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同步练习题--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复习提升(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同步练习题--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复习提升(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21.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1 20:3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同步
单元复习提升
易混易错练
易错点1  学校教育的发展
1.(2022辽宁凌源三校联考)世界上最早的学校诞生在苏美尔,称“埃杜巴”,即“泥版书屋”。迄今为止,考古学家所发掘的学校遗址大致有三类:一是王宫附近的学校,可能由王宫设立;二是靠近神庙的学校,可能由神庙设立;三是临近书吏居住区的学校。据此可知,“泥版书屋”办学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承两河流域的文明
B.适应商业贸易活动的需要
C.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
D.彰显苏美尔统治者的高贵
2.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北宋学者云:“五代学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国朝各赐以书籍……后庠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南宋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有官员谓:“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A.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
B.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
C.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
D.宋代书院成为科举考试与人才培养的中心
易错点2  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功能
3.(2022福建莆田一中期中)在大萧条来临前夕,每20个成年人中大约有19个人是报纸的读者。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数大约在200万—300万之间,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这一现象反映出美国当时(  )
A.民众精神世界渴望慰藉
B.文化产业拉动了经济增长
C.国民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D.科技革命推动出版业发展
4.下图是1949—1956年我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数量变化曲线示意图。图书馆数量的变化(  )
A.是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结果
B.体现了社会变革和生产关系的调整
C.反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事业的成就
D.一直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
易错点3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5.(2022重庆八中期末)1933年春,山海关失陷后,故宫博物院和国子监等处近两万箱文物从北平运抵上海。1937年淞沪战役爆发后,这批文物紧急迁往川渝地区。这批文物行程上万里,没有一件丢失,也几乎没有毁坏,堪称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材料主要说明了(  )
A.故宫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B.文物南迁为保护文化遗产作出巨大贡献
C.博物馆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承担者
D.日本为掠夺中国文物扩大了战争的规模
6.我国的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其历史发展中创造的成果,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是全国各族民众共同的文化财富。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程度,是我国文化遗产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材料旨在说明(  )
A.文化遗产提升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B.公众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导力量
C.文化遗产是世界文明重要组成部分
D.公众参与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在需求
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考点1  印刷书的发展
1.(2022浙江6月选考,3)中国是纸的发明地,敬惜字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知书写用纸的发明可能是在(  )
A.西汉    B.唐代    C.北宋    D.元代
2.(2023全国乙,26)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
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3.(2021山东,4)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这说明当时(  )
A.画本成为知识传播主要载体
B.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
C.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
D.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
4.(2023浙江1月选考,14)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一种会在低温下熔化,却可以在被挤压时保持足够硬度的特殊金属合金,并用翻砂铸模法制作字母活字字模,且每一个单字都可以压缩。他做成的木质印刷机可用远远超过任何雕版印刷机的速度来印刷书籍,且最终成品的品质斐然。他的发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  
B.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
C.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D.促进了图书馆的诞生
考点2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5.(2021浙江6月选考,2)秦兵马俑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威武雄壮的军阵生动再现了秦统一中国的磅礴气势。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  )
A.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B.实用性与装饰性精确巧妙地结合
C.鲜明的民本意识和高超的表现技巧
D.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
三年模拟练
1.(2022浙江稽阳联考)西周时期的教育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内容,称为“六艺”。据此可知,西周时期的教育(  )
A.扩大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力
B.为统治阶层培养了治理人才
C.注重治下民众的全面发展
D.推动形成较完善的官僚体制
2.(2023江苏张家港沙中月考)魏文帝于黄初五年(224年)设立太学,并制定“五经课试法”,规定刚入太学者为“门人”,经过两年的学习且考试能通一经者为“弟子”,正式成为太学生。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考试通过后即可做官,年级越高,通经越多,官位也越高。这一规定有助于(  )
A.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B.鉴别官员道德品质
C.防止考官徇私舞弊  
D.提高官员文化水平
3.书院是我国古代教育机构,自宋朝以来,全国的书院数量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  )
时期 宋 元 明 清
官办书院 110 51 972 2200
民办书院 509 181 507 935
A.总体规模一直在发展壮大
B.成为古代教育的主体力量
C.与科举制度的兴废相始终
D.反映了专制制度强化趋势
4.(2022湖北恩施二模)19世纪上半叶,英国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模式从学徒制为主转向学校式为主,教学内容从实践经验为主转向科学理论知识为主,举办机构从民间慈善机构为主转向政府为主,授课方式从师徒一对一式转向班级授课制普遍推行。这种教育转型从根本上反映了(  )
A.资本主义民主对文化的直接影响
B.工业革命是教育变革的经济根源
C.政府职能转变是教育转型的推手
D.自然科学进步引起教育内容变化
5.(2022辽宁大连二模)书肆(古代书店兼刻书作坊),晚唐以前多集中于洛阳、长安,固定于市,销售对象多为士大夫阶层。随着雕版印刷的普及,宋代浙江、福建、江西等地的城市街市中书肆日盛,所刻的书目除传统经典外,还有通俗文学读物,供普通民众阅读。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根源是(  )
A.雕版印刷术推广  B.江南地区经济发展
C.文化重心的南移  D.科举考试范围扩大
6.(2022天津河北区二模)晚清时期,有学者曾制定《丰湖书藏四约》,明白地说:“今之书藏乃一府之公物,非一人之私有。不借不如不藏,不读不如不借。”类似这样的书约在晚清书院中屡见不鲜。这种藏书理念(  )
A.丰富了国家藏书功能  B.孕育了经世致用思想
C.推动书院向近代迈进  D.引领了中国教育方向
7.(2022天津七校联考二模)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到陕西西安市视察时,对文博系统的同志说:“我到哪个地方,都爱看这些东西,因为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可以了解这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这表明文物保护(  )
A.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内容
B.对保持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C.有助于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D.能够系统揭示历史本来面貌
8.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建筑是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山庄正门“丽正门”用满、蒙古、汉、藏、维吾尔五种文字镌刻,外八庙的碑文多用满、蒙古、汉、藏四种文字书写。据此可知,这些历史文化遗存(  )
A.推动了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
B.体现了清政府对边疆地区控制松散
C.反映出清代民族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D.见证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9.(2022天津和平二模)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5项世界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它代表了中国在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城市文明代表。良渚古城遗址属于(  )
A.文化遗产  
B.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
C.自然遗产  
D.非物质文化遗产
10.大英博物馆是历史悠久、规模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
  材料 汉斯·斯隆是享誉英国的收藏家,其藏品包括书籍、手稿、动植物标本,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物。1751年,他立遗嘱将私人收藏捐赠给国家,希望建立一座博物馆,“或将不时欢迎一切具有相同参观和浏览之渴望的人到访参观”“这渴望可以是‘尽可能有用’,或是努力满足好奇求知之欲,或是增进所有人的学识和新知”。社会舆论认为建立博物馆“有益于增进不列颠的荣耀”。1753年英国国会立法成立大英博物馆,斯隆的收藏成为展品核心。后来以库克船长为代表的探险家提供来自澳洲及更远的世界的珍宝,进一步丰富了馆藏。
  1759年,大英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参观者需要提前提出书面申请。门票一开始每天10张,后来增加到25张。大英博物馆在19世纪的新获藏品,反映了英国基于海上霸权获致的日新月异的帝国势力。英国在埃及击败法国后,将法国在埃及收集的文物作为战利品运回英国,保存于大英博物馆。有2000多年历史的帕特农神庙的大理石雕刻来自英国人埃尔金在希腊进行的考古发掘,将这些艺术品偷运回英国的做法被认为是对希腊的公开破坏。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从圆明园中盗出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女史箴图》。1810年,登记参观制度被废弃,结果访客人数急剧上升。19世纪中期,大英博物馆被批评“开放时间正好处于劳工和匠人最不方便的时间段”,因而增加了开放时间,以求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20世纪大英博物馆继续“关注过去”,又在全球范围收集大量当代藏品。20世纪70年代,围绕是否收参观费发生了争论,考虑博物馆回报的时候应当优先考虑它给公众带来的教育红利的观点占了上风,博物馆坚持免费参观。1972年埃及法老《图坦卡蒙宝藏特展》吸引了160多万人,这个惊人的数字在大英博物馆的展览史上无出其右;这批藏品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都在苏联、美国、加拿大和德国的各大博物馆巡展。此后大英博物馆与各国博物馆合作举办的《德国:一个国家的记忆》《秦始皇:中国兵马俑》展览都获得成功。博物馆的受众面也在一系列电台节目,如《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中得到拓展。
——摘编自[英]詹姆斯·汉密尔顿
《大英博物馆:第一座公众博物馆的诞生》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解读“大英博物馆”的发展史。(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单元复习提升
易混易错练
1.C 2.D 3.A 4.B 5.B 6.D
1.C 据材料“一是王宫附近的学校,可能由王宫设立;二是靠近神庙的学校,可能由神庙设立:三是临近书吏居住区的学校”可知,此类学校办学主要是为王室和神庙培养官吏,为统治阶级服务,C项正确;材料内容未提及商业,排除B项。
2.D 由材料“五代学校不修”“是以庐山……各有书院”得出A项结论,不符合题意,排除;由材料中“后庠序之教兴……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可以得出B项结论,不符合题意,排除;从官员的言论“国朝偃武崇文”“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可得出C项结论,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到宋代书院成为科举考试与人才培养的中心,符合题意,故选D项。
3.A 据材料可知,1929—1933年,面对经济危机,美国阅读书报的人数显著增多,这表明民众精神世界渴望慰藉,A项正确;B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经济大危机时期,读书人数的增加体现了民众设法逃避社会现实,寻求精神世界的慰藉,这无法实现国民素质的“大幅提升”,排除C项;当时没有出现新的科技革命,排除D项。
4.B 材料显示的时间是1949—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A错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是从1956年开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1949—1955年图书馆数量变化不大,D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从1955年到1956年,我国县级以上图书馆数量急剧增加,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处于三大改造时期,社会变革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影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故选B。
5.B 材料体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文物南迁使文物免遭战火的破坏,体现的是文物南迁为保护文化遗产作出巨大贡献,故选B项;材料无法体现故宫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遗产的保护,而非博物馆的功能,排除C项;日本侵华的目的不是掠夺文物,排除D项。
6.D 根据材料可知,我国的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程度,是我国文化遗产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因此保护文化遗产需要公众的共同参与,即公众参与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在需求,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注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提升国人自豪感无关,排除A项;公众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不是主导力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文化遗产与世界文明的关系,排除C项。
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1.A 2.D 3.D 4.A 5.D
1.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甘肃省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用以书写的纸,故A项正确。
2.D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印刷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南宋时期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这有助于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故选D项。士族阶层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排除A项;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尊崇儒术时,不是在南宋时期,排除B项;科举制兴起于隋朝,排除C项。
3.D 题干指出了明朝中叶以后,书籍出版业出现了新的变化,即在书籍中出现了大量的插画,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这说明当时出版业注重满足市场对文学通俗化的需要,体现了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的加深,故选D项。A项错在“主要载体”一词,排除。B项表述在题干中体现不出,且当时主流文化仍然是儒家文化,排除B项。C项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
4.A 结合所学可知,谷登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这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故A项正确。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开始于北宋毕昇,排除B项;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排除C项;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就已经建造了现今已发掘的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排除D项。
5.D 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当地自然环境,排除A项;兵马俑没有装饰性的特征,排除B项;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天下,法家重视“以君为本”,无法体现鲜明的民本意识,排除C项。
三年模拟练
1.B 2.D 3.D 4.B 5.B
6.C 7.B 8.D 9.A
1.B “六艺”的内容范围广泛,涉及多项技能,而在西周时期此种教育只有统治阶层才能够享受到,所以其开设是为统治阶层培养治理人才的,故选B项;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且在当时并未受到重用,排除A项;西周时期,只有贵族才享有受教育权利,C项“民众”表述错误,排除;西周时期为贵族政治,并未形成完善的官僚体制,排除D项。
2.D 根据材料可知,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考试通过后即可做官,且年级越高,通经越多,官位越高,这使学校教育与选官联系到一起,通晓经典的数量与职位高低挂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水平,D正确。材料未体现对世家子弟的限制,A错误;太学考试注重考查太学生的经学知识,并不能鉴别官员的道德品质,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防止考官徇私舞弊,C错误。
3.D 材料中明清时期的官办书院数量显著增多、占比加大,结合所学可知,官办书院是政府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主要阵地,官办书院数量增多、占比加重体现专制制度逐渐强化的趋势,D项正确;元代书院发展曾短暂受挫,排除A项;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部分,并非“主体力量”,排除B项;科举制度始于隋朝,排除C项。
4.B 据材料“19世纪上半叶”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处于工业革命时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举办机构、授课方式的转变,体现了工业革命推动着教育变革,B项正确;A、C两项内容均不是根本原因,排除;自然科学进步对教育转型影响较小,排除D项。
5.B 唐宋时期,兼营刻书、售书的书肆,从集中于北方城市发展到江浙等南方城市,销售对象从士大夫阶层扩展到普通民众,刻印书目从传统经典扩展到通俗文学读物等,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化的根源在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B项正确;雕版印刷术推广只是技术条件,并非书肆兴盛的根源,排除A项;文化重心的南移是南方书肆兴盛的客观环境,并非根源,排除C项;科举考试范围扩大与街市中的“通俗文学读物,供普通民众阅读”等不符,排除D项。
6.C 据材料“今之书藏乃一府之公物,非一人之私有。不借不如不藏,不读不如不借”等可知,材料强调了晚清书院追求藏书的实用性价值,增强了其公益性功能,有利于书院向近代迈进,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书院藏书的用途问题,未涉及国家藏书的功能,排除A项;经世致用思想在明清之际就已经出现,排除B项;材料和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无关,排除D项。
7.B 根据材料可知,周恩来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强调文物保护对保持民族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B项正确;文物保护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也有助于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但A、C两项都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排除;历史本来面貌不是单纯靠保护文物就能够揭示,而是要经过史学研究才能揭示,排除D项。
8.D 据材料可知,承德避暑山庄的正门及外八庙的碑文用多种民族语言书写,是各民族交往交融和民族团结的见证,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D项;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是清朝时期各民族团结交往的历史见证,并非推动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排除A项;清朝时期通过战争、设立机构等多种措施有效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松散”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妥善解决”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9.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其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属于文化遗产,A正确。自然遗产更多地表现为自然演化的产物,良渚古城并不具备自然遗产的属性,排除B、C;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良渚古城显然不属于这一分类,排除D。
10.答案 示例
18世纪,大英博物馆诞生,在面向公众开放的前提下服务范围有限。(背景)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物品传入英国;英国的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提供了藏品;得益于收藏家的潜心收藏和胸怀,藏品来源于私人捐赠等;通过建立博物馆提升民族自信心。
19世纪以来,大英博物馆获得飞速发展,博物馆服务公众的职能有所增强。(背景)工业革命后英国国力强盛,暴力攫取了大量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文化遗产;藏品主要来自殖民掠夺和考古发掘;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提升,更多的人有兴趣参观博物馆。
20世纪以来,大英博物馆藏品更丰富,采用先进技术传播知识,服务范围扩展到世界。(背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世界各地经济文化联系的进一步加强,藏品可以通过电视等媒体向受众传播,各国博物馆相互合作。
大英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其发展过程折射了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和人类文明交流带来的文化传播现象。
解析 依据材料“1751年,他立遗嘱将私人收藏捐赠给国家”“后来以库克船长为代表的探险家提供来自澳洲及更远的世界的珍宝,进一步丰富了馆藏”“建立博物馆‘有益于增进不列颠的荣耀’”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物品传入英国;英国的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提供了藏品;得益于收藏家的潜心收藏和胸怀,藏品来源于私人捐赠等;通过建立博物馆提升民族自信心。依据材料“大英博物馆在19世纪的新获藏品,反映了英国基于海上霸权获致的日新月异的帝国势力。英国在埃及击败法国后,将法国在埃及收集的文物作为战利品运回英国,保存于大英博物馆”“有2000多年历史的帕特农神庙的大理石雕刻来自英国人……考古发掘”并结合所学得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国力强盛,暴力攫取了大量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文化遗产;藏品主要来自殖民掠夺和考古发掘;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提升,更多的人有兴趣参观博物馆。依据材料“考虑博物馆回报的时候应当优先考虑它给公众带来的教育红利的观点占了上风,博物馆坚持免费参观”“大英博物馆与各国博物馆合作举办……展览都获得成功”并结合所学得出,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世界各地经济文化联系的进一步加强,使藏品可以通过电视等媒体向受众传播,各国博物馆相互合作。最后进行总结,做到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