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8.3琵琶行并序白居易(第一课时)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8.3琵琶行并序白居易(第一课时)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9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0 18:2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琵琶行 并序》第一课时
“高山流水”
俞伯牙弹琴,钟子期领会到了“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遂为知音。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地说:“我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他与元稹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中坚,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前期:仕途顺利,为民请命。讽喻诗(如《卖炭翁》)
后期:贬为司马,独善其身。闲适诗、感伤诗
(如 《长恨歌》《琵琶行》等)
作者介绍
琵琶行
关于歌、行、引:
行: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多用于铺叙记事,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自由,富于变换。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一、全诗的感情基调:悲 思考诗前小序与第一段的作用。
时间:被贬第二年的秋天
地点:湓浦口
人物:作者、客人、琵琶女
事情:送客闻琵琶、聆听琵琶曲、听诉身世苦
本诗的写作动机:同病相怜伤迁谪
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赏析第一自然段的作用。
1.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起因、自然环境,全诗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凉的气氛。
2.写与客人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二、悲凉的环境烘托两位悲情的人物。
一个沦落江边的歌女,一个被贬江州的官吏。
三、两个素昧平生、地位悬殊的人为何就能相识相知,琵琶女何以有机会向白居易倾诉衷肠
琵琶声是两人情感的媒介。因为有了琵琶声,才会‘主人忘归客不发’;因为有了琵琶声,白居易才会‘移船相近邀相见’,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侧面烘托:
琵琶女的琴技高超、突出音乐的美
四、沦落人才懂沦落音,沦落音触发沦落情,那么点燃这沦落情的沦落音诗中共写了三次,最详细的是第二次,文章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1.“寻”、“暗问”……这一系列的动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急切、欣喜——侧面描写琵琶女琴声优美。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表现了琵琶女矜持、含羞、矛盾。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第二次演奏
倾诉悲情。
琵琶女演奏: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清脆圆润
欢乐曲
婉转低沉
沉思曲
激越雄壮
悲愤曲
戛然而止
沉浸在往昔回忆中的幸福与快乐
置身于现实生活的窘迫与凄凉
传达出女子愤怒的抗争与呐喊。
叠词
大量比喻
喻体及音乐特点
《西厢记》莺莺听张生弹琴:
“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 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
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有了画面感,给人无限的联想。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司马青衫”:常用来表示由于内心痛苦而伤心流泪。
“席上青衫湿透,算感旧,何止琵琶” ——宋·司马光《锦堂春》
第三次演奏
作业:
1.背诵一、二段。
2.请根据白居易的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以环境描写为主;②符合意境,想象合理;③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④不少于200字。
1.琵琶声停欲语迟”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几句反映了琵琶女怎样的心理情态。
明确:一个红极一时的歌女年长色衰之后,嫁作商人妇,又遭到重利薄情商人的抛弃,面对这世态的炎凉,她有满腹的哀怨和苦衷。她弹奏琵琶不是招徕顾客,而是借琵琶抒发自己哀怨的心曲。这一系列不同寻常的举止情状,表现了她不愿随便重新抛头露面的心理,暗示出她有着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才能。
2.课文中写景的诗句不多,看似随意且不露雕琢的痕迹。
请把这些诗句找出来,说说他们对表现全诗的主旨和意境
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中写景的诗句主要有几处。
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写秋风中的枫叶、芦苇,渲染秋天的冷落萧条,为全诗奠定了一种伤感凄凉的基调;
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江水无声,秋月无言,以无声衬托有声,充分写出了听众被琵琶曲征服后,为之陶醉、静默回味的场面,且与上述秋景特色相呼应
2.课文中写景的诗句不多,看似随意且不露雕琢的痕迹。
请把这些诗句找出来,说说他们对表现全诗的主旨和意境
有什么作用。
③“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是琵琶女自述际遇,身旁无物,唯有明月、江水绕船,孤单冷寂之意,不言自明。
④“住在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写江州的生活环境,住宅杂草丛生,禽兽哀鸣,更苦的是没有朋友知音。诗人的失意寂寞,孤独无聊,也通过这些景色描写来反映,其遭际与琵琶女何其相似!
以上几处写景,看似不经意,但都寄寓了作者的情思,对场面气氛的渲染和情感的抒发,都不可缺少。
3.如何理解琵琶女这个人物形象,以及这个形象在诗中所起的作用?
明确: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围绕着它,诗人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三次演奏中,第一次是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演奏什么曲子不知道,但可以断定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在“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都是烘托它的。第二次是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这是诗的主体部分。先用叙事引入,然后浓墨重彩地写她演奏的内容,以证明她技艺的高超。
由此自然转入琵琶女自叙身世,成了这一形象的塑造。
而琵琶女的自叙又引起了诗人的强烈共鸣,原来他俩 “同是天涯沦落人”。接着诗人便讲起自己的“沦落”,但主要是围绕着音乐讲的,讲心境的低沉,而关于“沦落”的原因,则仅以“辞帝京”“谪居卧病”二语轻轻带过。这显示诗人的温柔敦厚之风,但我们不难看出,他和琵琶女的“沦落”都是由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只说调子悲凄,与《霓裳》《六幺》不同,又从侧面写听众“掩泣”,更以“江州司马青衫湿”作结,这是用音乐形象及其艺术效果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的内涵,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