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5.1 植被同步测试(基础卷)
一、选择题
(2023高一上·龙华期末)2015年1月9~11日云南景东县哀牢山经历了一次极端降雪事件,累计雪深约为50cm,对森林造成严重破坏。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雪灾对当地森林造成严重破坏的原因( )
①亚热带森林,不耐低温 ②断枝压断电线,电力中断
③树冠大,积雪压断树枝 ④积雪封路,交通瘫痪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2.林冠对林内具有保温保湿作用。森林破坏后,雪灾发生当年的夏季林内( )
A.气温降低 B.湿度增大 C.风速减小 D.日温差增大
【答案】1.A
2.D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点评】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从气候、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等方面进行分析。植被可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降低风速。植被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植被可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植被可以减少水分蒸发,改善土壤水分条件;枯枝落叶腐烂后,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植被可为鸟类等多种动物提供栖息地,保持生物多样性,为植食性动物提供食物。
1.①云南哀牢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森林不耐低温,雪灾对森林造成严重破坏,①正确;
②③雪灾使大量水汽凝固凝华在树枝上,树枝断裂压断电线,易造成电力中断,但电力中断不属于对森林造成的破坏,②错误,③正确;
④积雪封路,交通瘫痪,不属于雪灾对森林造成的破坏,④错误。
综合上述分析,①③正确,②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A、林冠被雪灾破坏后,夏季白天林内接受太阳辐射增多,气温升高,A错误;
B、林冠具有保温保湿作用,林冠被雪灾破坏后,林内湿度减少,B错误;
C、林冠可增大摩擦力,林冠被雪灾破坏后,林内风速增大,C错误;
D、林冠被雪灾破坏后,夏季白天林内接受太阳辐射增多,气温升高,林冠具有保温保湿作用,夜晚气温降低,导致林内日温差增大,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3高一上·永吉期末)图为某区域的植被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植被景观主要分布在( )
A.热带地区 B.亚热带地区 C.温带地区 D.寒带地区
4.该地植被景观的特点是( )
A.垂直结构简单,以乔木为主
B.垂直结构复杂,以灌木为主
C.植被种类丰富,多茎花、板根
D.植被秋冬季落叶,叶片有蜡质层
【答案】3.A
4.C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点评】热带雨林是地球上一种常见于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中美洲和众多太平洋岛屿。还分布在墨西哥、巴西的东南部、马达加斯加东部、印度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植物种类繁多,其中乔木具有多层结构;上层乔木高过30米,多为典型的热带常绿树和落叶阔叶树,树皮色浅,薄而光滑,树基常有板状根,老干上可长出花枝。乔木多板状根,多气生根植物或藤本植物,群落分层明显,乔木高大,植物品种丰富;因为天气长期温热,雨量高,植物全年持续生长,造成树木生长密集且常绿。木质大藤本和附生植物特别发达,叶面附生某些苔藓、地衣,林下有木本蕨类和大叶草本。雨林中的树木多为双子叶植物,具有厚的革质叶和较浅的根系。
3.由图可知,该地乔木高大茂盛,有板根现象,林下草本和灌木植被较多,群落(垂直)结构复杂,可知为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4.AB、由图可知,热带雨林中以乔木为主,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分布明显,群落(垂直)结构复杂,AB错误;
C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热带雨林植被种类丰富,以常绿乔木为主,四季常绿,并有数量较多的藤本植物等,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C正确,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3高一上·永吉期末)读“某地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5.该景观图反映的自然景观是( )
A.温带草原 B.寒带苔原
C.热带草原 D.亚寒带针叶林
6.该景观图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
A.内蒙古高原 B.青藏高原 C.亚马孙雨林 D.东非高原
【答案】5.C
6.D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点评】不同的气候发育不同的自然带,不同的自然带反映不同的地理环境。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5.ABD、温带草原、寒带苔原、亚寒带针叶林中没有斑马等食草动物,ABD错误;
C、图示景观以草原为主,散生有矮生乔木,且分布有斑马,是热带草原景观,C正确。
故答案为:C。
6.由上一小题可知,图示景观是热带草原。
A、内蒙古高原以温带草原为主,A错误;
B、青藏高原有山地草甸,没有热带草原,B错误;
C、亚马孙平原以热带雨林为主,C错误;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非高原虽位于赤道附近,但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对流较弱,形成热带草原气候,是景观图可能出现的地区,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2高一上·铜山期中)以前、福建东山岛生态脆弱,常年受到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威胁,全岛森林覆盖率仅为0.12%。后来,为治理风沙,当地成功引种了常绿乔木——木麻黄。目前,东山岛森林覆盖率已达36.7%,木麻黄已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常见树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木麻黄的特点是( )
A.抗风耐旱 B.植株较矮小 C.根系较浅 D.常年不落叶
8.制约木麻黄在我国西北地区推广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 B.气温 C.光照 D.土壤
【答案】7.A
8.B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点评】影响植被的因素:
植被的分布和类型受气候、地形、土壤、水分、人类活动的影响。具体如下:
1.热量:影响植被的分布,生长速度和植物形态(低热量区的垫状植被)。热量条件的不同使得自然植被呈现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2.光照:有机质的积累有关。
3.降水:迎风坡降水随海拔升高先升高后降低;背风坡降水少;焚风效应。同一纬度,降水从沿海到内陆减少,植被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4.地形:类型;海拔;坡向;坡度(坡度越大,面积越小,植被越少)。
海拔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因此山区植被呈现垂直分异特征。
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植被截然不同。
5.水源:山麓地区水资源丰富。水文条件影响生物(动物和植物)的数量、种类(如水域中渔业资源的种类)。
6.土壤:陡坡土壤侵蚀严重,土层薄。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特性等影响植被生长,如茶树耐酸怯碱,喜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
7.风力:使植被矮化,倾倒和旗形。
7.由材料信息可知,东山岛生态脆弱,常年受到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威胁,全岛森林覆盖率仅为0.12%。后来,为治理风沙,当地成功引种了常绿乔木——木麻黄。目前,东山岛森林覆盖率已达36.7%。说明木麻黄能够适应东山岛多风沙、干旱的环境,具有抗风耐旱的特点,A正确;木麻黄属于常绿乔木,植株较高大,B错;木麻黄抗风耐旱,根系广深,C错;常绿植物,一般在四季都有落叶,但同时它也再长新叶,D错。故本题选A。
8.木麻黄属于常绿乔木,耐干旱也耐潮湿,但对热量条件要求相对较高,适宜在热带、亚热带生长,我国西北地区纬度偏高,气温低,热量条件相对较差,是制约木麻黄在我国西北地区推广的主要原因,B正确,降水、光照、土壤等对木麻黄在我国西北地区推广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排除ACD三项。故本题选B。
(2021高一上·百色期末)下图为某生物学家拍摄到的植物景观照片和骆驼刺根系结构示意图,骆驼刺为亚洲某地区的典型植物。据此完成下列题。
9.造成图片中三种植物形态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10.下列不是骆驼刺主要分布地区的植被特征是( )
A.植被稠密 B.根系发达
C.群落结构简单 D.叶面细小
【答案】9.B
10.A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点评】骆驼刺,豆科骆驼刺属半灌木。它分布于中国内蒙古、甘肃、青海和新疆。其高可达40厘米,茎直立,叶互生,叶片卵形、倒卵形或倒圆卵形,具短柄,总状花序,腋生,老茎的刺上无花,花萼钟状,花冠深紫红色,旗瓣倒长卵形,冀瓣长圆形,子房线形,荚果线形。它生长在荒漠地区的沙地、河岸、农田边。
9.从图示三种植物特征来看它们分别对应热带草原、温带荒漠、热带雨林,降水量差异大,所以其形态差异是水分差异造成的。B正确。
10.注意材料设问“下列不是骆驼刺主要分布地区的植被特征是”,骆驼刺是温带荒漠地区特殊植物,据图可以看出和其它两个区域相比,骆驼刺所在地区的植被特征是根系发达、群落结构简单、叶面细小。植被稠密不属于温带荒漠地区植被特征,故答案为:A。
11.(2021高一上·辽宁月考)福建省福州市别称“榕城”,“独木成林”而闻名的榕树在福州种植普遍,然而每年都有很多榕树被大风所吹倒。据此推测榕树树冠和树根的特点是( )
A.树冠广展,树根深 B.树冠广展、树根浅
C.树冠扁窄、树根浅 D.树冠扁窄、树根深
【答案】B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榕树“独木成林”,说明榕树的树冠广展;“每年都有很多榕树被大风所吹倒”,说明榕树树根比较浅,容易被大风吹倒,B正确,ACD错误。故本题选B。
【点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在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常绿阔叶林是指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湿润地区的,由常绿的双子叶植物所构成的森林群落。分布区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温在15℃以上,一般不超过22℃。冬季温暖,最冷月平均温度不低于0℃;夏季炎热潮湿,最热月平均温度为24-27℃。年降水量大于1000mm,主要集中在夏季。由于雨热同期,特别有利于植被的发育。
12.(2020高一上·青岛期末)符合图植物根部特征的植被是( )
A.热带雨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答案】A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读图可以看出,图中的植物的根为板根,板根是一种热带木本植物所特有的板状不定根,可看成是一种气生根,也是热带气候下的一种特殊生态现象。A对,BCD错。故答案为:A。
【点评】热带雨林是地球上一种常见于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中美洲和众多太平洋岛屿。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常年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季节差异极不明显,生物群落演替速度极快,是世界上大于一半的动植物物种的栖息地。热带雨林无疑是地球赐予地球上所有生物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由于现时有超过25%的现代药物是由热带雨林植物所提炼,所以热带雨林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药房"。同时由于众多雨林植物的光合作用净化地球空气的能力尤为强大,其中仅亚马孙热带雨林产生的氧气就占全球氧气总量的1/3,故有"地球之肺"的美誉。热带雨林主要的作用是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保证地球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有序进行。
(2023高一上·广州期末)乞峰千里木生长在乞力马扎罗山主峰下3600~4300米的地带,树高3~10米。其顶部的叶子白天张开,夜间闭合。枯萎的叶子凋而不落。图为乞峰千里木景观图。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3.推测乞峰千里木生长地的气候特征是( )
A.高温多雨 B.干、湿季分明
C.炎热干燥 D.昼夜温差大
14.乞峰千里木枯萎的叶子凋而不落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保湿 B.保温 C.防风 D.防晒
【答案】13.D
14.B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点评】影响植被的因素主要为气温和水分条件,根据影响气温:纬度、海拔、海陆位置、气候、太阳辐射等,影响水分的因素:气候、大气环流、海陆位置、河流、地形等。
植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关系,植物周围的环境为植物的生长提供阳光、空气、水分、 养料、适宜的温度等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条件,而植物的生长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比如植物根系的生长 腐败的植物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组成,植物可以保持水土,植物可以调节气候,植物种类的改变会造成生物种类的改变等等。
13.根据材料可知,乞峰千里木生长在乞力马扎罗山主峰下3600-4300米的地带,这里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太阳辐射较强,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都比较弱,昼夜温差较大。乞峰千里木顶部的叶子白天张开、夜间闭合,也是为了白天散热、夜晚保温,以应对昼夜温差较大的气候条件,D正确。高温多雨、 干湿季分明、炎热干燥不会使千里木顶部的叶子白天张开,夜间闭合,ABC错误。故答案为:D。
14.乞峰千里木枯萎的叶子凋而不落主要是为了应对当地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夜晚降温比较快,易产生低温冻害,乞峰千里木枯萎而不掉落的叶子可以起到保温作用,保护植株茎干不被冻伤,B正确。保湿、防风、 防晒不是最主要原因,ACD错误,故答案为:B。
二、综合题
15.裸地指自然界没有土壤、没有植被的裸露地面。图甲是某森林植被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图乙是新西兰南岛西海岸著名景点煎饼岩及侵蚀裂缝中生长的绿色先锋植物。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在新形成的裸地上,很快会生长出一些植物,即先锋植物。根据图文信息中先锋植物的环境适应性,推测先锋植物的特点。
(2)天然植被的形成过程是( )
①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稳定植被 ②先锋植物生长,改造土壤、水分条件
③裸地被侵蚀等形成裂缝 ④更多植物生长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②→④→① D.④→①→③→②
(3)天然植被的形成经历不同的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植被形成各个阶段的顺序是可以随意改变的
B.后期阶段的植被不可能有早期阶段的植物种类
C.每个阶段占据优势地位的植物种类是相同的
D.随着时间推移,植被中植物的种类愈发复杂多样
(4)植被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达到稳定的状态往往需要百年以上的漫长时光。说明该特点对人类活动的启发。
【答案】(1)为了适应裸地、没有土壤等条件以及当地的地理环境,先锋植物的植株多矮小,耐贫瘠、繁殖力强。(合理即可)
(2)C
(3)D
(4)天然植被一旦被破坏,恢复起来难度大,时间长;保护天然植被很重要。(合理即可)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图文信息,推测先锋植物的环境适应性特点。地衣、苔藓是植物界的先锋植物,但在不同的环境下,先锋植物的环境适应性特点有所差异,图文中呈现的是在裸岩中生长的先锋植物,具有在没有土壤的环境中生长的能力,所以植物植株矮小、耐贫瘠、繁殖力强。
(2)考查从裸地到稳定植被的形成过程。结合某森林植被形成过程示意图和新西兰的岩石裂缝图,可以分析出形成的过程:裸地被侵蚀等形成裂缝→先锋植物生长,改造土壤、水分条件→更多植物生长→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稳定植被。故答案为:C。
(3)从裸地到稳定的森林的形成过程,是有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此各个阶段形成的顺序是不能随意改变的,A错。从早期阶段到中期、后期稳定阶段,土壤等环境条件越来越适合植物的生长,植被中植物的种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D正确。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植物种类,而占据优势地位的植物种类是不同的,形成稳定的森林后,乔木就占据了优势,取代了之前草本、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阶段仍可以看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因此后期阶段的植被中是可能有早期阶段的植物种类的,B、C错。故答案为:D。
(4)基于前面的思考,进一步设问天然植被形成的漫长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启发,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天然植被一旦被破坏,恢复起来难度大,时间长,所以保护天然植被很重要。
【点评】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条件是气候,因为气候条件决定了植物所得的热量、光照和水分的数量。例如,在沼泽地上生长的植物,通常具有柔嫩、硕大而鲜绿的叶子,但是根部系统并不发达。在沙漠地区生长的植物,叶子很小,有的叶面上还覆盖着薄薄的蜡层,或者是叶子变成了细刺;有的植物具有非常发达的根系,以便从土壤的深处或广大面积的土壤中吸收水分。
16.植被与环境
(1)植被的发展过程:裸地→ 的植物生长→改造 等环境条件→更多种类植物生长→形成稳定的植被。
(2)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Ⅰ.光照: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 空间,形成 的垂直结构。
Ⅱ.气温和降水: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 ,植物种的数量越 ,垂直结构越 。
【答案】(1)少数种;土壤、水分
(2)垂直;分层明显;大;多;丰富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1)植被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裸地环境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只能生存少数、耐恶劣条件植物生长;植物的生长改变了环境,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中的水分促进了土壤形成和发展,形成更高级的土壤;土壤的成熟和发展,进而能够为更多的植物种类生长提供了条件,促进了生物的演化,成熟土壤的形成,为植被稳定提供了条件。
(2)环境条件往往影响植被类型和分布,比如光照对植被的影响, 植被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喜光植被往高处生长,而喜阴植被处在下方,植被各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气温和降水对植被分布影响明显, 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点评】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
(1)地带性因素:①纬度位置—热量—温度带。②海陆位置—水分—植被类型及长势情况。③海拔及坡向、坡度位置—水热—植被类型、数量及长势。④土壤—水分、肥力、类型。⑤水文—水源。
(2)非地带性因素:(地形、洋流、水源、海陆分布范围)①地形:如由于处在安第斯山脉背风坡,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分布温带荒漠带;②洋流:西欧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广泛;③水源:如荒漠地区出现绿洲;④海陆分布: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与苔原带。
17.(2021高一上·沈阳期末)在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大气环流和洋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澳大利亚大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半环状自然带格局。读澳大利亚自然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处为热带雨林气候,B处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别写出A、B两地所属的植被类型是 ,导致这两种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2)图中B处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C处为热带草原气候,D处为热带沙漠气候。C与A、B之间有大分水岭山脉贯穿南北,且当地主导风向为东南风,试说出B、C、D三地水分差异是 ,分析B、C水分差异产生的原因。
(3)热带雨林常被称为“长着森林的绿色荒漠”,试从气候和生物循环的角度分析图中A地区土壤贫瘠的原因 。
【答案】(1)A:热带雨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所处的纬度不同,获得的热量不同
(2)B、C、D三地水分依次递减;B地处于迎风坡,可以获得较充沛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因此降水最多;C地虽然距海岸线不远,但由于受到地形影响,处于背风坡,因此降水量明显少于B地
(3)①气温高,枯枝落叶等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②降水多,土壤淋溶作用强烈,大量养分流失,地表径流也带走部分养分;③雨林植物高大茂密,养分循环旺盛,大部分养分储存在植物体内,土壤养分补充少。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1)图中A为热带雨林气候,B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对应的植被分别为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两种自然带呈东西延伸,南北更替,是以热量条件为基础的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导致植被类型差异的因素为热量。(2)影响降水的因素主要包括大气环流、地形等。读图结合材料可知,图中B与C之间有高等山脉(大分水岭)贯穿南北,东部地区的B处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而C位于背风坡,降水量少于B。而D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沿岸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降水最少,所以三地降水量从B到C到D依次减少。(3)A处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且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形成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多,淋溶作用强烈,导致表层土壤中的养分被地表径流带走和下渗,表层土壤贫瘠。同时,雨林植被群落结构复杂,生物量大,生长迅速,植被生长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营养物质,使得土壤贫瘠。
【点评】掌握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特别提醒]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1)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
(2)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
(3)看自然带变化:雨林→常绿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
(4)看主导因素:热量。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特别提醒]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1)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
(2)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
(3)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
(4)看主导因素:水分。
1 / 1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5.1 植被同步测试(基础卷)
一、选择题
(2023高一上·龙华期末)2015年1月9~11日云南景东县哀牢山经历了一次极端降雪事件,累计雪深约为50cm,对森林造成严重破坏。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雪灾对当地森林造成严重破坏的原因( )
①亚热带森林,不耐低温 ②断枝压断电线,电力中断
③树冠大,积雪压断树枝 ④积雪封路,交通瘫痪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2.林冠对林内具有保温保湿作用。森林破坏后,雪灾发生当年的夏季林内( )
A.气温降低 B.湿度增大 C.风速减小 D.日温差增大
(2023高一上·永吉期末)图为某区域的植被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植被景观主要分布在( )
A.热带地区 B.亚热带地区 C.温带地区 D.寒带地区
4.该地植被景观的特点是( )
A.垂直结构简单,以乔木为主
B.垂直结构复杂,以灌木为主
C.植被种类丰富,多茎花、板根
D.植被秋冬季落叶,叶片有蜡质层
(2023高一上·永吉期末)读“某地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5.该景观图反映的自然景观是( )
A.温带草原 B.寒带苔原
C.热带草原 D.亚寒带针叶林
6.该景观图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
A.内蒙古高原 B.青藏高原 C.亚马孙雨林 D.东非高原
(2022高一上·铜山期中)以前、福建东山岛生态脆弱,常年受到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威胁,全岛森林覆盖率仅为0.12%。后来,为治理风沙,当地成功引种了常绿乔木——木麻黄。目前,东山岛森林覆盖率已达36.7%,木麻黄已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常见树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木麻黄的特点是( )
A.抗风耐旱 B.植株较矮小 C.根系较浅 D.常年不落叶
8.制约木麻黄在我国西北地区推广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 B.气温 C.光照 D.土壤
(2021高一上·百色期末)下图为某生物学家拍摄到的植物景观照片和骆驼刺根系结构示意图,骆驼刺为亚洲某地区的典型植物。据此完成下列题。
9.造成图片中三种植物形态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10.下列不是骆驼刺主要分布地区的植被特征是( )
A.植被稠密 B.根系发达
C.群落结构简单 D.叶面细小
11.(2021高一上·辽宁月考)福建省福州市别称“榕城”,“独木成林”而闻名的榕树在福州种植普遍,然而每年都有很多榕树被大风所吹倒。据此推测榕树树冠和树根的特点是( )
A.树冠广展,树根深 B.树冠广展、树根浅
C.树冠扁窄、树根浅 D.树冠扁窄、树根深
12.(2020高一上·青岛期末)符合图植物根部特征的植被是( )
A.热带雨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023高一上·广州期末)乞峰千里木生长在乞力马扎罗山主峰下3600~4300米的地带,树高3~10米。其顶部的叶子白天张开,夜间闭合。枯萎的叶子凋而不落。图为乞峰千里木景观图。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3.推测乞峰千里木生长地的气候特征是( )
A.高温多雨 B.干、湿季分明
C.炎热干燥 D.昼夜温差大
14.乞峰千里木枯萎的叶子凋而不落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保湿 B.保温 C.防风 D.防晒
二、综合题
15.裸地指自然界没有土壤、没有植被的裸露地面。图甲是某森林植被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图乙是新西兰南岛西海岸著名景点煎饼岩及侵蚀裂缝中生长的绿色先锋植物。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在新形成的裸地上,很快会生长出一些植物,即先锋植物。根据图文信息中先锋植物的环境适应性,推测先锋植物的特点。
(2)天然植被的形成过程是( )
①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稳定植被 ②先锋植物生长,改造土壤、水分条件
③裸地被侵蚀等形成裂缝 ④更多植物生长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②→④→① D.④→①→③→②
(3)天然植被的形成经历不同的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植被形成各个阶段的顺序是可以随意改变的
B.后期阶段的植被不可能有早期阶段的植物种类
C.每个阶段占据优势地位的植物种类是相同的
D.随着时间推移,植被中植物的种类愈发复杂多样
(4)植被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达到稳定的状态往往需要百年以上的漫长时光。说明该特点对人类活动的启发。
16.植被与环境
(1)植被的发展过程:裸地→ 的植物生长→改造 等环境条件→更多种类植物生长→形成稳定的植被。
(2)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Ⅰ.光照: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 空间,形成 的垂直结构。
Ⅱ.气温和降水: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 ,植物种的数量越 ,垂直结构越 。
17.(2021高一上·沈阳期末)在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大气环流和洋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澳大利亚大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半环状自然带格局。读澳大利亚自然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处为热带雨林气候,B处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别写出A、B两地所属的植被类型是 ,导致这两种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2)图中B处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C处为热带草原气候,D处为热带沙漠气候。C与A、B之间有大分水岭山脉贯穿南北,且当地主导风向为东南风,试说出B、C、D三地水分差异是 ,分析B、C水分差异产生的原因。
(3)热带雨林常被称为“长着森林的绿色荒漠”,试从气候和生物循环的角度分析图中A地区土壤贫瘠的原因 。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D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点评】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从气候、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等方面进行分析。植被可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降低风速。植被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植被可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植被可以减少水分蒸发,改善土壤水分条件;枯枝落叶腐烂后,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植被可为鸟类等多种动物提供栖息地,保持生物多样性,为植食性动物提供食物。
1.①云南哀牢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森林不耐低温,雪灾对森林造成严重破坏,①正确;
②③雪灾使大量水汽凝固凝华在树枝上,树枝断裂压断电线,易造成电力中断,但电力中断不属于对森林造成的破坏,②错误,③正确;
④积雪封路,交通瘫痪,不属于雪灾对森林造成的破坏,④错误。
综合上述分析,①③正确,②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A、林冠被雪灾破坏后,夏季白天林内接受太阳辐射增多,气温升高,A错误;
B、林冠具有保温保湿作用,林冠被雪灾破坏后,林内湿度减少,B错误;
C、林冠可增大摩擦力,林冠被雪灾破坏后,林内风速增大,C错误;
D、林冠被雪灾破坏后,夏季白天林内接受太阳辐射增多,气温升高,林冠具有保温保湿作用,夜晚气温降低,导致林内日温差增大,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3.A
4.C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点评】热带雨林是地球上一种常见于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中美洲和众多太平洋岛屿。还分布在墨西哥、巴西的东南部、马达加斯加东部、印度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植物种类繁多,其中乔木具有多层结构;上层乔木高过30米,多为典型的热带常绿树和落叶阔叶树,树皮色浅,薄而光滑,树基常有板状根,老干上可长出花枝。乔木多板状根,多气生根植物或藤本植物,群落分层明显,乔木高大,植物品种丰富;因为天气长期温热,雨量高,植物全年持续生长,造成树木生长密集且常绿。木质大藤本和附生植物特别发达,叶面附生某些苔藓、地衣,林下有木本蕨类和大叶草本。雨林中的树木多为双子叶植物,具有厚的革质叶和较浅的根系。
3.由图可知,该地乔木高大茂盛,有板根现象,林下草本和灌木植被较多,群落(垂直)结构复杂,可知为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4.AB、由图可知,热带雨林中以乔木为主,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分布明显,群落(垂直)结构复杂,AB错误;
C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热带雨林植被种类丰富,以常绿乔木为主,四季常绿,并有数量较多的藤本植物等,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C正确,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5.C
6.D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点评】不同的气候发育不同的自然带,不同的自然带反映不同的地理环境。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5.ABD、温带草原、寒带苔原、亚寒带针叶林中没有斑马等食草动物,ABD错误;
C、图示景观以草原为主,散生有矮生乔木,且分布有斑马,是热带草原景观,C正确。
故答案为:C。
6.由上一小题可知,图示景观是热带草原。
A、内蒙古高原以温带草原为主,A错误;
B、青藏高原有山地草甸,没有热带草原,B错误;
C、亚马孙平原以热带雨林为主,C错误;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非高原虽位于赤道附近,但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对流较弱,形成热带草原气候,是景观图可能出现的地区,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7.A
8.B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点评】影响植被的因素:
植被的分布和类型受气候、地形、土壤、水分、人类活动的影响。具体如下:
1.热量:影响植被的分布,生长速度和植物形态(低热量区的垫状植被)。热量条件的不同使得自然植被呈现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2.光照:有机质的积累有关。
3.降水:迎风坡降水随海拔升高先升高后降低;背风坡降水少;焚风效应。同一纬度,降水从沿海到内陆减少,植被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4.地形:类型;海拔;坡向;坡度(坡度越大,面积越小,植被越少)。
海拔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因此山区植被呈现垂直分异特征。
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植被截然不同。
5.水源:山麓地区水资源丰富。水文条件影响生物(动物和植物)的数量、种类(如水域中渔业资源的种类)。
6.土壤:陡坡土壤侵蚀严重,土层薄。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特性等影响植被生长,如茶树耐酸怯碱,喜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
7.风力:使植被矮化,倾倒和旗形。
7.由材料信息可知,东山岛生态脆弱,常年受到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威胁,全岛森林覆盖率仅为0.12%。后来,为治理风沙,当地成功引种了常绿乔木——木麻黄。目前,东山岛森林覆盖率已达36.7%。说明木麻黄能够适应东山岛多风沙、干旱的环境,具有抗风耐旱的特点,A正确;木麻黄属于常绿乔木,植株较高大,B错;木麻黄抗风耐旱,根系广深,C错;常绿植物,一般在四季都有落叶,但同时它也再长新叶,D错。故本题选A。
8.木麻黄属于常绿乔木,耐干旱也耐潮湿,但对热量条件要求相对较高,适宜在热带、亚热带生长,我国西北地区纬度偏高,气温低,热量条件相对较差,是制约木麻黄在我国西北地区推广的主要原因,B正确,降水、光照、土壤等对木麻黄在我国西北地区推广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排除ACD三项。故本题选B。
【答案】9.B
10.A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点评】骆驼刺,豆科骆驼刺属半灌木。它分布于中国内蒙古、甘肃、青海和新疆。其高可达40厘米,茎直立,叶互生,叶片卵形、倒卵形或倒圆卵形,具短柄,总状花序,腋生,老茎的刺上无花,花萼钟状,花冠深紫红色,旗瓣倒长卵形,冀瓣长圆形,子房线形,荚果线形。它生长在荒漠地区的沙地、河岸、农田边。
9.从图示三种植物特征来看它们分别对应热带草原、温带荒漠、热带雨林,降水量差异大,所以其形态差异是水分差异造成的。B正确。
10.注意材料设问“下列不是骆驼刺主要分布地区的植被特征是”,骆驼刺是温带荒漠地区特殊植物,据图可以看出和其它两个区域相比,骆驼刺所在地区的植被特征是根系发达、群落结构简单、叶面细小。植被稠密不属于温带荒漠地区植被特征,故答案为:A。
11.【答案】B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榕树“独木成林”,说明榕树的树冠广展;“每年都有很多榕树被大风所吹倒”,说明榕树树根比较浅,容易被大风吹倒,B正确,ACD错误。故本题选B。
【点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在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常绿阔叶林是指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湿润地区的,由常绿的双子叶植物所构成的森林群落。分布区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温在15℃以上,一般不超过22℃。冬季温暖,最冷月平均温度不低于0℃;夏季炎热潮湿,最热月平均温度为24-27℃。年降水量大于1000mm,主要集中在夏季。由于雨热同期,特别有利于植被的发育。
12.【答案】A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读图可以看出,图中的植物的根为板根,板根是一种热带木本植物所特有的板状不定根,可看成是一种气生根,也是热带气候下的一种特殊生态现象。A对,BCD错。故答案为:A。
【点评】热带雨林是地球上一种常见于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中美洲和众多太平洋岛屿。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常年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季节差异极不明显,生物群落演替速度极快,是世界上大于一半的动植物物种的栖息地。热带雨林无疑是地球赐予地球上所有生物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由于现时有超过25%的现代药物是由热带雨林植物所提炼,所以热带雨林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药房"。同时由于众多雨林植物的光合作用净化地球空气的能力尤为强大,其中仅亚马孙热带雨林产生的氧气就占全球氧气总量的1/3,故有"地球之肺"的美誉。热带雨林主要的作用是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保证地球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有序进行。
【答案】13.D
14.B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点评】影响植被的因素主要为气温和水分条件,根据影响气温:纬度、海拔、海陆位置、气候、太阳辐射等,影响水分的因素:气候、大气环流、海陆位置、河流、地形等。
植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关系,植物周围的环境为植物的生长提供阳光、空气、水分、 养料、适宜的温度等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条件,而植物的生长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比如植物根系的生长 腐败的植物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组成,植物可以保持水土,植物可以调节气候,植物种类的改变会造成生物种类的改变等等。
13.根据材料可知,乞峰千里木生长在乞力马扎罗山主峰下3600-4300米的地带,这里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太阳辐射较强,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都比较弱,昼夜温差较大。乞峰千里木顶部的叶子白天张开、夜间闭合,也是为了白天散热、夜晚保温,以应对昼夜温差较大的气候条件,D正确。高温多雨、 干湿季分明、炎热干燥不会使千里木顶部的叶子白天张开,夜间闭合,ABC错误。故答案为:D。
14.乞峰千里木枯萎的叶子凋而不落主要是为了应对当地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夜晚降温比较快,易产生低温冻害,乞峰千里木枯萎而不掉落的叶子可以起到保温作用,保护植株茎干不被冻伤,B正确。保湿、防风、 防晒不是最主要原因,ACD错误,故答案为:B。
15.【答案】(1)为了适应裸地、没有土壤等条件以及当地的地理环境,先锋植物的植株多矮小,耐贫瘠、繁殖力强。(合理即可)
(2)C
(3)D
(4)天然植被一旦被破坏,恢复起来难度大,时间长;保护天然植被很重要。(合理即可)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图文信息,推测先锋植物的环境适应性特点。地衣、苔藓是植物界的先锋植物,但在不同的环境下,先锋植物的环境适应性特点有所差异,图文中呈现的是在裸岩中生长的先锋植物,具有在没有土壤的环境中生长的能力,所以植物植株矮小、耐贫瘠、繁殖力强。
(2)考查从裸地到稳定植被的形成过程。结合某森林植被形成过程示意图和新西兰的岩石裂缝图,可以分析出形成的过程:裸地被侵蚀等形成裂缝→先锋植物生长,改造土壤、水分条件→更多植物生长→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稳定植被。故答案为:C。
(3)从裸地到稳定的森林的形成过程,是有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此各个阶段形成的顺序是不能随意改变的,A错。从早期阶段到中期、后期稳定阶段,土壤等环境条件越来越适合植物的生长,植被中植物的种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D正确。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植物种类,而占据优势地位的植物种类是不同的,形成稳定的森林后,乔木就占据了优势,取代了之前草本、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阶段仍可以看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因此后期阶段的植被中是可能有早期阶段的植物种类的,B、C错。故答案为:D。
(4)基于前面的思考,进一步设问天然植被形成的漫长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启发,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天然植被一旦被破坏,恢复起来难度大,时间长,所以保护天然植被很重要。
【点评】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条件是气候,因为气候条件决定了植物所得的热量、光照和水分的数量。例如,在沼泽地上生长的植物,通常具有柔嫩、硕大而鲜绿的叶子,但是根部系统并不发达。在沙漠地区生长的植物,叶子很小,有的叶面上还覆盖着薄薄的蜡层,或者是叶子变成了细刺;有的植物具有非常发达的根系,以便从土壤的深处或广大面积的土壤中吸收水分。
16.【答案】(1)少数种;土壤、水分
(2)垂直;分层明显;大;多;丰富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1)植被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裸地环境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只能生存少数、耐恶劣条件植物生长;植物的生长改变了环境,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中的水分促进了土壤形成和发展,形成更高级的土壤;土壤的成熟和发展,进而能够为更多的植物种类生长提供了条件,促进了生物的演化,成熟土壤的形成,为植被稳定提供了条件。
(2)环境条件往往影响植被类型和分布,比如光照对植被的影响, 植被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喜光植被往高处生长,而喜阴植被处在下方,植被各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气温和降水对植被分布影响明显, 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点评】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
(1)地带性因素:①纬度位置—热量—温度带。②海陆位置—水分—植被类型及长势情况。③海拔及坡向、坡度位置—水热—植被类型、数量及长势。④土壤—水分、肥力、类型。⑤水文—水源。
(2)非地带性因素:(地形、洋流、水源、海陆分布范围)①地形:如由于处在安第斯山脉背风坡,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分布温带荒漠带;②洋流:西欧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广泛;③水源:如荒漠地区出现绿洲;④海陆分布: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与苔原带。
17.【答案】(1)A:热带雨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所处的纬度不同,获得的热量不同
(2)B、C、D三地水分依次递减;B地处于迎风坡,可以获得较充沛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因此降水最多;C地虽然距海岸线不远,但由于受到地形影响,处于背风坡,因此降水量明显少于B地
(3)①气温高,枯枝落叶等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②降水多,土壤淋溶作用强烈,大量养分流失,地表径流也带走部分养分;③雨林植物高大茂密,养分循环旺盛,大部分养分储存在植物体内,土壤养分补充少。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1)图中A为热带雨林气候,B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对应的植被分别为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两种自然带呈东西延伸,南北更替,是以热量条件为基础的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导致植被类型差异的因素为热量。(2)影响降水的因素主要包括大气环流、地形等。读图结合材料可知,图中B与C之间有高等山脉(大分水岭)贯穿南北,东部地区的B处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而C位于背风坡,降水量少于B。而D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沿岸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降水最少,所以三地降水量从B到C到D依次减少。(3)A处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且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形成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多,淋溶作用强烈,导致表层土壤中的养分被地表径流带走和下渗,表层土壤贫瘠。同时,雨林植被群落结构复杂,生物量大,生长迅速,植被生长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营养物质,使得土壤贫瘠。
【点评】掌握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特别提醒]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1)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
(2)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
(3)看自然带变化:雨林→常绿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
(4)看主导因素:热量。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特别提醒]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1)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
(2)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
(3)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
(4)看主导因素:水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