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河流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考察、搜集河流地貌的图片,说明其景观的特点,推断其地貌的成因。2.综合思维:借助模型、多媒体动画或引入相关案例,了解河流地貌特点,并分析地貌的形成。
探究活动一 河流上游高原面上的宽浅河谷
黄河、长江、澜沧江的源头,都在小小的一个区域内,这里被称为三江源,也是中华文明之源。但是探访它非常困难,中国人等了几千年才找到了它。
[思考]
澜沧江的源头主要的地形类型是什么?
提示:高原。
1.澜沧江—湄公河概况
(1)源头:青海省唐古拉山。
(2)注入海域:南海。
2.澜沧江源头的宽浅河谷
(1)位置:青藏高原面上。
(2)特点:地形比较平坦,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较弱,形成宽浅的河谷。
【微思考】 湄公河的上游叫澜沧江,其河谷的横断面呈“V”形,而湄公河在流经湄公河平原时的河谷横断面却呈“”形(槽形)。为什么同一条河流的上游和下游的河谷横断面形状不同呢?
提示:上游澜沧江流经横断山区,落差大,水流急,河水以向下和向源头的侵蚀为主,河谷窄而深,呈“V”形。湄公河下游流经平原时,落差小,水流缓,河水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为主,河谷宽而浅,因而横断面呈宽而浅的“”形(槽形)。
河流的侵蚀类型包括: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三种类型,它们对河流的影响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概念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对河流的影响 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关键影响 伸长 加深 展宽
在河流发育过程中,相邻的两条河流因受侵蚀力的影响,分水岭另一侧河流的上游注入侵蚀力强的河流,成为此河的支流,这种现象称为河川袭夺。下图示意河川袭夺的过程。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河流袭夺成功依靠的主要作用力是( )
A.向下侵蚀 B.侧蚀
C.溯源侵蚀 D.溶蚀
(2)与河流被袭夺前相比,图示断头河的明显变化是( )
A.侵蚀作用减弱
B.搬运作用成为主导作用
C.河道更为弯曲
D.河谷变宽
[思维流程]
信息提取 河流侵夺别的河流,使河流变长,属于溯源侵蚀
教材寻因 河流侵蚀作用
破题关键 第(1)题,图中河流袭夺成功的原因是袭夺河向源头侵蚀,使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最终与位置较高地区的被袭夺河相连,因而图中河流袭夺依靠的主要作用力是溯源侵蚀。第(2)题,与河流被袭夺前相比,图示断头河水量减少,侵蚀作用减弱;由于断头河变为河流源头,外力作用以向下侵蚀为主;侧蚀作用较弱,河流弯曲变化不明显;与河流被袭夺前相比,河床变小,但河谷不会因为水量变小而出现变窄的情况
[尝试解答] __________
答案:(1)C (2)A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促进了该流域六个国家在多个领域的合作。据此回答1~2题。
1.澜沧江—湄公河在中国境内称为( )
A.澜沧江 B.怒江
C.红水河 D.雅鲁藏布江
2.澜沧江—湄公河在中国境内部分河段流域范围狭窄,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泥沙淤积使河床过高,支流汇入难
B.河流流速快,水流下蚀作用强
C.上游气候寒冷干燥,河流径流量小
D.河流两岸受高山束缚,支流短
解析:1.A 2.D 第1题,中国境内的澜沧江,流出国境后,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注入南海,在境外称为湄公河。故选A。第2题,澜沧江—湄公河在中国境内部分河段流域范围狭窄,主要是受分水岭影响,流经横断山区,河流两岸受南北纵列的高山阻挡,D正确。
下图表示一条河流流经不同性质的岩层地区。读图,完成3~4题。
3.该地将会出现的地理景观是( )
A.“U”形谷 B.喀斯特溶洞
C.河流瀑布 D.河口三角洲
4.上图景观一般形成在河流的________河段( )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入海口处
解析:3.C 4.A 第3题,据图可看出,河流流经地区岩层软硬程度不一,较软岩层易被侵蚀而形成河流瀑布。故选C。第4题,该景观一般形成在河流上游河段。故选A。
探究活动二 河流上游山区的峡谷
澜沧江在德钦境内流程150千米,该段江面海拔在2006米,沿直线往上到卡格博峰海拔达6740米,形成澜沧江深谷断裂地带,也就是澜沧江最险要的地段。这里谷地海拔高差4734米以上,从江面到顶峰的坡面距离为14千米,每千米平均上升337米,使峡谷被面呈近垂直状态。再加上极大的流水落差,真可谓“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险”。
[思考]
澜沧江大峡谷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地壳上升,河流下切侵蚀开成。
澜沧江流经横断山、云贵高原以及中南半岛北部高地时,由于落差大、水流急,水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强,多形成“V”形峡谷。
【微思考】 为什么一般河流上游地区河谷狭窄,而中下游地区河谷宽广?
提示:河流上游一般发育于山区,流水侵蚀作用强烈,使河谷呈现出“V”形。而河流中下游多分布在地势平坦、流速减慢的平原地区,河流向下侵蚀较弱,向两侧的侵蚀能力加强,泥沙沉积明显,形成宽谷。
1.河谷的形成过程
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成,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2.河流的侵蚀类型包括: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三种类型,它们对河流的影响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概念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对河流的影响 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关键影响 伸长 加深 展宽
3.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
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在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三种侵蚀作用同时进行,对地貌的影响也不同。
读下图,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断面图,完成(1)~(2)题。
(1)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①—a,②—b,③—c
B.①—b,②—a,③—c
C.①—c,②—b,③—a
D.①—c,②—a,③—b
(2)与河流位置a、b、c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A.侵蚀、搬运、堆积 B.侵蚀、堆积、搬运
C.堆积、搬运、侵蚀 D.搬运、堆积、侵蚀
[思维流程]
信息提取 图中a位于河流上游、b位于中游、c位于下游
教材寻因 考查峡谷地貌的成因
破题关键 第(1)题,①河谷最浅,沉积明显,位于河流下游c处;②河谷最深,流水侵蚀明显,位于上游a处;③居中,位于河流中游。第(2)题,在河流上游,由于水流速度较快,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侵蚀,河谷较深;在河流中游,水流速度下降,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搬运,河谷变浅变宽;在河流下游,水流速度最慢,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堆积,河谷最浅最宽
[尝试解答] __________
答案:(1)D (2)A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下图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景观图。读图,完成1~2 题。
1.下列关于该河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U”形谷 B.水流湍急
C.为“V”形谷 D.水深壁陡
2.形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主导作用主要是( )
A.流水溯源侵蚀 B.流水侧蚀
C.流水下切侵蚀 D.冰川侵蚀
解析:1.A 2.C 第1题,读图可知,该河谷是“V”形谷。“V”形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水流湍急,A错误,符合题意。第2题,流水溯源侵蚀主要在河流的源头和发育初期,会使河流不断加深和延长。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并非河流源头,该河段所受的主导作用以流水下切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并形成“V”形谷。故选C。
下图为某峡谷形成的地质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峡谷形成的地质过程顺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乙—丙—甲
4.该峡谷形成的原因是( )
A.风力侵蚀 B.海浪侵蚀
C.流水堆积 D.流水侵蚀
解析:3.D 4.D 峡谷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随着流水侵蚀时间的延长,峡谷越来越宽,其顺序是乙—丙—甲。
探究活动三 河谷中的冲积扇
冲积扇的美丝毫不亚于山峰、河流、瀑布、湖泊……下图为冲积扇示意图和剖面图。
[思考]
(1)冲积扇是怎样形成的?
(2)冲积扇的形态是怎样的?
(3)冲积扇的组成物质分布有什么规律?
提示:(1)河流流出山口时,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剧减,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而成。
(2)冲积扇的形态是一个以山谷口为顶点的扇形倾斜面,向外逐渐过渡到山前冲积平原。
(3)冲积扇的组成物质受流速沉积规律制约,颗粒从扇顶到扇缘由粗变细。
冲积扇是河流流出山口,河水摆脱了侧向约束,泥沙沉积形成的扇形堆积地貌。
【微思考】 河流堆积地貌只形成于河流中下游吗?
提示:不是。虽然在河流上游地区,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但当河流冲出山口时,由于地势逐渐趋向平缓,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多个洪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冲积扇平原:分布于山前
(1)成因:河流流出山口,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
(2)地貌特点: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冲(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为祁连山北麓冲(洪)积扇的局部示意图,新洪积扇的上部以砾石为主,农业生产很少利用。据此完成(1)~(3)题。
(1)与古冲积扇相比,新洪积扇后退的原因是( )
A.祁连山后退 B.河流侵蚀作用减弱
C.祁连山上升 D.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2)新洪积扇上部利用很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降水稀少
C.光照不足 D.缺乏土层
(3)在古冲积扇上,酒泉成为聚落的有利条件主要是( )
A.气候凉爽 B.降水丰富
C.水源充足 D.地形平坦
[思维流程]
信息提取 冲积扇的定义及其示意图
教材寻因 考查冲积扇的成因及其与聚落的关系
破题关键 第(1)题,据材料可知,冲(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说明洪积扇的形成是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与古冲积扇相比,新洪积扇后退的原因是河流搬运作用减弱,碎屑物质堆积提前,所以新洪积扇后退。第(2)题,据上题分析可知,洪积扇是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据图文材料可知,新洪积扇上部以砾石为主,缺乏土层,不适合农业发展。第(3)题,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水源缺乏,水源对人类活动影响很大。据图可知,酒泉地处河流干支流交汇处,水源充足,形成聚落。地形、气候影响较小,降水不丰富
[尝试解答] __________
答案:(1)D (2)D (3)C
某地理兴趣小组模拟某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做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步骤一: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步骤二:将混合颗粒物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步骤三:观察桌面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读图,完成1~2题。
1.该实验模拟的地貌是( )
A.三角洲地貌 B.长江大峡谷地貌
C.沙洲地貌 D.冲积扇地貌
2.类似该堆积体的地貌多位于( )
A.内陆河流出山口处
B.三角洲平原边缘
C.狭长山谷的谷底
D.大江大河入海口
解析:1.D 2.A 第1题,本实验模拟了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山麓冲积扇这一现象,细沙在书本前的堆积体外形具有山前洪(冲)积扇的特征,D正确;三角洲、沙洲地貌是河流在地形平缓地带的沉积地貌,该实验的步骤未模拟上述情境,A、C错误;该实验模拟的是堆积地貌,长江大峡谷属于流水侵蚀地貌,B错误。第2题,该实验模拟的地貌是冲积扇地貌,冲积扇在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在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冲积扇地形一般分布在内陆河流出山口地区,A正确;三角洲平原边缘、大江大河入海口的流水沉积地貌,形态各异,起伏小,B、D错误;狭长山谷底多为侵蚀地貌,C错误。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3~5题。
3.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4.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解析:3.C 4.B 5.B 第3题, 由图文材料中的“坡度骤减”及图例和比例尺可判断出贺兰山东坡坡度较大,河流、河谷众多,A错误,C正确;从图文信息中无法判断出岩石裸露,B错误;降水集中有利于洪积扇的形成,但不是洪积扇集中连片的原因,D错误。第4题,结合图中比例尺推断该区域实地范围较小,东西距离约15 km,南北距离不超过30 km,特别是有洪积扇的部分,这么小范围的局部地区内,其降水和风化物粒径大小差异不明显,①④错误。而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形成甲地洪积扇的河流较长且主要流经低山,地势起伏小,流速较慢,使得大部分砾石在河床沉积,②③正确。故选B。第5题,由题干信息中洪积扇堆积物以砾石为主,推断其土层浅薄,不适合发展种植业。故选B。
探究活动四 河流中游的曲流与牛轭湖
下面是我国唐朝诗人胡玢的一首题为《庐山桑落洲》的诗。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
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思考]
(1)“数家新住处”应位于河流的凹岸还是凸岸?
(2)诗中描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哪一河段?
提示:(1)河流凸岸流水堆积作用明显,适合建“新住处”。
(2)由诗中“桑落洲”“平沙”等可知,该处河流堆积作用显著,多冲积沙洲,应位于河流中下游。
1.曲流:河道在弯曲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称为曲流。一般情况下,曲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更加弯曲。
2.牛轭湖:当曲流发展到一定程度,河流会自动裁弯取直,废弃的弯道形成牛轭湖。
【微思考】 河流在不同的位置形成的地貌类型相同吗?
提示:不同。在河流出山口处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上游形成“V”形谷地,在地势平坦的中下游形成宽谷、冲积平原,在河口处形成三角洲。
河流的凹岸和凸岸
(1)凹岸、凸岸的判断(如下图)
(2)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因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
(3)凹岸、凸岸的应用
流量和流速是影响河流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的重要因素。下图为某河段示意图,箭头表示河流流向。读图,回答(1)~(2)题。
(1)流水侵蚀作用最活跃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符合①②连线处河流断面的剖面是( )
A B
C D
[思维流程]
信息提取 ②为凹岸,①为凸岸
教材寻因 考查曲流的形成原理
破题关键 第(1)题,流水侵蚀作用最活跃的地区应是弯曲河道的凹岸,图中②位于曲流凹岸处,①位于曲流凸岸处,③④处河道平直。第(2)题,曲流处凹岸为侵蚀岸,河岸较陡;凸岸为堆积岸,河岸平缓
[尝试解答] __________
答案:(1)B (2)A
图1为某河流地貌示意,图2为该河流某处横截面示意。据此完成1~2题。
图1
图2
1.图1河流地貌的塑造,主要源于河流的( )
①侵蚀作用 ②搬运作用 ③堆积作用 ④溶蚀作用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图2所示横截面与图1河流地貌对应合理的是( )
A.T—甲—凹岸 B.T—乙—凸岸
C.P—丁—凹岸 D.P—丙—凸岸
解析:1.C 2.A 第1题,图中河流曲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地貌,①③正确;图中地貌形成与搬运作用和溶蚀作用无关,②④错误。故选C。第2题,图中T岸坡度陡,为侵蚀岸应为凹岸,对应图1中的甲和丙;P岸坡度缓,为堆积岸应为凸岸,对应图1中的乙和丁。故选A。
牛轭湖,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岸的冲刷与侵蚀,河流越来越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牛轭湖又称河迹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裁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3~4题。
3.牛轭湖形成的过程为( )
A.②④③① B.②④①③
C.④②③① D.①③④②
4.下列关于牛轭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质一般较差
B.牛轭湖湖水较深
C.一般面积较大
D.牛轭湖在山区较多
解析:3.A 4.A 第3题,据图文材料可知,牛轭湖形成过程中,河道逐渐弯曲,最后自然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A正确。第4题,由材料可知,牛轭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裁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湖泊水位浅,B错误;一般面积较小,C错误;湖泊没有水源补给,水体自然更新慢,水质较差,A正确;一般形成于平原地区,D错误。
探究活动五 河流下游的平原和三角洲
河流的堆积地貌包括三种常见的类型: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其形成机制和地貌特点各不相同,下图是河口三角洲示意图。
[思考]
简述图示地貌景观的特点。
提示:三角洲以河道分汊处为顶点向海洋形成扇形或者三角形,地势逐渐降低,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河流稠密,多沙洲、沙岛。
1.湄公河平原:澜沧江—湄公河流出北部山地和丘陵后,因地势变得平坦,河流从上中游带来的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湄公河平原。
2.湄公河三角洲:湄公河注入海洋时,流速减慢,所携带的泥沙在河口沉积,形成湄公河三角洲。
【微思考】 为什么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在不断增长?
提示: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致使河流含沙量大,黄河携带的泥沙在河口位置大量沉积。
河流的堆积地貌包括三种常见的类型: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其形成机制和地貌特点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类型 示意图 地貌特点
洪积—冲积平原 以谷口为顶点形成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堆积物颗粒由粗到细
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宽广
三角洲平原 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叉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分布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的东营、滨州的全部地区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的部分地区。图1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示意图,图2为河流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图1
图2
(1)三角洲是流水作用形成的重要地貌,下列关于对三角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三角洲分布在图2中的①处 ②三角洲位于图2中的③处 ③三角洲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
④三角洲只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下列地貌中,与图2中的②处地貌形成原因不相同的是( )
A.湘江橘子洲 B.金沙江虎跳峡
C.上海崇明岛 D.尼罗河三角洲
(3)冲积扇从扇顶到扇缘颗粒大小发生了明显变化,扇顶颗粒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
A.风速 B.重力
C.河水流速 D.太阳辐射
[思维流程]
信息提取 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处,是由于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教材寻因 考查三角洲的位置、成因及特征
破题关键 第(1)题,三角洲一般位于河流入海或入湖的地方,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也有分布。第(2)题,图2中的②处地貌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河流流速较慢,以沉积作用为主。湘江橘子洲、上海崇明岛、尼罗河三角洲都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金沙江虎跳峡为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的。第(3)题,冲积扇的形成: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颗粒大的,质量重的先沉积,颗粒小的,质量轻的后沉积,最终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所以扇顶颗粒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河水流速;冲积扇扇顶颗粒物主要受流水作用影响,风速、重力、太阳辐射对其影响较小
[尝试解答] __________
答案:(1)C (2)B (3)C
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读图,完成1~2题。
1.对图中扇三角洲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 ②三角洲前缘沉积物颗粒较小 ③一定发育在河流出山口 ④水体既可能是湖也可能是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关于图中辫状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量稳定 B.河道较浅
C.河流不易改道 D.主要由地下水补给
解析:1.D 2.B 第1题,依据概念可知,①说法不准确。故选D。第2题,图中显示辫状河流主要分布在冲积扇的底部,而此部位地势较低平,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故河道较浅。辫状河流的形成主要是河流多次改道的结果。故选B。
下图为太空鸟瞰的某处地貌景观图,图中深色阴影部分为陆地,灰白色阴影表示海洋。据此完成3~5题。
3.该地貌的名称是( )
A.风蚀垄槽 B.河漫滩
C.冲积扇 D.三角洲
4.该地貌多位于( )
A.河流出山口 B.大河入海口
C.滨海平原 D.干旱环境
5.该地貌的主要成因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
C.海浪堆积 D.风力侵蚀
解析:3.D 4.B 5.B 第3题,图中深色阴影部分为陆地,灰白色阴影表示海洋,陆地上的明亮部分为河流,该地貌分布于河流入海口处,为河口三角洲,D正确;风蚀垄槽分布于干旱地区,A错误;河漫滩分布于河流沿岸,B错误;冲积扇分布于山区河流出山口处,C错误。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三角洲多位于大河入海口处。故选B。第5题,河口三角洲是由河流在入海口处,因地势平缓,再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前方堆积而形成,属于流水堆积。故选B。
河流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示意图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搬运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洪积扇一般发育于干旱、半干旱的山前,冲积扇一般形成于湿润、半湿润的山前;河漫滩平原是冲积平原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是在中下游地区;三角洲平原一般是在河流入海口。
冲积平原三种类型比较
组成部分 分布 形成 地貌特点
洪积—冲积平原 山前 水流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物质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山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的颗粒由粗变细
河漫滩平原 河流中下游 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宽广
三角洲平原 河流入海口处、海滨地区 河流到达海洋入海口时,流速极缓,河流携带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 三角洲,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叉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分布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河流甲、乙、丙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分别是( )
A.侵蚀、搬运、堆积 B.搬运、侵蚀、堆积
C.侵蚀、堆积、搬运 D.堆积、搬运、侵蚀
2.图中各地形成的地貌类型说法正确的是( )
A.河流冲刷力乙比甲强
B.甲地多为“V”形河谷
C.丙地为冲积平原
D.乙地为三角洲平原
解析:1.A 2.B 第1题,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根据位置分析甲处是河流的上游,以侵蚀作用为主;乙在河流的中游,以搬运作用为主;丙在河流的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故选A。第2题,从材料可知,上游河流冲刷力强,中下游冲刷力弱;甲地坡度大,水流速度快,流水侵蚀作用强,多为“V”形河谷;丙地为河口三角洲;乙地为冲积平原。A、C、D错误,B正确。
[学业达标]
图甲是黄河干流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乙中Ⅰ、Ⅱ两图分别表示图甲中不同河段的河流地貌,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A.Ⅰ—a Ⅱ—b B.Ⅰ—b Ⅱ—d
C.Ⅰ—a Ⅱ—c D.Ⅰ—c Ⅱ—d
2.下列关于a处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聚落规模一般较大
B.聚落分布在地势比较高的开阔地
C.聚落一般分布在水能丰富的峡谷区
D.聚落一般沿河谷呈带状分布
解析:1.C 2.D 第1题,从图乙可知Ⅰ为“V”形谷,多分布在河流上游地区,Ⅱ为山前洪(冲)积扇,多分布在河流流出山口处。图甲中a位于河流上游山区,多形成“V”形谷,c位于黄河流出太行山脉处,易形成洪(冲)积扇。故选C。第2题,a处地势较高,聚落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呈带状分布。故选D。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某地研学过程中所做的纪录片段:“……为从更大视角下观察这里,我们借助无人机进行了航拍,可以看到河流非常宽广,令人心旷神怡。这里视野开阔,河心岛、休闲步道尽收眼底,河道北侧一带有大面积浅滩出露,芦苇丛生,我们在浅滩处对地表层进行了取样……”据此完成3~4题。
3.该地理兴趣小组研学地点的河谷特征是( )
A.呈宽而浅的槽形 B.谷深大于谷宽
C.河床坡度较大 D.呈现U字形
4.该地理兴趣小组所采样品的物质组成主要是( )
A.砾石 B.粗砂
C.细砂 D.淤泥
解析:3.A 4.C 第3题,根据材料“河道北侧一带有大面积浅滩出露,芦苇丛生”可知,该地理兴趣小组研学地点位于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A正确。第4题,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坡度较缓,河流携带的泥沙堆积形成浅滩,沉积物颗粒较细,以细砂为主,C正确。
下图示意我国南方地区某河谷剖面。据此完成5~6题。
5.河漫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作用 B.流水搬运作用
C.流水溶蚀作用 D.流水堆积作用
6.河流阶地( )
A.由河流的堆积作用形成
B.洪水期淹没,枯水期出露
C.由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
D.对称分布在河谷两侧
解析:5.D 6.C 第5题,河漫滩是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容易发育。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出露水面成为河漫滩的雏形。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最终形成河漫滩。因此,河漫滩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故选D。第6题,河流阶地由地壳的间歇性抬升和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而成,抬升后的阶地远离河道,洪水期难以淹没,C正确,A、B错误;由于受左右岸或者凸凹岸的影响,河流侵蚀或者堆积的位置不同,河流阶地一般不会呈现对称分布,D错误。
7.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地貌上看甲图是__________,乙图是__________,二者都是河流____________地貌。
(2)若甲、乙两地貌在丙图中有分布,则其对应为甲在________处分布,乙在________处分布。
(3)随河流流速的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由此判断,甲图中沿a→b方向物质组成可能是________。
A.黏土、砾石、粉砂 B.粉砂、黏土、砾石
C.砾石、粉砂、黏土 D.砾石、黏土、粉砂
(4)根据图甲,判断沿c→d方向的剖面图可能是______。
解析:第(1)题,从地貌景观示意图上可判断甲为洪(冲)积扇,乙是三角洲,都是河流堆积而成的堆积地貌。第(2)题,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可确定C、B处应是发育在山谷中的一条河流,B位于山口处,可能会形成洪(冲)积扇;A在河流入海口处,可能会形成三角洲。第(3)题,由A到B变得更开阔,因此流速变得更慢,沉积物颗粒更细小,依次为砾石、粉砂、黏土。第(4)题,由景观示意图可以看出从洪(冲)积扇的顶端a到边缘b地势逐渐降低,从c到d中间地势高,两侧地势低,其剖面图应与②图符合。
答案:(1)洪(冲)积扇 三角洲 堆积
(2)B A (3)C (4)②
[能力提升]
下图示意我国长江三峡景观。据此完成8~9题。
8.图中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冰川侵蚀 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D.海浪侵蚀
9.与该处地貌景观成因相似的是( )
A.挪威的峡湾
B.鄂尔多斯的沙地
C.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貌
D.新疆的“魔鬼城”
解析:8.C 9.C 第8题,由图可知,该地位于长江三峡,是典型的峡谷地貌,形成该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故选C。第9题,挪威的峡湾是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A错误;鄂尔多斯的沙地和新疆的“魔鬼城”分别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和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B、D错误;黄土高原沟壑地貌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C正确。
下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据此完成10~12题。
10.关于冲积扇堆积物中砾石的描述,最合理的是( )
A.以沙砾为主,无分选性
B.由流水搬运、堆积而成
C.以角砾为主,有分选性
D.由流水侵蚀作用而成
11.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主要来源于冲积扇,其迁移过程主要依靠( )
A.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
C.风力作用 D.溶蚀作用
12.该地堆积物的颗粒从小到大依次为( )
A.黏土—粉沙—沙—沙砾
B.粉沙—黏土—沙—沙砾
C.黏土—沙—粉沙—沙砾
D.粉沙—沙—角砾—沙砾
解析:10.B 11.C 12.A 第10题,以沙砾为主,有分选性,A错误;由流水搬运、堆积而成,B正确;以沙砾为主,C错误;由流水搬运、堆积而成,D错误。第11题,该地区春季多大风,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被风吹起,风沙流沿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风速减慢,挟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在山坡上沉积。故选C。第12题,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挟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因此颗粒物从扇顶到扇缘,总体是由粗到细,依次为角砾—沙砾—沙—粉沙—黏土。故选A。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流水是地表常见的外力作用形式。流水塑造的地貌,称为流水地貌。下图示意流水地貌。
(1)指出甲处地貌景观名称,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2)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骤降,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形成冲积扇。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3)简述人们常选择河流阶地作为居住和耕作场所的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形状可知,甲处地貌应是牛轭湖,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越来越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其形成过程是:河流摆动形成弯曲;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随之不断地发展,河曲越来越弯,河流的流程大大加长;当河流洪水期,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遂裁弯取直;河水从裁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原有被废弃的河曲成了牛轭湖。第(2)题,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平面上呈扇形;从扇顶到扇缘,地势由高变低,沉积物由厚变薄,颗粒由粗变细。第(3)题,人们常选择河流阶地作为居住和耕作的场所,主要是因为河流阶地地势平坦,方便修建房屋及交通设施;土层深厚,适合耕作;土壤肥沃,适合种植业的发展;临近河流,水源丰富,方便取水;河流是天然的防御设施,地势较高,能够防御洪水侵袭等。
答案:(1)牛轭湖。形成过程:河流流经甲处时,因地形变缓,受河岸限制少,形成河曲;当河床弯曲越来越大时,河流上下河段越来越接近,曲流呈“Ω”形;洪水泛滥时,河水可能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
(2)冲积扇外形似张开的折扇;自扇顶至扇缘,地面逐渐降低;堆积物由粗到细。
(3)地面平坦,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壤较为肥沃;地势较高,可避免遭受洪涝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