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一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必一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1 20:5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古代户籍制度又是什么?历代统治者为什么重视户籍制度?有何目的?
现代户籍管理与身份证管理制度
课堂导入:
1、身份证明材料
(1)考生应交验户口簿和有效居民身份证。考生如无户口簿,应交验户籍地公安派出所证明(证明出生年月日、出生地、户口所在地、民族成分、18位数的身份证号)
下列现象与我们生活中的什么管理制度有关?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
课本导言:收贮黄册的玄武湖成为明朝的禁地,由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对封建国家而言,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而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因此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
单元导语: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
户籍:即登记人口、户数的簿籍。户籍制度是指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中国历史上的户籍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家族、宗族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
户籍制度的核心是对人口的占有与支配。户籍制度是统治阶级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的依据和重要的管理手段,也是国家对老百姓进行经济控制和人身控制的重要途经。
一、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一)含义
材料:夫治平在庶功兴,庶功兴在事役均,事役均在民数周 ,民数周,为国之本也。
——徐幹《中论》
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一、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二)演变历程
朝代 赋役制度 户籍制度
战国
秦朝
西汉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户籍制度开始);
田赋、口赋、徭役
租调制
租庸调制、两税法
南北异制、科差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沿袭唐制,附加税
政治上,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各国纷纷进行变法运动,以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
经济上,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征收田税
一、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二)演变历程
朝代 赋役制度 户籍制度
战国
秦朝
西汉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户籍制度开始);
田赋、口赋、徭役
租调制
租庸调制、两税法
南北异制、科差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分类登记(一般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
沿袭唐制,附加税
▲里耶秦简户籍简
东成户人士五夫
妻大女子沙
子小女子泽若
子小女子伤
籍贯
户主
身份
姓名
家庭情况
分类登记制度
征收田税
一、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二)演变历程
朝代 赋役制度 户籍制度
战国
秦朝
西汉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户籍制度开始);
田赋、口赋、徭役
租调制
租庸调制、两税法
南北异制、科差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分类登记(一般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
编户齐民
沿袭唐制,附加税
征收田税
一、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二)演变历程
材料: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农、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以户为单位来管理人民,是谓“编户”。同时废除过去封建体制下地方上原有的贵族、长老、族长等地方领袖,所有人统统是国君的臣民,是谓“齐民”,总称“编户齐民”。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
——《户籍上的中国》
影响:
①有利于政府征收赋税、徭役和兵役。
②将流民编入户籍,有利于社会稳定。
③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加强中央集权。
④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思考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汉朝的“编户齐民”制度所带来的影响。
汉朝
一、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二)演变历程
朝代 赋役制度 户籍制度
战国
秦朝
西汉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户籍制度开始);
田赋、口赋、徭役
租调制
租庸调制、两税法
南北异制、科差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分类登记(一般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
编户齐民
社会动荡、户籍散乱
东晋:“黄籍”“白籍”“土断”
沿袭唐制,附加税
①加强了对百姓的管理,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力役来源,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秩序。
②缓和了侨民与南方土著之间的矛盾,加速了南北方人民的融合。
征收田税
一、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二)演变历程
朝代 赋役制度 户籍制度
战国
秦朝
西汉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户籍制度开始);
田赋、口赋、徭役
租调制
租庸调制、两税法
南北异制、科差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分类登记(一般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
编户齐民
社会动荡、户籍散乱
东晋:“黄籍”“白籍”“土断”
大索貌阅
沿袭唐制,附加税
“大索”:就是清点户口,并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
“貌阅”:就是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对
征收田税
一、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二)演变历程
是时山东尚承齐俗,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
——《隋书·食货志》
585年,北方地区当年即新增男丁约44万人,新编入户籍的达约164万人。
政治上:租调役制的推行,需要国家加强对人口的控制。
社会上:隋初,农民隐漏户口、谎报年龄的现象极为严重,豪强地主与国家争人口,直接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与徭役征发。
作用:
①使得国家掌握的纳税人丁数量大增,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
②打击了豪强地主,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使得百姓的赋役负担更为合理,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巩固统治。
隋朝
一、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二)演变历程
朝代 赋役制度 户籍制度
战国
秦朝
西汉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户籍制度开始);
田赋、口赋、徭役
租调制
租庸调制、两税法
沿袭唐制,附加税
南北异制、科差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分类登记(一般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
编户齐民
社会动荡、户籍散乱
东晋:“黄籍”“白籍”“土断”
大索貌阅
唐承隋制、三年一造
主户、客户
征收田税
一、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二)演变历程
宋朝
户籍分为主户(拥有土地和资产、缴纳赋税的税户)和客户(指没有土地和资产的佃户)。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有什么样的影响?
宋初,统治者因势利导采取“不抑兼并”“不立田制”的政策,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征收赋税渐以田亩为主,户籍遂按有无土地分为主户、客户。同时,设各种田亩帐册图簿。地籍也逐渐从户籍中分离出去。而客户对地主的契约关系较之前有所放松……这样,大量的佃农亦可涌入城市。
原因:
①北宋延续了两税法以资产为主的征税标准;
②北宋初年推行“不抑兼并”“不立田制”的政策,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③北宋商品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性的增强。
影响:
①方便政府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加强对百姓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②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③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以及城市经济的繁荣。
④土地兼并更加严重,不利于小农经济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二)演变历程
朝代 赋役制度 户籍制度
战国
秦朝
西汉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户籍制度开始);
田赋、口赋、徭役
租调制
租庸调制、两税法
南北异制、科差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分类登记(一般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
编户齐民
社会动荡、户籍散乱
东晋:“黄籍”“白籍”“土断”
大索貌阅
唐承隋制、三年一造
主户、客户
诸色户计(民户、军户、匠户、站户等)、户籍世袭
职业定籍(民籍、军籍、匠籍)、黄册
沿袭唐制,附加税
征收田税
明政府规定黄册必须由本人填写,如有隐瞒作弊,家长处死,家属流放。这种严刑峻法表现出政府对户籍的重视。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一条鞭法”推行,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基本脱离,黄册制度逐渐松弛。
——摘编自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
黄册
鱼鳞册
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黄册以户为主,保证徭役征发;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保证田赋征发。
一、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二)演变历程
户籍与地籍彼此独立
作用:国家能够有效管理户口和土地,保证明朝政府赋役的征收。
明朝
一、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二)演变历程
朝代 赋役制度 户籍制度
战国
秦朝
西汉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户籍制度开始);
田赋、口赋、徭役
租调制
租庸调制、两税法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南北异制、科差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分类登记(一般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
编户齐民
社会动荡、户籍散乱
东晋:“黄籍”“白籍”“土断”
大索貌阅
唐承隋制、三年一造
主户、客户
诸色户计(民户、军户、匠户、站户等)、户籍世袭
职业定籍(民籍、军籍、匠籍)、黄册
永停编审(因摊丁入亩,户籍作用大大降低、对人身控制放松)
征收田税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停编审造册。时丁银既摊入地粮,而续生人丁又不加赋,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至是因李瀚言,遂罢之。——《清史稿·食货志》
思考:结合所学分析,乾隆为什么谕令户籍永停编审?及其意义。
普通户籍沿袭明制,户籍管理趋于松弛
乾隆年间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按一定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原因:赋役倾向于向土地摊派,由固定丁银到摊丁入亩,户籍财政功能减弱。
一、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二)演变历程
清朝
意义: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削弱,户籍制度作用大为削弱。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三)内容总结
时期 战国 秦 汉 魏晋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制度 户籍相伍 分类登记 编户齐民 分籍土断 大索貌阅 三年一造 主客分籍 诸色户计 户帖黄册 永停编审
赋役制度
户籍制度
人头税、田赋、徭役
租庸调制
丁税为主
两税法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地税为主
【思考】户籍制度发展和赋役制度的变化有何关系?其演变趋势为?
传统户籍制度的重要功能是赋役征发。唐中期以前,赋役主要以人丁为依据,赋役与户籍紧密结合;唐中期两税法推行后,赋役制度逐渐以资产(土地)为主,户籍与赋役逐渐分离,直至“摊丁入亩”完全脱离,人头税废除,户籍制度失去财政功能,仅保有人口记录功能。
演变趋势
①与土地、赋税制度逐渐分离。
②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③传统户籍制度在清朝逐渐被废除
一、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三)内容总结
思考:古代户籍制度有何影响?
积极:
①在经济上,便于征发赋役,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②在政治上,强化户籍管理,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加强中央集权。
消极:
①在经济上,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加深了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和封闭性,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②在政治上,从根本上讲,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
③在思想上,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易形成保守的社会心理:安土重迁。
“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乡土中国”
VS
“让户籍制度 赋能‘流动的中国’”
1.明代初期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这一变化体现了
A.科举取士范围扩大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户籍制度逐渐废止 D.等级制度的解体
1.B
【详解】据题干“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中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增加。政府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改动。故B选项正确;题干描述的是户籍制度的改动,而不是选官制度,A选项错误;题干描述的是户籍制度的改动,并没有废止户籍制度,C选项错误;明代是封建王朝,等级制度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制度,不可能解体,D选项错误。
2.清朝实行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和户口按期编审制度,规定户给印牌一张,备书姓名丁数,出则注明所往,入则稽其所来。来路不明者,就要捉去治罪。1772年朝廷废除了户口按期编审制度,这一做法( )
A.表明国家控制力的弱化 B.减轻了农民的税收负担
C.使隐瞒人口的现象减少 D.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发展
2.D
【详解】根据材料“清朝实行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和户口按期编审制度......1772年朝廷废除了户口按期编审制度”可知,
清朝时期实行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和户口按期编审制度,而到了1772年朝廷废除了户口按期编审的制度,这一变化,使人口的流动性加强,减轻了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发展,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国家控制力的弱化,排除A项;
减轻了农民的税收负担,在材料中没有赋税的信息,排除B项;
使隐瞒人口的现象减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