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周村重点中学八年级(上)段考化学试卷(10月份)(五四学制)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1.为纪念化学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贡献,联合国将年定为“国际化学年”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化学人类的生活,人类的未来”,鼓励青年人热爱化学下列各项活动中,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
A. 化学纤维的合成与加工 B. 金属的冶炼与加工
C. 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D. 橡胶的合成与加工
2.小明同学参加了辩论赛。正方:化学造福人类;反方:化学危害人类。下列说法不能作为正方论据的是( )
A. 化学研发氨纶、涤纶等新衣料,丰富了大家的穿着
B. 化学研发食品添加剂,改良食品的口感,但有害人体健康
C. 化学研发新型建筑材料,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
D. 化学研发新型燃料,缓解能源危机,减少环境污染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一定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B. 物质通过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
C. 物质从液态变为该物质的气态一定是物理变化
D. 在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4.下列现象能说明镁条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的实验现象是( )
A. 发出白光 B. 放出大量的热
C. 产生白色固体 D. 产生白色的氧化镁固体
5.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食物腐烂 B. 酒精挥发 C. 水结凝成冰 D. 石蜡熔化
6.下列关于原子和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可以相互结合成分子 B. 人们没有掌握控制和移动原子的技术
C. 原子在自然界中不存在 D. 分子是自然界中最小的粒子
7.下列物质中,有一种物质构成的微粒种类与其他三项不同,该物质是( )
A. 水 B. 氧气 C. 氢气 D. 铁
8.在做镁条的燃烧实验中,以下不需要的仪器是( )
A. 坩埚钳 B. 酒精灯 C. 铁架台 D. 石棉网
9.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
A. 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 B. 矿泉水、液态氧
C. 冰水混合物、氧化镁 D. 净化后的空气、新鲜果汁
10.如图是气体物质的微观示意图,其中的小球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纯净物的是( )
A. B. C. D.
11.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的。在讨论时,有的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这一过程而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为发现问题 B. 为猜想假设 C. 为实验 D. 为设计实验
12.在试管中加热某溶液:点燃酒精灯,加热;在试管中加入溶液;用试管夹夹住试管的中上部;将试剂瓶盖好放回原处。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 B. C. D.
13.对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叙述错误的是( )
A. 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 B. 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
C. 酒精灯不用时,必须盖上灯帽 D. 酒精灯内酒精的体积不得超过容积的
14.下列有关实验中的用量都是未说明的,其中取用正确的是( )
A. 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B. 固体一般为
C. 液体一般不超过其容积的 D. 液体一般为滴
15.对于实验现象,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非常重要,如下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 在盛有锌粒的试管中滴入适量盐酸,锌粒表面有气泡冒出
B. 在盛有石灰石的试管中滴入适量盐酸,石灰石表面有二氧化碳冒出
C. 在空气中点燃镁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
D. 加热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成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水滴出现
16.取用药品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倾倒液体时标签向着手心 B. 打开试剂瓶,瓶塞倒立放在桌面
C. 用过的药匙要洗净擦干再用 D. 用剩的药品一定要放回原试剂瓶中
17.年月日“天宫课堂”正式开讲,航天员王亚平把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中,慢慢抽出金属圈,形成了一个水膜,接着,她往水膜表面贴上花朵折纸,这朵花在太空中“绽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纸花绽放属于化学变化 B. 水膜中的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C. 水膜中的水分子由里向外运动 D. 水袋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18.下列有关事实中,从分子的角度解释错误的是 ( )
事实 解释
水银温度计受热,示数升高 原子运动速率加快
一滴水中有个水分子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气球的热胀冷缩现象 改变温度,气体分子间间隔发生变化
品红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快慢不同 温度不同,分子运动速率不同
A. B. C. D.
19.如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加热试管中的液体 B. 试管夹套入试管
C. 熄灭酒精灯 D. 嗅闻气体
20.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若用“
”表示氢原子,“
”表示氧原子,如图四种变化中能体现“水蒸发”的微观本质的是( )
A.
B.
C.
D.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24.0分)
21.下列有关物质的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
A.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 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 不需要加热就能发生的变化不一定是物理变化
D. 火药爆炸与车胎爆炸都是化学变化
22.下列各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取用粉末状药品使用药匙
B. 为了避免浪费,多取的药品要放回试剂瓶中
C. 不规定药品用量时,液体药品盖满试管底部
D. 使用酒精灯加热时,应用外焰
23.某同学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实验结束后发现试管炸裂了,下列原因会造成试管炸裂的是( )
A. 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 B. 加热时试管口向上倾斜
C. 加热前先给试管预热 D. 加热时试管与灯芯接触
24.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里加热冰,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 水分子间的间隔:
B. 水分子的运动速率:
C. 水分子的质量:
D. 的过程中都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25.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常见现象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 花香四溢分子不停地运动
B. 大豆与小米混合总体积小于分子间有空隙
C. 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D. 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分子间有间隙
26.天然水净化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步骤Ⅰ可除去难溶性固体杂质 B. 步骤Ⅱ中使用的物质是明矾
C. 步骤Ⅲ可杀菌、消毒 D. 净化后的水一定是纯水
27.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移开加热的蒸发皿 B. 给试管加热
C. 滴加液体 D. 过滤
28.下列知识整理的内容不完全正确的是( )
A. 蜡烛燃烧 B. 实验操作安全常识
火焰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熄灭蜡烛时的白烟石蜡 不可以将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气味
停止加热时,用嘴吹灭酒精灯
C. 化学实验规则 D. 过滤时若滤液浑浊,可能的原因
实验前,检查仪器和用品是否齐全
实验进程中,将实验用品按顺序摆放整齐 玻璃棒一端靠在三层滤纸一边
过滤器中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A. B. C. D.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8.0分)
29.如图所示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请用图中仪器的名称按要求填空。
可以直接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______ 。
加热时需要垫上陶土网的仪器是 ______ 。
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是 ______ 。
搅拌液体用 ______ 。
贮存气体可用 ______ 。
30.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化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错误操作会产生不良后果。分析下列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
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口向上倾斜,后果: ______ 。
倾倒液体时,标签没有向手心,后果: ______ 。
给液体加热时,液体超过了试管容积的,后果: ______ 。
滴管伸入试管内滴加药液: ______ 。
试管外壁有水,直接加热: ______ 。
31.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甲烷分子模型,可知甲烷是由许许多多的甲烷分子构成的,从物质的结构角度来说,每个甲烷分子是由 ______ 和 ______ 构成的。
水分子是由 ______ 和 ______ 构成的用符号表示,下同。从原子角度来说,水分子和甲烷分子中都含有相同的 ______ 。
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时,水分子 ______ 能量,运动速率 ______ ,分子之间间隔 ______ 。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8.0分)
32.某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如下探究,请填写如下内容:
点燃蜡烛,蜡烛火焰温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______ 。
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到 ______ 。
结论:石蜡燃烧后产物为 ______ 。
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该同学的以下做法中,合适的是 ______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33.小刚收集到一瓶浑浊的河水,他要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蒸馏水,其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回答下列问题:
沉降过程中常加入物质,物质的名称是 ______ ;物质的作用是 ______ 。
操作的名称是 ______ ;该操作一种分离 ______ 的混合物的方法。在此操作中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______ 。玻璃棒的作用是 ______ 。
操作后的液体仍然浑浊,则造成这种情况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 。
A.滤纸破损
B.滤渣过多
C.滤纸与漏斗间有气泡
D.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操作中可以加入 ______ 试剂名称除去水中的一些异味和色素,主要是利用该物质的 ______ 作用。
操作的名称是 ______ ;该操作的目的是除去 ______ 。
区分软水还是硬水可以选择加入 ______ 进行检测,小刚取少量液体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检测试剂,振荡,发现有 ______ 现象。
生活中我们常采用 ______ 的方法来降低饮用水的硬度。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解析】解: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自然科学,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知道了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就要研究物质的制法,才能使化学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其中的、、都是研究物质的,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属于计算机技术,不属于化学研究的内容。
故选:。
根据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判断,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内容有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等.
此题是对化学研究范畴的考查,是选项过程的具体探讨,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2.【答案】
【解析】解:、化学研发氨纶、涤纶等新衣料,丰富了大家的穿着,体现了化学造福人类,故选项错误。
B、化学研发食品添加剂,改良食品的口感,但有害人体健康,体现了化学危害人类,故选项正确。
C、化学研发新型建筑材料,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体现了化学造福人类,故选项错误。
D、化学研发新型燃料,缓解能源危机,减少环境污染,体现了化学造福人类,故选项错误。
故选:。
根据人类学习运用化学就是为了在实践当中找到应对这些弊端的方法来更好的造福人类,结合化学的用途、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化学的用途、明确正方的观点是化学造福人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答案】
【解析】解:、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不一定生成新物质,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例如干冰升华,故A错;
B.物质通过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不一定是物理变化,如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两种新物质氧化钙和水,是化学变化,所以不能以变化是否需要加热来进行判断,故B错;
C、物质从液态变为该物质的气态,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C正确;
D、在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故D错。
故选:。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4.【答案】
【解析】解:判断镁条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需抓住其本质特征产生新物质,发出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镁条变短,镁条呈银白色,都不能说明产生了新物质;生成白色固体说明有新物质生成,是判断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
故选:。
在化学变化中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变化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要注意有这些现象时并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在于是有新物质生成,分析过程要注意不要被变化过程中的现象所迷惑,要找到本质。
本题难度不大,是对化学变化特征的考查,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
5.【答案】
【解析】解:、食物腐烂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水结凝成冰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6.【答案】
【解析】解:、原子可以相互结合成分子,故A说法正确;
B、“利用铁原子排列成的“原子”二字”说明人们已掌握控制和移动原子的技术,故B说法错误;
C、原子在自然界是真实存在的,故C说法错误;
D、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还可以分成质子、中子和电子,分子不是自然界中最小的粒子,故D说法错误;
故选:。
A、根据原子可以相互结合成分子分析;
B、根据人们已掌握控制和移动原子的技术分析;
C、根据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分析;
D、根据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可以分成质子、中子、电子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原子的基本性质及原子的构成是解题的关键。
7.【答案】
【解析】解:、水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B、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C、氢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氢分子构成的。
D、铁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
故D中物质构成的微粒种类与其他三项不同。
故选:。
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包括气态的非金属单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与对号入座、了解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
【解析】解:镁条燃烧时,需要用坩埚钳夹持,用酒精灯点燃,为防止生成物落下烫坏桌面,需要使用石棉网,不需要使用铁架台,观察选项,故选C.
根据镁条燃烧需要的仪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了实验操作中仪器的使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9.【答案】
【解析】解:、二氧化碳只含一种物质,是纯净物,澄清石灰水含有水和氢氧化钙两种物质,是混合物。
B、矿泉水是溶液,至少含有两种物质,是混合物,液态氧只含一种物质,是纯净物。
C、冰水混合物只含水一种物质,是纯净物,氧化镁只含一种物质,是纯净物。
D、净化后的空气含有氮气和氧气等多种物质是混合物、新鲜果汁含有多种物质,是混合物。
故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混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种类可以判断物质属于纯净物,还是属于混合物。
10.【答案】
【解析】解:中含有一种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和一种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中含有一种分子,是纯净物。
中含有由分子构成的两种物质和由原子构成的两种物质,是混合物。
中含有由原子构成的两种物质,是混合物。
故选:。
纯净物由一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多种分子构成。
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根据物质的分子构成种类可以判断物质属于纯净物,还是属于混合物。
11.【答案】
【解析】解:、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为观察,故选项说法正确。
B、它可能是铁制的,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假设,故选项说法正确。
C、有同学提出:“我们先用磁铁来吸一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而不是实验,故选项说法错误。
D、有同学提出:“我们先用磁铁来吸一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的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答案】
【解析】解:在试管中加入蒸馏水然后进行加热,步骤为:在试管中加蒸馏水将盛蒸馏水的试剂瓶盖好,放回原处将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故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故选:。
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答案】
【解析】解:、如果向点燃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时,很容易使酒精和火焰接触,由于酒精具有可燃性,容易引发火灾,故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故选项说法正确;
B、如果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时,由于酒精灯的灯芯是活动的,在倾斜的过程中容易洒落酒精,又因为一支酒精灯是燃烧着的,也容易发生火灾,所以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支酒精灯,故选项说法正确;
C、酒精灯不用的时候必须盖上灯帽,防止由于酒精挥发导致下次点燃时点不着,故本选项说法正确;
D、酒精灯内酒精的体积不得超过容积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根据酒精灯使用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酒精灯是化学常用热源,它的使用是重要的基本操作之一,是化学实验的基础,也是中考考查热点之一,要掌握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4.【答案】
【解析】解:、做实验时要注意节约药品,应严格按照说明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取最少量,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故A正确;
B、做实验时要注意节约药品,应严格按照说明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取最少量,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故B错误;
C、做实验时要注意节约药品,应严格按照说明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取最少量,液体;故C错误;
D、做实验时要注意节约药品,应严格按照说明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取最少量,液体;故D错误;
故选:。
A、从做实验时要注意节约药品,应严格按照说明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取最少量,去分析解答;
B、做实验时要注意节约药品,应严格按照说明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取最少量去分析;
C、从做实验时要注意节约药品,应严格按照说明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取最少量,液体去分析;
D、做实验时要注意节约药品,应严格按照说明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取最少量,液体去分析;
做实验时要注意节约药品,应严格按照说明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取最少量.
15.【答案】
【解析】解:、在盛有锌粒的试管中滴入适量盐酸,锌粒表面有气泡冒出,故选项说法正确。
B、在盛有石灰石的试管中滴入适量盐酸,石灰石表面有气泡冒出;石灰石表面有二氧化碳冒出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C、在空气中点燃镁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故选项说法正确。
D、加热硫酸铜晶体生成硫酸铜和水,会观察到蓝色晶体逐渐变成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水滴出现,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A、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加热硫酸铜晶体生成硫酸铜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盐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生成物的颜色与状态.
16.【答案】
【解析】解:、在倾倒液体试剂时,为了防止残留的试剂流到标签上腐蚀标签,试剂瓶的标签要向着手心,故A操作正确;
B、取用药品时,打开试剂瓶,瓶塞倒立放在桌面,以防止污染试剂,故B操作正确;
C、取用固体药品,粉末状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或纸槽,用过的药匙要洗净擦干再用,防止试剂污染,故C操作正确;
D、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要随意丢弃,应回收到指定的容器中,特殊的化学试剂放回原瓶,如金属钠等,故D操作错误。
故选:。
A.根据取用液体药品时的方法进行分析;
B.根据取用药品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C.根据药匙的使用方法分析;
D.根据实验剩余的药品的处理原则分析.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17.【答案】
【解析】解:、纸花绽放,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是物理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B、状态没有改变,水分子间的间隔大小没有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水分子在作无规则的运动,没有方向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水袋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结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答案】
【解析】解:、水银温度计受热示数升高,是因为温度升高,原子间的间隔变大,故解释错误;
B、一滴水中有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故解释正确;
C、气球的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随着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故说法正确;
D、品红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快慢不同,说明温度不同,分子运动速率不同,故解释正确;
故选:。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9.【答案】
【解析】解:、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大拇指不能放在短柄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试管夹应从试管的底部套入,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应该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
根据基本化学实验操作的要求与注意事项来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20.【答案】
【解析】解:水受热后水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此过程属于物理变化;此变化过程中水分子没有变;
故选:。
根据水蒸发的过程分析,水蒸发属于物理变化,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水分子没变,变化的是水分子间的间隔
认清图示的含义及过程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21.【答案】
【解析】解:、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故A正确;
B、灯泡发光放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物质生锈,不需要加热,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火药爆炸属于化学变化,车胎爆炸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
A、根据化学变化的特点进行分析;
B、根据灯泡发光放热,没有新物质生成进行分析;
C、根据物质生锈,不需要加热,属于化学变化进行分析;
D、根据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22.【答案】
【解析】解:、粉末状的药品需要使用药匙取用,选项A正确;
B、多取的药品需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避免造成原来药品的污染,选项B错误;
C、不规定药品用量时,液体药品一般选择,选项C错误;
D、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利用外焰加热,选项D正确;
故选:。
根据实验室操作注意事项和操作规范分析回答此题。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23.【答案】
【解析】解:、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可能会造成试管炸裂,符合题意;
B、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可以防止冷凝水倒流造成试管炸裂,加热时试管口向上倾斜,会造成试管炸裂,符合题意;
C、没有给试管预热,试管受热不均匀,可能导致试管炸裂,加热前先给试管预热,不会造成试管炸裂,不符合题意;
D、加热时试管与灯芯接触,试管受热不均匀,会导致试管炸裂,符合题意;
故选:。
根据给固体加热时的注意事项、试管受热是否均匀分析判断。
给试管内的固体物质加热时的注意事项是中考必考点,只要牢记,就能正确解答此类试题。
24.【答案】
【解析】解:是冰的状态,是水的状态,是水蒸气的状态。
A.是液态的水,是水蒸气,水分子间的间隔:,选项说法错误;
B.是冰的状态,是水蒸气,水分子的运动速率:,选项说法错误;
C.在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质量不变,即水分子的质量:,选项说法正确;
D.的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根据水分子在不同状态时的性质以及间隔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间隔变大。
本题考查的是水的三态变化以及分子的基本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5.【答案】
【解析】解:花香四溢说明分子不停地运动,故说法正确;
B.大豆与小米用肉眼能看到,是宏观物质,大豆与小米混合总体积小于不能说明分子间有空隙,故说法错误;
C.热胀冷缩,说明分子之间间隔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故说法错误;
D.水与酒精混合后,两种物质的分子相互穿插渗透,进入彼此的分子间隔,所以总体积小于,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说法正确。
故选:。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6.【答案】
【解析】解:步骤Ⅰ过滤可除去难溶性固体杂质,故A正确;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因此步骤Ⅱ中使用的物质可能是活性炭,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物形成较大颗粒而沉降,加明矾,应在过滤操作之前,故B错误;
C.步骤Ⅲ中的投药可以杀菌、消毒,故C正确;
D.经沉降、过滤、吸附和消毒后的水中仍含有可溶性杂质,所以净化后的水属于混合物,不是纯水,故D错误。
故选:。
根据已有的水的净化的过程中,各操作的作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水的净化的知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7.【答案】
【解析】解:
A、用坩埚钳取用加热过的蒸发皿,故错;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取用的液体的用量不能超过试管溶积的三分之一,要外焰加热,试管夹夹在中上部,故正确;
C、向试管中滴加液体的操作要领是“悬空,竖直”,胶头滴管不能进入试管,更不能碰触试管内壁,故错误;
D、过滤操作要领“一帖二低三靠”,故正确;
故选:。
A、运用蒸发操作要领解答。
B、运用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操作解答。
C、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解答;
D、根据过滤操作要领“一帖二低三靠”解答。
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28.【答案】
【解析】解:、酒精灯的火焰分外焰、内焰、焰心三层,熄灭蜡烛时的白烟是石蜡蒸气遇冷凝成的石蜡小颗粒,故A不符合题意;
B、不可以将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气味、停止加热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而是用灯帽盖灭,故B符合题意;
C、实验前,检查仪器和用品是否齐全;实验进程中,将实验用品按顺序摆放整齐,故C不符合题意;
D、玻璃棒一端靠在三层滤纸一边,过滤器中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故D符合题意。
故选:。
A、根据酒精灯火焰的结构进行分析;
B、根据实验室药品的原则进行分析;
C、根据化学实验规则进行分析;
D、根据过滤的正确操作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知识面很全面,要求同学们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便灵活应用。
29.【答案】试管 烧杯 胶头滴管 玻璃棒 集气瓶
【解析】解: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试管;故答案为:试管;
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上陶土网的仪器是烧杯;故答案为:烧杯;
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试剂的仪器是胶头滴管;故答案为:胶头滴管;
搅拌液体时使用玻璃棒;故答案为:玻璃棒;
经常用来收集和贮存气体的仪器是集气瓶;故答案为:集气瓶。
故答案为:试管;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集气瓶。
根据已有的仪器的名称和使用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难度较小,加强对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0.【答案】炸裂试管 腐蚀标签 液体溅出 污染试剂 试管破裂
【解析】解: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向上倾斜,会造成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
倾倒液体时,标签若没有朝向手心,流下的试剂会腐蚀标签,导致看不清标签上的药品的名称;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的体积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若过多,则会引起液体溅出,造成危险;
滴管伸入到试管内部滴加药液时,滴管有可能会沾上试管内的其他试剂,再将滴管插入到滴瓶时,会污染滴瓶内的试剂;
试管外壁有水时,直接加热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可能导致试管破裂。
故答案为:炸裂试管;
腐蚀标签;
液体溅出;
污染试剂;
试管破裂。
根据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可能有冷凝水进行分析;
根据倾倒液体时,可能有液体流出进行分析;
根据加热液体时,液体可能溅出进行分析;
根据滴管的使用进行分析;
根据试管外壁有水时,可能会受热不均而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1.【答案】个碳原子 个氢原子 原子 吸收 加快 增大
【解析】解:由甲烷的分子结构模型可知,每个甲烷分子是由个碳原子和个氢原子构成的;故答案为:个碳原子;个氢原子;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符号分别为、;从原子角度来说,水分子和甲烷分子中都含有相同的原子;故答案为:;;原子;
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时,水分子吸收能量,运动速率加快,分子之间间隔变大;故答案为:吸收;加快;增大。
根据分子结构模型来分析;
根据分子结构来分析;
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以及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和本质区别等相关的知识。
32.【答案】外焰、内焰、焰心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和水
【解析】解:点燃蜡烛,蜡烛外焰与空气充分接触,燃烧比较充分,故温度最高,其次是内焰、然后是焰心,故蜡烛火焰温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外焰、内焰、焰心;
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故由实验现象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石蜡燃烧后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
、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实验现象,就是进行对比实验,查找原因,做法正确,符合题意;
B、查找石蜡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符合科学探究的过程,做法正确,符合题意;
C、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就是没有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做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和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可以更快的解决问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外焰、内焰、焰心;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和水;
。
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外焰温度最高,进行分析解答。
根据蜡烛燃烧的实验现象、产物进行分析解答。
根据科学实验的态度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蜡烛燃烧的现象,学会观察实验的正确方法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3.【答案】明矾 吸附悬浮杂质,加速沉降 过滤 液固 漏斗 引流 活性炭 吸附 蒸馏 所有的杂质 肥皂水 浮渣 加热煮沸
【解析】解:由于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具有吸附性,沉降过程中常加入物质,物质的名称是明矾;物质的作用是吸附悬浮杂质,加速沉降。
操作的名称是过滤;该操作一种分离液固的混合物的方法。在此操作中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操作后的液体仍然浑浊,则造成这种情况可能的原因是滤纸破损、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滤渣过多、滤纸与漏斗间有气泡,不会造成滤液浑浊
由于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操作中可以加入活性炭去水中的一些异味和色素,主要是利用该物质的吸附作用。
操作的名称是蒸馏;该操作的目的是除去所有的杂质。
区分软水还是硬水可以选择加入肥皂水进行检测,小刚取少量液体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检测试剂,振荡,发现有浮渣现象。
生活中我们常采用加热煮沸的方法来降低饮用水的硬度。
故答案为:明矾;吸附悬浮杂质,加速沉降;
过滤;液固;漏斗;引流;
;
活性炭;吸附;
蒸馏;除去所有的杂质;
肥皂水;浮渣;
加热煮沸。
根据明矾溶于水生成物的特性分析回答。
根据过滤的原理、操作和玻璃棒的应用分析。
根据过滤的注意事项分析;
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分析。
根据蒸馏的原理分析。
根据硬水和软水的检验方法分析。
根据生活中常采用降低饮用水的硬度的方法分析回答。
本题主要考查了水的净化,里哦啊接常见的净化的方法、原理和注意事项等知识即可分析解答。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