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高一—部编版—语文—第七单元
《登泰山记》
姚 鼐
一、解题激趣,导入新课。
1.文人眼中的泰山
“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孔子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李白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
文化的象征
一、解题激趣,导入新课。
2.帝王眼中的泰山
秦始皇嬴政
汉武帝刘彻
汉光武帝刘秀
唐高宗李治
唐玄宗李隆基
宋真宗赵恒
功业与权力的象征
一、解题激趣,导入新课。
3.“记”这种文体
柳宗元《小石潭记》 “永州八记”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石钟山记》
范仲淹《岳阳楼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记” 是古代重要的散文体裁,用来记叙游踪、描写景物、寄托情思。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主要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借助课文注解,概括、梳理文章各段的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概述泰山的地理位置。
(方法:理清主语,补充省略的或代词指代的主语。)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泰山)阴,济水东流。(泰山)阳谷皆入汶,(泰山)阴谷皆入济。当其(泰山)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泰山)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梳理第一段: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记叙登泰山的过程,及登山所见景色。
(方法:紧扣文中出现的时间、地点、人物,路线(径)以及登上泰山所见之景等文字。)
余(人物)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时间),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地点)。是月丁未(时间),与知府朱孝纯子颍(人物)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路线)。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路径)。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所见景色)。
梳理第二段: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描绘泰山日出的景观。
(方法:紧扣第一句话,交代事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梳理第三段: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介绍泰山人文景观。
(方法:紧扣开头“亭西”,写景视角由上段 “坐日观亭”看日出,转到写日观亭周围的景物,这些景观不是自然景观而是人文景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梳理第四段: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介绍泰山冬日自然景观。
例行署名。
(方法:第五段通过三组“多”和“少”反义词,写出了冬天的泰山:苍劲冷峭的自然风貌。
第六段简短的五个字,交代了作者,这是游记常见的格式。)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梳理第五、六段: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小结:全文紧扣“登”字,介绍泰山地理位置,登山路线以及景色,
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段落 主要内容
第一段 概述泰山地理环境。
第二段 记叙登泰山的过程,及登山所见景色。
第三段 描写泰山日出。
第四段 介绍泰山人文景观。
第五段 介绍泰山冬日自然景观。
第六段 例行署名。
泰山的位置
登山的经过
山巅之所见
观日出奇景
至于泰安
由南麓登
循中谷入
越过中岭
复循西谷
遂至其巅
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山水如画 居雾若带
五鼓——面迎风雪待日出
稍后——白山矗立若樗蒲
须臾——一线异色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红光承
回视——群山异色拜日观
人文之景观
自然之风貌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以登山过程为经线
以登山所见景物为纬线
三、深入文本,鉴赏品析。
1. 解释文化词语。
阴:
阳:
2. 画出泰山地理位置。
(一)一品游踪线路简明之美。
任务一:阅读文段,画出泰山地理位置,掌握“阴、阳”文化词语。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山之北或水之南。
阳光能照到的地方,山之南或水之北。
三、深入文本,鉴赏品析。
1. 解释动词。
乘:冒着。冒着风雪。 历:经过。经过齐河与长清县。
穿:穿过。穿过山谷。 越:跨越。跨过长城的界限。 至于:到达。到达泰安。
2. 赏析“乘、历、穿、越、至于”等动词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五个动词串联起五个地点,传达出作者顶风冒雪、风尘仆仆奔向泰山,抒发作者了登泰山的兴致与急切心情。
3. 画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图。
泰山南麓——中谷——中岭——西谷——山巅
(一)一品游踪线路简明之美。
任务二:阅读文段,画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图,掌握“乘、历、穿、越、至于”等动词,赏析动词之妙。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课堂小结
一、解题激趣
泰山:文化的象征,功业与权力的象征。
“记”古代重要的散文体裁。
二、梳理文脉
紧扣“登”字,眉目清晰。
三、鉴赏品析
品游踪线路简明之美。
1.一词多义
乘:自京师乘风雪。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百万人。
2.词类活用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汶水西流。
【答疑一】
1.一词多义
乘:自京师乘风雪。 动词,冒着。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动词,乘坐。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介词,趁着、利用。
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百万人。 名词,一车四马,为一乘(shèng)。
2.词类活用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烛:名词作动词,照。
2.汶水西流。 西: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西。
【答疑一】
《赤壁赋》中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登泰山记》中有“乾隆三十九年”“是月丁未”“戊申晦”等记录时间的词语,它们分别属于古代什么样的记录时间的方法呢?
“壬戌”是干支纪年法。
“既望”月相纪日法。
“乾隆三十九年”是年号纪年法。
“是月丁未”是干支纪日法。
“戊申,晦”是干支月相兼用纪日法。
3. 文化常识——古代纪时法
【答疑二】
知识拓展——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1)古代纪年法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登泰山记》“乾隆三十九年”。
【干支纪年法】如《赤壁赋》“壬戌之秋”。常用天干地支,即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答疑三】
(2)古代纪日法
【干支纪日法】如《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二十八日。
【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每月第一天叫“朔”
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望”后这一天叫“既望”
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答疑三】
谢谢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