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同步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历史上的疫病
1.(2022山东威海月考)曹植在《说疫气》云:“室室有号泣之哀……”王充《论衡·命义篇》云:“温气疫疠,千户灭门。”材料( )
A.体现了疫病造成的悲惨景象
B.强调了疫病防治的重要性
C.意在说明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D.强调了疫病对经济的影响
2.(2022广东汕尾期末)古罗马人把瘟疫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因此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古罗马人认为最佳的预防瘟疫的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厕所。这说明古罗马( )
A.人民对疫病预防治理愚昧无知
B.重视从公共卫生角度防治疫病
C.疫情推动国家城市治理的发展
D.宗教观念影响医疗技术的进步
3.(2023河北邢台月考)723年,唐玄宗“亲制《广济方》,颁示天下”。之后他敕令郡县长官从中选取药方公布于村坊重要路口,并委任采访使负责监察,以防出现偏差。唐玄宗此举旨在 ( )
A.提高百姓疫病防控的自救能力
B.规范民间医学发展
C.加强对地方的道德教化
D.提升基层自治水平
4.(2022湖北调研模拟)《痘疹定论》记载:宋代宰相王旦,因苦于自己的孩子们均有天花之疾,故在幼子王素出生时,请峨眉山医师为其种痘。王素种痘7日后发热,12日后结痂。这是史料记载的一次天花疫苗人痘接种获得成功的案例。由此可知宋代( )
A.医疗卫生水平领先世界
B.对于瘟疫防治有所认知
C.经济发展推动医疗进步
D.理学兴起利于中医发展
5.(2023河北唐山一模)1918—1919年全球暴发大流感。当时,大流感又被称为“战争瘟疫”。这一现象说明( )
A.意识形态对峙影响疫情防控
B.战争影响了人们对流行病的认识
C.战争局面导致传染病出现
D.国际社会对病毒缺乏科学的认知
题组二 中医药的成就
6.《黄帝内经》载,“上工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材料强调( )
A.未病先防 B.防治结合
C.制器为先 D.疫病影响
7.(2023河北张家口调研)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从疾病所在的部位和性质区分“表里、上下”“虚实寒热”,后世称之为“辨证八纲”。他又提出“热者清之,寒者温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温、清、补、和、汗、吐、下、消的治疗方法,后世称之为中医“八法”。张仲景的这些施治原则 ( )
A.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B.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C.开启了勤恳踏实的学风
D.丰富了中药方剂医学宝库
8.(2023北京房山期末)唐朝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这些论述( )
A.推崇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B.批判了社会政治的黑暗
C.体现了医者济世救民情怀
D.开启了勤恳踏实的学风
9.(2023河南洛阳期末)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书中所用的按自然属性对药物分类的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方法。该书还流传国外,被译成多国文字。由此可见,《本草纲目》( )
A.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传承与创新
B.系统总结了古代中医学临床理论
C.对近代中国的医药学具有重大意义
D.虽为药学专著但涉及的范围广泛
10.(2022浙江“南太湖”联盟联考)青蒿入药,在《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中都有记载。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说明 ( )
A.古代医药典籍对科研有启示
B.重视总结实践经验是中医特点
C.中国的中医得到了世界认可
D.中国医学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
题组三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11.(2023福建莆田调研)1805年,英国人詹纳发明的牛痘接种法随英国驻广州领事馆外科医生皮尔逊传入中国。邱熹著成《引痘略》一书,用中医的医理解释牛痘接种法,使之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此事例可用来说明( )
A.中医与西医相互借鉴
B.近代中国医学发展较快
C.中西医具有相通之处
D.西医在近代中国广受推崇
12.(2023皖豫名校联盟检测)从19世纪60年代起,数十年内,西式医院遍布中国各地。凡是有传教士的足迹,就有西式诊所和医院。据此可知,西式医院的发展( )
A.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B.得益于传教士的推动
C.受到了开明人士的支持
D.缘于西医自身的优势
13.(2023山东聊城期末)洋务人士薛福成在欧洲考察西洋医学后感叹:“惟中国名医,数世之后往往失其真传。外洋医家得一良法,报明国家,考验确实,给以凭照,即可传授广远,一朝致富,断无湮废之虞,所以其医学能渐推渐精,蒸蒸日上也。”在此,薛福成意在强调( )
A.中西医培养模式的利弊
B.西医发达取决于政府鼓励
C.中医世代传承、积淀深厚
D.西医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
14.(2023山西运城期末)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中国的一些大城市还借鉴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推广自来水、改善食品卫生状况等。据此可知,西医传入中国( )
A.推动了近代医疗体系的完善
B.促进了中国的公共卫生改革
C.严重阻碍了中医可持续发展
D.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认可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古代的疫病与医药
1.(2022山东济南期末)14世纪,黑死病席卷欧洲,在夺走约2 500万人生命的同时也促使人们进行反省。17—19世纪,暴发于墨西哥的黄热病传入欧洲后,造成民众大量死亡及社会活动瘫痪。1918—1919年,全球暴发大流感,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加速了一战的结束。这表明疫病( )
A.延缓殖民扩张步伐
B.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C.影响历史发展进程
D.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
2.(2023山西忻州调研)“筵”和“席”都是西周时期宴饮时铺在地上的坐具,筵长、席短。铺设好坐具后,再将作用类似小餐桌的“案”“几”等放置在席、筵之上,一人一案,贵族们按礼仪分开落座、分开进食。这一举措有助于( )
A.降低传染病传播风险
B.规范民众日常行为
C.扩大儒学的社会影响
D.缓解贵族内部矛盾
3.(2022山西太原期中)病坊最先是南北朝时期的一种救济机构,唐朝时由于寺院中病坊数量增加,皇帝设置“悲田使”进行监督和管理,并对病坊进行资助,但具体事务仍然由寺院主持。由此可见,唐代病坊( )
A.发挥了政府主体作用
B.维护了政权的长期稳定
C.增强了社会保障功能
D.加重了朝廷的财政负担
4.(2022湖南岳阳期末)《黄帝内经》的医学思想是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德”管的就是心,(医者)身心不和,无以“扶正祛邪”。材料认为《黄帝内经》( )
A.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B.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
C.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
D.奠定了传统中医学理论基础
5.(2023山西太原期末)下表为我国历代王朝疫病暴发情况表。据此分析,古代疫病暴发频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朝代 统治时间(年) 有疫情的年份 暴发频率(次/年)
东汉 195 20 0.103
三国至南北朝 369 40 0.108
明朝 276 118 0.428
清朝 267 134 0.502
A.自然物候异常 B.政府防疫能力有限
C.朝代更迭动荡 D.人口的增加与流动
题组二 近代医学的发展
6.(2023山东济宁期末)1832年,巴黎暴发霍乱。巴黎市政府于次年着手规划地下管线系统,将下水道、自来水管道、压缩空气管、不同功能的电缆等线路整合起来,形成了解决地下管线铺设问题的系统方案。这一做法( )
A.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完成
B.提高了居民的公共卫生观念
C.阻断了疫情的社区传播
D.提供了现代城市规划的范本
7.(2022山东烟台期末)鸦片战争后,有人批评中医不懂人体结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李鸿章认为中西医有别,希望“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这表明当时 ( )
A.中体西用思想日益盛行
B.西学在中国的影响扩大
C.中西医融合的趋势加速
D.传统观念影响社会进步
8.(2023河南新乡调研)1840年《澳门新闻纸》的报道中提到,“中国之人民,平常尽皆恨恶我等……只有医学乃系中国之人颇肯信之……颇信欧罗巴各国医道之妙手,即已稍肯就医……医痊之人,多有写信到来感谢,致医道之名传遍各处”。这表明( )
A.列强入侵促进中国医学近代化
B.西方国家以治病同化中国人民
C.中国民众对西医的信任度提升
D.中国民众对西方医学认识模糊
9.(2022吉林长春希望高中期末)在古代中国,疫病往往被认为是鬼神的作为或由阴阳失序(疫气说)所致。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国人自办刊物中,微虫(细菌)致疫的解释日益增长,疫气说则呈递减趋势,“鬼神致疫”说则基本绝迹了。这些变化表明( )
A.国人普遍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B.“鬼神致疫”说已被医学界遗弃
C.西方文明不断冲击传统认知
D.晚清政府重视公共卫生教育
题组三 思维训练
10.辩证思维(2023山东德州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6年,主张废除中医的领袖人物余云岫撰著《灵素商兑》,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系统批判,其后又持续著文力倡西医学、力主废除中医学。思想文化界包括梁启超、梁漱溟等,在反思与批判传统文化时,也都对中医理论及中医实践中的庸医与迷信现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质疑和批判。
深研中医学的文化学者杜亚泉著文回应,主张中西医相互借鉴,以中华文明融汇外来文明。中医名家如陆士谔、陆渊雷、杨则民等,开始持续著书立说,回应挑战,主张发挥中医药优势,实现中西医药并存。
——摘编自张可荣、李艳飞
《近代中医存废之争的文化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医存废之争”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A 2.B 3.A 4.B 5.B 6.A 7.B
8.C 9.A 10.A 11.C 12.B 13.A 14.B
1.A 材料“室室有号泣之哀”“温气疫疠,千户灭门”体现了疫病造成的悲惨景象,故A项正确。B、C、D三项内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
2.B 据材料“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古罗马人认为最佳的预防瘟疫的方式是卫生清洁”可知,相比于医疗和医生,古罗马人更注重公共卫生,体现了古罗马从公共卫生角度防治疫病,故选B项;古罗马人虽然把瘟疫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但也注重公共卫生,并非完全愚昧无知,排除A项;预防瘟疫不等于疫情已经发生,排除C项;D项并非材料强调的主旨,排除。
3.A 据材料“敕令郡县长官从中选取药方公布于村坊重要路口,并委任采访使负责监察”可知,唐玄宗重视向百姓推广药方,有利于提高百姓疫病防控的自救能力,故选A项。唐玄宗的目的是提高民众的自救能力,并不是规范民间医学发展,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加强道德教化及提高基层自治水平,排除C、D两项。
4.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痘疹定论》中记载了宋代宰相王旦为其幼子接种天花疫苗成功的案例,说明当时人们对于瘟疫防治有所认知,B项正确;材料中仅有一例接种天花疫苗的记载,不能说明当时我国医疗卫生水平领先世界,排除A项;C、D两项内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5.B 大流感是一战时期的流行病之一,但是在当时又被称为“战争瘟疫”,这说明战争影响了人们对流行病的认识,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疫情防控问题,排除A项。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大流感这一名称的出现意味着当时国际社会对这一病毒有一定的科学认知,排除D项。
6.A 由“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可知,材料强调未病先防,故A项正确。“防治结合”“制器为先”“疫病影响”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B、C、D三项。
7.B 张仲景依据疾病所在的部位和性质辨别病证,被称为“辨证八纲”,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对应的治疗方法,被称为中医“八法”,体现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B项正确。
8.C 根据材料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可以看出孙思邈作为医者的济世救民情怀,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医者济世救民的情怀,没有体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排除A项。B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错在“开启”一词,排除。
9.A 根据材料可知,《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并采用先进的方法对药物进行分类,这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传承与创新,A项正确。
10.A 材料体现了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温习古代医药典籍,分离出青蒿素,这说明古代医药典籍对科研有启示,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古代医药典籍对当代科研的影响,并非强调中医重视总结经验的特点,排除B项;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1.C 根据材料可知,邱熹利用中医的医理解释牛痘接种法,使之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这说明中西医具有相通之处,C项正确。
12.B 据材料可知,传教士所到之地,都有西式诊所和医院,体现了中国西式医院的发展得益于传教士的推动,故选B项。
13.A 据材料“数世之后往往失其真传”“即可传授广远,一朝致富”等信息可知,薛福成意在强调中西医不同的培养模式的利弊,故选A项;材料表明西医之所以能够“渐推渐精”,是因为其专利政策和医学知识广泛传播,排除B项;薛福成指出中医具有封闭性,不利于传播和积淀,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欧洲近代化,排除D项。
14.B 据材料“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中国的一些大城市还借鉴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可知,西医传入中国,推动了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促进了中国的公共卫生改革,B项正确。
能力提升练
1.C 2.A 3.C 4.B 5.D 6.D 7.B 8.C 9.C
1.C 材料“暴发于墨西哥的黄热病传入欧洲后,造成民众大量死亡及社会活动瘫痪”“全球暴发大流感……加速了一战的结束”等信息体现的是疫病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疫病延缓殖民扩张的步伐,排除A项;黑死病并未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排除B项;材料与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
2.A 据材料“一人一案”“分开进食”可知,西周时期,贵族宴饮时实行分餐制,这有利于降低传染病的传播风险,A项正确。B项中“民众”的说法与材料中的“贵族们”不符,排除B项。儒学形成于春秋时期,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中国传统礼仪中蕴含着防疫智慧,并不是缓解贵族内部矛盾,排除D项。
3.C 据材料可知,政府对民间救济机构提供资助,并派专人管理,使病坊增强了社会保障功能,故选C项;“具体事务仍然由寺院主持”表明政府虽然参与但并不起主体作用,排除A项;病坊有利于维护政权稳定,但“长期”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病坊开支数额,无法判断其对财政的影响,排除D项。
4.B 由材料“‘德’管的就是心,(医者)身心不和,无以‘扶正祛邪’”可知,《黄帝内经》强调医者的医德,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黄帝内经》强调身、心、行三者的整合及对医德的重视,未探究万物的本原,没有体现蕴含朴素的唯物论思想,排除A项;《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并不代表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且中医学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5.D 据材料可知,明清以来疫病暴发频率越来越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人口不断增加且人口流动性增强,这是疫病暴发频率变化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自然物候异常不是疫病高发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政府防疫能力不断提高,但清朝仍然疫病高发,说明政府因素不是疫病高发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明清政局较稳定,但疫病仍然高发,排除C项。
6.D 工业革命时期,法国巴黎形成了解决地下管线铺设问题的系统方案,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了范本,D项正确。1832年法国没有完成工业革命,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居民公共卫生观念,排除B项。C项表述绝对化,排除。
7.B “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体现了时人对西学的肯定,表明当时西学在中国的影响扩大,故选B项;“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体现的是李鸿章主张中西结合,而非中体西用,排除A项;“有人批评中医不懂人体结构……精于解剖”说明中西医的对立,而非融合,排除C项;“肯定西医”“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表明当时已突破传统观念,排除D项。
8.C 据材料“只有医学乃系中国之人颇肯信之”“肯就医”“医痊之人”“致医道之名传遍各处”可知,当时中国民众认为西医可以治愈疾病,说明中国民众对西医的信任度提升,C项正确。A、B两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民众对西医的认可,而不是对西方医学认识模糊,故D项错误。
疑难分析 近代中国医学发展的特点
(1)西学东渐,西医日盛而中医减弱。
(2)中国民众对西医由疑惧到接受。
(3)西式医院伴随着近代列强入侵而出现,由沿海通商口岸扩展到内地。
(4)受政府行为影响,中医发展处境艰难,发展严重受阻。
(5)西医与中医互相渗透,中医求变以共存。
9.C 根据“在国人自办刊物中,微虫(细菌)致疫的解释日益增长,疫气说则呈递减趋势,‘鬼神致疫’说则基本绝迹了”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出现新的思想认识主要是受到西方科学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国人普遍接受西方医学知识,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医学界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政府的措施无关,排除D项。
10.答案 示例
20世纪初期,围绕中医存废各界产生了不同看法,中医面临严重困境。
“中医存废之争”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近代以来,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不断传入,西医也传入中国,冲击中医。
近代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在探索救国道路过程中,向西方学习,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崇西方近代科学,反思传统文化,中医被视作落后的封建文化的代表受到批判。中医本身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存在迷信成分等,这也是受到质疑的客观原因。当然也有学者、中医名家持相反立场,主张中西医相互借鉴。
中医存废之争中,对中医的质疑和批判有利于开启民智,推动思想解放,但是片面否定中医显然是错误的。中医曾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应该弘扬中医文化中的精华,去除其糟粕,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中医存废之争,体现出近代中西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反映出在引进外来文化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外来文化和本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应当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不同文明之间平等包容、交流互鉴。
解析 本题以中医存废之争为素材来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辩证思维是指在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规律指导下,承认客观事物是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的一种思维能力。本题要求对“中医存废之争”进行评述,应主要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医的作用等角度进行阐释,最后进行总结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