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同步练习题--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同步练习题--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1 20:1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同步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陆海交通的发展
1.(2022黑龙江鹤岗一中期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汽车制造业大亨亨利·福特在实行泰勒制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组织大批量生产,首创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大规模生产流水线作业,通过连续不断的传送运转,使劳动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这说明(  )
A.福特首创了标准化生产
B.廉价产品出现成为可能
C.人被机器取代,失业贫困
D.垄断组织成为生产形式
2.(2023重庆忠县中学月考)从新中国生产第一辆汽车的1955年到1979年,汽车产量达158.7万辆;1980年至2009年8月,我国汽车产量达6 882万辆,是前30年的42倍;2020年中国全年生产汽车2 522.5万辆、销售汽车2 531.1万辆。材料反映出(  )
A.民众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B.大众心态从保守逐渐走向开放
C.汽车工业发展适应了社会需要
D.中国制造水平一直领先于世界
3.(2023辽宁锦州期末)1932年科隆—波恩高速公路投入使用,成为德国第一条用于公共交通的高速公路。1950年,德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2 128千米。2009年,德国高速公路运量达2 254亿辆,平均每天通车数量为48 800辆。这一成就(  )
A.体现了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B.受汽车工业发展的有力推动
C.说明工业革命造成道路堵塞
D.直接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4.(2023湖北襄阳期末)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德国目睹了高速公路上部队高速移动的情景后,认为建设州际公路是提高军队机动性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大力支持建设州际高速公路。经过40多年不懈努力,美国终于建设完成了7.7万千米的州际高速公路系统。美国州际高速公路得以发展的原因是(  )
A.国内市场的需要
B.联邦政府的支持
C.加强国防的需要
D.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5.(2023江苏南通海门月考)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1960年4月23日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下水。“东风号”从投料到下水,只用了八十八天时间。1957年,日本川崎重工建造的载重一万零五百吨的“西风号”远洋货轮,从投料到下水花了四个月零九天时间。这体现了中国 (  )
A.经济建设盲目追求高速度
B.人民快速实现现代化的愿望
C.船舶制造技术已领先世界
D.制造业实现了自动化和高速化
题组二 航空的发展
6.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首次进行了持续的、有动力的、可操纵的载人飞行,开辟了人类航空史上的新纪元。此次飞行(  )
A.是蒸汽机的新应用
B.加速了内燃机的创制
C.开创人类立体交通新时代
D.是石油工业发展的结果
7.(2023河南洛阳期末)1939年,美国大约有40家飞机制造商,可生产5 865架飞机。到1942年,美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军用飞机制造国,在此期间,美国生产了9.8万架轰炸机、近10万架战斗机等。此外,美国还生产了不少用于侦察、运输、通信和特种用途的飞机。这说明(  )
A.美国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B.美国航空业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
C.美国忽视民航业的发展
D.战争推动了美国航空制造业发展
8.(2023黑龙江牡丹江期末)1950年3月27日,中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创办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的协定》。同年7月1日,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正式成立。该公司的成立对当时新中国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初步建立了一套有关航空经营管理的制度
B.便利了中国与苏联的往来
C.打破了西方对中国对外航空交通的封锁
D.培养了一批骨干技术人员
9.(2023山西太原期末)2006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大型飞机研发制造列入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2022年12月9日,中国首架国产大型喷气式干线飞机C919交付商用,中国大飞机事业也迈入规模化、系列化发展新征程。这表明中国航空制造业(  )
A.打破了美国垄断地位
B.得益于计划经济体制
C.取得突破性技术进步
D.占领了国内航空市场
题组三 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10.(2022湖北三校检测)在古代,旅游多是限于少数人的奢侈活动。到了近代,旅游主体队伍日益扩大,人们不再满足于在本国的疆土上游历观光,竞相憧憬并实践着到异域畅游。促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殖民扩张的进行
B.思想解放的推动
C.国家政策的转变
D.交通成本的降低
11.曾经作为中国人主要交通工具的自行车,在汽车、摩托车大行其道的年代,几乎失去立足之地。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它又在呼唤环保健康的人群中再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这说明(  )
A.中国人社会生活节奏变慢
B.自行车具有更便捷的特点
C.中国人对自行车情有独钟
D.人们环保与健身意识增强
12.(2023河北邢台调研)1908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将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该守则(  )
A.有利于市民养成公共意识
B.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
C.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
D.提高了中华民国的国民素质
13.(2023广东湛江期末)日本最常见的交通工具是电车,日本铁路公司的电车只要晚1分钟,车内必定播放道歉的广播。而新干线的到达和出发时刻则是以15秒为单位设定的。这反映出日本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  )
A.增强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B.完善了城市交通规划体系
C.大大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D.推动了生活方式的时尚化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交通事业的发展
1.(2023福建三明期末)2012年4月,雅西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从雅安到西昌的时间由原来的12小时大大缩短到3小时。通车后的前5年,凉山州旅游收入增加了124亿元,多个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西昌,建成了各类物流中心,对凉山农特产品资源“走出去”起了重要作用。这说明交通的进步(  )
A.促进了贸易网络的建立
B.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C.带动了地区和城市发展
D.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2.(2023山西名校期末)1998年,法国空客公司停止了与我国合作的AE-100项目;1997年美国波音公司兼并麦道公司,1999年波音公司关闭了原麦道与我国合作的MD-90生产线;2017年,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客机C919成功实现首飞。材料反映了(  )
A.我国遵循的和平发展理念
B.美国对我国的敌视态度
C.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D.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
3.(2023辽宁朝阳期中)1969年10月中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建成完工,有学者记录其发展历程:“北京地铁在不断发展。一张现代、安全、便捷的轨道交通网络即将构建完成,让生活在北京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都在感受着地铁带来的便捷与高效。”该学者强调北京地铁(  )
A.引发了城市交通拥堵
B.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
C.带来了大众旅游潮流
D.缩短了人流和物流时间
题组二 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4.(2023四川绵阳期末)如今很多地方政府采纳智能交通控制技术,对各个方向的车辆数据进行分析,按照最优算法自动控制各个方向红绿灯的关闭与点亮,提高路网和路口通行能力。由此可见(  )
A.信息技术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
B.科技杜绝了严重交通事故的发生
C.科技推动政府机构职能的转变
D.信息技术颠覆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5.1900年,第一条巴黎地铁在塞纳河右岸投入运行,其他线路也随后开放,人们因地铁可以居住在距离单位很远的地方。这表明(  )
A.大众交通改变了城市居住格局
B.交通革命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C.社会各阶层间实现了快速流动
D.民众之间的情感联系日益密切
6.1876年,淞沪铁路通车后,“华客即持照纷纷上车,并有妇女小孩”。1897年,京津间铁路告成,“京城内外附近居民,咸思(乘火车)到津一扩眼界,其中以旗人妇女为最多”。这表明 (  )
A.近代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步履维艰
B.新式交通工具推动思想观念的革新
C.京津地区是中国近代化的前沿阵地
D.甲午战争战败激发了国人民族意识
7.(2023福建名校联盟检测)1955年美国总统在致国会咨文中称:“我们交通运输体系的力量加在一起,就是合众国这个我们所拥有的称号中的动力要素。没有它们,我们不过是许多个别部分的联盟而已。”这表明交通运输体系(  )
A.利于国家巩固统一 B.带动城市格局变化
C.改善物品传递方式 D.方便信息相互交流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B 2.C 3.B 4.C 5.B 6.C 7.D
8.C 9.C 10.D 11.D 12.A 13.A
1.B “首创”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的标准化生产和大批量生产体现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商品成本下降,使廉价产品的出现成为可能,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人被机器取代,造成失业和贫困,C项错误。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知识拓展 垄断组织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或几个大企业联合组成的经济同盟。垄断组织凭借垄断地位,通过协议、同盟等形式,瓜分和垄断商品生产、销售市场和原材料产地,规定垄断价格,加强对外经济扩张,以此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思、跨国公司等。
2.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汽车的产量和销售量飞速增长,说明汽车工业的发展适应了社会的需要,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民众消费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排除A;中国汽车产量和销售量飞速增长,与大众心态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材料内容没有涉及中国汽车制造水平一直领先于世界,且该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
3.B 据材料“1932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高速公路运量”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汽车工业的发展推动道路建设,高速公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并获得不断发展,B项正确。
4.C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认为建设州际公路是提高军队机动性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大力支持建设州际高速公路,这是出于加强国防的考虑,C项正确。
5.B 由材料“从投料到下水,只用了八十八天时间……日本……花了四个月零九天时间”可知,中国同类型船只的建造速度比船舶工业发达的日本还要快,体现了人民建设的积极性和快速实现现代化的愿望,故B项正确。A、C、D三项内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
6.C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它的诞生使人类进入了海陆空立体化交通时代,故C项正确;飞机是由内燃机驱动的,故A、B两项错误;飞机的诞生与广泛应用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而非石油工业发展的结果,故D项错误。
7.D 1939—1942年,随着二战规模的扩大,美国大力发展军事航空业,并取得巨大成就,这说明战争推动了美国航空制造业发展,D项正确。
8.C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敌对政策,此时成立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有利于打破西方对中国对外航空交通的封锁,C项正确。
9.C 2022年,中国首架国产大型喷气式干线飞机交付商用,中国大飞机事业迈入规模化、系列化发展新征程,反映了中国航空制造业已取得突破性技术进步,C项正确。
10.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旅游业发展的直接原因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交通成本降低,D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中的变化无直接联系,排除。
11.D 自行车出行不仅会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而且可以锻炼身体,因此自行车“在呼唤环保健康的人群中再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这说明人们环保与健身意识的增强,故D项正确。“社会生活节奏变慢”的说法与实际不符,故排除A项。B、C两项内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12.A 1908年,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其中多项规定涉及公共利益和公共卫生,这有利于培养市民的公共意识,A项正确。乘车守则不能促进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排除B项。该守则适用于乘坐英商电车公司电车的人,而非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排除C项。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排除D项。
13.A 据材料可知,电车的出发、到达都有精准的时间规定,这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时间观念,A项正确。
能力提升练
1.C 2.C 3.D 4.A 5.A 6.B 7.A
1.C 雅西高速公路缩短了雅安到西昌的时间,推动了凉山州旅游收入的增加和多个企业在西昌的落户,同时为凉山农特产品的外销提供了有利条件。由此可见,交通的进步能够带动地区和城市经济发展,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雅西高速公路的影响,不能体现贸易网络形成,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交通进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排除B、D两项。
重点拓展 现代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建设。
(2)形式多样,发展迅速,形成布局合理的综合运输网。
(3)交通运输业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推动。
(4)科技创新成果突出。
(5)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2.C 依据材料“2017年,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客机C919成功实现首飞”,可以看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说明我国国际竞争力提高,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我国发展理念,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美国等对中国的技术封锁,“敌视”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未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排除D项。
3.D 由材料“现代、安全、便捷的轨道交通网络即将构建完成”“每一个人都在感受着地铁带来的便捷与高效”可知,该学者强调北京地铁快捷高效,缩短了人流和物流时间,D项正确。地铁会大大缓解城市地面交通拥堵问题,排除A项。地铁与人们的生产方式无关,排除B项。大众旅游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C项。
4.A 政府应用现代智能交通控制技术,提高了交通管理的效率和道路通行能力,说明信息技术能应用于现代交通运输管理,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水平,A项正确。“杜绝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府机构职能转变,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信息技术对交通的影响,D项表述过于宽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5.A 根据“人们因地铁可以居住在距离单位很远的地方”可知,新的交通工具改变了城市居住格局,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贫富差距和民众之间的情感联系,排除B、D两项;阶层的流动不是民众上下班的流动,排除C项。
6.B 淞沪铁路、京津间铁路的建成通车,推动了铁路沿线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步履维艰”,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各地区的对比信息,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人们乘坐火车与民族意识无关,排除D项。
7.A 据材料“我们交通运输体系的力量加在一起,就是合众国这个我们所拥有的称号中的动力要素”可知,交通运输体系是合众国的动力要素,说明交通运输体系利于国家巩固统一,A项正确。B、C、D三项表述虽然正确,但是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故均排除。
专题强化练5 交通的发展与影响
答案见P128  10分钟
1.(2022黑龙江哈尔滨三中期中)中国秦朝时期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驰道和直道,波斯帝国境内也有几条重要的驿道,这些大道沿途的驿站均备有马匹供信使使用。上述国家的这种做法(  )
A.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B.确保了帝国统治的长治久安
C.成为帝国扩张的有力工具
D.有利于国家政令的及时传递
2.(2023山西晋中期末)1761—1835年被称为英国运河时代。煤是此时运河上的最大宗货物,并且自1759年以来的165项运河法案中有90项是为便利运煤而制定的。据此可知英国的运河(  )
A.促进了采煤事业的崛起
B.拓展了英国国内外市场
C.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D.限制了英国工业的布局
3.(2023广东佛山模拟)1871—1918年,德国将铁路建设纳入国有化计划,同时制定一系列交通制度,制定统一的铁路收费价目表,政府重视交通人员的培养,大学开设交通科学相关课程。这些措施(  )
A.促进了德国交通科学化
B.提升了普通民众的科学素养
C.推动了大学教育的普及
D.导致火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
4.(2022辽宁大连期末)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出现于1825年,中国第一条铁路出现于1865年;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出现于1885年,中国第一辆汽车出现于20世纪初;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出现于1903年,中国第一架飞机出现于1909年。根据上述交通工具从出现到传入中国的时间间隔可以看出(  )
A.中国近代经济不断发展
B.中国受工业文明的影响
C.中国融入世界步伐加快
D.新式交通工具深受欢迎
5.(2023河北沧州期末)19世纪70年代,湖北轮船航运业曾短暂出现英国太古洋行、英国怡和洋行、美国旗昌洋行与轮船招商局汉口分局四足鼎立的局面。这一现象说明(  )
A.民族资本主义与洋人争利
B.湖北率先利用工业革命成果
C.湖北交通业逐步走向近代化
D.帝国主义激烈争夺中国航运权
6.(2023河南焦作期中)有学者说,自行车的大规模生产使那些因贫困而消费不起马车或汽车的民众能够购买,他们只需花费步行时间的1/4就能够去他们想去的地方,他们的工作机会和与社会的接触不再局限于村庄。由此可知,自行车的推广(  )
A.有利于人们生活突破地域限制
B.大大缩小了贫富差距
C.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D.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
7.(2022江苏盐城月考)在美国,曾有宗教保守派视铁路为“将不朽的灵魂引入地狱的撒旦的装备”,但很快“贫困的牧师们匆匆忙忙地改信了蒸汽机,他们不久就在油门上看见上帝之手”。大都市气势恢宏的火车站成了与大教堂一样的地标性建筑。这表明铁路建设(  )
A.引发了价值观念更新
B.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C.增强了殖民扩张动力
D.动摇了民众对上帝的信仰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D 2.C 3.A 4.C 5.C 6.A 7.A
1.D 由材料可知,无论是中国秦朝时期的驰道和直道,还是波斯帝国的驿道,其共同特点是沿途驿站均备有马匹供信使使用,这有利于国家政令的及时传递,故D项正确;题干中交通设施建设主要集中于国内,而非连接东西方,故A项错误;“确保了”说法绝对,故B项排除;材料中交通设施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内,未体现帝国扩张,故C项错误。
2.C 据材料可知,1761—1835年被称为英国运河时代,运河上的最大宗货物是煤,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推动工业革命的发展,故选C项。英国运河主要是运输煤,并非开采煤,排除A项。英国运河并非拓展国外市场,排除B项。使用煤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然资源的限制,拓展英国工业布局空间,排除D项。
3.A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政府致力于铁路建设、培养交通人才等,促进了德国交通科学化,A项正确。
4.C 通过阅读材料可知,从铁路传入中国到汽车传入中国,再到飞机传入中国,三种交通工具传入中国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这说明中国融入世界步伐加快,故选C项;仅从新发明传入的时间无法得出经济不断发展的结论,排除A项;“中国受工业文明的影响”无法解释交通工具传入中国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的现象,排除B项;材料仅提及新发明的传入时间,无法判断其是否为大众接受,排除D项。
5.C 19世纪70年代是中国洋务运动时期,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属于近代企业,英国太古洋行、英国怡和洋行、美国旗昌洋行属于外国企业,它们涉足湖北近代航运业,反映当时湖北交通业逐渐走向近代化,C项正确。“与洋人争利”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B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此时资本主义尚未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排除D项。
6.A 据材料“他们只需花费步行时间的1/4就能够去他们想去的地方”可以看出,自行车的推广使得人们能够到达更多地方,突破地域限制,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自行车的推广对贫富差距、城乡经济和城市化的影响,排除B、C、D三项。
7.A 据材料可知,部分宗教人士对铁路由最初的怀疑与抗拒,转向了接受和认可,表明铁路占据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引发了人们价值观念的更新,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生产力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殖民扩张,排除C项;由“在油门上看见上帝之手”“火车站成了与大教堂一样的地标性建筑”可知,铁路建设并未动摇美国民众对上帝的信仰,排除D项。
单元复习提升
易混易错练
易错点1 对中国古代交通的特点把握不准
1.秦朝统一后,对原属燕国的辽西走廊和辽东地区采取设置郡县、开辟交通等措施,这与其统治中原地区的措施并无不同,且是同时进行的,增修燕之北长城与修筑北方的长城也没有区别。施行这些措施意在(  )
A.强化国家文化认同
B.建立大一统的国家
C.消除地方割据隐患
D.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2.从隋至元,“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形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  )
A.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
B.带动沿岸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C.影响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D.连接南北区域,促进文化趋同
易错点2 不能正确理解交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3.(2023广东汕尾质检)到18世纪中叶,英属北美十三州各主要城市已通过许多桥梁、渡船和道路网连接起来。从纽约到费城和波士顿、从波士顿到查尔斯顿均有道路可通;内河和沿海水路将北方手工业品南销和南方农产品北运的壁障彻底打破。这些道路建设(  )
A.有利于美利坚民族工业的发展
B.使美国实现了交通业现代化
C.有效防止了美国南北方的分裂
D.将北美洲东部卷入世界市场
4.(2023湖南邵阳期末)英国近代第一条运河是1757年开通的桑基运河,随后布里奇沃特运河于1761年通航,运河体系的最后一笔由19世纪90年代曼彻斯特大运河的正式投入使用完成。英国近代运河体系(  )
A.满足了国内军事斗争需要
B.推动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C.以蒸汽轮船广泛运用为前提
D.适应大宗物资运输的需要
易错点3 不能正确认识中国近现代交通事业发展的不同特征
5.1896—1911年中国铁路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新建铁路总里程约为此前的22倍。下图为这一时期中国铁路投资构成示意图。由此可知(  )
A.清政府一直以来重视铁路修筑
B.列强控制中国铁路修筑权
C.铁路修筑极大地推动经济发展
D.国人的阻碍严重制约铁路修筑
6.(2023湖北黄冈期末)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铁路总里程仅有2.18万千米,其中有一半处于瘫痪状态,能通车的公路仅8.08万千米,民用汽车5.1万辆,航空运输航线只有12条。我国的主要运输工具是畜力车和木帆船等。这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  )
A.未开启交通近代化进程
B.传统交通方式已被取代
C.现代运输能力相对薄弱
D.交通工具已能自主生产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易混易错练
1.A 2.C 3.A 4.B 5.B 6.C
1.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并未对原属燕国的辽西走廊和辽东地区加以区别对待,而是采取同中原地区一样的措施,目的是强化国家文化认同,维护中央集权,故选A项;这些措施是在秦统一后实行的,排除B项;材料中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地方产生割据势力,但无法彻底消除地方割据隐患,排除C项;加强管理、开辟交通等措施客观上有利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但这并不是实行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
易错分析 中国古代交通系统首要功能是服务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秦朝等历代王朝多有建立交通系统的举措,这客观上有利于促进经济往来,但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交通系统首要功能是维护统治,即服务于政治和军事需要。
2.C 据材料“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并结合所学可知,大运河促进南北交流与发展,影响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无法解决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大运河带动沿岸出现新的生产关系,B项错误。不同地域的文化不可能因为大运河而趋同,D项错误。
3.A 据“内河和沿海水路将北方手工业品南销和南方农产品北运的壁障彻底打破”可得出英属北美地区交通的发展推动了北美地区市场扩大,为其民族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A项正确。此时美国还没有实现交通业现代化,排除B项。美国在1861年爆发了南北战争,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北美内部市场,没有涉及世界市场,排除D项。
4.B 英国修建运河,有利于促进国内交通运输业发展,推动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形成,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90年代,英国国内没有爆发大规模军事斗争,排除A项。18世纪中期蒸汽轮船尚未出现,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运河上运输的货物并不一定是大宗物资,排除D项。
易错分析 交通进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并且助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同时,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交通运输业进步,具体表现为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技术革新、促进交通管理体系科学化与现代化。
5.B 题中示意图反映的是1896—1911年中国铁路的修筑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借款修筑和外国资本直接投资修筑的占比较大,这体现了列强实际控制了这一时期中国铁路的修筑权和经营权,故B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D两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
6.C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铁路、公路、航空等现代交通运输能力不足,畜力车和木帆船等传统运输仍占主流,故选C项。“未开启”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已被取代”的表述与材料信息相悖,排除B项。D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易错分析 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呈现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发展较为困难。近代中国铁路主权被列强把持,便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现代中国交通运输业在国家独立、国力强盛的前提下迅速发展,有利于发展地区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考点1 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成就
               
1.(2022广东,6)
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
主张
张之洞 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
李鸿章 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 ……日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
二人争论的问题是(  )
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
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
C.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
D.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
2.(2021浙江6月选考,10)1910年,上海某刊载:“一车辟易人百千,双轮足值价万钱。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未过泥城尘似烟,忽来马路灰扑天。……行路难,行路难,逢窄路,真可骇。”据此判断,材料中的这种交通工具是(  )
A.由英国人最早发明
B.上海新推出的公共交通工具
C.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标志
D.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运输工具
3.(2020浙江7月选考,10)近代有报章载,沪上“西人每于闲暇时,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下列项中与“铁轮小车”相关的信息是(  )
A.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现
B.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
C.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
D.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发生根本性改变
考点2 世界交通运输的发展
4.(2022全国乙,34)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  )
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B.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
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5.(2022北京,5)西方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中国古代也有“处处有路透长安”的谚语。这两句话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
A.长安城的设计借鉴了罗马城市布局
B.长安和罗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网络密集
C.古代商路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D.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
三年模拟练
1.秦汉两代朝廷非常重视道路的建设。秦兼并六国之后,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西汉武帝时,在秦成果的基础上,开辟了通向西南、西域等地的交通道路;东汉的都城洛阳则是“处乎中土,平夷洞达,万方辐辏”的交通枢纽。这些成就的取得 (  )
A.保证了秦汉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B.说明交通是秦汉地方治理的核心
C.得益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D.确保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领导权
2.(2023安徽池州模拟)自隋朝(京杭大运河等)运河建成以来,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的驿路建设逐渐开始起步,并日益发展起来。到了唐宋时期,由于江南地区的农业和工商业等各种行业的迅速崛起,朝廷越来越重视江南地区的整体驿路发展。据此可知,唐宋时期(  )
A.水陆并举局面形成
B.驿路发展影响城市布局
C.交通重心逐渐南移
D.南北交通发展日趋平衡
3.(2023湖南名校联合体模拟)19世纪40年代,中国茶叶从广州到伦敦的运费为30~40银戈比/普特(戈比为俄国货币名称,1普特≈16.38千克),19世纪七八十年代该路线茶叶运费跌落至3~4英镑/吨。据此推测,运费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工业革命后轮船载重量提高
B.石油的运用提高了运输速度
C.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航程缩短
D.铁路运输的竞争使运费下降
4.(2023河南中原名校二模)“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5.(2022湖南长沙宁乡期末)下表为1864—1874年外籍船只进出上海信息统计表。据表格可知,这一时期(  )
时间 进出口船舶总 数量年均值(艘) 每艘船的吨位 均值(吨)
1864—1869年 15 022 447
1870—1874年 14 639 541
A.中外经济联系趋缓
B.上海贸易优势弱化
C.远洋航运显著进步
D.近代民族航运落后
6.(2023安徽芜湖期中)1952年,中央军委、政务院决定将中国民航划归空军建制,并将民航行政管理和业务经营分开,改设民航局作行政领导机构,设民航公司为经营业务的机构。这表明当时中国民航(  )
A.实行半军事化管理
B.奉行计划经济体制
C.实行政企合一体制
D.重视拓展业务范围
7.(2023河北适应性测试)1969年,北京地铁建成,出行更加方便,手表也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计时工具。21世纪以来,我国高铁迅速发展,大部分人会用手机购买高铁票,且用手机代替手表的计时功能。这表明(  )
A.现代工业发展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节奏
B.快捷交通开始把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
C.城市交通线路的轴线向四周辐射扩展
D.现代时间观念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8.(2023河北适应性测试)下图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物周转量的变化情况。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水运增长反映出开放的深入
B.南方谈话促成公路运输飞跃发展
C.高铁的发展冲击了铁路货运
D.民航的发展导致其货运量增长低
9.20世纪初整个亚洲建造的铁路有80%位于印度。一方面,当时英国政府强令殖民当局保证在印度的铁路投资得到固定的收益;另外,铁道的建设、车厢的生产、燃料的供给和铁路的运营均由英国公司一手包办。这些做法旨在(  )
A.移植英国的生产方式
B.改善印度的交通条件
C.服务英国的殖民侵略
D.镇压印度人民的反抗
10.(2023江苏苏州期初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至隋开通大运河,扬州的经济重心逐渐向运河两岸发展,城址也迁至运河方向。北宋时期的杭州在运河的推动下,城市的繁华地带从城南江干一带扩展至沿城内的主要水系沿岸,水系沿岸逐渐出现商业街,封闭的“市”演变为开敞的集市。明清苏州沿运河的胥门、阊门、山塘街一带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商贾云集,甚至太湖村民也出现了“莫嫌村坞行人少,夫婿经商不在家”的景象。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大运河江浙段的沿岸地区形成了带状形态工业区,大量污水直排运河。改革开放后,古运河沿岸的工业企业和码头等不再是古运河发挥作用的象征,河边的历史建筑和生态绿化逐渐成为发展主角。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为大运河沿线发展谋篇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要求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指明了方向。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静《运河与
沿线城市商业发展探析
——以扬州、苏州和杭州为例》等
(1)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大运河的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运河沿岸区域服务功能的变化。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的时代价值。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五年高考练
1.D 2.D 3.B 4.B 5.D
1.D “储铁宜急,勘路宜缓”表明张之洞主张中国应先炼铁,后修铁路,而李鸿章认为炼铁耗资巨大,可学习日本用西洋钢轨修筑铁路,反对先炼铁,故选D。日本明治维新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内容,材料只涉及修建铁路与炼铁问题,故A错误;张之洞认为“前六七年积款积铁”,李鸿章认为炼铁“器款甚巨”,但二人并未说款来自何处,故B错误;炼铁和修建铁路同属于民用工业,故C错误。
2.D 结合材料信息“一车辟易人百千,双轮足值价万钱。汽声呜呜向前进”可知,该交通工具是汽车,以内燃机为动力,故D项正确。汽车最早是由德国人发明的,故A项错误;汽车在当时属于私人交通工具,并非公共交通工具,故B项错误;材料仅反映了当时上海出现了汽车,无法体现中国交通事业是否开始现代化,故C项错误。
3.B 20世纪初自行车已经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故选B项。自行车需要人力蹬踏,不属于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排除A项。自行车是以人力作为牵引动力的交通工具,比起以燃油和电力为动力的交通工具相对落后,因此不可能成为交通事业现代化起步的标志,排除C项。“发生根本性改变”的说法夸大了自行车的影响,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排除D项。
4.B 根据材料可知,1870—1900年德国航运业迅速发展,航运实力可比肩英国,这有利于德国进行海外殖民扩张,故选B项。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成为“世界工厂”,德国未曾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故A项错误;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其海上实力飞跃更多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推动,故C项错误;1871年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而非共和政体,故D项错误。
5.D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处处有路透长安”指每个地方都有路可以通向长安城,即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故选D项。
三年模拟练
1.C 2.C 3.C 4.B 5.C
6.A 7.D 8.A 9.C
1.C 据材料可知,秦汉道路交通网均以都城为中心,向各个方向扩展,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选C项;“保证”一词表述绝对化,排除A项;交通是秦汉地方治理的重要内容,但并非核心,排除B项;交通建设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无法确保中央对地方的绝对领导权,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南方沿海地区的驿路建设逐渐开始起步,并日益发展起来”“朝廷越来越重视江南地区的整体驿路发展”可知,交通重心逐渐南移,C项正确。材料强调驿路的发展,未体现水陆并举局面形成,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驿路发展对城市布局的影响,排除B项。“日趋平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3.C 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40年代中国茶叶从广州到伦敦的运费较高,因为需要从非洲绕过好望角,路途遥远,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大大缩短了航行的距离,所以19世纪七八十年代,茶叶运费跌落,C项正确。
4.B 据材料“沿河流”“沿铁道线”“沿电车道”可看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故选B项。
5.C 据表格信息可知,这一时期的上海进出口船舶总数量年均值在下降,但每艘船的吨位均值却在上升,综合计算可知贸易总量在上升,这体现了这一时期远洋航运的显著进步,故选C项;由表格数据可知,这一时期中外经济联系在不断加强,排除A项;贸易总量上升,反映了上海贸易优势在强化,排除B项;表格所列船舶均为外籍进出口船舶,与民族航运关联较小,排除D项。
6.A 依据“中央军委、政务院决定将中国民航划归空军建制”可知,新中国初期中国民航被划归空军建制,这体现了半军事化管理的特征,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国民航奉行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民航行政管理和业务经营分开,说明民航并未实行政企合一体制,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民航重视拓展业务范围,排除D项。
7.D 人们将手机或者手表作为计时工具表明现代时间观念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D项正确。现代工业发展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节奏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快捷交通加强世界联系,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
8.A 图中的信息体现水运的货物周转量最大,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增长更快,说明中国不断发展海洋运输,对外开放深入发展,故选A项。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但公路运输在2007年之后发展较快,排除B项。高铁主要负责客运,与铁路货运不冲突,排除C项。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9.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为保证和扩大殖民利益,英国控制了印度的铁路运输业,以致20世纪初印度建造的铁路占整个亚洲的80%,故选C项;移植英国的生产方式只是客观影响,而非主观意图,排除A项;英国在印度修筑铁路的目的是攫取侵略利益,而不是为当地民众服务,排除B项;修筑铁路有利于英国镇压印度人民的反抗,但这并非其主要意图,排除D项。
10.答案 (1)影响:推动城址(经济重心)变迁;促进运河沿岸商业繁荣;促进商业空间转移;影响运河周边地区的传统经济观念。
(2)变化:从服务于工业和航运向服务于旅游、文化、休闲等转变。
(3)价值: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展示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
解析 (1)依据材料一“扬州的经济重心逐渐向运河两岸发展”得出促进经济重心变迁。依据材料一“城市的繁华地带从城南江干一带扩展至沿城内的主要水系沿岸,水系沿岸逐渐出现商业街”得出促进运河沿岸商业繁荣和商业空间转移。据材料一“莫嫌村坞行人少,夫婿经商不在家”得出影响传统经济观念。
(2)依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大运河江浙段的沿岸地区形成了带状形态工业区”“河边的历史建筑和生态绿化逐渐成为发展主角”得出从服务于工业与航运向服务于旅游、文化、休闲等转变。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区域经济、生活水平、优秀传统文化等角度组织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