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同步
单元复习提升
易混易错练
易错点1 理解丝绸之路开通的原因
1.(2022福建龙岩期中)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为丝绸之路东段的畅通提供了保障;汉宣帝时在今新疆轮台设西域都护府,为丝绸之路西段的畅通提供了保障。据此可知,丝绸之路的畅通主要得益于( )
A.有效的国家治理 B.严密的制度设计
C.和谐的外部环境 D.强大的军事力量
2.(2023山东邹城期中)蒙古帝国时期,成吉思汗让商人自由经商,“为地方行旅谋安,于诸大道中设置卫士”,配给驿站一定数量的人和兽,以及食物、饮料等必需品,窝阔台通过征服高丽与西征,打通了东北亚到中亚的丝绸之路。这反映了蒙古帝国( )
A.游牧生活变为经商为主
B.促进了中华文明的传播
C.加快被征服地区的发展
D.重视丝绸之路的畅通
易错点2 辩证看待古代商路和贸易
3.汉代丝绸之路起自长安,经河西走廊与西域地区进行经贸往来;唐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南宋时期,广州、泉州、明州等地的海上对外贸易走向兴盛。这种变化趋势主要反映了( )
A.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B.统治者对外政策渐趋开放
C.东南沿海文化的影响力上升
D.造船航海技术的不断提高
4.(2023福建福州期中)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方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纺织品以及瓷器等,从长安运往西域,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些活动( )
A.推动了中外农业生产的发展
B.加速了技术近代化进程
C.促进了中西方物质生活交流
D.旨在拓展农耕文明范围
易错点3 近代以来世界贸易和文化的交流
5.(2023浙江杭州期末)中国历史上从外传入的瓜果蔬菜有很多。阅读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由来 名称举例 今名
“胡” 系列 多为两汉至唐时期由西北陆路 引入 胡瓜、胡桃、胡豆、胡蒜 黄瓜、核桃、蚕豆、大蒜
“番” 系列 多为南宋至元明时期由“番舶”(外国船只)带入 番茄、番薯、番椒 西红柿、红薯、海椒
“洋” 系列 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 洋葱、洋芋、洋白菜 洋葱、土豆、圆白菜
A.始终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B.说明中国饮食结构和其他国家趋同
C.反映了中国饮食文化兼收并蓄
D.从“胡”到“洋”反映中外关系趋向平等
6.(2023广东佛山一中月考)公元4—7世纪,茶陆续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并内化为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17世纪,中国茶传入英国,却一直伴随着关于饮茶合适与否的争论,焦点集中于经济、社会甚至健康等方面。这说明( )
A.地域差异影响文化的交流
B.东亚文明比欧洲文明开放
C.异域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
D.交通在文明传播中的作用
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考点1 古代中外贸易与文化交流
1.(2022全国甲,26)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2.(2022广东,5)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3.(2022浙江6月选考,6)中华海洋文明源远流长,海路绵延,联通中外。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认知,不正确的是( )
A.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
B.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商品远销东欧、北非
C.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明清时期,禁止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4.(2021北京,4)唐代以来,中国瓷器远销欧洲。明末“海禁”后,瓷器出口大幅减少,同时期日本学习中国制瓷技术,生产出色彩艳丽的伊万里瓷,在欧洲广受欢迎。清前期,景德镇出产的瓷器借鉴伊万里瓷的艺术设计,质优价廉,重新占领欧洲市场。中国瓷器再次畅销欧洲的原因是( )
①制瓷技术保持世界领先
②艺术设计注重借鉴创新
③官营制瓷业占主导地位
④国内民众的购买力下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考点2 近代以来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
5.(2022全国甲,33)
进口货物 占总货物的价值比(%)
1664—1670年 1731—1740年
胡椒 20.1 4.3
茶叶 0.02 9.26
咖啡 0.63 5.35
棉纺织品 62.59 65.35
上表是学者统计的17—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据表可知,该时期( )
A.生产方式决定进口货物价值占比
B.英国确立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
C.殖民扩张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变化
D.工业革命促进东西方贸易增长
6.(2020天津,13)下图是不同类型国家的进出口依存度变化示意图。该图适合用来说明 ( )
A.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
B.世界经济区域化的发展
C.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了滞胀
D.世界贸易全球化的加强
三年模拟练
1.(2022黑龙江哈尔滨九中三模)据《史记》记载,乌氏倮(人名)以畜牧起家,后来贩卖丝货,与关外戎王贸易,竟成巨富。秦始皇让其位同封君,列朝议事。这则材料可以佐证秦代( )
A.跨境丝绸贸易显现雏形
B.政府鼓励民众经商贸易
C.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并存
D.畜牧业为国民经济基础
2.(2023重庆巴蜀中学月考)在公元前4世纪前后的中亚、印度等地区的古墓中,发现有精美的中国丝绸残片,甚至出土了带有凤凰图案的中国丝绸;大约同一时期的希腊古典著作称中国为“赛里斯”(丝国)。据此可知( )
A.中国丝织技术开始西传
B.汉代以前中西交通往来已经出现
C.中国与欧洲建立了直接联系
D.汉代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明交流
3.(2023北京石景山一模)下图是1953年在泉州发现的一处墓碑的残碑。经学者考证,部分碑文为:“……至于大德三年(1299年)内,悬带金字海青牌面(元朝颁发给使者的凭证),奉使火鲁没思田地(伊利汗国)勾当,蒙哈赞(伊利汗国君主)大王特赐七宝货物,呈献朝廷,再蒙旌赏……”据此可知( )
A.泉州是元朝重要的贸易港口
B.元朝与伊利汗国贸易很频繁
C.元朝海上丝绸之路非常发达
D.元朝与伊利汗国有官方往来
4.(2023北京房山二模)明朝张燮在《东西洋考》中记载:“文郎马神(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南部马辰一带)初盛食以蕉叶为盘,及通中国,乃渐用磁(瓷)器。”非洲发现了大量明朝的陶瓷,如蒙巴萨发现的茶具。明朝永乐、宣德年间外销非洲的瓷器中,出现了带有伊斯兰风格的双耳扁瓶等。材料说明明朝对外贸易( )
①废止了明朝初期实行的海禁政策
②影响到亚非一些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
③推动了郑和下西洋持续开辟海外市场
④促进中国与亚非一些地区的文化交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2022河南开封三模)400多年前,它成立了,并面向所有市民公开发行股票,仅在阿姆斯特丹,股票的认购者就多达1143人,通过这种融资方式,它的资金远远超越了英国对手,最高时,它的投资总额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10倍。材料中的“它”( )
A.被英国皇室授予贸易特许权
B.承载为国家殖民扩张的使命
C.垄断了对美洲和非洲的贸易
D.是经济自由主义的主要体现
6.(2023山东威海期末)图1为1575年左右意大利佛罗伦萨根据中国瓷器样品制作的油-醋瓶;图2为1690年左右荷兰生产的装饰有中国图案的茶叶瓶。由此可知( )
图1 图2
A.欧亚地区生活习俗交融
B.国际贸易促进文化传播
C.茶文化推动了文明交流
D.全球贸易网络基本形成
7.(2022辽宁大连二模)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关于人类交往曾有一句名言:“理念与感情的自由交往,同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互换一样,扩大着人类的财富和满足人们普遍的富裕需求。”歌德的这一观念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得到印证。其表现在( )
A.经贸往来促进了世界和平
B.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
C.生产的国际分工愈发细密
D.经济一体化日益受到重视
8.(2022广东四校二模)世界贸易组织允许发展中国家成员方用较长的时间履行其义务,或者可以获得较长的过渡期。如在农产品关税削减上,发达国家在6年内使关税降低43%,而发展中国家成员方在10年内使关税降低23%。这说明世界贸易组织( )
A.损害了发达国家的利益
B.满足发展中国家的需求
C.促进了世界贸易自由化
D.规则由发展中国家制定
第9题为最佳项选择题。每一个选项的分值分别为3、1、1、0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9.(2021天津河北区二模)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2倍多。这主要说明( )
A.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加强
B.英国保持世界贸易独尊的地位
C.形成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D.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存在差异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张骞出使西域后,逐步形成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汉代,丝绸之路从中国到罗马帝国,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丝绸之路上流通着大量的、品种多样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商人、传教士和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遥远的东方。唐代,东南沿海有一条叫作“广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这是一条从广州出发,最终抵达波斯湾的重要航路。玄奘从印度带回很多佛教经典,并编写《大唐西域记》,介绍西域沿途地理风情。波斯文化影响中原文化,西域绘画技术传入。到了宋代,瓷器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特别是广州、明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大批瓷器从这些港口启运,源源不断地销往海外。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或酋长,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互通有无。利玛窦等人翻译《本草纲目》并将其介绍到欧洲,西方的基督教、天文和历法也逐渐传入中国。
——摘编自万明《海上丝绸之路与
中西文化交流》等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单元复习提升
易混易错练
1.A 2.D 3.A 4.C 5.C 6.A
1.A 根据材料“设置河西四郡”“设西域都护府”等信息可知,丝绸之路的畅通主要得益于汉代政府通过设置机构对这一地区进行了有效的治理,A项正确。
2.D 根据材料“成吉思汗让商人自由经商”“于诸大道中设置卫士”“打通了东北亚到中亚的丝绸之路”,可知蒙古帝国统治时期鼓励自由经商,重视丝绸之路的畅通,故选D项;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鼓励自由贸易、设置驿站针对的是蒙古帝国所有统治地区,并不单指被征服地区,排除C项。
3.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安史之乱后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这导致对外贸易的主要路线也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汉唐统治者的对外政策都比较开放,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南方经济地位的变化而不是东南沿海文化影响力的上升,故C项错误;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不是这种变化趋势反映的主要内容,故D项错误。
4.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后使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商业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促进了双方之间的物质生活交流,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外物品的交流与交换,与农业生产无关,排除A项;张骞出使西域处于西汉时期,加速技术近代化进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手工业品外传、西域各国奇珍异宝的传入,而非拓展农耕文明,故排除D项。
5.C 据材料信息可知,外来瓜果、蔬菜名称因传入历史时代不同呈现“胡”“番”“洋”等系列,随着社会发展,名称逐渐去外来化,融入本土饮食文化系统,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在发展历程中不固守传统,兼收并蓄的特点,故选C项;“始终”一词过于绝对,有通过海路传入的,排除A项;中国饮食结构与其他国家并不趋同,排除B项;“胡”反映从西域传入,“洋”反映从西方引入,无法得出中外关系趋向平等的结论,排除D项。
6.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朝鲜、日本属于中国周边邻国,受中华文化影响较早且深,而英国处于远离中国的西欧,受中华文化影响较少,故朝鲜、日本和英国对中国茶有不同的态度,这说明地域差异影响文化的交流,故A项正确;据材料无法得出东亚文明比欧洲文明开放的结论,排除B项;“交流融合”的表述与材料中英国对中国茶的态度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交通在文明传播中的作用,排除D项。
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1.D 2.A 3.D 4.A 5.C 6.D
1.D 据材料可知,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以丝织品、瓷器等手工业品为主,这表明宋代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故D项正确。香料、珍珠等奢侈品并非基本生产资料,排除A项;汉朝时,海上丝绸之路已开辟,排除B项;宋代外贸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而非主要来源,排除C项。
2.A 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既有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也有广东、福建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在瓷器上绘制欧风图像,这反映了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故选A。据材料并不能断定出口的瓷窑产自官窑还是民窑,故B错误;广州等地瓷窑生产的瓷器绘制欧风图像是为了适应国外市场的需求,并不能体现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故C错误;重农抑商政策贯穿封建社会始终,D错误。
3.D 明清时期并未禁止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只是严格限制,比如清代曾指定在广州等进行对外贸易,故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知识拓展 清代垄断对外贸易的机构——广州十三行
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十三行口岸洋船聚集,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
4.A 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瓷器远销欧洲,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的制瓷技术高超,领先世界,根据材料可知,清前期进行技术创新,为重新占领欧洲市场创造了条件,①②正确,故A项正确。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③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古代瓷器出口状况,未涉及国内市场情况,④错误,排除B、C、D三项。
5.C 从表格信息看,1664—1670年,胡椒的进口占总货物的价值比远高于茶叶和咖啡,而到了1731—1740年,胡椒、茶叶、咖啡的进口占总货物的价值比却相差不大,说明该时期英国人的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与英国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有关,故选C项。材料中的两个时期,英国都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生产方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A项;B项与材料所述现象无必然联系,排除;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排除D项。
6.D 根据材料无法得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的变化情况,没有提及世界经济区域化,故B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经济陷入“滞胀”,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1980—1996年间,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增强,体现了世界贸易全球化的加强,故D项正确。
三年模拟练
1.A 2.B 3.D 4.D 5.B 6.B 7.B 8.C 9.A
1.A 根据材料可知,乌氏倮与关外戎王进行贸易而成为巨富,这可以佐证秦代跨境丝绸贸易显现雏形,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政府对经商贸易的态度,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2.B 根据材料“公元前4世纪前后”“中亚、印度等地区的古墓中,发现有精美的中国丝绸残片”“大约同一时期的希腊古典著作称中国为‘赛里斯’(丝国)”可知,在公元前4世纪前后,也就是汉代之前,中国的丝绸已经传播到了中亚、印度甚至是希腊地区,故选B项;“开始”一词无法由材料得出,排除A项;欧洲有丝绸记载,不代表是中欧两地建立了直接联系,也可能是通过其他地区间接传播的,排除C项;“汉代”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公元前4世纪前后”,排除D项。
3.D 据“1299年”“元朝颁发给使者的凭证”的内容中,“伊利汗国”和“元朝”之间是“奉”和“赐”的关系、“呈献”和“旌赏”的关系可知,元朝与伊利汗国有官方往来,故选D项;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元朝与伊利汗国有官方往来,并未涉及贸易频次,排除B项;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4.D 明朝的海禁政策并没有因为明朝对外贸易而废止,故①错误;题干提到印尼最初用蕉叶为食盘,后来与中国有了交流之后就逐渐用瓷器,蒙巴萨用明朝的陶瓷做茶具等说明明朝对外贸易影响了亚非一些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故②正确;郑和下西洋只进行了七次,之后就没有了,所以并没有持续开辟海外市场,故③错误;印尼人用瓷器、非洲发现明朝的陶瓷和外销非洲的瓷器具有伊斯兰风格,说明明朝对外贸易促进了中国与亚非一些地区的文化交流,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5.B 材料描述的是荷兰东印度公司,这是荷兰为了进行对外殖民扩张设立的公司,承载着为国家殖民扩张的使命,B项正确,排除A项;荷兰东印度公司并未垄断美洲和非洲的贸易,排除C项;这一时期推行的是重商主义,排除D项。
6.B 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连为一个整体,东西方国际贸易的往来,使中国文化影响到西方,故出现材料中的现象,选B项;材料强调中国文化的传播,而非生活习俗交融,排除A项;C项只是材料的一层意思,不能解释“佛罗伦萨根据中国瓷器样品制作的油-醋瓶”,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亚欧的贸易网络,不能得出“全球贸易网络基本形成”的结论,扩大了概念,排除D项。
7.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地之间往来,密切了各地之间的联系,即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而不是经贸往来,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推动生产的国际分工愈发细密,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一体化日益受到重视,排除D项。
8.C 材料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减税情况,降低关税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促进了世界贸易自由化,C项正确;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商品竞争力强,关税减让虽然较多、较快,但并不会损害其利益,排除A项;世贸组织的规定只是对发展中国家给予一定的照顾,并不是满足其需求,排除B项;世贸组织虽然有照顾发展中国家的规定,但是其规则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商定,排除D项。
9.A3分C1分D1分B0分 材料主要反映出两层信息:一是指出了在1900年世界贸易中,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占的比重,二是指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总额迅猛增长。对此信息进行解读,各国贸易所占份额的比重以及贸易总额增长,说明了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紧密,这种紧密的联系,反映国与国之间经济相互依存度的加强,故A项是最佳选项。材料表明1990年,英国的贸易份额占19%,这一比例虽然超越了其他国家,但优势并不明显,不能说明“独尊”地位,故B项错误。根据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占份额总和并结合所学可知,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但是这一选项不能把题干中贸易额增多的信息涵盖进去,故C项不是最佳选项。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干主旨,故D项不是最佳选项。
10.答案 示例一
论题:丝绸之路推动地区文明进程。
阐述: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文化传入西域,西域文化也大量流入中原,西域音乐对唐朝及以后的音乐产生了很大影响。杂技在中原有悠久的历史,在吸收了西域的杂技后,更加丰富多彩,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在中国开花结果,佛教的石窟、造像、壁画等都是文化交流的艺术结晶。丝绸之路的开辟,大大地推动了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地区物质文化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
示例二
论题:四大发明的西传推动西方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型。
阐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加速了欧洲封建阶层的衰落,为欧洲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武器条件;指南针推动了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有利于西方的资本原始积累;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四大发明在欧洲的传播促使西方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型。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汉代,丝绸之路从中国到罗马帝国,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商人、传教士和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遥远的东方”“玄奘从印度带回很多佛教经典,并编写《大唐西域记》,介绍西域沿途地理风情。波斯文化影响中原文化,西域绘画技术传入”等信息可知,本题主要论证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可以将“丝绸之路推动地区文明进程”作为论题,从丝绸之路对文化与经济交流的影响等方面论证;也可以将“四大发明的西传推动西方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型”作为论题,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西传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