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同步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1.(2023吉林长春开学考试)1300—1800年,西欧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11%,农产量增长率也大致相当,但19世纪,德国农产量翻了3倍,1800—1980年英国农产量增加了9倍。这主要得益于( )
A.欧洲农业科技的领先
B.农业机械的完全普及
C.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
D.现代农业模式的发展
2.(2023河南开封月考)1950年,法国农民大约拥有13.7万台拖拉机,到1970年时已增加到130万台。1950年,法国只有4 900台联合收割机,到1970年时已达到16.5万台。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法国( )
A.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
B.政府提倡使用农业机器
C.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D.粮食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3.(2022重庆荣昌期末)日本等国研制出一种收割蔬菜的机器,这种机器收获番茄时,会先用射线照射番茄,判断番茄是否成熟,只摘取成熟的番茄。这主要体现了农业生产工具的( )
A.市场化 B.规模化
C.智能化 D.社会化
4.(2023辽宁锦州期末)中国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2021年10月,“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1 326.77千克,创造世界纪录。美国也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杂交育种技术( )
A.利于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
B.成为大国博弈的新形式
C.消除了人类食物短缺的现象
D.导致政府不再重视粮食储备
5.近年来兴起的设施渔业,也称为“环境控制渔业”或“工厂化渔业”,是利用工程技术和工业化生产方式,建立现代化的渔业设施,为渔业经济品种生长提供人工控制的最佳环境,使其在最经济的生长空间内,获得最高的产量、最好的品质和最大的经济效益的一种渔业形式。这( )
A.体现了水产养殖的集约化经营
B.提高了水产品的优质化水平
C.实现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D.改变了现有养殖产业的结构
题组二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6.(2023河北石家庄期末)唐太宗认为,“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这表明唐太宗( )
A.注重吸取前朝灭亡的经验教训
B.主张发展经济以缓解财政困难
C.强调积蓄钱粮以满足皇室的开支
D.认为仓储的目的是解决民生问题
7.(2023河南洛阳期末统考)《马可·波罗行纪》中介绍了我国13世纪用冰保存鲜肉及制造冰酪冷食的技术;明朝政府在运河两岸修建冰库,给为宫廷运送鲜菜、鲜果的船只加冰,保持食物鲜嫩;清光绪年间,北京已专设冰窖,用于储存蔬菜,保证对皇宫的供应。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
A.食物保鲜技术历史悠久
B.政府重视物种交流
C.官府需求刺激科学发展
D.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8.(2022山西长治期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美、日、英等国家的妇女就业率普遍增加,人们不愿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厨房,加之普遍喜欢旅游、野餐等休闲活动,冷冻食品受到消费者的极大欢迎,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食品工业之一。这表明冷冻食品的兴起( )
A.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B.推动了食品保存的智能化
C.提高了冷链物流的水平
D.增强了世界粮食储备能力
9.(2022浙江宁波慈溪期末)2021年9月16日宁波象山开渔节在象山石浦港举行。休渔期结束后,大批新鲜的海鲜能够迅速地来到我们的餐桌,主要是借助了( )
A.腌制加工 B.速冻加工
C.低氧储藏 D.冷链物流
题组三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10.(2023辽宁大连期末)粮食安全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曾任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的爱德华·萨乌马对粮食安全最终目标解释为:“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这一具体目标( )
A.解决了人类的粮食安全问题
B.旨在确保粮食需求得到满足
C.最大限度地稳定了粮食供应
D.确保优质食物产量大幅提高
11.(2022河北衡水期末)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整理了如下表格。据此可知( )
时间 国家 法律
1872年 英国 《严禁食品或饮料掺假法》
1906年 美国 《纯净食品和药品法》
1947年 日本 《食品卫生法》
2009年 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A.食品安全的监管水平得到提高
B.杜绝了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C.国家以法律手段保障食品安全
D.世界各国政府重视食品安全
12.(2023山西运城期末)1979—2013年,我国化肥用量由1 086万吨增加到5 912万吨。2016年,我国单位耕地面积化肥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是欧美国家的2.5倍。针对以上问题,我国提出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这说明我国( )
A.农用化肥使用步发达国家后尘
B.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后来居上
C.注重兼顾农业科技和食物安全
D.大力提倡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
13.(2022广东茂名五校联盟期末)2018年3月,美国洛杉矶一家法院下达了一份判决称:加州的咖啡销售者必须在咖啡产品上贴癌症警告标签,明确标示咖啡中含有致癌物质——丙烯酰胺。这引发消费者对“咖啡致癌”的担忧。这表明( )
A.食品安全问题引起民众关注
B.化学添加剂引发了食品污染
C.农业现代化丰富了食物供应
D.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
14.(2023河北石家庄北华中学期末)我国年消费粮食总量2021年约为7 000亿千克,而世界粮食市场的可贸易量只有3 400亿千克。我国每年消费大米约1 450亿千克,而世界市场大米的可贸易量只有350亿千克。我国每年消费猪肉约5 400万吨,而世界市场猪肉的可贸易量只有900多万吨。这一状况( )
A.源于各国对粮食生产的轻视
B.凸显了粮食自给的重要性
C.激化了我国的粮食紧缺问题
D.对世界食品卫生形成威胁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1.(2022福建龙岩连城一中月考)1860年以后,农业机械迅速在美国推广使用,粮食播种机、粮食收割机、打谷机、谷捆搬运机、割草机等相继出现,主要农业作物产量大幅增加。到19世纪末,农业劳动人口已从19世纪初的约占80%降到约占30%。这一结果( )
A.有利于工业化发展
B.削弱了农业的基础地位
C.开启了城市化进程
D.导致工业品市场萎缩
2.(2023山东聊城期末)20世纪90年代中期,维新派思想家陈炽在《续富国策》中指出:“(英国)讲求农学,耕耘、培壅、收获均参新法,用新机,瘠者皆腴,荒者皆熟。一人之力足抵五十人之工,一亩之收足抵五十亩之获……于此诚宜兼收并采,择善而从。”这一观点( )
A.指明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出路
B.否定了我国小农经济的优势
C.反映了知识阶层的基本态度
D.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3.(2022安徽淮南期末)1930年,美国的农场数量最多达到660万个,1990年则降为214.3万个,单位农场面积则由62公顷扩大为189公顷。1913—1987年,全美国农业劳动力减少了约70%,劳动生产率提高了8倍。由此可知美国 ( )
A.小型农业机械推广范围扩大
B.国家全面干预农业效果明显
C.成功移植苏联集体农庄模式
D.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提高
4.(2023河南信阳期末)下图为1956年创作的《布谷鸟叫了》,该作品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妇女基本实现经济独立
B.农村生产方式发生一定变化
C.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热潮
D.农村走上人民公社化的道路
题组二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5.(2023山东青岛期中统考)下图为隋朝主要粮仓分布示意图。这反映了( )
A.粮仓位置受政治经济因素影响
B.粮食储备主要来自江南地区
C.交通条件决定经济发展状况
D.交通运输发展推动商业繁荣
6.(2022山西晋中期末)近年来美国每年有将近40%的粮食转化为储备粮。政府储备量约为8%,生产者自主储备和私人企业储备则分别约占50%和42%。其中私人企业储备包括食品加工企业储备和粮食仓储公司储备等。这说明美国粮食储备 ( )
A.以生产者和企业为主体
B.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
C.完全依靠市场自行调节
D.政府作用高于市场调节
7.“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据考证,为了将鲜荔枝运到长安,古人将藏在地窖的寒冰和荔枝一起放入带有隔温夹层的木箱中进行运输。荔枝保鲜箱可谓当时冷库的雏形,而快马加鞭又全程“低温”的荔枝运输队伍,也算得上世界上较早的“冷链”系统。由此可知( )
A.物种交流受到重视
B.生活需要催生技术创新
C.长途贩运发展迅速
D.茶马古道开始兴盛
题组三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8.(2023江苏连云港月考)20世纪初,英国等国在非洲殖民地推广棉花种植,成功地在苏丹、乌干达和马拉维等地将棉花种植纳入原有的作物种植之中,当地耐旱高产的高粱因为无法与棉花种植兼容而被逐渐放弃。此后,非洲棉花产量增加并大多出口到国际市场。据此推知 ( )
A.非洲已全部被纳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之中
B.棉纺织工业逐渐成为英国的主要工业部门
C.国际劳动分工基本格局已开始在世界形成
D.非洲的粮食安全和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9.(2022河南三门峡期末)学者王武指出,现今我国养殖业约占47%,种植业约占53%,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畜牧和水产养殖业,尤其是应优先发展水产养殖。王武主张优先发展水产养殖的主要原因是( )
A.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B.确保粮食安全的考量
C.国人饮食习惯的落后
D.增加渔民及国家收入
题组四 思维训练
10.发散思维(2022黑龙江鸡西实验中学月考)1934年,南京国民党政府颁布《中国米麦自给计划》,强调以技术改进为着重点和突破口,还兼顾发展生产与运销改良。1935年,组建全国稻麦改进所负责具体实施。这些举措( )
A.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B.是构建粮食安全体系的有益尝试
C.旨在应对全民族抗战
D.保障了抗日战争的最终完全胜利
题组五 综合题组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摘编自李进霞《近代中国粮食
生产的经济效益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我国古代、近代、现代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并分析1978年后粮食生产变化的原因。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D 2.C 3.C 4.A 5.A 6.D 7.A
8.A 9.D 10.B 11.C 12.C 13.A 14.B
1.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的德国和英国受工业革命的影响,现代农业模式得到发展,因此农产量增加,D项正确;农业科技的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表现之一,排除A项;B项错在“完全普及”,排除;材料与引进美洲高产作物无关,排除C项。
2.C 根据材料可知,1950年以来,法国农民拥有的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数量增长迅速,说明法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故选C项。法国农业机械的数量增多不能说明整个机器制造业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法国政府对农业机器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粮食安全问题,排除D项。
3.C 据材料“这种机器收获番茄时,会先用射线照射番茄,判断番茄是否成熟,只摘取成熟的番茄”可知,这一新技术体现出现代农业生产工具智能化的特点,故C项正确。
4.A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杂交育种技术,可以提高粮食作物的亩产,粮食产量的提高有利于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大国博弈,排除B项;“消除”食物短缺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不再重视”的表述错误,排除D项。
5.A 据材料可知,设施渔业旨在“在最经济的生长空间内,获得最高的产量、最好的品质和最大的经济效益”,体现了水产养殖的集约化经营,故选A项。
6.D 据材料可知,唐太宗认为建立粮仓并储备粮食的主要目的是预备凶年时候百姓粮食不足,即解决民生问题,故选D项。材料并未体现吸取前朝灭亡的经验教训,排除A项;建立粮仓并储备粮食的主要目的是预备凶年时候百姓粮食不足,而不是缓解财政困难、满足皇室开支,排除B、C两项。
7.A 根据材料可知,在元朝、明朝和清朝时期,我国都运用冷藏技术给食物保鲜。因此得出我国食物保鲜技术历史悠久,故选A项。
8.A 冷冻食品之所以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是由于许多国家生活节奏加快,妇女就业率增加,人们不愿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厨房。据此可知,冷冻食品的兴起适应了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故选A项。
9.D 根据“休渔期结束后,大批新鲜的海鲜能够迅速地来到我们的餐桌”并结合所学可知,新鲜的海鲜产品能够远距离运输,主要得益于冷链物流业的发展,D项正确。
10.B 根据材料可知,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这说明粮食安全的目标旨在确保每个人的粮食需求得到满足,故选B项。提出目标不能说明人类的粮食安全问题已得到了解决,排除A项;仅提出目标不能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基本食品”,而不是“优质食物”,排除D项。
11.C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英、美、日、中均颁布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现了国家以法律手段保障食品安全,C项正确。
12.C 材料“我国提出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说明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过度使用化肥的危害,体现了我国注重兼顾农业科技和食物安全,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3.A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洛杉矶一家法院下达了一份判决称必须在咖啡产品上贴癌症警告标签,引发了消费者的担忧,这体现了食品安全问题引起民众关注,A项正确;合理使用化学添加剂不会造成食品污染,排除B项;C、D两项内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14.B 根据材料可知,我国靠国际贸易无法满足自身对于粮食的需求,凸显了我国粮食生产自给自足的重要性,故选B项。各国轻视粮食生产的说法与实际情况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我国存在粮食紧缺问题,排除C项;材料与世界食品卫生问题无关,排除D项。
能力提升练
1.A 2.A 3.D 4.B 5.A
6.A 7.B 8.D 9.B 10.B
1.A 农业机械的推广有利于机械制造业和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农作物产量的大幅增加也有利于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材料,农业机器的使用让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业中得到解放,所以这一结果有利于工业化的发展,故A项正确。
2.A 根据材料可知,陈炽提出英国近代农业生产率高,建议中国学习英国农业的优点。这说明陈炽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指明了出路,故选A项。题干没有否定小农经济的优势,排除B项;思想家陈炽代表不了整个知识阶层,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学习英国农业的优点,并非揭示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排除D项。
3.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3—1987年,全美国农业劳动力减少了约70%,劳动生产率提高了8倍”的现象出现主要和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提高有关,D项正确;美国农业机械以大型为主,排除A项;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受“滞胀”的影响,放松了对经济的干预,排除B项;美国成功移植苏联集体农庄模式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4.B 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农村已开始使用农业机械进行耕种,反映出当时我国农村生产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故选B项。耕作场景不能说明妇女基本实现了经济独立,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农业合作化的状况,排除C项;1958年,中共中央在全国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D项。
5.A 根据材料可知,粮仓主要分布在长安、洛阳附近。这是因为长安和洛阳是隋朝的政治中心,经济也比较发达。因此,隋朝主要粮仓的分布受到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故选A项。仅从材料不能得出粮食储备主要来自江南地区的结论,排除B项;“决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交通运输与商业发展的关系,排除D项。
6.A 材料信息“政府储备量约为8%,生产者自主储备和私人企业储备则分别约占50%和42%”说明美国粮食储备以生产者和企业为主体,A项正确。
7.B 根据“古人将藏在地窖的寒冰和荔枝一起放入带有隔温夹层的木箱中进行运输。荔枝保鲜箱可谓当时冷库的雏形”可知,生活需要催生了技术创新,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物种交流,排除A;材料强调食品的保鲜,而不是强调长途贩运发展迅速,排除C;“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D。
知识拓展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我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8.D 据材料可知,由于英国等国在非洲推广棉花种植,使得当地的高粱被逐渐放弃,这会影响非洲的粮食安全和持续发展,故选D项;“全部被纳入”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非洲作物的种植情况,体现不出棉纺织工业成为英国的主要工业部门,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欧洲和非洲,产业只涉及农业,不能说明国际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已开始在世界形成,排除C项。
9.B 题干中该学者提出的主张是在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中,应优先发展水产养殖,结合所学可知,相对于畜牧业,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可以减少对粮食的依赖性,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有的发达国家是优先发展畜牧业的,故A项错误。优先发展水产养殖不是出于改变国人饮食习惯的需要,故C项错误。增加渔民和国家收入是次要原因,故D项错误。
10.B 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发散思维的实质是“迁移”,是思维材料和知识的迁移,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把所学知识运用到不同的历史情境当中。比如粮食安全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当代,我们还可以从粮食安全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在这一题中,南京国民党政府试图采用多种举措实现米麦自给,粮食自给是粮食安全的基本目标,这是构建粮食安全体系的有益尝试,故选B项。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排除A项;全民族抗战开始于1937年,排除C项;“保障了抗日战争的最终完全胜利”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D项。
11.答案 趋势:古代粮食亩产量持续增长;近代粮食亩产量有所波动,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现代粮食生产虽出现曲折,但总体上发展较为迅速。
原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发挥了市场的调节作用;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第一小问主要考查学生的时空思维,要求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具体时间划分,并正确地解读曲线图所承载的历史信息。然后依据材料信息回答古代、近代、现代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第二小问主要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调动所学知识,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现代中国粮食亩产增长迅速的原因可结合所学知识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回答。
专题强化练1 食物生产及其影响
答案见P95 15分钟
1.(2023山西太原期末统考)古埃及神话中记载了埃及人崇拜的植物、农业和丰饶之神奥西里斯教人们酿造啤酒,奥西里斯的妻子把小麦变成了面包的故事;中国也有神农尝百草,后稷教民耕种的传说。由此可知,在早期社会( )
A.人类普遍存在英雄崇拜
B.英雄人物引领历史走向
C.不同区域神话相互借鉴
D.食物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2.(2022浙江山河联盟联考)在古埃及,国家控制农业和手工业的大部分生产,巨大的国库和政府的粮仓里装满了征收来的实物税——谷物、牲畜、布匹和各种金属,用来支付国家的开销等。据说所有人的食物供给都由国王负责。这体现出古埃及社会中( )
A.人民深受专制政府剥削
B.国家严格掌控经济生活
C.税收制度已经相当完善
D.社会等级秩序十分严明
3.(2023山西太原期末统考)有学者认为:“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但也有学者认为:“人类进入农业时代后出现了大量疾病,例如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和疝气。”出现这两种不同的观点是因为( )
A.学者深受时代的影响
B.阶级立场决定研究结论
C.历史研究角度的不同
D.史学研究中的混乱现象
4.(2023山东烟台期末统考)汤姆·斯坦迪奇在《舌尖上的历史》中称:“如果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上帝的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该作者认为近代物种交换( )
A.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B.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
C.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D.阻碍了美洲农业发展
5.(2023辽宁名校期末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348千克计算。
——摘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
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至清前期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D 2.B 3.C 4.A
1.D 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神话和中国的传说中都有关于食物生产的故事,这说明在早期社会食物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故选D项。材料不是强调英雄崇拜,且仅根据两个国家的神话传说也不能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排除A项;英雄人物可以影响历史,但“引领”的表述夸大了英雄人物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古埃及和中国的神话存在相互借鉴,排除C项。
2.B “所有人的食物供给都由国王负责”、征收实物税等体现的是国家对经济生活的掌控,B项正确。其他三项皆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
3.C 题干中,一种观点指出了农业生产带来的积极影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农业生产给人类带来了疾病。两种说法均符合史实,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的,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这些看法的不同是由于不同时代的影响,排除A项;阶级立场决定研究结论的表述太过绝对,排除B项;观点不同不属于混乱现象,而是正常的学术探讨,排除D项。
4.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上帝的赐福”是指哥伦布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传入欧洲,丰富了欧洲的物种资源,改变了当地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增长;“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是指甘蔗传入美洲后,殖民者建立单一种植园经济和使用奴隶进行劳动,阻碍了美洲农业的正常发展,奴隶贸易给非洲带来灾难。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物种交换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A项正确。
5.答案 (1)趋势:秦汉至明供大于需,清朝供小于需;人均粮食占有量秦汉至宋元总体呈上升趋势,明清呈下降趋势。
影响因素:人口数量、政治局势、气候变化、耕作技术、食物物种、水利灌溉、耕地面积等。
(2)明清时期中国的农耕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但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出现了相应的社会问题,比如人地矛盾加剧、粮食供应不足等问题。而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物种的大交换,给中国带来了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这些农作物的引进,提高了粮食产量,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善了饮食结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
解析 (1)第一小问趋势,从供需关系看,从秦汉至明,粮食的供应大于需求,清朝时供应小于需求,从人均粮食占有量看,秦汉至宋元,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而明清则呈现下降趋势。第二小问影响因素,具体来说,包括人口数量、政治局势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方面,明清时期中国的农耕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但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人地矛盾加剧,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另一方面,新航路开辟后,来自美洲的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丰富了中国人的食物种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在回答这一问题时,要结合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联系相关史实组织答案,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内容全面。
单元复习提升
易混易错练
易错点1 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
1.(2023吉林白城期末)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及其北部,发展起以种植粟、黍为主的旱地农业;长城以北和广大西部地区,狩猎经济较发达,出现游牧经济;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逐渐发展成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南方和滨海地区,采集和渔猎仍占相当大的比重。这反映了( )
A.早期国家出现促进了农业进步
B.当时中国北方农耕文明较南方发达
C.人类的生产纯粹依赖自然资源
D.中国早期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明显
2.(2022陕西西安月考)王祯在《农书》中认为农业生产的关键在于时宜、地宜,并详细地论述了开垦土壤、耕种、施肥、水利灌溉、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业操作的基本原则和措施。据此可知,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
A.注重精耕细作 B.结构日趋合理
C.分工日益细化 D.技术领先世界
易错点2 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3.(2022黑龙江七台河期末)17世纪,秘鲁所产小麦供应巴拿马地区,甚至被运回西班牙。到了17世纪末,稻、麦等谷物已经成为北美弗吉尼亚重要的经济作物。1697年当地农民曾说:“小麦、稻、玉米、燕麦在此长势良好,收割后,被大量卖到巴巴多斯、里沃德岛、新英格兰等地。”这说明( )
A.市场潜力推动了小麦在美洲的传播
B.小麦的特性决定其必将在美洲得到推广
C.小麦依靠工业革命获得了快速推广
D.美洲的物种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
4.(2023山东滨州月考)“他(哥伦布)与他带来的动植物,在过去400年内消灭的生命种类,可能比100万年进化灭绝的物种都多……也再没有人能记得,在哥伦布之前安的列斯群岛上的植物是何等模样。北美喇叭手天鹅……北美水牛,以及其他上百类物种,都已经缩减到如此稀少。”材料意在说明( )
A.物种交流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B.开辟新航路阻碍全球范围的物种交流
C.西方殖民者在美洲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D.美洲物种的外传导致当地物种的减少
易错点3 食品安全问题
5.(2022安徽合肥六中期中)19世纪50年代,纽约消费者对牛奶的需求不断增加,一种“儿童卫生奶”在纽约市场上打响。奶农们将奶牛关在狭小、潮湿的牛圈里,将酿酒厂的酒糟喂给它们,把污水、臭鸡蛋、淀粉等混入牛奶,用蜂蜜、糖浆等来掩盖异色、异味。这种“泔水奶”虽然被不断打击,但直到19世纪末巴氏杀菌法得到普及,其才最终在历史的洪流中销声匿迹。这说明( )
A.食品储备技术进步增加食品供给
B.美国政府完全忽视食品安全保障
C.市场需求导致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D.保障食品安全需要发挥多种力量
6.(2023河北秦皇岛一中月考)2019年10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发布,其中规定,有关部门要明确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基本要求,指导食品生产经营者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完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据此可知( )
A.中国食品安全卫生问题尤其突出
B.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得到完善
C.食品安全国际标准得到显著提高
D.食品安全隐患问题开始受到重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易混易错练
1.D 2.A 3.A 4.A 5.D 6.B
1.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石器时代,黄河、长江等区域受各自地理环境的影响,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故选D项。材料没有提及早期国家的出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南方与北方的农耕文明进行对比,排除B项;“纯粹依赖”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2.A 材料“开垦土壤、耕种、施肥、水利灌溉、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业操作的基本原则和措施”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并没有体现农业结构,故B项错误;分工日益细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特点,未体现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故D项错误。
知识拓展 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3.A 根据材料可知,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在美洲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收割后,被大量卖到很多地方。据此可以判断,小麦等粮食作物之所以在美洲传播开来是由于有广大的市场需求,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小麦能够在美洲传播是由于小麦有广大的市场需求,而不是小麦的特性,排除B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美洲的物种对欧洲人的影响,排除D项。
4.A 根据“他(哥伦布)与他带来的动植物,在过去400年内消灭的生命种类,可能比100万年进化灭绝的物种都多”可知,材料反映了开辟新航路的负面影响,即物种交流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A项正确;开辟新航路有利于全球范围的物种交流,排除B项;材料强调物种交流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未涉及种族灭绝政策,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其他地区的物种传入美洲的影响,排除D项。
5.D 依据材料可知,存在严重安全问题的“泔水奶”在历史的洪流中销声匿迹,一方面是政府的“不断打击”,一方面是由于巴氏杀菌法得到普及,这说明保障食品安全需要发挥多种力量,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食品安全问题,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美国政府不断打击问题牛奶,说明政府并非完全忽视食品安全,排除B项;商家违法谋取私利使得食品安全问题频出,排除C项。
6.B 根据材料可知,国家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其中明确食品安全全程追溯的基本要求,促进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使得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得到完善,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得到完善,未体现中国食品安全卫生问题突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际标准,排除C项;D项中的“开始”说法错误,排除。
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考点1 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1.(2023山东,1)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 )
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
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
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
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
考点2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2.(2022全国甲,33)
进口货物 占总货物的价值比(%)
1664—1670年 1731—1740年
胡椒 20.1 4.3
茶叶 0.02 9.26
咖啡 0.63 5.35
棉纺织品 62.59 65.35
上表是学者统计的17—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据表可知,该时期( )
A.生产方式决定进口货物价值占比
B.英国确立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
C.殖民扩张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变化
D.工业革命促进东西方贸易增长
3.(2022山东,11)下图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两种作物是( )
A.小麦、玉米 B.玉米、水稻
C.小麦、甘蔗 D.水稻、甘蔗
考点3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4.(2023湖南,16)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
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
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5.(2022北京,14)19世纪70—80年代,美国商人斯威夫特创办了肉类加工厂,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他还陆续开办工厂,利用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生产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经营模式( )
①体现了产业分工不断细化
②得益于铁路交通业的发展
③成为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
④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范本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考点4 食物储备与粮食安全
6.(2022天津,13)有学者指出,1950年至1985年,世界人口增长了1.9倍,世界谷物产量增长了2.8倍,但能源消耗量增长了3.7倍,全球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自1981年后逐年下降。由此可见( )
A.经济全球化的迫切性
B.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C.南北不平衡的危险性
D.世界多极化的必然性
三年模拟练
1.(2023四川成都二模)西周时期,青铜铭文中多次提及耒、耜等生产工具;雅颂之乐常涉及“稼”“雨”“稷”等字;礼制中也频繁出现“稻人”“草人”“仓人”“廪人”等职官。这反映出( )
A.农耕生活浸润礼乐文明
B.文艺创作植根于劳动实践
C.社会转型推动农业发展
D.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形成
2.(2022四川成都月考)宋高宗年间,某知州将当地农民“兼作商旅,太平在外”的情况上书朝廷,建议“务令疾速归业”,否则清算田产。户部则提出“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者,不应清算田产。材料反映宋代( )
A.小农经济具有韧性和张力
B.社会阶层实现垂直流动
C.重商政策得到普遍的认同
D.地方官员挑战中央权威
3.(2023辽宁名校联盟联考)从先秦到明清,有诸多少数民族在东北大地上生息繁衍。满族人依山面水而居,牲畜多采用家庭圈养方式;为防止越冬果木遭受冻害,契丹人发明了“土埋窖藏法”;赫哲人用“凿冰叉鱼”技术应对江河四五个月的结冰期。这体现了东北( )
A.农牧经济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B.经济水平始终落后于中原地区
C.条件受限不适合发展农耕经济
D.经济技术体现鲜明地域性特征
4.(2022安徽安庆二模)希腊史学家奥斯温指出“在古代希腊,财富的基本来源是农业,即使说它有变化的话,那也是缓慢的”“对社会各阶级来说,土地都是最被认可的财富形式”。这表明古希腊( )
A.工商业较为发达的结论缺乏事实依据
B.重农轻商的观念根深蒂固
C.仍属农业文明的基本范畴
D.土地是被唯一认可的财富
5.(2023安徽淮北一模)下图为欧洲黑死病后农业与畜牧业人均产出统计图。
据图可知( )
A.畜牧业成为农业主导
B.欧洲的消费习惯发生变化
C.庄园制经济开始瓦解
D.劳动力工资水平大幅提高
6.(2022浙江湖州一模)17世纪初,北美弗吉尼亚的英国移民向英王报告:“若要抵御印第安人的进攻,就必须保证粮草,小麦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谷物,必须将其栽活。”18世纪,北美已经有了多种小麦。据此推知,物种的洲际传播( )
A.改善了原住民的生活
B.促进殖民地的近代化
C.改变了殖民扩张的手段
D.保障了西方的殖民活动
7.(2023江苏南通一模)英国农民从进入村庄中的流动农业机械中感受到时间的新单位,谷物脱粒承包人要求按小时收费。很快,拥有机械的农业劳动者帮助邻居耕地也要求按小时计费。年轻人都关心脱粒机和收割机的效益,他们拿着小本子认真地记下这些机械的工作小时和消耗的燃料量。这说明( )
A.工业文明影响农民的劳动观念
B.工业革命加速农业生产衰落
C.农民受到工厂制度的严格限制
D.农民生产劳动的自主性增强
8.(2023广东新高考期末)1894—1899年英国平均每人每年消耗小麦151.3千克,1929—1934年下降为134.7千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每人每天平均消耗不足0.25千克,其他的谷物消耗量也有类似变化。这反映了英国( )
A.民众生活水平提高
B.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
C.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D.战争对生产破坏严重
9.(2023河北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各地粮价普遍上涨,加之国内粮食供求不平衡,造成对国外粮食供应的依赖有所增长,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冲突加剧。为解决这一问题,都铎政府任命专门的委员探查各地粮仓,查办国内粮食贸易中囤积居奇、转售获利、垄断市场等问题。1534年、1536年,议会分别通过法案,禁止任何人拥有2 000只以上的羊或两个以上的农场。1555年,议会通过“限制谷物食品及木材出海法案”。爱德华六世时期,政府正式设立粮食储备委员会。1578年,粮食储备管理权从市政机关转到商人公司组成的12个同业联合会手中,粮食储备开始走向商业化。这些措施对平衡国内各地粮食供求、稳定粮价、接济穷人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摘编自张乃和、王明伟《16世纪
英国粮食政策研究》
材料二 粮食安全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党和政府始终把粮食安全当成首要任务来抓,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将粮食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地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治理体系……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突破1 000千克,这一技术的应用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自2016年起,中国向亚非拉多国提供紧急粮食援助,惠及上千万受灾群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政府应对粮食安全的背景和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特色粮食安全治理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五年高考练
1.C 2.C 3.C 4.B 5.A 6.B
1.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私有财产逐渐产生,单人墓中出土的百余件随葬品应属于个人或某个家庭所有,这是私有财产出现最有力的证明,故C项正确。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陶器,“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并不能判断其归属以及时代,故A项错误;多人合葬墓出土的随葬品不能判断其是否属于个人,无法判断私有财产是否出现,B项错误;陶器上绘制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是当时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反映,与私有制的出现并没有必然的联系,D项错误。
2.C 从表格信息看,1664—1670年,胡椒的进口占总货物的价值比远高于茶叶和咖啡,而到了1731—1740年,胡椒、茶叶、咖啡的进口占总货物的价值比却相差不大,说明该时期英国人的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与英国殖民扩张和掠夺有关,故选C项。材料中的两个时期,英国都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生产方式没有变化,且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排除A、D两项;B项与材料所述现象无必然联系,排除。
3.C 由所学可知,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东亚的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中美洲则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本题图中一种作物大概以西亚地区为中心向其他地区传播,另一种作物大概以东南亚地区为中心向其他地区传播。由此可知选C项。
4.B 从图中可以看出,美国农业中劳动力的投入使用量呈下降趋势,机械、化学品的投入使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这说明伴随机械技术与生化技术的发展,劳动力日益节约,B项正确。机械投入使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反映了农业集约化程度上升,A项错误;从图中不能推断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C项错误;农业劳动力投入使用量的下降意味着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农业进一步发展,D项错误。
5.A 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并进行流水作业体现了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故①正确;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说明当时铁路运输业得到发展,能够长距离的运输货物,故②正确;“开端”说法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就已开始了近代机械生产,故③错误;斯威夫特创办的肉类加工厂是加工业,不属于农业,故④错误;故选A项。
6.B 据材料可知,1950—1985年世界人口和谷物产量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增长的速度更快,且1981年后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逐年下降,这意味着人类要继续发展就需要注意减少能源消耗和保护耕地。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故选B项。材料所述与经济全球化问题无关,排除A项;材料把全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并未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世界上不同政治力量的发展变化,排除D项。
三年模拟练
1.A 2.A 3.D 4.C 5.B 6.D 7.A 8.A
1.A 根据材料可知,“青铜铭文”“雅颂之乐”“礼制”等均与农业生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可以反映出西周的礼乐文明受到农耕经济的影响,故选A项。只有雅颂之乐属于文艺创作,B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B项;西周时期没有出现社会转型,排除C项;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2.A 通过材料可知,宋朝时期,农民“兼作商旅”的现象受到地方关注,户部不担心,认为农民可以“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体现了当时的小农经济相对稳定,并有一定扩张性,故选A项;农民“兼作商旅”与社会阶层实现垂直流动无关,故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宋朝虽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但并未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C项;知州上书朝廷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挑战中央权威,故排除D项。
3.D 材料叙述的是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适应东北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发明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生产技术,故选D项;材料涉及的是东北地区多样的经济方式,不能说明农牧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东北地区的经济与中原地区进行对比,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东北地区不适合发展农耕经济,排除C项。
4.C 据材料“在古代希腊,财富的基本来源是农业”“对社会各阶级来说,土地都是最被认可的财富形式”可知,农业在古希腊占有重要地位,这表明古希腊仍属农业文明的基本范畴,C项正确;与其他古代文明相比,古希腊文明工商业较为发达是客观事实,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重农轻商的观念,排除B项;材料“土地都是最被认可的财富形式”不等于“土地是被唯一认可的财富”,排除D项。
5.B 根据材料可知,欧洲在黑死病后各类肉类产出增长迅速,这说明欧洲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进而反映了欧洲人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变化,故选B项。在材料中,农作物只有小麦一项,没有种植业的总体数据,因此不能推断出畜牧业成为农业中的主导产业,排除A项;庄园制经济开始瓦解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人均产出的增长,而不是劳动者工资水平的提高,排除D项。
6.D 根据材料可知,物种的洲际传播为西方殖民者进行殖民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D项正确;材料中的物种传播是为殖民活动服务的,而不是改善原住民的生活,排除A项;近代化一般是指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殖民扩张的手段有暴力掠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
7.A 据材料可知,谷物脱粒承包人要求按小时收费,使得年轻人都关心脱粒机和收割机的效益,这说明工业文明影响了农民的时间观念和效益理念,故选A项;工业革命推动了农业的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排除B项;工厂制度主要适用于城市的工业生产,材料中的农业生产并没有采用工厂制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农民生产劳动的自主性,排除D项。
8.A 据材料可知,英国平均每人每年小麦消耗量逐渐减少,结合所学可知,谷物消耗量减少是因为其他可代替谷物的食品消耗量增加了,食品结构更加多元化,说明民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故选A项;材料反映不出英国社会财富的分配状况,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平均每人每年小麦消耗量,反映不出贫富分化,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三个时间段内,英国并没有参与对其生产产生严重破坏的战争,排除D项。
9.答案 (1)背景:新航路开辟,食物物种的传播交流;英国人口增加;英国海外贸易发展;欧洲商业格局改变;英国各地粮价普遍上涨,国内粮食供求不平衡;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冲突加剧。
主要措施:制止圈地运动,保证粮食生产;严格市场管理,控制粮食流通;限制粮食出口,稳定国内粮食市场;实行粮食储备制度,平抑粮食价格。
(2)主要内容:坚持总体国家粮食安全观;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
意义:中国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贡献;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解析 (1)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一中的时间“16世纪30年代以后”并结合所学可知,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即新航路开辟,食物物种的交流传播,英国人口增加,英国海外贸易发展,欧洲商业格局改变;据材料一“英国各地粮价普遍上涨,加之国内粮食供求不平衡”可知英国各地粮价普遍上涨,国内粮食供求不平衡;据材料一“造成对国外粮食供应的依赖有所增长,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冲突加剧”可知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冲突加剧。第二小问主要措施,据材料一“1534年、1536年,议会分别通过法案,禁止任何人拥有2 000只以上的羊或两个以上的农场”可知制止圈地运动,保证粮食生产;据材料一“查办国内粮食贸易中囤积居奇、转售获利、垄断市场等问题”可知严格市场管理,控制粮食流通;据材料一“限制谷物食品及木材出海法案”可知限制粮食出口,稳定国内粮食市场;据材料一“爱德华六世时期,政府正式设立粮食储备委员会”可知实行粮食储备制度,平抑粮食价格。
(2)第一小问主要内容,据材料二“我国将粮食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地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治理体系”可知坚持总体国家粮食安全观;据材料二“这一技术的应用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惠及上千万受灾群众”可知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第二小问意义,注意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分析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