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6.2 地质灾害同步测试(培优卷)
一、选择题
1.(2021高一上·乾安期末)读某种类型灾害现场图,该类型灾害( )
A.多发生在平原地区 B.多发生于我国冬季
C.成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D.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
(2021高一上·池州期末) 2021年11月23日8时17分,老挝发生2.8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下图为地震区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此次老挝地震震源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3.本次老挝地震发生时,震区附近的人们会感到( )
A.剧烈的上下颠簸
B.先感觉到左右颠簸,再感觉到上下颠簸
C.剧烈的左右颠簸
D.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再感觉到左右颠簸
(2021高一上·哈尔滨期末)读“我国某地地质灾害气象等级图”(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越高,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越大),回答下列小题。
4.图中反映的地质灾害主要是( )
A.地震、滑坡 B.滑坡、泥石流
C.台风、泥石流 D.地震、台风
5.图中台风路径处易发生地质灾害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台风带来的特大暴雨 B.台风路径处多山地、丘陵
C.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 D.台风路径处植被破坏严重
(2022高一上·温州期末)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下图为此次地震部分地区烈度分布图。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烈度越高,破坏越强。完成下面小题。
6.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软流层
7.图中四地( )
A.甲震级最高 B.乙烈度最高
C.丙破坏最强 D.丁震中距最大
(2022高一上·湖州期末)下图为实验原理图,下表为实验准备及相关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组别 实验准备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
实验组Ⅰ 玻璃器皿中用砂石堆叠成坡,高度为25cm,用作模拟山体,并划出痕迹模拟沟谷。选定坡顶一点为A,选定土坡边缘点为B,AB水平距离为25cm 在A点上方固定高度处将200mL清水匀速倒下,倾倒时间为10s,观察记录B点情况
实验组Ⅱ 在A点上方固定高度处将500mL清水匀速倒下,倾倒时间为10s,观察记录B点情况
实验组Ⅲ 在A点上方固定高度处将200mL清水匀速倒下,倾倒时间为5s,观察记录B点情况
8.该实验模拟的自然灾害是( )
A.滑坡 B.泥石流 C.洪涝 D.地震
9.实验结果最可能为( )
A.实验组Ⅰ,B处增加的厚度最大,延长距离最长
B.实验组Ⅱ,B处增加的厚度最大,延长距离最长
C.实验组Ⅲ,B处增加的厚度最大,延长距离最长
D.实验组Ⅰ、实验组Ⅱ、实验组Ⅲ之间无明显差别
(2022高一上·金华期末)据中国地震台网消息,12月24日老挝(北纬22.33°,东经101.69°)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震中离我国边境线仅4千米,造成云南震感强烈。完成下面小题。
10.该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幔 B.内核 C.外核 D.地壳
11.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烈度越大,震级越大 B.离震中越近,震级越大
C.震源越深,震级越大 D.一次地震可有多个烈度
12.(2021高一上·农安期末)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点,人们总结了地震救援领域的“黄金12秒”,即地震发生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10多秒的时间,这样在低楼层的居民可以迅速逃离。下图为地震构造示意图,“黄金12秒”利用的原理是( )
A.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很慢 B.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慢
C.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D.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慢
(2022高一上·集贤期末)下图1示意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a~d为地球内部圈层)。图2为媒体报道截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依据图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可知( )
①地震发生时,震区的人先感受到水平晃动,后感受到上下颠簸②在地幔,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③在古登堡界面,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降④在地球内部,纵波传播速度最快的位置属于地核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4.关于图1中地球内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是岩石圈 B.b存在软流层
C.c是下地幔 D.d圈层压力、密度极小
15.下列关于图2火山喷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火山喷出的烟雾会进入水圈、生物圈等
B.火山喷发和地震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
C.火山喷出的岩浆一般认为来自岩石圈
D.火山喷发只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二、综合题
16.(2022高一上·温州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北京时间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北纬29.59度,东经102.08度)发生了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
材料二:甲图为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乙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
A.北京 B.乌鲁木齐 C.上海 D.拉萨
(2)在地壳等厚度线图中,0km表示 (界面)。说出甲图所示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 。根据材料可以推断出,此次泸定县地震的震源位于 (填圈层名称)。
(3)下列各图能正确反映震中距与地震震级及烈度关系的是( )
A. B.
C. D.
(4)乙图中最活跃的圈层是 (填字母);乙图中 (填字母)表示岩石圈;唐王勃所作《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涉及的地球圈层有 (填字母)。
17.(2022高一上·南阳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浅层地层地质条件复杂,地下孤石是常见的地质灾害体。为降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在构造条件简单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钻孔勘探的办法来探明地下孤石的分布。但鉴于钻孔勘探的局限性,后改用地震层析成像技术。该方法利用模拟震源产生的地震波在不同方向投射信息,通过检波器捕获纵波得出被测区域内岩体波速分布规律,对地下介质内部结构进行精细成像,从而得出孤石的形态和具体位置(下图)。
(1)指出采用钻孔勘探方法探知孤石的局限性 。
(2)地震层析成像技术所依据的地震波传播原理是 。
(3)分析检波器只捕获纵波的原因 。
(4)简述提高孤石探知准确性可采取的措施 。
18.(2021高一上·乾安期末)自然界里有些区域地表被外力雕琢,没有树木,却也成林。如图为我国四个不同区域的“非木之林”景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地为雅丹地貌,其分布地区____。
A.东北平原 B.塔里木盆地
C.四川盆地 D.长江中下游平原
(2)丙地图示地貌形态称为 ;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
(3)我国丁地区是世界上 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之一,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 望远镜(FAST)主体工程“观天巨眼”于2016年9月25日在贵州“大窝凼”投入使用,开始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大窝凼”特殊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是 。
A.风力 B.生物 C.冰川 D.流水
(4)“大窝凼”适合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建设的有利条件是____。
①喀斯特地貌地表不易积水 ②海拔很低 ③降水丰富 ④人烟稀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喀斯特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依次为下图中的____(单项选择题)。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
(6)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有 、 等。
(7)图丁地区地下水丰富,但地表水缺乏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图示灾害为滑坡主要发生在山区,多发生于我国夏季,人类活动对地表植被的破坏会加剧滑坡灾害,其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
故答案为:D。
【点评】滑坡发生的原因
(1)自然因素
①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泥石流的决定性因素)
②地形:地形陡峭,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坡度大
③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山坡表层缺少保护
④岩石:岩体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2)人为因素:
①乱砍滥伐,不当的开挖和堆积;②工程建设频繁
【答案】2.A
3.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点评】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33km,海洋地壳6km。)、地幔、地核。(以莫霍面、古登堡面为界)地壳的特点:厚度不均;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岩浆的发源地在软流层。地震的震源:地壳或岩石圈;地震一般发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地带)。
2.由所学知识可知,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其中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题意表明,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陆地且深度为8千米,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之中,故A正确;地慢、地核、软流层,都位于地壳之下。故答案为:A。
3.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能引起地面上下跳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能引起地面水平晃动,所以震区附近的人们会感到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再感觉到左右颠簸,D正确,ABC错。故答案为:D。
【答案】4.B
5.A
【知识点】台风灾害;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点评】滑坡、泥石流(典型地区:我国西南地区) 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①旱雨季分明、雨季多暴雨;②山区面积广大,地形坡度大;③地壳运动强烈,岩石破碎,疏松碎屑物多。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大型工程建设。
4.图中显示的地质灾害气象等级大小与台风路径有极大的相关性,台风经过的沿海地区明显的表现出灾害等级较高,而台风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带来大量降水,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故图中反映的地质灾害为滑坡和泥石流。B正确。地震是板块运动导致的,和台风关系不大,AD错误。台风是气象灾害,不是地质灾害,C错误。故答案为:B。
5.图中显示的地质灾害气象等级大小与台风路径有极大的相关性,台风经过的沿海地区明显地表现灾害等级较高,而台风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带来特大暴雨,带来大量降水,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A正确。台风路径处多为沿海平原,但是其影响范围大,降水多,B错误。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图中台湾岛东侧,和台风路径关联不大,C错误。台风路径处植被破坏严重(可能是台风造成、也可能是人为造成)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6.A
7.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点评】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33km,海洋地壳6km。)、地幔、地核。(以莫霍面、古登堡面为界)地壳的特点:厚度不均;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岩浆的发源地在软流层。地震的震源:地壳或岩石圈;地震一般发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地带)。
6.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km,青海当地的地壳厚度应更厚,震源深度17千米,所以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而非地幔(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或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故答案为:A。
7.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四地震级相同,A错。四地中丙处烈度最高,破坏最强,B错,C正确。四地位于以震中为圆心的圆上,震中距相同,D错。故答案为:C。
【答案】8.B
9.B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点评】泥石流发生的主要自然原因:
1、地形地貌。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的地貌易于水流汇集。
2、松散物质。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
3、水源。冰雪融水、水库(池)溃决、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8.实验中,玻璃器皿中用砂石堆叠成坡,在A点上方固定高度处将清水匀速倒下,清水会携带大量泥沙从高处向低处流动,模拟地表径流对沙石的侵蚀和搬运作用,泥石流是指山区爆发的饱含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因此实验模拟的原理与泥石流形成原理相似,B符合题意;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与实验模拟的原理不同,排除A;实验模拟的地理现象与洪涝、地震无关,排除CD。故答案为:B。
9.三组实验中砂石堆的坡度和高度相同,而实验组Ⅰ,200mL清水分10s倾倒,相当于地表径流为为10mL/s,依此类推,实验组Ⅱ和实验组Ⅲ的地表径流量分别为50mL/s、40mL/s,实验组Ⅱ径流量最大,侵蚀和搬运能力最强,则实验组Ⅱ中B处沉积的泥沙最厚,泥沙堆积物延长距离最长, 实验组Ⅲ次之,实验组Ⅰ最小、最短,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10.D
11.D
【知识点】地震
【解析】【点评】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而且还跟震源深度、地表地质特征等有关。
10.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陆壳较厚,平均约为33千米,洋壳较薄,平均约为6千米,此次震源深度15千米,发生在老挝,在陆地上,因此该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1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用地震释放的能量来表示地震的大小,即地震的震级。震级大的地震,释放的能量多;震级小的地震,释放的能量少,一次地壳只有一个震级;烈度则表示同一次地震在地震波及的各个地点所造成的影响的程度,与震源深度、震中距、方位角、地质构造以及土壤性质等许多因素有关。一次地震可有多个烈度,D正确;一般情况,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ABC错误。故答案为:D。
12.【答案】B
【知识点】地震
【解析】【分析】传播速度纵波每秒钟5~6千米,横波每秒3~4千米,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都很快,A错误;纵波能引起地面上下跳动,横波能引起地面水平晃动,相比而言,横波的破坏性大得多,危险得多,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慢,为低楼层的居民可以迅速逃离赢得了宝贵的“黄金12秒”,B正确;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不是形成“黄金12秒”的原因,C错误;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地震波的分类:
名称 传播速度 通过介质 震感
纵波(P) 快 固体、液体、气体 上下颠簸
横波(S) 慢 固体 左右震动
【答案】13.B
14.B
15.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点评】 地球表面包围着的大气称为大气圈,大气圈是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其中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少量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
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33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
13.地震发生时,纵波传播的速度快,因此震区的人首先感受到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摇晃,①错误;地震在经过莫霍面以下的地幔部分时速度都增加,②正确;由于古登堡面以下为外壳,呈液态或熔融态,横波无法穿过,纵波的速度也减慢,③正确;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部分是在地幔,④错误。因此正确选项为B。A、C、D错误。故答案为:B。
14.根据图示信息可判断,a为地壳,A错误;软流层存在于上地幔顶部,在b圈层,B正确;c层是外核,C错误;d为内核,压力、密度大,D错误。故答案为:B。
15.火山喷发出的烟雾会进入水圈、生物圈,A正确;火山喷发和地震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B错误;火山喷发的岩浆一般认为来自软流层,C错误;火山喷发会造成人员伤亡,但也会带来肥沃的土壤和矿产资源,D错误。故答案为:A。
16.【答案】(1)D
(2)莫霍面;自东向西增加(自西向东减少);地壳
(3)C
(4)B;D+E;AB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地震
【解析】【分析】(1)地壳越厚,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所需的时间越长。北京和上海都位于平原地区,海拔低,地壳厚度薄,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时间早,A、C错误。乌鲁木齐位于我国的第二级阶梯,拉萨位于我国的第一级阶梯,拉萨海拔比乌鲁木齐高,地壳最厚,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所需的时间最长,B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
(2)地壳的范围是莫霍面以上,地壳的厚度是从莫霍面至地表的高度,故在地壳等厚度线图中,0km表示莫霍面。结合图甲中地壳等厚度线数值变化分布可知,甲图所示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自东向西增加,原因是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我国的地势为西高东低,故地壳的厚度自西向东减少。由图和材料可知,四川的地壳厚度远大于震源深度16千米,故此次四川泸定县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或岩石圈。
(3)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不会变化。一个地区的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有关,距离震中越近,地震烈度越大。故A、B、D错误,C正确。
(4)地球的圈层中,最活跃的是生物圈,图乙中表示生物圈的字母是B。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之上,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乙图中表示岩石圈的字母是D+E。《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涉及的地球圈层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图中对应的字母为 ABC。
【点评】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岩石部分。特征:①厚度不均(平均厚度17km,大陆33km,海洋6km。海拔越高,厚度越大);②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深度2900km)之间,由铁镁的硅酸盐类物质组成。软流层(深度80km-400km)分布在上地幔的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17.【答案】(1)仅适用于地质构造简单且需探明范围较小的区域;成本高、工期长。
(2)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所通过介质的不同而变化
(3)纵波能通过固、液、气三种相态的物质传播;能有效避免因波形中断而导致的无法探测。
(4)增加模拟成像次数;采用图像探测和钻孔勘探相结合的方法。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分析】(1)采用钻孔勘探方法探知孤石仅适用于地质构造简单且需探明范围较小的区域;钻孔勘探成本高,钻孔勘探工期长。明显不如地震波便利。
(2)检波器捕获纵波得出被测区域内岩体波速分布规律,对地下介质内部结构进行精细成像地震层析成像技术所依据的地震波传播原理是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所通过介质的不同而变化。
(3)检波器只捕获纵波的原因是纵波能通过固、液、气三种相态的物质传播,速度较快,获取信息较快;能有效避免因波形中断而导致的无法探测。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4)提高孤石探知准确性可增加模拟成像次数,进行精细成像;采用图像探测和钻孔勘探相结合的方法,可以相互验证。
【点评】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而且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所以地震发生时,先感到上下颠簸;而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而且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所以地震发生时,后感到左右摇晃。
18.【答案】(1)B
(2)海蚀柱;海浪侵蚀
(3)喀斯特;D
(4)C
(5)B
(6)地质构造复杂,地壳活动强烈;地貌类型多,地势起伏大;降水多,多暴雨(任选二点)
(7)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多溶洞,地表水渗漏严重,多暗河;地形破碎,地表不易储存。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风沙地貌;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雅丹地貌为风力侵蚀形成的地貌,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风力作用为主。(2)丙地图示地貌为海蚀柱,丙地位于沿海地区,多海浪侵蚀形成的海蚀地貌。(3)丁地区 位于西南地区,多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4)①喀斯特地貌地表不易积水,①正确; ②海拔较高,地表崎岖,②错误,③降水丰富 阴天多,不利于观测。③错误;④人烟稀少 ,受人类活动影响小,④正确。故答案为C。(5)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岩石是石灰岩,在高温多雨地区,流水溶蚀作用明显,流水的侵蚀使得石灰岩裂隙节理发育。流水的不断溶蚀下最终裂隙扩大,将石峰切割开,形成基部完全相连,顶部为圆锥状或尖锥状的峰丛,顺序为①③②④。(6)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因素原因主要从气候、地形、植被等方面分析。西南地区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泥石流的决定性因素);地形陡峭,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坡度大;植被覆盖率低,山坡表层缺少保护;岩体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7)丁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喀斯特地貌,多溶洞、地下暗河,地表水大量下渗,地下水丰富,地表植被少,涵养水源能力差,地表水容易流失;工农业生活用水量大,地表水相对不足。
故答案为:(1)B(2)海蚀柱;海浪侵蚀(3)喀斯特;D(4) C(5) B(6)地质构造复杂,地壳活动强烈;地貌类型多,地势起伏大;降水多,多暴雨(任选二点)(7)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多溶洞,地表水渗漏严重,多暗河;地形破碎,地表不易储存。
【点评】影响喀斯特作用(岩溶作用)的因素
(1)岩石的可溶性:以碳酸盐岩类为主,可溶性强;
(2)岩石的透水性: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强;
(3)水的酸性:水中CO2含量多(或者有机酸含量多、无机酸含量多),水的溶蚀力强;
(4)水的流动性:大气降水多,水的地面坡度大,水的流动性越强,水的溶蚀力越强。
1 / 1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6.2 地质灾害同步测试(培优卷)
一、选择题
1.(2021高一上·乾安期末)读某种类型灾害现场图,该类型灾害( )
A.多发生在平原地区 B.多发生于我国冬季
C.成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D.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
【答案】D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图示灾害为滑坡主要发生在山区,多发生于我国夏季,人类活动对地表植被的破坏会加剧滑坡灾害,其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
故答案为:D。
【点评】滑坡发生的原因
(1)自然因素
①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泥石流的决定性因素)
②地形:地形陡峭,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坡度大
③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山坡表层缺少保护
④岩石:岩体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2)人为因素:
①乱砍滥伐,不当的开挖和堆积;②工程建设频繁
(2021高一上·池州期末) 2021年11月23日8时17分,老挝发生2.8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下图为地震区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此次老挝地震震源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3.本次老挝地震发生时,震区附近的人们会感到( )
A.剧烈的上下颠簸
B.先感觉到左右颠簸,再感觉到上下颠簸
C.剧烈的左右颠簸
D.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再感觉到左右颠簸
【答案】2.A
3.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点评】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33km,海洋地壳6km。)、地幔、地核。(以莫霍面、古登堡面为界)地壳的特点:厚度不均;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岩浆的发源地在软流层。地震的震源:地壳或岩石圈;地震一般发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地带)。
2.由所学知识可知,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其中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题意表明,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陆地且深度为8千米,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之中,故A正确;地慢、地核、软流层,都位于地壳之下。故答案为:A。
3.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能引起地面上下跳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能引起地面水平晃动,所以震区附近的人们会感到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再感觉到左右颠簸,D正确,ABC错。故答案为:D。
(2021高一上·哈尔滨期末)读“我国某地地质灾害气象等级图”(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越高,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越大),回答下列小题。
4.图中反映的地质灾害主要是( )
A.地震、滑坡 B.滑坡、泥石流
C.台风、泥石流 D.地震、台风
5.图中台风路径处易发生地质灾害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台风带来的特大暴雨 B.台风路径处多山地、丘陵
C.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 D.台风路径处植被破坏严重
【答案】4.B
5.A
【知识点】台风灾害;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点评】滑坡、泥石流(典型地区:我国西南地区) 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①旱雨季分明、雨季多暴雨;②山区面积广大,地形坡度大;③地壳运动强烈,岩石破碎,疏松碎屑物多。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大型工程建设。
4.图中显示的地质灾害气象等级大小与台风路径有极大的相关性,台风经过的沿海地区明显的表现出灾害等级较高,而台风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带来大量降水,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故图中反映的地质灾害为滑坡和泥石流。B正确。地震是板块运动导致的,和台风关系不大,AD错误。台风是气象灾害,不是地质灾害,C错误。故答案为:B。
5.图中显示的地质灾害气象等级大小与台风路径有极大的相关性,台风经过的沿海地区明显地表现灾害等级较高,而台风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带来特大暴雨,带来大量降水,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A正确。台风路径处多为沿海平原,但是其影响范围大,降水多,B错误。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图中台湾岛东侧,和台风路径关联不大,C错误。台风路径处植被破坏严重(可能是台风造成、也可能是人为造成)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故答案为:A。
(2022高一上·温州期末)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下图为此次地震部分地区烈度分布图。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烈度越高,破坏越强。完成下面小题。
6.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软流层
7.图中四地( )
A.甲震级最高 B.乙烈度最高
C.丙破坏最强 D.丁震中距最大
【答案】6.A
7.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点评】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33km,海洋地壳6km。)、地幔、地核。(以莫霍面、古登堡面为界)地壳的特点:厚度不均;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岩浆的发源地在软流层。地震的震源:地壳或岩石圈;地震一般发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地带)。
6.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km,青海当地的地壳厚度应更厚,震源深度17千米,所以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而非地幔(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或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故答案为:A。
7.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四地震级相同,A错。四地中丙处烈度最高,破坏最强,B错,C正确。四地位于以震中为圆心的圆上,震中距相同,D错。故答案为:C。
(2022高一上·湖州期末)下图为实验原理图,下表为实验准备及相关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组别 实验准备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
实验组Ⅰ 玻璃器皿中用砂石堆叠成坡,高度为25cm,用作模拟山体,并划出痕迹模拟沟谷。选定坡顶一点为A,选定土坡边缘点为B,AB水平距离为25cm 在A点上方固定高度处将200mL清水匀速倒下,倾倒时间为10s,观察记录B点情况
实验组Ⅱ 在A点上方固定高度处将500mL清水匀速倒下,倾倒时间为10s,观察记录B点情况
实验组Ⅲ 在A点上方固定高度处将200mL清水匀速倒下,倾倒时间为5s,观察记录B点情况
8.该实验模拟的自然灾害是( )
A.滑坡 B.泥石流 C.洪涝 D.地震
9.实验结果最可能为( )
A.实验组Ⅰ,B处增加的厚度最大,延长距离最长
B.实验组Ⅱ,B处增加的厚度最大,延长距离最长
C.实验组Ⅲ,B处增加的厚度最大,延长距离最长
D.实验组Ⅰ、实验组Ⅱ、实验组Ⅲ之间无明显差别
【答案】8.B
9.B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点评】泥石流发生的主要自然原因:
1、地形地貌。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的地貌易于水流汇集。
2、松散物质。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
3、水源。冰雪融水、水库(池)溃决、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8.实验中,玻璃器皿中用砂石堆叠成坡,在A点上方固定高度处将清水匀速倒下,清水会携带大量泥沙从高处向低处流动,模拟地表径流对沙石的侵蚀和搬运作用,泥石流是指山区爆发的饱含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因此实验模拟的原理与泥石流形成原理相似,B符合题意;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与实验模拟的原理不同,排除A;实验模拟的地理现象与洪涝、地震无关,排除CD。故答案为:B。
9.三组实验中砂石堆的坡度和高度相同,而实验组Ⅰ,200mL清水分10s倾倒,相当于地表径流为为10mL/s,依此类推,实验组Ⅱ和实验组Ⅲ的地表径流量分别为50mL/s、40mL/s,实验组Ⅱ径流量最大,侵蚀和搬运能力最强,则实验组Ⅱ中B处沉积的泥沙最厚,泥沙堆积物延长距离最长, 实验组Ⅲ次之,实验组Ⅰ最小、最短,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2022高一上·金华期末)据中国地震台网消息,12月24日老挝(北纬22.33°,东经101.69°)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震中离我国边境线仅4千米,造成云南震感强烈。完成下面小题。
10.该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幔 B.内核 C.外核 D.地壳
11.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烈度越大,震级越大 B.离震中越近,震级越大
C.震源越深,震级越大 D.一次地震可有多个烈度
【答案】10.D
11.D
【知识点】地震
【解析】【点评】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而且还跟震源深度、地表地质特征等有关。
10.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陆壳较厚,平均约为33千米,洋壳较薄,平均约为6千米,此次震源深度15千米,发生在老挝,在陆地上,因此该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1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用地震释放的能量来表示地震的大小,即地震的震级。震级大的地震,释放的能量多;震级小的地震,释放的能量少,一次地壳只有一个震级;烈度则表示同一次地震在地震波及的各个地点所造成的影响的程度,与震源深度、震中距、方位角、地质构造以及土壤性质等许多因素有关。一次地震可有多个烈度,D正确;一般情况,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ABC错误。故答案为:D。
12.(2021高一上·农安期末)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点,人们总结了地震救援领域的“黄金12秒”,即地震发生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10多秒的时间,这样在低楼层的居民可以迅速逃离。下图为地震构造示意图,“黄金12秒”利用的原理是( )
A.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很慢 B.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慢
C.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D.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慢
【答案】B
【知识点】地震
【解析】【分析】传播速度纵波每秒钟5~6千米,横波每秒3~4千米,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都很快,A错误;纵波能引起地面上下跳动,横波能引起地面水平晃动,相比而言,横波的破坏性大得多,危险得多,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慢,为低楼层的居民可以迅速逃离赢得了宝贵的“黄金12秒”,B正确;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不是形成“黄金12秒”的原因,C错误;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地震波的分类:
名称 传播速度 通过介质 震感
纵波(P) 快 固体、液体、气体 上下颠簸
横波(S) 慢 固体 左右震动
(2022高一上·集贤期末)下图1示意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a~d为地球内部圈层)。图2为媒体报道截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依据图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可知( )
①地震发生时,震区的人先感受到水平晃动,后感受到上下颠簸②在地幔,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③在古登堡界面,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降④在地球内部,纵波传播速度最快的位置属于地核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4.关于图1中地球内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是岩石圈 B.b存在软流层
C.c是下地幔 D.d圈层压力、密度极小
15.下列关于图2火山喷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火山喷出的烟雾会进入水圈、生物圈等
B.火山喷发和地震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
C.火山喷出的岩浆一般认为来自岩石圈
D.火山喷发只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答案】13.B
14.B
15.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点评】 地球表面包围着的大气称为大气圈,大气圈是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其中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少量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
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33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
13.地震发生时,纵波传播的速度快,因此震区的人首先感受到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摇晃,①错误;地震在经过莫霍面以下的地幔部分时速度都增加,②正确;由于古登堡面以下为外壳,呈液态或熔融态,横波无法穿过,纵波的速度也减慢,③正确;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部分是在地幔,④错误。因此正确选项为B。A、C、D错误。故答案为:B。
14.根据图示信息可判断,a为地壳,A错误;软流层存在于上地幔顶部,在b圈层,B正确;c层是外核,C错误;d为内核,压力、密度大,D错误。故答案为:B。
15.火山喷发出的烟雾会进入水圈、生物圈,A正确;火山喷发和地震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B错误;火山喷发的岩浆一般认为来自软流层,C错误;火山喷发会造成人员伤亡,但也会带来肥沃的土壤和矿产资源,D错误。故答案为:A。
二、综合题
16.(2022高一上·温州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北京时间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北纬29.59度,东经102.08度)发生了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
材料二:甲图为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乙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
A.北京 B.乌鲁木齐 C.上海 D.拉萨
(2)在地壳等厚度线图中,0km表示 (界面)。说出甲图所示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 。根据材料可以推断出,此次泸定县地震的震源位于 (填圈层名称)。
(3)下列各图能正确反映震中距与地震震级及烈度关系的是( )
A. B.
C. D.
(4)乙图中最活跃的圈层是 (填字母);乙图中 (填字母)表示岩石圈;唐王勃所作《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涉及的地球圈层有 (填字母)。
【答案】(1)D
(2)莫霍面;自东向西增加(自西向东减少);地壳
(3)C
(4)B;D+E;AB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地震
【解析】【分析】(1)地壳越厚,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所需的时间越长。北京和上海都位于平原地区,海拔低,地壳厚度薄,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时间早,A、C错误。乌鲁木齐位于我国的第二级阶梯,拉萨位于我国的第一级阶梯,拉萨海拔比乌鲁木齐高,地壳最厚,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所需的时间最长,B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
(2)地壳的范围是莫霍面以上,地壳的厚度是从莫霍面至地表的高度,故在地壳等厚度线图中,0km表示莫霍面。结合图甲中地壳等厚度线数值变化分布可知,甲图所示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自东向西增加,原因是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我国的地势为西高东低,故地壳的厚度自西向东减少。由图和材料可知,四川的地壳厚度远大于震源深度16千米,故此次四川泸定县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或岩石圈。
(3)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不会变化。一个地区的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有关,距离震中越近,地震烈度越大。故A、B、D错误,C正确。
(4)地球的圈层中,最活跃的是生物圈,图乙中表示生物圈的字母是B。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之上,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乙图中表示岩石圈的字母是D+E。《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涉及的地球圈层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图中对应的字母为 ABC。
【点评】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岩石部分。特征:①厚度不均(平均厚度17km,大陆33km,海洋6km。海拔越高,厚度越大);②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深度2900km)之间,由铁镁的硅酸盐类物质组成。软流层(深度80km-400km)分布在上地幔的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17.(2022高一上·南阳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浅层地层地质条件复杂,地下孤石是常见的地质灾害体。为降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在构造条件简单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钻孔勘探的办法来探明地下孤石的分布。但鉴于钻孔勘探的局限性,后改用地震层析成像技术。该方法利用模拟震源产生的地震波在不同方向投射信息,通过检波器捕获纵波得出被测区域内岩体波速分布规律,对地下介质内部结构进行精细成像,从而得出孤石的形态和具体位置(下图)。
(1)指出采用钻孔勘探方法探知孤石的局限性 。
(2)地震层析成像技术所依据的地震波传播原理是 。
(3)分析检波器只捕获纵波的原因 。
(4)简述提高孤石探知准确性可采取的措施 。
【答案】(1)仅适用于地质构造简单且需探明范围较小的区域;成本高、工期长。
(2)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所通过介质的不同而变化
(3)纵波能通过固、液、气三种相态的物质传播;能有效避免因波形中断而导致的无法探测。
(4)增加模拟成像次数;采用图像探测和钻孔勘探相结合的方法。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分析】(1)采用钻孔勘探方法探知孤石仅适用于地质构造简单且需探明范围较小的区域;钻孔勘探成本高,钻孔勘探工期长。明显不如地震波便利。
(2)检波器捕获纵波得出被测区域内岩体波速分布规律,对地下介质内部结构进行精细成像地震层析成像技术所依据的地震波传播原理是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所通过介质的不同而变化。
(3)检波器只捕获纵波的原因是纵波能通过固、液、气三种相态的物质传播,速度较快,获取信息较快;能有效避免因波形中断而导致的无法探测。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4)提高孤石探知准确性可增加模拟成像次数,进行精细成像;采用图像探测和钻孔勘探相结合的方法,可以相互验证。
【点评】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而且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所以地震发生时,先感到上下颠簸;而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而且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所以地震发生时,后感到左右摇晃。
18.(2021高一上·乾安期末)自然界里有些区域地表被外力雕琢,没有树木,却也成林。如图为我国四个不同区域的“非木之林”景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地为雅丹地貌,其分布地区____。
A.东北平原 B.塔里木盆地
C.四川盆地 D.长江中下游平原
(2)丙地图示地貌形态称为 ;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
(3)我国丁地区是世界上 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之一,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 望远镜(FAST)主体工程“观天巨眼”于2016年9月25日在贵州“大窝凼”投入使用,开始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大窝凼”特殊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是 。
A.风力 B.生物 C.冰川 D.流水
(4)“大窝凼”适合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建设的有利条件是____。
①喀斯特地貌地表不易积水 ②海拔很低 ③降水丰富 ④人烟稀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喀斯特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依次为下图中的____(单项选择题)。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
(6)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有 、 等。
(7)图丁地区地下水丰富,但地表水缺乏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B
(2)海蚀柱;海浪侵蚀
(3)喀斯特;D
(4)C
(5)B
(6)地质构造复杂,地壳活动强烈;地貌类型多,地势起伏大;降水多,多暴雨(任选二点)
(7)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多溶洞,地表水渗漏严重,多暗河;地形破碎,地表不易储存。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风沙地貌;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雅丹地貌为风力侵蚀形成的地貌,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风力作用为主。(2)丙地图示地貌为海蚀柱,丙地位于沿海地区,多海浪侵蚀形成的海蚀地貌。(3)丁地区 位于西南地区,多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4)①喀斯特地貌地表不易积水,①正确; ②海拔较高,地表崎岖,②错误,③降水丰富 阴天多,不利于观测。③错误;④人烟稀少 ,受人类活动影响小,④正确。故答案为C。(5)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岩石是石灰岩,在高温多雨地区,流水溶蚀作用明显,流水的侵蚀使得石灰岩裂隙节理发育。流水的不断溶蚀下最终裂隙扩大,将石峰切割开,形成基部完全相连,顶部为圆锥状或尖锥状的峰丛,顺序为①③②④。(6)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因素原因主要从气候、地形、植被等方面分析。西南地区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泥石流的决定性因素);地形陡峭,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坡度大;植被覆盖率低,山坡表层缺少保护;岩体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7)丁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喀斯特地貌,多溶洞、地下暗河,地表水大量下渗,地下水丰富,地表植被少,涵养水源能力差,地表水容易流失;工农业生活用水量大,地表水相对不足。
故答案为:(1)B(2)海蚀柱;海浪侵蚀(3)喀斯特;D(4) C(5) B(6)地质构造复杂,地壳活动强烈;地貌类型多,地势起伏大;降水多,多暴雨(任选二点)(7)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多溶洞,地表水渗漏严重,多暗河;地形破碎,地表不易储存。
【点评】影响喀斯特作用(岩溶作用)的因素
(1)岩石的可溶性:以碳酸盐岩类为主,可溶性强;
(2)岩石的透水性: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强;
(3)水的酸性:水中CO2含量多(或者有机酸含量多、无机酸含量多),水的溶蚀力强;
(4)水的流动性:大气降水多,水的地面坡度大,水的流动性越强,水的溶蚀力越强。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