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6.2 地质同步测试(提升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6.2 地质同步测试(提升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17 23:39:35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6.2 地质同步测试(提升卷)
一、选择题
1.(2022高一上·贵州月考)滑坡是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滑坡多发的地区通常(  )
①山高谷深,坡度陡②降水集中,多暴雨③地表植被覆盖率高④必须有人为的因素
A.①④ B.①② C.②④ D.①③
【答案】B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滑坡是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其发生需要有坡度大、落差大的坡面条件,存在滑坡面和松散土层被降水浸润导致自身重力增加这三个特点。结合选项,①②正确;地表植被覆盖率高,水土保持能力较好,不易产生滑动面,③错误;人为因素比如矿山爆破等可以诱发滑坡,但不是必要因素,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滑坡和泥石流
类型 滑坡 泥石流
图示
形成
条件 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聚有大量水流
多发区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山区沟谷中
危害 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摧毁城镇和村庄,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危害
(2022高一上·温州期中) 2022年9月18日14时44分,在台湾省花莲县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发生之前,与台湾省隔海相望的福州有市民在公共区域听到了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的警报:“请勿惊慌,35秒,30秒,25秒……”目前,福建已安装1.8万台地震预警专用终端,数量居全国首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3.开发地震预警系统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
①P波比S波传播速度快
②S波比P波传播速度快
③S波较P波破坏性强
④电磁波传播速度较地震波快得多
⑤地球内能释放可提前预测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答案】2.A
3.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点评】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而且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所以地震发生时,先感到上下颠簸;而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而且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所以地震发生时,后感到左右摇晃。
2.根据材料,此次地震发生在陆地上,震源深度10千米,而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所以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3.根据所学知识,纵波(P波)比横波(S波)传播速度快;横波(S波)较纵波(P波)破坏性强,①③正确,②错误;地球内能释放无法提前预测,⑤错误;地震波属于机械波,传播速度比电磁波慢得多,为逃生提供了宝贵的时间,④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2022高一上·唐山期中)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示意(①~④表示地球内部圈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关于图中各圈层的描述中,最为合理的是(  )
A.软流层在③圈层的顶部 B.莫霍面是①②圈层的分界
C.④圈层是外地核 D.岩石圈由①和②圈层共同组成
5.对图中M、N两种地震波的解释,合理的是(  )
A.M是纵波,传播速度较慢
B.N是横波,传播速度较快
C.N波在固、液、气三态中都能传播
D.M波只能在液态中传播
6.某次地震发生时,该地震(  )
A.只有一个震级和一个烈度
B.破坏最严重的地方为震源
C.烈度的大小与震源深度和震中距有关
D.烈度与震级大小成反比
【答案】4.B
5.C
6.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点评】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33km,海洋地壳6km。)、地幔、地核。(以莫霍面、古登堡面为界)地壳的特点:厚度不均;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岩浆的发源地在软流层。地震的震源:地壳或岩石圈;地震一般发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地带)。
4.软流层在②圈层(地幔)的顶部,A错误;莫霍界面是①(地壳)、②(地幔)圈层的分界,B正确;④圈层是地核的内部,C错误;岩石圈由①和②圈层的顶部共同组成,D错误。故答案为:B。
5.结合图片中的传播速度可以判断,M为横波,传播速度较慢,N为纵波,传播速度较快,AB错误;纵波可以在固、液、气三态中都能传播,C正确;横波只能在固态传播,D错误。故答案为:C。
6.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有多个烈度,A错误;破坏最严重的地方和人口密度有关,B错误;烈度的大小与震源深度和震中距有关,C正确;烈度与震级大小成正相关,D错误。故答案为:C。
7.(2022高一上·金牛期中)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传播的方式是地应力 B.居民先感受到上下颠簸
C.软流层属于岩石圈 D.居民先感受到左右摇晃
【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分析】地震传播的方式是地震波,A错误;纵波先到达地表,所以居民先感受到上下颠簸,横波后到达地表,所以居民随后才感受到左右摇晃,B正确D错误;软流层不属于岩石圈,C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纵波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较快。纵波和横波的区别是:前者是传播方向平行的波,并且是推进波,破坏性较弱;而后者是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并且是剪切波,破坏性较强。
(2022高一上·揭东期末)莫霍面深度不一。下图为某区域莫霍面的等深度线分布图和某种自然灾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图中四点中地壳最厚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9.2021年6月4日。甲处发生地震,震源深92.5千米,地震波依次穿过的是(  )才到达地面。
①地壳②莫霍面③地幔④地核⑤古登堡面⑥软流层
A.⑥③②① B.①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①⑥③③
10.海洋强烈地震会引发该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是(  )
A.暴雨和大雾、泥石流多 B.多地震和火山
C.吞没城镇、道路和田园 D.农作物因干旱,造成收成不足
【答案】8.B
9.A
10.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点评】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岩石部分。特征:①厚度不均(平均厚度17km,大陆33km,海洋6km。海拔越高,厚度越大);②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深度2900km)之间,由铁镁的硅酸盐类物质组成。软流层(深度80km-400km)分布在上地幔的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8.莫霍面的深度即表示地壳的厚度。据图可知,甲点的深度小于34.5千米,乙点的深度为38.5-39千米,丙点的深度为36.0-36.5千米,丁点的深度为37.5-38.0千米,可知乙点莫霍面的深度较其他三处小,表明其地壳最厚,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9.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向内可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地核又可以划分为外核和内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软流层位于地幔中。地球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甲处发生地震,震源深92.5千米,说明震源位于地幔当中,故地震发生后,地震波由震源向地球表面传播,依次经过软流层、地幔、莫霍面、地壳,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10.图中灾害为海啸,是由海洋强烈地震引发,在海底地震作用下,巨大海浪涌向陆地,吞没城镇、道路和田园,C正确;海洋强烈地震一般不会引发陆地火山和地震,B错误;暴雨、大雾、泥石流和农作物收成不足与海洋地震无关,AD错误。故答案为:C。
11.(2021高一上·杭州期末)2021年12月01日05时39分在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28.34°N,104.97°E)发生4.2级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本次地震发生在(  )
A.地壳 B.软流层 C.地幔 D.地核
【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分析】本次地震位于四川,震源深度9千米,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km,所以本次地震发生在地壳,A正确。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地幔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位于地幔以下,BCD错。故答案为:A。
【点评】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平均17
2 900
陆地33 km处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2 900 km处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 固体外壳;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地幔 上地幔
下地幔 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温度、压力、密度增大
地核 外核 呈熔融状态(液态)
内核 呈固态,压力、密度很大
(2022高一上·连平期末)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整体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山体滑坡与岩土的抗剪强度关系密切,岩土的抗剪强度越大,岩土越稳定;岩土的抗剪强度与岩土的颗粒、密度、孔隙大小和含水量紧密相关,同时还受到温度、植被状况、降水强度等因素的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下列自然环境因素能降低岩土的抗剪强度的是(  )
A.高原地形,昼夜温差小 B.石灰岩地层,岩性柔软
C.土层含水少,岩土干燥 D.夏季炎热,遭遇强降水
13.植被能起到固坡、护坡的作用,但植被覆盖率提高也可能加剧滑坡产生,其原因可能是(  )
A.增强下渗,增加岩土含水量 B.根系蔓延,提高岩土抗剪强度
C.加强风化,降低岩土的密度 D.减少蒸发,增加坡体稳定性
【答案】12.D
13.A
【知识点】成土因素;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点评】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12.昼夜温差小,岩体膨胀收缩变化小,有利于提高岩土的抗剪强度,A错误。石灰岩岩性柔软,反映的是岩土自身的特征,并不是自然环境的影响,B错误。土壤含水量少,岩体干燥,岩体坚硬,有利于提高岩土抗剪强度,C错误。夏季炎热,遭遇强降水,岩土含水量增加,岩土变得松软,抗剪强度会降低,D正确。故答案为:D。
13.植被增加,降低地表径流速度,会增加下渗量,增加岩土含水量,从而降低岩土抗剪强度,加剧滑坡的发生,A项正确。根系蔓延,岩土抗剪强度提高,不利于滑坡的产生,B错误。植被对岩土的密度影响较小,C错误。坡体稳定性增加不利于滑坡的产生,D错误。故答案为:A。
(2021高一上·弥勒期末)下图分别为地震、滑坡两种自然灾害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下列关于这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
B.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
C.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关联性
D.两种自然灾害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
15.下列关于这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
B.都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C.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灾害的发生
D.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降低滑坡的发生频率
【答案】14.D
15.D
【知识点】地震;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点评】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度高、危害重,其中台风、旱涝、寒潮、地震、滑坡、泥石流影响尤为严重。
灾害 成因 时空分布 危害 防御措施
台风 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强烈发展的气旋 每年的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海南、福建、浙江、台湾等省区 狂风、暴雨与风暴潮等给沿海地区人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①加强监测和预报
②及时发布台风预报和警报
③建沿海防护林
暴雨洪涝 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 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春季在珠江流域,夏秋季在江淮地区和北方 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作物减产;影响交通;甚至危及人类生命 ①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进行监测
②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
③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干旱 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 华北地区多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伏旱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①改变农业结构
②种植耐旱作物
③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④营造防护林
寒潮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的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主要发生在冬半年,由东北到海南依次减弱 强烈的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讯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预警,做好防寒准备
地震、滑坡、泥石流 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崎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 西南地区 人畜伤亡、财产损失大,公共设施遭严重破坏 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加固建筑物和岩体,避开危险区
14.地震的发生与地球内能释放有关,而滑坡的发生与外力作用有关,与地球内能释放无关,AB错误;滑坡的发生与气象灾害存在关联性,而地震的发生与气象灾害无关,C错误;地震的发生会导致岩石破碎,使滑坡更容易发生,因此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D正确,故答案为:D。
15.滑坡容易发生在地形坡度大的山区,其地区分布应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地震分布不受地形因素的影响,A错误;地震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而滑坡不是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B错误;地震灾害可以监测和预报,但其发生不可能避免,C错误;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稳定地形,从而可以降低滑坡的发生频率,D正确,故答案为:D。
二、综合题
16.(2021高一上·汕头期末)下图为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推断图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   
(2)图中序号①②③④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排序号)
【答案】(1)自西北向东南
(2)③②①④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由图中信息判断古河道位于图中东部,海拔较低,树枝状冲沟位于西部,并且根据形状可以判断河流自西部流向东部,因此西部地势最高,滑坡是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滑坡体整体下滑的现象,因此滑坡体会向东南低处区域滑动。
(2)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图中所示序号中最先有古河道,所以③最早,古河道曾为本区域海拔最低的地区,因此②发生相对较晚,堰塞体堵塞古河道在①处形成堰塞湖,堰塞湖形成后,湖水不断上涨,在堰塞体西侧地势较低处,河流侵蚀形成一条新的河道④。
【点评】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运动的岩(土)体称为变位体或滑移体,未移动的下伏岩(土)体称为滑床 。
17.(2021高一上·丹东期末)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同学利用暑期到宽甸山区做实地考察。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下图是考察小组成员拍摄到的两幅河流地貌景观图片。
左图地貌通常分布在河流的   游;右图地貌名称为   ;描述左图地貌的河谷特点   。
(2)下图为考察小组成员绘制的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请你在适当位置填注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
甲   ;乙   ;丙   ;
(3)考察小组在山区考察期间,遭遇暴雨天气,一采石场附近沟谷发生泥石流灾害。指出这次泥石流灾害发生的主要条件   。
(4)进行野外活动时,应怎样应对泥石流的威胁?   
【答案】(1)上;冲积扇(洪积扇);特征:呈V形河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鹅卵石
(2)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
(3)前期暴雨形成短时间大量水流;地形陡峻,坡度大。受采石场影响地面植被覆盖度差,有丰富松散物质
(4)野外活动前,了解天气状况;穿越沟谷时,应先观察,确定安全后方可穿越;雨天不要再沟谷中停留;一旦听到连续不断雷鸣般的响声,应立即向两侧山坡上转移;发现泥石流灾害后及时报告,向他人求救。
【知识点】认识土壤;土壤的功能与养护;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左图地貌为分布在河流上游的峡谷,其河谷特点主要表现为河谷呈V型,谷坡陡峻,深度大于宽度,谷底狭窄;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强烈,因此河床底部起伏不平,而且常分布有巨大的石块。右图地貌为分布在山区河流出山口处的冲积扇(洪积扇)。(2)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土壤由表层往底部依次可分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3)结合材料和泥石流的发生条件分析,考察小组在山区考察期,说明该区域地形崎岖,坡度大;遭遇暴雨天气,受暴雨影响在短时间内汇集了大量的水流;一采石场附近沟谷发生泥石流灾害,说明当地植被破坏严重,有丰富的松散碎屑物质。(4)进行野外活动前,需提前规划考查路线,了解天气状况,准备必要的自救物品;穿越沟谷时,应先进行观察,确定安全后再进行穿越;沿山谷徒步行走时,一旦遭遇大雨,要提前预防出现泥石流,最好迅速转移到附近安全的高地,一定要远离山谷,更不要在谷底停留;将营地选在平整空旷的高地上,千万不要选在山谷和河沟底部;发现泥石流后,要立即从垂直于泥石流方向的山坡两边向上面爬。
【点评】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18.(2021高一上·嘉兴月考)下表为震级、烈度、和震源深浅(km)之间的关系表,回答:
震源深度 震中烈度 震级 5 10 15 20 25
2级 3.5 2.5 2 1.5 1
3级 5 4 3.5 3 2.5
4级 6.5 5.5 5 4.5 4
5级 8 7 6.5 6 5.5
6级 9.5 8.5 8 7.5 7
7级 11 10 9.5 9 8.5
8级 12 11.5 11 10.5 10
(1)上表资料揭示的震中烈度与震源深度、震级之间的关系是   。
(2)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震中烈度达10度,其震源深度还不到   千米
(3)一次震源深度5千米的5级地震,震中受到的影响和破坏,大致和一次深度为   千米   级地震的震中相近。
【答案】(1)烈度与震源深度呈负相关、与震级呈正相关
(2)25
(3)15;6
【知识点】地震
【解析】【分析】(1)仔细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震源深度越深,烈度就越小,两者呈负相关;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两者呈正相关。
(2)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唐山地震震源深度不到25千米,属浅源地震。0千米~75千米属浅源地震,75千米~300千米属中源地震,300千米~700千米属深源地震。
(3)震源深度5千米的5级地震,对应的烈度是8;表格中另一个烈度8对应的是深度为15千米6级地震。
【点评】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同一地震发生后,不同地区受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不同,地震烈度也不同.判断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振动情况、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以及地面出现的破坏现象等。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有下列因素:地震等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土壤和地质条件;建筑物的性能;震源机制;地貌和地下水位等。
1 / 1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6.2 地质同步测试(提升卷)
一、选择题
1.(2022高一上·贵州月考)滑坡是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滑坡多发的地区通常(  )
①山高谷深,坡度陡②降水集中,多暴雨③地表植被覆盖率高④必须有人为的因素
A.①④ B.①② C.②④ D.①③
(2022高一上·温州期中) 2022年9月18日14时44分,在台湾省花莲县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发生之前,与台湾省隔海相望的福州有市民在公共区域听到了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的警报:“请勿惊慌,35秒,30秒,25秒……”目前,福建已安装1.8万台地震预警专用终端,数量居全国首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3.开发地震预警系统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
①P波比S波传播速度快
②S波比P波传播速度快
③S波较P波破坏性强
④电磁波传播速度较地震波快得多
⑤地球内能释放可提前预测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2022高一上·唐山期中)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示意(①~④表示地球内部圈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关于图中各圈层的描述中,最为合理的是(  )
A.软流层在③圈层的顶部 B.莫霍面是①②圈层的分界
C.④圈层是外地核 D.岩石圈由①和②圈层共同组成
5.对图中M、N两种地震波的解释,合理的是(  )
A.M是纵波,传播速度较慢
B.N是横波,传播速度较快
C.N波在固、液、气三态中都能传播
D.M波只能在液态中传播
6.某次地震发生时,该地震(  )
A.只有一个震级和一个烈度
B.破坏最严重的地方为震源
C.烈度的大小与震源深度和震中距有关
D.烈度与震级大小成反比
7.(2022高一上·金牛期中)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传播的方式是地应力 B.居民先感受到上下颠簸
C.软流层属于岩石圈 D.居民先感受到左右摇晃
(2022高一上·揭东期末)莫霍面深度不一。下图为某区域莫霍面的等深度线分布图和某种自然灾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图中四点中地壳最厚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9.2021年6月4日。甲处发生地震,震源深92.5千米,地震波依次穿过的是(  )才到达地面。
①地壳②莫霍面③地幔④地核⑤古登堡面⑥软流层
A.⑥③②① B.①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①⑥③③
10.海洋强烈地震会引发该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是(  )
A.暴雨和大雾、泥石流多 B.多地震和火山
C.吞没城镇、道路和田园 D.农作物因干旱,造成收成不足
11.(2021高一上·杭州期末)2021年12月01日05时39分在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28.34°N,104.97°E)发生4.2级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本次地震发生在(  )
A.地壳 B.软流层 C.地幔 D.地核
(2022高一上·连平期末)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整体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山体滑坡与岩土的抗剪强度关系密切,岩土的抗剪强度越大,岩土越稳定;岩土的抗剪强度与岩土的颗粒、密度、孔隙大小和含水量紧密相关,同时还受到温度、植被状况、降水强度等因素的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下列自然环境因素能降低岩土的抗剪强度的是(  )
A.高原地形,昼夜温差小 B.石灰岩地层,岩性柔软
C.土层含水少,岩土干燥 D.夏季炎热,遭遇强降水
13.植被能起到固坡、护坡的作用,但植被覆盖率提高也可能加剧滑坡产生,其原因可能是(  )
A.增强下渗,增加岩土含水量 B.根系蔓延,提高岩土抗剪强度
C.加强风化,降低岩土的密度 D.减少蒸发,增加坡体稳定性
(2021高一上·弥勒期末)下图分别为地震、滑坡两种自然灾害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下列关于这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
B.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
C.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关联性
D.两种自然灾害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
15.下列关于这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
B.都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C.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灾害的发生
D.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降低滑坡的发生频率
二、综合题
16.(2021高一上·汕头期末)下图为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推断图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   
(2)图中序号①②③④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排序号)
17.(2021高一上·丹东期末)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同学利用暑期到宽甸山区做实地考察。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下图是考察小组成员拍摄到的两幅河流地貌景观图片。
左图地貌通常分布在河流的   游;右图地貌名称为   ;描述左图地貌的河谷特点   。
(2)下图为考察小组成员绘制的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请你在适当位置填注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
甲   ;乙   ;丙   ;
(3)考察小组在山区考察期间,遭遇暴雨天气,一采石场附近沟谷发生泥石流灾害。指出这次泥石流灾害发生的主要条件   。
(4)进行野外活动时,应怎样应对泥石流的威胁?   
18.(2021高一上·嘉兴月考)下表为震级、烈度、和震源深浅(km)之间的关系表,回答:
震源深度 震中烈度 震级 5 10 15 20 25
2级 3.5 2.5 2 1.5 1
3级 5 4 3.5 3 2.5
4级 6.5 5.5 5 4.5 4
5级 8 7 6.5 6 5.5
6级 9.5 8.5 8 7.5 7
7级 11 10 9.5 9 8.5
8级 12 11.5 11 10.5 10
(1)上表资料揭示的震中烈度与震源深度、震级之间的关系是   。
(2)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震中烈度达10度,其震源深度还不到   千米
(3)一次震源深度5千米的5级地震,震中受到的影响和破坏,大致和一次深度为   千米   级地震的震中相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滑坡是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其发生需要有坡度大、落差大的坡面条件,存在滑坡面和松散土层被降水浸润导致自身重力增加这三个特点。结合选项,①②正确;地表植被覆盖率高,水土保持能力较好,不易产生滑动面,③错误;人为因素比如矿山爆破等可以诱发滑坡,但不是必要因素,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滑坡和泥石流
类型 滑坡 泥石流
图示
形成
条件 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聚有大量水流
多发区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山区沟谷中
危害 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摧毁城镇和村庄,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危害
【答案】2.A
3.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点评】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而且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所以地震发生时,先感到上下颠簸;而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而且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所以地震发生时,后感到左右摇晃。
2.根据材料,此次地震发生在陆地上,震源深度10千米,而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所以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3.根据所学知识,纵波(P波)比横波(S波)传播速度快;横波(S波)较纵波(P波)破坏性强,①③正确,②错误;地球内能释放无法提前预测,⑤错误;地震波属于机械波,传播速度比电磁波慢得多,为逃生提供了宝贵的时间,④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4.B
5.C
6.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点评】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33km,海洋地壳6km。)、地幔、地核。(以莫霍面、古登堡面为界)地壳的特点:厚度不均;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岩浆的发源地在软流层。地震的震源:地壳或岩石圈;地震一般发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地带)。
4.软流层在②圈层(地幔)的顶部,A错误;莫霍界面是①(地壳)、②(地幔)圈层的分界,B正确;④圈层是地核的内部,C错误;岩石圈由①和②圈层的顶部共同组成,D错误。故答案为:B。
5.结合图片中的传播速度可以判断,M为横波,传播速度较慢,N为纵波,传播速度较快,AB错误;纵波可以在固、液、气三态中都能传播,C正确;横波只能在固态传播,D错误。故答案为:C。
6.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有多个烈度,A错误;破坏最严重的地方和人口密度有关,B错误;烈度的大小与震源深度和震中距有关,C正确;烈度与震级大小成正相关,D错误。故答案为:C。
7.【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分析】地震传播的方式是地震波,A错误;纵波先到达地表,所以居民先感受到上下颠簸,横波后到达地表,所以居民随后才感受到左右摇晃,B正确D错误;软流层不属于岩石圈,C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纵波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较快。纵波和横波的区别是:前者是传播方向平行的波,并且是推进波,破坏性较弱;而后者是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并且是剪切波,破坏性较强。
【答案】8.B
9.A
10.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点评】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岩石部分。特征:①厚度不均(平均厚度17km,大陆33km,海洋6km。海拔越高,厚度越大);②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深度2900km)之间,由铁镁的硅酸盐类物质组成。软流层(深度80km-400km)分布在上地幔的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8.莫霍面的深度即表示地壳的厚度。据图可知,甲点的深度小于34.5千米,乙点的深度为38.5-39千米,丙点的深度为36.0-36.5千米,丁点的深度为37.5-38.0千米,可知乙点莫霍面的深度较其他三处小,表明其地壳最厚,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9.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向内可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地核又可以划分为外核和内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软流层位于地幔中。地球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甲处发生地震,震源深92.5千米,说明震源位于地幔当中,故地震发生后,地震波由震源向地球表面传播,依次经过软流层、地幔、莫霍面、地壳,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10.图中灾害为海啸,是由海洋强烈地震引发,在海底地震作用下,巨大海浪涌向陆地,吞没城镇、道路和田园,C正确;海洋强烈地震一般不会引发陆地火山和地震,B错误;暴雨、大雾、泥石流和农作物收成不足与海洋地震无关,AD错误。故答案为:C。
11.【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分析】本次地震位于四川,震源深度9千米,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km,所以本次地震发生在地壳,A正确。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地幔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位于地幔以下,BCD错。故答案为:A。
【点评】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平均17
2 900
陆地33 km处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2 900 km处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 固体外壳;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地幔 上地幔
下地幔 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温度、压力、密度增大
地核 外核 呈熔融状态(液态)
内核 呈固态,压力、密度很大
【答案】12.D
13.A
【知识点】成土因素;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点评】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12.昼夜温差小,岩体膨胀收缩变化小,有利于提高岩土的抗剪强度,A错误。石灰岩岩性柔软,反映的是岩土自身的特征,并不是自然环境的影响,B错误。土壤含水量少,岩体干燥,岩体坚硬,有利于提高岩土抗剪强度,C错误。夏季炎热,遭遇强降水,岩土含水量增加,岩土变得松软,抗剪强度会降低,D正确。故答案为:D。
13.植被增加,降低地表径流速度,会增加下渗量,增加岩土含水量,从而降低岩土抗剪强度,加剧滑坡的发生,A项正确。根系蔓延,岩土抗剪强度提高,不利于滑坡的产生,B错误。植被对岩土的密度影响较小,C错误。坡体稳定性增加不利于滑坡的产生,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14.D
15.D
【知识点】地震;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点评】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度高、危害重,其中台风、旱涝、寒潮、地震、滑坡、泥石流影响尤为严重。
灾害 成因 时空分布 危害 防御措施
台风 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强烈发展的气旋 每年的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海南、福建、浙江、台湾等省区 狂风、暴雨与风暴潮等给沿海地区人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①加强监测和预报
②及时发布台风预报和警报
③建沿海防护林
暴雨洪涝 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 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春季在珠江流域,夏秋季在江淮地区和北方 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作物减产;影响交通;甚至危及人类生命 ①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进行监测
②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
③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干旱 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 华北地区多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伏旱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①改变农业结构
②种植耐旱作物
③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④营造防护林
寒潮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的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主要发生在冬半年,由东北到海南依次减弱 强烈的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讯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预警,做好防寒准备
地震、滑坡、泥石流 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崎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 西南地区 人畜伤亡、财产损失大,公共设施遭严重破坏 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加固建筑物和岩体,避开危险区
14.地震的发生与地球内能释放有关,而滑坡的发生与外力作用有关,与地球内能释放无关,AB错误;滑坡的发生与气象灾害存在关联性,而地震的发生与气象灾害无关,C错误;地震的发生会导致岩石破碎,使滑坡更容易发生,因此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D正确,故答案为:D。
15.滑坡容易发生在地形坡度大的山区,其地区分布应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地震分布不受地形因素的影响,A错误;地震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而滑坡不是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B错误;地震灾害可以监测和预报,但其发生不可能避免,C错误;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稳定地形,从而可以降低滑坡的发生频率,D正确,故答案为:D。
16.【答案】(1)自西北向东南
(2)③②①④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由图中信息判断古河道位于图中东部,海拔较低,树枝状冲沟位于西部,并且根据形状可以判断河流自西部流向东部,因此西部地势最高,滑坡是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滑坡体整体下滑的现象,因此滑坡体会向东南低处区域滑动。
(2)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图中所示序号中最先有古河道,所以③最早,古河道曾为本区域海拔最低的地区,因此②发生相对较晚,堰塞体堵塞古河道在①处形成堰塞湖,堰塞湖形成后,湖水不断上涨,在堰塞体西侧地势较低处,河流侵蚀形成一条新的河道④。
【点评】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运动的岩(土)体称为变位体或滑移体,未移动的下伏岩(土)体称为滑床 。
17.【答案】(1)上;冲积扇(洪积扇);特征:呈V形河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鹅卵石
(2)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
(3)前期暴雨形成短时间大量水流;地形陡峻,坡度大。受采石场影响地面植被覆盖度差,有丰富松散物质
(4)野外活动前,了解天气状况;穿越沟谷时,应先观察,确定安全后方可穿越;雨天不要再沟谷中停留;一旦听到连续不断雷鸣般的响声,应立即向两侧山坡上转移;发现泥石流灾害后及时报告,向他人求救。
【知识点】认识土壤;土壤的功能与养护;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左图地貌为分布在河流上游的峡谷,其河谷特点主要表现为河谷呈V型,谷坡陡峻,深度大于宽度,谷底狭窄;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强烈,因此河床底部起伏不平,而且常分布有巨大的石块。右图地貌为分布在山区河流出山口处的冲积扇(洪积扇)。(2)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土壤由表层往底部依次可分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3)结合材料和泥石流的发生条件分析,考察小组在山区考察期,说明该区域地形崎岖,坡度大;遭遇暴雨天气,受暴雨影响在短时间内汇集了大量的水流;一采石场附近沟谷发生泥石流灾害,说明当地植被破坏严重,有丰富的松散碎屑物质。(4)进行野外活动前,需提前规划考查路线,了解天气状况,准备必要的自救物品;穿越沟谷时,应先进行观察,确定安全后再进行穿越;沿山谷徒步行走时,一旦遭遇大雨,要提前预防出现泥石流,最好迅速转移到附近安全的高地,一定要远离山谷,更不要在谷底停留;将营地选在平整空旷的高地上,千万不要选在山谷和河沟底部;发现泥石流后,要立即从垂直于泥石流方向的山坡两边向上面爬。
【点评】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18.【答案】(1)烈度与震源深度呈负相关、与震级呈正相关
(2)25
(3)15;6
【知识点】地震
【解析】【分析】(1)仔细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震源深度越深,烈度就越小,两者呈负相关;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两者呈正相关。
(2)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唐山地震震源深度不到25千米,属浅源地震。0千米~75千米属浅源地震,75千米~300千米属中源地震,300千米~700千米属深源地震。
(3)震源深度5千米的5级地震,对应的烈度是8;表格中另一个烈度8对应的是深度为15千米6级地震。
【点评】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同一地震发生后,不同地区受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不同,地震烈度也不同.判断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振动情况、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以及地面出现的破坏现象等。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有下列因素:地震等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土壤和地质条件;建筑物的性能;震源机制;地貌和地下水位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