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同步
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考点1 群落的结构
1.(2021湖北,12)酷热干燥的某国家公园内生长有很多马齿苋属植物,叶片嫩而多肉,深受大象喜爱。其枝条在大象进食时常被折断掉到地上,遭到踩踏的枝条会长成新的植株。白天马齿苋属植物会关闭气孔,在凉爽的夜晚吸收CO2并储存起来。针对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B.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C.水分是马齿苋属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
D.白天马齿苋属植物气孔关闭,仍能进行光合作用
2.(2023海南,6)海草是一类生长在浅海的单子叶植物,常在不同潮带形成海草床,具有极高的生产力。某海域海草群落的种类及其分布见表。
分布潮带 海草种类 中潮带 低潮带 潮下带上部 潮下带下部
海神草 + + + -
齿叶海神草 - + + -
羽叶二药藻 + + + +
二药藻 + + + +
海菖蒲 - + + -
注:“+”表示存在,“-”表示无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海草的种群密度
B.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C.据表可知,海草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潮带是低潮带和潮下带上部
D.据表可知,生态位最宽的海草是海神草和二药藻
3.(2022全国乙,5)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4.(2022山东,24)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频度分级标准如表所示。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数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所示。
频度 级
1%~20% A
21%~40% B
41%~60% C
61%~80% D
81%~100% E
(1)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 级,而调查发现该频度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则乙的种群密度和分布范围的特点分别是 、 。
(2)若某草地植物物种的频度级符合图中所示比例关系,且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 。
(3)若研究植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 (填标号)。
A.甲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
B.甲的种群密度
C.甲的植株高度
D.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4)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可能会发生演替。群落演替的原因是 。
5.(2022湖南,20)入侵生物福寿螺适应能力强、种群繁殖速度快。为研究福寿螺与本土田螺的种间关系及福寿螺对水质的影响,开展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在饲养盒中间放置多孔挡板,不允许螺通过,将两种螺分别置于挡板两侧饲养;单独饲养为对照组。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二:在饲养盒中,以新鲜菜叶喂养福寿螺,每天清理菜叶残渣;以清洁自来水为对照组。结果如表所示。
养殖天数 (d) 浑浊度(FTU) 总氮(mg/L) 总磷(mg/L)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1 10.81 0.58 14.72 7.73 0.44 0.01
3 15.54 0.31 33.16 8.37 1.27 0.01
5 23.12 1.04 72.78 9.04 2.38 0.02
7 34.44 0.46 74.02 9.35 4.12 0.01
注:水体浑浊度高表示其杂质含量高
回答下列问题:
(1)野外调查本土田螺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
(2)由实验一结果可知,两种螺的种间关系为 。
(3)由实验二结果可知,福寿螺对水体的影响结果表现为 。
(4)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福寿螺的入侵会降低本土物种丰富度
②福寿螺对富营养化水体耐受能力低
③福寿螺比本土田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
④种群数量达到时,是防治福寿螺的最佳时期
(5)福寿螺入侵所带来的危害警示我们,引种时要注意 (答出两点即可)。
考点2 群落的演替
6.(2020全国Ⅱ,6)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 ( )
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7.(2021全国甲,6)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8.(2020山东,19)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蔽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
B.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
C.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
考点3 种群和群落的综合
9.(2022全国甲,31)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某研究小组对某林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发现,某种哺乳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发现该种群中 。
(2)若要调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若要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3)调查发现该林地的物种数目很多。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
(4)该林地中,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有 (答出2点即可);动物对植物的作用有 (答出2点即可)。
10.(2023山东,24)研究群落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时,不仅要统计物种数,还要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该群落演替与在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群落演替类型 (答出2点区别即可)。
(2)在研究该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统计丙的相对数量采用了记名计算法。根据记名计算法适用对象的特点分析,丙的特点是 。
(3)据图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密度的变化是 (填“增大”“减小”或“不能确定”),原因是 。
(4)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 。
三年模拟练
应用实践
1.(2023辽宁鞍山八中模拟)生态学家对某地云杉林中四种林莺的生态需求进行了研究,四种林莺主要觅食树皮和树叶上的昆虫,觅食部位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可以用样方法来调查林莺种群密度
B.生态位、群落的范围和边界不都属于生物群落研究的范畴
C.黄腰白喉林莺的种内竞争的加剧会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减少
D.栗颊林莺与黄腰白喉林莺之间的竞争强度较弱
2.(2023湖北荆州校考练习)如图为捕食关系的两种曲线,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
图一
图二
A.图一中的a点对应图二中甲对应曲线的最低点
B.图一中的b点对应图二中乙对应曲线的最低点
C.当图二中乙的种群数量从波峰到波谷时,甲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为图一中的N2→N3→N2
D.当图二中甲的种群数量从波峰到波谷时,乙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为图一中的P2→P3→P2
3.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O→a,物种①种群密度上升,原因是适宜条件下物种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a→b,物种①和②发生激烈的种间竞争,物种③的出现是初生演替
C.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弱光
D.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乔木
4.(2023江苏苏州调研)互花米草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其植株高大、繁殖迅速,对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产生了较大影响,演变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
A.从光滩到潮上带分布有不同的植物类群,这些类群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可从互花米草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及种间关系等角度研究其生态位
C.互花米草会抬高光滩的坡度,影响白茅、芦苇和碱蓬等植物对潮汐中营养的获取
D.植被变化引发该区域鸟类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地等发生改变,属于群落的初生演替
5.(2022河北沧州检测)某生物群落中的植物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还生长着少量的灌木,没有乔木生长;动物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生活着两种植食性动物A、B,肉食性动物C,C以A为食,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回答相关问题:
(1)该生物群落属于 (填“森林”或“草原”)群落,判断的依据是 ;该群落中没有乔木生长的原因是 。
(2)该生物群落中,同一地段中各种群的种群密度是不相同的,这体现了生物群落具有 结构,该结构受 (至少写出2点)等因素的影响。
(3)该生物群落中,A与B的种间关系是 ,原因是 。t0~t1的后期,A的种群数量增长减慢,最终停止增长,从种内和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迁移创新
6.(2022广东金山中学期末)陕北对黄土区的生态修复常用3种方式:退耕封育(封禁退耕地,依靠自然恢复)、退耕还草(人工种植紫花苜蓿等草本植物)、退耕还林(人工种植沙棘等灌木)。现已测定经过7年恢复后的不同生态修复模式下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如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样地 编号 起始群 落类型 经过7年修复后
草本层群 落类型 植被总 覆盖度 生长 型 物种 丰富度
1 沙棘 达乌里胡 枝子+ 铁杆蒿 80% 乔木 —
灌木 0
草本 植物 2.15
2 紫花 苜蓿 铁杆蒿+ 长芒草 85% 乔木 —
灌木 —
草本 植物 2.64
3 达乌里胡 枝子+ 赖草 达乌里 胡枝子+ 赖草 50% 乔木 —
灌木 —
草本 植物 3.19
(1)样地3采用的生态修复模式是 。
(2)表中的“物种丰富度”一列中的“0”代表的是7年后没有新增其他灌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从表中可以看出,7年后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差异主要体现在 (生长型)。
(3)7年后,样地1的物种丰富度低于样地3的原因是 。
(4)后续研究发现,黄土区的耕地依靠自然演替形成以达乌里胡枝子与铁杆蒿为建群种的群落类型约需10年,形成以铁杆蒿与长芒草为建群种的次生草原群落约需16年,这说明在演替初期,人工修复模式能 。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1.B 2.D 3.A 6.A 7.C 8.AB
1.B 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属于不同种生物,两者相互影响,不断进化和发展,A正确;酷热干燥的某国家公园内生长有很多马齿苋属植物,叶片嫩而多肉,深受大象喜爱,因此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存在捕食关系,B错误;酷热干燥的某国家公园内生长有很多马齿苋属植物,其白天会关闭气孔而在凉爽的夜晚吸收CO2,说明水分是马齿苋属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C正确;马齿苋属植物白天气孔关闭,但可利用夜晚储存的和呼吸产生的CO2进行光合作用,D正确。
2.D 可用样方法来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A正确;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二者争夺光照、无机盐等,故海草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存在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分析表格,只有在低潮带和潮下带上部5种海草才都有分布,C正确;羽叶二药藻和二药藻在各种潮带中都有分布,说明二者生态位最宽,而海神草在潮下带下部没有分布,D错误。
3.A 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可使不同的生物占据不同的空间,提高生物对光照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①正确;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的层次,一般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苔藓、地衣等,②错误;在垂直方向上,森林植物的分层主要是由对光的利用不同导致的,③正确、⑥错误;森林中的动物分层主要与食物和栖息环境有关,④正确;森林中的植物占据不同的层次,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⑤正确。故选A。
4.答案 (1)E 种群密度小 分布范围广 (2)200 (3)ABCD (4)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常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
解析 (1)在群落中,优势种数量可能最多,因此其在群落中的频度级可能最大,为E级。植物乙不是优势种,但其频度级为E级,说明其种群密度小、分布范围广。
(2)
(3)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4)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所处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等,这些因素常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因此,群落就不断地演替。
5.答案 (1)样方法 (2)竞争 (3)使水体氮磷总量增多,使水体浑浊度上升 (4)①③ (5)考虑与本土物种的种间关系;考虑引入物种是否影响当地生态
解析 (1)本土田螺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通常采用样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2)由实验一结果可知,福寿螺与本土田螺共同培养时,本土田螺数量急剧下降,对照组中单独培养本土田螺时则无此现象,故福寿螺与本土田螺为种间竞争关系。(3)由实验二结果可知,随着福寿螺养殖天数的增加,水体氮磷总量增多,水体浑浊度上升。(4)福寿螺在与本地物种竞争中占优势,福寿螺入侵可能使部分本土物种灭绝,从而降低本地的物种丰富度,①正确;由题意可知,福寿螺对富营养化水体的耐受能力很强,且比本土田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②错误,③正确;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防治福寿螺应该在种群数量达到K/2前进行,④错误。
6.A 入海口形成的三角洲上首先形成的是在海水环境中生长的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随着三角洲面积的增大,海水的影响变小,逐渐产生在淡水环境中生长的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随着三角洲面积的继续增大,生长在陆地环境中的草甸植物群落开始出现,A符合题意。
7.C 人为乱砍滥伐或自然环境的恶化可能使演替倒退,而退耕还林等措施或自然环境的改善可以促进群落的演替,A正确;裸岩没有植被和土壤条件,裸岩上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弃耕农田具有一定的土壤条件和繁殖体等,其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B正确;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从草本阶段开始,不经过苔藓阶段,C错误;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向着生物种类增多、群落结构复杂、稳定性增强的方向发展,D正确。
8.AB 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A错误;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体现了物种的“优势取代”,属于群落演替,B错误;在无瓣海桑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会使幼龄植株数量逐渐减少,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正确;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必须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否则可能会引发新的外来物种入侵,D正确。
9.答案 (1)幼年个体数多,老年个体数少 (2)样方法 标志(记)重捕法 (3)(物种)丰富度 (4)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动物的有氧呼吸提供氧气,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 土壤小动物的活动可疏松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动物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有利于植物的繁殖
解析 (1)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当幼年个体数多而老年个体数少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上升,此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2)调查种群密度时,对于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适合采用样方法;对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适合采用标志(记)重捕法。(3)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4)该林地中,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为动物的有氧呼吸提供氧气,植物的叶片、果实等可以为动物提供食物,植物的存在还能为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土壤中小动物的活动能增加土壤的透气性,进而促进植物根部细胞的有氧呼吸,动物还可以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动、植物在生态系统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10.答案 (1)演替速度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 (2)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3)不能确定 群落中该时间段植物个体总数的变化未知 (4)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解析 (1)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退耕农田进行的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除演替起点的不同,其他区别见答案。(2)调查群落物种丰富度时,对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种群个体通常采用记名计算法进行统计。(3)图示曲线为三种植物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而相对多度为该植物种群个体数量占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第30年至第50年群落进行演替,群落中所有植物个体总数的变化未知,乙种群相对多度下降,不能确定其个体数的变化,即不能确定其种群密度的变化。(4)与退耕前相比,退耕后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发生改变,说明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三年模拟练
1.D 2.C 3.ACD 4.BC
1.D 调查林莺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A错误;生物群落研究的范畴包括生态位、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群落演替等,B错误;黄腰白喉林莺的种内竞争的加剧会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C错误;栗颊林莺觅食部位是树顶新生针叶区与嫩芽区,黄腰白喉林莺觅食部位是无地衣区及有地衣覆盖的较低树干与中层枝条区,两者几乎没有共同食物区,竞争强度较弱,D正确。
2.C 据图分析:图一中的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围绕N2上下波动,说明其K值为N2,捕食者种群数量围绕P2上下波动,说明其K值为P2;图二曲线呈现“甲先增加先减少,乙后增加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因此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图一中a点,捕食者种群数量达到K值,被捕食者种群数量最少,对应图二中甲对应曲线的最低点,A正确;图一中b点,被捕食者种群数量达到K值,捕食者的种群数量最少,对应图二中乙对应曲线的最低点,B正确;当图二中乙(捕食者)的种群数量从波峰到波谷时,甲(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其变化可为图一中的N2→N1→N2,C错误;当图二中甲(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从波峰到波谷时,乙(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其变化可为图一中的P2→P3→P2,D正确。
3.ACD 由题图可知,该山区坡地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其典型物种分别是物种①、物种②、物种③,结合题意知物种①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物种②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物种③是灌木。O→a,物种①的出生率>死亡率,物种①种群密度上升,A正确;a→b,由于存在原有的植被和土壤条件,物种③的出现是次生演替,B错误;b→c,灌木增多,草本植物接受的光照减少,由于物种②能耐受弱光,而物种①不耐受弱光,所以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种群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C正确;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将是乔木,D正确。
4.BC 从光滩到潮上带分布有不同的植物类群,这些类群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互花米草、白茅、芦苇和碱蓬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互花米草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其植株高大、繁殖迅速,会抬高光滩的坡度,使白茅、芦苇和碱蓬对潮汐中营养的获取减少,C正确;植被变化引发该区域鸟类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地等发生改变,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D错误。
5.答案 (1)草原 植物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还生长着少量的灌木,没有乔木生长;动物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雨量少且不均匀,高大的乔木不耐旱,难以在该生物群落中生存 (2)水平 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人与动物的影响 (3)种间竞争 A和B都是植食性动物,具有共同的生活资源与空间 资源、空间有限使A种群种内竞争加剧,同时A与B的种间竞争和C对A的捕食,也都会抑制A种群数量的增长
解析 (1)根据该生物群落中,植物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还生长着少量的灌木,没有乔木生长;动物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可以判断该生物群落是草原生物群落。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雨量少且不均匀,而高大的乔木不耐旱,所以在该生物群落中难以生存。(2)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生物群落中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3)A和B都是植食性动物,具有共同的生活资源与空间,所以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由于空间、资源有限,A和B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A和C之间存在捕食关系,这些种间关系都会抑制A种群数量的增长。另外,A内部存在种内竞争也会抑制A种群数量的增长,所以t0~t1的后期,A的种群数量增长缓慢,最终停止增长。
6.答案 (1)退耕封育 (2)适合该地区生长的灌木种类少(其他灌木不适合在该地区生长) 草本植物 (3)沙棘灌丛的灌木层减少了草本层光照 (4)加快群落演替进程(或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
解析 (1)根据题干信息可判断样地3采用的生态修复模式是退耕封育,因为经过7年修复后,植被总覆盖度最低(植被种类基本无变化),符合封禁退耕地依靠自然恢复的结果。(2)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表中的“物种丰富度”一列中的“0”代表的是7年后没有新增其他灌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适合该地区生长的灌木种类少(其他灌木不适合在该地区生长)。表中显示,生态修复期间,乔木和灌木几乎没有发生改变,草本植物变化比较明显,因此生态修复7年后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差异主要体现在草本植物上。(3)样地1的起始群落类型是沙棘,7年后样地1的物种丰富度低于样地3,可能是沙棘灌丛的灌木层减少了草本层光照,导致草本层植物生长受到抑制。(4)黄土区的耕地依靠自然演替形成以达乌里胡枝子与铁杆蒿为建群种的群落类型约需10年,形成以铁杆蒿与长芒草为建群种的次生草原群落约需16年,比人工干预条件下演替的速度慢,这说明在演替初期,人工修复模式能加快群落演替进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