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同步
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考点1 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问题
1.(2023湖北,7)2020年9月,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向国际社会作出了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某湖泊早年受周边农业和城镇稠密人口的影响。常年处于CO2过饱和状态。经治理后,该湖泊生态系统每年的有机碳分解量低于生产者有机碳的合成量,实现了碳的零排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减小生态足迹
B.水生消费者对有机碳的利用,缓解了碳排放
C.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会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而加剧
D.在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适度提高水生植物的多样性有助于碳的固定
2.(2021广东,17)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等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可以自我维持 。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的浓度持续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生态后果主要是 。
(2)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取碳元素的方式分别是 ,消费者通过食物网(链)取食利用, 。
(3)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减少 和增加 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考点2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3.(2022海南,5)珊瑚生态系统主要由珊瑚礁及生物群落组成,生物多样性丰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珊瑚虫为体内虫黄藻提供含氮物质,后者为前者提供有机物质,两者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B.珊瑚生态系统具有抵抗不良环境并保持原状的能力,这是恢复力稳定性的表现
C.对珊瑚礁的掠夺式开采会导致珊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D.珊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4.(2022湖北,3)生态环境破坏、过度捕捞等导致长江中下游生态退化,渔业资源锐减,长江江豚、中华鲟等长江特有珍稀动物濒临灭绝。为了挽救长江生态环境,国家制定了“长江10年禁渔”等保护政策,对长江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和修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长江鱼类资源稳定恢复的关键在于长期禁渔
B.定期投放本土鱼类鱼苗是促进长江鱼类资源快速恢复的手段之一
C.长江保护应在优先保护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D.挽救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动物长期有效的措施是建立人工养殖场,进行易地保护和保种
5.(2020山东,10)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
B.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
C.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
6.(2022海南,19)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拥有我国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包括霸王岭、鹦哥岭、五指山等片区。回答下列问题。
(1)海南热带雨林具有固碳功能,能够吸收并固定 ,有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2)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物种丰富、景色优美,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旅游观赏价值,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为了保护海南热带雨林的生物资源,特别是保护濒危物种的基因资源,除建立精子库外,还可建立 (答出2点即可)。
(3)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中,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具有较高的间接价值,该价值主要体现为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如固碳供氧、
(再答出2点即可)。
(4)生活在霸王岭片区的中国特有长臂猿——海南长臂猿,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物种。研究发现,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的丧失和碎片化导致其种群数量减少,这是因为 。针对栖息地的丧失,应采取的具体保护措施有 ,以增加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面积;针对栖息地的碎片化,应建立 ,使海南长臂猿碎片化的栖息地连成片。
考点3 生态工程
7.(2020江苏单科,24)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如图为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生态系统中的蚯蚓和各种微生物均属于分解者
B.该生态工程设计突出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
C.农作物、果树等植物获取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有机肥
D.影响蚯蚓分解处理效率的因素有温度、含水量等
8.(2019江苏单科,24)如图为一富营养化河流生态修复工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曝气可增加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
B.吸附基质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表面积,提高了净化效果
C.植物浮床有吸收水体氮、磷的能力,可减少富营养化
D.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水草生长是该修复工程的目标之一
三年模拟练
应用实践
1.(2023辽宁大连期末)海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过度放牧导致当地天然草地退化,引发水土流失,加剧了土地沙漠化。2005年起,政府实施了生态工程建设,种植了抗旱抗风沙的植被,科学确定载畜量。下表是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工程实施前后总生态足迹与总生态承载力的统计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年份 总生态足迹 (×104 hm2) 总生态承载力 (×104 hm2)
2005 165.5 178.7
2017 243.7 260.1
A.生态足迹是指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耕地、草地和林地的面积
B.当地居民适当减少食物中肉类所占的比例,有助于减少生态足迹
C.治理草地沙化和制定合理载畜量的措施遵循了自生和协调原理
D.数据显示2017年生态盈余较之前增加,表明生态工程建设初见成效
2.“海底黑烟囱”是指海底富含硫化物的高温热液活动区,其热液喷出时形似“黑烟”。“海底黑烟囱”是高温、高压、没有阳光和缺乏氧气的极端环境,却发现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奇异生物,包括大得出奇的红蛤、海蟹、血红色的管虫、形状类似狗尾草的水螅生物、蠕虫及依靠化学自养的硫细菌(类似硝化细菌)等许多生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该生态系统中多样的奇异生物,体现了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B.科学家利用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研制耐热酶,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海底黑烟囱”生态系统环境的稳定,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海底黑烟囱”中的细菌若移到富氧土壤环境里,其种群数量会呈“J”形增长
3.河道“人工生物浮岛”项目是五水共治生态修复的一项重要举措。生物浮岛最主要的功效是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使得水体的营养得到转移,减轻水体由于封闭或循环不足带来的水体腥臭、富营养化现象。下列有关生物浮岛的叙述错误的是 ( )
人工生物浮岛模型
A.生物浮岛上的植物可以吸收水中的N、P
B.生物浮岛能抑制浮游藻类的大量生长繁殖
C.生物浮岛项目说明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环境
D.生物浮岛上的动植物构成生态系统
4.(2023江苏南通月考)下图是我国南方某山区建立的生态农业生态系统示意图:高山种树、养殖种鱼,鱼苗和农户粪便经河流进入梯田,在梯田中形成“稻—萍—鱼”立体农业生态系统,既减轻了环境污染,又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请回答相关问题。
图1
图2
(1)输入梯田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有 。
(2)不同海拔地区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它们呈 分布。
(3)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需要向梯田中增施氮肥、磷肥的原因是 。增施有机肥会降低梯田水中的含氧量,原因是 。
(4)在投放鱼苗时,农户会选择适宜的鱼类,且需要根据梯田大小决定投放数量,以上操作主要遵循生态工程的 原理。图2体现了生态工程需遵循 原理。
(5)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稻田养鱼增加了生态系统 的复杂程度。成鱼能以杂草和害虫为食,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对人类的意义是 。
(6)梯田中“稻—萍—鱼”立体农业生产方式充分利用了 ,增加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迁移创新
5.(2022山东泰安检测)某生态农场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行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知,人类生活中所需的能源来自太阳能、沼气等。利用这些能源与利用煤炭相比,突出的优点是 。该生态工程中的能量能够更多地被人类利用,原因是 。
(2)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 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与传统工程相比,生态工程具有 的特点。
(3)该生态农业应用了生态工程基本原理,据图分析符合生态工程原理的叙述是 (多选)。
A.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
B.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
C.生态农业比传统农业自我调节能力差
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以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
E.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F.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效率较高
(4)根据生态工程中的自生原理,有人认为生态农业建设中,应使食物链和营养级越长越多越好。请你结合所学有关生态工程原理,分析该结论是否正确 为什么 。
(5)除沼渣和粪、尿等外,管理者还需向生态农田施用一定量的化肥,才能使其正常运转和长期发展,其原因是 。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1.B 3.B 4.B 5.D 7.BD 8.BCD
1.B 水生消费者可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碳转化为CO2,增加了碳排放,B错误;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可能使湖泊微生物代谢加快,对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分解加快,C正确;适度提高水生植物的多样性,可提高光能利用率,提高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有助于碳的固定,D正确。
2.答案 (1)碳平衡 温室效应加剧,南极冰盖融化,地球海平面上升,对人类和许多生物的生存产生威胁 (2)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利用 分解者通过分解生产者和消费者遗体或排出物利用 (3)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 绿地面积
解析 (1)在自然情况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生物的呼吸作用,其去路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化能自养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当来源与去路大致相等时,生态系统可以自我维持碳平衡。大气中CO2浓度持续增加会加剧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南极冰盖融化,地球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许多生物的生存产生威胁。(2)生态系统中不同组分获取碳元素的方式不同,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获取碳元素,消费者通过食物链(网)取食获取有机物中的碳元素,分解者通过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遗体和排出物中的有机物获取碳元素。(3)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一方面要减少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另一方面要通过植树种草增加光合面积,从而增加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二氧化碳的量,以此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3.B 珊瑚虫为体内虫黄藻提供含氮物质,后者为前者提供有机物质,两者之间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为互利共生关系,A正确;珊瑚生态系统能抵抗不良环境并保持原状,这是抵抗力稳定性的表现,B错误;珊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对珊瑚礁的掠夺式开采会导致珊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C正确;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4.B 要使长江鱼类资源稳定恢复,不但要恢复生物也要恢复生态环境,长期禁渔只能解决过度捕捞带来的问题,不能解决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A错误;定期投放本土鱼类鱼苗,可提高相应鱼类的种群密度,促进长江鱼类资源快速恢复,B正确;长江保护应优先进行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C错误;挽救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动物长期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D错误。
5.D 割裂的栖息地造成了地理隔离,从而使不同栖息地的绿孔雀之间无法进行基因交流,如果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则可以促进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A正确;绿孔雀为濒危物种,提高其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B正确;某些生物之间可以通过鸣叫交流,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该措施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D错误。
6.答案 (1)CO2 (2)直接 种子库、基因库 (3)水土保持、调节气候等 (4)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的丧失和碎片化导致种群的生存受到影响,繁殖力下降,种群数量减少 建立自然保护区 生态廊道
解析 (1)化石燃料的过度燃烧导致CO2过度排放,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热带雨林能吸收并固定CO2,有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2)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作为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为直接价值;保护濒危物种的基因资源,可以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基因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3)森林除了可以固碳供氧外,还具有水土保持、调节气候等功能。
7.BD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主要包括可以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还包括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微生物,故某些微生物属于生产者,A错误。该生态工程设计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一个生产环节产生的废物可作为下一个生产环节的原料,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循环)的原理,B正确。农作物和果树等植物获取的能量来自太阳能,而非有机肥中的能量,有机肥中的有机物需要被分解者分解,释放的二氧化碳以及矿质元素可被植物利用,C错误。蚯蚓喜温、喜湿,故外界温度和含水量等会影响蚯蚓的分解处理效率,D正确。
8.BCD 曝气可增加水体溶氧量,进而降低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增加需氧微生物的降解能力,A错误;吸附基质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表面积,有利于微生物的生理活动,可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因此能够提高净化效果,B正确;借助植物浮床,植物庞大的根系可透过小孔牢牢地固定在水体中,植物的根系从水体中吸收氮、磷等,可减少水体富营养化,C正确;恢复水生植物生长,可起到改善水质的效果,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水草生长是该修复工程的目标之一,D正确。
三年模拟练
1.A 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而不仅仅是耕地、草地和林地的面积,A错误;生态盈余=总生态承载力-总生态足迹,分析题表:
2.D 题述生态系统所处环境是缺氧环境,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为厌氧型生物,不能在富氧环境中生存,D错误。
3.D 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是水体中N、P等过多,导致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最终使大量水生动物死亡、水体腥臭等。生物浮岛可以遮光,能够抑制浮游藻类过度生长繁殖,且生物浮岛可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使得水体的营养得到转移,进而抑制浮游藻类过度生长繁殖,A、B正确;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因此生物浮岛上的动植物不构成生态系统,D错误。
4.答案 (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粪便中有机物的能量、来自鱼苗体内的能量 (2)水平 镶嵌 (3)大量氮、磷元素随农产品的输出而缺失,需不断补充 梯田中分解者通过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大量消耗氧气 (4)协调 整体 (5)营养结构 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6)空间和资源
解析 (1)由图1可知,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有鱼苗的投入,由图2可知,有粪便进入梯田,故输入梯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粪便中有机物的能量、来自鱼苗体内的能量。(3)梯田中的大量氮、磷元素随农产品的输出而导致土壤缺失氮、磷元素,需不断补充;分解者可利用有机肥,梯田中分解者通过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大量消耗氧气。(4)选择适宜的鱼类,且需要根据梯田大小决定投放数量,符合协调原理,体现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调;图2体现了社会、经济、自然的综合发展,体现了整体原理。(5)成鱼能以杂草和害虫为食,可增加流向农作物的能量,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6)与传统农业相比,立体农业充分利用了空间和资源,可使单位面积中生产者更多,增加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5.答案 (1)减少了燃烧煤炭所产生的污染 充分利用了废弃物中的能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2)生态学 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3)ABDF (4)不正确。因为食物链过长,各营养级中的生物数量难以达到一定规模,影响经济效益;营养级越多,高营养级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少,该营养级生物数量也越少 (5)农产品输出会带走大量的元素,沼渣和粪、尿等不足以将元素都归还农田,因此需要施用化肥以维持输出量与输入量的平衡
解析 (1)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相对于煤炭等化石能源来说,可再生,且减少了燃烧煤炭所产生的污染。题述生态工程充分利用了粪、尿等废弃物中的能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3)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符合循环原理,A正确;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符合整体原理,B正确;生态农业生物种类多,自我调节能力比传统农业强,体现自生原理,C错误;由于各级产物都可以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符合循环原理,D正确;能量的传递效率不能提高,只能提高能量利用率,E错误;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效率较高,符合循环原理,F正确。(4)食物链越长,营养级越多,则能量损耗越多,能量的利用率越低,不符合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