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科粤版(2012)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 维持生命之气—氧气 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科粤版(2012)第三章 维持生命之气—氧气
一、选择题。(16题)
1、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只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
A.木炭 B.甲烷 C.蜡烛 D.红磷
2、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操作有:
①加热;②检查装置气密性;③向试管中装入药品;
④当有连续气泡时用排水法收集;⑤实验完毕将导气管从水槽中取出;
⑥熄灭酒精灯;⑦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正确顺序是( )
A.③②①⑦④⑤⑥ B.②③⑦①④⑥⑤
C.②③⑦①④⑤⑥ D.①③②④⑦⑤⑥
3、掌握安全知识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和他人。下列做法或说法中,存在安全问题的是( )
A.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B.电线或电器起火时,用水扑灭
C.煤矿井须严禁烟火,防止瓦斯爆炸
D.在森林大火蔓延路线前开辟一条“隔离带”,以控制火灾
4、2021年9月24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成果“无细胞化学酶系统催化CO2合成淀粉”相关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C3H6O3是合成过程中的一种中间产物。下列有关C3H6O3的说法错误的是( )
A.C3H6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0
B.C3H6O3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
C.一个C3H6O3分子中含有12个原子
D.C3H6O3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小
5、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铁的自动喷淋系统喷水灭火的原理主要是水蒸发吸热,使温度降低
B.当厨房发生燃气泄漏时,应立即打开排气扇进行换气
C.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树木砍掉能有效扑灭森林火灾,其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D.点燃篝火时,将木柴架空,是为了使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6、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
A.O2 B.KClO3 C.Fe2O3 D.Na2CO3
7、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8、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B.只要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是可燃物的燃烧
C.用煤炭烧锅炉时不断鼓入空气,可使煤炭燃烧更剧烈,更充分
D.家中燃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
9、下列物质对应的化学式正确的是( )
A.碳酸钠NaCO3 B.硫酸锌ZnSO4
C.氢氧化钙CaOH2 D.氢氧化钾K(OH)
10、化学概念之间具有并列、包含、交叉等关系,如图表示概念m和n之间的包含关系,下表选项中,所列概念之间的关系符合图中所示包含关系的是( )
选项 A B C D
m 氧化物 纯净物 混合物 化合反应
n 化合物 单质 纯净物 氧化反应
11、下列氧化反应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钢铁生锈 B.动物呼吸 C.食物腐烂 D.镁条燃烧
12、某学生取用m克氯酸钾加热使之完全分解制氧气,在实验中他错把高锰酸钾当成二氧化锰混入氯酸钾中,其实验结果和加热m克氯酸钾MnO2的混合物相比,下列推断中正确的是( )
A.反应速率相同 B.反应速率加快
C.生成氧气量多 D.生成氧气量不变
13、钠、镁等金属可与水或二氧化碳反应,发生火灾时需用专用灭火器。灭火剂主要成分是三甲氧基硼氧六环(C3H9B3O6),当它以雾状喷射到燃着的金属上时,立即发生燃烧。生成的B2O3高温下会熔成玻璃状液体,覆盖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钠、镁等金属着火可以使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或高压水枪来灭火
B.C3H9B3O6燃烧能很快耗尽金属物质附近的氧气,从而有效灭火
C.生成的B2O3覆盖在金属物品表面隔绝空气,从而有效灭火
D.以雾状形式进行喷射可增大灭火剂的覆盖面积,提高灭火效率
14、我国现阶段使用的新冠灭活疫苗的辅料主要有NaH2PO4、Na2HPO4、NaCl、Al(OH)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aH2PO4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5 B.Na2HPO4属于氧化物
C.Al(OH)3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D.NaCl由分子构成
15、如图所示是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对比实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左瓶蓝紫色火焰,右瓶淡蓝色火焰
B.对比可知燃烧的现象与氧气含量有关
C.瓶中水可吸收生成物以防污染空气
D.对比可知,氧气含量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
16、下列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部分操作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A、检查气密性 B、加热立即收集
C、收满后移出集气瓶 D、结束时停止加热
二、填空题。
17、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水在实验中通常有一定的作用,如A、B两图分别表示硫、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示意图。请填空:
①A图中水的作用是______ 。
②B图中水的作用是______ 。
③B图中的螺旋状铁丝下系一根火柴的目的是______。
18、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下面是有些同学的实验操作,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A操作存在的错误是 ;
(2)用B操作量取水的体积与实际相比 (填”偏大“或”偏小“);
(3)C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是 ;
(4)D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是 。
19、合理运用燃烧与灭火的化学原理对保障生命财产安全非常重要。
(1)高层建筑物通常设计了灭火用的洒水系统。从灭火原理分析,洒水的作用主要是 ________ 。
(2)分析下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物质代号 L M N P
熔点/℃ -117 3550 44 -259
沸点/℃ 78 4827 257 -253
着火点/℃ 510 370 40 580
有人认为“物质的熔、沸点越高,着火点越高”,该结论 ________ (填 “合理”或“不合理”)。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500℃。利用如图装置,验证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之一,上表中可用于完成该实验的两种可燃物是 ________ (填代号)。
20、(1)2个水分子 。
(2)FeCl2中的阳离子 。
21、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Ⅰ中水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Ⅱ为铁丝的燃烧实验。
①步骤a中,将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写出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Ⅱ中,可观察到步骤b中铁丝不能燃烧,步骤c中铁丝能燃烧,说明铁丝燃烧的剧烈程度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三、实验题。
22、小强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发现伸入空气中的木条无明显变化,伸入呼出气体中的木条熄灭,他对燃着的木条熄灭的原因提出猜想,并设计如下实验进行验证。
猜想1:木条熄灭是因为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中CO2含量高
猜想2:木条熄灭是因为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中O2含量低
序号 ① ② ③ ④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 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 燃着的木条, 熄灭 燃着的木条,熄灭
(1)由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猜想1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2)能证明猜想2成立的实验序号是_____。若把燃着的木条伸入体积比为1:1的O2和CO2混合气体中,推测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
为了进一步探究“足量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熄灭后,容器中是否还剩余氧气”,小强又利用图1所示实验装置通过蜡烛燃烧展开探究。
(3)待蜡烛熄灭后,取少量白磷(与红磷化学性质相似)引燃,立即伸入蜡烛熄灭后的气体中,观察到的现象_____ ,定性证明了蜡烛熄灭后仍有氧气剩余。
(4)使用“氧气传感器”定量显示密闭装置内蜡烛(足量)从燃烧到熄灭的过程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判断或结论正确的是_____。A.实验开始时密封装置是纯净的氧气
B.蜡烛熄灭的原因是瓶内氧气已经耗尽
C.蜡烛熄灭后瓶内气体是二氧化碳、氧气和水蒸气
D.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四、综合应用题。
23、燃烧与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1)下列成语的原意与燃烧不相关的是___ (填标号)。
A.卧薪尝胆 B.釜底抽薪 C.火上浇油 D.钻木取火
(2)炒菜时,家里油锅着火,应进行的操作是___ ,其目的是:
___ 。
(3)某学习小组分别对铁燃烧实验作了探究,分别从物质状态和反应物浓度等外界因素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实验编号 操作 现象
① 将铁丝在空气中加热 不燃烧
② 将铁丝加红热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剧烈燃烧
③ 将纳米铁粉稍加热立即伸入空气的集气瓶中 剧烈燃烧
实验___ (填“编号”)与实验①对比,说明增大反应物浓度可以使反应更剧烈;纳米铁粉在空气中加热即可剧烈反应,原因是___ ,从安全的角度看,对实验②、③集气瓶的底部做的处理为___ 。
(4)有科研团队研究发现,在蜡烛、煤气、木条的火焰中存在着纳米尺寸的钻石颗粒,这些钻石颗粒极为微小,很快在火焰中消失。但将来可能因此发现新的生产钻石的途径,从元素角度分析,蜡烛、煤气、木条燃烧过程中能得到钻石颗粒的原因是___ ,钻石颗粒在火焰中很快消失的原因是___ 。
2023—2024学年科粤版(2012)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 维持生命之气—氧气 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科粤版(2012)第三章 维持生命之气—氧气
一、选择题。(16题)
1、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只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
A.木炭 B.甲烷 C.蜡烛 D.红磷
【答案】D
2、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操作有:
①加热;②检查装置气密性;③向试管中装入药品;
④当有连续气泡时用排水法收集;⑤实验完毕将导气管从水槽中取出;
⑥熄灭酒精灯;⑦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正确顺序是( )
A.③②①⑦④⑤⑥ B.②③⑦①④⑥⑤
C.②③⑦①④⑤⑥ D.①③②④⑦⑤⑥
【答案】C
3、掌握安全知识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和他人。下列做法或说法中,存在安全问题的是( )
A.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B.电线或电器起火时,用水扑灭
C.煤矿井须严禁烟火,防止瓦斯爆炸
D.在森林大火蔓延路线前开辟一条“隔离带”,以控制火灾
【答案】B
4、2021年9月24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成果“无细胞化学酶系统催化CO2合成淀粉”相关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C3H6O3是合成过程中的一种中间产物。下列有关C3H6O3的说法错误的是( )
A.C3H6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0
B.C3H6O3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
C.一个C3H6O3分子中含有12个原子
D.C3H6O3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小
【答案】B
5、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铁的自动喷淋系统喷水灭火的原理主要是水蒸发吸热,使温度降低
B.当厨房发生燃气泄漏时,应立即打开排气扇进行换气
C.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树木砍掉能有效扑灭森林火灾,其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D.点燃篝火时,将木柴架空,是为了使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答案】B
6、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
A.O2 B.KClO3 C.Fe2O3 D.Na2CO3
【答案】C
7、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8、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B.只要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是可燃物的燃烧
C.用煤炭烧锅炉时不断鼓入空气,可使煤炭燃烧更剧烈,更充分
D.家中燃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
【答案】C
9、下列物质对应的化学式正确的是( )
A.碳酸钠NaCO3 B.硫酸锌ZnSO4
C.氢氧化钙CaOH2 D.氢氧化钾K(OH)
【答案】B
10、化学概念之间具有并列、包含、交叉等关系,如图表示概念m和n之间的包含关系,下表选项中,所列概念之间的关系符合图中所示包含关系的是( )
选项 A B C D
m 氧化物 纯净物 混合物 化合反应
n 化合物 单质 纯净物 氧化反应
【答案】B
11、下列氧化反应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钢铁生锈 B.动物呼吸 C.食物腐烂 D.镁条燃烧
【答案】D
12、某学生取用m克氯酸钾加热使之完全分解制氧气,在实验中他错把高锰酸钾当成二氧化锰混入氯酸钾中,其实验结果和加热m克氯酸钾MnO2的混合物相比,下列推断中正确的是( )
A.反应速率相同 B.反应速率加快
C.生成氧气量多 D.生成氧气量不变
【答案】C
13、钠、镁等金属可与水或二氧化碳反应,发生火灾时需用专用灭火器。灭火剂主要成分是三甲氧基硼氧六环(C3H9B3O6),当它以雾状喷射到燃着的金属上时,立即发生燃烧。生成的B2O3高温下会熔成玻璃状液体,覆盖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钠、镁等金属着火可以使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或高压水枪来灭火
B.C3H9B3O6燃烧能很快耗尽金属物质附近的氧气,从而有效灭火
C.生成的B2O3覆盖在金属物品表面隔绝空气,从而有效灭火
D.以雾状形式进行喷射可增大灭火剂的覆盖面积,提高灭火效率
【答案】A
14、我国现阶段使用的新冠灭活疫苗的辅料主要有NaH2PO4、Na2HPO4、NaCl、Al(OH)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aH2PO4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5 B.Na2HPO4属于氧化物
C.Al(OH)3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D.NaCl由分子构成
【答案】C
15、如图所示是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对比实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左瓶蓝紫色火焰,右瓶淡蓝色火焰
B.对比可知燃烧的现象与氧气含量有关
C.瓶中水可吸收生成物以防污染空气
D.对比可知,氧气含量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
【答案】D
16、下列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部分操作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A、检查气密性 B、加热立即收集
C、收满后移出集气瓶 D、结束时停止加热
【答案】A
二、填空题。
17、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水在实验中通常有一定的作用,如A、B两图分别表示硫、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示意图。请填空:
①A图中水的作用是______ 。
②B图中水的作用是______ 。
③B图中的螺旋状铁丝下系一根火柴的目的是______。
【答案】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引燃铁丝
18、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下面是有些同学的实验操作,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A操作存在的错误是 ;
(2)用B操作量取水的体积与实际相比 (填”偏大“或”偏小“);
(3)C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是 ;
(4)D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是 。
【答案】(1)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 (2)偏小
(3)导管断裂或试管破裂; (4)药液腐蚀胶帽
19、合理运用燃烧与灭火的化学原理对保障生命财产安全非常重要。
(1)高层建筑物通常设计了灭火用的洒水系统。从灭火原理分析,洒水的作用主要是 ________ 。
(2)分析下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物质代号 L M N P
熔点/℃ -117 3550 44 -259
沸点/℃ 78 4827 257 -253
着火点/℃ 510 370 40 580
有人认为“物质的熔、沸点越高,着火点越高”,该结论 ________ (填 “合理”或“不合理”)。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500℃。利用如图装置,验证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之一,上表中可用于完成该实验的两种可燃物是 ________ (填代号)。
【答案】降低温度 不合理 M、N
20、(1)2个水分子 。
(2)FeCl2中的阳离子 。
【答案】 2H2O;;
21、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Ⅰ中水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Ⅱ为铁丝的燃烧实验。
①步骤a中,将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写出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Ⅱ中,可观察到步骤b中铁丝不能燃烧,步骤c中铁丝能燃烧,说明铁丝燃烧的剧烈程度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答案】(1)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2)①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②Fe+O2Fe3O4
③氧气的含量(或氧气的浓度)
三、实验题。
22、小强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发现伸入空气中的木条无明显变化,伸入呼出气体中的木条熄灭,他对燃着的木条熄灭的原因提出猜想,并设计如下实验进行验证。
猜想1:木条熄灭是因为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中CO2含量高
猜想2:木条熄灭是因为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中O2含量低
序号 ① ② ③ ④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 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 燃着的木条, 熄灭 燃着的木条,熄灭
(1)由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猜想1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2)能证明猜想2成立的实验序号是_____。若把燃着的木条伸入体积比为1:1的O2和CO2混合气体中,推测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
为了进一步探究“足量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熄灭后,容器中是否还剩余氧气”,小强又利用图1所示实验装置通过蜡烛燃烧展开探究。
(3)待蜡烛熄灭后,取少量白磷(与红磷化学性质相似)引燃,立即伸入蜡烛熄灭后的气体中,观察到的现象_____ ,定性证明了蜡烛熄灭后仍有氧气剩余。
(4)使用“氧气传感器”定量显示密闭装置内蜡烛(足量)从燃烧到熄灭的过程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判断或结论正确的是_____。A.实验开始时密封装置是纯净的氧气
B.蜡烛熄灭的原因是瓶内氧气已经耗尽
C.蜡烛熄灭后瓶内气体是二氧化碳、氧气和水蒸气
D.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答案】(1)不成立 (2) ③④ 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
(3)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4)D
四、综合应用题。
23、燃烧与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1)下列成语的原意与燃烧不相关的是___ (填标号)。
A.卧薪尝胆 B.釜底抽薪 C.火上浇油 D.钻木取火
(2)炒菜时,家里油锅着火,应进行的操作是___ ,其目的是:
___ 。
(3)某学习小组分别对铁燃烧实验作了探究,分别从物质状态和反应物浓度等外界因素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实验编号 操作 现象
① 将铁丝在空气中加热 不燃烧
② 将铁丝加红热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剧烈燃烧
③ 将纳米铁粉稍加热立即伸入空气的集气瓶中 剧烈燃烧
实验___ (填“编号”)与实验①对比,说明增大反应物浓度可以使反应更剧烈;纳米铁粉在空气中加热即可剧烈反应,原因是___ ,从安全的角度看,对实验②、③集气瓶的底部做的处理为___ 。
(4)有科研团队研究发现,在蜡烛、煤气、木条的火焰中存在着纳米尺寸的钻石颗粒,这些钻石颗粒极为微小,很快在火焰中消失。但将来可能因此发现新的生产钻石的途径,从元素角度分析,蜡烛、煤气、木条燃烧过程中能得到钻石颗粒的原因是___ ,钻石颗粒在火焰中很快消失的原因是___ 。
【答案】(1)A
(2) 用锅盖盖灭 隔绝空气(或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
(3) ② 增大反应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加入少量的水或铺上一层细沙
(4) 蜡烛、煤气、木条中都含有碳元素,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改变
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