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共32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共32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0 15:11: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汉朝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由平民缔造的帝国。它继承秦的遗产,以几十年的经营,创建出一套政治制度,而成为封建时代的楷模。新生的汉民族无所畏惧,敢与彪悍的匈奴帝国对抗,深入南方不毛之地拓土;它对外界又充满好奇,迈开向西寻珍宝的脚步,走出一条丝绸之路。在世界历史上,它与罗马帝国从所控制的地域和存在的时间上相提并论,两个巨人一东一西,遥相对峙。
——《看得见的中国史·汉》
目录
CONTENTS
一、大一统国家的重建: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二、大一统国家的巩固:西汉的强盛
三、大一统国家的困境:东汉的兴衰
四、大一统国家的气象:两汉的文化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 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时间:公元前202年
国号:汉
都城:长安
建立者:刘邦(汉高祖)
(一)西汉的建立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汉高祖 刘邦
汉景帝 刘启
汉文帝 刘恒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史记》
材料二:汉兴,扫除繁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汉书 景帝纪》
思考:材料一说明汉初面临什么社会问题?
材料二说明汉初统治者采取什么统治措施?体现了什么治国思想?
战争破坏、经济凋敝、国力衰弱
措施:“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提倡节俭
黄老之学
清静无为
(二)汉初出现“文景之治”
1.原因:
1.原因: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二)汉初出现“文景之治”
(1)思想上: 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2)经济上: 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重视农业生产。(原因:吸取秦亡教训;汉初经济凋敝)
无为≠无所作为,而是积极无为。
无为=不妄为=顺天而为,与民休息,提倡仁义和德政。
【黄老无为】兴起于战国。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诸家观点。黄老之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与民休息”。
(3)政治: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① 汉承秦制: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制度。
② 有所损益:地方实施郡国并行制。
概况:刘邦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除,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一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影响:
积极:给王国较大自主权,客观上维护了刘氏政权,促进了经济发展。
消极:王国势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引发七王之乱。
1.原因:
1.原因: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二)汉初出现“文景之治”
(1)思想上: 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2)经济上: 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重视农业生产。(原因:吸取秦亡教训;汉初经济凋敝)
(3)政治: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① 汉承秦制: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制度。
② 有所损益:地方实施郡国并行制。
2.含义:文帝、景帝时期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稳定,史称 “文景之治”
终于轮到孤上场了!
不是孤不低调,
只是实力不允许……
二、西汉强盛:汉武帝时期
思考:汉武帝继位时面临哪些问题?
丞相田蚡(fén)强行请求占用少府之地扩建宅第,武帝愤怒的说到,要不我把武库之地也给你吧!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商人)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可守。
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
诸侯势大,威胁中央
思想不一,一尊未定
土地兼并严重,商人暴利,阶级矛盾尖锐
汉武帝为解决问题分别采取什么措施?
丞相权重,威胁皇权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一)政治大一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中央官制:实施内外朝制度
(1)含义:中朝(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外朝又称外廷,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九卿组成的官僚机构。
(2)影响:它加强了皇权对国家各方面的控制;随着中朝势力的膨胀,导致以后宦官、外戚专权的出现。
二、西汉强盛:汉武帝时期(从“无为”到“有为”)
中朝:皇帝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决策。尚书令权力日显。
外朝:以丞相为首三公九卿组成。且布衣为相。
虽置三公
事归台阁
相权一分为二
(1)推恩令
其它:酎金夺爵、
附益法
余子(归郡管辖=收回中央)
嫡长子
含义: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余子分封为列侯,列侯归郡管辖。
意义:王国越分越小,诸侯王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附益之法:严格限制诸侯王结交宾客。
酎(zhòu)金夺爵: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又借口诸侯王所献酎金的斤两、成色不合规定,废诸侯106人,此后,还以种种罪名废去一些诸侯,到汉武帝末年,汉初所封王国铲除殆尽,藩国的威胁自此消除。
“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
(一)政治大一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地方管理,强化中央集权
(一)政治大一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地方管理,强化中央集权
(2)监察制度:设置刺史制度
把全国分成了13个州部,每州设立刺史一名,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以“六条问事”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且刺史也不受丞相的制约,而是直接隶属于中央的御史中丞和御史大夫,且刺史的俸禄很低,只有六百石,这往往能够促使他们为了追求更高的待遇而加紧监察,取得业绩。可谓是位卑权重。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又置司隶校尉,专门监察京畿七郡及朝廷百官
目的:促进地方监察,强化地方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一)政治大一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地方管理,强化中央集权
(3)选官制度:察举制
①方式:自下而上推选(以官举士)
②标准:“孝廉”(品行)
③评价:积极:拓宽人才选拔的范围,扩大统治基础,任免权由中央掌握,加强中央集权;
消极:容易任人唯亲;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难,难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4)社会治理:任用酷吏,打击豪强、游侠等。
b、选官制:察举制
3、汉朝(汉武帝)
军功爵制
察举制
血缘
品德
2、春秋战国
世卿世禄制
军功
1、夏商西周
选官制度的变化
由地方行政长官依照一定标准向中央举荐,再由中央考核选用
——前期利于选拔人才;后期世家大族日益把持选官大权
地方官员往往推荐名门望族的子弟,而不问学识品格,被察举者名不副实。
选官标准:
选官过程:
品行、才能
二、汉武有为的千秋自信 ——西汉的强盛
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 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铸五铢钱。
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重农抑商,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
抑制富商大贾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收入。
抑制工商业者。
均输:设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地贩卖。
平准: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掌管物价的官吏,利用均输官所出物资,根据市场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作用:1.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大商人垄断市场。
2.打击商人囤积居奇,市场物价得以保持稳定。
(二)经济大一统(加强中央对经济的垄断)
算缗: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
告缗:鼓励知情者揭发瞒报不报或自报不实者。凡揭发属实,即没收被告者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奖励告发者一半财产。(一缗为一千钱,一算为一百二十文钱)
二、汉武有为的千秋自信 ——西汉的强盛
(2)经济:①改革币制②盐铁官营③均输平准④算缗告缗
改革币制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武帝时发行五铢钱,由中央上林三官统一铸造。
均输平准
各地设均输官
京师设平准官
盐铁官营
政府垄断盐、铁
的生产和销售
算缗告缗 算缗:对工商业者等征收财产税。
吿缗:鼓励揭发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规定把没收违令者资财的一半奖励给告发人。
影响: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地方豪强,加强中央集权
思考:董仲舒提倡的新儒学是怎样的?
(三)思想大一统:董仲舒“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发挥先秦儒家的伦理观,将其概括为“三纲”,又特别阐发了《公羊春秋》的“大一统"思想。董仲舒学大量借用了阴阳家的思想因素,这尤其表现在其“天人感应”理论上。另外董仲舒对法家思想也有所吸收,不否定刑罚的统治作用,认为天有阳、阴,故治有德、刑,德为阳,刑为阴,德主刑辅,不可偏废。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代思想家、政治家。
(外儒内法,济之以道,兼采百家)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目的:加强君权,抑制暴政 。
“天人合一”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为儒学披上神学的外衣,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1.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材料二: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材料三 :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1.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材料四: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是“天意”、“天志”的自然法规。
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名和诸侯应该服从他,认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限田、薄敛、省役。
材料五:
“三纲五常”
发挥儒家仁政思想
目的:维护等级制度和稳定统治秩序
目的:缓和阶级矛盾
1.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积极:①确立了儒学独尊地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君主专制统治。
消极:结束了百家争鸣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君主专制统治;有利于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
加强君权。
告诫统治者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1.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 (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3.董仲舒的新儒学的特点: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糅合道家、法家以及阴阳五行家的思想而形成新的儒学,外儒内法,带有神学倾向。
教官:五经博士
教科书:五经(儒家经典)
生源:多为贵族子弟,也有少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
汉代学校系统
官学
中央官学——
太学
地方官学
——郡国学
政治管理人才
做官
察举制
私学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四)开拓边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1.北击匈奴,设置河西四郡: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2.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出现了是著名的“丝绸之路”;派使臣出使大秦。
3.行政管理: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4.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
二、西汉强盛:汉武帝时期(从“无为”到“有为”)
(四)对外:积极开拓疆土
1.平定匈奴:设置河西四郡
2.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3.设置西域都护府。
4.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
◎丝绸之路路线图
意义:
(1)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2)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
张骞出使西域具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延续大一统:东汉王朝的兴衰
(一)王莽篡汉,建立新朝
新朝末年,国家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爆发了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在起义军的攻势下,公元23年,王莽政权被推翻。
外戚干政
政治黑暗
土地兼并
赋税沉重
社会矛盾激化
社会动荡不安
流民问题
社会动荡
公元9年
外戚王莽建立新朝
王莽新政,是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采取的“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王田""私属"制)、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改制遭到了大地主、贵族、商人的利益强烈反对;贪官污吏利用改制加重人民的负担;措施不切实际,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导致了农民起义。
三、延续大一统:东汉王朝的兴衰
(二)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汉光武帝)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光武中兴:东汉初年,刘秀采取各种措施稳定政局,促使社会经济再度发展。
措施 作用
政治
经济
文化
加强皇权
节省开支,提高工作效率
缓和阶级矛盾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缓和阶级矛盾
继承汉朝尊崇儒学传统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释放奴婢
重视儒学
三、延续大一统:东汉王朝的兴衰
(三)东汉中后期的政治与社会问题
1、宦官外戚交替执政(本质上是皇权强化的产物)
党锢之祸:汉桓帝以后,东汉朝政长期被宦官把持,一些正直的官员、士大夫、太学生上书揭露宦官的罪行,反被宦官诬告为“党人”逮捕入狱,并扩大禁锢范围,史称“党锢之祸”。
三、延续大一统:东汉王朝的兴衰
(三)东汉中后期的政治与社会问题
2、豪强地主崛起,形成地方割据,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
材料:(东汉豪强地主南阳樊氏)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司马彪《续汉书》
追随刘秀一统天下的大将,成为朝廷新贵,权倾朝野,并逐渐形成“累世公卿”集团,即豪强地主。他们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形成自成一体的庄园(田庄经济)。
军事:掌握着私人武装、坞堡。
政治:把持着中央和地方政权;
经济:大量兼并土地;
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黄巾起义,地方拥兵自重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大一统之深思——两汉衰亡探因
西 汉
东 汉
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
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
外戚王莽篡汉改新
皇帝年幼,外戚宦官轮流专政
政治黑暗腐败,正直官员被镇压
豪强势力强大,土地兼并严重
比较西汉与东汉衰亡的原因,给后世留下怎样的历史教训?

重视民生
保障
民生
抑制兼并
选贤任能
四、回望大一统:灿若星河的两汉文化
分类 内容 影响
史学 ①西汉司马迁:《史记》
②东汉班固:《汉书》
文学 汉赋、乐府诗、五言诗
科 技 医学 ①《黄帝内经》
②《神农本草经》
③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数学 《九章算术》
其他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周髀算经》;③东汉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著《灵宪》
农学 ①《氾胜之书》;②《四民月令》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被誉为“医圣”
促进中国、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占有重要地位
课堂小结:
西汉与东汉(公元前202年——220年)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西汉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二、西汉强盛: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上:设立中朝,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设刺史和创立察举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经济上:将铸币权收归中央,铸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和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军事上:平定匈奴,设置河西四郡;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设置西域都护府;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
三、西汉的衰亡:公元9年,王莽篡权改制失败;公元23年,赤眉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25年西汉宗室刘秀建立东汉。
东汉:
东汉建立和“光武中兴”——东汉中期外戚宦官专权、党锢之祸、豪强势力崛起以及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黄巾军起义,形成军阀割据局面,东汉统治名存实亡。
两汉文化:史学、文学、科技(医学、农学、数学、造纸术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