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同步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城市化的演进
1.(2023福建宁德调研)下表为 1801—1831年英国主要城市人口增长比例。这表明( )
城市 每 10 年人口增长
曼彻斯特(棉纺织中心) 27. 85%
格拉斯哥(造船业中心) 27. 65%
利物浦(外贸港口中心) 25. 99%
利兹(工业中心) 25. 78%
伯明翰(制造业中心) 20. 04%
A.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发展进程
B.城市发展带来农村经济衰败
C.居民增多促进城市取得自治权
D.人口增长是工业城市兴起标志
2.(2023天津五区县重点学校期中)城市化是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图,据此判断20世纪中期以来( )
A.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最快
B.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发展十分迅猛
C.全世界已经全部实现城市化
D.不同国家间的城市化水平差距逐渐增大
3.(2023安徽阜阳期末)有人称,1866年清政府在天津“专设局厂”,逐步形成大规模军工企业,使天津“如在传统城市之外,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城市”。孙中山认为“使用机器,则广州不久必复其昔日为大制造中心之繁盛都会矣”。材料可用于说明( )
A.城乡差距的产生源于工业发展
B.城市化的推进加速了工业文明进程
C.人口的增长是城市兴起的标志
D.机器生产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4.(2023山西大同期中)当前,中国已形成了一批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化水平较高,部分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如上海、北京、广州等的城市化率已超过88%。这主要得益于( )
A.中外交往的密切
B.中国政策的引导
C.民营企业的崛起
D.国企改革的深化
题组二 居住条件的改善
5.(2022天津武清月考)1838年,英国议会要求在所有未来的圈地中,必须留出足够的空间,为当地居民锻炼和娱乐之用。1859年,英国议会通过《娱乐地法》,允许当局为建设公园而征收地方税。这表明当时英国( )
A.城市化水平相当高
B.注重改善居住环境
C.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D.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6.(2023湖北十堰期末)民国初年,一些大城市中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公共设施,如行政办公大楼、商场、体育馆、邮局、大会堂、博物馆等。这些公共设施的建设( )
A.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质
B.体现了城市社区的蓬勃发展
C.缓解了城市的人口压力
D.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
题组三 基础设施的发展
7.(2023山西名校期末联考)19世纪后期,巴黎的城市地下管道系统中,供水管、煤气管和通信电缆等管线集中在一起,形成了地下共同沟(工程术语,隧道结构的一种)的早期雏形。据此可知当时巴黎的地下管道系统设计( )
A.旨在应对城市化的弊病
B.受到工业革命发展的影响
C.提升了民众卫生意识
D.得益于新能源的广泛开发
8.(2023河南新乡大联考)上海是亚洲最早拥有煤气灯的城市,有着“火树银花不夜城”的美誉。1865年,煤气厂开始供气,十盏人们没有见过的煤气路灯取代了原先的煤油灯,在上海南京路和外滩大放光明。这种新生事物的出现 ( )
A.展现出洋务运动的发展成果
B.体现城市建设便利了市民生活
C.代表着民国社会生活新气象
D.反映出国人基础设施建设成就
9.(2022山东泰安月考)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安置房建设更加注重配套的交通网络、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文化广场、球场、购物中心、社区诊所等公共设施,有的还引进了便民超市等。据此可知( )
A.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B.城市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C.我国城市化实现了均衡发展
D.城市建设注重以人为中心
题组四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10.(2022湖南岳阳模拟)下图所示的是1858年英国杂志刊发的一幅漫画,作品中肮脏不堪的泰晤士河“老爹”将他的三个“子女”(“白喉”“淋巴结核”“霍乱”)献给伦敦。这反映出当时伦敦( )
A.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B.贫富差距不断加大
C.公共卫生条件恶劣
D.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11.(2022浙江联考)“在该城的某些部分……地下室的潮湿程度根本不宜于给人居住……有许多工人家庭在这种墙上滴水的地下室住上一段时期后就与世长辞了”,而富人阶级却可以住在富丽堂皇的居室里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
A.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B.发达和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加大
C.环境污染造成室内居住环境恶劣
D.人们的居住条件尚未得到改善
12.(2023广东四校期末)1950年至1970年,居住在都市中心的拉丁美洲人从39.3%增加到53.5%。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在1950—1960年的10年间增加了19%,而都市人口增加了67%。20世纪80年代,拉美城市人口可与欧洲(73%)和北美(74%)相媲美。这种现象的出现( )
A.主要受国际移民潮影响
B.加剧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C.限制了社会的阶层流动
D.促成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1.(2023湖南衡阳期末)19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欧洲中部的大国——德国发生了群众性远距离人口流动潮,总的趋势是从东北部农业区转移到西部工业区,鲁尔工业区兴起了一批人口在20万以上的大工业城市。这可用来说明当时德国( )
A.统一成为城市化必要前提
B.城市化源于远距离人口流动
C.大城市人口增长最为显著
D.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2.(2022广东茂名期末)19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洋糖的大量倾销,广东的蔗糖业受到沉重打击。蔗糖运输沿线城镇也因此受到影响走向衰落。这成为城镇经济走向衰退的重要诱因,尤以珠三角为典型。这可用来说明 ( )
A.列强侵略影响了广东城市化
B.蔗糖业是广东支柱产业
C.经济中心由沿海向内地转移
D.中国城镇人口呈减少趋势
3.从甲午战争后到抗战前的近40年时间,中国城市化率提升了3个百分点。然而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城市化率又降低了0.6个百分点。以上变化说明 ( )
A.农村面貌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C.政府加强了对城市人口控制
D.城市发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4.(2023河南洛阳强基联盟调研)下表是1949年和1957年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城市密度及其差距的变化。这体现出( )
年份 城市密度 (座/万平方千米) 地区差距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部/中部 东部/西部
1949年 0.14 0.51 0.19 0.02 2.68 25.50
1957年 0.18 0.54 0.26 0.06 2.08 9.00
A.工业化水平影响城市的分布
B.城市体系等级序列逐步完善
C.国民经济恢复取得显著成效
D.三线建设缩小了东西部差异
题组二 城市生活水平的改善
5.(2023河北石家庄启明中学期末)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陆续设置了济贫委员会、工厂视察员办公室、卫生总局,负责解决城市住房短缺、贫民窟密布、公共卫生设施匮乏、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此外还兴建了商店、公园、仓库、车站等公共设施。这表明( )
A.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城市化进程
B.城市化过程中政府注重“以人为本”
C.工业化进程中城市问题日益突出
D.城市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支撑
6.(2023江西摸底调研)近代以来,法国的城市化进程除了体现在修路铺桥、大兴土木等硬件建设上,还注重营造城市文化环境,保持地域文化特色,培育城市文化品牌。由此可见,法国在城市化过程中( )
A.重点改善国计民生
B.注重内涵式发展
C.增加基础设施投入
D.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7.(2022山东济南月考)19世纪以来,中国很多城市逐渐形成给排水管网,使得城内原有河道与水环境迅速退化及至消失。新式马路、铁路、电线等各类近代设施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代中国城市的变化反映了( )
A.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B.城市的人口压力日益增大
C.工业文明影响了城市发展
D.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题组三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8.(2023山西运城摸底)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曼彻斯特因加工制造的棉纺织品销往世界而被称为“棉都”。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该城因制造业萎缩,就业岗位减少约60%而沦为学者眼中的“收缩城市”。这种变化 ( )
A.说明英国城市发展的后劲不足
B.不利于推动经济结构多元化发展
C.推动城市化进一步深入的发展
D.表明城市生存环境在不断地恶化
9.(2023湖南部分学校联考)2005年,非洲许多国家的人均GDP不足2 000美元,但是城市化水平却达到50%以上,其中人均GDP仅889美元的吉布提,城市化率竟高达86.1%;而拉美一些国家的人均GDP徘徊在1 000~5 000美元之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但是其城市化水平却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由此可知这些地区( )
A.城市化出现过度发展
B.政府积极推进城市化
C.居民的生活水平较高
D.经济发展以工业为主
题组四 思维训练
10.发散思维(2023河南商开大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回顾我国1950年至今的城市化进程,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即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
分期 状况
计划 经济 时期 城市化起步阶段(1950—1957年) 1957年城市化率达到15.39%
城市化剧烈波动阶段(1958—1965年) 前期城市化率由1957年的15.39%上升到1960年的19.70%;后来城市化率下降到1965年的17.74%
城市化停滞倒退阶段(1966—1977年) 城市化率从1966年的17.86%下降到1977年的17.55%,基本上处于逆城市化状态
改革 开放 时期 恢复阶段(1979—1984年) 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19.99%上升到1984年的23.01%
小城镇高速发展阶段(1984—1994年) 城市化率由1984年的23.01%提高到1994年的28.62%,10年间提高了5.61个百分点
城市迅速发展阶段(1994年以来) 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它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政府更大程度的重视,这时各级地方政府大力推动城市化,各地纷纷建立经济开发区和新城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一个或多个历史阶段提炼出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A 2.B 3.D 4.B 5.B 6.A
7.B 8.B 9.D 10.C 11.A 12.B
1.A 根据材料可知,1801—1831 年英国主要城市的人口数量均呈现大幅增加趋势,这些城市分别是棉纺织中心、造船业中心、外贸港口中心、工业中心和制造业中心,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发展进程,A项正确。
2.B 据材料可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在1960年为20%,在2020年超过60%,上涨幅度高于同期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故选B项;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但发展速度不及发展中国家,排除A项;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未实现完全的城市化,排除C项;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排除D项。
3.D 根据“使用机器,则广州不久必复其昔日为大制造中心之繁盛都会矣”可知,孙中山认为机械化生产能使广州成为制造业中心,成为繁盛都会,这表明机器生产能够推动城市化,故D项正确。
4.B 材料主要表达了当今中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这说明中国城市化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政策的引导,故B项正确。
5.B 根据材料时间“1838年”、议会的要求、通过的法令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经济实力增强,政治民主化进程不断发展,人们对日常文化娱乐生活的要求提高,注重改善居住环境,故B项正确。
6.A 民国初年,一些大城市中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公共设施,这些公共设施主要与市民生活、工作等有关,这有利于提升市民生活品质,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而不是社区发展,排除B项。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而不是缓解人口压力,排除C项。民国之前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开始,排除D项。
7.B 题干时间信息是19世纪后期,此时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通信电缆管的出现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城市化发展中的运用,故选B项。
8.B 依据材料“煤气路灯取代了原先的煤油灯,在上海南京路和外滩大放光明”可知,受西方文明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建设得到发展,煤气灯有利于照明,便利了市民生活,故B项正确。此时洋务运动刚刚开展,洋务企业主要是军事工业,因此上海出现煤气路灯并非洋务运动的成果,排除A项。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排除C项。D项夸大了煤气路灯的影响,排除。
9.D 材料“更加注重配套的交通网络、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文化广场、球场、购物中心、社区诊所等公共设施”体现的是城市建设注重民生的改善,突出的理念是以人为中心,D项正确。
10.C 材料中的漫画刊发于1858年,说明英国工业革命使城市环境恶化,生态污染严重,疾病流行,故C项正确。
11.A 材料反映的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工人阶级和富人阶级在居住环境上存在巨大差异,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在该城的某些部分”,而非国家之间,排除B项;工人的居住环境恶劣是因为剥削和贫富分化严重,排除C项;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题干强调的是不同阶级之间的差别,排除D项。
12.B 从材料数据可知,拉丁美洲的城市人口增长快于农村人口,这说明大量的人口进入城市,城市与乡村的差距拉大,加剧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并没有大量国际移民进入拉丁美洲,排除A项;这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这种现象的出现促成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排除D项。
能力提升练
1.D 2.A 3.D 4.A 5.B 6.B 7.C 8.C 9.A
1.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德国东北部农业区人口转移到西部工业区,推动了工业化发展,进而兴起了一批工业城市,这表明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D项正确。德意志统一有助于城市化进程,但是材料强调的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排除A项。B项错在“源于”一词,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工业城市兴起,而不是人口增长,排除C项。
疑难分析 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的原因
(1)工业革命期间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兴起,推动了原有城市规模扩大和新工业城市兴起。
(2)工业革命带来的农业生产机械化,解放了大量劳动力,使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
(3)工业的迅速发展,要求使用统一的公共基础设施,推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2.A 材料显示洋糖的倾销打击了广东的蔗糖业,导致城镇经济走向衰退,这在客观上会造成城镇人口减少、城镇设施改善困难等,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蔗糖业在广东的地位,排除B;近代中国逐渐形成的经济中心是上海,排除C;广东的城市化发展情况无法代表整个近代中国,排除D。
3.D 从甲午战争后到抗战前,社会相对稳定,中国城市化率提升;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社会动荡,城市化率下降。这一变化说明城市发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故选D;材料未涉及农村情况,排除A;一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萧条期,城市化率却在上升,排除B;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战争频繁,政府对城市的控制力减弱,排除C。
4.A 据材料可知,相比1949年,1957年我国中、东、西部的城市密度都有所提高,东部的城市密度最高,中部、西部与东部的差距在缩小。这主要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开展工业化建设,特别是开展“一五”计划,促进了中国城市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城市体系等级序列,B项排除;国民经济恢复的时间是1949年到1952年,排除C项;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工业布局不均衡问题,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5.B 材料体现了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陆续设置济贫委员会、工厂视察员办公室、卫生总局以解决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并建立各种公共设施,这说明英国政府在城市化过程中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注重“以人为本”,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6.B 内涵式发展是指以事物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主要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运动和变化所引起的发展。法国城市化建设中不仅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还注重文化等的建设,这符合内涵式发展模式的特点,故B项正确。“重点改善国计民生”的表述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主旨,排除A项。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只符合在城市化建设中硬件设施的投入,没有涉及文化领域的建设投入,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保护生态环境,排除D项。
7.C 材料体现的是19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出现新式马路、铁路、电线等各类近代基础设施,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工业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故C正确。
8.C 由曼彻斯特从“棉都”沦为“收缩城市”,可以看出曼彻斯特制造业的严重萎缩,但是制造业比例的减少,有利于引导经济多元化发展,推动城市化进一步深入的发展,C项正确,B项错误。仅凭材料无法断定英国城市发展后劲不足,排除A项。制造业萎缩不代表城市生存环境恶化,排除D项。
9.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化水平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非洲和拉美的人均GDP偏低,城市化水平却很高,体现了城市化出现过度发展,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府对城市化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并未探讨非洲和拉美等地区居民生活水平,排除C项;据材料不能得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以工业为主的结论,排除D项。
10.答案 示例
论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论述:纵观新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我国的城市化极大地受到时局和政府政策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国民经济不断恢复和发展,伴随着土地改革和工业化建设,民众建设祖国的积极性提高,因此,1950—1957年城市化进程加快;1958年,工业发展的需要使得这一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使得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1961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协调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关系,适当地对城市化进程进行了调整,因此,1958—1965年是城市化的剧烈波动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工商业,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城乡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增多,同时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恢复,很多知识青年逐步返回城市,因此,1979—1984年是城市化的恢复阶段。
综上,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极大受到时局和政府政策的影响,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也将不断地形成市场化的城市发展机制,促进城乡的共同繁荣稳定。
解析 本题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为素材来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本题要求学生选取一个或多个历史阶段并提炼主题,然后进行论证。材料大致可分为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每个时期的城市化进程可细分为三个时段,且每个时段的发展都受到时局和政府政策的影响,因此可得出论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然后,选取自己熟悉且与城市化紧密相关的史实进行论述。最后,进行总结即可。
专题强化练4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答案见P121 10分钟
1.(2023江苏南通海门期中)在砖木结构逐渐成为房屋建筑主流的明清时期,盛产杉木的黔、桂、湘交界地区,木楼仍随处可见;蒙古高原上的毡房用羊皮覆盖,骨架枝条节点用皮条绑扎;新疆焉耆县民众常用博斯腾湖出产的芦苇扎院墙。这反映出明清时期的民居( )
A.适应复杂多变的气候
B.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C.受制于资源环境差异
D.体现森严的等级秩序
2.(2023山西期末检测)古埃及某座城市的主导产业是制鞋业。城内众多的工匠专为王后供应鞋子,没有处置产品的权利。由此可知,该城 ( )
A.依赖于手工业的市场化
B.经济上依附于宫廷
C.是古埃及的手工业中心
D.城市管理较为宽松
3.(2023河北冀州期末)下图为明清时期修建的湖北武汉大余湾村余传进大宅平面图,据其对空间的功能划分可知该建筑( )
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渗透了儒家内外有别的伦理家风
C.避免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
D.打破了家族成员的尊卑主从关系
4.(2023湖北黄冈期中)下表所示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中期英国颁布的一系列法律。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1866年 1875年 1946年 1947年 1949年
《环境 卫生法》 《公共 卫生法》 《新城法》 《城乡 规划法》 《国家公园和 乡村通道法》
A.“城市病”的急剧恶化
B.政府重视城市建设
C.工业化进程飞速推进
D.议会权力逐渐扩大
5.(2023广东江门期末)1889年,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他参考近代西方的城市模式规划了武汉城。在他任职时期,武汉不仅修建了汉口火车站,还开始建设城市公用事业,如水电(自来水和电灯)、电话、公共交通等。由此可见,张之洞 ( )
A.将武汉作为洋务运动的中心
B.推动了武汉城市化进程
C.抵制西方在武汉的经济侵略
D.重视武汉重工业的发展
6.(2023湖南名校联考)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一些行业“用工荒”越来越突出。习惯了城市生活的“90后”农民工出现了“宁愿在城市奋斗,不愿在农村享受”的特征。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埃比尼泽·霍华德主张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优点同乡村美好环境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使居民返回乡村。这一主张对我国城市化的借鉴意义是( )
A.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B.关注城市化质量
C.改变农民工的观念
D.完善城市管理体制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C 2.B 3.B 4.B 5.B 6.A
1.C 根据材料可知,黔、桂、湘交界地区有很多木楼是因为当地盛产杉木;蒙古高原上的毡房用羊皮覆盖主要和气候寒冷有关;新疆焉耆县民众用芦苇扎院墙是因为博斯腾湖盛产芦苇。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明清时期的民居受制于资源环境差异,C项正确。
2.B 据材料“城内众多的工匠专为王后供应鞋子,没有处置产品的权利”可知,工匠没有处置产品的权利,产品供宫廷使用,即经济上依附于宫廷,B项正确。工匠没有处置产品的权利,说明手工业品不是为了出售而生产,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该城是古埃及的手工业中心,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城市管理较为宽松,排除D项。
3.B 依据材料可知,该大宅的空间布局以老人居住的左侧为尊,仆人等居住在外围,这体现的是儒家内外有别的伦理家风,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项。“避免了……矛盾”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大宅的空间布局并未打破家族成员的尊卑主从关系,排除D项。
4.B 根据材料可知,1866—1949年,英国政府多次颁布法律来完善对城市的规划与治理,这表明政府对城市建设的高度重视,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政府对城市的治理,故A项错误。C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涉及议会的权力逐渐扩大,故D项错误。
5.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张之洞参考近代西方城市模式来对武汉城进行规划,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这有利于推动武汉的城市化进程,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张之洞将武汉作为洋务运动的中心,排除A项。张之洞重视武汉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与抵制西方侵略无关,排除C项。D项表述曲解了材料的主旨,排除。
6.A 由材料可知,由于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一些行业的“用工荒”问题越来越突出,且“90后”农民工习惯了城市生活,不愿意回到农村。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主张建设一种把城市同乡村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使居民返回乡村。因此,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利于我国解决现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A项正确。
单元复习提升
易混易错练
易错点1 不能正确认识古代中国城镇的不同功能
1.(2023辽宁名校联盟)《东京梦华录》卷三“防火”条目,详细介绍了包括望火楼在内的北宋东京消防组织系统:“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屋一所……又于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下有官屋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这反映了东京城( )
A.坊市制度被打破
B.城市职能的发展
C.火灾现象较严重
D.政府管控的加强
2.19世纪初的中国,在拥有3 000人及以上人口的1 400个城市中,至少有80%是县衙所在地,而人数超过1万的城市中,大致有一半是府或省治的所在地。这反映了( )
A.经济水平决定政治地位
B.城镇是经济发展的缩影
C.多数城镇具有政治功能
D.商品经济冲击旧有体制
易错点2 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存在误区
3.(2023山东模拟预测)福建传统民居土楼,其结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 )
A.不利于邻里关系
B.偏离了皇权色彩
C.加强了宗教色彩
D.体现出宗法观念
4.(2023四川德阳模拟)山东济南、泰安、淄博、济宁等地保存着大量的明清建筑,并将彩绘艺术融入其中。尤其是纪念建筑、民居建筑、园林建筑的彩绘,其中有很多二十四孝故事的画面,如“卧冰求鲤”“芦衣顺母”“丁兰刻木”等。可见,这些建筑彩绘( )
A.具有明显的儒家文化特征
B.题材内容涉及范围广泛
C.追求华丽新奇的表现形式
D.受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
易错点3 对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把握不准
5.(2022福建漳州期中)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
A.缩小城乡差距
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C.推动城市化进程
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6.(2023河北秦皇岛期末)下图是关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城市化与工业化成正向关系
B.城市化与工业化呈阶段化特征
C.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有限
D.城市化后期与工业化成反比例关系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易混易错练
1.B 2.C 3.D 4.A 5.C 6.B
1.B 据材料信息可得出随着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管理也相应调整,消防事宜受到重视,由此可知,城市职能发生了变化,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城市消防,与坊市制度无关,排除A项。C项表述曲解了题意,排除。重视消防不等于管控城市,排除D项。
2.C 依据材料“80%是县衙所在地……府或省治的所在地”可知,19世纪初中国的多数城镇具有政治功能,故C项正确。
易错分析 中国古代城市功能演变
(1)唐末之前,城市功能以政治、军事为主,实行严格的坊市分离制度,在指定的时间、地点进行交易。
(2)宋代商业活动正式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城市经济功能开始上升。
(3)南宋、元至明清,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增强,甚至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城市。
综上,唐、宋时期是城市功能的主要分界线,答题时需要找准时空定位。
3.D 据材料中“主次分明”“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等信息,可知福建土楼结构特点与建筑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宗法观念,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邻里关系,排除A项。福建土楼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主次分明,没有偏离皇权色彩,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的是宗族观念,与宗教无关,排除C项。
易错分析 中国传统村落往往依水而建,以农业生产为主(故又称农村),具有保守性,这是由中国农业经济的自给自足性决定的;具有家族聚集的特点,承担一定的社会管理和教化功能。
4.A “卧冰求鲤”“芦衣顺母”“丁兰刻木”等故事体现的都是儒家“孝”文化,故选A项;根据材料可知,这些建筑彩绘涉及的是“二十四孝故事”,未涉及其他题材,排除B项;建筑彩绘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常见形式,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这些建筑彩绘与西方绘画艺术的关系,排除D项。
5.C “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是指大量民众被火车带进城市,这极大地推进英国的城市化进程,C项符合题意。A、B两项的表述与早期城市化进程的作用相反,排除。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不会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排除D项。
易错分析 工业化需要劳动力在某些经济区域迅速集中,这样可以产生聚集的经济效益,从而推动城市化进程,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并且带动交通事业发展;而城市化能够促进工业化的深入发展,侧重于民生,工业化侧重于产业发展程度。
6.B 根据材料可知,城市化前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呈正向关系,后期两者呈反向关系,说明城市化与工业化呈阶段化特征,B项正确。材料显示随着城市化发展到后期,工业化曲线呈下降趋势,排除A项。工业化在城市化前期推动作用比较明显,排除C项。城市化后期与工业化呈反向关系,并不是严格的反比例关系,排除D项。
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考点 古今中国城镇的发展
1.(2022全国乙,27)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2.(2022浙江6月选考,5)白居易有诗云:“水市通阛阓(街市),烟村混舳舻。吏征渔户税,人纳火田租。亥日饶虾蟹,寅年足虎。……堤喧簇贩夫。夜船论铺赁,春酒断瓶酤。”诗作反映出 ( )
A.草市渐成规模,交易商品丰富
B.富商大贾辟建会馆
C.商业活动未曾受到官吏的监管
D.“俞大娘航船”规模宏大
3.(2021浙江1月选考,4)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条线之类”。材料反映了北宋( )
A.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B.商业活动脱离了官吏监管
C.“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D.商人地位远比一般平民优越
4.(2021湖南,8)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5.(2020浙江7月选考,6)南宋有学者记述:“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街道里巷)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这反映了“南市”在当时( )
①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
②已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
③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④贸易通宵达旦,往来不绝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2020浙江1月选考,5)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
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7.(2019江苏单科,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三年模拟练
1.(2023山西太原一模)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在空间形制上展现出“三重结构”——宫殿区、内城和外郭。这一结构在古代礼制社会的都城规划中多次出现。这反映出良渚文明( )
A.具有高超的建筑水平
B.形成了浓厚的宗族观念
C.凸显出权力中心特征
D.成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2.明代弘治年间,苏州府的盛泽形成村落,居民五六十家。嘉靖年间盛泽成为市集,居民达到数百家,以绫绸为业,随着绫绸业的发展,“日繁民齿,声文过昔”。这说明( )
A.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B.草市已经演化为地方商业中心
C.丝织业区域分工形成
D.人口增长推动农村贸易网络化
3.(2023河南新乡二模)法国文学家雨果曾经说过:“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人民日报》也指出:“没有一流的下水道,就没有一流的城市。”在世界城市化进程中( )
A.古希腊人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B.法国的城市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C.古罗马的城市成为典型代表
D.中国古代城市没有排水系统
4.(2022四川成都一模)19世纪40年代以后,上海地区的农民多从传统的棉稻种植转向蔬菜种植,每年六七熟,获利较多,洋葱、马铃薯、“欧洲种”花菜等种植者日多,蔬菜在当地种植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这种转变( )
A.得益于稻粮产量的迅速提升
B.实现了传统产业向近代转型
C.满足了民族工业的市场需求
D.反映了上海城市规模的扩张
5.1921年,北京成立电车公司。“京城初次设立电车,谣疑迭起,困难滋多。”京师总商会认为,若势必兴办电车,定需拆毁民房,直接蒙害者既巨,利不抵害,益少损多,名为便民,实则害民。这一现象本质上是( )
A.城市建设损害了市民的利益
B.城市近代化与旧观念的冲突
C.旧的商会组织阻碍社会进步
D.北京的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
6.(2023湖北荆州二模)封建时期的中国,城市规划推崇方正规则的形状,中轴线对称,宫殿或政务活动场所居中,商业活动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一般以教堂或市民广场为中心,城市轮廓相对自由,商人在市政事务上有较大的发言权。这折射出封建时代的中国和西欧( )
A.主导产业的不同
B.统治阶级的差异
C.审美观念的抵牾
D.政治制度的区别
7.(2023河北邢台模拟)在11世纪末和12世纪初,意大利的北部诸城市都先后成立了公社,这些公社战胜了封建主发展为独立的城市共和国,它们对商业和手工业采取保护的政策,并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具有世俗倾向的新文化。材料意在说明( )
A.意大利最早出现文艺复兴具有偶然性
B.文艺复兴出现在意大利的根本原因
C.城市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的产生
D.城市的新发展与新文化的相互作用
8.(2022湖南长沙雅礼中学月考)16世纪以后,意大利城市的粮食供应日渐缩小,保证粮食供应成为令城市头疼的问题。热那亚成立了“粮食办公室”,威尼斯的小麦进口及销售由政府严格控制,那不勒斯由于缺粮甚至在1591年解散了城里的大学。这反映出当时意大利( )
A.经济命脉被英荷所控制
B.工业化导致粮食消耗增加
C.奴隶贸易导致人口增加
D.城市经济存在结构性问题
9.(2023广东湛江期末)仅1851年至1867年,柏林就有超过18 000人死于霍乱。自1871年柏林成为帝国首都后,政府开始建造地下排水系统。至1878年柏林已建成长达744千米的排水网管,具有排泄一天一夜大暴雨的能力。这一做法( )
A.阻断了城市发洪水现象
B.提高了市民的卫生观念
C.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完成
D.提供了城市规划的蓝本
10.(2023黑龙江哈尔滨期末)开埠前的天津是一个封建性城市。开埠通商后,天津很快发展为我国最早建立新式工业、新式采掘业和新式交通的城市之一,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工商业和港口城市、北方最大的金融中心。材料表明( )
A.西方侵略主导了中国城市变革
B.城市化过程中和世界的碰撞融合
C.天津成为全国最西方化的城市
D.新型城市功能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11.(2023江苏泰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90年代后期英国新工党上台以后,主张“第三条道路”,平衡经济发展和城市社会环境的同步更新。1998年英国政府成立“城市工作组”,综合高品质设计、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政府治理等多方面的原则与措施。政府将工业遗迹改造为新的消费、创意空间,为工业化时期的“不良资产”注入后工业时代的新功能。政府推动以提升公共空间质量为目标的内城再美化运动,内城中心区得到改头换面的提升。政府意识到郊区化对发展经济的潜在价值:新城及“边缘城市”适于培育知识或创意产业,发展具有郊区风情的文化产业,可以形成更具经济多样化及竞争力的“郊区增长极”。政府还提出“可持续城市设计”,核心主张是: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满足居住需求的同时,带动“绿色产业”发展。
——摘编自杨震《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
英国经验及其对中国的镜鉴》
(1)据材料,概括20世纪90年代后期英国政府推动城市更新的措施和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90年代后期英国建设城市的实践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五年高考练
1.D 2.A 3.A 4.D 5.B 6.B 7.D
1.D 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江南地区市民财富不断积累,奢靡之风逐渐盛行,流行“好名喜夸”之风,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士人对“千金之产”之家修建园林的批判,说明士人的传统观念并未颠覆,排除A项;B项错在“初现”,排除;C项说法不符合明后期史实,排除。
2.A 根据材料“水市通阛阓(街市)”“烟村”“贩夫”等信息可知该诗作反映的是草市,再据“堤喧簇贩夫”“夜船论铺赁,春酒断瓶酤”等信息可知,唐代的农村集市贸易不断发展,交易的商品品种比较多,故A项正确。“会馆”出现于明清时期,排除B项;唐代政府对商业活动有严格的管理,故排除C项;“俞大娘航船”是唐代的一种大型运输船,但材料反映不出该街市有“俞大娘航船”,排除D项。
3.A 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说明庙会集市定时一聚,A项正确。宋代的商业活动只是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但没有脱离官吏的监管,B项错误;“草市”是指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的民间集市,材料反映的是城市中的庙会集市,C项错误;中国古代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这一政策在宋代相对宽松,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但不会“远比一般平民优越”,因此D项错误。
4.D 从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初,武汉三镇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发展推动了武汉地区思想解放,这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了经济和思想条件,故选D项。材料信息显示武汉地区商业发达,但仅是“其盛不亚于上海”,无法说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故A项错误;武汉三镇经济繁荣不等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故B项错误;武汉三镇经济繁荣未必会导致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故C项错误。
5.B
史料 解读 判断
“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街道里巷)甚盛” “南市”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 ①正确
“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 “南市”是城市的外延,未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 ②错误
“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 饮食服务设施比较完备 ③正确
“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 外地来此贸易的货物在一日之内售罄,但没有体现出“通宵达旦” ④错误
6.B 根据“两宋”这一时间信息和材料“开放的城市设计”“全天候的生活方式”“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市”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故B项正确。“夜市”并不能表现出“更为开放”的城市景象,A项错误;宋代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而非不管,且材料并未体现官吏对市场的管理,C项排除;原有“市”的管理不再适应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7.D 从材料信息看,宋代当涂县黄池镇商业发达,商人聚集,州县官所需之物都能够从该镇购买。据此可知,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故选D项。材料信息未涉及商税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府扶持市镇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
三年模拟练
1.C 2.A 3.C 4.D 5.B
6.D 7.C 8.D 9.D 10.B
1.C 良渚古城在空间形制上展现出“三重结构”——宫殿区、内城和外郭,与中国后世都城的宫城、皇城、郭城结构体系类似,体现了社会等级秩序的建设,凸显权力中心特征,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良渚古城的空间形制,与建筑水平无关,排除A项。良渚古城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尚未有宗族观念,排除B项。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2.A 盛泽由村落发展为市集,并逐渐走向繁荣,体现了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草市成为地方商业中心,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区域分工,排除C项;材料也未体现农村贸易网络化,排除D项。
3.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罗马城市修建了非常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标准,故C项正确。古希腊城市布局侧重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法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排除B项。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4.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后,外商云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因此符合外国人口味的蔬菜(洋葱、马铃薯、“欧洲种”花菜等)的种植规模日益扩大,D项正确;材料与稻粮产量增加无关,排除A项;“实现了”说法错误,排除B项;上海地区种植的蔬菜主要供给上海市民,与满足民族工业需求无关,排除C项。
5.B 据材料可知,电车作为近代城市公共基础建设的组成部分,遭到各界强烈反对,这反映出当时人们的观念陈旧,表明城市近代化与旧观念的冲突,故选B项;城市建设总体上对市民有利,排除A项;“旧的商会组织阻碍社会进步”只是表象,本质是其观念陈旧,与城市近代化存在冲突,排除C项;材料没有进行横向对比,无法体现北京城市化发展速度,排除D项。
6.D 封建时期中国城市中轴对称、严整方正、宫城居中的格局,体现了礼制和皇权至上思想;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一般以教堂或市民广场为中心,城市轮廓相对自由,体现了城市自治和市民民主的理念。由此可以看出,封建时代中国和西欧城市布局的不同折射出了政治制度的差异,D项正确。
7.C 依据“它们对商业和手工业采取保护的政策”可知,中世纪意大利的城市自治运动,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市民阶层的形成,并对具有世俗倾向的新文化采取保护政策,从而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意大利最早出现文艺复兴具有偶然性”和“根本原因”,排除A、B两项。D项错在“相互”一词,排除。
8.D 从材料可以看出,意大利的城市发展存在严重的问题,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粮食供应问题,说明当时意大利的城市经济存在结构性问题,故选D项;英国和荷兰在16世纪尚未崛起,排除A项;此时意大利还未开始工业化,排除B项;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9.D 由于霍乱等原因,德国政府开始建造地下排水系统,修建了744千米的排水网管来排泄雨水,这一做法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了蓝本,D项正确。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这一做法与市民卫生观念的提高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此时德国工业革命尚未完成,排除C项。
10.B 开埠前后,天津由封建城市转变为近代化城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转变很大程度上是西方文明冲击导致的,因此城市化过程中,中国传统城市和世界碰撞融合,加速了城市转型,B项正确。A项错在“主导”,排除。题干没有将天津和其他城市的西方化程度进行比较,不能得出天津成为全国最西方化的城市的结论,排除C项。D项错在“彻底”,排除。
11.答案 (1)措施:成立专门机构规划设计;推动产业转型;提升郊区多样化;美化内城环境;提出可持续城市设计,发展绿色产业。
特点:注重国家政策指引;注重经济和环境的平衡发展。
(2)意义: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城市建设中应当关注民生问题;重视城市系统规划;城市建设中应注重可持续发展。
解析 (1)第一小问,据材料中成立“城市工作组”可知,设立专门机构;据“政府将工业遗迹改造为新的消费、创意空间”得出推动产业转型;依据“政府推动以提升公共空间质量为目标的内城再美化运动,内城中心区得到改头换面的提升”得出提升郊区多样化和美化内城;依据“可持续城市设计”得出注重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产业。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内城再美化运动”“可持续城市设计”可知,政策引导;据“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满足居住需求的同时,带动‘绿色产业’发展”得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
(2)可从政府主导、关注民生、城市规划以及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来组织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