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同步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左传》记载,春秋时秦国有一名医医和,倡论阴、阳、风、雨、晦、明为“六气”,认为六气太过,可以引起各种不同的疾病。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医药学取得了重大突破
B.出现了中医病因说
C.中医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D.开始出现职业医生
2.某学者在其著作中认为,《黄帝内经》最具有革命性突破的地方在于表明个人的健康或疾病状况不是由恶魔或祖先决定的。由此可知《黄帝内经》( )
A.体现了朴素唯物论的哲学思想
B.是建立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
C.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D.从经验积累上升到理论总结
3.从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疫灾地理分布上看,隋朝时北方多于南方,唐朝至五代时南北基本平衡。北方疫灾主要发生在黄河下游流域,南方疫灾主要发生在江淮之间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由此可见,疫灾分布受( )
A.社会稳定程度影响 B.区域开发状况影响
C.政治中心转移影响 D.地理环境差异影响
4.宋代建立以各级官吏为主导、社会民众力量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各级官府一方面继续采用传统的赈济措施,另一方面将新医药学知识应用于疫病防治,采取了派医诊治、施散药品、建立医院、隔离病人、掩埋尸体等措施。据此可知,宋代瘟疫防治( )
A.社会力量发挥核心作用
B.重视防疫方法创新与运用
C.受到儒学礼乐思想影响
D.自然灾害频发推动其发展
5.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身患疟疾,病情严重,服用御药无效。此时,西方传教士刘应等人用金鸡纳治好了康熙的病。因此金鸡纳受到了康熙的重视,康熙还把金鸡纳等药物推荐给皇子和近臣使用。这说明( )
A.西药比中药更科学 B.西药逐步影响中国
C.中西医学交流频繁 D.西药成为侵华工具
6.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着手创办北京协和医学院。该学院全部采用英文教学,入学标准按照美国优秀医学院的标准,为教师提供世界水准的丰厚工资和福利保障。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创建( )
A.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B.有助于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C.有利于中国近代医学的发展
D.改善了中国社会的医疗卫生状况
7.下表为20世纪30年代广州公、私立医院赠医时间表。由此可知,当时的广州( )
医院名称 赠医时间(周日及例假除外)
中山大学第二医院 每日上午11点—12点(药费从廉)
光华医院 每日上午11点—下午1点(药费从廉)
妇孺医院 每周一、四上午10点(药费薄收)
博济医院 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每日上午10点—12点;妇科、产科每周一、三、五下午2点—4点;牙科每周二、四下午3点—5点(诊金免收,药费从廉)
A.形成了完备的现代医疗服务体系
B.医疗慈善救助成为政府应尽的责任
C.社会力量是医疗慈善事业的主力
D.医院服务兼顾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
8.1952年12月31日,政务院发布《关于一九五三年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指示》。下图是1953年的爱国卫生运动宣传画。由此可见,当时( )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增进健康
保证国家建设的顺利进行
A.公共卫生问题彻底解决 B.国家关注人民身体健康
C.医疗保障体系日臻完善 D.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9.下图为1949—2018年中国与世界人均预期寿命数据图。此阶段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的变化得益于( )
①西医开始传入中国,西式医院建立
②持续广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
③中国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④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西方学术界研究瘟疫的权威专家汉斯·芩塞认为,“罗马帝国以强大的控制力向其他地区扩张,把整个世界纳入罗马帝国之中的计划,一次又一次地被更强大的力量——瘟疫——所中断”。这说明瘟疫( )
A.导致了罗马帝国的灭亡
B.引发了普遍的信仰危机
C.冲击了罗马法律的权威
D.影响了帝国的发展走向
11.14世纪,高致死性传染病大肆横行欧洲,因其无情扼杀了众多生命,破坏了社会秩序,被视作恶魔。而在欧洲征服美洲时,高致死性传染病因灭杀了许多原住民,为欧洲带来丰厚的战利品,被视为忠诚的士兵。由此可见,这两种观点( )
A.说明了时代变迁影响人们的认知
B.都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C.全面看待流行病肆虐的社会影响
D.都从欧洲人为中心的角度看问题
12.17世纪,东印度公司的一位牧师患痛风被中国的艾灸治愈,他敏锐地注意到艾灸的价值,迅速收集有关资料并出版书籍,很快引发了艾灸在荷兰、英国、德国等国的流行。中医一度成为当时欧洲上流社会养生调理、治病诊疗的潮流之选。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
A.东方知识丰富欧洲医学研究
B.人类文明的传播具有互补性
C.中国医学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宗教成为东西方交流的载体
13.19世纪末,英格兰和威尔士因患肺结核造成的死亡率达到2.22%,英国伦敦医院对1 420名死亡儿童的尸体进行解剖,解剖数据表明有45%的死因是肺结核,而其中的80%是来自工人家庭。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在于( )
A.底层工人生活环境的恶劣
B.城市人口增加使城市病恶化
C.近代医疗技术水平的落后
D.工业革命使贫富差距的扩大
14.1842年,政府发布了《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报告》,针对大城市死亡人数甚至超过出生人数的问题,提出:首先和最重要的办法,同时也是最可行的办法,就是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场所和街道上的垃圾,以及改进供水系统。六年后,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颁布。这反映出( )
A.城市化降低英国人口的平均寿命
B.政府逐步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C.城市化进程直接受到工业革命的破坏
D.英国城市长期缺失排水、供水系统
15.1997年,英国出台新政策:允许患者在转诊时挑选医院;扩大医院经营自主权,允许医院赚钱,允许医院改善员工待遇和福利。这反映出,英国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上( )
A.公立医院受到冷落 B.强化市场竞争机制
C.政府财政压力减轻 D.民众医疗得到保障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医是我国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三部中医基础理论、药学和临床学的奠基之作问世。南朝的《本草经集注》收录了民间广泛应用的外来药物。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了“大医精诚”思想,《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五代时期,《海药本草》记录了海外传入的百余种药物。宋代,政府专设“太医局”培养中医人才,设“校正医书局”搜集、整理和考证历代医籍;文仕通医及文人从医以“兼济天下”成为潮流。明清时期,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政府大力推行人痘接种以预防天花,同仁堂、九芝堂等老字号中药堂兴起。
——摘编自李成文主编《中医发展史》
材料二 近代前期,“求进步的中国人”坚信“要救国,只有学外国”。陈独秀认为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知识精英们“以科学的名义”批判中医,民国政府三次试图废除中医。但随着外国侵略进一步加剧,“传统力量”反而渐渐显现出真实价值,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医与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关联逐渐紧密。钱穆认为,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容受近代西方之科学文明,应该还能融化能开新”。
——摘编自皮国立《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知识精英对中医学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7世纪,在伦敦鼠疫防治中,中世纪的宗教疗法不再受到青睐。医学界要求当局注意城市公共卫生,建议民众重视卫生保健,节制饮食,并用放血、催吐等疗法治疗病痛。为防止疫情扩散,英国政府在借鉴他国经验基础上,对患病家庭实行医学隔离等措施。尽管地方政府做出很大努力,但由于各自为政,只关注地方利益,防疫条例的推行效果整体不佳。1578年后,女王授权枢密院编撰《政令大全》,加强对地方防疫工作的管理。该政令在1592年至1646年期间多次刊印,作为政府防疫减灾的政策依据与工作手册,加快了鼠疫在英国的消退。
——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
材料二 世界卫生组织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07年成立于巴黎的国际公共卫生局和1920年成立于日内瓦的国际联盟卫生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决定,60多个国家的代表于1946年7月在纽约制定了《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告成立。借助有力的政府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开始把最先进的医学知识应用于落后地区,只要当地政府愿意提供配合。
——摘编自苏静静、张大庆《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的
创建及早期合作(1945—194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早期英国卫生防疫取得明显成效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卫生组织建立的背景及重大意义。(10分)
1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慈善药房的兴起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8世纪,英国城市人口的医疗需求急剧增长,但英国传统的医疗服务体系不能满足城市下层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此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英国城镇大规模发展,成倍地增加了对健康的威胁。药房的兴起是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向医疗市场领域扩散的产物。社会有识之士对健康问题日益关切,而医疗慈善的实际目的就是使勤劳的穷人恢复健康并重返劳动。与此同时,宣扬启蒙运动社会政治观的思想家们热衷于促进世俗福利、健康和国家财富,他们也非常重视人道主义和慈善事业。药房的出现既丰富了英国下层民众的医疗服务供给,也促进了英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元鹏成《论近代英国慈善药房的兴起》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全国人民迅速建立了各级卫生行政组织。为了及早掌握疫情,党和政府建立了传染性疾病的疫情报告制度,针对各种传染病疫情,积极开展防控工作,一方面构建完善传染病防治网络,另一方面加强和改进传染病治疗技术方法,坚持专业防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群众性卫生运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防疫工作方式。饮水、食品、环境卫生等公共卫生事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是预防和控制疫病发生与流行的重要环节。为此,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的饮用水卫生安全,加强水源保护、水井改良和城乡饮水消毒工作。
——摘编自扶小兰、黄庆红《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医疗
卫生事业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慈善药房兴起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主要措施。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西方医疗卫生事业的不同发展模式给你的启示。(10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历史宣传画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发挥着“时代镜像”的重要功能。
材料
图1 人民美术出版社(1952) (注:图中文字为“人人防疫, 图2 南京市防疫革委会(1968) 粉碎美帝国主义的细菌战”)
图3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图4 国家卫健委(202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幅或从整体上解读历史信息,自拟题目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与解析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1.B 2.A 3.B 4.B 5.B 6.C 7.D 8.B
9.D 10.D 11.D 12.A 13.A 14.B 15.B
1.B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秦国名医医和提出了著名的“六气”致病说,他“认为六气太过,可以引起各种不同的疾病”,反映出当时出现中医病因说,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春秋时期中国出现了关于致病因素的学说,没有表明医药学取得了重大突破,排除A项;C项表述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职业医生早在医和之前就已出现,排除D项。
2.A 根据材料“个人的健康或疾病状况不是由恶魔或祖先决定的”可知,《黄帝内经》体现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故A项正确。
3.B 由材料中国疫灾地理分布上“隋朝时北方多于南方,唐朝至五代时南北基本平衡”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唐朝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人口增加有关;由材料“北方疫灾主要发生在黄河下游流域,南方疫灾主要发生在江淮之间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并结合所学可知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北方的人口主要集中在黄河下游,南方人口主要集中在江淮之间和长江三角洲地区,而影响人口分布的是区域开发情况,B项正确。隋朝时期南北方整体都较稳定,排除A项;隋唐时期政治中心均在北方,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4.B 由题干中“将新医药学知识应用于疫病防治,采取了派医诊治、施散药品、建立医院、隔离病人、掩埋尸体等措施”信息,可知宋代瘟疫防治比较重视防疫方法的创新与运用,故选B项。社会民众起的是辅助作用,而不是核心作用,排除A项;题干现象与儒家礼乐思想无关,排除C项;从题干信息无法得出宋朝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故排除D项。
5.B 根据材料可知,康熙身患疟疾,被传教士治好,康熙把金鸡纳等药物推荐给皇子和近臣使用,说明西药逐步影响中国,故B项正确。
6.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创建为近代中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医生,有利于中国近代医学的发展,C项符合题意。
7.D 根据材料中医院赠医时间表可知,医院在固定时间开展赠医活动,兼顾了社会效益,D项正确。材料只是赠医活动的安排,无法得出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备,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政府的责任,排除B项;材料中既包括公立医院,也包括私立医院,无法说明社会力量是医疗慈善事业的主力,排除C项。
8.B 根据题干材料“政务院发布《关于一九五三年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指示》”和爱国卫生运动宣传画可知,当时国家高度关注人民的身体健康,B项正确。“彻底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医疗保障体系和生活方式变化的信息,排除C、D两项。
9.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持续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因此中国人均预期寿命逐渐提高,②③④正确,D项正确;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①错误,排除A、B、C三项。
10.D 瘟疫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这说明瘟疫影响了罗马帝国的发展走向,故选D项。瘟疫影响了罗马帝国的扩张,而非导致其灭亡,故排除A项;B、C两项表述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排除。
11.D 欧洲人受到传染病威胁时视其为恶魔,而传染病帮助欧洲征服美洲时,则被视作忠诚的士兵,说明材料中的观点都是以欧洲利益作为依据去定义传染病的性质,故选D项。传染病客观上并未发生变化,对任何人都是伤害,排除A项;“都在”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全面”的说法错误,材料观点只考虑传染病对欧洲的影响,并未考虑对被征服地区的影响,排除C项。
12.A 根据材料“中医一度成为当时欧洲上流社会养生调理、治病诊疗的潮流之选”,可知艾灸等中医知识从中国传入欧洲,使得欧洲医学领域出现了崇尚中医诊疗的风尚,丰富了欧洲医学研究,故选A项。材料仅提到了中国的艾灸在欧洲传播,是单向传播没有体现互补性,排除B项;C项表述无法从题干得出,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被牧师所带到欧洲的中医功效,而不是宗教本身的作用,排除D项。
13.A 根据材料“19世纪末”“其中的80%是来自工人家庭”,可知此时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生活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扩大,因此肺结核死亡的主要群体来自工人家庭,A项正确。“城市人口增加”不是造成肺结核死亡的主要群体来自工人家庭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C、D两项均不是题干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
14.B 据材料可知,针对工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英国政府逐步改善公共卫生条件,并颁布法律,反映了其逐渐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故选B项。
15.B 紧扣题干材料中“挑选医院”“允许医院赚钱”等信息,这些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医院之间的竞争和调动医院经营者的积极性,属于运用市场竞争机制的表现,故选B项。材料无法体现公立医院受到冷落,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政府对医院拨款的资金增减,排除C项;医院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强,与民众是否能够享受到低价优质的医疗服务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16.答案 (1)特点:植根于实践经验;历史悠久、持续发展(或经典专著自成体系,不断完善);受国家和民间力量的共同推动;成就卓著(或名医辈出、典籍众多、一些成果世界领先);开放包容。(5分)
(2)变化:从批判(否定)到逐渐认可。(2分)
原因:民族主义思潮不断高涨,传统文化的价值重新得到重视;一战后知识界对西方文明产生质疑;中西方文明在碰撞中逐步融合。(6分)
17.答案 (1)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广泛借鉴他国经验;政府重视立法保障;重视并加强防疫管理和宣传。(4分)
(2)背景:前期组织的建立奠定基础;联合国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4分)
意义:有利于推动和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有利于提高世界范围内整体医疗卫生水平;有利于提高和改善人类身体素质。(6分)
18.答案 (1)原因:人口增加,特别是城市人口激增,公共卫生状况恶化;传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不足;工业革命的开展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公共卫生问题;慈善事业的扩展;有识之士的推动;启蒙思想的影响。(6分,答出3点即可)
(2)主要措施: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控机制,构筑疾病防控的制度屏障;构建国家卫生防疫体系,奠定医疗卫生事业的坚实基础;动员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预防和减少疾病;综合治理公共卫生,全面防控和阻断疾病源头。(6分,答出3点即可)
启示:政府在维护公共医疗卫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模式应适合本国国情;重视群众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作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强科学研究。(4分,答出2点即可)
19.答案 示例:宣传画主角形象变化折射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理念的转变。(2分)
20世纪50年代宣传画主角为农民形象,体现了其不畏战争、保卫妇孺孩童的坚毅,同时又表达了中国人民打赢细菌战和抗美援朝的信心,有强烈的革命性和政治色彩。20世纪60年代后期,宣传画主角为群像图,体现了爱国卫生运动的群众性和集体主义。改革开放后,宣传画多以儿童作为主角,号召从小培养卫生习惯,逐渐淡去政治色彩,回归到科学卫生的本身。新时代以来,宣传画以家庭为单位,宣传卫生健康观念,并强调制度保障,科学防疫。(8分)
综上,历史宣传画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理念的变化,体现了“时代镜像”的重要功能,有着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2分)
(从卫生防疫体现了时代风貌、国家重视卫生防疫、医疗卫生技术进步等角度作答亦可。)
等级 评分细则
第一等级(9~12分) ①紧扣材料,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第二等级(5~8分) ①能够结合材料,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第三等级(0~4分) ①偏离材料,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卫生防疫的变化,主要涉及卫生防疫理念的转变、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国家对卫生防疫的重视等,可选择任意一观点进行阐述。例如:宣传画主角形象变化折射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理念的转变。根据图1可知20世纪50年代宣传画主角为农民形象,体现了强烈的革命性和政治色彩;根据图2可知20世纪60年代后期,宣传画主角为群像图,体现了爱国卫生运动的群众性和集体主义;根据图3可知改革开放后,宣传画多以儿童作为主角,逐渐淡去政治色彩;根据图4可知新时代以来,宣传画以家庭为单位,宣传卫生健康观念。最后,对论题进行总结和升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