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5.2土壤同步测试(培优卷)
一、选择题
(2022高一上·电白期末)浙江省某高中地理兴趣小组进行红壤野外观测实践,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报告。报告中写道:红壤,剖面呈土红色,腐殖质含量高,质地较黏重,透气性差,呈酸性,并绘制了土壤剖面图(见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报告的两处明显错误是( )
①质地较黏重 ②腐殖质含量高 ③淀积层和淋溶层位置 ④母质层和母岩层位置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2.红壤形成过程中( )
A.地形坡度影响其土层厚度 B.成土母质是其有机质主要来源
C.高温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D.生物决定其矿物质的成分
盐角草(如图)是世界上最耐盐的植物之一,植株高度大多在30~40 cm,叶子高度退化呈鳞片状,肉质化的茎表皮富含蜡质,气孔小而下陷,茎中含有特殊的储水细胞,能够储存根系吸收进来的盐分。江苏盐城的广阔滩涂上分布有大量的盐角草。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盐城盐角草( )
①叶子高度退化,生长在干旱地区 ②茎的表皮富含蜡质减少水分蒸腾 ③植株高度小适应水热条件不足 ④储水细胞储存盐分适应滩涂环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盐城滩涂上的盐角草是当地重要的抗盐先锋,当地土壤中盐分主要来源是( )
A.成土母质 B.海水 C.大气 D.生物残体
(2022高一上·佛山期末)末次冰期,欧洲北部冰川发育广泛。一万多年前,冰川退却,在北部沿岸狭长地带发育了冰沼土。图示意欧洲冰沼土分布范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欧洲北部冰沼土的土层比较薄,原因是( )
A.降水稀少 B.岩石风化缓慢
C.地形平坦 D.植物生长量少
6.欧洲冰沼土表层有机质积累较多,主要原因是( )
A.森林生长较繁茂 B.有机质分解慢
C.河流带来有机质 D.农业开发较少
(2022高一上·广州期末)我国东北地区广泛分布的黑土,土层深厚,腐殖质含量高,土壤肥沃,适宜耕作。但黑土的形成周期长且条件严格,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历经数百年时间才能形成。近年来,随着大规模的开垦及频繁翻耕,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明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东北平原黑土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地貌 D.地下水
8.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是( )
A.种植绿肥、掺砂、洒熟石灰 B.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
C.秸秆还田、少耕深松、休耕 D.大量使用化肥增加土壤肥力
9.(2022高一上·揭东期末)土壤是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其形成和发展受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下图左为森林土壤剖面图,图右为草原土壤剖面图。森林土壤与草原土壤比较,对草原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草原枯枝落叶的数量比森林多
B.草原微生物分解和腐殖质积累多
C.森林降水形成淋溶强度强
D.草原常年温暖湿润,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
(2021高一上·杭州期末)下图为土壤发育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据图可知,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11.影响土壤矿物构成的主要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2022高一上·普宁期末)我国东北平原土壤肥沃,南方地区土壤相对贫瘠。但近年来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2.与黑色土相比,红壤的有机质含量非常低,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生物 B.气候 C.成土母质 D.人类活动
13.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是( )
A.种植绿肥、掺砂、洒熟石灰 B.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
C.大量使用化肥增加土壤肥力 D.秸秆还田、少耕深松、休耕
(2021高一上·吉林期末)土壤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
A.矿物颗粒大小 B.透气状况
C.有机质含量多少 D.透水能力大小
15.土壤中矿物部分的主要来源是( )
A.矿物质 B.有机质 C.水分 D.空气
16.如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问题.若①处海拔为1250米,气温为5℃,则⑤处(海拔取平均值)气温为( )
A.0.8℃ B.4.2℃ C.9.2℃ D.37℃
二、综合题
17.(2022高一上·电白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校的地理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湖南山区开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野外实习,他们挖掘了一个土壤剖面,发现剖面呈均匀的土红色,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他们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绘制出下面的土壤与其他自然要素关系图。请你与他们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1)推测该地的土壤类型名称是 ,其地带性植被是 。
(2)同学们还测得该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少,试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3)土壤的形成是气候、地形、水文、生物乃至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试分析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8.(2021高一上·杭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高一期末复习期间,小慧同学对地理必修一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梳理,手绘了水循环的示意图,并结合绘图把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进行了适当总结。地理老师大明发现小慧的知识梳理和归纳有待完善和修订,请你帮助小慧同学一起来完善和修订。
(1)水循环示意图中,缺失的两个环节是 和 。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图示水循环类型属于 。
(2)关于植被的总结中,对 (填“针叶林”或“落叶阔叶林”)的描述有错误,应改为 , 。
(3)对乙地土壤深厚原因的叙述有误,应改为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 (填“较快”或“较慢”), 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4)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 共同构成的。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水可以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 与人类社会关系最密切。
19.(2021高一上·百色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8年8月,北京某中学非洲研学小组从赤道附近出发,沿20°E向北行进,途中发现该区域的自然景观呈现出明显变化。图中甲、丙为研学小组成员拍摄的照片。
(1)甲地照片所反应的植被类型是 ,丙地照片反映的植被类型是 ,造成甲、丙两地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2)与甲地相比,乙地的植被 (填“有”或“无”)季相变化,乙地的乔木往往长有粗大树干,是为了 。
(3)丁地乔木多蜡质、革质,硬叶叶片,其作用是 ,原因是该地 。
(4)与我国东北黑土地相比,甲地自然土壤形成速度比较 (快、慢),土壤的淋溶作用 (强、弱),土壤黏粒比重 (高、低)。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A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1.该地区降水多,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①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淋溶作用强,不利于有机质积累,所以导致红壤的有机质含量低,②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淀积层是由上层的淋溶层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 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故图中淀积层和淋溶层位置错误,③符合题意;母质层是母岩层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所形成,其位置正确,④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2.地形坡度影响土层的厚度,在陡坡上,水流速度快,侵蚀强,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有机质、矿物养分难以保留,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缓坡水流速度慢,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慢,有机质、矿物养分积累多,土壤肥力一般较高,土层较厚,A正确。植物的枯枝落叶是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B错误。红壤分布在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高,有机质分解速度快,有机质难以保存,导致有机层和腐殖质层都较薄,C错误。成土母质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3.D
4.B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由于潮汐的作用,滩涂有时被水淹没,有时又出露水面,其上部经常露出水面,其下部则经常被水淹没,导致滩涂土壤的含盐量较高,当地自然植被具备耐盐度较高的特征。
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盐城盐角草分布于江苏盐城,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过渡,气候湿润,①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叶子高度退化呈鳞片状,肉质化的茎表皮富含蜡质”可知,茎的表皮富含蜡质,可以减少水分蒸腾,②正确;该地纬度位置较低,热量条件充足,③错误;根据材料信息“茎中含有特殊的储水细胞,能够储存根系吸收进来的盐分”可知,盐角草生活在滩涂上,储水细胞储存盐分适应滩涂环境,④正确。故答案为:D。
4.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盐角草生长在沿海滩涂上,盐分主要来自海水。故答案为:B。
【答案】5.B
6.B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5.冰沼土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最北部地区和北冰洋的 一些岛屿上,降水稀少,降水对土层的厚薄影响不大,A错误;由于纬度高,低温决定了这里以冰冻风化为主,化学风化与生物过程极其缓慢,母质风化程度很低,土层浅薄,一般不超过20-30厘米,B正确;地形平坦影响不大,C错误;植被以苔藓、地衣为主,植物生长量少,但对土层的厚度影响不大,D错误。故答案为:B。
6.纬度高,气温低,只有少量的灌木,A错误;由于气温低,生物分解速度慢,有机质分解慢,有机质积累多,B正确;河流有机质不是冰沼土有机质的主要来源,C错误;冰沼土的自然肥力是很低的,不经改造无法农用,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7.B
8.C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7.东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于植物生长,因此草原、森林等植被覆盖率高,提供了丰富日有机质,又因为东北平原所处纬度较高,冬季寒冷而漫长,动植物残体不易腐烂,所以大量腐殖质堆积使东北平原的土层呈现黑色的样貌。因此造成东北平原土壤肥沃的主导因素是气候,B正确。成土母质、地貌、地下水与黑土肥沃有关,但不是主导因素,ACD错误。故答案为:B。
8.种植绿肥、掺砂、洒熟石灰是改造红壤的措施,A错误。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对恢复黑土肥力作用不大,B错误。秸科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有利于保护土壤,恢复黑土肥力,C正确。大量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使土壤肥力下降,D错误。故答案为:C。
9.【答案】B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据图可知,森林枯枝落叶的数量比草原多,A错误;图中显示草原腐殖质层远大于森林,故说明草原微生物分解和腐殖质积累多,B正确;和草原相比,森林由于林冠较大,林冠对雨水的阻挡作用较明显,且森林水土保持能力更强,故草原降水形成淋溶强度强,C错误;和森林相比,草原较干燥,草原由于草类生长期短,腐殖质较多,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答案】10.C
11.A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土壤≠土地,土壤只是构成土地的重要要素之一,而土地则是指陆地的表层部分,除土壤外还包括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成土母质)。
10.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生物是土壤形成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C正确。成土母质主要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气候和地形对土壤的影响也较大,但不是最“活跃”的因素,ABD错。故答案为:C。
11.结合前面分析可知,成土母质主要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A正确。气候、生物、地形等对土壤的形成均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影响土壤矿物构成的主要因素,BCD错。故答案为:A。
【答案】12.B
13.D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黑土地是寒冷气候条件下,地表植被死后经过长时间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而成的,以其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
松、最适宜耕作而闻名于世,素有“谷物仓库”之称。
12.黑色的土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土壤有机质容易积累,因此黑土有机质含量高,而南方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微生物活跃,土壤有机质不易积累,因此南方红壤有机质含量低,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为气候, B选项正确。生物、成土母质及人类活动会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影响,但并不是南北方黑土与红壤有机质含量低的主要因素,排除A、C、D选项。故答案为:B。
13.保护和提高土壤肥力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是秸秆还田,翻耕松土能使土壤结构得到改善,休耕可有效恢复土壤肥力,D选项正确。熟石灰(碳酸钙)是碱性的,它可以用来改良酸性土壤,并不能恢复土壤肥力,A选项错误。黑土区为耕作区,不可能用植树造林来提高肥力,同时寒潮并不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B选项错误。使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硬,某些元素短缺,C选项错误。故答案为:D。
【答案】14.C
15.A
16.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 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14.根据土壤的物质组成可知,土壤主要由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分组成,其中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C正确,故答案为:C。
15.根据土壤的物质组成可知,土壤主要由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分组成,其中矿物质部分的来源于成土母质中的矿物质经过风化分解,能够把原来固结在矿物质的一些养分元素,如钾、钙、磷等释放出来供植物吸收。A正确,故答案为:A。
16.由图可知,图中①处海拔高度为1250米,其气温数值为5℃,⑤地处海拔高度介于500—600米之间,据题干要求,⑤处海拔取平均值,故该地海拔高度约为550米,根据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①地处与⑤处海拔高度相差700米,两地气温相差4.2℃,故可以计算出⑤处的气温大约为9.2℃。C正确,故答案为:C。
17.【答案】(1)红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气温高,土壤有机质分解比较快,有机质积累少;降水量大,地表水丰富,土壤中的有机质会随水流失。
(3)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土壤之间进行着物质的交换,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决定了土壤肥力的高低;生物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知识点】认识土壤;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分析】(1)通过对土壤剖面的观察,发现土壤“呈均匀的土红色,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可判断为红壤,该区域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考查气温、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从气温上看,该地纬度较低,气温高,土壤有机质分解比较快,有机质积累少,土壤肥力较低;从降水上看,该地降水量较大,地表水丰富,土壤淋溶作用强烈,有机质随水流失多,所以该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3)考查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植物可以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随生物残体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所以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土壤之间进行着物质的交换,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决定了土壤肥力的高低。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还可以加快岩石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
【点评】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以及水分 、空气、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18.【答案】(1)下渗;地下径流;海陆间循环
(2)落叶阔叶林;有明显季相变化;无茎花、板根现象
(3)较慢;成土母质
(4)岩石圈;陆地水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水循环的意义;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结合图示以及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水循环示意图中缺少下渗和地下径流两个环节。该水循环联系了陆地和海洋,属于海陆间循环。
(2)落叶阔叶林春季发芽,秋季落叶,夏季葱绿,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无茎花、板根现象(该现象多出现在热带雨林中)。
(3)结合图示信息可知,乙地地形相对较为平坦,地表疏松物质被侵蚀的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4)结合所学知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共同构成。陆地水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与人类社会关系最密切。
【点评】自然界的水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水循环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它可以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2)促使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的作用;从而使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以及陆地和海洋之间实现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3)水的循环运动还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且使水成为自然界最富动力的因子之一,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水循环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洋内循环和内陆循环。其中海陆间循环对陆地水资源的更新、补充意义最大。人类可以合理利用水循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例如我国的南水北调,修水库等。
19.【答案】(1)热带雨林;热带荒漠;降水
(2)有;储存水分
(3)防止水分过度蒸腾而脱水,反射阳光。减少光照灼伤;夏季高温少雨,光照强烈蒸发旺盛
(4)快;强;高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景观、经纬度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甲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区,对应的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丙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区,对应的植被类型为热带荒漠,导致两地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为水分的差异,甲地终年多雨而丙地终年少雨。
(2)根据图示经纬度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乙地植被类型为热带稀树草原,在干季时少雨干旱,草木枯黄,因此有季相变化。此地乔木,如猴面包树和纺锤树,生长有粗大树干,主要是为了储水,以应对少雨的干季。
(3)读图可知,丁地位于非洲北侧、地中海沿岸的,结合所学可知,丁地对应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为防止过度失水、减少光照灼伤,乔木演化出了多蜡质、革质、硬叶叶片。
(4)读图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地位于赤道附近,且位于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气温高,有机质分解速率快,自然土壤形成速度比较快;全年多雨,土壤的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点评】热带雨林是地球上一种常见于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也被称为季风林,红树林和小精灵森林。热带雨林主要分布于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中美洲和众多太平洋岛屿。由于热带雨林地区长年气候炎热,雨水充足,季节差异极不明显(正常年雨量大约为1,750毫米至2,000毫米,全年每月平均气温超过26℃),所以它的生物群落演替速度快,是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另外,仅亚马孙热带雨林产生的氧气就占全球氧气总量的1/3,故有“地球之肺”的美誉。
1 / 1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5.2土壤同步测试(培优卷)
一、选择题
(2022高一上·电白期末)浙江省某高中地理兴趣小组进行红壤野外观测实践,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报告。报告中写道:红壤,剖面呈土红色,腐殖质含量高,质地较黏重,透气性差,呈酸性,并绘制了土壤剖面图(见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报告的两处明显错误是( )
①质地较黏重 ②腐殖质含量高 ③淀积层和淋溶层位置 ④母质层和母岩层位置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2.红壤形成过程中( )
A.地形坡度影响其土层厚度 B.成土母质是其有机质主要来源
C.高温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D.生物决定其矿物质的成分
【答案】1.B
2.A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1.该地区降水多,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①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淋溶作用强,不利于有机质积累,所以导致红壤的有机质含量低,②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淀积层是由上层的淋溶层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 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故图中淀积层和淋溶层位置错误,③符合题意;母质层是母岩层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所形成,其位置正确,④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2.地形坡度影响土层的厚度,在陡坡上,水流速度快,侵蚀强,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有机质、矿物养分难以保留,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缓坡水流速度慢,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慢,有机质、矿物养分积累多,土壤肥力一般较高,土层较厚,A正确。植物的枯枝落叶是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B错误。红壤分布在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高,有机质分解速度快,有机质难以保存,导致有机层和腐殖质层都较薄,C错误。成土母质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D错误。故答案为:A。
盐角草(如图)是世界上最耐盐的植物之一,植株高度大多在30~40 cm,叶子高度退化呈鳞片状,肉质化的茎表皮富含蜡质,气孔小而下陷,茎中含有特殊的储水细胞,能够储存根系吸收进来的盐分。江苏盐城的广阔滩涂上分布有大量的盐角草。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盐城盐角草( )
①叶子高度退化,生长在干旱地区 ②茎的表皮富含蜡质减少水分蒸腾 ③植株高度小适应水热条件不足 ④储水细胞储存盐分适应滩涂环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盐城滩涂上的盐角草是当地重要的抗盐先锋,当地土壤中盐分主要来源是( )
A.成土母质 B.海水 C.大气 D.生物残体
【答案】3.D
4.B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由于潮汐的作用,滩涂有时被水淹没,有时又出露水面,其上部经常露出水面,其下部则经常被水淹没,导致滩涂土壤的含盐量较高,当地自然植被具备耐盐度较高的特征。
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盐城盐角草分布于江苏盐城,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过渡,气候湿润,①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叶子高度退化呈鳞片状,肉质化的茎表皮富含蜡质”可知,茎的表皮富含蜡质,可以减少水分蒸腾,②正确;该地纬度位置较低,热量条件充足,③错误;根据材料信息“茎中含有特殊的储水细胞,能够储存根系吸收进来的盐分”可知,盐角草生活在滩涂上,储水细胞储存盐分适应滩涂环境,④正确。故答案为:D。
4.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盐角草生长在沿海滩涂上,盐分主要来自海水。故答案为:B。
(2022高一上·佛山期末)末次冰期,欧洲北部冰川发育广泛。一万多年前,冰川退却,在北部沿岸狭长地带发育了冰沼土。图示意欧洲冰沼土分布范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欧洲北部冰沼土的土层比较薄,原因是( )
A.降水稀少 B.岩石风化缓慢
C.地形平坦 D.植物生长量少
6.欧洲冰沼土表层有机质积累较多,主要原因是( )
A.森林生长较繁茂 B.有机质分解慢
C.河流带来有机质 D.农业开发较少
【答案】5.B
6.B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5.冰沼土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最北部地区和北冰洋的 一些岛屿上,降水稀少,降水对土层的厚薄影响不大,A错误;由于纬度高,低温决定了这里以冰冻风化为主,化学风化与生物过程极其缓慢,母质风化程度很低,土层浅薄,一般不超过20-30厘米,B正确;地形平坦影响不大,C错误;植被以苔藓、地衣为主,植物生长量少,但对土层的厚度影响不大,D错误。故答案为:B。
6.纬度高,气温低,只有少量的灌木,A错误;由于气温低,生物分解速度慢,有机质分解慢,有机质积累多,B正确;河流有机质不是冰沼土有机质的主要来源,C错误;冰沼土的自然肥力是很低的,不经改造无法农用,D错误。故答案为:B。
(2022高一上·广州期末)我国东北地区广泛分布的黑土,土层深厚,腐殖质含量高,土壤肥沃,适宜耕作。但黑土的形成周期长且条件严格,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历经数百年时间才能形成。近年来,随着大规模的开垦及频繁翻耕,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明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东北平原黑土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地貌 D.地下水
8.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是( )
A.种植绿肥、掺砂、洒熟石灰 B.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
C.秸秆还田、少耕深松、休耕 D.大量使用化肥增加土壤肥力
【答案】7.B
8.C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7.东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于植物生长,因此草原、森林等植被覆盖率高,提供了丰富日有机质,又因为东北平原所处纬度较高,冬季寒冷而漫长,动植物残体不易腐烂,所以大量腐殖质堆积使东北平原的土层呈现黑色的样貌。因此造成东北平原土壤肥沃的主导因素是气候,B正确。成土母质、地貌、地下水与黑土肥沃有关,但不是主导因素,ACD错误。故答案为:B。
8.种植绿肥、掺砂、洒熟石灰是改造红壤的措施,A错误。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对恢复黑土肥力作用不大,B错误。秸科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有利于保护土壤,恢复黑土肥力,C正确。大量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使土壤肥力下降,D错误。故答案为:C。
9.(2022高一上·揭东期末)土壤是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其形成和发展受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下图左为森林土壤剖面图,图右为草原土壤剖面图。森林土壤与草原土壤比较,对草原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草原枯枝落叶的数量比森林多
B.草原微生物分解和腐殖质积累多
C.森林降水形成淋溶强度强
D.草原常年温暖湿润,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
【答案】B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据图可知,森林枯枝落叶的数量比草原多,A错误;图中显示草原腐殖质层远大于森林,故说明草原微生物分解和腐殖质积累多,B正确;和草原相比,森林由于林冠较大,林冠对雨水的阻挡作用较明显,且森林水土保持能力更强,故草原降水形成淋溶强度强,C错误;和森林相比,草原较干燥,草原由于草类生长期短,腐殖质较多,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2021高一上·杭州期末)下图为土壤发育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据图可知,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11.影响土壤矿物构成的主要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答案】10.C
11.A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土壤≠土地,土壤只是构成土地的重要要素之一,而土地则是指陆地的表层部分,除土壤外还包括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成土母质)。
10.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生物是土壤形成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C正确。成土母质主要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气候和地形对土壤的影响也较大,但不是最“活跃”的因素,ABD错。故答案为:C。
11.结合前面分析可知,成土母质主要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A正确。气候、生物、地形等对土壤的形成均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影响土壤矿物构成的主要因素,BCD错。故答案为:A。
(2022高一上·普宁期末)我国东北平原土壤肥沃,南方地区土壤相对贫瘠。但近年来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2.与黑色土相比,红壤的有机质含量非常低,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生物 B.气候 C.成土母质 D.人类活动
13.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是( )
A.种植绿肥、掺砂、洒熟石灰 B.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
C.大量使用化肥增加土壤肥力 D.秸秆还田、少耕深松、休耕
【答案】12.B
13.D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黑土地是寒冷气候条件下,地表植被死后经过长时间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而成的,以其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
松、最适宜耕作而闻名于世,素有“谷物仓库”之称。
12.黑色的土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土壤有机质容易积累,因此黑土有机质含量高,而南方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微生物活跃,土壤有机质不易积累,因此南方红壤有机质含量低,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为气候, B选项正确。生物、成土母质及人类活动会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影响,但并不是南北方黑土与红壤有机质含量低的主要因素,排除A、C、D选项。故答案为:B。
13.保护和提高土壤肥力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是秸秆还田,翻耕松土能使土壤结构得到改善,休耕可有效恢复土壤肥力,D选项正确。熟石灰(碳酸钙)是碱性的,它可以用来改良酸性土壤,并不能恢复土壤肥力,A选项错误。黑土区为耕作区,不可能用植树造林来提高肥力,同时寒潮并不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B选项错误。使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硬,某些元素短缺,C选项错误。故答案为:D。
(2021高一上·吉林期末)土壤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
A.矿物颗粒大小 B.透气状况
C.有机质含量多少 D.透水能力大小
15.土壤中矿物部分的主要来源是( )
A.矿物质 B.有机质 C.水分 D.空气
16.如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问题.若①处海拔为1250米,气温为5℃,则⑤处(海拔取平均值)气温为( )
A.0.8℃ B.4.2℃ C.9.2℃ D.37℃
【答案】14.C
15.A
16.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 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14.根据土壤的物质组成可知,土壤主要由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分组成,其中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C正确,故答案为:C。
15.根据土壤的物质组成可知,土壤主要由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分组成,其中矿物质部分的来源于成土母质中的矿物质经过风化分解,能够把原来固结在矿物质的一些养分元素,如钾、钙、磷等释放出来供植物吸收。A正确,故答案为:A。
16.由图可知,图中①处海拔高度为1250米,其气温数值为5℃,⑤地处海拔高度介于500—600米之间,据题干要求,⑤处海拔取平均值,故该地海拔高度约为550米,根据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①地处与⑤处海拔高度相差700米,两地气温相差4.2℃,故可以计算出⑤处的气温大约为9.2℃。C正确,故答案为:C。
二、综合题
17.(2022高一上·电白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校的地理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湖南山区开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野外实习,他们挖掘了一个土壤剖面,发现剖面呈均匀的土红色,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他们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绘制出下面的土壤与其他自然要素关系图。请你与他们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1)推测该地的土壤类型名称是 ,其地带性植被是 。
(2)同学们还测得该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少,试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3)土壤的形成是气候、地形、水文、生物乃至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试分析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答案】(1)红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气温高,土壤有机质分解比较快,有机质积累少;降水量大,地表水丰富,土壤中的有机质会随水流失。
(3)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土壤之间进行着物质的交换,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决定了土壤肥力的高低;生物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知识点】认识土壤;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分析】(1)通过对土壤剖面的观察,发现土壤“呈均匀的土红色,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可判断为红壤,该区域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考查气温、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从气温上看,该地纬度较低,气温高,土壤有机质分解比较快,有机质积累少,土壤肥力较低;从降水上看,该地降水量较大,地表水丰富,土壤淋溶作用强烈,有机质随水流失多,所以该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3)考查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植物可以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随生物残体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所以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土壤之间进行着物质的交换,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决定了土壤肥力的高低。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还可以加快岩石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
【点评】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以及水分 、空气、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18.(2021高一上·杭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高一期末复习期间,小慧同学对地理必修一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梳理,手绘了水循环的示意图,并结合绘图把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进行了适当总结。地理老师大明发现小慧的知识梳理和归纳有待完善和修订,请你帮助小慧同学一起来完善和修订。
(1)水循环示意图中,缺失的两个环节是 和 。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图示水循环类型属于 。
(2)关于植被的总结中,对 (填“针叶林”或“落叶阔叶林”)的描述有错误,应改为 , 。
(3)对乙地土壤深厚原因的叙述有误,应改为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 (填“较快”或“较慢”), 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4)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 共同构成的。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水可以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 与人类社会关系最密切。
【答案】(1)下渗;地下径流;海陆间循环
(2)落叶阔叶林;有明显季相变化;无茎花、板根现象
(3)较慢;成土母质
(4)岩石圈;陆地水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水循环的意义;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结合图示以及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水循环示意图中缺少下渗和地下径流两个环节。该水循环联系了陆地和海洋,属于海陆间循环。
(2)落叶阔叶林春季发芽,秋季落叶,夏季葱绿,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无茎花、板根现象(该现象多出现在热带雨林中)。
(3)结合图示信息可知,乙地地形相对较为平坦,地表疏松物质被侵蚀的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4)结合所学知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共同构成。陆地水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与人类社会关系最密切。
【点评】自然界的水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水循环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它可以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2)促使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的作用;从而使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以及陆地和海洋之间实现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3)水的循环运动还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且使水成为自然界最富动力的因子之一,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水循环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洋内循环和内陆循环。其中海陆间循环对陆地水资源的更新、补充意义最大。人类可以合理利用水循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例如我国的南水北调,修水库等。
19.(2021高一上·百色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8年8月,北京某中学非洲研学小组从赤道附近出发,沿20°E向北行进,途中发现该区域的自然景观呈现出明显变化。图中甲、丙为研学小组成员拍摄的照片。
(1)甲地照片所反应的植被类型是 ,丙地照片反映的植被类型是 ,造成甲、丙两地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2)与甲地相比,乙地的植被 (填“有”或“无”)季相变化,乙地的乔木往往长有粗大树干,是为了 。
(3)丁地乔木多蜡质、革质,硬叶叶片,其作用是 ,原因是该地 。
(4)与我国东北黑土地相比,甲地自然土壤形成速度比较 (快、慢),土壤的淋溶作用 (强、弱),土壤黏粒比重 (高、低)。
【答案】(1)热带雨林;热带荒漠;降水
(2)有;储存水分
(3)防止水分过度蒸腾而脱水,反射阳光。减少光照灼伤;夏季高温少雨,光照强烈蒸发旺盛
(4)快;强;高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景观、经纬度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甲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区,对应的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丙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区,对应的植被类型为热带荒漠,导致两地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为水分的差异,甲地终年多雨而丙地终年少雨。
(2)根据图示经纬度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乙地植被类型为热带稀树草原,在干季时少雨干旱,草木枯黄,因此有季相变化。此地乔木,如猴面包树和纺锤树,生长有粗大树干,主要是为了储水,以应对少雨的干季。
(3)读图可知,丁地位于非洲北侧、地中海沿岸的,结合所学可知,丁地对应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为防止过度失水、减少光照灼伤,乔木演化出了多蜡质、革质、硬叶叶片。
(4)读图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地位于赤道附近,且位于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气温高,有机质分解速率快,自然土壤形成速度比较快;全年多雨,土壤的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点评】热带雨林是地球上一种常见于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也被称为季风林,红树林和小精灵森林。热带雨林主要分布于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中美洲和众多太平洋岛屿。由于热带雨林地区长年气候炎热,雨水充足,季节差异极不明显(正常年雨量大约为1,750毫米至2,000毫米,全年每月平均气温超过26℃),所以它的生物群落演替速度快,是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另外,仅亚马孙热带雨林产生的氧气就占全球氧气总量的1/3,故有“地球之肺”的美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