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同步练习题--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同步练习题--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0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1 20:2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同步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2022湖南名校联盟期末)魏晋时期佛学思想家竺道生创立了“顿悟”成佛之说,他认为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清心无欲,不为世俗所累,便可以于现实社会之中立地成佛。这表明(  )
A.佛教主动迎合统治者需要
B.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C.佛教已经呈现中国化趋势
D.佛教理论融合了儒学思想
2.(2023河南新乡期中)下表为部分唐诗的节选内容。据此可知,唐代(  )
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 孟浩然《陪姚使君 题惠上人房》
始觉浮生无住著, 顿令心地欲皈依 李颀《宿莹公禅房闻梵》
有起皆因灭,无睽不暂同 白居易《观幻》
A.诗歌已形成完整体系
B.诗歌的内容主要是佛理
C.文学受到了佛教影响
D.诗歌在理学基础上诞生
3.(2023河南新密校级月考)十六国北朝的石窟艺术大为发展,主要代表有敦煌莫高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平城(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这反映出,当时(  )
A.建筑技术走向成熟   B.佛教广泛传播
C.中外文化交流密切   D.北方社会稳定
4.中国传统数学采用的是实测实算的方法。明朝中后期,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物理学著作《奇器图说》等,地理学著作《坤舆万国全图》《职方外纪》等。这一情况的出现(  )
A.拓宽了当时士人的视野
B.实现了传统科技的转型
C.开启了中西文明的交流
D.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
5.(2023安徽A10联盟)京师同文馆在译书选题内容上,起初为单一的外国语言文字类教材,不久便侧重于声光化电等科学知识,还把重心放在编译介绍机械、天文、解剖、算学、化学、生物、军事等类知识的书籍上面。京师同文馆的译书工作(  )
A.发扬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B.超越了中体西用的理念
C.适应了科举选官的需要
D.唤醒了民众的救亡意识
6.下图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刊行译书分类示意图。它主要表明当时(  )
A.翻译的书籍类型齐全
B.向西方学习思潮开始兴起
C.社会科学思想于中国无益
D.更注重学习西方实用技术
7.(2023安徽定远校级二模)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有选择地译介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的前半部分,删去了后半部分有关伦理学的内容;林纾在翻译《黑奴吁天录》时注重借黑奴的悲惨命运警醒国人。晚清的知识精英们有选择地译介西方著作旨在(  )
A.实现救亡图存的政治理想
B.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
C.系统介绍西方的思想文化
D.促进近代文学的发展
8.新文化运动认为反对专制和争取民主,必须从“奴性逻辑”中解放出来,不盲从一切权威的、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其强调的是(  )
A.推翻儒学传统地位   B.批判封建礼教本质
C.树立科学思维方法   D.倡导西方伦理文化
9.(2022江苏南通质检)十月革命胜利后,《广东新中华报》的一篇文章写道:“马氏之言验矣!今日欧美诸国已悟布尔塞维克之不能以武力扫除矣!”这说明(  )
A.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B.马克思主义得到部分国人认同
C.马克思主义只在南方得到传播
D.新文化运动已不再宣传民主科学
题组二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0.(2022辽宁辽西联合校期末)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在周边国家逐渐形成一个“汉字文化圈”。朝鲜、日本等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汉字的向外传播(  )
A.促进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发展
B.加快了汉字的转型简化
C.消除了东亚地区交流的障碍
D.增强了各地的民族认同感
11.(2023四川遂宁中学期中)高丽学者把三纲五常视为天定的秩序、人的根本,尤倡孝道。《高丽史·成宗世家》载:“九年秋九月丙子,教曰:凡理国家,必先务本,务本莫过于孝。”这可用来说明(  )
A.中国儒学对朝鲜的影响
B.朝鲜典章制度仿效中国
C.朝鲜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D.中华文化圈已基本形成
12.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中国,进行大化改新;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在近代被介绍到了西方,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材料表明(  )
A.隋唐时期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B.隋唐科举制度对世界的影响非常深远
C.隋唐时期中国的各个方面都领先于世界
D.中国文明为世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3.德国学者利普斯认为,造纸术传入欧洲,“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这表明造纸术的西传 (  )
A.改变了欧洲人的阅读方式
B.消除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C.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D.有利于欧洲文化事业发展
14.(2023河南郑州期末)明末清初,欧洲传教士在向中国传教的同时也捎带介绍了西方当时的科技知识,甚至还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在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儒家经典的某些观点和表述影响了一些启蒙思想家。据此可知,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  )
A.促进了中欧双方社会的转型
B.配合了中西之间的贸易往来
C.彰显出儒家思想的与时俱进
D.有利于西欧近代思想的发展
15.(2022山东名校联考)在法国宫廷画家弗朗索瓦·休伯特·德鲁埃为17—18世纪法国宫廷时尚文化的引导者和代言人蓬帕杜夫人画的最后一张肖像画中,她身着一条绣满了东方自然主义风格花草纹样的“中国风”棉布长裙。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国文化在法国上层社会的影响
B.法国艺术家热衷于代言东方商品
C.中国纺织品已大规模进入法国市场
D.学习中国文化成为法国社会的主流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2023安徽皖南十校期末)南朝时期,“以济度众生为贵、独善其身为贱”的思想在佛教中逐渐兴起,僧人的修行实践也扩大至世俗之学,不仅广泛参与诸如文笔、赞咏、歌舞等文学艺术活动中,还积极对传统典籍进行注疏,如:释慧琳注《孝经》、释僧智著有《论语略解》等。这一现象(  )
A.利于佛教本土化的发展
B.印证了儒释思想开始出现融合
C.表明中外之间交流频繁
D.体现出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增强
2.(2022山东聊城一中质检)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石窟风气盛行。其中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等。这些石窟中的很多佛像都穿戴中国的衣饰。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北方经济地位上升  
B.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C.中外文化交融增强  
D.三教思想趋于融合
3.(2023四川成都青羊区校级模拟,)明朝后期,礼部尚书徐光启和传教士利玛窦一起合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大儒李之藻曾说“秘义巧术,乃得之乎数万里外来宾之使”;清朝初年,传教士汤若望、南怀仁因传播西洋“精密”历法,先后被统治者委以重任。对上述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士人群体价值理念得到更新
B.专制体制制约中国自然科学发展
C.承古萌新成为明清文化特色
D.商品经济繁荣催生“西学东渐”
4.(2022山东滨州二模)在康熙帝的组织和倡导下,中国学者梅毂成等人编成了介绍西方数学知识的百科全书——《数理精蕴》。该书成为当时人们学习和研究西方数学的教科书。该活动(  )
A.推动了中国向近代化转型
B.体现出对西学的开放心态
C.表明统治者放弃夷夏观念
D.动摇了传统科技的地位
5.(2022山西太原五中检测)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
A.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B.学习西方的同时仍受传统文化影响
C.国人对西学持完全否定态度
D.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
6.(2022天津实验中学月考)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材料反映了(  )
A.中国开始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B.为民主革命转变奠定思想基础
C.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D.马克思主义传播面向工农群众
题组二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7.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书籍居多,如明宣宗特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书。这种交往(  )
A.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
B.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
C.体现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态势
D.标志朝鲜开始接受中国儒家文化
8.法隆寺全名为法隆学问寺,别名斑鸠寺。607年,推古天皇根据先帝用明天皇的遗命与圣德太子一起修建了法隆寺,该建筑的设计受中国南北朝建筑的影响。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它们标志着艺术史和宗教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即再现了中国佛教建筑与日本文化的融合。这说明(  )
A.日本佛教建筑艺术起源于中国
B.日本佛教建筑受中国文化影响
C.法隆寺是日本神道文化的代表
D.法隆寺是日本政府为鉴真所建
9.(2022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阶段测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系统地论述了火药出现以后所引起的社会变化,肯定地指出,火药和火器的使用“是一种工业的,也就是经济的进步”,“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的作用”。对这一论述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火药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B.西征的蒙古军队把火药传到了欧洲
C.火药推动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
D.火药推动了欧洲的工业革命
题组三  思维训练
10.(2022安徽亳州期中)佛教传入中国,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统治者开展灭佛运动,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到了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出现这一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学实现突破,彰显文自信
B.君主专制加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商品经济发展,价值观念改变
D.佛教颠覆传统观念,不为社会重视
题组四  综合题组
11.(2022山东烟台模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领域 西方近代文化 东方传统文化 (以中国作为代表)
人与自然 关系 人类是中心,人与自然存在主客体二分的关系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共同构成生命统一体
世界观 对自然的机械性和数学性的分析——综合方法 把宇宙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任何组成部分都被看作整个关系网络的一个部分,不能孤立出来
行为方式 强调实验作用的人为性、计划性,将自然改造为人造物 提倡“无为”,以有机的整体论的生存方式与自然打交道,倡导顺其自然
伦理 征服自然,建构主奴关系 无伤害原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摘自佘正荣《“天人合一”:
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灵感源泉》
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该论题进行阐释。(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基础过关练
1.C 2.C 3.B 4.A 5.A 6.D 7.A 8.C
9.B 10.A 11.A 12.D 13.D 14.D 15.A
1.C 材料“清心无欲”“不为世俗所累”体现了道家的“无为”思想,这反映了佛教吸收道家思想,表明佛教已经呈现中国化趋势,C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没有反映佛教主动迎合统治者的需要、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排除A、B两项。
2.C “观空”“浮生”“皈依”“因灭”等都是佛教思想的体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佛教进一步传播,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故选C项。
3.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的修建得益于佛教的广泛传播,B项正确。
4.A 题干中明朝中后期西学的传入为当时士人了解西方提供了条件,拓宽了士人的视野,故A项正确;中国古代传统科技并没有实现转型,排除B项;中西文明交流开启的时间早于明朝,排除C项;材料中的数学著作、物理学著作和地理学著作与启蒙运动的主张无关,排除D项。
5.A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京师同文馆翻译的书目多为实用科学,用以学习西方的先进器物,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A项正确。
6.D 从材料中翻译书籍的种类和占比来看,科学技术类书籍较多,体现出当时国人更注重学习西方实用技术,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翻译的书籍类型“齐全”,排除A;“向西方学习思潮开始兴起”中的“开始”表述错误,排除B;C与史实不符,排除。
7.A 根据材料可知,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有选择地将《进化论与伦理学》的前半部分进行翻译,且将“进化”意译为“天演”,删去了后半部分有关伦理学的内容,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林纾在翻译《黑奴吁天录》时注重借黑奴的悲惨命运警醒国人。结合所学可知,近代知识精英有选择地翻译介绍西方著作是为了实现救亡图存的政治理想,A项正确。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维新变法的根本目的也是救亡图存,排除B项;系统介绍西方的思想文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表述的是有选择地译介,而非系统介绍,排除C项;促进近代文学的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8.C 依据材料“必须从‘奴性逻辑’中解放出来,不盲从一切权威的、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要敢于冲破迷信,反对愚昧盲从,树立科学思维方法,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改变旧的思维逻辑,树立科学思维方法,而不是推翻儒学传统地位和批判封建礼教,故A、B两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提倡的是新逻辑、新方法,而不是西方的伦理文化,故D项排除。
9.B 《广东新中华报》中的一篇文章认为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的言论得到应验,欧美诸国认识到布尔什维克已不是能用武力扫除的,表明当时部分国人已经认同了马克思主义,故选B;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前就已经传入中国了,A错误。
10.A 材料信息反映了中国汉字传入周边邻国后,他们在对汉字加以吸收改造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文字,说明中国汉字的传播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A项正确;汉字对外传播,与转型简化无关,排除B项;消除了东亚地区交流的障碍,夸大了汉字的作用,排除C项;朝鲜、日本等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这并不会增强各地之间的民族认同感,排除D项。
11.A 根据材料“把三纲五常视为天定的秩序、人的根本,尤倡孝道”“务本莫过于孝”可得出中国的儒学影响到高丽的文化,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典章制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化方面,没有体现经济政策,排除C项;材料不能证明中华文化圈已经形成,排除D项。
12.D 综合材料分析可知,隋唐时期中国制度对日本和朝鲜产生深远影响,并影响到了近代欧洲的文官制度,这些都是中国文明对世界发展作出的贡献,故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全面比较、分析当时世界上各国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隋唐时期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隋唐时期中国的各个方面都领先于世界的结论,故排除A、C两项;隋唐科举制度对世界的影响非常深远只反映了材料的一部分信息,对材料解读不全面,故排除B项。
13.D 材料中“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等信息,说明造纸术的传播有利于欧洲文化的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4.D 从材料“在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儒家经典的某些观点和表述影响了一些启蒙思想家”可以看出,明清时期,通过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中国文化影响到了一些启蒙思想家,说明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西欧近代思想的发展,D项正确;中国社会并没有因此而转型,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外文化交流对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并未突出中西之间的经济往来,排除B项;根据材料看不出儒家思想的与时俱进,排除C项。
15.A 材料“宫廷时尚文化”“她身着一条绣满了东方自然主义风格花草纹样的‘中国风’棉布长裙”体现的是当时中国文化对法国上层社会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与代言东方商品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法国上层社会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大规模”的表述错误,排除C项;由材料无法得出学习中国文化成为法国社会的主流,排除D项。
能力提升练
1.A 2.C 3.A 4.B 5.B
6.C 7.A 8.B 9.C 10.A
1.A 材料“济度众生为贵、独善其身为贱”“《孝经》”“《论语略解》”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僧人的修行实践也扩大至世俗之学”体现了佛教本土化发展的趋势,A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儒释思想开始融合,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佛教本土化的发展,而不是中外之间的频繁交流,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不断增强,但是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石窟风气盛行,且很多佛像都穿戴中国衣饰,反映了这一时期佛教的影响力在扩大,中外文化交融增强,故选C;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排除A;“丧失”的表述错误,排除B;材料只体现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本土化趋势,并未涉及三教思想趋于融合,排除D。
3.A 由材料可知,明清时期西方科技在中国传播,并且得到中国士大夫和统治者的重视,反映出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思想价值理念有一定的更新,A项正确。
4.B 据材料可知,介绍西方数学知识的百科全书——《数理精蕴》,成为当时人们学习和研究西方数学的教科书,体现出对西学的开放心态,B项正确;这一时期中国没有发生社会转型,排除A项;“放弃”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传统科技地位的影响,排除D项。
5.B 结合所学可知,林则徐、魏源、洋务派以及梁启超主张学习西方;依据材料可知,林则徐、魏源、洋务派仍然受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早有“议院”,这说明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同时仍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B项正确。托古改制是维新思想的特点,林则徐、魏源、洋务派不主张变革制度,排除A项。C、D两项说法过于绝对,均排除。
6.C “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表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说明中国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说明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C正确。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排除A。五四运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为民主革命转变奠定思想基础,排除B。材料未涉及农民阶级,排除D。
7.A 根据材料可知,大量中国书籍传入朝鲜,这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拓展中华文化圈,故A正确。明朝时期,朝鲜是明朝的属国,没有平等外交,故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君主专制的强化态势,故排除C。由材料无法判断朝鲜“开始”接受中国儒家文化,故排除D。
8.B 法隆寺“受中国南北朝建筑的影响”“再现了中国佛教建筑与日本文化的融合”,体现了日本佛教建筑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故B项正确。
9.C 据材料“是一种工业的,也就是经济的进步”“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的作用”可知,恩格斯认为火药推动了经济发展与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故选C项;材料讨论的是火药对西方的作用,且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主旨是火药出现以后所引起的社会变化,不涉及火药的传播途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火药与工业革命的关系,排除D项。
10.A 逆向思维法是指从事物的反面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常常使问题获得创造性的解决。根据材料可知,儒士批判佛教并支持灭佛却没能阻止佛教的兴盛,说明儒学对民众的吸引力不如佛教大;到了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宽容,佛教却衰弱了,逆向考虑,这说明儒学对民众的吸引力比佛教大了。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出现理学思想,它吸取了佛道思想,加强了理论建设,适应了时代要求,对佛教宽容彰显了文化自信,故A项正确。宋朝君主专制加强,但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朝,B项错误;材料“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体现了价值观念改变,但它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而是吸收了佛教一些思想,是“三教合一”的表现,C项错误;D项说法本身有误,排除。
11.答案 示例
论题:东西方生态伦理在人类发展历程中具有不同价值。
阐释:近代西方生态伦理强调征服自然,关注实验的方法和数学的表达,推动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密切了世界联系,便利了人类的生活,但过分强调人类是中心,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强调“天人感应”,道家主张“无为”,两者都提倡“天人合一”,将人视为自然的组成部分,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可以指导人类改善与自然的关系。但“天人合一”思想毕竟是自然经济下原始朴素的和谐观念,只有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和近代西方生态伦理相互补充,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解析 阅读材料可知,西方近代文化和东方传统文化在多个领域都存在差异,据此可拟定论题为东西方生态伦理在人类发展历程中具有不同价值。提取信息,如西方主张“人类是中心”,强调“征服自然,建构主奴关系”,结合所学西方文艺复兴以及近代科学的兴起等相关知识,对西方的生态伦理主张进行阐释;提取材料中东方传统文化的主张,如“天人合一”“无为”“无伤害原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结合所学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等相关知识,对东方传统文化的主张进行阐释。最后,从东西方的思想可以相互补充,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角度进行总结升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