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同步练习题--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同步练习题--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0 17:18: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同步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1.(2023安徽池州第一中学月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战;为满足弹道计算的需求,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导弹的前身是德国人研制的远程液体燃料火箭,目的是空袭英国。以上史实主要说明 (  )
A.科技革命带来的双刃剑作用明显
B.战争加速了现代科技成果的发明
C.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D.现代科技进步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2.(2023湖北十堰联考)1969年,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在阿帕网制定的协定基础上,率先将美国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组成局域网络。这一事件说明(  )
A.信息革命得到美国科技界支持
B.美国是新时代科技革命的中心
C.第三次科技革命由此开始兴起
D.美国信息技术与军事存在联系
3.(2023河南期末大联考)自2013年以来,全球和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投融资规模都呈上涨趋势。据统计,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投融资总规模达395亿美元,融资事件1 208笔,其中中国的投融资总额达到277.1亿美元,融资事件369笔。这体现出(  )
A.人工智能是引领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的战略性技术
B.大国竞争实质是高新科技竞争
C.中国人工智能在商业化应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D.科技进步主导中国可持续发展
4.(2022辽宁抚顺月考)二战后航天技术有了飞速发展: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第一艘载人飞船飞入太空,1969年美国航天员第一次登上月球,1970年中国“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1年苏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这表明(  )
A.航天技术引领现代科技
B.航天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激烈
C.航天技术领域中国遥遥领先
D.美、苏、中才有能力发展航天技术
5.(2023湖南怀化期末)随着神舟系列飞船不断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站建设稳步推进。中国科学家多次进行探索性的航天育种试验,选育出的太空蔬菜已经开始在全国大面积种植,航天技术越来越“亲民化”。这表明(  )
A.我国已经全面建成航天强国
B.传统农业遭冲击而日渐衰落
C.航天技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D.新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
6.(2023河南信阳潢川一中月考)从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到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从“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创造了10 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并胜利返航到“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问世,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这说明中国 (  )
①已经掌握登陆火星的技术
②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③科技发展得益于国力增强
④科技竞争力居世界第一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22陕西安康期末)1972年10月6日,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应邀出访美国等国家,在决定代表团名单时,中共中央特意选择了一位参加过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研究的年轻科学家。这一选择主要是基于我国在该项目上的成就(  )
A.得益于美国的援助  B.有助于西药国产化
C.带来了医学的变革  D.具有较强国际影响
题组二 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8.(2023黑龙江伊春开学考试)在现代科技进步的影响下,“大烟囱工业”“夕阳工业”(如钢铁、采矿)比重逐渐下降,而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生物工程等“朝阳工业”迅猛发展。该现象充分说明这次科技进步(  )
A.进一步引起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化
B.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巨大改变
C.大机器生产成为生产的主要方式
D.科技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9.(2023安徽池州统考)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有学者指出,人工智能对中间技能人员的替代最为严重,而高技能行业及低技能服务业的就业岗位则有所增加。该学者意在说明人工智能的发展(  )
A.扩大了收入的差距
B.影响了劳动力就业结构
C.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D.增加了社会失业的风险
10.(2023重庆北碚期末)现代西方人把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称为“蓝领”,把不需要做大量体力劳动的工作人员称为“白领”,把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与较强的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称为“灰领”。上述称呼反映出,在现代西方(  )
A.社会阶层固定 B.保障体系完备
C.劳动分工细化 D.社会矛盾缓和
11.(2023河北秦皇岛一中期末)2014年底,位于浙江慈溪联盛广场的香满轩餐厅开业,里面有5个机器人:两个送餐,能报出各种菜名;三个小机器人在门口跳舞助兴。这反映了(  )
A.人们靠科技进步增加利润
B.传统餐饮业必将走向衰落
C.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拓展
D.工人的劳动就业受到威胁
12.(2022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月考)2012年中国网上零售额超过1.2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网购市场。2017年中国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5%。这说明(  )
A.电子商务已成为第三产业的主流
B.发展中国家是“新经济”的主要受益者
C.知识经济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D.信息技术推动了企业经营方式的革新
13.(2023河南周口阶段练习)肖恩·马洛尼这样评价互联网:“因特网(互联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他这样评价互联网的主要理由是(  )
A.互联网比其他媒介更加快捷方便,信息量更大
B.互联网的技术含量高
C.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
D.互联网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4.(2023天津武清开学考试)一则极具幽默感的网络签名:“凡事百度,我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和狭窄的思路。”它形象地反映了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说明了(  )
A.百度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必需
B.互联网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C.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D.第三次科技革命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1.(2022湖北十堰月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国家的经济布局发生变化,新兴工业区不需要建立在煤、铁资源丰富的地方,而是要综合考虑人才、交通、环境等条件,如美国旧金山以南的“硅谷”和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的“科学公园”等。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发展
C.政治多极化的需要
D.国家发展重工业的要求
2.(2023福建泉州月考)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被美国人看成是“技术上的珍珠港事件”。美国以此为契机,调整科研发展战略,研究重点由原子能转向空间技术,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这反映了(  )
A.苏联对美国构成严重威胁
B.美国科技全面落后于苏联
C.国家间科技竞争被政治化
D.美苏争霸集中在科技领域
3.(2023山东潍坊期末)下表呈现了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三次转移,由此可知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制定(  )
时间 科技发展战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优先发展军事、重化工业以及尖端技术
20世纪80年代初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20世纪90年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
A.优先满足国家的安全保障
B.依据特定时期的国家需求
C.彰显意识形态的鲜明导向
D.突出服务民生的大局意识
题组二 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4.(2023河南信阳月考)某历史学家指出:“一个世纪以前,工业革命将大批劳动力吸引到大机器和能源所在地——工厂里面。今天,相反的趋势在进行当中,现代通信革命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创造思想和处理信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内燃机车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应用
B.电话、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C.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D.电影、电视的出现和影视艺术的发展
5.对下图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
B.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C.科技发展带来生产方式变化
D.信息化贯穿全过程
6.(2022河北邢台月考)自从有了订餐软件,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挑选附近的各种美食,并享受送餐上门服务,这为许多上班族节省了时间。材料反映了 (  )
A.餐饮业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大发展
B.人们饮食习惯的革命性变化
C.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人们饮食结构的革命性变化
7.(2022湖南永州期末)20世纪60年代以后,科技带动了传媒的飞速发展,市场对此的反应是坚守各自的地盘。一种音乐的爱好者也许对其他种类的音乐一无所知。戏迷也许不看电影,影迷也从不去看戏。这说明了(  )
A.现代艺术流派日益画地为牢
B.市场带来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对立
C.文化发展催生自我封闭心理
D.科技使人们接触文化既丰富又单一
8.(2023北京统考学业考试)某班同学举行历史辩论会,围绕同一历史主题,正反方展开激烈辩论。其辩论的主题应是(  )
正方 反方
互联网带给人们便利的生活,如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一部手机走天下”成为很多人出行时选择的方式 手机病毒让人防不胜防。网络安全成为社会问题。保护个人隐私变得越来越困难
A.社会信息化的利弊 B.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C.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D.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题组三 思维训练
9.发散思维(2023浙江台州期末)关于水稻起源地的争论一直存在。2011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通过更严密的DNA研究,得出结论:栽培稻起源时间很可能在8 500年前,而粳稻和籼稻的分化则要晚至3 900年前,这两个数字和考古证据吻合得很好——野生稻最早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驯化为粳稻,之后传到印度,杂交转变为籼稻,再传回中国南方。换句话说,水稻起源于中国。这就是目前我们所知的最可靠的水稻起源图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若离开现代科技手段,对于历史事实的探究将永无定论
B.历史研究必须借助考古实物,才能弄清历史本来的真相
C.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历史事实的考证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D.对于历史事实的考辨,考古学的作用不及现代科技手段
题组四 综合题组
10.(2022辽宁大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成就
1956年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组建,由钱学森担任院长,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
1960年 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1970年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90年 中国自行研制“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并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2003年 “神舟五号”飞船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5年 中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飞行试验
2008年 成功发射“神舟七号”飞船并首次实现太空行走
2011年 实现首次空间交会对接
2015年 长征系列火箭从发动机到商业应用实现质的飞跃
2020年 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并开通全球服务
2022年 完成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B 2.D 3.C 4.B 5.C 6.C 7.D
8.A 9.B 10.C 11.A 12.D 13.A 14.C
1.B 材料列举的三个事例,共同点是新科技出现的最初目的是用于战争,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科技是把“双刃剑”,排除A项;C项夸大了科技的作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现代科学技术导致了二战的爆发,且该表述本身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2.D 据材料可知,互联网的产生是由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主导的,可见美国的信息技术与军事存在联系,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美国科技界对信息革命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其他国家科技革命发展的情况,无法得出美国是新时代科技革命的中心,排除B项;“开始”的表述错误,排除C项。
3.C 根据材料可知,全球和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投融资规模都呈上涨趋势,中国的人工智能行业投融资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占比超过半数,这说明中国人工智能在商业化应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故选C项。
4.B 材料体现了苏联、美国、中国在航天领域各自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表明航天技术领域国际竞争激烈,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现代科技以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引领,排除A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在航天技术领域处于世界前沿水平,并非“遥遥领先”,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5.C 由航天育种试验选育出的太空蔬菜已经开始在全国大面积种植,航天技术越来越“亲民化”可知,航天技术大规模地应用于经济领域,从而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全面建成”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传统农业,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航天技术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排除D项。
6.C 据材料可知,中国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而不是掌握了登陆火星的技术,①不符合题意;据材料可知我国的现代科技发展迅速,而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得益于我国国力的增强,②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我国科技竞争力居世界第一位,④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7.D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我国在国际上较有影响力的生物学成就,因此选择一位参加过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研究的年轻科学家作为代表团成员,D项正确;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中国自主研究成果,排除A项;B项内容与题干无关,排除;该项目成就并未直接带来医学变革,排除C项。
8.A 材料反映了钢铁、采矿等“大烟囱工业”“夕阳工业”的比重逐渐下降,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生物工程等“朝阳工业”迅猛发展,由此可知科技革命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变化,故选A项。
9.B 根据材料可知,人工智能替代了一部分中间技能人员,而高技能行业及低技能服务业的岗位需求有所增加,这说明人工智能的发展影响了劳动力就业结构,故选B项;材料未提及不同岗位的收入情况,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经济增长的情况,排除C项;人工智能的发展既造成了一部分人员失业,同时也有利于增加一部分人的就业,不能简单地认为人工智能增加了社会失业的风险,排除D项。
10.C 从事不同工作的人有不同的称呼,而且称呼的种类较多,这反映了劳动分工更加细化,故选C项;社会阶层固定指的是子辈与父辈相比,所属的社会阶层没有发生变化,材料反映的是社会分工细化,而不是社会阶层固定,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社会保障体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矛盾问题,排除D项。
11.A 机器人的使用是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表现,开餐厅是为了追求利润,机器人的使用体现了人们依靠科技进步增加利润,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餐厅营业模式刚刚兴起,对传统餐饮业还未产生毁灭性的打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企业管理制度,故C项错误。题干未涉及对工人的劳动就业的威胁,故D项错误。
12.D 据材料信息可知,信息技术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企业经营发展从利用传统平台到利用新的信息平台,推动了企业经营方式的革新,故D项正确。“主流”无法体现,排除A项;发达国家是“新经济”的主要受益者,排除B项;网络零售不是知识经济,排除C项。
13.A 根据“因特网(互联网)……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互联网的特点及作用,即比其他媒介更加快捷方便,信息量更大,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互联网的技术含量高”,排除B项;“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只能体现材料部分内容,不能突出互联网信息量大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互联网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排除D项。
14.C 根据“凡事百度,我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和狭窄的思路”可以看出,现代信息技术既丰富了人们的知识,又限制了人们的思维,是一把双刃剑,故选C项;由材料不能得出百度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必需,排除A项;材料不仅涉及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还强调了其消极作用,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出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排除D项。
能力提升练
1.B 2.C 3.B 4.C 5.C 6.C 7.D 8.A 9.C
1.B 根据材料可知,建立新兴工业区要综合考虑人才、交通、环境等条件,如美国旧金山以南的“硅谷”和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的“科学公园”,这体现了二战后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B项正确。
2.C 据材料可知,因冷战的需要,美苏双方在航天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反映了国家间的科技竞争被政治化,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美苏双方在航天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而不是苏联对美国的单向威胁,排除A项;美国科技全面落后于苏联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科技领域只是美苏争霸的一个方面,排除D项。
3.B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新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会根据当时国内外的大背景和国家需要进行调整,表明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制定是依据特定时期的国家需求,B项正确;“优先满足国家的安全保障”主要针对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排除A项;材料中科技发展战略的调整无法体现意识形态的导向,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突出服务民生”,排除D项。
4.C 现代通信革命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创造思想和处理信息,是因为信息技术发达,这反映了现代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巨大作用,故选C项;内燃机车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明不属于通信革命,排除A项;电话、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电影、电视的出现和影视艺术的发展不能使人们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处理信息,排除B、D两项。
5.C 材料反映了科技发展促进了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故选C项。
6.C 订餐软件属于互联网服务平台,人们利用平台挑选美食,并享受送餐上门服务,这表明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选C项;其他三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排除。
7.D 根据材料“科技带动了传媒的飞速发展,市场对此的反应是坚守各自的地盘”等信息可知,科技进步推动了传媒的发展,但人们的娱乐活动逐渐单一化,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人们的娱乐活动逐渐单一化,而非现代艺术流派日益画地为牢,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对立,排除B项;文化发展能丰富人们的生活,与催生自我封闭心理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
8.A 材料所述的辩论会围绕手机和互联网的利弊展开,这属于社会信息化的范畴,故选A项;文化多样性指的是世界上每个民族或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了国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世界多极化属于国际政治领域的现象,材料所述属于经济社会领域的问题,排除D项。
9.C 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在此题中,水稻的起源地存在争论,美国在2011年的研究中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得出水稻起源于中国的结论,由此可知现代科技发展对历史事实的考证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故选C项。不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而通过对文献、实物等史料的研究也可以还原历史事实,排除A项;有些历史研究并非必须借助考古实物,通过对文献史料的综合研究也可以弄清历史真相,排除B项;考古学和现代科技手段在历史研究中各有优缺点,不存在优劣问题,排除D项。
10.答案 示例
论题:中国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创新。
阐释: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二战后科技革命加快发展,冷战期间,美苏两极对峙。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在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科技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国防科技建设,通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成功发射了第一枚导弹和“东方红一号”卫星,为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航天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上多极化趋势加强。这些因素促使我国政府有计划地推动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自行研制“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神舟系列飞船升空、空间站的建造等推动了中国航天技术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总之,我国航天事业正在不断创造新的辉煌,这些成就的取得既离不开党和政府对航天事业的高度重视和科学决策,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
解析 首先,确定论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府的作用、独立自主研制、科学家的奉献精神等角度拟定论题。其次,阐述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如选择中国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作为论题,可以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背景(政治、经济、科技、国际、教育等)、党和政府的决策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即可。
专题强化练2 科技进步与历史发展
答案见P104  10分钟
1.(2023陕西西安三模)西周时期,农官对农业生产主要采取直接指挥监督的管理方式,如进行农田的规划与组织整治、给农夫提供农具、协调劳动力的安排、指导与监督农夫耕种等。这种管理方式(  )
A.体现了中央集权需要
B.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
C.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2.(2023山东滨州期末)据下表内容可以推断,战国时期(  )
文明遗址 出土实物(部分)
河南辉县战国墓葬 铁农具58件,有犁、铧、锄、镰、锸等
河北兴隆县燕国冶铁手工业遗址 铁范87件,有铁锣铸范、铁锄铸范、铁镰铸范等
广西武鸣马头安等秧战国墓葬 铁锸1件
A.铁犁牛耕技术普及全国
B.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
C.政府提倡革新生产工具
D.劳作方式转变成为可能
3.(2023安徽亳州期末)英国大部分工人生活在城市贫民区,工作环境单调,他们被迫屈从于由机器运转控制的生活规则,经常是没有停歇地每天工作14小时,每周六天。1831年英国至少有14万人死于霍乱。这反映出(  )
A.工人阶级人身自由的丧失
B.工业革命恶化居民生存状况
C.贫富分化使悲观主义盛行
D.医学落后造成传染病的流行
4.(2023河北保定月考)“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闲、八小时睡眠”,曾经是西方工人阶级追求的目标。1866年第一国际日内瓦会议第一次提出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的口号,由此开始多种形式的斗争。20世纪20年代,欧美主要国家普遍完成八小时工作制的立法,并获得了西方企业主的支持。西方企业主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
A.国家立法保障工人阶级的合法权益
B.世界市场的拓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C.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企业技术革新
D.两大对立阶级的尖锐矛盾逐渐消弭
5.(2023吉林长春期末)人工智能(AI)是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的一个分支,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人工智能的应用,让机器代替人类进行单纯重复的工作或危险和劳动条件恶劣的工作,既能减轻劳动强度,又能避免工伤事故。这表明信息技术(  )
A.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工作环境
B.避免了工伤事故的发生
C.给从事单纯重复劳动的人带来失业风险
D.提升了人类的智力水平
6.(2023福建泉州月考)有学者指出,近现代历史上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推动着各大国的综合国力此起彼伏,塑造、更替着近现代以来英国“鹤立鸡群”、美德法日英“群雄并立”、美苏“两极争霸”和美中日俄等“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由此可见(  )
A.科技革命决定着国际格局的演变
B.经济多极化导致政治多极化趋势
C.科技革命最终导致两极格局解体
D.科技革命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B 2.D 3.B 4.C 5.A 6.D
1.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井田制下的劳作方式是集体劳作,体现了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因此材料中的管理方式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B项正确;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材料与井田制的瓦解无关,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产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D 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有很多的铁农具和用于生产铁农具的铁范,这说明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被大量使用。结合所学可知,使用铁农具使转变农业劳作方式成为可能,使集体劳作转变为个体家庭劳作,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铁犁牛耕技术“普及全国”,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异,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的作用,排除C项。
3.B 根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使英国大部分工人的工作强度高,居住生活环境差,这加速了传染病的传播,故选B项。工人劳动时间过长不意味着工人丧失了“人身自由”,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英国工人的悲观主义态度,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医学落后导致霍乱流行,排除D项。
4.C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技与生产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企业获取利润的方法从主要依赖延长工作时间、加大劳动强度,转变为利用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故选C项;国家立法是西方企业主态度转变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世界市场的拓展发生于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阶段,排除B项;阶级矛盾消弭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5.A 据材料可知,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让机器代替人类去进行某些工作,这样既能减轻劳动强度,又能减少工伤事故,从而起到了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环境的作用,故A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人工智能机器代替人类从事部分劳动条件恶劣的工作,B项表述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人工智能的应用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传统的就业结构,但是C项表述与材料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让机器从事一些工作,并不是提升人类的智力水平,故D项错误。
6.D 材料“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塑造、更替着……国际格局”表明科技革命影响国际格局和世界历史发展进程,D项正确;国际格局受国家实力等因素的影响,科技仅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不是决定性因素,A项错误;“经济多极化”的说法错误,B项排除;两极格局解体不是科技革命导致的,C项错误。
单元复习提升
易混易错练
易错点1 古代生产工具发展带来的影响
1.(2023重庆万州月考)商周时期,锸、?类农具开沟起土较慢,农田垄与沟的宽度比约为1∶2,沟宽垄窄;战国晚期,垄、沟宽度变为1∶1,沟、垄宽度基本一致。这一变化表明战国晚期(  )
A.生产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集体劳作方式不断得到强化
C.人地矛盾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D.技术革新带动种植面积扩大
2.(2023吉林永吉期末)“从西汉中期耦犁推广以来,我们看到农业工具不是继续向大型、高效方向发展,而是逐步被改造得更加轻便灵巧。”材料中农业工具的发展特点(  )
A.有利于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
B.适应了小农经济的生产需要
C.满足了自给自足的生产要求
D.推动了农业生产经营社会化
易错点2 古代劳作方式的主要形态
3.(2023辽宁盘锦期末)史载:明代江南地区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耨、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4.(2023福建泉州三模)中世纪早期,西欧领主的过度剥削招致农民诉讼。800年,法国对西部勒芒地区发布法令,明确规定劳役种类和数量,如某人自带牲畜在自营地上犁地一天,领主不能强迫其在本周内再承担手工业劳役。这反映了当时西欧(  )
A.封君封臣制度解体
B.农奴政治权利扩大
C.庄园秩序得到维护  
D.生产关系有所调整
易错点3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5.(2023河北秦皇岛一中月考)英国工业动力史专家卡内夫斯基研究发现,在工业革命时期,水动力供应了英国工业生产所需的绝大部分动力。美国学者路易斯·亨特在其专著中详细地论证了水动力在两个半世纪对美国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巨大贡献。据此可知(  )
A.工业革命对动力的需求更为多元化
B.传统动力在工业革命时期发挥重要作用
C.蒸汽动力并未对工业革命产生影响
D.新工业布局仍受到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
6.(2022河南联考)下表所示为工业革命时期部分学者研究工人地位变化而得出的观点。这可用于解释(  )
阶段 地位
工场手工业时期 工人操作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宰
机械大工厂时期 工人服侍机器,是生产工具的附庸
A.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B.早期工人运动捣毁机器的缘由
C.劳动价值观被社会认可的条件
D.工业资产阶级日益富裕的秘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易混易错练
1.D 2.B 3.A 4.D 5.B 6.B
1.D 据材料可知,相较于商周时期,战国晚期的垄、沟宽度基本一致,说明战国晚期农作物的种植更加密集,再结合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可得出技术革新带动种植面积扩大,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排除A项;战国时期的劳作方式主要是个体耕作方式,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涉及经济结构调整,排除C项。
2.B 农业工具从笨重到轻便灵巧,适应了小农经济人力少、规模小的特征,故选B项。材料只涉及农业生产工具,并未涉及家庭手工业,排除A项;实现自给自足需要多种经营,农业工具的轻便化与多种经营关联较小,排除C项;材料中农业工具的发展特点适应了小农经济个体生产的需要,不利于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排除D项。
易错分析 小农经济
(1)概念: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自身消费为主的小规模农业经济。其中,有的以自有土地经营,有的以租入土地经营,亦有两者兼之。
(2)主要特点:在小块土地上使用手工工具进行分散经营;生产力水平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经济地位不稳定,在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容易走向贫富两极分化。
3.A 材料描述的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现象,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典型生产方式,故本题选A项。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表现是雇佣关系,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男女都要耕田织布,未体现“男尊女卑”,故C项错误;农家的织布属于家庭手工业,材料没有体现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
4.D 据材料可知,领主的过度剥削招致农民诉讼,法国发布法令明确规定劳役的种类和数量,以减轻领主对农民的剥削,这种做法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故选D项;封君封臣制度的解体是在中世纪的末期,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农民被剥削的程度减轻,没有涉及农奴的政治权利,排除B项;农民通过诉讼解决与领主的争端,是遵守庄园原有秩序的表现,庄园秩序并未被破坏,不涉及庄园秩序的维护,排除C项。
5.B 材料“在工业革命时期,水动力供应了英国工业生产所需的绝大部分动力”体现的是传统动力在工业革命时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B项正确;材料与工业革命对动力需求多元化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改良蒸汽机的应用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使人类减少对自然力的依赖,排除C、D两项。
6.B 从材料中的“工人操作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宰”“工人服侍机器,是生产工具的附庸”可得出,工业革命后工人的地位有所变化,成为机器的附庸,工人对机器产生不满,因此该观点可以用于说明早期工人运动捣毁机器的缘由,故选B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弊端的暴露,排除A项;机器作用的提高不利于人们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排除C项;工业资产阶级日益富裕是因为其占据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排除D项。
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考点1 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1.(2023全国乙,24)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
2.(2020课标Ⅱ,27)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  )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
3.(2020江苏单科,5)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考点2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4.(2022全国甲,34)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 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
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
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
5.(2022湖南,7)1899年南通大生纱厂开业,其生产的机纱推动了周边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发展。棉纺织业发展对机纱的大量需求,又在大生纱厂濒临破产之际挽救了纱厂,并推动它走上迅速扩展之路。这一现象反映(  )
A.机器大生产导致了小农经济破产
B.个体手工业阻碍机器大生产发展
C.“织”“耕”分离瓦解了自然经济
D.个体手工业可纳入新的经济体系
6.(2021浙江1月选考,18)18世纪后半期,韦奇伍德的陶瓷不仅迅速占据了英国市场,而且不到20年就将中国瓷器逐渐挤出欧洲,其出口率达到总销量的80%。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通用部件标准化生产
B.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C.制陶业工厂制的建立
D.自由贸易成为英国国策
7.(2021河北,6)有学者认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民国初年,中国有些地区的乡村手工业在艰难中发展起来。在江浙与河北的部分地区,很多农村织户依据棉花、土布的比价,计算实际报酬后,或出售棉花、减少织布,或采用机纱、改进生产工具。这表明(  )
A.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B.采用机器生产成为共识
C.农民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D.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
三年模拟练
1.(2022黑龙江哈尔滨六中一模)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其装饰以彩绘为主。据材料可知当时中国 (  )
A.手工业技术领先于世界
B.黄河中游是国家经济中心
C.制陶技术达到较高水平
D.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2.(2023广东联考)据史书记载,魏晋时期,晋朝将领魏浚在洛阳失陷后,屯于洛北石梁坞,归附者甚众;江州刺史郭默在永嘉之乱后,率遗众自为坞主,流民依附者甚众;李矩在刘渊进攻平阳时,被乡人推为坞主,东屯荥阳,远近多附之。这反映出当时(  )
A.豪强势力趁乱拥兵自立
B.流民增多危及社会稳定
C.北方战乱明显多于南方
D.庄园经济兴起恰逢其时
3.(2022江苏南京金陵中学二模)1953年,河北兴隆大副将沟出土了大量战国晚期燕国铸造铁农具的铁范。铁范上铸有“右廪(地方官府粮仓)”铭文。在铁范出土遗址以东的古洞沟发现古代矿坑二处。铁范出土遗址周围,山林茂密,可烧制木炭冶铁。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晚期(  )
A.官方参与铁器铸造 B.铁制农具普遍使用
C.社会经济加快发展 D.矿冶行业生产集中
4.(2023辽宁丹东一模)在辽西、辽北和辽东地区的辽代城址、窖藏和墓葬中发现铁制的农具,其形制与中原同类的器物完全相同。在昌图县、皂新县和北镇市等地,先后发现了侧面内部带有契丹文印记用来铸造铁犁的铜范。这些考古发现可用来佐证辽代(  )
A.契丹民族已经完成了封建化
B.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广泛
C.辽宁地区已具精耕细作色彩
D.经济模式与中原地区一致
5.(2022安徽黄山二模)下表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英格兰地区和威尔士地区人均年收入(单位:镑)变化。在英国该现象(  )
A.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B.加速了社会经济结构变迁
C.缘于重商主义的发展
D.促进了新的社会思潮出现
6.(2023辽宁县级重点高中一模)19世纪后半期,纽约、费城等城市普遍存在业主将旧仓库、啤酒厂房及独户住房改建成可容纳8~12户居住的小单元房,租给城市贫民或是初到美国城市急需住房的移民的情况。据统计,1890年美国平均每套住房容纳5.45人居住,而纽约高达18.52人,芝加哥、波士顿等市皆超过8.5人。这反映出当时(  )
A.工业革命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
B.城市化催生了房产投机现象
C.政府积极干预城市住房的治理
D.工业革命加剧美国阶级矛盾
7.(2023四川内江六中月考)为保障国家安全,洋务新政引进了西方的机器生产技术。1871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征聘的洋员和添置的机器到达后,开始制造林明敦式后膛来复枪。到1873年底,枪的产量约为4 200支,造价高于进口的同类枪支,质量也不如进口枪支。这说明 (  )
A.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贪腐严重
B.军事工业的发展受技术水平制约
C.民族企业缺乏科学管理
D.列强借机推销机器占领中国市场
8.(2023江苏连云港一模)1863年,英格兰足球协会成立,越来越多的男性特别是工人开始关注足球。城市交通的改善特别是蒸汽火车的出现,使这项运动得以推广和普及。由此可见,足球运动的发展(  )
A.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
B.得益于工业社会到来
C.离不开交通领域变革
D.推动了英国社会转型
9.(2022天津河北区一模)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载人航天技术和探月工程等,都显示出中国(  )
A.已经成为制造业强国
B.国际竞争的软实力持续增强
C.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
D.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10.(2022浙江温州二模)有学者认为:“在移民、全球经济交往、技术创新、跨国文化互动、社会习俗观念变化等方面的……历史模式继续在世界所有地方出现。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系统正以瞬间的速度在全球传送信息;一个全球性的‘文化产业’向全世界传播着同一种音乐、电影、食品和时尚。”该学者意在强调 (  )
A.经济全球化向更广泛更深刻的层面发展
B.传统文化在交融中进一步完善丰富
C.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
D.社会信息化决定人类历史发展方向
11.(2022河北九师联盟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文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更是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带动了人类的物质文化水平的长足进步。但它同时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灾难的来临。在这个理性时代,人们过于追求金钱和效率,丧失了人的本质,成为机器的附庸、技术的傀儡、金钱的奴隶。可以说,科学技术本身即是一个充满利弊的矛盾体,我们只有秉持理性的心态去审视、权衡,方可将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
——摘编自刘挺《现代科学技术
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根据材料,围绕“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这一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五年高考练
1.C 2.D 3.D 4.A 5.D 6.C 7.C
1.C 本题主要考查孟子的思想主张。孟子认为,在五亩大的宅院中,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织的衣服了;鸡、猪、狗等的繁殖饲养,不要错过时节,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误农时,及时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忍饥挨饿了。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得到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故选C项。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是在西汉初年,排除A项;战国时期,井田制趋于瓦解,而非“繁荣”,排除B项;战国时期,商业活动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衰退”的表述错误,排除D项。
2.D 从材料信息“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叶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匠可以纳银代役,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工匠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说明政府允许匠户将生产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这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从而间接导致官营手工业地位的削弱,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白银与其他币种的比较,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雇佣劳动关系,故B项错误;仅从材料无法判断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故C项错误。
3.D 材料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说明存在着租佃经营方式,“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说明当时存在雇佣关系,加上本来存在的自耕农经济的经营方式,说明明代松江地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故选D项;材料中有关于雇佣劳动的记载,但不能证明此种经营方式基本普及,故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的信息,故排除B项;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的信息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
4.A 从材料信息看,20世纪初,由于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欧美国家的大农场模式日趋衰落,家庭农场模式发展。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内燃机的使用促进了农业机器的发展,改变了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故选A项。材料并未涉及失业人口的有关信息,排除B项;蒸汽机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已完成,排除C项;从材料信息看,大农场日趋衰落,说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并非依赖于生产规模,排除D项。
5.D 由材料可知,近代工厂的“机纱”为传统的个体手工棉纺织业提供原料,促进了个体手工业的发展;个体手工业对“机纱”的大量需求,又挽救了濒临破产的近代工厂,说明新旧生产方式存在联动关系,即以家庭棉纺织业为代表的个体手工业可融入近代新的工业经济体系中,故D项正确。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是小农经济的显著特点之一,材料中的机器大生产促进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并未体现小农经济破产,故排除A项;结合材料可知,个体手工业促进了近代机器大生产,不是“阻碍”,故排除B项;不能说“织”“耕”分离“瓦解”了自然经济,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6.C 18世纪后半期,韦奇伍德的陶瓷不仅占据了英国市场,而且将中国瓷器逐渐挤出欧洲,结合所学可知,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的进行,制陶业工厂制的建立,故C选项正确。18世纪末,美国人惠特尼率先使用通用部件制造滑膛枪,推动了美国机床工业的诞生和工业生产的标准化,与材料无关,故A选项错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是工业革命开展的政治前提,但不是韦奇伍德陶瓷厂飞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故B选项错误;19世纪中叶,自由贸易成为英国国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选项错误。
7.C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民国初年,江浙等地的农村织户“依据棉花、土布的比价”,灵活安排生产、销售,或者减少生产,出售棉花,或者顺应形势,采用机纱、改进生产工具等,表明农民正逐渐适应市场,灵活应对市场的变化,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农村手工业者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做出的选择,不能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中发展,排除A项;部分手工业者购买机纱织布,不能说明机器生产成为共识,排除B项;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与很多织户“出售棉花”“采用机纱”生产等信息不符,排除D项。
三年模拟练
1.C 2.A 3.C 4.C 5.D
6.B 7.B 8.B 9.C 10.A
1.C 依据材料“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其装饰以彩绘为主”可知仰韶文化的制陶技术达到较高水平,C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手工业技术领先于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黄河中游是国家经济中心”,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仰韶文化,没有提及其他文化,不能得出“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的结论,排除D项。
2.A 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一部分豪强地主趁势拥兵自立,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故选A项;流民依附于豪强地主,客观上有利于减少社会动乱,有利于恢复农业生产,排除B项;“江州”位于江西,“平阳”位于浙江,二者均位于南方地区,排除C项;庄园经济兴起于东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3.C 依据材料可知,兴隆大副将沟及其周边发掘出铸造铁农具的铁范、冶铁遗址、矿坑,这反映了战国晚期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实质上表明战国晚期社会经济加快发展,C项正确;该考古发现呈现了官方参与粮食收储和手工业制造的情形,A项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该考古发现局限于燕国旧地,无法得出“铁制农具普遍使用”的结论,排除B项;该考古发现显示,采矿、冶铁、铸造集中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区域内,反映了该行业的集中化倾向,但D项表述未涉及材料中铁农具的使用、官方参与粮食收储等信息,排除D项。
4.C 据材料可知,在东北地区的辽宁发现的辽代时期的铁制农具形制与中原地区同类的器物完全相同,说明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传播到辽宁,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C项;仅根据出土的农具和铜范无法得出契丹完成了封建化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同汉族的交流,不属于中外交流,排除B项;生产工具类似不代表经济模式一致,排除D项。
5.D 据材料可知,资产阶级人均年收入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工人的收入总体呈缓慢增长趋势,且资产阶级与工人的收入差距拉大,工人阶级的经济状况并没有大的改变,这会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工人运动频发,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潮出现,D项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于17世纪,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资产阶级和工人的收入情况,体现不出经济结构变迁,排除B项;工业革命后西方进入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排除C项。
6.B 根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美国的城市化进程,纽约、费城等城市人口增加,为了满足贫民或移民的住房需求,一些业主将仓库、厂房和独立住房进行改建以期获得更高的租金收入,这反映了城市化催生了房产投机现象,故选B项;材料无法反映产业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城市化催生房产投机,未反映阶级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7.B 根据材料可知,洋务新政引进了西方的机器生产技术,但制造的枪支不但造价高,而且质量不如进口枪支,这主要是受技术水平的制约,故选B项;材料不能体现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贪腐严重,排除A项;洋务企业不是民族企业,排除C项;列强占领中国市场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
8.B 据材料可知,越来越多的工人开始关注足球,而交通的改善使得足球运动得以推广和普及,结合所学可知,城市工人群体的增多和城市交通的改善都是工业革命的结果,故选B项;材料体现不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得到缓和,排除A项;交通的改善不是足球运动得到推广和普及的唯一原因,C项对材料信息概括不完整,排除;英国的社会转型推动了足球运动的发展,而非足球运动的发展推动英国社会转型,因果倒置,排除D项。
9.C 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载人航天技术和探月工程等都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高科技成就,体现了我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C项正确;材料无法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强国,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不是软实力和基础设施建设,排除B、D两项。
10.A 根据材料可知,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背景下,除了传统的文化经济交流模式外,新的通信技术“正以瞬间的速度在全球传送信息”,形成一个全球性的“文化产业”,这说明经济全球化正在向更广泛更深刻的层面发展,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传统文化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强调在全球化背景下,同一性发展更快,而非多样性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排除C项;D项表述绝对,排除。
11.答案 示例一
观点: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
阐述:17世纪,牛顿经典力学的提出;18世纪,瓦特改良蒸汽机的问世;19世纪,电力的发明及其广泛应用;20世纪,相对论和量子论的相继诞生。欧美国家在科学理论和技术上的一再突破,为其征服自然界带来了利器,推动着以英、法、美、德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相继跨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为这些国家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工业物质文明,同时也推动着这些国家疯狂对外侵略扩张,把一些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变成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变成它们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地,从而确立了西方国家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在这一过程中,科学技术为西方国家发展工业文明、确立世界中心地位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并促进了西方世界的整体发展和持续繁荣。
示例二
观点: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阐述:近代以来,在自然科学理论及技术一再突破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在生产力上实现了数次飞跃,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文明时代迅速跨入到近代工业文明时代,并带来了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和社会财富的急剧膨胀。然而,机器的高速转动在带给人类高效的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的身心的高度紧张和快速的生活节奏;原子能为人类征服自然的同时,也为人类自我毁灭打开了方便之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为治愈人类遗传疾病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引发了伦理学危机;电子技术的进步推动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总之,应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并努力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解析 首先围绕“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这一主题,可以提炼观点“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最后小结,科学技术为西方国家发展工业文明、确立世界中心地位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并促进了西方世界的整体发展和持续繁荣。也可以提炼观点“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再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双重影响,最后进行总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