
1.D 2.D 3.C 4.A 5.D 6.D 7.A 8.D 9.B
1.D 根据“它们从各自发源地向外的传播一直缓慢地进行到1500年;这时,它们开始由横跨地球的人们在各大陆之间来回移植”可知,材料体现了全球范围内物种的交流,说明开辟新航路扩大了物种交换的范围,D项正确。
知识拓展 哥伦布大交换
1972年,美国历史学家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出版了一本书《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提出了“哥伦布大交换”这一概念。不同于以往洲际之间的交往,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新旧大陆之间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动物、植物、人种、传染病以及思想观念的大规模交流与互动。
2.D 据材料“欧洲人认为印第安人是奇怪的落后者”“仅仅局限于菜园中”可知,欧洲人认为印第安人文化落后,因此判定马铃薯属于落后的物种,进而影响了马铃薯在欧洲的传播,D项正确。
3.C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玉米传入中国后反响并不热烈,直到乾隆和道光年间,玉米才在中国广泛种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清朝人口增长迅速,玉米适合在贫瘠的山地种植,且产量高,有利于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故选C项。
4.A 外来农作物传入中国的前两次“高潮”主要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基本由西域传入的,第三次则出现在明清时期,主要通过西方开辟的新航路从美洲等地传入,对外贸易对象的变化导致农作物命名出现差异,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外贸易对象的变化,与传统的华夷观念和综合国力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C两项;闭关自守政策是清朝实行的,与材料时间并不完全相符,排除D项。
5.D 根据材料可知,原产于中国的荔枝被葡萄牙人传播到本国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这说明殖民扩张活动促进了物种交流,故选D项。洲际间饮食习惯不可能同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荔枝在世界各地的传播破坏了生物多样性,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判断宗主国的经济结构是否发生了改变,排除C项。
6.D 据材料可知,欧洲引入土豆后,民间纷争有所减少,流行食用土豆的地区爆发民间纷争的概率较低。这说明土豆推广有利于欧洲社会的和平稳定,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土豆的推广对欧洲的影响,未涉及国际关系的变化,且开辟新航路促进了殖民扩张,并没有缓和国际关系,排除A项;土豆引种解决了“饥荒问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欧美关系,排除C项。
7.A 根据材料可知,新引进的美洲农作物使一些曾长期在欧洲肆虐的疾病失去了往日威风,降低了欧洲近代早期人口的死亡率。这说明美洲农作物的引进提升了欧洲人的身体素质,故选A项。“彻底改变了传统饮食构成”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东西方贸易的状况,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出美洲农作物的引进影响了欧洲各国的人口结构,排除D项。
8.D 根据题干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贸易规模扩大,胡椒从贵族的餐桌走向普通民众,同时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受到贵族的青睐,这反映出食物在当时的欧洲有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故D项正确。物种交流是商业革命的表现,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贵族地位的衰落,排除B项。题干不能说明欧洲贵族全面接受了美洲饮食文化,排除C项。
9.B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基于充分的客观事实而进行理性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它不为感性和无事实根据的传闻所左右。此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得出结论。根据《金薯传习录》的记载可知,甘薯是由陈振龙从吕宋带入中国的,而根据《凤冈陈氏族谱》的记载可知,甘薯是由陈氏从安南带入中国的。结合历史上多个物种进入中国并非只有一条路线的史实,可得出甘薯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甘薯的原产地,且甘薯的原产地已有定论,排除A项;材料仅有两个史料,不能得出史料丰富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万历之前甘薯没有传入中国,排除D项。
10.答案 (1)时间轴
(2)影响:提高了欧洲的粮食产量,使欧洲人口激增;改变了欧洲民众的饮食习惯;丰富了欧洲的粮食种类,促进了欧洲农业的进步(或者促进了轮种的推行);推动了欧洲农业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解析 (1)绘制时间轴的关键是确定玉米在欧洲传播的关键节点。根据材料“哥伦布在结束第一次航海返回西班牙时,玉米被不经意间带回了欧洲”可知,15世纪末,玉米随着新航路开辟传入西班牙。根据材料“16世纪中期,人们开始在威尼斯平原规模种植玉米,玉米被当作粮食,而不再是观赏作物”可知,16世纪中期,玉米作为粮食作物在意大利种植。根据材料“到16世纪末人们已用玉米面、小麦粉和其他谷类的粉混合烤制面包。玉米从西班牙和意大利出发,以扇形阵势向巴尔干地区扩展”可知,16世纪末,玉米向巴尔干地区扩展。根据材料“17世纪早期,玉米被引种到俄国及其周边地区”可知,17世纪早期,玉米传播至东欧等地区。
(2)根据材料“由于玉米的种收比是小麦的5~20倍”并结合所学可知,提高了欧洲的粮食产量,从而有利于欧洲人口的增长。根据材料“到16世纪末人们已用玉米面、小麦粉和其他谷类的粉混合烤制面包”可知,改变了欧洲民众的饮食习惯。根据材料“玉米传开后,欧洲多种作物的轮种开始推行,渐渐取代了传统的冬季休耕的农作制度”“玉米在欧洲慢慢发展为仅次于小麦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可知,丰富了欧洲的粮食种类,促进了欧洲农业的进步(或者促进了轮种的推行)。根据材料“它与从美洲传入的马铃薯、甘薯一起,支撑起近代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欧洲人口的快速增长”可知,推动了欧洲农业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