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测试(提升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测试(提升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18 17:22:47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测试(提升卷)
一、选择题
1.(2021高二上·泰安期末)积雪覆盖变化率是指相对于上一季节积雪面积的变化情况。在高寒地带,积雪发生升华对积雪覆盖度面积减少有重要作用,同时风力作用也会改变这些区域积雪分布。下图示意中亚北部干旱地区某高山冬夏两季积雪覆盖变化率与海拔的关系。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夏季,该山地1100米以下积雪覆盖变化率几乎为零,其主要原因是(  )
A.山麓地带降雪少 B.山麓地带气温回升慢
C.山麓地带升华快 D.积雪已在春季消融殆尽
(2)冬季,积雪覆盖面积开始减少的海拔大约是(  )
A.400米 B.1100米 C.1700米 D.3800米
(3)冬季,该山地高寒地带积雪覆盖面积呈下降趋势,对其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风力 D.太阳辐射
【答案】(1)D
(2)D
(3)A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据图可知,冬季该山地1100米以下积雪覆盖变化率较高,而夏季覆盖变化率几乎为零,其主要原因应该是积雪已在春季消融殆尽,D正确;根据冬季该山地1100米以下积雪覆盖变化率较高可知,冬季山麓地带降雪较多,A错误;山麓地带气温回升速度比其他海拔地区快,B错误;山麓地带升华快会导致积雪覆盖率降低,积雪覆盖变化率为负值,与题干信息不符,D错误。故本题选D。(2)据图可知,积雪覆盖变化率为正值时,积雪覆盖面积增加;积雪覆盖变化率为负值时,积雪覆盖面积减少。因此,积雪覆盖变化率由正值转为负值的区域,就是积雪覆盖面积开始减少的海拔,据图可知,冬季,积雪覆盖面积开始减少的海拔大约是3800米,D正确,ABC错误。故本题选D。(3)“在高寒地带,积雪发生升华对积雪覆盖度面积减少有重要作用,同时风力作用也会改变这些区域积雪分布”可知,升华和风力对积雪覆盖有影响,但是冬季山地高寒地带气温都很低,所以气温对积雪覆盖面积的下降影响最小,A正确;C错误;降水的多少对积雪覆盖面积影响较大,B错误; 高寒地区,海拔越高,太阳辐射越强,导致积雪覆盖面积下降,D错误。故本题选A。
【点评】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各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和互相联系的整体。
2.(2020高二上·北京开学考)百岁兰,沙漠地区的裸子植物,远古时代留下来的植物“活化石”,其特征是茎较短,一生只长两片叶,叶片长、宽、厚。叶上多气孔,且夜间张开,根极长,人工栽培十分困难。国际植物学把它列为世界八大珍稀植物之一。
完成下面小题
(1)百岁兰出现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  )
A.元古代末期 B.古生代末期 C.中生代末期 D.新生代末期
(2)下列对百岁兰特征形成原因判断正确的是(  )
A.地下水埋藏深,根系发达 B.太阳辐射强,叶片厚
C.动物活动多,只长两片叶 D.常年风力大,茎很短
【答案】(1)B
(2)A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百岁兰为裸子植物,裸子植物盛行于中生代,但注意题干关键词“出现的地质年代”,所以最可能出现于古生代末期,盛行于中生代,故答案为:B。(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百岁兰生活在沙漠地区,根极长,表明百岁兰生存环境地下水埋藏深,百岁兰根系发达,A正确;沙漠地区降水少,夜间地表附近冷却速度快,地表附近水汽易凝结,气孔夜间张开可吸收水分,叶片厚主要是为了能更多地保存水分,B错;沙漠地区动物活动少,白天气温高,茎短,同时只长两片叶子可减少蒸发,所以茎短与风力大关系不是很大,CD错。故答案为:A。
【点评】古生代意为远古的生物时代,持续了约3亿年。对动物界来说,这是一个重要时期。它以一场至今不能完全解释清楚的进化拉开了寒武纪的序幕。寒武纪动物的活动范围只限于海洋,但在古生代的廷续下,有些动物的活动转向干燥的陆地。古生代后期,爬行动物和类似哺乳动物的动物出现,古生代以迄今所知最大的一次生物绝灭宣告完结。
3.(2019高二上·大名月考)云雾林是热带雨林的一种,泛指海拔较高的山地生长的原始热带雨林,林木茂密,空气湿度大,寄生、附生植物发达,其已成为很多动植物的避难所和聚集地。下图示意热带云雾林区云雾成因。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低海拔热带雨林相比,云雾林(  )
A.植株密度较大 B.林木相对矮小
C.易被开发利用 D.分布面积较广
(2)热带云雾林有利于寄生、附生植物生长,是因为(  )
A.树木茂密,土层深厚 B.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C.海拔较高,气温较低 D.云雾缭绕,养分充足
(3)推测云雾林成为很多动植物避难所的主要原因(  )
A.气候湿润,位置偏远 B.人为进行开发保护
C.地处山区,风力较弱 D.自然环境独特单一
【答案】(1)B
(2)D
(3)A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与低海拔地区相比,海拔高的地区,气温低、风力大,林木相对矮小,植株密度较小,B正确;海拔高不易被开发利用;由于山顶面积小,分布面积较小。(2)热带云雾林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土层不会太深厚,有利于寄生、附生植物生长是因为云雾缭绕,养分充足,D正确;人类活动影响和气温较低不是影响寄生、附生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3)从图中看云雾林水汽充足,气候湿润,海拔高,位置偏远,成为很多动植物避难所,A正确;从材料和图中看不出有人为开发和保护;地处山顶,风力较强;自然环境单一,动植物种类也较单一。
【点评】由于林木茂密,空气湿度极大,云雾是暖湿气流从地势较低的山谷上升到高处的山脉遇冷形成的,云雾林 指繁茂于云雾连绵的山地森林,由于有高的湿度和适当的冷空气,苔藓植物一直密生到森林的高处,这种林叫云雾林。尽管降雨量少,但具有湿度高的特征。在新几内亚的中央山脉、亚洲热带高山山腰等地方的云雾林很发达。在日本九州屋久岛海拔700-1500米处所见的以日本柳杉为主的针叶阔叶混交林都是云雾林。
4.(2019高一下·齐齐哈尔期末)下图示意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区域的气候类型最有可能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2)图示要素关联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复杂性 D.稳定性
【答案】(1)C
(2)A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该区域的气候干燥,温差大;地形多山地盆地;河流短小,多内流河;植被稀少多荒漠;因此可以判断该区域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C对。(2)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的气候干燥,与当地的多山地盆地的地形,对海洋水汽的阻挡关系密切,而河流短小,多内流河,植被稀少多荒漠;又是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各要素的关联充分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A对。
【点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每一要素作为整体性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要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5.(2019高二上·宝山期末)巴西热带雨林区植被恢复过程使上游山区水土流失逐渐减少、土壤肥力逐步恢复、径流含沙量变少,“山水林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些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答案】C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巴西热带雨林区植被恢复,使得上游水土流失逐渐减少、土壤肥力逐步恢复、径流含沙量变少,反应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一个地理要素改变会引起其他地理要素发生变化。
故答案为:C
【点评】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各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和互相联系的整体。
6.(2018高一下·桂林期中)城市绿心是指主要承担城市中心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的绿色空间。对于城市组团绿心,需要在保护发展原有绿色空间的基础上适当提倡复合利用空间,发展多种生态复合产业,形成复合型城市绿心。下图示意城市组团绿心网络格局,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产业活动最适合布局在“绿心”区域的是(  )
A.文具用品批发 B.生物制药
C.农产品加工 D.服装制造
(2)我国东部沿海城市打造城市绿心将会(  )
A.加剧城市竞争 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C.增加地下径流量 D.减缓城市“空心化”现象
【答案】(1)B
(2)C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1)城市绿心的生态环境好,在保护发展原有绿色空间的基础上适当提倡复合利用空间,发展多种生态复合产业。生物制药对环境质量要求高,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小,最适合布局在“绿心”区域,B对。
文具用品批发、农产品加工、服装制造等产业,来往人流、车流量大,不利于保护绿心的生态环境,不适宜布局在绿心,A、C、D错。
(2)我国东部沿海城市打造城市绿心将会利于雨水下渗,增加地下径流量,C对。
城市竞争与绿心建设关系不大,A错。
绿心不是交通线,不能改善城市交通状况,B错。
城市中心环境质量改善,地价上涨,城市“空心化”现象可能加重,D错。
故答案为:(1)B (2)C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区位选择,城市化生态环境改善的意义和作用。属于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难度较大。
7.(2018高一下·定远开学考)下面两幅图分别是世界某区域某季节等温线分布图和该区域某地气候资料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季节P地(  )
A.降水丰富,天气炎热 B.降水较少,天气炎热
C.降水丰富,多暴雨天气 D.降水较少,天气凉爽
(2)据图示气候资料推断该地(  )
A.影响日照时数的主导因素是降水
B.影响气温季节变化的因素是地形
C.最可能位于西北地区
D.所在地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气候
【答案】(1)D
(2)A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⑴根据等温线的数值可判断此季节为冬季,冬季盛行东北季风,降水少,由于海拔高,气温较低,天气凉爽,故选D。
⑵读气候资料图可知,该城市降水较少,所以不可能位于西北沿海地区;由气候资料图可知,该城市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不可能是热带沙漠气候;影响气温季节变化的因素是太阳辐射;降水多的月份日平均光照时数小,故影响该城市日照时数差异的主导因素是降水。故选A。
故答案为:(1)D (2)A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是南亚的冬季气候特征,地理环境整体性。属于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的考查。
二、综合题
8.(2023高一下·信阳开学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李坝河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2020年8月18日,李坝河周家坝镇柏杨村纸槽沟段发生山体滑坡,形成堰塞湖。堰塞湖断面以上河流长12.7千米,河槽坡度大,给下游地区的安全带来了潜在威胁。堰塞湖处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年降水量739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滑坡体下伏基岩主要为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且为顺向坡(岩层倾斜方向和山坡同向)。下图示意“8.18”周家坝镇堰塞湖全貌。
(1)说明纸槽沟河段易发生滑坡的原因。
(2)简述“8.18”周家坝镇堰塞湖的形成过程。
(3)从堰塞湖本身特点的角度,说明其给下游地区安全带来潜在威胁的原因。
【答案】(1)纸槽沟河段所在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岩体受重力影响大易发生滑坡;纸槽沟河段周围的水位高,且该地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水流冲刷岩体作用强;基岩主要为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且为顺向坡,地质结构不稳定,岩石容易崩解,容易发生滑坡。
(2)山体滑坡体物质沿坡面下落至河谷地区,原有河道被滑坡体物质阻塞;河谷、河床被堵塞后,流水聚集并且往四周漫溢; 储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堰塞湖。
(3)滑坡体物质松散,堰塞湖易溃决,导致的下游洪水灾害威胁较大;堰塞湖的泄流或溃决都会对下游河道造成淤积,河床抬高,影响河道的行洪能力,同时也会对下游河道产生强烈冲刷,有时甚至会使河道改道;堰塞湖泄洪后残留的堰塞体在强降雨的作用下转化为泥石流灾害的风险很高。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由题干信息“堰塞湖断面以上河流长12.7千米,河槽坡度大”可知纸槽沟河段所在的地势起伏较大,岩体受重力影响大易发生滑坡;由题干信息“年降水量739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可知该地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且纸槽沟河段周围的水位高,水流冲刷岩体作用强;由题干信息“滑坡体下伏基岩主要为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且为顺向坡”可知当地地质结构不稳定,岩石容易崩解,容易发生滑坡。
(2)该堰塞湖是在滑坡地质灾害之后发生的,所以堰塞湖的形成与滑坡关系密切,如果没有滑坡体阻塞河道,就不会形成河水积蓄。山体滑坡体物质沿坡面下落至河谷地区,原有河道被滑坡体物质阻塞;河水的下泄通道被堵住之后,上游来水不断积蓄,流水聚集并且往四周漫溢,储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堰塞湖。
(3)形成堰塞湖的重要物质滑坡体是短时间内形成的,物质结构松散,且受堰塞湖水的压力,易溃决,导致的下游洪水灾害威胁较大;为解决堰塞湖的危害,需要对堰塞湖泄流,由于原堰塞湖水中有大量的滑坡体物质,这会对下游河道造成淤积,河床抬高,影响河道的行洪能力,同时也会对下游河道产生强烈冲刷,有时甚至会使河道改道;一些未被流水携带走的滑坡体物质残留,在下次强降水天气中很容易转化为泥石流的原料,导致山区泥石流危害加剧。
【点评】1、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陆地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一部分发展变化着的。 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9.(2021高一上·湛江期中)下图是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0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图中A、B两处河谷的区别,并分析原因。
(2)判断C处典型的流水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3)分析图示地区2009年与1949年农业用地的明显变化及对地貌带来的影响。
【答案】(1)A处位于支流上游,河流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作用为主,河谷呈“V”形。B处位于河流下游,河流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河床横剖面呈槽形。
(2)冲积扇。成因:河水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变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形成冲积扇。
(3)变化:林地、草地减少,耕地增加。影响: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知识点】河流地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1)由于位置的差异,导致两河谷受流水侵蚀的方式出现差异,最终导致河谷形态差异明显。读图,A位于支流的上游河段,地势起伏较大,河流下蚀作用和溯源侵蚀作用较强,河流下切,河谷形态呈V字形。B位于河流下游地区,下蚀作用相对较弱,河流的侧蚀作用明显,河谷展宽,河谷横剖面形态呈槽形。
(2)读图,C位于河流的出山口附近,河流在上游山区侵蚀搬运能力较强,携带大量泥沙,河流流出山口,地势开阔,河道展宽,水速降低,河流的搬运能力减弱,泥沙逐渐沉积形成冲积扇。
(3)结合图中图例信息可知,相比于1949年,2009年该区域林地、草地明显减少,耕地数量增多。对区域地貌而言,区域林地、草地明显减少,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泥沙含量和输沙量增多,河口三角洲泥沙淤积量增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点评】冲积扇是指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
10.(2021高二上·南县月考)读下列关于新几内亚岛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几内亚岛(NewGuinea)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岛,最高峰查亚峰,海拔5030米,为大洋洲最高点。全岛不少山峰都是死火山锥,部分山区近期还发生火山喷发,并有频繁的地震。
材料二:新几内亚岛简图
(1)说明新几内亚岛多火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描述新几内亚岛的地形特征。
(3)乙河为该岛最大河流。判断其入海口附近的地貌类型,并用整体性原理分析乙河上游植被破坏对河口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1)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强烈,岩浆活动频繁。
(2)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多火山地貌;海岸线曲折;沼泽广布。
(3)河口三角洲。乙河上游植被破坏将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增大;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使得乙河径流的季节变化加大;从而导致河口三角洲扩大;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沿海湿地面积扩大;河口地区洪涝灾害多发。
【知识点】河流地貌;板块构造学说;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位置信息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新几内亚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板块碰撞挤压,地壳较为活跃,地壳运动强烈,多火山地震。
(2)根据材料“新几内亚岛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岛”以及图示材料可知,该地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平原多分布在河流下游,面积较小;图中显示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根据图中河流流向可知,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同时,该岛屿海岸线较曲折。形成原因:根据材料“全岛不少山峰都是死火山锥,部分山区近期还发生火山喷发,并有频繁的地震”以及结合图示该区域的经纬度可知,该区域处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抬升运动显著,故山脉海拔较高;地壳运动频繁,多火山地震。
(3)乙河携带泥沙注入海洋,在河口处地势平缓,流速减慢,同时受到海水的顶托作用,泥沙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地貌。该题是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引发另一个区域的变化。因此,上游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增大,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从而使得乙河径流的季节变化加大, 这些变化对下游三角洲地区又产生了影响。河流泥沙含量增大从而导致河口三角洲扩大,海岸线向海洋推进,导致沿海湿地面积扩大;乙河径流的季节变化加大,又因为河口地区河道淤积加重,泄洪能力减弱,因此河口地区洪涝灾害多发。
【点评】描述地形地势特征:
①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典型用语:以× × 地形为主 。
②地势起伏状况、地形倾斜方向和走势、区域极值(地势最高值、最低值)。
典型用语:× × 方向高,× × 方向低。
③(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空间排列方式。
④海拔状况,(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五种突出地形是平原、高原、丘陵、盆地、山地,除高原之外都有不同级别。这些地形有一级类型与二级类型之别。它们在相邻的同级形态上是彼此不同的,相邻的含义本身就排斥包容,例如四川盆地相邻的四周是高原和山脉。
1 / 1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测试(提升卷)
一、选择题
1.(2021高二上·泰安期末)积雪覆盖变化率是指相对于上一季节积雪面积的变化情况。在高寒地带,积雪发生升华对积雪覆盖度面积减少有重要作用,同时风力作用也会改变这些区域积雪分布。下图示意中亚北部干旱地区某高山冬夏两季积雪覆盖变化率与海拔的关系。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夏季,该山地1100米以下积雪覆盖变化率几乎为零,其主要原因是(  )
A.山麓地带降雪少 B.山麓地带气温回升慢
C.山麓地带升华快 D.积雪已在春季消融殆尽
(2)冬季,积雪覆盖面积开始减少的海拔大约是(  )
A.400米 B.1100米 C.1700米 D.3800米
(3)冬季,该山地高寒地带积雪覆盖面积呈下降趋势,对其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风力 D.太阳辐射
2.(2020高二上·北京开学考)百岁兰,沙漠地区的裸子植物,远古时代留下来的植物“活化石”,其特征是茎较短,一生只长两片叶,叶片长、宽、厚。叶上多气孔,且夜间张开,根极长,人工栽培十分困难。国际植物学把它列为世界八大珍稀植物之一。
完成下面小题
(1)百岁兰出现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  )
A.元古代末期 B.古生代末期 C.中生代末期 D.新生代末期
(2)下列对百岁兰特征形成原因判断正确的是(  )
A.地下水埋藏深,根系发达 B.太阳辐射强,叶片厚
C.动物活动多,只长两片叶 D.常年风力大,茎很短
3.(2019高二上·大名月考)云雾林是热带雨林的一种,泛指海拔较高的山地生长的原始热带雨林,林木茂密,空气湿度大,寄生、附生植物发达,其已成为很多动植物的避难所和聚集地。下图示意热带云雾林区云雾成因。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低海拔热带雨林相比,云雾林(  )
A.植株密度较大 B.林木相对矮小
C.易被开发利用 D.分布面积较广
(2)热带云雾林有利于寄生、附生植物生长,是因为(  )
A.树木茂密,土层深厚 B.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C.海拔较高,气温较低 D.云雾缭绕,养分充足
(3)推测云雾林成为很多动植物避难所的主要原因(  )
A.气候湿润,位置偏远 B.人为进行开发保护
C.地处山区,风力较弱 D.自然环境独特单一
4.(2019高一下·齐齐哈尔期末)下图示意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区域的气候类型最有可能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2)图示要素关联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复杂性 D.稳定性
5.(2019高二上·宝山期末)巴西热带雨林区植被恢复过程使上游山区水土流失逐渐减少、土壤肥力逐步恢复、径流含沙量变少,“山水林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些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6.(2018高一下·桂林期中)城市绿心是指主要承担城市中心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的绿色空间。对于城市组团绿心,需要在保护发展原有绿色空间的基础上适当提倡复合利用空间,发展多种生态复合产业,形成复合型城市绿心。下图示意城市组团绿心网络格局,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产业活动最适合布局在“绿心”区域的是(  )
A.文具用品批发 B.生物制药
C.农产品加工 D.服装制造
(2)我国东部沿海城市打造城市绿心将会(  )
A.加剧城市竞争 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C.增加地下径流量 D.减缓城市“空心化”现象
7.(2018高一下·定远开学考)下面两幅图分别是世界某区域某季节等温线分布图和该区域某地气候资料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季节P地(  )
A.降水丰富,天气炎热 B.降水较少,天气炎热
C.降水丰富,多暴雨天气 D.降水较少,天气凉爽
(2)据图示气候资料推断该地(  )
A.影响日照时数的主导因素是降水
B.影响气温季节变化的因素是地形
C.最可能位于西北地区
D.所在地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气候
二、综合题
8.(2023高一下·信阳开学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李坝河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2020年8月18日,李坝河周家坝镇柏杨村纸槽沟段发生山体滑坡,形成堰塞湖。堰塞湖断面以上河流长12.7千米,河槽坡度大,给下游地区的安全带来了潜在威胁。堰塞湖处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年降水量739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滑坡体下伏基岩主要为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且为顺向坡(岩层倾斜方向和山坡同向)。下图示意“8.18”周家坝镇堰塞湖全貌。
(1)说明纸槽沟河段易发生滑坡的原因。
(2)简述“8.18”周家坝镇堰塞湖的形成过程。
(3)从堰塞湖本身特点的角度,说明其给下游地区安全带来潜在威胁的原因。
9.(2021高一上·湛江期中)下图是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0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图中A、B两处河谷的区别,并分析原因。
(2)判断C处典型的流水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3)分析图示地区2009年与1949年农业用地的明显变化及对地貌带来的影响。
10.(2021高二上·南县月考)读下列关于新几内亚岛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几内亚岛(NewGuinea)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岛,最高峰查亚峰,海拔5030米,为大洋洲最高点。全岛不少山峰都是死火山锥,部分山区近期还发生火山喷发,并有频繁的地震。
材料二:新几内亚岛简图
(1)说明新几内亚岛多火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描述新几内亚岛的地形特征。
(3)乙河为该岛最大河流。判断其入海口附近的地貌类型,并用整体性原理分析乙河上游植被破坏对河口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D
(2)D
(3)A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据图可知,冬季该山地1100米以下积雪覆盖变化率较高,而夏季覆盖变化率几乎为零,其主要原因应该是积雪已在春季消融殆尽,D正确;根据冬季该山地1100米以下积雪覆盖变化率较高可知,冬季山麓地带降雪较多,A错误;山麓地带气温回升速度比其他海拔地区快,B错误;山麓地带升华快会导致积雪覆盖率降低,积雪覆盖变化率为负值,与题干信息不符,D错误。故本题选D。(2)据图可知,积雪覆盖变化率为正值时,积雪覆盖面积增加;积雪覆盖变化率为负值时,积雪覆盖面积减少。因此,积雪覆盖变化率由正值转为负值的区域,就是积雪覆盖面积开始减少的海拔,据图可知,冬季,积雪覆盖面积开始减少的海拔大约是3800米,D正确,ABC错误。故本题选D。(3)“在高寒地带,积雪发生升华对积雪覆盖度面积减少有重要作用,同时风力作用也会改变这些区域积雪分布”可知,升华和风力对积雪覆盖有影响,但是冬季山地高寒地带气温都很低,所以气温对积雪覆盖面积的下降影响最小,A正确;C错误;降水的多少对积雪覆盖面积影响较大,B错误; 高寒地区,海拔越高,太阳辐射越强,导致积雪覆盖面积下降,D错误。故本题选A。
【点评】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各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和互相联系的整体。
2.【答案】(1)B
(2)A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百岁兰为裸子植物,裸子植物盛行于中生代,但注意题干关键词“出现的地质年代”,所以最可能出现于古生代末期,盛行于中生代,故答案为:B。(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百岁兰生活在沙漠地区,根极长,表明百岁兰生存环境地下水埋藏深,百岁兰根系发达,A正确;沙漠地区降水少,夜间地表附近冷却速度快,地表附近水汽易凝结,气孔夜间张开可吸收水分,叶片厚主要是为了能更多地保存水分,B错;沙漠地区动物活动少,白天气温高,茎短,同时只长两片叶子可减少蒸发,所以茎短与风力大关系不是很大,CD错。故答案为:A。
【点评】古生代意为远古的生物时代,持续了约3亿年。对动物界来说,这是一个重要时期。它以一场至今不能完全解释清楚的进化拉开了寒武纪的序幕。寒武纪动物的活动范围只限于海洋,但在古生代的廷续下,有些动物的活动转向干燥的陆地。古生代后期,爬行动物和类似哺乳动物的动物出现,古生代以迄今所知最大的一次生物绝灭宣告完结。
3.【答案】(1)B
(2)D
(3)A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与低海拔地区相比,海拔高的地区,气温低、风力大,林木相对矮小,植株密度较小,B正确;海拔高不易被开发利用;由于山顶面积小,分布面积较小。(2)热带云雾林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土层不会太深厚,有利于寄生、附生植物生长是因为云雾缭绕,养分充足,D正确;人类活动影响和气温较低不是影响寄生、附生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3)从图中看云雾林水汽充足,气候湿润,海拔高,位置偏远,成为很多动植物避难所,A正确;从材料和图中看不出有人为开发和保护;地处山顶,风力较强;自然环境单一,动植物种类也较单一。
【点评】由于林木茂密,空气湿度极大,云雾是暖湿气流从地势较低的山谷上升到高处的山脉遇冷形成的,云雾林 指繁茂于云雾连绵的山地森林,由于有高的湿度和适当的冷空气,苔藓植物一直密生到森林的高处,这种林叫云雾林。尽管降雨量少,但具有湿度高的特征。在新几内亚的中央山脉、亚洲热带高山山腰等地方的云雾林很发达。在日本九州屋久岛海拔700-1500米处所见的以日本柳杉为主的针叶阔叶混交林都是云雾林。
4.【答案】(1)C
(2)A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该区域的气候干燥,温差大;地形多山地盆地;河流短小,多内流河;植被稀少多荒漠;因此可以判断该区域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C对。(2)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的气候干燥,与当地的多山地盆地的地形,对海洋水汽的阻挡关系密切,而河流短小,多内流河,植被稀少多荒漠;又是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各要素的关联充分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A对。
【点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每一要素作为整体性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要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5.【答案】C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巴西热带雨林区植被恢复,使得上游水土流失逐渐减少、土壤肥力逐步恢复、径流含沙量变少,反应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一个地理要素改变会引起其他地理要素发生变化。
故答案为:C
【点评】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各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和互相联系的整体。
6.【答案】(1)B
(2)C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1)城市绿心的生态环境好,在保护发展原有绿色空间的基础上适当提倡复合利用空间,发展多种生态复合产业。生物制药对环境质量要求高,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小,最适合布局在“绿心”区域,B对。
文具用品批发、农产品加工、服装制造等产业,来往人流、车流量大,不利于保护绿心的生态环境,不适宜布局在绿心,A、C、D错。
(2)我国东部沿海城市打造城市绿心将会利于雨水下渗,增加地下径流量,C对。
城市竞争与绿心建设关系不大,A错。
绿心不是交通线,不能改善城市交通状况,B错。
城市中心环境质量改善,地价上涨,城市“空心化”现象可能加重,D错。
故答案为:(1)B (2)C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区位选择,城市化生态环境改善的意义和作用。属于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难度较大。
7.【答案】(1)D
(2)A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⑴根据等温线的数值可判断此季节为冬季,冬季盛行东北季风,降水少,由于海拔高,气温较低,天气凉爽,故选D。
⑵读气候资料图可知,该城市降水较少,所以不可能位于西北沿海地区;由气候资料图可知,该城市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不可能是热带沙漠气候;影响气温季节变化的因素是太阳辐射;降水多的月份日平均光照时数小,故影响该城市日照时数差异的主导因素是降水。故选A。
故答案为:(1)D (2)A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是南亚的冬季气候特征,地理环境整体性。属于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的考查。
8.【答案】(1)纸槽沟河段所在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岩体受重力影响大易发生滑坡;纸槽沟河段周围的水位高,且该地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水流冲刷岩体作用强;基岩主要为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且为顺向坡,地质结构不稳定,岩石容易崩解,容易发生滑坡。
(2)山体滑坡体物质沿坡面下落至河谷地区,原有河道被滑坡体物质阻塞;河谷、河床被堵塞后,流水聚集并且往四周漫溢; 储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堰塞湖。
(3)滑坡体物质松散,堰塞湖易溃决,导致的下游洪水灾害威胁较大;堰塞湖的泄流或溃决都会对下游河道造成淤积,河床抬高,影响河道的行洪能力,同时也会对下游河道产生强烈冲刷,有时甚至会使河道改道;堰塞湖泄洪后残留的堰塞体在强降雨的作用下转化为泥石流灾害的风险很高。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由题干信息“堰塞湖断面以上河流长12.7千米,河槽坡度大”可知纸槽沟河段所在的地势起伏较大,岩体受重力影响大易发生滑坡;由题干信息“年降水量739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可知该地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且纸槽沟河段周围的水位高,水流冲刷岩体作用强;由题干信息“滑坡体下伏基岩主要为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且为顺向坡”可知当地地质结构不稳定,岩石容易崩解,容易发生滑坡。
(2)该堰塞湖是在滑坡地质灾害之后发生的,所以堰塞湖的形成与滑坡关系密切,如果没有滑坡体阻塞河道,就不会形成河水积蓄。山体滑坡体物质沿坡面下落至河谷地区,原有河道被滑坡体物质阻塞;河水的下泄通道被堵住之后,上游来水不断积蓄,流水聚集并且往四周漫溢,储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堰塞湖。
(3)形成堰塞湖的重要物质滑坡体是短时间内形成的,物质结构松散,且受堰塞湖水的压力,易溃决,导致的下游洪水灾害威胁较大;为解决堰塞湖的危害,需要对堰塞湖泄流,由于原堰塞湖水中有大量的滑坡体物质,这会对下游河道造成淤积,河床抬高,影响河道的行洪能力,同时也会对下游河道产生强烈冲刷,有时甚至会使河道改道;一些未被流水携带走的滑坡体物质残留,在下次强降水天气中很容易转化为泥石流的原料,导致山区泥石流危害加剧。
【点评】1、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陆地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一部分发展变化着的。 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9.【答案】(1)A处位于支流上游,河流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作用为主,河谷呈“V”形。B处位于河流下游,河流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河床横剖面呈槽形。
(2)冲积扇。成因:河水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变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形成冲积扇。
(3)变化:林地、草地减少,耕地增加。影响: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知识点】河流地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1)由于位置的差异,导致两河谷受流水侵蚀的方式出现差异,最终导致河谷形态差异明显。读图,A位于支流的上游河段,地势起伏较大,河流下蚀作用和溯源侵蚀作用较强,河流下切,河谷形态呈V字形。B位于河流下游地区,下蚀作用相对较弱,河流的侧蚀作用明显,河谷展宽,河谷横剖面形态呈槽形。
(2)读图,C位于河流的出山口附近,河流在上游山区侵蚀搬运能力较强,携带大量泥沙,河流流出山口,地势开阔,河道展宽,水速降低,河流的搬运能力减弱,泥沙逐渐沉积形成冲积扇。
(3)结合图中图例信息可知,相比于1949年,2009年该区域林地、草地明显减少,耕地数量增多。对区域地貌而言,区域林地、草地明显减少,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泥沙含量和输沙量增多,河口三角洲泥沙淤积量增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点评】冲积扇是指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
10.【答案】(1)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强烈,岩浆活动频繁。
(2)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多火山地貌;海岸线曲折;沼泽广布。
(3)河口三角洲。乙河上游植被破坏将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增大;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使得乙河径流的季节变化加大;从而导致河口三角洲扩大;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沿海湿地面积扩大;河口地区洪涝灾害多发。
【知识点】河流地貌;板块构造学说;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位置信息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新几内亚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板块碰撞挤压,地壳较为活跃,地壳运动强烈,多火山地震。
(2)根据材料“新几内亚岛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岛”以及图示材料可知,该地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平原多分布在河流下游,面积较小;图中显示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根据图中河流流向可知,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同时,该岛屿海岸线较曲折。形成原因:根据材料“全岛不少山峰都是死火山锥,部分山区近期还发生火山喷发,并有频繁的地震”以及结合图示该区域的经纬度可知,该区域处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抬升运动显著,故山脉海拔较高;地壳运动频繁,多火山地震。
(3)乙河携带泥沙注入海洋,在河口处地势平缓,流速减慢,同时受到海水的顶托作用,泥沙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地貌。该题是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引发另一个区域的变化。因此,上游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增大,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从而使得乙河径流的季节变化加大, 这些变化对下游三角洲地区又产生了影响。河流泥沙含量增大从而导致河口三角洲扩大,海岸线向海洋推进,导致沿海湿地面积扩大;乙河径流的季节变化加大,又因为河口地区河道淤积加重,泄洪能力减弱,因此河口地区洪涝灾害多发。
【点评】描述地形地势特征:
①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典型用语:以× × 地形为主 。
②地势起伏状况、地形倾斜方向和走势、区域极值(地势最高值、最低值)。
典型用语:× × 方向高,× × 方向低。
③(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空间排列方式。
④海拔状况,(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五种突出地形是平原、高原、丘陵、盆地、山地,除高原之外都有不同级别。这些地形有一级类型与二级类型之别。它们在相邻的同级形态上是彼此不同的,相邻的含义本身就排斥包容,例如四川盆地相邻的四周是高原和山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