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同步练习题--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同步练习题--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1.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1 20:1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同步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1.(2022河北邯郸大名一中月考)发现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乌鲁克文化泥板上的象形文字——车,以及在这一地区还发现了描绘在彩陶钵上的双轮车图形及黏土制车模型,距今都有5000年左右。这一发现(  )
A.说明中国的牛车是从两河流域传来的
B.有力地证明了两河流域文明发明了轮车
C.说明车是古代主要交通工具和军事装备
D.证明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2.(2023福建泉州模拟)公元2世纪,罗马的道路系统几乎遍及帝国全境,东起幼发拉底河,北达苏格兰低地,穿越欧洲、北非等地区。罗马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
A.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强化了对地方有效控制
C.消除了帝国民族间差异
D.加快了罗马城市化进程
3.(2023河北邢台调研)东汉训诂书《释名》将道路解释为“道,蹈也;路,露也,言人所践蹈而露见也”。此材料说明(  )
A.道路是由人践踏而成的
B.道路是铺设而成的
C.道路是自然形成的
D.道路与“蹈”“露”是互通的
4.(2023辽宁五校期初调研)下面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某运河的部分评价。此运河是(  )
  该运河共计360千米,各类船只通过运河在地中海和大西洋间穿梭往来……创造了世界史上辉煌的土木工程奇迹。该运河是在1667—1681年间挖掘出来的,为工业革命开辟了一条航线。
A.基尔运河 B.巴拿马运河
C.米迪运河 D.苏伊士运河
题组二 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5.(2022江西重点名校联考)1987年,人们在阳江海域发现了一艘南宋时期的沉船。该船长约30米,宽约10米,船舱内保存以瓷器为主的文物总数为6万至8万件,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据此可知,南宋时期 (  )
A.造船技术水平高超  B.丝路贸易长期繁荣
C.瓷器远销欧洲各国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6.有学者认为,新航路不仅带来了欧洲与撒哈拉以南非洲以及亚洲的联系,而且促进了东方与西方以及大洋洲之间的互动。这一认识是基于新航路(  )
A.促成了一个环球交通网络
B.改变了东西方之间的航道
C.促使欧洲发生了商业革命
D.加强了各地间的政治联系
7.(2023湖北荆州期末)马克思将苏伊士运河称为“东方伟大的航道”。每年约有1.8万艘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船只通过苏伊士运河。中东地区出口到西欧的石油,70%经由苏伊士运河运送,每年经苏伊士运河运输的货物占世界海运贸易的14%。由此可知,苏伊士运河(  )
A.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
B.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
C.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
D.改变了埃及的经济结构
题组三 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8.(2023河南平顶山期末)1842—1850年,英国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运输的乘客数量增长了3倍,货运吨数增长了7倍。1850年,该铁路客运所得比1842年翻了2倍,同一时期货运收入翻了4倍。这说明铁路运输的发展促进了(  )
A.城乡间交通的联系
B.英国交通体系完备
C.民众生活方式变迁
D.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9.(2022河北保定期末)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首次将蒸汽机用于克莱蒙脱号轮船上。1825年,英国发明家斯蒂芬森制造的蒸汽机车拖曳着运载450名旅客的列车,以24千米/小时的速度从达灵顿驶往斯托克顿。据此可知,19世纪初(  )
A.近代运输业的蓬勃发展
B.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C.美国交通革新领先世界
D.世界科技中心西移
10.(2023河北唐山期中)张之洞曾说:“铁路一开,百废俱兴。人货运载为有形之利;风气开通,才智增长,工商奋兴,穷民有业,上下情通,百事迅速,为无形之利。其收运费有形之利者犹小,而收振作无形之利者乃大。”这可用于说明(  )
A.民族危机改变了知识分子的追求
B.开明士大夫极力追赶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
C.西学东渐改变了中国的上层建筑
D.铁路建设在中国兼具物质和精神“启蒙”作用
11.(2022山东滨州期末)轮船招商局先后于1877年和1883年与在华的英国太古、怡和轮船公司签订“齐价合同”,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价格,确定货源分配方案。这一做法(  )
A.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实现了中外轮船航运业的公平竞争
D.打破了列强对中国内河航运的垄断
题组四 交通与社会变迁
12.(2022河北唐山期末)秦朝建立后,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有咸阳至九原的直道,有向东直通燕齐地区、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这些道路的修建(  )
A.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标志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C.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D.消除了分裂所造成的地区差异
13.(2023浙江温州期中)美国金融史学家理查德·希勒在纪录片《华尔街》中说:“伊利运河的开凿就注定纽约要不同于别的城市,一跃成为美国的金融中心,给了纽约与其他城市竞争的绝对优势。”作者旨在说明开凿运河 (  )
A.降低物资交流的成本
B.带动城市格局的变化
C.加强美国各地的联系
D.便利商业信息的交流
14.(2023山西晋中期末)英国人赫德主办大清邮政时期,因为部分信件无详细地址和具体收件人姓名而无法投送,海外华人和其国内家属都拒绝向“大清邮局”交寄邮件。该史料可以佐证(  )
A.观念落后制约近代邮政发展
B.西方近代通信方式侵犯中国主权
C.近代邮政方便了物品的传递
D.晚清信息传递方式的近代化转型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交通事业的发展历程
1.(2022山东新泰中学月考)秦汉时期已有成熟的快递网络,当时用车快递叫“传”,用马速递称“驿”,传递文书的机构多称“驿置”。当时还有漕运,秦始皇征服百越时开凿灵渠,方便军粮漕运。以上材料体现了古代物流(  )
A.由政府主导进行专业化管理
B.以政治经济功能为主
C.以运输公粮和军需物资为主
D.方式多样且水陆并用
2.(2022安徽六安月考)古典文明时期的中国汉朝、古希腊、古罗马帝国,都投入很多资源来改善交通,如开辟道路、修建桥梁。这个时期“丝绸之路”也得以形成。这一时期交通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A.控制本国广阔的疆域
B.提高行政与军事能力
C.促进各地文化的交流
D.适应大规模经济贸易
3.(2022浙江模拟)元朝通过大运河将江南米粮运往都城;明太祖时则基本不再依靠大运河进行漕运;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北方地区局势持续动荡
B.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C.运河漕运具有明显优势
D.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运河漕运
4.(2023河南南阳期末)约公元前2113年,乌尔第三王朝建立,苏美尔人兴建了为因公出行人员旅途中提供食宿补给的场所即驿站。驿站内有明确的分工以及完善的运营流程,大部分的驿站备有车辆,以应对一些快速旅行及重要官员出行的需要。建立驿站(  )
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扩大了苏美尔人统治范围
C.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D.促进了西亚商品经济发展
5.(2023河南新乡调研)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运河带被列为世界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阿姆斯特丹运河带是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规划一座新‘港口城市’的产物,体现了历史与城市的完美结合。”由此可见,荷兰(  )
A.素有修建城市运河的历史传统
B.拥有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运河
C.开启了世界港口城市规划先河
D.运河立足于繁荣的经济和文化
6.(2023山东枣庄期末)清代“衣食”漕事者甚众,除直接参与漕运的运丁和水手,辅助漕粮运输的纤夫和脚夫,还有对运河进行日常维护的浅夫,围绕漕事逐利的商贩。漕运成为运河沿岸乃至更大区域的社会各阶层谋生牟利的社会场域。这反映了清代漕运(  )
A.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C.缩小了南北间的经济差距
D.影响了大众出行方式
7.(2023河南焦作温县一中期中)葡萄牙和西班牙所开辟的新航线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此后,欧洲人逐渐掌握了海上航线的主导权,改变了传统“海上丝绸之路”以和平贸易为基调的特性。这反映出(  )
A.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开辟新航路推动了资本主义扩张
C.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
D.中国丧失了在对外贸易上的优势
题组二 近代以来交通事业的进步
8.(2023山东聊城期末)英国近代第一条运河是1757年开通的连接北部煤矿区和港口城市的桑基运河。在这之后英国掀起了开挖运河的热潮。到1830年,英国已拥有人工运河4 000多千米,70个主要城市中除卢顿外都与水路连接起来。运河业的兴盛主要是因为英国(  )
               
A.自然条件的优越 B.工业革命的推动
C.行政体制的完善 D.城市规模的扩大
9.(2023河南洛阳调研)下表所示为1876—1937年中国铁路发展情况。由此可见,中国近代铁路发展(  )
概况
1876—1894年 筑路里程为473.1千米,其中官办占69.3%
1895—1911年 筑路里程约9 200千米,其中通过借外资或由列强直接修建占83.5%
1912—1937年 筑路里程约11 000千米,其中列强直接或间接控制经营占86.7%
A.与民主革命进程密切相关
B.反映了列强在华激烈争夺
C.推动了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D.呈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10.(2023福建龙岩期中)1841年7月5日,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包租了一列火车,带领570人去参加禁酒大会,成为世界近代商业性旅游服务的开端。这表明当时(  )
A.交通变迁推动新兴产业出现
B.乘坐火车成为主要出行方式
C.远途旅行成为西方消费时尚
D.运输业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题组三 思维训练
11.发散思维(2023河南六市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漕运是封建王朝通过水路(或附以陆路)向都城或其他指定地点大规模输送粮草的一种经济活动。开凿大运河就是古代漕运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下表为中国古代几个时期大运河沿线城市发展概况及当时的漕运概况。
时期 代表性城市 城市发展概况 漕运概况
隋唐 扬州 因地“当南北大冲”而“百货所集” 以洛阳为中心,以“关东之漕”向“江淮之漕”的转折为内容的漕运体系蓬勃发展
五代 两宋 汴梁 以其转输中心的位置而迅速崛起,成为后周乃至北宋帝都之所在 以汴京为中心,以“江淮之漕”为内容的漕运体系繁荣发展
明清 天津、德州、 临清、济宁、 淮安、苏州、 杭州 因漕运而使商业贸易活动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在结构和功能上都与传统行政中心城市有很大不同的新兴运河城市体系 大运河的重新开通和海运航道的开辟使江南经济重心与北方政治中心连接在一起,最终确立了以北京为中心的新漕运体系
——摘编自王明德《论中国古代
漕运体系发展的几个阶段》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古代漕运发展的一个历史现象,并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阐释。(要求:现象源自材料,论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B 2.B 3.A 4.C 5.A 6.A 7.C
8.D 9.A 10.D 11.A 12.C 13.B 14.D
1.B 乌鲁克文化泥板上的象形文字“车”和描绘在彩陶钵上的双轮车图形及黏土制车模型均属于考古资料,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以有力地证明两河流域文明发明了轮车,故B项正确。
2.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罗马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有利于传达政令,也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B项正确。
3.A “蹈”为践蹈,“露”为显露,据材料“言人所践蹈而露见也”可知,道路是因人的践踏而形成的,A项正确。
4.C 米迪运河1667年开始修建,1681年竣工,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是欧洲近代重要的土木工程,C项正确。
5.A 根据材料中南宋时期的沉船“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可知,南宋时期造船技术水平很高,A项正确。
6.A 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等产生联系,表明新航路促成了一个环球交通网络,故选A项;B、C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强调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各地间的联系,并不侧重于政治方面,排除D项。
易错分析 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
  商业革命:指16世纪欧洲商业的迅速发展和世界市场在形成过程中引发的商业变革。商业革命主要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等。
  价格革命:指16世纪由于大量美洲金银流入欧洲而引起的商品价格急剧上涨。货币的贬值和物价上涨对西欧国家社会各阶层的经济地位产生了不同影响,加剧了阶级分化,有力地推动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7.C 苏伊士运河是连通亚欧非三大洲的国际海运航道,地理位置极其优越,每年往返的船只很多,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C项正确。
8.D 据材料可知,英国交通的发展带来客运与货运收入的增加,从而促进了该地区经济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城市间交往,不能体现“乡村”,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铁路运输,不能体现“交通体系完备”,排除B项。“民众生活方式变迁”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
9.A 材料体现的是轮船和蒸汽机车的出现,它们助推了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A项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中的蒸汽机车是英国人制造的,排除C项;材料与世界科技中心转移无关,排除D项。
10.D 张之洞认为铁路一开,“百废俱兴”“才智增长”,说明铁路在中国兼具物质和精神的“启蒙”作用,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知识分子的追求发生变化,排除A项。张之洞是洋务派,没有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B项。C项表述绝对化且材料未体现,排除。
11.A 材料“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价格,确定货源分配方案”体现的是洋务企业与外国公司“分利”,这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A项正确;材料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项;受不平等条约的影响,当时难以实现中外轮船航运业的公平竞争,排除C项;材料中的做法仅是冲击了列强对中国内河航运的垄断,并未打破,排除D项。
12.C 根据“有咸阳至九原的直道,有向东直通燕齐地区、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道路的修建为各地之间的往来提供了便利,有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故C项正确;这些道路是在秦实现统一后修建的,排除A项;秦朝的建立标志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B项;“消除了”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13.B 材料“伊利运河的开凿就注定纽约要不同于别的城市”“给了纽约与其他城市竞争的绝对优势”强调的是开凿伊利运河对纽约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说明开凿运河带动城市格局的变化,B项正确。
14.D 据材料可知,在英国人赫德主办大清邮政时期,由于部分信件无详细地址和具体收件人姓名而无法投送,人们不愿向“大清邮局”交寄邮件,说明晚清信息传递方式处于转型时期,故选D项。
能力提升练
1.D 2.B 3.D 4.A 5.D
6.B 7.B 8.B 9.D 10.A
1.D 材料“传”“驿”“驿置”“漕运”体现的是当时的物流方式多样且水陆并用,D项正确;材料未强调政府的作用,A项排除;材料体现了古代物流的多种功能,无法看出以何种功能为主,B、C两项排除。
2.B 据材料“古典文明时期的中国汉朝、古希腊、古罗马帝国,都投入很多资源来改善交通,如开辟道路、修建桥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统治者进行交通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行政与军事能力,巩固统治,故B项正确。控制本国广阔的疆域,与材料中的“丝绸之路”不符,故A项排除。促进各地文化的交流和适应大规模经济贸易均不是主要目的,故C、D两项排除。
3.D 根据材料“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都城和明成祖以后的明朝都城都在北方,而经济重心在南方,需要通过大运河漕运以保证都城的物资供应,明太祖时都城在今天的南京,因此基本不需要运河漕运提供物资。这说明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运河漕运,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漕运的发展情况,并没有涉及北方地区局势是否动荡,排除A项;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的表述符合史实,但不能说明材料中变化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没有比较运河漕运和其他运输方式,无法得出运河漕运具有明显优势的结论,排除C项。
4.A 据材料可知,苏美尔人兴建驿站,为因公出行人员提供食宿等,这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A项正确。建立驿站不能扩大统治范围,排除B项。建立驿站与加强君权无关,排除C项。驿站主要是为因公出行人员提供食宿等,与商品经济发展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名师点睛 古代道路的主要特点
  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与战争有密切关系;与封建帝王的活动有关;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结构上呈现辐射性。
5.D 17世纪,荷兰的商业发达,阿姆斯特丹运河带逐渐兴盛起来,反映了荷兰运河立足于繁荣的经济和文化,D项正确。材料只提及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运河带,没有反映出荷兰有修建城市运河的历史传统,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C项错在“开启”一词,排除。
6.B 清代从事漕运相关职业者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分工明确,这些社会群体聚集在运河沿线,极大地促进了运河区域消费市场和商业的繁荣,B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漕运缩小了南北间经济差距,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7.B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交通发展,交通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的扩张,B项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A项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排除。
8.B 18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的采煤、棉纺织业和冶金业迅速发展,煤炭等大宗物资与商品的运输成为运河业兴盛的直接动因,工业化催生了近代交通运输革命,B项正确。自然条件和行政体制不是近代英国运河业兴盛的主要原因,排除A、C两项。运河业的兴盛推动了英国的城市规模扩大,排除D项。
9.D 根据材料可知,1876—1937年,在中国铁路发展中,官办或列强修建的铁路在筑路里程中占有较大比重,这说明近代中国铁路发展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D项正确。近代中国铁路发展与民主革命进程没有密切联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列强在华激烈争夺和民族工业快速发展,排除B、C两项。
10.A 火车是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交通工具,紧扣材料中“成为世界近代商业性旅游服务的开端”可知,商业旅游服务业是当时出现的新行业,因此A项符合题意。材料只是提到了火车,不能得出火车是当时主要的出行工具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英国,没有提及整个西方社会,排除C项。提升生活水平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1.答案 示例
历史现象:中国古代漕运体系随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的转移而发生变化。
阐释: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均在北方,漕运系统以北方为主,以当时的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为中心,漕运体系以东西向运输为主,随着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东西漕运逐渐转为南北漕运。隋唐以后直到明清,政治中心主要在北方,但是经济重心则逐渐转移到南方,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在漕运系统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北方政治中心越来越依赖于南方的物资,漕运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随着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漕运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漕运体系对于巩固统治秩序、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他现象:如漕运的发展推动城市的兴起等,论述合理即可)
解析 发散思维是指寻求多种思路来分析某个历史现象,围绕某一历史现象,从不同角度展开分析和论证,本题围绕古代中国漕运这一主题进行设问,需要运用发散思维来思考。首先,根据材料信息,提炼出中国古代漕运发展的一个历史现象,如:中国古代漕运体系随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的转移而发生变化。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对提炼的历史现象进行阐释,一定要结合材料,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角度来进行说明,即分历史阶段来分析。最后要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