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
【基础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这几天,三次经过黄河,仿佛一时间跨越了千年的时空。黄河有像母亲一样的胸襟和情怀,才有了巴颜喀拉山的浩瀚与辽远,才有了草原上那一条条洁白如练的湾流,才有了黄河的一路奔腾。
来到兰州,既是黄河的情义,又是水的情怀。曲与直,似乎都在预料之中。庆幸的是,黄河忽然在这里拐了个弯,画出了九条绚丽的弯道,积沙堆成了河湾滩、丁家滩、张家滩、北西滩、南面滩等大大小小的滩头湿地。它们像是一环环生命的脉搏,涌动在兰州盆地,使兰州从此成为第一个接纳黄河的城市,成为第一个与之相守的城市。
黄河在兰州,不仅是一条河的符号,更是兰州人的精神家园。冬日的黄河,已隐藏起激情与咆哮,它从容不迫,悠然地流,浅浅地唱。就像交响乐中的协奏曲,奏出的是黄河冬日优美抒情的叙事情怀,演绎的是黄河不争不急的无我胸怀,诉说的是黄河情深义重的赤热忠义。经过黄河,对兰州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于我倒却是生命中的段段旅程,总有所触动。
1.文中画横线处改为:涌动在兰州盆地而像是一环环生命脉搏的它们使兰州从此成为第一个接纳黄河并与之相守的城市。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
2.请简要解释文中的加点词“从容不迫”“旅程”的含义。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喻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与其说《你好,李焕英》是贾玲拍给母亲的电影,更不如说,她在借电影里的时空倒流,回去见母亲最后一面,与年少的遗憾达成和解。曾经我们总以为父母还能陪我们很多年,可后来我们才明白,最让人悔恨的莫过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百年孤独》里说:“父母是隔在我们和死亡之间的席子。”父母不仅要给予我们爱与保护,还要给我们带来心灵上的寄托。
在不断出现的笑点里,却暗藏着一条线,穿越时空的贾晓玲想帮母亲改变命运,希望她能像阿姨王琴一样,事业成功家庭富足,有个上名牌大学拿8万月薪的孩子,但年轻的母亲却总说,只要活得健康开心、快乐幸福就好了。影片最后,贾晓玲终于醒悟过来,穿越回去的不只是自己,还有母亲,贾晓玲想方设法让母亲高兴,母亲又何尝不是想方设法满足孩子呢?
( )。也正是在这样的欢声笑语中,如此荒诞的故事里,离别才显得那么难受,现实才显得那么残酷。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互文”的修辞,让影片的层次丰富,让情感有了宣泄的去处。
B.这种情感的“互文”,让影片的层次更丰富,让情感有了宣泄的去处。
C.这种“互文”的修辞手法,让影片的层次丰富,让情感有了宣泄。
D.这种情感的“互文”,让情感有了宣泄的去处,让影片的层次更丰富。
5.下列各项中,和划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B.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C.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D.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二、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
题五丈原武侯庙
(金)郝中
筹笔无功事可哀,长星飞堕蜀山摧。
三分①岂是平生志,十倍②宁论盖世才。
坏壁丹青仍白羽,断碑文字只苍苔。
夜深老木风声恶,尚想褒斜③万马来。
【注】①三分: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相见时,即定下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战略计划。②十倍:刘备临死前曾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③褒斜:即褒斜道,诸葛亮伐魏多次由此道出兵。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诗歌题目可以看出,本诗是诗人拜谒武侯庙有感而发所作的咏史怀古诗。
B.颈联上句写武侯庙内的景象早已不复当年,坏墙上诸葛亮的壁画已不可见。
C.颈联下句写残毁的碑石上已生满了青苔,从中可以看出武侯庙的破败荒凉。
D.尾联运用想象,通过深夜风吹林木之声想到当年蜀军北伐时万马奔腾之景。
7.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诸葛亮的形象的?请结合诗的前两联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常为古代诗歌意象。如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衬出蜀道上山峰之高峻;《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则用“__________”写震动山谷的巨大声响。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的结局。
(3)古代的文人墨客似乎有无穷无尽的咏愁叹怨之情。请写出包含"愁"字的两句古诗:“_________,_____”。
【综合训练】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写家
刘建超
老街把手艺活做得精湛的人称之为“家”。在老街,你字写得好,写家;你戏唱得好,唱家;你武艺练得好,练家……能被冠之为“家”就是最高的赞誉,说明你手艺活做得好,为人处世德行还高。高德位就是老街的写家。
高德位自幼酷好书法,三岁跟着爷爷练习书写,八岁便“正草隶篆”四体皆能,年方二十就已在老街成名。
时年,老街人众筹资金,重修千年古寺清凉寺。耗时两年,清凉寺修葺一新。寺庙征集“清凉寺”题字,便在寺门口处,立有巨型空白石碑,备足笔墨。
但凡写家皆可来题字,只要题写的寺名,满月无人擦去重写,即可入选。
每日,文人墨客乡绅贤达都会聚于寺庙碑前,对碑上的题字评头论足。碑上写家所题之字,大都过不了两天就被替换。
有人请出“李半街”。
“李半街”在老街可是大名鼎鼎,老街有半条街的商铺牌匾,都出自他的手。
“李半街”提笔写下“清凉寺”后,便无人再来抹碑题字,转眼半月过去。
五月十五,高德位陪母亲来寺庙烧香拜佛。高德位看到石碑前围了许多人,问清缘由,也凑近看字。他边看边自语,字是磅礴,少些隽永。
毛头小子竟然敢对“李半街”的字评头论足,有人揶揄地说,别光说不练啊,有本事也来两笔。
高德位年轻气盛,挽起袖子,说,也不是不可啊。
他拿起抹布,在众人的惊呼声中,擦净石碑,提起毛笔,饱蘸墨汁,略微思索,笔走龙蛇,写下“清凉寺”三个字,扶着母亲离去。
有人把高德位胡闹清凉寺的事传给“李半街”。他也很是诧异,来到寺庙石碑前,端详着石碑上的字,足足有半个时辰,留下四个字:后生可畏。
高德位题写的“清凉寺”被寺庙制成金匾,悬挂在山门殿上。
老街人把写家戏分成三个阶段:初级阶段的写家,书法是没有人要也给写,刚琢磨出些门道,迫不及待要显摆,见到熟人就主动给人家写字,先混个脸熟也很重要啊;中级阶段的写家,书法是有人要了才给,好歹混得小有名声,写了不能白写,可以有润格贴补家用;高级阶段的写家,书法是要了也不给写,书法作品金贵了,不会轻易出手,也颇为爱惜名声。
高德位的书法在老街是哪个阶段还真不好定性。
他家境并不富裕,幼年练习书法,纸墨笔砚是供给不及的,只能蘸着水在石板上写字。上了中学,他将木炭磨碎,过细箩,兑水调制墨汁。他去搜集包装纸、香烟盒、旧报纸装订成练习册。即便如今他在老街已经成名,依然拮据节俭。
老街人厚道,不会当面送他文房之物。他早上打开大门,门墩上经常有街坊四邻送来的笔墨砚台,从不留姓名。
高德位出名后,每年过春节,他都要在大门外,支起个书桌,义务为老街人写对联,从不间断。
老街不少的写家就是靠过节写对联,赚俩钱贴补家用。
高德位的行为,自然遭到不少写家议论:你高德位也是老街名家,支摊儿写对联与你身份不符,还不收费,这不是摆治惹同行吗?
高德位笑笑说,老街人待我厚道,逢年过节给街坊写个对联,添点福气增加点喜气。我也就写写字这点能耐,计较啥啊?
你说高德位不计较?他还真是计较。
毕伍是洛城一军政要员的儿子。他有几位富家子弟的朋友,听说高德位是老街出名的写家,便携礼来到老街,上门求字。毕伍见到高家破落,高德位衣衫褴褛,面色饥黄,他的言行渐骄横轻慢。
高德位也不言语,将要员儿子所送礼品掷至门外,转身进里屋,不再搭理。
毕伍没求到字,灰溜溜返回洛城,向他父亲告状。
他父亲说,早就听说高德位为人耿直,他给乡邻所书,历来分文不取,必是你造次骄横。
毕伍低头不再言语。
高德位六十七岁病逝。
那年,他的身体状况已经很差。年三十,还是摆出桌子,拿出笔墨为街坊四邻写对联,他从白天写到黄昏。
风冷天寒,排在后面等待写春联的乡邻,看他身体虚弱,不忍打扰,便散了回家,他们把空白对联贴在大门上。
老街把空白对联叫贴“甜对子”,这个“甜”不是蜜糖的意思,而是清淡无味之意。写了字的对联叫“咸对子”,意思是有了滋味。
暮色四合,天空飘下片片雪花。高德位喝了点热汤,就让儿子搀扶着,打着油布伞,挨家挨户去寻找贴了“甜对子”的人家。他一手掌灯,一手挥毫,认真地把一家一家的“甜对子”写成“咸对子”。
大年初一,看到自家大门对子由“甜”变“咸”的乡邻,心有感激,相约来到高家府上,给高德位拜年。
高德位已在睡梦中仙逝。老街大雪皑皑。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画线句有点题作用,既肯定了高德位的技艺和人品,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张本。
B.“李半街”大名鼎鼎,被擦去题字后却称赞“后生可畏”,体现长者的谦让与宽容。
C.小说插叙高德位的生活经历,意在解释他的书法在老街三个阶段不好定性的原因。
D.高德位在毕伍求字时的“计较”,与上文的“不计较”形成反差,突出其自尊自重。
2.关于高德位逢年过节义务为乡邻写对联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德位破坏行业规则,引起同行不满,但他不以为意,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回馈乡里。
B.“高德位六十七岁病逝”,以倒叙手法设置悬念,引出他带病为乡邻写对子的情节。
C.百姓把没有写字的空白对联叫做“甜对联”,暗含了他们对甜蜜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D.“搀扶”“打伞”“一手掌灯,一手挥毫”等动作描写,细腻感人,将小说推向高潮。
3.文章结尾颇有韵味,请简要赏析。(4分)
4.小小说往往注重表现“特定环境里生存的市井人物风情”,请简要分析本文中“老街”这一环境的特点。(6分)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楚武王侵随,使蘧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随人使少师董成。
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赢师以张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 ”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
王毁军而纳少师。
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贏,其诱我也,君何急焉 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拴肥脂,粢盛丰备,何则不信 ”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脂’,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疲蠡也,谓其备脂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裡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令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
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摘编自《左传·季梁谏追楚师》)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
B.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
C.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
D.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师,春秋时期楚国设置的辅佐君主的官职。北周后,历代多沿置,与少傅、少保合称“三孤”。
B.“随人使少师董成”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两句中的“成”字含义不同。
C.“少师得其君”与“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鸿]宴》)两句中的“得”字含义相同。
D.“故务其三时”与“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两句中的“务”字含义相同。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王想攻打随国,但由于随国一直与汉东小国的关系比较好,又有季梁的出谋划策,所以楚王又不敢轻举妄动。
B.楚王采纳了斗伯比的“欲擒故纵,骄兵必败”的策略来对付随国,被季梁识破,由此可以看出季梁的聪明才干。
C.斗伯比认为扩张军队、增加装备、用武力威胁邻国的做法不可取,这样会使邻国因为害怕而联合起来对付楚国。
D.季梁的观点无疑是值得肯定的,所以能使“随侯惧而修政”,由此也可以看出随侯是一位善于听取谏言的君主。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楚之贏,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
(2)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9.随侯与季梁对取信于鬼神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3分)
2024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答案与解析
【基础训练】
1.示例:①原文使用了四个短句,节奏明快,更符合原文风格。②原文使用短句,以“它们”开头,紧承前文,衔接更加紧密;四个短句前后连贯,表意更加清晰而充分。
2.①从容不迫:镇静沉着,不慌不忙;这里形象地写出了冬日的黄河隐藏起激情与咆哮,悠然、缓慢地流淌。②旅程:旅途,旅行路程;这里写“我”经过黄河,总有所触动,这是“我”生命中的一段段经历和路程。
3.排比。①丰富内容:“才有了……才有……才有……”的排比修辞使内容丰富,突出了黄河有像母亲一样的胸襟和情怀。②增强语势: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排列连用,更强烈地赞叹了黄河胸襟宽广,情怀博大。
4.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根据前文“贾晓玲想方设法让母亲高兴,母亲又何尝不是想方设法满足孩子呢”说的是情感的“互文”,此处应以“这种情感的‘互文’”作句子的主语,排除AC;
再结合下句“这样的欢声笑语,如此荒诞的故事”说的是情感的表达,故应该先说“影片的层次”后说“情感的宣泄”,排除D。
故选B。
5.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划线句“席子”运用了比喻修辞,将“父母”比作“席子”。
A.“复关”是借代,以地名代“氓”。
B.“春风十里”是借代,以诗句代“扬州”。
C.“愁攀援”是拟人。
D.“雪”是比喻,以“雪”喻浪花。
故选D。
6.B
【解析】“坏墙上诸葛亮的壁画已不可见”错误,颈联上句意思是坏墙上的诸葛亮画像仍然手挥白羽扇,并非“已不可见”。
7.①首联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叙述诸葛亮筹划北伐终未成功,身死陨灭动摇蜀汉根基的史实,展现了他悲剧英雄的形象。②额联运用典故,通过“三分天下”“十倍曹丕”表现了诸葛亮的远大志向和雄才大略。(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8. (1)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熊咆龙吟殷岩泉
(2)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3)示例一: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示例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示例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综合训练】
1.(3分)B(“谦让与宽容”错。)
2.(3分)C(“暗含了他们对甜蜜生活的憧憬和向往”错。)
3.(4分)①第一句“仙逝”交代人物结局,含有对高德位的敬重与尊崇,与上文的喜庆氛围形成落差。②第二句暗示高德位如“雪”般美好崇高的美德,增添小说的含蓄美。(每点2分)
4.(6分)①老街有浓郁的文化气息,把各行各业手艺精湛、德行高尚的人称为“家”。②老街民风淳朴,乡邻悄悄给高德位送文房之物,做好事从不留名。③老街人彼此关爱、知恩图报。乡邻不忍打扰身体虚弱的高德位,贴空白对联;高德位在遭受质疑、身体虚弱情况下,坚持义务为乡邻写对联,反哺乡邻。(每点2分)
5.A
【解析】原文标点为: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
6.C
【解析】B项,“随人使少师董成”中“成”是“和谈”的意思,“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中“成”是“形成,成为”的意思,因此二者意义不同。C项,“少师得其君”中“得”是“得到”的意思;“吾得兄事之”中“得”是“应该,应当”的意思,因此两者意义不同。D项,“故务其三时”与“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中“务”都是“从事”的意思。
7.A
【解析】“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告诉我们,因为楚国对汉东小国的威胁,迫使汉东小国组成军事联盟,因为利益才组合一起,所以很难离间。并不能说明随国一直与汉东小国关系好。
8.(1)楚军的疲弱,可能是引诱我们上当,君王何必急于出师呢 我听说小国之所以能抵抗大国,是因为小国得道而大国无道。
【解析】“赢”“小、大”“敌”每个1分,句意1分。
(2)现在人民在挨饿而君王仍纵情享乐,祝史在祭神时虚报功德,我不知道这样做如何能抵抗大国啊。
【解析】“馁”“逞欲”“矫举”每个1分,句意1分。
9.随侯认为上供毛色纯正、膘肥体壮的牲畜,丰盛的黍稷便能取信于鬼神,(1分)而季梁认为取信于鬼神的前提是取信于民,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再致力于祭祀鬼神,才能真正取信于鬼神。(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楚武王侵犯随国,派蘧章去求得成功,军队驻扎在瑕地等待谈判的结果。随国派少师来主持和谈。
斗伯比对楚王说:“我们不能在汉水以东得志,全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啊。我们扩大军队,增加装备,以武力威胁邻国,他们因害怕而联合起来对付我国,因此很难离间他们。汉水以东的国家中,随国是最大的。如果随国扩张自己,必定会抛弃那些小国。小国离散,楚国就可以从中获利。少师这个人一向狂妄自大,请让我们的军队假装疲弱来使他更加傲慢。”熊率且比说:“随国有季梁,这样做有什么作用呢 ”斗伯比说:“这是为以后做打算。少师很得他们君主的信赖。”
于是楚武王故意以军容疲弱的状态来接待少师。
少师回去后,向随侯请求追击楚军。随侯准备答应他。季梁阻止随侯,说:“上天正在帮助楚国。楚军的疲弱,可能是引诱我们上当,君王何必急于出师呢 我听说小国之所以能抵抗大国,是因为小国得道而大国无道。什么是道呢,就是忠于人民,而且能得到鬼神的信任。君王考虑如何利民,就是忠;祝史端正言辞向神灵祭告,就是信。现在人民在挨饿而君王仍纵情享乐,祝史在祭神时虚报功德,我不知道这样做如何能抵抗大国啊。”随侯说:“我上供的牲畜毛色纯正,膘肥体壮,祭器里的黍稷也很丰盛,怎么不能取信于鬼神呢 ”季梁答道:“人民才是鬼神的主人啊。圣明的君主总是先把人民的事情办好,再致力于祭祀鬼神。所以在进献牲畜时祷告说“请看献上的牲畜多么肥壮啊’,意思是说国内的百姓普遍富有,他们的牲畜肥壮而不断繁殖,没有生病,各种牲畜都十分充分。在奉上黍稷时祷告说“请看献上的黍稷多么洁净而丰盛啊’,意思是说今年春夏秋三季都没有灾害,国内百姓多么和睦,收成多么好。在进献美酒时又祷告说“请尝尝我们用好米酿成的美酒吧’,意思是说我国上下都有美德,不干违心的事。由此可见,所谓馨香,就是没有谗言和邪行。所以能够忠心从事三时的农作,讲习五教,亲睦九族,虔敬地祭祀鬼神。因此百姓都很和睦,鬼神也就会赐福,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很成功。如今,百姓各有自己的心事,鬼神也就没有了主人,光靠您的祭礼丰盛,又怎么会求得鬼神降福呢 您还是先整顿内政,亲近周边兄弟国家,也许可以避免灾祸吧。”
随侯感到恐惧,于是整顿内政,楚国也不敢侵犯随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