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6.2 地质灾害同步测试(基础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6.2 地质灾害同步测试(基础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17 23:37:12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6.2 地质灾害同步测试(基础卷)
一、选择题
1.(2021高一上·顺德月考)有关滑坡和泥石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滑坡就是冰川在重力和压力作用下向下滑动的现象②泥石流就是特大洪水暴发 ③滑坡和泥石流都会破坏农田、村舍、道路等,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安全 ④滑坡和泥石流是一种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滑坡不是冰川运动,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饱含泥沙、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不能将泥石流说成是洪水爆发。特大洪水是气象灾害,而泥石流是地质灾害,当然,特大洪水更易于引发泥石流。故答案为:B。
【点评】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2.(2021高一上·顺德月考)如果人们急功近利,大肆采伐山区林木,则夏季暴雨后最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中,组合正确的是(  )
①地震 ②泥石流 ③滑坡 ④沙尘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如果人们急功近利,大肆采伐山区林木,则夏季暴雨后,大量地表松散的泥石被地表径流带入山谷汇集形成泥石流,②符合题意;大肆采伐山区林木,缺乏植被保护,则夏季暴雨后部分陡坡岩体会松动下滑形成滑坡,③符合题意;地震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人们破坏森林,夏季暴雨后不会引起地震,①不符合题意;沙尘暴不属于地质灾害,而且暴雨过后,地表湿润,一般很难产生沙尘暴,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答案为:B。
【点评】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3.(2021高一上·九台月考)日本西南部九州熊本县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千米。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答案】A
【知识点】地震
【解析】【分析】地球内能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A正确,B错误;地震波的纵波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纵波,C错误;海洋中的强烈地震可能引发海啸,对人类产生危害,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而且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所以地震发生时,先感到上下颠簸;而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而且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所以地震发生时,后感到左右摇晃。
4.(2020高一上·永济月考)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12月3日11时34分在河北张家口市怀安县发生3.4级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当地居民感觉到明显震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3千米左右,该深度位于(  )
A.地壳中 B.上地幔中 C.下地幔中 D.地核中
(2)理论上而言,本次地震震中的人们会感觉到(  )
A.只有水平晃动,没有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C.只有上下颠簸,没有水平晃动 D.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答案】(1)A
(2)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分析】(1)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3千米左右,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地壳的厚度为33千米,因此该深度位于地壳中,故答案为:A。(2)本次地震震中位于河北张家口市怀安县,是在陆地上,因此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都能到达该地,但是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因此当地人们感觉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B对。
【点评】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5.(2019高一上·江西竞赛)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震源越深,震级越大 B.震级越大,地震烈度越大
C.震中距越大,地震烈度越大 D.震源越浅,地震烈度越小
【答案】B
【知识点】地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主要因素,能抓住震级、震源深浅、震中距等因素与烈度大小之间的关系,并结合选项逐一分析即可。无论震源深浅震级都是一样的,A错误;震级越大,则烈度越大,B正确;震中距越近,烈度越大,C错误;震源越浅,烈度越大,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6.(2017高一上·金山期中)地震震级每相差二级,所释放的能量大约相差(  )
A.32倍 B.64倍 C.96倍 D.1024倍
【答案】D
【知识点】地震
【解析】【分析】地震每差1级,能量相并约30倍。地震震级每相差二级,所释放的能量大约相差900倍,最接近的是1024倍,D对。A、C、D
故答案为:D
【点评】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但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地球内能容易从薄弱地带释放,故在板块I交界处多火山和地震。
(2023高一上·增城期末)读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关于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
B.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C.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
D.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8.关于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减小滑坡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B.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灾害的发生
C.都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D.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
【答案】7.B
8.A
【知识点】地震;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点评】1、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2、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而且还跟震源深度、地表地质特征等有关。
7.地震的形成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滑坡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AD错;地震多发地区,往往岩石破碎,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故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B正确;地势起伏大的山区、丘陵地区,暴雨容易引发滑坡,但地震的发生与气象灾害关系不大,C错误。故答案为:B。
8.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降低滑坡的发生频率,A正确;地震是地球内能的剧烈释放,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来减轻地震的危害,但不能避免地震的发生,且目前地震的监测和预报还是世界性难题,B错误;危害与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为地震,C错误;滑坡的形成与地形密切相关,地势起伏大的地区易发滑坡,而地震不受地形影响,D错误。故答案为:A。
9.(2022高一上·深圳月考)在湖中划船游玩,突然发生地震,此时小船将会(  )
A.上下颠簸 B.左右摇晃
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分析】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类型,其中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传播,而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纵波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上下颠簸,横波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左右摇摆。在湖中小船漂浮在液态水之上,地震横波不能通过水传播到小船,因此只有纵波传播至小船时发生上下颠簸,不会左右摇晃,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而且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所以地震发生时,先感到上下颠簸;而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而且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所以地震发生时,后感到左右摇晃。
(2023高一上·荆州期末)下图示意某区域莫霍界面深度等值线(深度:km)。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目前绘制该图数据的来源主要是(  )
A.海拔高度测量 B.遥感卫星航拍
C.地下钻井探测 D.地震波波速测量
11.图示区域地势总体特点为(  )
A.西北低东南高 B.东北高西南低
C.西北高东南低 D.东北低西南高
12.针对图中城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庆地壳厚度最厚 B.甘孜地表距地慢最远
C.汶川地壳厚度最薄 D.百色地表距地幔较近
【答案】10.D
11.C
12.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点评】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岩石部分。特征:①厚度不均(平均厚度17km,大陆33km,海洋6km。海拔越高,厚度越大);②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深度2900km)之间,由铁镁的硅酸盐类物质组成。软流层(深度80km-400km)分布在上地幔的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10.海拔高度测量一般是测量地表的海拔高度,A错误;遥感卫星航拍的是地球表面的物体影像,B错误;现今地下钻井的最大深度是12km的苏联科拉钻井,而莫霍界面的深度远大于此,故C错误;地震波波速测量可以获取地面以下不同深度的地震波波速,莫霍面是地震波波速发生明显变化的界面,因此可以通过地震波波速测量得到图中数据,D正确。故答案为:D。
11.莫霍界面以上至地面为地壳。莫霍界面深度数值越大,地壳厚度越厚,又因为地壳厚度与地面海拔高低成正相关,故莫霍界面深度数值越大,地面海拔越高。图示区域莫霍界面深度自西北向东南降低,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12.重庆的莫霍界面深度介于32~36km,为低值区,地壳厚度较薄,A错误;莫霍界面以下为地幔,攀枝花地区莫霍界面深度介于44~48km,地表距离地幔并非最远,B错误;汶川莫霍界面深度介于44~48km,地壳厚度适中,C错误;百色莫霍界面深度介于32~36km,数值小,地壳薄,地表距离地幔较近,故D正确。故答案为:D。
(2022高一上·电白期末)广西梧州市是一座山城,多为丘陵地形,每年有百十次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崩塌多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高度大于30米的斜坡上,滑坡多出现在坡度小于50°的斜坡上。图为广西梧州市地质灾害发生频数与月平均降水量关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曲线a、b、c分别表示(  )
A.滑坡、降水量、崩塌 B.崩塌、滑坡、降水量
C.降水量、滑坡、崩塌 D.降水量、崩塌、滑坡
14.该市地质灾害(  )
A.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均衡性 B.降水是主要诱发因素
C.其发生都与人类活动有关 D.主要发生在城市地区
【答案】13.C
14.B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点评】滑坡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滑坡的特征是突然爆发,巨大的岩石从山体上滚落,由于它们的高速和强大的能量,它们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和凶猛性。滑坡的发生条件包括: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差。
13.广西位于南方地区,雨季长,一般在6-9月,所以a表示降水量;滑坡多是在坡度50度以下的斜坡上,该地是丘陵地形,降雨量最多时,滑坡灾害多,所以b是滑坡;坡度50度以上的斜坡上多崩塌,丘陵地区坡度陡的区域面积小,崩塌灾害数量少,c表示崩塌。故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14.图示表明该市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不能表示均衡性,A错误。由图可知,图中地质灾害数量与降雨量呈正相关,所以降雨是地质灾害主要的诱发因素之一,B正确。该是的地质灾害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震等,不是所有的地质灾害都与人类活动有关,C错误。图中没有信息表面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在城市,D错误。故答案为:B。
二、综合题
15.(2021高一上·吉林月考)读下图“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对地球内部的研究主要是依靠   。
(2)写出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C   ,E   ,F   界面。
(3)物质状态:G层   (固、液、气)态。
(4)下列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多选)
A.B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A的传播只能通过固体。
B.A和B自地表向下传到F时,波速突然加快。
C.A和B自地表向下传到D时,波速明显减小。
D.DF之间为固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
【答案】(1)地震波
(2)地壳;地幔;古登堡
(3)液
(4)A;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分析】(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是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不一样来划分的。
(2)据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是地壳,D是莫霍界面,E是地幔,F是古登堡面。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G层位于地球的外核,由于横波不能传播,所以G层是液态。
(4)读图可知,图中A是横波,B是纵波。A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不能在液体和气体中传播,B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A正确:A和B自地表向下传到F时,A波消失,B波波速减小,B错误。A和B自地表向下传到D时,波速明显增加,C错误。DF之间为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地幔,以固体为主,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D正确。故答案为:AD。
【点评】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平均33千米,海洋平均6千米,全球平均17千米);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上地幔顶部存在软流层(深度范围约为80—400km),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软流层以上部分为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地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原因是横波不能传播。
16.(2021高一上·嘉兴月考)下表为震级、烈度、和震源深浅(km)之间的关系表,回答:
震源深度 震中烈度 震级 5 10 15 20 25
2级 3.5 2.5 2 1.5 1
3级 5 4 3.5 3 2.5
4级 6.5 5.5 5 4.5 4
5级 8 7 6.5 6 5.5
6级 9.5 8.5 8 7.5 7
7级 11 10 9.5 9 8.5
8级 12 11.5 11 10.5 10
(1)上表资料揭示的震中烈度与震源深度、震级之间的关系是   。
(2)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震中烈度达10度,其震源深度还不到   千米
(3)一次震源深度5千米的5级地震,震中受到的影响和破坏,大致和一次深度为   千米   级地震的震中相近。
【答案】(1)烈度与震源深度呈负相关、与震级呈正相关
(2)25
(3)15;6
【知识点】地震
【解析】【分析】(1)仔细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震源深度越深,烈度就越小,两者呈负相关;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两者呈正相关。
(2)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唐山地震震源深度不到25千米,属浅源地震。0千米~75千米属浅源地震,75千米~300千米属中源地震,300千米~700千米属深源地震。
(3)震源深度5千米的5级地震,对应的烈度是8;表格中另一个烈度8对应的是深度为15千米6级地震。
【点评】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同一地震发生后,不同地区受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不同,地震烈度也不同.判断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振动情况、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以及地面出现的破坏现象等。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有下列因素:地震等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土壤和地质条件;建筑物的性能;震源机制;地貌和地下水位等。
17.(2021高一上·汕尾期末)读我国自然灾害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II自然灾害区的主要自然灾害有   、   、   等。
(2)V自然灾害区在冬春季节多 气象灾害,说明这种气象灾害对交通的主要危害。
(3)IV自然灾害区中甲地区多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说明甲地区泥石流和滑坡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答案】(1)台风;洪涝;风暴潮
(2)沙尘暴;沙尘暴挟着沙尘、石子,对交通工具、交通设施都有很强的摧毁力;沙尘暴对路基的风蚀作用也很严重;沙尘暴能形成沙埋积、沙丘移动,使交通中断;沙尘暴会降低大气能见度,使交通安全受到威胁。
(3)甲地区位于西南地区,泥石流和滑坡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有:西南地区处在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地震,岩石破碎;多山地地形,地势起伏大,重力作用大;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人为原因主要有:自然灾害防范意识淡薄,防灾措施不到位;人口稠密以及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知识点】洪涝灾害;台风灾害;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II自然灾害区在我国的东南沿海,主要的自然灾害是:台风、洪涝、风暴潮。
(2)V自然灾害区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在冬春季节降水少,多大风天气,多沙尘暴气象灾害。危害:沙尘暴挟着沙尘、石子,对交通工具、交通设施都有很强的摧毁力,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沙尘暴对路基的风蚀作用也很严重,导致路基需要不断修复;沙尘暴能形成沙埋积、沙丘移动,掩埋公路、铁路,使交通中断;沙尘暴会降低大气能见度,路面能见度低,使交通安全受到威胁。
(3)甲地区位于西南地区,泥石流和滑坡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有:西南地区处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多地震,岩石破碎、疏松;西南地处云贵高原,多山地地形,地势起伏大,重力作用大,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人为原因主要有:自然灾害防范意识淡薄,防灾措施不到位,缺乏有效监测;人口稠密,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开矿,破坏地表等。
【点评】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的总称,是荒漠化的标志。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时间较短特点的概率小危害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其中沙暴是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颗粒物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2021年3月15日,据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最新卫星监测显示,受锋面气旋云系后部大风影响,内蒙古、华北北部、东北地区西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出现沙尘天气 。
1 / 1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6.2 地质灾害同步测试(基础卷)
一、选择题
1.(2021高一上·顺德月考)有关滑坡和泥石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滑坡就是冰川在重力和压力作用下向下滑动的现象②泥石流就是特大洪水暴发 ③滑坡和泥石流都会破坏农田、村舍、道路等,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安全 ④滑坡和泥石流是一种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021高一上·顺德月考)如果人们急功近利,大肆采伐山区林木,则夏季暴雨后最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中,组合正确的是(  )
①地震 ②泥石流 ③滑坡 ④沙尘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2021高一上·九台月考)日本西南部九州熊本县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千米。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4.(2020高一上·永济月考)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12月3日11时34分在河北张家口市怀安县发生3.4级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当地居民感觉到明显震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3千米左右,该深度位于(  )
A.地壳中 B.上地幔中 C.下地幔中 D.地核中
(2)理论上而言,本次地震震中的人们会感觉到(  )
A.只有水平晃动,没有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C.只有上下颠簸,没有水平晃动 D.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5.(2019高一上·江西竞赛)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震源越深,震级越大 B.震级越大,地震烈度越大
C.震中距越大,地震烈度越大 D.震源越浅,地震烈度越小
6.(2017高一上·金山期中)地震震级每相差二级,所释放的能量大约相差(  )
A.32倍 B.64倍 C.96倍 D.1024倍
(2023高一上·增城期末)读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关于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
B.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C.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
D.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8.关于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减小滑坡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B.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灾害的发生
C.都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D.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
9.(2022高一上·深圳月考)在湖中划船游玩,突然发生地震,此时小船将会(  )
A.上下颠簸 B.左右摇晃
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2023高一上·荆州期末)下图示意某区域莫霍界面深度等值线(深度:km)。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目前绘制该图数据的来源主要是(  )
A.海拔高度测量 B.遥感卫星航拍
C.地下钻井探测 D.地震波波速测量
11.图示区域地势总体特点为(  )
A.西北低东南高 B.东北高西南低
C.西北高东南低 D.东北低西南高
12.针对图中城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庆地壳厚度最厚 B.甘孜地表距地慢最远
C.汶川地壳厚度最薄 D.百色地表距地幔较近
(2022高一上·电白期末)广西梧州市是一座山城,多为丘陵地形,每年有百十次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崩塌多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高度大于30米的斜坡上,滑坡多出现在坡度小于50°的斜坡上。图为广西梧州市地质灾害发生频数与月平均降水量关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曲线a、b、c分别表示(  )
A.滑坡、降水量、崩塌 B.崩塌、滑坡、降水量
C.降水量、滑坡、崩塌 D.降水量、崩塌、滑坡
14.该市地质灾害(  )
A.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均衡性 B.降水是主要诱发因素
C.其发生都与人类活动有关 D.主要发生在城市地区
二、综合题
15.(2021高一上·吉林月考)读下图“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对地球内部的研究主要是依靠   。
(2)写出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C   ,E   ,F   界面。
(3)物质状态:G层   (固、液、气)态。
(4)下列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多选)
A.B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A的传播只能通过固体。
B.A和B自地表向下传到F时,波速突然加快。
C.A和B自地表向下传到D时,波速明显减小。
D.DF之间为固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
16.(2021高一上·嘉兴月考)下表为震级、烈度、和震源深浅(km)之间的关系表,回答:
震源深度 震中烈度 震级 5 10 15 20 25
2级 3.5 2.5 2 1.5 1
3级 5 4 3.5 3 2.5
4级 6.5 5.5 5 4.5 4
5级 8 7 6.5 6 5.5
6级 9.5 8.5 8 7.5 7
7级 11 10 9.5 9 8.5
8级 12 11.5 11 10.5 10
(1)上表资料揭示的震中烈度与震源深度、震级之间的关系是   。
(2)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震中烈度达10度,其震源深度还不到   千米
(3)一次震源深度5千米的5级地震,震中受到的影响和破坏,大致和一次深度为   千米   级地震的震中相近。
17.(2021高一上·汕尾期末)读我国自然灾害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II自然灾害区的主要自然灾害有   、   、   等。
(2)V自然灾害区在冬春季节多 气象灾害,说明这种气象灾害对交通的主要危害。
(3)IV自然灾害区中甲地区多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说明甲地区泥石流和滑坡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滑坡不是冰川运动,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饱含泥沙、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不能将泥石流说成是洪水爆发。特大洪水是气象灾害,而泥石流是地质灾害,当然,特大洪水更易于引发泥石流。故答案为:B。
【点评】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2.【答案】B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如果人们急功近利,大肆采伐山区林木,则夏季暴雨后,大量地表松散的泥石被地表径流带入山谷汇集形成泥石流,②符合题意;大肆采伐山区林木,缺乏植被保护,则夏季暴雨后部分陡坡岩体会松动下滑形成滑坡,③符合题意;地震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人们破坏森林,夏季暴雨后不会引起地震,①不符合题意;沙尘暴不属于地质灾害,而且暴雨过后,地表湿润,一般很难产生沙尘暴,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答案为:B。
【点评】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3.【答案】A
【知识点】地震
【解析】【分析】地球内能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A正确,B错误;地震波的纵波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纵波,C错误;海洋中的强烈地震可能引发海啸,对人类产生危害,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而且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所以地震发生时,先感到上下颠簸;而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而且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所以地震发生时,后感到左右摇晃。
4.【答案】(1)A
(2)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分析】(1)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3千米左右,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地壳的厚度为33千米,因此该深度位于地壳中,故答案为:A。(2)本次地震震中位于河北张家口市怀安县,是在陆地上,因此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都能到达该地,但是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因此当地人们感觉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B对。
【点评】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5.【答案】B
【知识点】地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主要因素,能抓住震级、震源深浅、震中距等因素与烈度大小之间的关系,并结合选项逐一分析即可。无论震源深浅震级都是一样的,A错误;震级越大,则烈度越大,B正确;震中距越近,烈度越大,C错误;震源越浅,烈度越大,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6.【答案】D
【知识点】地震
【解析】【分析】地震每差1级,能量相并约30倍。地震震级每相差二级,所释放的能量大约相差900倍,最接近的是1024倍,D对。A、C、D
故答案为:D
【点评】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但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地球内能容易从薄弱地带释放,故在板块I交界处多火山和地震。
【答案】7.B
8.A
【知识点】地震;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点评】1、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2、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而且还跟震源深度、地表地质特征等有关。
7.地震的形成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滑坡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AD错;地震多发地区,往往岩石破碎,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故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B正确;地势起伏大的山区、丘陵地区,暴雨容易引发滑坡,但地震的发生与气象灾害关系不大,C错误。故答案为:B。
8.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降低滑坡的发生频率,A正确;地震是地球内能的剧烈释放,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来减轻地震的危害,但不能避免地震的发生,且目前地震的监测和预报还是世界性难题,B错误;危害与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为地震,C错误;滑坡的形成与地形密切相关,地势起伏大的地区易发滑坡,而地震不受地形影响,D错误。故答案为:A。
9.【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分析】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类型,其中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传播,而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纵波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上下颠簸,横波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左右摇摆。在湖中小船漂浮在液态水之上,地震横波不能通过水传播到小船,因此只有纵波传播至小船时发生上下颠簸,不会左右摇晃,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而且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所以地震发生时,先感到上下颠簸;而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而且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所以地震发生时,后感到左右摇晃。
【答案】10.D
11.C
12.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点评】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岩石部分。特征:①厚度不均(平均厚度17km,大陆33km,海洋6km。海拔越高,厚度越大);②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深度2900km)之间,由铁镁的硅酸盐类物质组成。软流层(深度80km-400km)分布在上地幔的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10.海拔高度测量一般是测量地表的海拔高度,A错误;遥感卫星航拍的是地球表面的物体影像,B错误;现今地下钻井的最大深度是12km的苏联科拉钻井,而莫霍界面的深度远大于此,故C错误;地震波波速测量可以获取地面以下不同深度的地震波波速,莫霍面是地震波波速发生明显变化的界面,因此可以通过地震波波速测量得到图中数据,D正确。故答案为:D。
11.莫霍界面以上至地面为地壳。莫霍界面深度数值越大,地壳厚度越厚,又因为地壳厚度与地面海拔高低成正相关,故莫霍界面深度数值越大,地面海拔越高。图示区域莫霍界面深度自西北向东南降低,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12.重庆的莫霍界面深度介于32~36km,为低值区,地壳厚度较薄,A错误;莫霍界面以下为地幔,攀枝花地区莫霍界面深度介于44~48km,地表距离地幔并非最远,B错误;汶川莫霍界面深度介于44~48km,地壳厚度适中,C错误;百色莫霍界面深度介于32~36km,数值小,地壳薄,地表距离地幔较近,故D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13.C
14.B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点评】滑坡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滑坡的特征是突然爆发,巨大的岩石从山体上滚落,由于它们的高速和强大的能量,它们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和凶猛性。滑坡的发生条件包括: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差。
13.广西位于南方地区,雨季长,一般在6-9月,所以a表示降水量;滑坡多是在坡度50度以下的斜坡上,该地是丘陵地形,降雨量最多时,滑坡灾害多,所以b是滑坡;坡度50度以上的斜坡上多崩塌,丘陵地区坡度陡的区域面积小,崩塌灾害数量少,c表示崩塌。故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14.图示表明该市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不能表示均衡性,A错误。由图可知,图中地质灾害数量与降雨量呈正相关,所以降雨是地质灾害主要的诱发因素之一,B正确。该是的地质灾害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震等,不是所有的地质灾害都与人类活动有关,C错误。图中没有信息表面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在城市,D错误。故答案为:B。
15.【答案】(1)地震波
(2)地壳;地幔;古登堡
(3)液
(4)A;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分析】(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是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不一样来划分的。
(2)据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是地壳,D是莫霍界面,E是地幔,F是古登堡面。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G层位于地球的外核,由于横波不能传播,所以G层是液态。
(4)读图可知,图中A是横波,B是纵波。A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不能在液体和气体中传播,B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A正确:A和B自地表向下传到F时,A波消失,B波波速减小,B错误。A和B自地表向下传到D时,波速明显增加,C错误。DF之间为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地幔,以固体为主,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D正确。故答案为:AD。
【点评】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平均33千米,海洋平均6千米,全球平均17千米);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上地幔顶部存在软流层(深度范围约为80—400km),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软流层以上部分为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地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原因是横波不能传播。
16.【答案】(1)烈度与震源深度呈负相关、与震级呈正相关
(2)25
(3)15;6
【知识点】地震
【解析】【分析】(1)仔细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震源深度越深,烈度就越小,两者呈负相关;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两者呈正相关。
(2)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唐山地震震源深度不到25千米,属浅源地震。0千米~75千米属浅源地震,75千米~300千米属中源地震,300千米~700千米属深源地震。
(3)震源深度5千米的5级地震,对应的烈度是8;表格中另一个烈度8对应的是深度为15千米6级地震。
【点评】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同一地震发生后,不同地区受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不同,地震烈度也不同.判断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振动情况、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以及地面出现的破坏现象等。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有下列因素:地震等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土壤和地质条件;建筑物的性能;震源机制;地貌和地下水位等。
17.【答案】(1)台风;洪涝;风暴潮
(2)沙尘暴;沙尘暴挟着沙尘、石子,对交通工具、交通设施都有很强的摧毁力;沙尘暴对路基的风蚀作用也很严重;沙尘暴能形成沙埋积、沙丘移动,使交通中断;沙尘暴会降低大气能见度,使交通安全受到威胁。
(3)甲地区位于西南地区,泥石流和滑坡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有:西南地区处在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地震,岩石破碎;多山地地形,地势起伏大,重力作用大;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人为原因主要有:自然灾害防范意识淡薄,防灾措施不到位;人口稠密以及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知识点】洪涝灾害;台风灾害;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II自然灾害区在我国的东南沿海,主要的自然灾害是:台风、洪涝、风暴潮。
(2)V自然灾害区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在冬春季节降水少,多大风天气,多沙尘暴气象灾害。危害:沙尘暴挟着沙尘、石子,对交通工具、交通设施都有很强的摧毁力,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沙尘暴对路基的风蚀作用也很严重,导致路基需要不断修复;沙尘暴能形成沙埋积、沙丘移动,掩埋公路、铁路,使交通中断;沙尘暴会降低大气能见度,路面能见度低,使交通安全受到威胁。
(3)甲地区位于西南地区,泥石流和滑坡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有:西南地区处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多地震,岩石破碎、疏松;西南地处云贵高原,多山地地形,地势起伏大,重力作用大,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人为原因主要有:自然灾害防范意识淡薄,防灾措施不到位,缺乏有效监测;人口稠密,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开矿,破坏地表等。
【点评】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的总称,是荒漠化的标志。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时间较短特点的概率小危害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其中沙暴是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颗粒物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2021年3月15日,据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最新卫星监测显示,受锋面气旋云系后部大风影响,内蒙古、华北北部、东北地区西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出现沙尘天气 。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