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同步练习题---1.1 种群的数量特征(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同步练习题---1.1 种群的数量特征(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0-23 22:2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同步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1.(2023河北秦皇岛期末)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
A.一定地区内的人口数量
B.水稻田里每平方米分布一株稗草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
D.一条江河中单位体积内鱼的数量
2.(2022辽宁沈阳月考)下列调查某种生物种群密度所使用的方法,错误的是 (  )
A.可用“逐个计数法”调查某山坡上珙桐的种群密度
B.可用“样方法”调查某农田中蚯蚓的种群密度
C.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草场跳蝻的种群密度
D.可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3.(2022湖南岳阳期中)蚜虫常聚集于植物的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是地球上具有破坏性的害虫之一。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蚜虫的天敌。对蚜虫的防治重在预防,避免虫害的发生。下列关于蚜虫的调查与防治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应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
B.取样时应选择蚜虫较为集中的地块
C.样方法可以准确计算出蚜虫的种群密度
D.引入七星瓢虫,可以彻底消灭蚜虫
4.(2023山东青岛二中期末)某科技小组调查一块面积为16 hm2的森林里灰喜鹊和画眉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第一天捕获鸟共306只,将捕获的鸟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10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鸟网,捕获鸟共298只,捕获结果统计如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捕获总鸟数 灰喜鹊 画眉
第一次捕捉 306 48(标记后放生) 37(标记后放生)
第二次捕捉 298 43(其中6只有标记) 32(其中8只有标记)
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
B.根据统计结果估算该区域灰喜鹊大约有344只,画眉大约有148只
C.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鸟的实际数量可能更少
D.若第二次捕获引起鸟死亡,会直接影响估算的结果
5.(2022吉林长春期中)请根据调查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用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        ,不能掺入主观因素。调查的地块长与宽相差不大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是        。
(2)调查的植物类型不同时,样方面积应该不同,如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    。
(3)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某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    。
(4)若某长方形地块长、宽分别为100 m、50 m,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则抽样时两个相邻样方大小的中心距离为    。若调查中小样方为1 m×1 m,对某种植物种群调查的结果为12株、18株、16株、16株、15株、13株、15株、11株、13株、11株,则所调查的种群的密度为    。
题组二 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及其联系
6.(2023江苏南京期末)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调查某树林内树上蝉的数量,不能得出该树林内蝉种群密度的大小
B.若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则该种群的数量一定会持续下降
C.调查某山坡上樟树的种群密度,样方面积应取100 m2
D.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某农田内蜗牛的种群密度,但结果与实际值有差异
7.(教材习题改编)下图A、B分别为两个国家人口的年龄结构图,纵轴表示年龄,横轴表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         B
A.预测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动态变化主要依据人口的年龄结构
B.图中A各年龄期个体数相当,人口数量在近期一定能够保持稳定
C.图中B幼年个体数比成年、老年个体数多,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
D.两个国家内男性与女性数量相当,说明人口性别比例接近1∶1
8.(2023河南联考)下列结合种群数量特征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 (  )
A.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的①大于②
B.建立自然保护区能提高野生动物的②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会影响③
D.春运期间,某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受④的影响
9.(2023山西名校联考)研究种群和群落的特征,在野生动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害虫的防治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下图是某群落中甲、乙、丙三个不同生物种群的个体数量与年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可知,乙种群的年龄结构为   ;若丙为动物种群,可预测一段时间后丙的种群数量会   (填“增加”“下降”或“相对稳定”)。
(2)若乙为田鼠种群,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可采用    ,原因是             。
(3)研究人员采用多种方式对田鼠进行防治,人工捕杀是通过提高种群的    来控制种群数量的。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其误差分析
1.(2022河南洛阳模拟)某正方形样地中有甲、乙两种大小相近的双子叶草本植物,目测发现植物甲分布比较稀疏,植物乙分布较为密集。某兴趣小组欲调查植物甲、乙的种群密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调查植物甲、乙种群密度时所选样方的大小和数目应相同
B.调查植物甲、乙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取样
C.植物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为该种群各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D.仅调查某一时期的种群密度无法反映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2.(2023江西新余一中期末,)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池塘中某种鱼的种群密度,导致调查结果小于真实值的是 (  )
选项 A B C D
第一次捕鱼 所用渔网 小网眼 大网眼 小网眼 大网眼
第二次捕鱼 所用渔网 大网眼 小网眼 小网眼 大网眼
3.(2023河北衡水中学一模)鳄蜥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鳄蜥腹部和尾部的花纹具有个体差异性。研究者采用去除取样法对鳄蜥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其原理是:在一个封闭的种群里用同样的方法连续捕捉调查对象,随着捕捉次数增加,种群内未被捕获过的个体数逐渐减少,每次新捕获数逐次递减,但捕获的总累积数逐渐增加(只计算新捕获个体,不重复计数),当单次新捕获数降到0时,捕获的总累积数就等于该种群的总个体数。如图为调查过程中得到的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该曲线与横轴的交点为鳄蜥的总数量,约为500条
B.可以用单反相机拍下鳄蜥腹部和尾部的花纹作为个体识别依据
C.若每次标记并放回,下次统计时只需统计未标记个体数
D.调查生境相对开放的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也可选择此方法
题组二 种群不同数量特征及其应用
4.(2023山东高密期末)科研人员连续两年对某岛屿社鼠种群的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据图可知,不同季节社鼠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生存能力不同
B.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
C.5~8月,社鼠雌性个体存活率小于雄性个体
D.第二年的秋季,该岛屿上社鼠种群数量比第一年的少可能与环境有关
5.(2023河北廊坊月考)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相对封闭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某鱼种群的年龄结构,结果如下表。研究表明:该种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A.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种群的种群密度,常用标记重捕法
B.根据表中数据推测该鱼种群数量一段时间内将保持稳定
C.该鱼种群数量变化由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D.适度捕捞大鱼,该鱼种群年龄结构将变为衰退型
6.(2023福建浦城期中)种群是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种群的数量特征如图所示。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的④为    。
(2)调查牧场某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常用的方法是     ,调查山羊种群密度时常用的方法是       。
(3)某中学生物科技小组对某一地段牧场中的蒲公英进行调查,得到下列数据:
样方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种群密度(株/m2) 3 7 15 6 4 9 8 4
根据该科技小组的调查,该牧场中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为       。
(4)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在生产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请举出一个实例:       。
(5)下图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图,在下列三个种群中种群密度将减小的是    。
A B C
7.请回答下列与种群密度和种群其他数量特征有关的问题:
(1)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都能间接影响种群密度,但原理有所差异,请具体分析。                   
(2)老龄化社会意味着人口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吗 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其种群密度一定会减小吗 为什么            
(3)人类在森林里采伐林木、建设铁路等,使该地区东北豹几近消失,随后全面禁猎、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的实施又使该地区东北豹的种群密度增加。请从种群数量特征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基础过关练
1.B 2.C 3.A 4.D 6.B 7.B 8.D
1.B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水稻田里每平方米分布一株稗草属于种群密度,B符合题意。A中没有体现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C和D中乔木和鱼都是一类生物的统称,包含多个种群,故A、C、D不符合题意。
2.C 某山坡上的珙桐个体大,数量少,可用“逐个计数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蚯蚓、跳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应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正确,C错误;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来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D正确。
方法技巧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选择
3.A 蚜虫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应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B错误;样方法可以估算出蚜虫的种群密度,C错误;七星瓢虫是蚜虫的天敌,引入七星瓢虫,可以使蚜虫的种群密度保持在较低水平,D错误。
4.D 种群数量=,由公式计算可得,灰喜鹊大约有48×43÷6=344(只),画眉大约有37×32÷8=148(只),B正确。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则第二次捕获标记个体数偏小,导致计算的结果偏大,C正确。若第二次捕获引起鸟死亡,可将死亡个体计算在内,不影响估算的结果,D错误。
5.答案 (1)随机取样 五点取样法 (2)大 (3)8 (4)10 m 14株/m2
解析 (1)根据调查对象的分布状况和地段的形状,可以有不同的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一般适用于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地块,等距取样法则适用于狭长的地块。(2)乔木较草本植物大,占地面积也大,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应适当调整样方的大小。一般情况下,调查对象为草本植物时,选用1 m×1 m的样方,灌木选用3 m×3 m的样方,乔木选用10 m×10 m的样方。
(3)
(4)长为100 m的地块利用等距取样法取10个样方,应每隔10 m取一个样方,即两个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是10 m;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是每个样方中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12+18+16+16+15+13+15+11+13+11)÷10=14(株/m2)。
6.B 树林内蝉的幼虫在土壤里,仅调查树上蝉的数量不能得出该树林内蝉种群密度的大小,A正确;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大小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一个种群即使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但当迁入率大于迁出率时,种群的数量不一定下降,B错误;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某农田内蜗牛的种群密度,该方法只能大致估算出种群密度的大小,结果与实际值有差异,D正确。
7.B 人口数量除了受年龄结构的影响,还受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图中A人口数量在近期不一定能够保持稳定,B错误;图中B幼年个体特别多,老年个体少,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正确;据图可知,两个国家内男性与女性数量比例接近1∶1,D正确。
归纳总结 不同年龄结构对应的个体数目特征:增长型幼多老少;稳定型老幼比例适中;衰退型老多幼少。
8.D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由此判断①表示死亡率,②表示出生率,③表示性别比例,④表示年龄结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死亡率大于出生率,A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野生动物的出生率,从而增加野生动物的数量,B正确;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会改变害虫的性别比例,C正确;春运期间,某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D错误。
9.答案 (1)稳定型 下降 (2)标记重捕法 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3)死亡率
解析 (1)根据图中繁殖前期、繁殖期和繁殖后期的个体数量可判断,甲为增长型,乙为稳定型,丙为衰退型;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会下降。(2)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应采用标记重捕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
能力提升练
1.A 2.D 3.D 4.B 5.AB
1.A 调查种群密度时,所选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应适合所调查的对象,A错误;调查正方形样地中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五点取样法,B正确;计算种群密度时,应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C正确。
2.D 若第一次捕鱼所用渔网为小网眼,第二次捕鱼所用渔网为大网眼,则第二次捕获和统计的是数量相对较小的群体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但不改变标记个体数占群体数的比例,因此调查结果无明显差异,A不符合题意;若第一次捕鱼所用渔网为大网眼,则只捕获并标记了大鱼,第二次捕鱼所用渔网为小网眼,其中带标记个体(只有大鱼)所占比例与第一次捕获的大鱼占池塘中该鱼种群的实际比例相当,调查结果无明显差异,B不符合题意;若第一次捕鱼所用渔网为小网眼,第二次捕鱼所用渔网也为小网眼,调查范围接近实际种群的数量范围,调查结果与实际值最接近,C不符合题意;若第一次捕鱼所用渔网为大网眼,第二次捕鱼所用渔网也为大网眼,则调查的是大鱼个体数量,调查结果比实际结果偏小,D符合题意。
3.D 由“当单次新捕获数降到0时,捕获的总累积数就等于该种群的总个体数”可知,题图曲线与横轴的交点为鳄蜥的总数量,约为500条,A正确;鳄蜥腹部和尾部的花纹具有个体差异性,因此可以用单反相机拍下鳄蜥腹部和尾部的花纹作为个体识别依据,B正确;若每次标记并放回,下次统计时只需统计未标记个体数(并标记),随着捕捉次数增加,未标记个体数逐渐减少,当未标记个体数为0时,则标记个体总数即种群数量的估算值,C正确;相对开放的生境中,可能会有动物的迁入、迁出,不适宜选择此方法调查种群密度,D错误。
4.B 由图可知,夏季社鼠种群中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个体,说明在夏季社鼠雄性个体生存能力高于雌性个体,秋季社鼠种群中雌性个体明显多于雄性个体,说明在秋季社鼠雌性个体生存能力高于雄性个体,A正确;性别比例不影响死亡率,B错误;5~8月,社鼠的性别比例(♀∶♂)小于1,雌性个体存活率小于雄性个体,C正确。
5.AB 分析题表:
年龄期 个体数目 分析
幼年个体(年龄<3) 92+187+121=400 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相等,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种群数量一段时间内将保持稳定,B正确
成年个体(3≤年龄<9) 70+69+62+63+72+64=400
老年个体(年龄≥9) 55+42+39+264=400
鱼的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大,应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该自然湖泊是相对封闭的,鱼种群数量变化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C错误;适度捕捞大鱼后,幼鱼所占比例明显增加,该鱼种群年龄结构将变为增长型,D错误。
6.答案 (1)性别比例 (2)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 (3)7株/m2 (4)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 (5)C
解析 (1)题图中①为出生率,②为迁出率,③为年龄结构,④为性别比例。(2)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样方法,山羊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其种群密度常用标记重捕法。(3)该牧场蒲公英的种群密度=(3+7+15+6+4+9+8+4)/8=7(株/m2)。(4)濒危动物保护、农田杂草状况调查、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
(5)
曲线 图
年龄 结构 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 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为稳定型 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
种群 数量 增加 保持稳定 减少
7.答案 (1)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2)老龄化社会不意味着人口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密度不一定减小,除出生率和死亡率外,种群密度还直接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3)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使东北豹的迁出率、死亡率增加,种群密度减小;后期保护措施的实施使环境改善,东北豹迁入率增加、死亡率减小,种群密度增加。
解析 (1)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据此可推测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关系,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2)老龄化社会中,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等导致年轻人口数量相应减少,年长人口数量相应增加,但并不意味着年龄结构为衰退型。年龄结构可以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因此根据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但除出生率和死亡率外,种群密度还直接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3)环境破坏使东北豹迁出率、死亡率增加,种群密度减小;环境改善使东北豹迁入率增加、死亡率减小,种群密度增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