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5.1 植被同步测试(培优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5.1 植被同步测试(培优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17 23:26:09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5.1 植被同步测试(培优卷)
一、选择题
(2021高一上·海南期末)下图为塔克拉玛干沙漠2010年9月-2011年8月流沙前缘近地面0.5m和2.0m高度之间逆温逆湿特征(注:逆湿就是下湿上干的现象。温度差为2.0m高处的温度与0.5m高处的温度的差值,湿度差为2.0m高处的相对湿度与0.5m高处的相对湿度的差值)。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在流沙前缘,逆温逆湿现象最严重的季节为(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流沙前缘的逆温逆湿现象会(  )
A.改善土壤墒情 B.加剧流沙扩展
C.增加区域降水 D.加剧风力侵蚀
3.下列关于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貌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因素
B.森林地表枯枝落叶多,其土壤的有机含量一般高于草原
C.我国南方气候湿热,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碱性
D.自然土壤的形成主导因素是生物
(2023高一上·广州期末)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关系。土壤有机质的多少、分布状况与植被密切相关,与乔木相比,草本植被根系寿命更短,但其有机质占比更高。下图示意甲、乙、丙三类土壤的局部剖面及有机质含量随深度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影响甲、乙、丙土壤发育的天然植被依次是(  )
A.森林、草原、荒漠 B.森林、荒漠、草原
C.荒漠、森林、草原 D.草原、荒漠、森林
5.下列有关土壤剖面与有机质含量变化曲线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甲一① B.甲一② C.乙一② D.丙—③
6.关于三类土壤的利用,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宜加强植被保护 B.乙要增施有机肥
C.丙可大规模开发耕地 D.利用不当都会造成水土流失
(2023高一上·杭州期末)红壤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红壤是在暖湿的条件下,有机质被微生物快速分解,矿物元素被雨水淋溶(氧化铁、氧化铝最不易被溶解,且会在结晶生成过程中形成粒团而不易被雨水冲刷破坏)而形成的具有“酸、粘、瘦”特征的土壤。下图是用掺砂方式改良后的疏松红壤。完成下面小题。
7.造成红壤“酸、粘、瘦”特征的因素主要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植被 D.地形
8.改良红壤除了掺砂外,还可以(  )
A.植树造林 B.种植绿肥 C.施用石灰 D.退耕还草
(2023高一上·佛山期末)种植模式是农作物种植栽培过程中的技术方法,不同的种植模式影响土壤质地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表和图为我国川中丘陵地区三种传统粮油作物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性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种植模式 平均孔隙度/%
① 玉米-小麦 46.4
② 玉米-油菜 51.3
③ 玉米-红薯-小麦 56.22
9.三种类型的种植模式中,土壤质地疏松程度从低到高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③、②、①
10.垂直方向上三种种植模式的土壤紧实度在20cm土层附近出现明显拐点,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矿物粒径 B.空气含量 C.人类耕作 D.水分下渗
(2023高一上·增城期末)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读风化壳的地带性规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关于图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气温越高,风化作用强度越大 B.蒸发越旺盛,风化壳越厚
C.植物越丰富,风化壳越厚 D.发育时间越长,土层越厚
12.热带森林带风化壳深厚的原因是(  )
A.高温多雨,风化和淋溶作用强
B.有机质分解速度慢,风化壳积累量大
C.流水沉积作用强,土层深厚
D.植被丰富,腐殖质含量高
(2023高一上·延庆期末)一位探险者在其游记中这样写道:“……你仿佛来到一个梦幻王国。抬头看一看,满眼长着奇异板状根的参天大树,不可思议的老茎秆上的花果、巨叶植物,根本看不到湛蓝的天空;低头望一望,眼前到处是苔藓、藤萝等,密不透风的林中潮湿闷热,脚下到处湿滑。叮当作响的小溪、飞泻的瀑布无处不在;参天的大树、缠绕的藤萝、繁茂的花草树木汇聚成一座座美丽的绿色大迷宫,让人寸步难行……”据此完成问题。
13.材料所描述的植被类型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热带雨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14.材料中植被垂直分层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湿度
15.该区域的土壤(  )
A.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 B.有机质含量高,肥沃
C.水分较少,矿物质偏多 D.土层较薄,土质疏松
二、综合题
16.(2023高一上·钦州期末)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1为我国区域略图。
材料二:我国地域辽阔,从沿海到内陆地表景观差异巨大,图2为我国①②③三地典型植被景观,图3为塔里木盆地边缘某地表形态景观图。
(1)图1中①、②、③三地分别对应的植被景观为①   ②   ③   (填图2中的字母);导致①地到③地景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2)甲土壤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有机质分解   ,土壤肥沃。乙土壤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工培育的肥沃高产土壤,代表性土壤是   ,由于长期不合理耕作易造成土壤退化,如土壤板结、   。
(3)图3所示地貌名称是   ,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其形成过程是暂时性河流在   处因水流分散而形成的扇状堆积体。
(4)绿洲是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绿地,绿洲与周围的沙漠在局部地区会形成热力环流。一位地理爱好者去塔克拉玛干沙漠旅游,发现沙漠绿洲附近风向具有明显的昼夜反向特征,他说晴朗的夜晚风向由绿洲吹向沙漠,请你判断他的说法是否正确   ,并说明你的理由   。
17.(2023高一上·朝阳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皮下到题,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关系,往往降水越丰富的地区,土壤的淋溶层越厚。秸秆还田,为世界上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在杜绝了秸轩焚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的同时还有增肥增产作用,秸秆还田的方式有多种,如秸秆粉碎还田、养畜过服还田、秸秆沤肥或覆盖还田等,下图为我国湿润、半干旱、干旱地区土壤剖面示意图。
(1)选填出甲、乙、丙地区主要植被类型:甲:   ;乙   :丙:   
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②温带草原③荒漠植被
(2)丙地区常采用覆盖还田的方式进行秸秆还田,试分析其原因。
(3)现我国仍有部分地区采用秸秆焚烧还田的方式,试说明秸秆焚烧还田对土壤的有利影响。
18.(2023高一上·佛山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暑假期间,海南省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举办了首届特色旅游节。著名的响水河流经旅游区,这里植被丰富,类型多样,独具特色。旅游节以轻度开发、绿色发展为理念,采取保护植被、节能降耗、控污减排、农旅融合等措施实现生态旅游,从而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图左为呀诺达旅游区位置图,图右为该旅游区主要植被景观。
(1)图中响水河的大致流向为   ,它属于水循环中的   环节,其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为   。
(2)呀诺达旅游区的主要植被类型是   ,该植被生长需要的气候条件是   。
(3)据图描述该旅游区主要植被景观的主要特征。
(4)分析旅游节以轻度开发、绿色发展为理念对区域土壤的有利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A
3.D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1.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逆温时下冷上热。当逆温现象发生时,2.0m高处的温度与0.5m高处的温度的差值为正,值越大,逆温现象越明显。逆湿就是下湿上干的现象,当逆湿发生时,2.0m高处的相对湿度与0.5m高处的相对湿度的差值为负,值越小,逆湿现象越明显。综上可知,温度差越大,湿度差越小,逆温逆湿现象越明显。结合图示可知,冬季逆温逆湿现象最严重。故答案为:D。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逆温时下冷上热,逆湿就是下湿上干。逆湿有利于大气中水汽渗入土壤,提高土壤含水量;同时逆温不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大气稳定性增加,风力较弱,减少水分蒸发,从而改善土壤墒情,A正确;风力较弱,减轻风力侵蚀,不利于流沙扩展,BD错误;逆温导致空气对流运动弱,不利于水汽凝结成云致雨,C错误。故答案为:A。
3.根据所学可知,生物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因素,A错误;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因此,森林土壤的有机含量一般低于草原,B错误;我国南方气候湿热,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C错误;根据所学可知,自然土壤的形成主导因素是生物,D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4.B
5.B
6.A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一、土壤的组成: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二、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初始无机养分的最初来源。气候导致矿物的风化和合成、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分解和合成。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地形可以使物质在地表中进行再分配,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水等条件方面发生差异。时间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
三、土壤的养护措施:改造、改良、保肥
①科学灌溉(推广喷灌、滴灌);
②生物改良(种植绿肥作物、耐盐碱作物);
③科学施肥(少用化肥,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
④合理使用农药(无毒、少残留);
⑤科学耕作(休耕、轮作、换茬、深翻);
⑥使用化学改良剂(酸碱中和、灭菌杀毒剂)。
4.由材料可知,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因此湿润地区的淋溶层最厚,半干旱地区次之,干旱地区最薄。甲淋溶层最厚,属于湿润地区,由森林发育成的土壤;乙淋溶层最薄,属于干旱地区,对应的植被为荒漠;丙淋溶层居中,属于半干旱地区,对应的植被为草原。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5.由上题分析可知,甲是森林土壤、乙是荒漠土壤、丙是草原土壤。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以枯枝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地表,由此判断①是草原土壤,②是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土壤厚度最薄的是荒漠土壤,即甲对应②;乙对应③;丙对应①,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6.由前面分析可知,甲是森林土壤、乙是荒漠土壤、丙是草原土壤。由材料可知,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关系。甲为森林土壤,位于湿润地区,降水多,淋溶作用强,土壤有机质易流失,宜加强植被保护,A正确;乙是荒漠土壤,位于干旱地区,降水少,生物量少,土壤发育差,土壤贫瘠,不是增施有机肥就能改善的,B错误;丙是草原土壤,位于半干旱地区,大规模开发耕地容易造成土地荒漠化,C错误;干旱地区降水少,不易造成水土流失,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7.B
8.C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7.由材料结合长江以南气候可知,我国南方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的环境有机质分解快,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进而形成具有“酸、粘、瘦”特征的土壤,由此可知,气候是主要因素,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8.针对“酸、粘、瘦”特征,可以通过掺砂改良粘性,通过施用石灰中和酸性,通过施肥提高土壤养分,故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9.A
10.C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一、土壤的组成: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有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也极为深刻。
9.通过阅读三种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性状,平均孔隙度越小,土壤紧实度越大,说明土壤质地疏松性差,所以从低到高排序为①、②、③,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10.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耕作层的厚度一般为15-20cm,三种种植模式的土壤紧实度在20cm土层附近出现明显拐点,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人类耕作,C正确;矿物粒径、 空气含量、水分下渗对土壤性状具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B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11.B
12.A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形成因素一般指成土因素。影响或控制土壤形成(方向和强度)的环境因素有:
自然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水文和时间(年龄) 。
人为成土因素:人类的耕垦、施肥和灌溉等活动。
11.由图可知,蒸发最旺盛的区域是热带草原带,而风化壳最深厚的区域是热带森林带,B错;风化壳最深厚的区域是热带森林带说明气温越高,风化作用强度越大,植物越丰富,风化壳越厚,AC正确;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时间,发育时间越长,土层越厚,D正确。依据题意,故答案为:B。
12.热带森林带气温高,降水丰富,湿热的地区土壤的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分解速度快,土壤腐殖质含量低,因此风化壳厚度厚,A正确,BD错误;热带森林地区,降水丰沛,淋溶淀积作用强,土层深厚,不是由于流水沉积作用,C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13.B
14.A
15.A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土壤
【解析】【点评】一、热带雨林气候中发育雨林,群落结构复杂,四季常绿,且有独特的茎花、板根、滴水叶尖等植物结构。
二、热带雨林下的土壤之所以贫瘠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虽然热带雨林中生物循环旺盛,生物量大,枯枝落叶也多,但同样的林下生物种类丰富,以枯枝落叶为食的大量底栖生物(如真菌类微生物)不断分解林下的枯枝落叶,从而使得热带雨林下虽大量枯枝落叶,但并不能被转化为土壤有机物质进入土壤。
另一方面,热带雨林地区矿物质淋失特别强烈。这主要与该地区持续高温多雨有关。持续高温增强了岩石中原生矿物快速风化,也为加快了次生矿物进一步风化的进程;大量的降水持续的带走风化过程中形成的溶解态矿物元素,使得土壤中原有的钾、钠、镁、钙等盐基离子基本淋失殆尽,因此土壤特别贫瘠。
13.由材料可知,该植被中有茎花、巨叶、藤蔓植物,垂直群落结构复杂,林中潮湿闷热,由所学知识可知,该植被类型是热带雨林,B正确;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均没有茎花等现象,且群落结构较为简单,A、C、D错误。故答案为:B。
14.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光照对植物生理和分布起决定性的作用,树冠层光照条件好,乔木生长茂盛;林下层光照较弱,发育对光照条件要求较低的草本植物和灌木,A正确;热量、水分、湿度不是形成群落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B、C、D错误。故答案为:A。
15.热带雨林地区降水丰富,有机质分解速度快,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A正确,B错误;热带雨林地区土壤水分较多,C错误;雨林地区气温较高,风化作用强,土壤土层较厚,因降水丰富发育红壤,土壤较为黏重,D错误。故答案为:A。
16.【答案】(1)c;a;b;水分
(2)缓慢(慢);水稻土;土壤污染(肥力下降)
(3)洪积扇(冲积扇);山谷出口(出山口)
(4)说法错误;由于沙漠和绿洲的比热不同,沙漠的比热小于绿洲∶夜晚,沙漠降温快,气温低;沙漠近地面空气冷却下沉,形成高气压;因此近地面风从沙漠吹向绿洲。
【知识点】河流地貌;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土壤
【解析】【分析】(1)①为东北地区,气候较为湿润,植被主要是森林,因此是c;②为内蒙古,降水较少,植被主要是草原,因此是a;③是新疆,气候干旱,植被主要是荒漠,因此是b。由图可知,从①到③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因此导致景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2)甲土壤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低,微生物不活跃,有机质分解就慢。长江流域盛产水稻,因此人工培育的肥沃土壤是水稻土。化肥、农药的使用容易使土壤受到污染,导致肥力下降。
(3)图3所示地貌由形状可知为冲积扇。冲积扇是由于河流在出山口处时,由于地势变低,水流流速变慢,水流分散而形成的扇状堆积体。
(4)该说法错误。沙漠的比热容要比绿洲小得多。晴朗的夜晚,沙漠降温快,气温低,近地面空气下沉形成高压;绿洲降温慢,气温高,近地面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因此近地面风从沙漠吹向绿洲。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植被和气候的关系、区域间环境特征的差异、河流地貌等。(1)根据水汽自东向西的减少,来判断植被的更替。(2)东北地区主要是以黑土为主,这跟气候寒冷有关;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水稻土为主。(3)在河流出山口的位置,地势开阔,流速变慢,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
17.【答案】(1)①;③;②
(2)丙地为草原,秸秆覆盖还田可以减少冬春季大风对地表土壤的侵蚀;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墒情等。
(3)秸秆焚烧后会形成草木灰,提高土壤中钾、磷等元素含量,提高土壤肥力;焚烧产生的高温可以杀死土壤中的害虫和虫卵,减轻病虫害等。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由于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所以,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甲淋溶层最厚,说明甲地区降水最多,所以为湿润区,对应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乙淋溶层最薄,说明乙地区降水最少,气候最为干旱,所以是干旱区,对应③荒漠植被。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丙的淋溶层厚度位于甲和乙之间,可以判断出丙的降水位于甲乙之间,所以处于半干旱区,对应②温带草原。
(2)根据上题可知,丙地为草原,丙地属于半干旱区,植被稀少,摩擦力小,再加上离冬季风原地近,冬春多大风,秸秆覆盖还田可以减少冬春季大风对地表土壤的侵蚀,同时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墒情等,利于草原恢复生机,提高草场质量。
(3)秸秆焚烧后会形成草木灰,补给土壤,提高土壤中钾、磷等元素含量,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焚烧产生的高温可以杀死土壤中的害虫和虫卵,减轻来年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农作物质量和产量。
【点评】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18.【答案】(1)西北流向东南;地表径流;海陆间循环
(2)热带雨林;高温多雨
(3)植物全年生长旺盛,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呈深绿色,常有茎花、板根现象;多附生植物、藤本植物。
(4)枯枝落叶增加土壤有机质;植被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防治土壤污染。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该河流西北部为山地,河流连接着东南部的陵水湾,可知,河流自西北山地流向东南海洋。属于海陆间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
(2)根据呀诺达旅游区主要植被景观是板状根,根据材料是海南省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故主要植被类型是热带(季)雨林,热带(季)雨林主要分布与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需要高温多雨的气候。
(3)热带雨林的主要特征: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植物种类丰富,群落(垂直)结构复杂。热带雨林全年呈深绿色,无明显的季相(植物群落在不同季节表现的外貌)变化。上层乔木树干高大,树基常有板状根,老干上可长出花枝(茎花现象)。木质大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发达,林中常有绞杀植物附生。
(4)根据材料“旅游节以轻度开发、绿色发展为理念,采取保护植被、节能降耗、控污减排、农旅融合等措施实现生态旅游”,保护植被,枯枝落叶增加土壤有机质;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控污减排可以防治土壤污染。
【点评】一、水循环的类型:
1.海上内循环: 蒸发——降水
2.陆上内循环: 蒸发、植物的蒸腾——降水
3.海陆间循环: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返回海洋)
二、热带雨林
①分布:南北纬10°之间的南美洲_亚马孙河_流域、非洲刚果盆地、亚洲东南亚_地区。
②特征
a.植物种类丰富,植物群落结构复杂。b.主要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
c.没有老叶更新的周期性,也没有一定的开花季节,四季常绿。
三、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有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也极为深刻。
1 / 1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5.1 植被同步测试(培优卷)
一、选择题
(2021高一上·海南期末)下图为塔克拉玛干沙漠2010年9月-2011年8月流沙前缘近地面0.5m和2.0m高度之间逆温逆湿特征(注:逆湿就是下湿上干的现象。温度差为2.0m高处的温度与0.5m高处的温度的差值,湿度差为2.0m高处的相对湿度与0.5m高处的相对湿度的差值)。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在流沙前缘,逆温逆湿现象最严重的季节为(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流沙前缘的逆温逆湿现象会(  )
A.改善土壤墒情 B.加剧流沙扩展
C.增加区域降水 D.加剧风力侵蚀
3.下列关于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貌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因素
B.森林地表枯枝落叶多,其土壤的有机含量一般高于草原
C.我国南方气候湿热,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碱性
D.自然土壤的形成主导因素是生物
【答案】1.D
2.A
3.D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1.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逆温时下冷上热。当逆温现象发生时,2.0m高处的温度与0.5m高处的温度的差值为正,值越大,逆温现象越明显。逆湿就是下湿上干的现象,当逆湿发生时,2.0m高处的相对湿度与0.5m高处的相对湿度的差值为负,值越小,逆湿现象越明显。综上可知,温度差越大,湿度差越小,逆温逆湿现象越明显。结合图示可知,冬季逆温逆湿现象最严重。故答案为:D。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逆温时下冷上热,逆湿就是下湿上干。逆湿有利于大气中水汽渗入土壤,提高土壤含水量;同时逆温不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大气稳定性增加,风力较弱,减少水分蒸发,从而改善土壤墒情,A正确;风力较弱,减轻风力侵蚀,不利于流沙扩展,BD错误;逆温导致空气对流运动弱,不利于水汽凝结成云致雨,C错误。故答案为:A。
3.根据所学可知,生物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因素,A错误;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因此,森林土壤的有机含量一般低于草原,B错误;我国南方气候湿热,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C错误;根据所学可知,自然土壤的形成主导因素是生物,D正确。故答案为:D。
(2023高一上·广州期末)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关系。土壤有机质的多少、分布状况与植被密切相关,与乔木相比,草本植被根系寿命更短,但其有机质占比更高。下图示意甲、乙、丙三类土壤的局部剖面及有机质含量随深度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影响甲、乙、丙土壤发育的天然植被依次是(  )
A.森林、草原、荒漠 B.森林、荒漠、草原
C.荒漠、森林、草原 D.草原、荒漠、森林
5.下列有关土壤剖面与有机质含量变化曲线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甲一① B.甲一② C.乙一② D.丙—③
6.关于三类土壤的利用,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宜加强植被保护 B.乙要增施有机肥
C.丙可大规模开发耕地 D.利用不当都会造成水土流失
【答案】4.B
5.B
6.A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一、土壤的组成: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二、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初始无机养分的最初来源。气候导致矿物的风化和合成、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分解和合成。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地形可以使物质在地表中进行再分配,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水等条件方面发生差异。时间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
三、土壤的养护措施:改造、改良、保肥
①科学灌溉(推广喷灌、滴灌);
②生物改良(种植绿肥作物、耐盐碱作物);
③科学施肥(少用化肥,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
④合理使用农药(无毒、少残留);
⑤科学耕作(休耕、轮作、换茬、深翻);
⑥使用化学改良剂(酸碱中和、灭菌杀毒剂)。
4.由材料可知,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因此湿润地区的淋溶层最厚,半干旱地区次之,干旱地区最薄。甲淋溶层最厚,属于湿润地区,由森林发育成的土壤;乙淋溶层最薄,属于干旱地区,对应的植被为荒漠;丙淋溶层居中,属于半干旱地区,对应的植被为草原。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5.由上题分析可知,甲是森林土壤、乙是荒漠土壤、丙是草原土壤。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以枯枝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地表,由此判断①是草原土壤,②是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土壤厚度最薄的是荒漠土壤,即甲对应②;乙对应③;丙对应①,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6.由前面分析可知,甲是森林土壤、乙是荒漠土壤、丙是草原土壤。由材料可知,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关系。甲为森林土壤,位于湿润地区,降水多,淋溶作用强,土壤有机质易流失,宜加强植被保护,A正确;乙是荒漠土壤,位于干旱地区,降水少,生物量少,土壤发育差,土壤贫瘠,不是增施有机肥就能改善的,B错误;丙是草原土壤,位于半干旱地区,大规模开发耕地容易造成土地荒漠化,C错误;干旱地区降水少,不易造成水土流失,D错误。故答案为:A。
(2023高一上·杭州期末)红壤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红壤是在暖湿的条件下,有机质被微生物快速分解,矿物元素被雨水淋溶(氧化铁、氧化铝最不易被溶解,且会在结晶生成过程中形成粒团而不易被雨水冲刷破坏)而形成的具有“酸、粘、瘦”特征的土壤。下图是用掺砂方式改良后的疏松红壤。完成下面小题。
7.造成红壤“酸、粘、瘦”特征的因素主要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植被 D.地形
8.改良红壤除了掺砂外,还可以(  )
A.植树造林 B.种植绿肥 C.施用石灰 D.退耕还草
【答案】7.B
8.C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7.由材料结合长江以南气候可知,我国南方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的环境有机质分解快,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进而形成具有“酸、粘、瘦”特征的土壤,由此可知,气候是主要因素,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8.针对“酸、粘、瘦”特征,可以通过掺砂改良粘性,通过施用石灰中和酸性,通过施肥提高土壤养分,故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2023高一上·佛山期末)种植模式是农作物种植栽培过程中的技术方法,不同的种植模式影响土壤质地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表和图为我国川中丘陵地区三种传统粮油作物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性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种植模式 平均孔隙度/%
① 玉米-小麦 46.4
② 玉米-油菜 51.3
③ 玉米-红薯-小麦 56.22
9.三种类型的种植模式中,土壤质地疏松程度从低到高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③、②、①
10.垂直方向上三种种植模式的土壤紧实度在20cm土层附近出现明显拐点,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矿物粒径 B.空气含量 C.人类耕作 D.水分下渗
【答案】9.A
10.C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一、土壤的组成: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有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也极为深刻。
9.通过阅读三种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性状,平均孔隙度越小,土壤紧实度越大,说明土壤质地疏松性差,所以从低到高排序为①、②、③,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10.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耕作层的厚度一般为15-20cm,三种种植模式的土壤紧实度在20cm土层附近出现明显拐点,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人类耕作,C正确;矿物粒径、 空气含量、水分下渗对土壤性状具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BD错误。故答案为:C。
(2023高一上·增城期末)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读风化壳的地带性规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关于图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气温越高,风化作用强度越大 B.蒸发越旺盛,风化壳越厚
C.植物越丰富,风化壳越厚 D.发育时间越长,土层越厚
12.热带森林带风化壳深厚的原因是(  )
A.高温多雨,风化和淋溶作用强
B.有机质分解速度慢,风化壳积累量大
C.流水沉积作用强,土层深厚
D.植被丰富,腐殖质含量高
【答案】11.B
12.A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形成因素一般指成土因素。影响或控制土壤形成(方向和强度)的环境因素有:
自然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水文和时间(年龄) 。
人为成土因素:人类的耕垦、施肥和灌溉等活动。
11.由图可知,蒸发最旺盛的区域是热带草原带,而风化壳最深厚的区域是热带森林带,B错;风化壳最深厚的区域是热带森林带说明气温越高,风化作用强度越大,植物越丰富,风化壳越厚,AC正确;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时间,发育时间越长,土层越厚,D正确。依据题意,故答案为:B。
12.热带森林带气温高,降水丰富,湿热的地区土壤的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分解速度快,土壤腐殖质含量低,因此风化壳厚度厚,A正确,BD错误;热带森林地区,降水丰沛,淋溶淀积作用强,土层深厚,不是由于流水沉积作用,C错误。故答案为:A。
(2023高一上·延庆期末)一位探险者在其游记中这样写道:“……你仿佛来到一个梦幻王国。抬头看一看,满眼长着奇异板状根的参天大树,不可思议的老茎秆上的花果、巨叶植物,根本看不到湛蓝的天空;低头望一望,眼前到处是苔藓、藤萝等,密不透风的林中潮湿闷热,脚下到处湿滑。叮当作响的小溪、飞泻的瀑布无处不在;参天的大树、缠绕的藤萝、繁茂的花草树木汇聚成一座座美丽的绿色大迷宫,让人寸步难行……”据此完成问题。
13.材料所描述的植被类型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热带雨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14.材料中植被垂直分层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湿度
15.该区域的土壤(  )
A.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 B.有机质含量高,肥沃
C.水分较少,矿物质偏多 D.土层较薄,土质疏松
【答案】13.B
14.A
15.A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土壤
【解析】【点评】一、热带雨林气候中发育雨林,群落结构复杂,四季常绿,且有独特的茎花、板根、滴水叶尖等植物结构。
二、热带雨林下的土壤之所以贫瘠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虽然热带雨林中生物循环旺盛,生物量大,枯枝落叶也多,但同样的林下生物种类丰富,以枯枝落叶为食的大量底栖生物(如真菌类微生物)不断分解林下的枯枝落叶,从而使得热带雨林下虽大量枯枝落叶,但并不能被转化为土壤有机物质进入土壤。
另一方面,热带雨林地区矿物质淋失特别强烈。这主要与该地区持续高温多雨有关。持续高温增强了岩石中原生矿物快速风化,也为加快了次生矿物进一步风化的进程;大量的降水持续的带走风化过程中形成的溶解态矿物元素,使得土壤中原有的钾、钠、镁、钙等盐基离子基本淋失殆尽,因此土壤特别贫瘠。
13.由材料可知,该植被中有茎花、巨叶、藤蔓植物,垂直群落结构复杂,林中潮湿闷热,由所学知识可知,该植被类型是热带雨林,B正确;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均没有茎花等现象,且群落结构较为简单,A、C、D错误。故答案为:B。
14.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光照对植物生理和分布起决定性的作用,树冠层光照条件好,乔木生长茂盛;林下层光照较弱,发育对光照条件要求较低的草本植物和灌木,A正确;热量、水分、湿度不是形成群落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B、C、D错误。故答案为:A。
15.热带雨林地区降水丰富,有机质分解速度快,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A正确,B错误;热带雨林地区土壤水分较多,C错误;雨林地区气温较高,风化作用强,土壤土层较厚,因降水丰富发育红壤,土壤较为黏重,D错误。故答案为:A。
二、综合题
16.(2023高一上·钦州期末)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1为我国区域略图。
材料二:我国地域辽阔,从沿海到内陆地表景观差异巨大,图2为我国①②③三地典型植被景观,图3为塔里木盆地边缘某地表形态景观图。
(1)图1中①、②、③三地分别对应的植被景观为①   ②   ③   (填图2中的字母);导致①地到③地景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2)甲土壤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有机质分解   ,土壤肥沃。乙土壤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工培育的肥沃高产土壤,代表性土壤是   ,由于长期不合理耕作易造成土壤退化,如土壤板结、   。
(3)图3所示地貌名称是   ,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其形成过程是暂时性河流在   处因水流分散而形成的扇状堆积体。
(4)绿洲是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绿地,绿洲与周围的沙漠在局部地区会形成热力环流。一位地理爱好者去塔克拉玛干沙漠旅游,发现沙漠绿洲附近风向具有明显的昼夜反向特征,他说晴朗的夜晚风向由绿洲吹向沙漠,请你判断他的说法是否正确   ,并说明你的理由   。
【答案】(1)c;a;b;水分
(2)缓慢(慢);水稻土;土壤污染(肥力下降)
(3)洪积扇(冲积扇);山谷出口(出山口)
(4)说法错误;由于沙漠和绿洲的比热不同,沙漠的比热小于绿洲∶夜晚,沙漠降温快,气温低;沙漠近地面空气冷却下沉,形成高气压;因此近地面风从沙漠吹向绿洲。
【知识点】河流地貌;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土壤
【解析】【分析】(1)①为东北地区,气候较为湿润,植被主要是森林,因此是c;②为内蒙古,降水较少,植被主要是草原,因此是a;③是新疆,气候干旱,植被主要是荒漠,因此是b。由图可知,从①到③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因此导致景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2)甲土壤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低,微生物不活跃,有机质分解就慢。长江流域盛产水稻,因此人工培育的肥沃土壤是水稻土。化肥、农药的使用容易使土壤受到污染,导致肥力下降。
(3)图3所示地貌由形状可知为冲积扇。冲积扇是由于河流在出山口处时,由于地势变低,水流流速变慢,水流分散而形成的扇状堆积体。
(4)该说法错误。沙漠的比热容要比绿洲小得多。晴朗的夜晚,沙漠降温快,气温低,近地面空气下沉形成高压;绿洲降温慢,气温高,近地面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因此近地面风从沙漠吹向绿洲。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植被和气候的关系、区域间环境特征的差异、河流地貌等。(1)根据水汽自东向西的减少,来判断植被的更替。(2)东北地区主要是以黑土为主,这跟气候寒冷有关;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水稻土为主。(3)在河流出山口的位置,地势开阔,流速变慢,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
17.(2023高一上·朝阳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皮下到题,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关系,往往降水越丰富的地区,土壤的淋溶层越厚。秸秆还田,为世界上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在杜绝了秸轩焚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的同时还有增肥增产作用,秸秆还田的方式有多种,如秸秆粉碎还田、养畜过服还田、秸秆沤肥或覆盖还田等,下图为我国湿润、半干旱、干旱地区土壤剖面示意图。
(1)选填出甲、乙、丙地区主要植被类型:甲:   ;乙   :丙:   
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②温带草原③荒漠植被
(2)丙地区常采用覆盖还田的方式进行秸秆还田,试分析其原因。
(3)现我国仍有部分地区采用秸秆焚烧还田的方式,试说明秸秆焚烧还田对土壤的有利影响。
【答案】(1)①;③;②
(2)丙地为草原,秸秆覆盖还田可以减少冬春季大风对地表土壤的侵蚀;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墒情等。
(3)秸秆焚烧后会形成草木灰,提高土壤中钾、磷等元素含量,提高土壤肥力;焚烧产生的高温可以杀死土壤中的害虫和虫卵,减轻病虫害等。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由于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所以,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甲淋溶层最厚,说明甲地区降水最多,所以为湿润区,对应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乙淋溶层最薄,说明乙地区降水最少,气候最为干旱,所以是干旱区,对应③荒漠植被。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丙的淋溶层厚度位于甲和乙之间,可以判断出丙的降水位于甲乙之间,所以处于半干旱区,对应②温带草原。
(2)根据上题可知,丙地为草原,丙地属于半干旱区,植被稀少,摩擦力小,再加上离冬季风原地近,冬春多大风,秸秆覆盖还田可以减少冬春季大风对地表土壤的侵蚀,同时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墒情等,利于草原恢复生机,提高草场质量。
(3)秸秆焚烧后会形成草木灰,补给土壤,提高土壤中钾、磷等元素含量,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焚烧产生的高温可以杀死土壤中的害虫和虫卵,减轻来年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农作物质量和产量。
【点评】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18.(2023高一上·佛山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暑假期间,海南省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举办了首届特色旅游节。著名的响水河流经旅游区,这里植被丰富,类型多样,独具特色。旅游节以轻度开发、绿色发展为理念,采取保护植被、节能降耗、控污减排、农旅融合等措施实现生态旅游,从而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图左为呀诺达旅游区位置图,图右为该旅游区主要植被景观。
(1)图中响水河的大致流向为   ,它属于水循环中的   环节,其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为   。
(2)呀诺达旅游区的主要植被类型是   ,该植被生长需要的气候条件是   。
(3)据图描述该旅游区主要植被景观的主要特征。
(4)分析旅游节以轻度开发、绿色发展为理念对区域土壤的有利影响
【答案】(1)西北流向东南;地表径流;海陆间循环
(2)热带雨林;高温多雨
(3)植物全年生长旺盛,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呈深绿色,常有茎花、板根现象;多附生植物、藤本植物。
(4)枯枝落叶增加土壤有机质;植被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防治土壤污染。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该河流西北部为山地,河流连接着东南部的陵水湾,可知,河流自西北山地流向东南海洋。属于海陆间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
(2)根据呀诺达旅游区主要植被景观是板状根,根据材料是海南省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故主要植被类型是热带(季)雨林,热带(季)雨林主要分布与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需要高温多雨的气候。
(3)热带雨林的主要特征: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植物种类丰富,群落(垂直)结构复杂。热带雨林全年呈深绿色,无明显的季相(植物群落在不同季节表现的外貌)变化。上层乔木树干高大,树基常有板状根,老干上可长出花枝(茎花现象)。木质大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发达,林中常有绞杀植物附生。
(4)根据材料“旅游节以轻度开发、绿色发展为理念,采取保护植被、节能降耗、控污减排、农旅融合等措施实现生态旅游”,保护植被,枯枝落叶增加土壤有机质;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控污减排可以防治土壤污染。
【点评】一、水循环的类型:
1.海上内循环: 蒸发——降水
2.陆上内循环: 蒸发、植物的蒸腾——降水
3.海陆间循环: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返回海洋)
二、热带雨林
①分布:南北纬10°之间的南美洲_亚马孙河_流域、非洲刚果盆地、亚洲东南亚_地区。
②特征
a.植物种类丰富,植物群落结构复杂。b.主要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
c.没有老叶更新的周期性,也没有一定的开花季节,四季常绿。
三、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有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也极为深刻。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