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一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检测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选必一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检测题(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4.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1 20:54: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必选一第二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1.(2023秋·河南南阳开学考)在汉代,每个官吏一入仕途就有记录功劳、考课、籍贯等各项情况的“伐阅簿”。官吏任职期间,只要不犯赃罪,即使与孝廉、茂才等察举升迁方式无缘,依然可依功劳等次累升至郡国长官一级。若自动去职或免职后,仍可按累积的功劳,再次被征用。据此可知,汉代( )
A.察举制以功劳为升迁依据 B.官僚队伍内部流动规范化
C.官吏的考核大都流于形式 D.郡国长官控制地方选人权
【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每个官吏一入仕途就有记录功劳、考课、籍贯等各项情况的‘伐阅簿’”可知,汉代政府对官员功劳等皆有记载,且官吏选拔、升迁和重新任用都有具体规定,体现了当时官僚队伍内部流动的规范化,B项正确;察举制的标准是品行,材料内容涉及官员内部管理,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管理考核,仅说明官吏升迁以功劳为参考,并未流于形式,排除C项;官吏可升至郡国一级,不代表郡国长官控制选人权,实际上当时选官由中央进行,排除D项。
2.(2023春·河南郑州·高二校考)汉武帝推行以察举制为主体的荐举取士制度,包括孝廉贤良以及异科。所谓孝廉,“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与孝廉相比,贤良更强调被举荐者在才能智力等方面的突出性或稀缺性。据此可推知,察举制在当时( )
A.推动了豪强地主的崛起 B.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C.加快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
【答案】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察举制主要选拔孝廉、贤良之人,使统治者得到了品行优良、才智突出的各类人才,适应了国家统治的需要,D项正确;察举制属于选官制度,与豪强地主的崛起关系不大,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察举制选拔人才的种类,看不出选拔人才的方式和程序,不能得出公平公正,排除B项;科举制加快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C项。3.(2023春·河南平顶山·高三河南省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校考开学考试)汉朝时,士人习经术文法于家,在具备了基本知识技能,并获得舆论好评的前提下,才能仕郡县为佐吏掾属,并以功次得到察举......举至中央,则有经术、笺奏之试加以检验,然后方得授官,但所授又非职事官,而是入三署宿卫为郎,“以观大臣之能”,此后再经选拔,方能“出宰百里”“典城牧民”。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当时( )
A.官吏选任注重实际从政能力 B.法律禁止官员选拔“任人唯亲”
C.选官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 D.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 公正
【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士人先习得经术文法等基本知识技能才能为“仕郡县为佐”并得到察举至中央,经考核检验后方得为郎,“以观大臣之能”后,才能担任具体官职,说明官吏选任注重实际从政能力,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法律的作用,得不出法律禁止官员选拔“任人唯亲”,排除B项;科举制选官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有利于官员选拔的公平 公正,排除CD项。4.(2023春·河南鹤壁·高二鹤壁高中校考阶段练习)据学者统计,唐代有 369名宰相,出自 98个家族;而宋代有 134名宰相,出自 126个家族。由此可知,科举制( )
A.导致世家大族垄断政权 B.优化官僚队伍整体结构
C.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宰相来自于更多的家族,这是因为宋代科举制度更趋严密与开放,能够扩大了宋朝统治的社会基础,D项正确;科举制具有开放性,面向社会各阶层,不会导致世家大族垄断政权,排除A项;材料强调科举制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官员的文化素质,排除C项。
5.(2023春·河南·高一统考学业考试)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十月,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法”,把生员分为三等:初入学为外舍,经过考核升内舍,内舍再升上舍,上舍上等生可以直接做官,次一等的可以直接参加殿试做官。这一改革(  )
A.有利于人才培养和选拔 B.扩大了书院办学的规模
C.打击了贵族官僚的特权 D.严格了社会等级的划分
【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推断目的题。根据题干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宋代。据材料“把生员分为三等:……”可知,这一改革对太学生员进行了细致划分,并提出不同的培养方案,有利于对人才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和选拔,A项正确;据材料“太学三舍法”可知,这一改革针对的是中央最高学府太学,而书院多为地方办学,在这一改革中并未涉及,排除B项;材料中的生员划分并不带有阶层性,因此也并非针对贵族官僚,排除C项;材料仅提及太学生员的划分,其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故无法反映社会等级的划分,排除D项。
6.(2023·河南·统考一模)宋代在科举上实行独有的特奏名制度,政府对于多次试于礼部而不中者(仁宗以后增加了年龄要求),给予额外的考试资格并赐予进士头衔,给予他们中的大部分士人人仕机会。这一制度( )
A.改变了政府选拔人才的方式 B.表明选官制在宋代得到完善
C.顺应了宋朝重文政策的要求 D.进一步加剧社会阶层的固化
【答案】C【详解】据材料可知,宋朝科举的特奏名制度是政府对于多次应试不中的士子额外提供入士机会,体现了国家对士人的重视和拉拢,顺应了宋朝治国重文的策略需要,C项正确;材料内容是在科举制基础上进行的调整,并没有改变国家通过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方式,排除A项;科举制度只是封建社会的一种选官制度,不能通过科举制的调整得出选官制度在宋代得到完善,排除B项;材料中科举制的调整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
7.(2023秋·河南周口·高三校考)《大明会典》采用“官领其属”事归于职"的体例,在六部下分司、科,标明种种条注,体例结构规范,便于实际执行。此外,还通过制定规范性的官员考核标准,为官员考核提供参考。这些法律规定旨在( )
A.规范政府官员的行政活动 B.提升明代基层治理的水平
C.确保中央和地方政令畅通 D.完善科举选拔人才的机制!
【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题干所述为明代律令对政府的相关要求和规范,这些律令的颁布旨在规范政府行政活动,A项正确;B项说法和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题干材料表明《大明会典》体例结构规范、便于执行,并制定了规范性的官员考核标准,“确保中央和地方政令畅通”与题干材料关系不大,排除C项;题干材料与科举制无关,排除D项。
8.(2023秋·河南信阳·高二信阳高中校考期末)据《中国科学史话》统计,中国历史上共产生状元700多名,但有明确著录籍贯的只有357名。下列四幅柱状图是中国古代四个历史时期(唐代、两宋、元代、明代)的科举状元籍贯部分统计。与这四个历史时期对应一致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②④③① B.④①②③ C.②④①③ D.④③②①
【答案】B【详解】根据图片①可知,该朝代状元数量最多,状元主要分布在河南、浙江、江苏等地区,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政治中心在河南开封,河南状元数量最多,南宋时期政治中心在杭州,浙江状元数量较多, ①为两宋时期;②所处时期先后共有状元10人,且基本集中在北方,这与元朝曾经一度废除科举制,且政治中心在大都有关,②为元朝;③所处时期先后共有状元88人,且浙江、江西、江苏等地区数量较多,这与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有关, ③为明朝;④所处时期先后共有状元58人,且河南、河北数量较多,南方状元数量很少,这与当时政治中心在北方有关, ④为唐朝。正确顺序是④①②③,B项正确;其它三项均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ABC项。
9.(2023秋·河南洛阳·高二宜阳县第一高级中学校考)《美国文官法》(1883年1月)规定: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这种规定的目的是( )
A.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B.避免贪污腐败现象
C.保持文官常任稳定 D.严格保持政治中立
【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883年美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1883年《美国文官法》规定了公民员不得参与党派政治活动,体现了文官群体政治中立的要求。D项正确;文官法的规定是要求公务员保持中立,与提高工作效率、避免贪污腐败、文官常任稳定无关,排除A、B、C项。
10.(2023春·河南周口·高二校考)1832年,纽约州参议员威廉姆·马西说:“在政治上要像在爱情上、战争上一样公平,战利品属于胜利者所有。既然官员任期有限,那么就竭尽全力地捞取最大化的利益吧。”“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游戏规则如瘟疫一样广泛地侵蚀着合众国的机体。由此可见,当时美国( )
A.各个党派之间的矛盾不断上升 B.官僚体系制约社会发展
C.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存在弊端 D.文官制度运行尚待完善
【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32年(美国)。根据材料“在政治上要像在爱情上、战争上一样公平,战利品属于胜利者所有。既然官员任期有限,那么就竭尽全力地捞取最大化的利益吧。”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上半期,美国官员履职上存在弊端,出现了贪腐腐败现象,官僚体系的弊端制约了社会发展,需要构建文官制度服务于政治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美国官僚体系存在弊端,并非党派之间的矛盾加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排除C项;此时美国文官制度尚未建立起来,美国国会于1883年通过了《美国文官法》,即《彭德尔顿法》,标志着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排除D项。
11.(2023春·河南南阳·高二校联考阶段练习)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文官制度改革( )
A.英国政党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B.严重削弱了内阁有效制衡议会的权力
C.文官制度是英国独有的特征 D.保证政府权力运作的独立性和连续性
【答案】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近代史(英国)。据材料“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可知,负责具体事务的文官,保持政治中立,不受党派斗争的影响,保证国家机器良性、独立和连续运转,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官制度改革,并未提及政党制度的变化,排除A项;事务文官政治中立,不仅没有使政党政治发生重大变化,还利于其良性运转,排除B项;内阁中的事务文官退出党派,其缺额仍会从多数党议员中得到补充,所以它并不减弱内阁对议会的制衡权力,排除C项。
12.(2023春·河南信阳·高二信阳高中校考)1829年以前的美国政府因其工作人员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家庭出身,被统称为绅士政府。尽管如此,每届政府的选人条件和标准也因选拔者个人主观意愿而有所不同。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贵族把持中央政权 B.选官制度存在问题
C.广大民众无选举权 D.文官制度存在弊端
【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829年的美国。根据材料可知,在被称为绅士政府的美国,其选人条件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这说明当时美国官员选拔标准存在弊端,B项正确;绅士并不一定都是贵族,排除A项;材料显示的是被选举者的主要特征,这并不意味广大民众没有选举权,排除C项;当时美国文官制度尚未形成,排除D项。
13.(2023春·河南驻马店·高二河南省驻马店高级中学校考期中)美国国会1923年通过《职位分类法》,将文官职位性质分为专门技术类、次专门技术类、文书行政和财务类、保管类、文书机械类五大类,建立了系统的分类考绩制度。这一法案的制定说明( )
A.文官制度在美国正式建立 B.文官脱离党争保持中立
C.技术革命助推了国家治理 D.美国文官制度臻于完善
【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期的美国。材料突出的是技术类的官职,这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科技的重要性凸显,C项正确;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文官法》,建立了文官制度,排除A项;材料只是文官职位的划分,无法体现其政治中立,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美国文官制度达到了完善状态,且完善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14.(2023春·河南周口·高二校联考阶段练习)20世纪以来美国文官队伍迅速膨胀,他们任职时间长,具有掌握专门知识、垄断信息等优势,在执行政策与法律时有较大的自主权,可以通过提供方案、资料和信息等途径影响决策与立法。杜鲁门总统曾说:“我以为我是总统,但当事情到了这些行政机构手里时,我毫无办法。”这表明美国文官制度( )
A.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总统的权力 B.实现了政府与管理的分离
C.极大地减少了政府的决策失误 D.保证了政策稳定与延续性
【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文官势力的壮大,增加了总统控制行政机构的困难,缩小了总统的政治任命权,在文官专门负责的领域里,他们拒绝总统插手,决策与执行产生矛盾,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总统的行政权力,A项正确;文官影响政府决策,体现了政府与管理未能完全分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美国文官制度限制总统权力,而非文官制度对于“政府决策”“政策稳定”的影响,排除C项、D项。
15.(2023秋·河南新乡·高二统考期末)1855年,英国内阁颁布了第一个文官制度改革法令,决定成立三人文官委员会,独立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到1870年,内阁又颁布了补充规定,文官的任命都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方能录用。这些规定实质上反映了( )
A.英国选官制的公平公正 B.生产力发展下的制度调整
C.英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D.民众对参与政治的愿望
【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逐渐建立起近代文官制度,反映了生产力发展下的制度调整,B项正确;选官制的公平公正属于材料内容反映的现象,而非实质,排除A项;英国确立近代文官制度,有其积极性,不能体现英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排除C项;材料讲英国文官制度的确立,不能体现民众的参政愿望,排除D项。16.(2023秋·河南洛阳·高二宜阳县第一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二战后德国的高级行政管理官员往往被称作“政治性行政管理官员”,一般担任各部秘书长或职能部门领导人,他们的任免往往依据政治标准,由现任政府决定。 这些高级文官帮助一些官员,代为起草各种法令、 演说稿、质询,并向官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一政治现象( )
A.破坏了政治中立原则 B.动摇了西方政党政治
C.改变了选官用人制度 D.推动了文官制度成熟
【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他们的任免往往依据政治标准,由现任政府决定。”可知,德国高级行政管理官员任免由现任政府决定,不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利于官员在工作中保持政治中立,A项正确;德国的该制度不会动摇西方政党政治,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选官用人制度的改变,排除C项;该制度不利于官员保持政治中立,不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影响文官制度的成熟,排除D项。
17.(2023秋·湖南永州·高二永州市第一中学校考)1915年,依据《文官任职令》规定:“得呈请荐任文职的简任长官。每人保荐名额以二人为限。保荐人须将被保荐人的履历和证明文件等呈请大总统令交文官甄用委员会甄用。保荐官若有徇情滥保或与事实不符的,发觉后须受处分。”这一政令表明( )
A.民国文官保荐体制趋于完善 B.选官制度法制保障的深化
C.政府重视对保荐制度的监管 D.官吏任用过程的公平公正
【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5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文官任职令》规定文官保荐制度中,对徇情滥保有处分要求,且由“文官甄用委员会”决定,体现出政府注重监管,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北洋军阀时期文职官员保荐过程中的某些规定,并不能反映文官保荐体制的完善,排除A项;材料中《文官任职令》并非是法制保障深化的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只是规定,不能反映官吏任用过程(实施过程)的公平公正,排除D项。
18.(2023秋·高三课时练习)优贡考试是清廷废除科举后保留的善后举措。据1907年《时报》载:在浙江优贡考试期间,一位趋新的外地书商发现当地士子对新学的了解相当“卑下”,“思想之鄙陋有不能言语形容者”,他“不禁为吾浙前途悲”。据此可知,当时( )
A.风俗习惯新旧杂糅 B.教育近代化艰难起步
C.社会呈现转型特征 D.士子对新政缺乏信心
【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思想之鄙陋有不能言语形容者,......不禁为吾浙前途悲”可知,科举制度废除后,仍有大量的学子对新学不了解,不禁让人为国家前途担忧,说明此时新旧思想在碰撞,社会呈现转型特征,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新学,没有体现风俗习惯,排除A项;教育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的“新”是新文化、新思想,而不是所谓的新政,排除D项。
19.(2023秋·高三课时练习)1897年,江南储材学堂正式创办。其人才培养体系分“四门(交涉、农政、工艺、商务)十六目(律例,赋税,……种植、水利……化学、矿务等)”,这近似于4个学科16个专业。据此可知,该学堂( )
A.成为近代人才培养的摇篮 B.受政治改革的影响明显
C.具有近代高等教育的特征 D.是学堂选官制度确立的产物
【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推断题,准确的时空是19世纪末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江南储材学堂人才培养体系分四门十六目,近似于4个学科16个专业,可知该学堂初步建立了高校的学科和专业体系,C项正确;从材料的专业设置无法得出该学堂成为近代人才培养的摇篮这一结论,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清政府没有进行政治改革,排除B项;学堂选官制度确立是在1904年《凑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排除D项。
20.(2023秋·高三课时练习)南京国民政府将文官选拔考试分为高等考试、普通考试和特种考试三种,应考者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能力等因素,选择不同性质的考试。这一考试办法体现的原则是( )
A.量才而用 B.公开竞争 C.平等择优 D.政治中立
【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的中国。材料“应考者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能力等因素,选择不同性质的考试”体现的是民国时期的文官选拔通过不同类型的考试,来选拔不同的人才,彰显的量才而用,A项正确;公平竞争、平等择优及政治中立是西方文官政治的特征,且与材料无关,排除BCD项。
21.(2023秋·高三课时练习)1934年,国民政府举行第一次普通考试,涉及行政人员、法院书记官、教育行政人员、建设行政人员及监狱官,这类录取人员属于政府较低级的技术类官员。从1931年到1947年,此类普通考试举行14次,录取委任级文官6210人。由此可见,普通考试( )
A.成为公务员主要选拔方式 B.促进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C.有利于公务员队伍专业化 D.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性
【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民国时期1934年开始以普通考试选拔官员,既满足了在仕途上奋斗的知识分子的要求,使政府以此广纳贤才,提高了官僚系统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公务员队伍专业化,C项正确;材料未介绍其他方式,没有比较不能得出这成为公务员主要选拔方式,排除A项;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排除B项;材料未介绍考试程序,不能得出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性,排除D项。
22.(2023秋·高二单元测试)如表为1916年北京政府教育部制订的《选派留学外国学生规程》。如表中的规定( )
类别 基本内容
关于留学考试 留学生要通过考试方式进行选拔。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步骤,初试由省行政长官组织,复试由教育部在京组织进行,初试合格者的试卷要送教育部复核
关于留学生的管理 留学生由教育部特派的留学监督进行管理。留学监督每月收取留学生学位论文和考察报告,验明留学生毕业凭证等
A.体现出资产阶级教育宗旨 B.说明政府对留学大力支持
C.反映出政府重视人才培养 D.规划了留学生的发展目标
【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留学生要通过考试方式进行选拔”可知,政府要筛选出优秀学生留学;根据材料“留学监督每月收取留学生学位论文和考察报告”可知,政府注重留学人员的学习成果,综合起来看,政府重视人才培养,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出资产阶级教育宗旨,材料主要反映出政府重视人才培养,排除A项;B是表象,材料主要反映政府对人才培养的重视,排除B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主要体现政府重视人才培养,排除D项。
23.(2023秋·高二单元测试)1902年创办的山西大学堂设中学专斋和西学专斋,中学专斋初设经、史、政、艺四科,后只保留经学一门,并增设外文、理化、史地、艺体等。1905年首批毕业生分别被授予“贡生名义”。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新式学堂已摆脱传统教育的模式和观念
B.近代教育呈现出新旧交织的转型期特征
C.该学堂的创办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D.学堂选官已经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1902年创办的山西大学堂设中学专斋和西学专斋,中学专斋初设经、史、政、艺四科,后只保留经学一门,并增设外文、理化、史地、艺体等。”可知,清末学堂教育改革呈现出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教学内容相结合的特征,体现出中国近代教育新旧交织的特征,B项正确;“新式学堂已摆脱传统教育的模式和观念”表述错误,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学堂选官已经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24.(2023春·河南周口·高二校联考)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甄拔政府任用之公务员"的任命人员考试,适用于除政务官以外的中央机关至乡镇保甲的行政人员。高等考试,甄拔各项任职公务员,在京城举行,每年或隔年举行一次,主考官由中央特派。对这一规定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特点 B.具有较强党派性和政治性
C.确立了文官考试的原则 D.有助于激发官民的责任感
【答案】A【详解】在《考试法》规定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中,任命人员考试吸收借鉴了西方文官制度,高等考试则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考试制度,这体现了中西结合的选拔公务员考试特点,A项正确;这一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在材料中并未体现党派性,排除B项;文官考试的原则是公开、平等、择优,这一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考试法的规定,适用人员为行政人员,并未涉及普通民众,排除D项。
二、材料分析题
25.(2023秋·高三课时练)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人才部分地区分布变化简表
关中区 (二路) 江北区 (十路) 四川区 (四路) 江南区 (八路)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宋初至澶谰之盟(公元960-1004) 37 35.24 330 38.9 36 17.3 140 6. 28
澶渊之盟至绍兴和议(公元 1004-1140 41 39.05 390 46.04 81 39.13 923 41.39
绍兴和议至宋末(公元1140-1279) 27 25.71 127 15 90 43.48 1167 52.33
总计 105 100 847 100 207 100 2230 100
——肖化忠《宋代人才的地域分布及箕规律》
材料二 以宋仁宗一朝为例,出类拔萃、彪炳史册的人不下数十人,为历朝历代所罕见。其中,最著名的有晏殊、范仲淹、韩琦、富弼、文彦博、欧阳修、包拯、张方平、司马光、王安石、曾巩、刘敛、刘恕、蔡襄、苏轼、苏辙、苏颂、沈括等。他们当中既有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有才能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犯颜直浪、风节凛然的谏臣。
——何忠礼《科举改革与宋代人才的辈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宋代人才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人才发展的原因。
【答案】(1)特点:地区发展不平衡,南方人才数量逐渐超过北方(人才中心逐渐南移);人才辈出;领域广泛。
(2)原因:政治:宋代重文轻武;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经济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文化:完善科举制度;理学兴起;文化教育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宋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中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中的地区分布可知地区发展不平衡,南方人才数量逐渐超过北方(人才中心逐渐南移);根据材料“以宋仁宗一朝为例,出类拔萃、彪炳史册的人不下数十人,为历朝历代所罕见”可知人才辈出;根据材料“他们当中既有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有才能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犯颜直浪、风节凛然的谏臣”可知领域广泛。
(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宋代的中国。结合宋代的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分析可知,政治:宋代重文轻武;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经济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文化:完善科举制度;理学兴起;文化教育的发展。
26.(2023秋·高三课时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50年代起,英国正式拉开了革新吏制的帷幕。1853年,斯坦福·诺斯科特和查理·屈维廉爵士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痛陈了当时政府官吏制度的痼疾,同时提出了改革的原则性建议:(一)建立公开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择优录用文官;(二)根据不同的教育程度,把文官分为高级和低级两大类;(三)对各部的文官实行统一管理,各部文官可以互相转调;(四)严加考核文官平素的工作,根据他们的工作成绩和勤奋程度加以擢升。1855年,内阁颁布了《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决定成立三人文官委员会,独立主持文官考选事宜。1870年,内阁又颁布了第二个改革文官制度的枢密院令,一切文官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方能录用。至此,英国文官制度最终形成。
——摘编自顾新生《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官制度》
材料二 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
——摘自【英】玛格丽特·撒切尔《唐宁街岁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历史背景及其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玛格丽特·撒切尔观点的理解。
【答案】(1)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旧官吏制度的弊端。
特征: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职位分类,重视考核;专设机构,统一管理;渐进改革,日益完善。
(2)观点:高度赞扬和肯定文官制度
理解:文官制度规范了官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持续和高效;体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和特点类的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50年代的英国。背景: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正值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中的“议会”、“内阁”可知,这一时期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从思想角度分析,这一时期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有助于公平的文官制度的确立;根据材料“1853年,斯坦福·诺斯科特和查理·屈维廉爵士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痛陈了当时政府官吏制度的痼疾”可知,旧官吏制度的弊端。特征:根据材料“ 建立公开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择优录用文官”可得出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根据材料“根据不同的教育程度,把文官分为高级和低级两大类”、“严加考核文官平素的工作,根据他们的工作成绩和勤奋程度加以擢升”可得出职位分类,重视考核;根据材料“对各部的文官实行统一管理”、“1855年,内阁颁布了《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决定成立三人文官委员会,独立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可得出专设机构,统一管理;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改革,直至1870年文官制度形成,说明渐进改革,日益完善;根据材料“《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一切文官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方能录用”,可得出文官制度法制化、专业化。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50年代的英国。根据材料“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可知,玛格丽特·撒切尔是高度赞扬和肯定文官制度;根据材料“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可以归纳出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持续和高效;根据材料一文官制度的完善过程,可见,文官制度规范了官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玛格丽特·撒切尔高度赞扬和肯定文官制度的态度体现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27.(2023秋·全国·高二随堂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纠正“分赃制”带来的腐败等弊端和适应大工业时代政府工作专业化及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需要,美国于1883年颁布了文官制度条例,即“彭德尔顿法”。从此,文官改革开始纳入法律程序之内。彭德尔顿文官法吸取别国文官制的长处,总结并提出一整套美国的文官管理规则。这些规则直到目前仍保持稳定。主要内容是:成立由3人组成的美国文官委员会负责制定文官管理细则,主管文官考试和录用、保障文官权益等;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文官,文官考核和工资以实绩为依据,公布待补文官职位缺额;经考试录用的文官实行常任制,由法律保障其职位,不得任意撤换;受到惩罚的文官,有权提出申诉等;文官不得提供政治捐款。虽然文官委员会几度险遭撤除,但仍得到保持和发展,直到1979年才改组为联邦人事管理总署。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美国改革文官制度的原因。
【答案】(1)特点:通过法案将改革纳入法律程序;借鉴别国文官制度经验;以考试作为择优录取的基本方式;重视制度的稳定与发展;文官选拔任用制度化规范化;以考绩制为核心,将能力和政绩作为考核任用标准。(答到三点即可)
(2)原因:政党“分赃制”带来的官员腐败;随着工业革命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要求扩大政治权力;大工业时代政府工作专业化及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需要。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特点:根据材料“美国于1883年颁布了文官制度条例,即‘彭德尔顿法’。从此,文官改革开始纳入法律程序之内”可知,通过法案将改革纳入法律程序;根据材料“彭德尔顿文官法吸取别国文官制的长处,总结并提出一整套美国的文官管理规则”可知,借鉴别国文官制度经验;根据材料“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文官,文官考核和工资以实绩为依据”可知,以考试作为择优录取的基本方式,以考绩制为核心,将能力和政绩作为考核任用标准;根据材料“虽然文官委员会几度险遭撤除,但仍得到保持和发展”可知,重视制度的稳定与发展;根据材料“经考试录用的文官实行常任制,由法律保障其职位,不得任意撤换;受到惩罚的文官,有权提出申诉等;文官不得提供政治捐款”可知,文官选拔任用制度化规范化。
(2)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原因:根据材料“为了纠正‘分赃制’带来的腐败等弊端和适应大工业时代政府工作专业化及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需要”可知,政党“分赃制”带来的官员腐败、大工业时代政府工作专业化及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要求扩大政治权力。
28.(2023春·全国·高三专题练)美国的文官制度建立时间相对较晚,改革频繁,但是沉疴依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美国“绅士政府”时期的文官任用情况。
主要做法
1787年宪法 对丈官的选用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
乔治·华盛顿总统 就官员的任用标准而言,侧重于名望和门第,强调良好的出身与教养
约翰·亚当斯和托马斯·杰斐逊总统 注重“才气”,即选任官员时主要看其是否受过大学教育,两党政治的雏形逐步形成
杰斐逊以后的总统 效法其前任,也“都为他们的朋友留下职位”,以酬谢自己的亲朋故旧和政治追随者
——摘编自石庆环《论美国联邦文官管理机构的历史演变》等
材料二 1883年,议员彭德尔顿提出以英国文官制度为蓝本,结合美国自身特点的文官制度法案,把工业时代的自由竞争机制引入文官的选拔录用,打破了政党分肥原则,逐步形成了以考绩制为基础的文官任用原则,《彭德尔顿法》标志着美国文官制度的正式建立。
——摘编自杨秀云《美国文官制度的发展特点》
材料三 20世纪,美国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文官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了一整套比较科学的文官管理机制。但在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弊端。如:政党分肥制这种丑恶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杜绝。在官职任用上,仍无法排除政治因素。历任美国总统,仍受到种种压力,自觉或不自觉地要酬谢其支持者,任命一些照顾性官员。有些总统往往故意保留许多肥缺,不急于补充,以此作为获得支持的筹码。有时总统为安插同党甚至滥设闲职。
——摘编自李道揆《美国政府机构与人事制度》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析美国1787年宪法存在的主要弊端,并提炼“绅士政府”时期美国官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1883年《彭德尔顿法》颁布的主要背景,并指出其进步之处。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文官制度的局限性。
【答案】(1)弊端:无完善的官员任用制度;种族歧视;性别歧视。
特点:注重名望、门第和才气;政党分肥,各自为政。
(2)背景:工业革命的进行;国家治理的复杂化和专业化;自由竞争机制的引入;“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进步:形成以考绩制为基础的文官任用原则。
(3)局限性:不能杜绝政治分肥制;受到政治因素制约;存在照顾性官员;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详解】(1)弊端:根据材料中的“对文官的选用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无完善的官员任用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存在“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问题。
特点:根据材料中的”侧重于名望和门第,强调良好的出身与教养”“注重‘才气’”可知“绅士政府”时期美国官员制度注重名望、门第和才气。根据“都为他们的朋友留下职位”可知“绅士政府”时期美国官员制度政党分肥,各自为政。
(2)背景:根据材料中的“工业时代”,可知由于工业革命的进行,国家治理面临更加复杂且专业的问题。根据材料“自由竞争机制引入文官的选拔录用”可知自由竞争机制引入文官的选拔录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启蒙运动的影响,“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进步:根据材料“把工业时代的自由竞争机制引入文官的选拔录用,打破了政党分肥原则,逐步形成了以考绩制为基础的文官任用原则”,可知其进步之处在于形成以考绩制为基础的文官任用原则。
(3)局限性:本问是综合概括性问题,根据材料“政党分肥制这种丑恶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杜绝”可知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文官制度不能杜绝政治分肥制。根据材料“无法排除政治因素”“任命一些照顾性官员”,可知存在照顾性官员,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29.(2023·全国·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87年7月,日本对考试取士制度加以修订,将文官考试分为“高等考试”和“普通考试”,取消“学术考试”。高等考试适用于选拔奏任官,普通考试适用于选拔判任官。“试补”指高等考试合格后的“练习实务”,时间为三年。“见习”指普通考试合格后的“练习实务”,时间为两年。法学博士、文学博士或法科大学、文科大学及原东京大学法学部、文学部的毕业生可不经高等考试,直接担任奏任官试补。官立、府县立中学或同级的官立、府县立学校及受帝国大学监督的私立法律学校、原司法省法律学校的毕业生可不经普通考试,直接担任判任官见习。其他人员参加考试则有严格的限制。
——摘编自吕万和、张健《明治时期日本官吏任选制度的改革》
材料二 1913年初,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1919年,北洋政府又公布了《文官高等考试法》《文官普通考试法》《文官高等考试典试令》《文官普通考试典试令》。新法适用的对象主要为行政官、技术官、审计官、征收官。各专门学科分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测量、化学、地质、采矿、冶金、机械等二十三科,各学科所考科目少则十几门,多则二十多门。行政官、技术官、审计官与征收官以外的其他种类文官的任用考试适用特别考试法,如外交官适用《外交官领事官考试法》、法院书记官适用《法院书记官考试暂行章程》等。上述各种类文官的考试科目一般是与该种类工作有关的学科。
——摘编自武乾《论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
材料三 1982年,《吸收录用干部问题的若干规定》颁布,文件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吸收录用干部要实行公开招收,自愿报名,同时,文件还明确了考试的具体方法和程序,并确定政府人事部门的主导作用,将此前以各系统、各部门为主的分散考试改为统一组织的考试。针对干部人员范围过于庞大、缺乏分类管理的问题,这一时期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在着力推进不同类别干部的管理改革。1993年8月14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考试录用制度也随之确立。
——摘编自句华《中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变革趋势》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文官考试改革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洋政府文官考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特点的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意义。
【答案】(1)内容:重置考试类别;设置文官见习期;指定学校毕业生有免试资格。(答出两点)
简要评价:推动日本明治维新的进程;完善文官体系;促进教育发展;能够训练从政者的实际才能,提高文官的行政能力;进一步削弱封建势力影响;不利于部分学校毕业生公平参与竞争。(答出三点)
(2)特点:法令体系完备,文官考试种类繁多;以近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为考试内容;对不同种类文官分别考试。(答出两点)
成因: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近代教育的发展;国家治理的需要;近代法律观念的传播。(答出两点)
(3)意义:提高了政府机关和干部的行政效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促进了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制度的完善;等等。(答出四点)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准确的时空是:19世纪80年代的日本。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一中“文官考试分为‘高等考试’和‘普通考试’,取消‘学术考试’”,可得出重置考试类别;根据“‘试补'指高等考试合格后的‘练习实务’,时间为三年。见习’指普通考试合格后的‘练习实务’,时间为两年”,可得出设置文官见习期;根据“法学博士、文学博士或法科大学、文科大学及原东京大学法学部、文学部的毕业生可不经高等考试,直接担任奏任官试补。官立、府县立中学或同级的官立府县立学校及受帝国大学监督的私立法律学校、原司法省法律学校的毕业生可不经普通考试,直接担任判任官见习”,可得出指定学校毕业生有免试资格。第二小问“评价”,因为材料现象发生在明治维新时期,可见文官制度改革推动日本明治维新的进程。这一改革重置考试类别,完善了文官体系;设置文官见习期,能够训练从政者的实际才能,提高文官的行政能力;考试选拔对进一步削弱封建势力有影响;指定学校毕业生有免试资格不利于部分学校毕业生公平参与竞争。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准确的时空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二中“《文官考试法草案》《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文官高等考试法》《文官普通考试法》《文官高等考试典试令》《文官普通考试典试令》”,可得出有较完备的法令;根据“分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测量、化学、地质、采矿、冶金、机械等二十三科”,可得出考试内容采用近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根据“行政官、技术官、审计官与征收官以外的其他种类文官的任用考试适用特别考试法”,可得出对不同种类文官分别考试。第二小问“成因”,有较完备的法令,是因为民主共和体制的确立,近代法律观念的传播;考试内容采用近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这得益于近代教育的发展;对不同种类文官分别考试,这是国家治理的需要,也受到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准确的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根据材料“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吸收录用干部要实行公开招收,自愿报名,同时,文件还明确了考试的具体方法和程序,并确定政府人事部门的主导作用,将此前以各系统、各部门为主的分散考试改为统一组织的考试”得出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促进了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根据材料“针对干部人员范围过于庞大、缺乏分类管理的问题,这一时期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在着力推进不同类别干部的管理改革”得出提高了政府机关和干部的行政效率;结合时代背景和所学知识可知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制度的完善。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