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同步练习题--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同步练习题--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1 20:20: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同步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五祀卫鼎”内壁铸有铭文207个字,讲述了西周共王五年正月,裘卫与邦君厉交换土地,并将该事报告给刑伯等大臣。邦君厉表示同意并立下誓言,大臣便命令三有司等实地勘察、划定地界并办理了手续。下列对该青铜器铭文理解正确的是(  )
A.井田制已被废除
B.凡涉人身关系都要订立契约
C.土地不能随便交易
D.农夫集体耕作土地
2.下图为唐朝中期和北宋中期洛阳地区各种货币使用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对两者变化解读最准确的是(  )
A.表明金银开采数量增加
B.表明政府铸币量迅速提高
C.说明纸币使用范围有限
D.受商业贸易发展状况影响
3.宋朝法律就田宅买卖契约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第一步,先问亲邻,在同等交易价格原则下房主亲邻拥有优先购买权;第二步,订立契约,缴纳契税,官府在契约上加盖官印;第三步,过割赋役,官府在双方赋税账簿内进行变更登记;第四步,交产离业,出卖人将田宅交付给买受人。这说明宋朝(  )
A.社会成员在交易中完全平等
B.政府严格控制民间的商品买卖
C.征收契税是此项法律的出发点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经济法进步
4.《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宋江五更天从县前过,见一碗灯明,看时,却是卖汤药的王公来到县前赶早市。有人据此认为宋代商业打破了时间限制。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材料符合历史事实,因此结论可信
B.材料出自文学作品,不能作为史料
C.要研究宋代的商业情况,必须合理使用史料
D.作者不是宋代人,对宋代社会的描写不可信
5.明代对外贸易的特点是“有贡就有市”。《明会典》中作为“正贡”的贡品记载,仅日本就有20种;而《皇明永乐志》的物品清单显示,日本一国的物品达248种之多。据此可推知,明代(  )
A.官方严格奉行海禁政策
B.朝贡体制促进民间贸易
C.朝贡贸易阻碍经济发展
D.朝贡贸易体系受到冲击
6.新航路开辟后,海上运输业获利颇丰,但风险很大。于是,航运公司统一发行股票,市民、贵族、政府官员等都可以购买,成为航运公司的投资人,而且投资人承担的是有限责任——如果企业垮台了,投资者以所投的资本为限,赔完为止。这反映了(  )
A.运输业发展日新月异 B.商业经营方式的创新
C.资本主义制度的推广 D.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7.下图为1510—1609年英国物品价格指数变化趋势图。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
A.自由主义政策提升了物价
B.物价深受世界市场的影响
C.殖民扩张刺激工农业发展
D.技术革新对原料需求增大
8.18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商品流转额最高的是纺织品、纺织原料和粮食。各殖民地、附属国出现了许多大型的商品交易活动。证券交易所逐渐从街头、路旁、咖啡馆迁入大楼营业。伦敦证券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都形成于18世纪下半叶。这些变化(  )
A.有利于各国贸易的增长 B.刺激了对新航路的探索
C.反映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D.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完成
9.随着欧洲大陆国家开始工业化,其国内的工业生产替代了进口,英国出口的商品在欧洲大陆的市场份额日益下降。英国在美国的市场也在缩小。到1913年,英国已经基本失去美国市场,当时美国占英国商品出口市场中的份额仅为5%。这反映出(  )
A.英国失去了世界经济大国地位
B.工业革命开始向英国以外扩展
C.英国失去了欧洲和美洲的市场
D.工业革命推动国际贸易格局变迁
10.美国善于吸收和利用欧洲资本,1850年后,随着英、德、法的投资者大量购买美国铁路证券,美国东部的贸易和制造业得到发展;与此同时,纽约的资本市场形成,美国银行资本由1860年的10亿美元增至1900年的100亿美元。这可以用来说明(  )
A.生产技术的进步 B.英、法的衰落
C.世界市场的作用 D.美、德的崛起
11.1929年5月苏联设立了“外国咨询中央局”,专门负责设备、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业务。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此现象说明(  )
A.苏联化外部危机为本国经济建设的契机
B.计划经济体制是苏联经济发展唯一模式
C.美国的大力援助,推动苏联经济的发展
D.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经济结构失衡
12.罗斯福新政时期一共创建了69个新的联邦政府部门,如公共工程管理局通过大兴土木来解决失业问题,国家劳资关系委员会处理劳资纠纷,联邦通讯委员会监管媒体内容等。这反映出美国(  )
A.政府职能大大拓展 B.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
C.借鉴苏联建设经验 D.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
13.自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至今,世界银行的行长均由美国选定,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现过几位美国籍代理总裁,其余都是由欧洲人担任总裁。这一现象反映出(  )
A.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B.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C.战后金融体系是欧美斗争妥协的产物
D.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
14.20世纪六七十年代,拉丁美洲经济学家提出了“依附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世界经济领域中,存在着中心—外围层次,“中心”国家造成了“外围”的不发展,“外围”应独立发展民族经济,走出依附。这一理论的提出 (  )
A.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B.加速了拉美地区殖民体系崩溃
C.旨在切断与西方国家的联系
D.改变了不平等的国际分工体系
15.双十一购物节是一个因电子商务而诞生的“节日”,下表为部分年份天猫双十一的销售情况。这表明(  )
年份 销售额(亿) 参与品牌数(家)
2009 0.52 27
2012 132 10 000
2015 912 40 000
2018 2 135 180 000
A.电子商务发展为支柱产业
B.信息技术推动了经济发展
C.电商平台取代了传统零售
D.我国已实现互联网的普及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周礼》中,借贷被称为“贷”“取予”“同财货”,反映借贷关系的“债”则被称作“责”。西周时期,政府规定民间借贷活动必须在国家法定的利息下进行,违者要受到处罚。“凡民同货财者,令以国法行之,犯令者,刑罚之”。民间借贷必须立契约文书,“听取予以书契”,官府通过借贷契约文书来判定民间债务纠纷,“凡有责者,有判书以治,则听”“凡属责者,以其地傅而听其辞”。
——摘编自谭光万《中国古代农业商品化研究》
材料二 宋代农民作为小生产者的主体部分,借贷虽出于情势之逼迫,并非个人意愿,但却是他们的一种生产、生活的常态。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加之小农是小生产者,抵御灾荒的储备(资金和粮食)不足,一旦遭遇灾荒年份,则小农必须依赖于借贷。南宋著名理学家真德秀说:“中人一家之产,仅足以供一户之税,遇有水旱疾厉,不免举贷逋欠。”他在另一奏疏中说:农民“一有艰歉,富民不肯出贷,则其束手无策,坐视田畴之荒芜,有流移转徙而已”。
——摘编自王文书《宋代借贷业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间借贷的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农民借贷“常态”现象形成的原因。(5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间农业借贷的影响。(6分)
1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前期,不少人不顾海禁政策,冒险出海走私。到世宗嘉靖年间,朝贡贸易几乎陷于停顿状态,私人海外贸易加快了发展步伐。嘉靖后期,解除海禁的呼声越来越高。终于在隆庆元年(1567年)付诸实施,私人海外贸易取得了合法地位。开海禁后,朝廷对每年出洋贸易的船只数量和航行地点都逐步做了限制。从万历时期开始,每年到达菲律宾马尼拉的商船常在20~60艘之间,天启末年达到100艘。万历十七年(1589年)的《陆饷货物抽税则例》共列举了100余种进口商品,除少量的暹罗红纱、番被、嘉文席、交趾绢、西洋布等手工业品外,绝大多数是胡椒、苏木、檀香、沉香等香料和奢侈品。在明代后期,白银流入的数量也很大。从中国输出的商品有生丝、丝绸、瓷器、铜器、铁器以及牲畜等,其中尤以生丝、丝织品、瓷器为大宗。
  材料二 欧亚、欧美新航路辟通后,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尼德兰的安特卫普和英国的伦敦等开始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中心。为了适应商业形势的变化,银行、交易所、股份公司和保险公司等各类新的商业机构应运而生。随着来自殖民地的贵金属大量流入,西欧市场上金银持续贬值,商品价格直线上升。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按不断上升的物价出售商品,大获暴利。美洲的橡胶、烟叶、玉米、可可和马铃薯等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而后传遍整个世界。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一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朝对外贸易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中国产生的不同影响。(9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英国农业、工业和贸易状况的不断恶化,与自由贸易政策针锋相对的保护主义学说不断涌现,并最终形成了以英国历史经济学派为代表的帝国特惠思想。……1903年5月,时任英国殖民大臣的张伯伦发表《伯明翰宣言》,主张英国必须改变现有的自由贸易制度,以帝国为单位设立关税,共同对抗来自外部的压力。……1932年的渥太华会议上,英国最终确立了关税同盟性质的帝国特惠制,帝国内部的《进口关税法》也最终获得签署。该法案规定,在英帝国内部的市场上,各成员国根据本国的税率,给予从英国进口的工业品20%的税率优惠;在国内市场,英国给予从自治领进口的食品和原材料免税的政策。除已课税的商品以及小麦、肉类等,其他商品一律征10%的进口税。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及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美国再次改变贸易政策,掀起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浪潮。……新贸易保护主义……受到国际协定的制约,与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在……诸方面有明显区别。1988年,美国总统里根签署了著名的《1988年美国综合贸易法案》,全文洋洋洒洒1 128页,确立了诸多贸易保护措施。……新贸易保护主义,从短期看,可以某种程度上解决诸如失业、贸易赤字等问题,但从长期看,新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贸易与受保护国本身经济均有危害。它加剧了国际经济矛盾,因为一国的贸易保护,必然引起其贸易对手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报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贸易政策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掀起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及其消极影响。(6分)
19.(12分)世界市场的总体形成,经历了从15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共400多年的时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阶段 状况 关键词
第一阶段 初步形成 物种大交换、三角贸易、商业革命
第二阶段 迅猛发展 机器大工业、产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
第三阶段 总体形成 垄断资本、第一次世界大战
——据栾文莲《全球的脉动——马克思主义世界
市场理论与经济全球化问题》整理
从上表中任选一个阶段,指出该阶段的起止年代,并补充相关史实,围绕世界市场的发展进行相关论述。
答案与解析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1.C 2.D 3.D 4.C 5.B 6.B 7.B 8.C
9.D 10.C 11.A 12.A 13.C 14.A 15.B
1.C “五祀卫鼎”的铭文详细记录了西周时期贵族间交换土地的过程,其烦琐的手续反映了当时土地不能随便交易,故选C项。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排除A项;凡涉人身关系都要订立契约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当时土地的耕作方式,排除D项。
2.D 材料反映了与唐朝中期相比,北宋中期洛阳地区使用金银货币的比重增加,但这并不足以说明当时金银开采数量增加、政府铸币量提高,故A、B两项错误。纸币使用范围有限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唐朝中期使用的绢帛、飞钱等货币到宋代已经消失,这一时期,出现纸币,且金银货币所占比重大大增加,这是受商业贸易发展状况的影响,故D项符合题意。
3.D 据材料可知,宋朝对田宅买卖活动有明确的规定,这既是买卖田宅现象增多的结果,也有利于规范田宅买卖行为,可见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经济法的进步,故选D项。宋朝依然是封建等级社会,社会成员在交易中并不完全平等,排除A项;该法律是对民间买卖田宅活动进行规范,而不是“严格控制”其买卖,排除B项;此项法律的出发点是维护市场秩序,并非征收契税,排除C项。
4.C 研究某一时期的历史,必须认真辨别史料的真伪,合理使用史料,故选C项。《水浒传》成书于明清时期,且属于文学作品,不能作为可信史料使用,故排除A项;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可以部分反映现实生活,故排除B项;史料可信与否,不能只看作者的生活时代,故排除D项。
5.B 据材料可知,明代对外贸易的特点是“有贡就有市”,即在开展朝贡贸易的同时,也伴随着民间贸易。这反映了朝贡体制有促进民间贸易的作用,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海禁政策,排除A项;朝贡贸易阻碍经济发展的表述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朝贡贸易体系受到冲击,排除D项。
6.B 材料体现的是资本主义发展早期有限责任公司的出现,由材料中“风险很大”可知,为了降低风险,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进行创新,发行股票,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与创新,并非运输业的发展,排除A项;“资本主义制度的推广”是在19世纪,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世界市场,排除D项。
7.B 据材料可知,1510—1609年的英国农产品、畜产品、原材料、工业品的价格指数均有大幅度上升,当时英国正处于封建王朝时期,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和采取重商主义政策,世界市场和“价格革命”对英国影响深远,B项正确;自由主义政策盛行是在工业革命时期,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工农业发展情况,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国内技术革新对原料的需求,排除D项。
8.C 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60年代以后,纺织品、纺织原料和粮食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商品,殖民地、附属国等也出现了大型的商品交易活动和商品交易场所,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也日益活跃,形成了伦敦、纽约等国际性金融中心,这些都是世界市场发展的表现,C项正确。
9.D 材料反映了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欧洲大陆国家和美国的工业制造品逐渐替代了英国商品,英国在欧洲大陆和美国的市场严重萎缩,这反映出工业革命推动了国际贸易格局的变迁,故D项正确。
10.C 据材料可知,美国通过吸收和利用欧洲资本发展了本国的贸易和制造业,也使美国的金融业发展了起来,这体现了世界市场的作用,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生产技术的进步,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英、法、德等国国家实力的变化,排除B项和D项。
11.A 据材料可知,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苏联设立机构专门负责引进西方的设备、先进技术和人才,促进了本国的工业化进程,故A项符合题意。“唯一”用词不当,排除B项;美国与苏联意识形态不同,美国与苏联贸易往来并不属于援助范畴,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苏联经济发展的原因和成就,并没有提到经济结构失衡,排除D项。
12.A 据材料可知,罗斯福新政时期创建了许多新的联邦政府部门,管理相应的国家社会事务,说明政府职能大大扩展,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罗斯福新政借鉴了苏联经验,排除C项;二战后西方国家开始建立福利国家制度,排除D项。
13.C 据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两大金融机构的负责人分别由美国人和欧洲人长期把持,这体现了欧美之间的斗争和妥协,C项正确。
14.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依附理论”认为处于“中心”的发达国家造成了处于“外围”的发展中国家的不发展,主张发展中国家要独立发展民族经济,走出依附,这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故选A项。
15.B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2009—2018年双十一购物节期间的销售额呈攀升趋势,参与品牌数也在上升,这说明信息技术推动了经济发展,B正确。
16.答案 (1)特点:历史悠久;讲究规范、诚信;受政府监管。(3分)
(2)原因:自然灾害频发;繁重的苛捐杂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政府赈灾救济能力有限;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5分)
(3)影响:民间农业借贷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民维持和扩大农业生产;民间资金渗入农业生产领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其实质是阶级剥削,是富农兼并土地的重要手段和小农破产的重要原因。(6分)
17.答案 (1)前期以朝贡贸易为主,后期以私人海外贸易为主;经历了严格执行海禁政策到开放海禁的过程;国家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收取税金;输入商品以香料和奢侈品为主,输出商品则以传统手工业品为主;对外贸易的中介主要是白银。(6分)
(2)对欧洲:刺激了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与争夺;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5分)
对中国: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推动明朝政府的经济、赋税制度变革;冲击明朝政府的海禁政策;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推广,推动了农业的发展。(4分)
18.答案 (1)变化,从自由贸易(自由主义)向贸易保护(主义)转变。(2分)
原因:英国经济恶化(衰退);保护主义学说不断涌现;时任官员的推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弊端暴露。(6分)
(2)特点:手段多样(更加新颖);受国际协定制约;贸易保护法律化。(2分)
消极影响:阻碍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损害美国自身利益;加剧国际经济矛盾。(4分)
解析 (1)变化:据材料“主张英国必须改变现有的自由贸易制度,以帝国为单位设立关税,共同对抗来自外部的压力”及所学知识可知,从自由贸易(自由主义)向贸易保护(主义)转变。原因,据材料“随着英国农业、工业和贸易状况的不断恶化,与自由贸易政策针锋相对的保护主义学说不断涌现”可知,英国经济恶化,保护主义学说不断涌现;据材料“时任英国殖民大臣的张伯伦发表《伯明翰宣言》,主张英国必须改变现有的自由贸易制度”可知,时任官员的推动;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弊端暴露。
(2)特点,据材料“新贸易保护主义……受到国际协定的制约……美国总统里根签署了著名的《1988年美国综合贸易法案》……确立了诸多贸易保护措施”可知,手段多样,受国际协定制约,贸易保护法律化。消极影响,据材料“新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贸易与受保护国本身经济均有危害……必然引起其贸易对手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报复”及所学知识可知,阻碍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损害美国自身利益,加剧国际经济矛盾。
19.答案 示例1
第一阶段:15世纪末至18世纪60年代。(2分)
论述:15世纪末,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揭开西欧国家殖民扩张的序幕。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促进了物种交换和商品贸易,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8分)
由此可见,世界市场初步形成阶段。(2分)
示例2
第二阶段: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2分)
论述: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工厂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工业革命促使西欧列强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海外市场扩大,全球性交通运输网络形成。(8分)
由此可见,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扩大,世界市场进入迅猛发展阶段。(2分)
示例3
第三阶段: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2分)
论述: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垄断资本出现,资本输出扩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各个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8分)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世界紧密连为一体,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