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2020学年初三第二学期科学调研测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2020学年初三第二学期科学调研测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0.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0-20 18:01:00

文档简介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2020学年初三第二学期科学调研测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2020·婺城模拟)“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把生活垃圾按图示进行分类处置,实行“定时、定点”投放。其中同学们喝剩的矿泉水瓶应投入的垃圾箱是(  )
A.其他垃圾 B.可回收物
C.有害垃圾 D.厨余垃圾
2.(2020·婺城模拟)下列各种现象,由地球自转引起的是(  )
A.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
B.学校操场上的旗杆每天正午影子的长短都不同
C.夏至这一天,金华白昼最长
D.金华春暖﹑夏热、秋凉、冬冷,四季分明
3.(2020·婺城模拟)如图是某个夜晚在岸上拍摄的一张拱形桥照片,水面上出现的桥的倒影是由(  )
A.光的反射形成的实像 B.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C.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D.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
4.(2020·婺城模拟)生物的许多生命过程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下列生命活动中,不需要酶参与的是(  )
A.植物的无氧呼吸 B.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
C.人的有氧呼吸 D.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5.(2020·婺城模拟)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安全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加热液体 B.用滴管滴液
C.稀释浓硫酸 D.测溶液的pH
6.(2021·婺城模拟)关于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降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势能减小,机械能不变 B.动能不变,机械能减小
C.势能不变,机械能减小 D.动能不变,机械能不变
7.(2020·婺城模拟)细心的小俊俊发现,公交车后门左右扶杆上各装有一个相当于开关的按钮(如图所示)。当乘客按下任一按钮时,铃声响起,提醒司机有人要下车。下列电路图中符合以上要求的是(  )
A. B.
C. D.
8.(2020·婺城模拟)近日,我省部分学校学生因饮用桶装水导致感染诺如病毒,产生聚集性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面对桶装水卫生不合格和“诺如”来袭的现状,学校要求学生自行带饮用水上学。从预防传染病的基本环节来看,该措施属于(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控制病原体
9.(2020·婺城模拟)阳春三月,源东桃花怒放,漫山遍野,如云似霞,引来无数游人观赏。下列关于桃花和桃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桃花是桃树的营养器官
B.桃树属于被子植物
C.桃花中的胚珠将来能发育成桃子
D.一朵桃花的主要结构是花瓣
10.(2020·婺城模拟)科学兴趣小组先将粗盐提纯,再用制得的氯化钠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蒸发滤液时,待蒸发皿中的滤液蒸干后再停止加热
B.配制该溶液需要氯化钠固体8g,加水100g
C.粗盐溶解和蒸发操作中都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相同
D.配制溶液需要经过计算、称量和量取﹑溶解等步骤
11.(2021·婺城模拟)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下列不属于水循环过程的是(  )
A.海水的蒸发 B.下雪
C.植物的光合作用 D.植物的蒸腾作用
12.(2020·婺城模拟)高山跳台滑雪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比赛项目,该项目被誉为“勇敢者的游戏”。下列关于该项目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脚向后瞪,人向前运动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运动员加速下降过程中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C.运动员踩雪刹车利用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D.跳台上的人受到的重力和人对跳台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13.(2021·婺城模拟)推理和归纳是科学学习和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大多数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所以氧气具有可燃性
B.碱溶液呈碱性,所以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
C.酸性溶液的pH都小于7,所以酸溶液的pH一定小于7
D.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物质都是氧化物
14.(2020·婺城模拟)如图是小金同学做“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时,在低倍镜下找到的清晰的细胞A。为了进一步看清该细胞的内部结构,他就直接转动物镜转换器,换成高倍镜,结果发现细胞A不见了。若要完成该实验目的,紧接着他需进行的操作是(  )
A.调节反光镜寻找细胞A B.转动物镜转换器换回低倍镜
C.调节细准焦螺旋 D.向左移动玻片找到细胞A
15.(2020·婺城模拟)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少量) 试剂 操作方法
A N2 O2 碳粉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碳粉
B NaOH溶液 Na2CO3 氢氧化钙溶液 加入适量氢氧化钙溶液,过滤
C 氯化钠固体 泥沙 水 加水溶解,蒸发结晶
D KCl溶液 K2SO4 Ba(NO3)2溶液 加入适量Ba(NO3)2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本题共有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6.(2020·婺城模拟)2020年8月10日,位于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省卡罗县的锡纳朋火山喷出大量火山灰,锡纳朋火山近年来进入活跃期。请回答:
(1)火山是   的表现形式之一;
(2)火山喷出的岩浆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结构中的   。
17.(2020·婺城模拟)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由于在救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时表现突出而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实际是一种人工心肺机(如图),简称ECMO,由氧合器和人工心脏构成。
(1)甲是氧合器,相当于人工肺,血液经过氧合器后其性质的变化是由   。
(2)乙相当于人工心脏,从血液循环角度看,乙装置的A端相当于心脏的   (填心腔名称)。
18.(2020·婺城模拟)“对比实验”是科学学习中行之有效的探究方法。科学学习小组在实验室做了如图所示的两组对比实验,请回答:
(1)通过实验A,可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对于实验B,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①中的铁钉明显锈蚀,试管②,③中的铁钉无明显变化。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铁与   直接接触。
19.(2020·婺城模拟)如图表示“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请回答:
(1)图④中滴加的“X液体”是   。
(2)按照实验操作过程,上述步骤正确的排序为   (填序号)。
20.(2020·婺城模拟)2020年6月23日,长征三号火箭将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请回答:
(1)火箭在大气层中高速飞行时,外壳与空气剧烈摩擦,通过   方式使外壳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为防止内部温度过高,火箭采用隔热性好的新型陶瓷作为防护层。
(2)该火箭助推器主要燃料选用液氢,是因为液氢具有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
A.较大的热值 B.较大的比热容
C.较高的沸点 D.较高的燃点
21.(2020·婺城模拟)德国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在固体表面化学的研究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成果之一是揭示了氮气与氢气在催化剂表面合成氨的反应过程,化学反应方程式为,反应过程用如图所示的模型表示(顺序已打乱)。请回答:
(1)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2)该反应过程的顺序是   (填序号)。
22.(2020·婺城模拟)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简单机械。
(1)如图甲是家用手摇晾衣架,A、B两滑轮中属于动滑轮的是   。
(2)如图乙是一把剪刀,在使用过程中要达到相对省力的效果,则被剪物体应放在   (选填“C”或“D”)处。
23.(2020·婺城模拟)2017年,三位科学家因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而获得诺贝尔奖。如图,健康人的生理活动大多呈现24小时的节律,又称为生物钟。请回答:
(1)上午6:30左右,心脏活动加强,这会促进血液由心室流入   ,导致人体血压快速升高。
(2)晚上10:30左右,肠蠕动受到抑制,影响了小肠的   功能,所以太晚不宜再进食。
24.(2020·婺城模拟)如图所示是小金设计的车库积水自动报警器,由控制电路和工作电路两部分组成。车库没有积水时,LED灯亮;车库有积水时,控制电路接通,电磁铁通电,具有磁性,把衔铁吸下,电铃发出声音。请回答:
(1)对于工作电路来说,控制电路相当于电路元件中的   。
(2)在调试过程中发现,车库有积水时,电铃并没有发出声音,下列调整措施可行的有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
A.增大电源甲的电压 B.减小线圈匝数
C.弹簧稍往右移 D.升高衔铁
25.(2021·婺城模拟)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BaCl2、CaCO3、Na2CO3、NaOH和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取一定量该粉末样品加入到盛有足量水的烧杯中,搅拌,静置,观察到烧杯中有白色不溶物,小科同学将烧杯中的物质过滤,得滤渣A和滤液B,取滤渣A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硝酸,观察到滤渣全部溶解,有气泡产生。小军同学对滤液B进一步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请回答:
(1)若原白色粉末中只含有CaCO3、Na2CO3、NaOH三种物质,则上述步骤三出现的现象是   。
(2)若上述步骤一、步骤二与步骤三均无明显现象,则原白色粉末的组成有   种可能。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有5小题,26题5分,27、30题每小题7分,28、29题每小题8分,共35分)
26.(2020·婺城模拟)学校科学兴趣小组同学选取生长正常的某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相关的实验,他们对植物做了如图1所示的处理。光照一段时间后,将甲、乙两片叶取下,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用清水漂洗后放入培养皿中,分别滴加碘液,观察叶片变色情况,来检验是否生成有机物(淀粉)。请分析回答:
(1)如图2装置中,能够快速、安全地脱去叶片中叶绿素的是   (填字母)。
(2)实际操作后,小科发现甲、乙两叶片滴加碘液后所有部分均变为蓝色,这是由于   。
(3)若按正确操作步骤重新进行实验,则用清水漂洗叶片,滴加碘液后,可以观察到甲、乙叶片的①②③④四个部分中变蓝色的是   (填图中序号)。
27.(2020·婺城模拟)科学兴趣小组同学针对“用大理石和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进行了相关的探究。
【探究一】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
实验中发现,选用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物会覆盖在固体表面,阻碍了大理石与稀硫酸的接触,使反应速率逐渐减慢甚至停止。为此,该小组同学以“选择合适质量分数的硫酸和合适的反应温度制取二氧化碳”为目的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选择合适质量分数的硫酸
操作:在28℃时,用装有5mL硫酸溶液的注射器向盛有1g直径为2mm大理石的大试管中注入硫酸,记录15分钟内生成气体的体积,见下表:
试管编号 1 2 3 4 5
硫酸质量分数/% 15 20 25 30 35
气体体积/mL 35 47 55 51 42
实验二:选择合适的反应温度
操作:往盛有1g直径为2mm大理石的大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相同合适质量分数而不同温度的硫酸溶液,观察反应的情况,记录如下表:
试管编号 A B C D E
温度/℃ 40 50 60 70 80
现象和比较 有少量气泡 气泡比A试管多 气泡明显比B试管多 大量气泡产生,与常温用盐酸反应相似 反应激烈,迅速产生大量气体
根据本次活动的实验目的,分析处理表中数据,得出结论:
(1)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在28℃时,选用硫酸的质量分数最合适为   %;
(2)当硫酸质量分数一定时,反应速率与温度之间存在的关系是   ,其中最合适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温度为   ℃。
(3)【探究二】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常温下,向盛有大理石的大试管中注入过量稀盐酸,待完全反应后,往试管中逐渐滴入碳酸钠溶液。同学们针对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变化展开讨论并绘制如下图像,X轴表示碳酸钠溶液质量,Y轴表示混合溶液中的某种离子数目,其中错误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
A.碳酸钠溶液质量
B.碳酸钠溶液质量
C.碳酸钠溶液质量
D.碳酸钠溶液质量
28.(2020·婺城模拟)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小科同学做了如图甲所示的三次实验,用到了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木块、一个砝码、两个材料相同但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长木板。实验中第1次和第2次用相同的长木板,第3次用表面更加粗糙的长木板。请回答:
(1)比较1、2两次实验,可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   有关。
(2)刚开始小科做第1次实验时控制不好力度,拉力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木块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则木块在第7s时的摩擦力为   N。
(3)另一同学小芳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实验装置如图丁所示。实验时拉着长木板水平向右运动,此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是   ,这样改进的好处是   。
29.(2020·婺城模拟)经查阅资料可知:草酸晶体(H2C2O4·2H2O)熔点较低,受热时会迅速熔化并发生分解,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为验证草酸的分解产物并利用其产物来测定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假设氧化铜样品中的杂质不参加反应。
(1)上图装置C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利用了它的   。
(2)利用该实验装置可以检验出草酸分解产物的两种气体是   。
(3)若要检验草酸分解产物中的第三种成分,可以对上述实验装置进行怎样的改进?   。
(4)利用该实验装置测定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先称量氧化铜样品的质量,再分别称量E装置在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即可计算求得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但按此方法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要大,产生这种误差的原因可能是   (至少写出两点)。
30.(2020·婺城模拟)小科同学在探究“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中,设计的电路图如图甲所示。
(1)根据图甲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实物电路连接完整(导线不允许交叉)。
(2)小科连接完最后一根导线后,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有示数而电压表无示数,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
A.电阻R短路 B.电阻R断路
C.滑动变阻器短路 D.电压表断路
(3)排除电路故障后进行实验,多次改变R的阻值,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示数保持3V,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其中第5次实验电流表示数如图丙所示,其示数为   A。
实验次数 1 2 3 4 5
电阻R/Ω 5 10 15 20 25
电流I/A 0.6 0.3 0.2 0.15  
(4)分析上表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四、解答题(本题有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31.(2020·婺城模拟)下图中,图1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2表示图1某条食物链中三种生物体内有机物的相对含量,图3表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全过程。请据图回答:
(1)图1中共有   条食物链。
(2)图2中A、B、C构成了图1中含鹰的一条食物链,其中B代表   。
(3)在图3中,若甲、乙、丙、丁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则丁代表的成分是   。
(4)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32.(2020·婺城模拟)2020年11月10日,我国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如图)在马甲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此次坐底深度10909m,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奋斗者”号的关键技术是耐高压材料和固体浮力材料,以钛合金为“蛋形舱体”的外壳,海试时承受住约1.12×108Pa的压强,外壳总体积约34m3,满载质量约36t,含4块共2t左右的压载铁,抛掉压载铁即可实现上浮。
请回答(海水密度取1.0×103kg/m3):
(1)下列关于潜水器下沉和上浮时的叙述中正确的有___________。
A.浸入越深受到海水压强越大
B.下沉时受到的浮力一直会变大
C.坐底后对海床没有压力作用
D.抛掉压载铁后,浮力大于重力才能上浮
(2)“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坐底时舱体受到的浮力有多大?
(3)“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海试时所承受的压强相当于多少吨的物体直接作用在4m2的水平地面上?
33.(2020·婺城模拟)如图为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三个实验装置,请回答: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
(2)和乙、丙装置相比,甲装置的缺点是   。
(3)用注射器取过氧化氢溶液50mL(密度约为1g/mL),向锥形瓶中加入少量MnO2,按图丙装配好仪器并称量,总质量为147.6g,将50mL过氧化氢溶液缓慢注入锥形瓶中直到无气体放出为止(假定过氧化氢已完全分解,水蒸气逸出忽略不计),称得该装置的总质量为144.4g。计算该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4.(2020·婺城模拟)如图所示是学校新安装的直饮水机的简易示意图,通过开关S的断开或闭合可使热水器处于保温或加热状态。其中R1、R2均为发热电阻,加热功率为1210W,保温功率为60.5W,电源电压恒为220V。请回答:
(1)若要处于保温状态,开关S需   (选填“断开”或“闭合”)。
(2)该热水器加热30min需要消耗多少电能?
(3)发热电阻R2的阻值为多大?
35.(2021·婺城模拟)如图所示,在一个密闭的容器里,放着一盆新鲜的绿色植物、它的旁边放着一杯氢氧化钡溶液,溶液中悬浮着一个塑料小球。现将容器放在黑暗处,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提示:同一溶液的密度随溶质质量分数的减小而减小)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 垃圾分类指依照一定的规定或是规范将垃圾存储,投放,搬运,进而转化成公共资源的一连串活动的总称。垃圾分类总共分为四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主要是包含废旧纸张、塑胶、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主要是适合回收再利用和资源化再生使用的生活废弃物。有害垃圾是指对身体健康或是自然环境导致可以直接或是潜在危害的废弃物,主要是包含废电池:充电电池,纽扣电池等,废漆料,消毒液,荧光灯,含汞体温计。其他垃圾的范围比较广,其他垃圾(上海称干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纸巾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及尘土、食品袋(盒)。厨余垃圾(上海称湿垃圾)是指日常生活垃圾产生的容易腐烂的生活废弃物,主要是包含食材废材,剩菜剩饭,过期食品,瓜皮果核,花卉绿植等。
【解答】矿泉水瓶属于可回收物,所以B图符合要求;
故答案为:B.
2.【答案】A
【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有昼夜更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故A正确。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物影长短的变化)等。
【解答】A.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有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故A正确。
B. 学校操场上的旗杆每天正午影子的长短都不同 ,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引起的,B错误;
C. 夏至这一天,金华白昼最长,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C错误;
D. 金华春暖、夏热、秋凉、冬冷,四季分明,是地球的公转所引起的,D错误;
故答案为:A。
3.【答案】B
【知识点】光的色散;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光的反射是指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当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具有可逆性。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上是可逆的。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成倒立的等大的虚像,等距垂直;
【解答】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水中倒影是光的反射所成的虚像,属于光的反射。
故答案为:B。
4.【答案】D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RNA。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多样性等特点,其活性会受到温度,pH值的影响;
【解答】A.植物的无氧呼吸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A需要酶;
B. 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需要多种消化酶的参与,B需要酶;
C. 人的有氧呼吸需要酶的参与,C需要酶;
D.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可以滤过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不需要酶的参与;
故答案为:D。
5.【答案】C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用试管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夹夹在靠近试管口1/3处;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应竖直悬空在试管口的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内部;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缓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测溶液pH时,不能将pH试纸浸入待测液中,可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
【解答】A.用试管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A错误;
B. 胶头滴管应竖直悬空在试管口的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内部,B错误;
C. 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缓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C正确;
D. 测溶液pH时,不能将pH试纸浸入待测液中,可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D错误;
故答案为:D。
6.【答案】B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动能与质量和速度大小有关,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有关,而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降过程中,它的质量不变速度不变,则动能不变;质量不变高度减小,则重力势能减小;根据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可知,运动员的机械能逐渐减小,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7.【答案】C
【知识点】基本电路与电路图;串、并联电路的设计
【解析】【分析】 并联电路定义:在并联电路中,电子器件(如电阻、灯泡、电池等)被连接在不同的分支中,这些分支以共同的电压源供电,但是电流可以分流到不同的分支中。串联电路定义:在串联电路中,电子器件被连接成一个连续的链,共享相同的电流,但电压在各个元件之间分隔。
【解答】乘客按下任一按钮,铃声响起,说明两个开关工作互不影响,则两个开关并联。都可以控制电铃,说明电铃在干路上,所以C符合;
故答案为:C。
8.【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三种,分别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传染病的特点是有病原体,传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后常有免疫性。
【解答】诺如病毒可以通过卫生不合格的桶装水传播,因此,学校要求学生自行带饮用水上学。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上来看,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故答案为:B。
9.【答案】B
【知识点】芽的发育;花的结构;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解析】【分析】植物的根、茎、叶是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生殖器官;所有的绿色开花植物都是被子植物;花的结构中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花的主要结构是花蕊,包括雌蕊和雄蕊;雌蕊是由柱头、花柱和子房三部分构成的;雄蕊是由花药和花丝构成的;
【解答】A. 桃花是桃树的生殖器官,A错误;
B. 桃树能开花结果,属于被子植物,B正确;
C. 桃花经过传粉受精后,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桃子是果实,是由桃花中的子房发育而来的,C错误;
D. 一朵桃花的主要结构是雌蕊和雄蕊,D错误。
故答案为:B。
10.【答案】D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溶液配置的一般过程:配制溶液需要经过计算、称量和量取、溶解等步骤;粗盐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蒸发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蒸发滤液时,蒸发皿中有较多固体析出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解答】A. 蒸发滤液时,蒸发皿中有较多固体析出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干,A错误;
B.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配制溶液需要氯化钠固体8g,加水92g,B错误;
C. 粗盐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蒸发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C错误。
D. 配制溶液需要经过计算、称量和量取﹑溶解等步骤,D正确;
故答案为:D。
11.【答案】C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水循环
【解析】【分析】水循环过程是指大自然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
【解答】水循环的过程包括海水(或者地表水)、绿色植物蒸腾作用产生的水蒸气→蒸发→水汽输送→云→降水(降雨或者降雪)→地表径流等。植物蒸腾作用不属于该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
故选:C。
12.【答案】D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平衡力的辨别;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
【解析】【分析】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力的作用效果有两条:第一,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第二,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解答】A. 脚向后瞪,人向前运动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A正确;
B. 运动员加速下降过程中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B正确;
C. 运动员踩雪刹车利用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C正确;
D. 跳台上的人受到的重力和跳台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D错误;
故答案为:D。
13.【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A、根据氧气的助燃性分析;
B、根据碳酸钠等盐的溶液呈碱性分析;
C、根据酸的溶液都呈酸性分析;
D、根据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分析。
【解答】A、 大多数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所以氧气具有助燃性 ,不符合题意;
B、 碱溶液呈碱性,但呈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如碳酸钠溶液 ,不符合题意;
C、 酸性溶液的pH都小于7,所以酸溶液的pH一定小于7 ,符合题意;
D、 含氧元素的物质不都是氧化物,如高锰酸钾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 显微镜使用时,低倍镜下的像换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是:(1)移装片,因为显微镜的成像是倒像,所以才用在哪移哪的方式,使像呈现在视眼正中央;(2)转动物镜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观察;(3)换用大光圈和凹面镜,使视眼变亮;(4)调节细准焦螺旋,是图像变清晰;
【解答】由题图可知,细胞A在低倍镜视野中偏右。低倍镜转换为高倍镜后,视野范围变小,因此细胞A没有出现在高倍镜视野中。若要完成在高倍镜下观察细胞A的内部结构的实验目的,首先要转动物镜转换器将高倍镜换回低倍镜,然后向右移动玻片将细胞A移动到视野中央,随后再转到高倍镜观察。B正确;
故答案为:B。
15.【答案】B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
【解析】【分析】 化学方法除杂的要求:⑴ 操作方法简便易行。⑵ 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不与原物反应。⑶ 除杂试剂须过量,以保证杂质除净。⑷ 过量试剂须除尽,以确保不引入新的杂质。⑸ 反应后不能带入新的杂质。⑹ 反应后恢复原物状态。⑺ 除杂途径须最佳,除去多种杂质时要考虑加入试剂的先后顺序。在多步分离过程中,后加的试剂应能够把前面所加入的无关物质或离子除去。
【解答】A. 氧气能与灼热的碳粉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除去氧气的同时增加了新的气体杂质,A不能达到目的;
B.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过滤除去碳酸钙,得到氢氧化钠溶液,B能达到目的;
C.泥沙不能溶于水,氯化钠能溶于水,加水溶解,需要过滤除去泥沙后蒸发结晶才能得到氯化钠固体,C不能达到目的;
D.硝酸钡与硫酸钾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钾,过滤除去硫酸钡,得到氯化钾和硝酸钾的混合溶液,D不能达到目的。
故答案为:B.
16.【答案】(1)地壳变动
(2)地幔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火山
【解析】【分析】 火山是在地壳之下50至200公里处受高温高压熔融的地下熔岩,由固体碎屑、熔岩流或穹状喷出物围绕着其喷出口堆积而成的隆起的丘或山。火山由火山口,岩浆通道和火山锥组成;火山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
【解答】(1)火山和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2)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结构中的地幔;岩浆位于地幔中的软流层中;
故答案为:(1)地壳运动(2)地幔
17.【答案】(1)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2)右心室
【知识点】心脏和血管;血液循环
【解析】【分析】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小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解答】(1)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时,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血液中的含氧量增加,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氧合器相当于人工肺,所以血液经过氧合器后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2)由题意可知,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相当于人体血液循环中的肺循环,乙装置的A端相当于肺循环的起点,即心脏的右心室。
故答案为:(1)静脉血变成动脉血(2)右心室
18.【答案】(1)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水和氧气(空气)
【知识点】氧化反应;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可燃物;第二,达到着着火点;第三,燃烧需要有助燃剂,助燃剂多数是氧气;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铁与氧气和水直接接触;
【解答】(1)实验A中火柴头燃烧,火柴梗未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试管①、②中铁钉对比说明铁生锈时要与氧气(空气)接触,试管①、③中铁钉对比说明铁生锈时要与水接触,综上可知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水和氧气(空气)直接接触。
故答案为:(1)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 水和氧气(空气)
19.【答案】(1)清水
(2)④③①②
【知识点】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 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擦-滴(一滴清水)-切-撕-展-盖-染(碘液或红墨水)-吸-观;
【解答】(1)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首先要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2)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为擦﹑滴、撕、展、盖、染,吸、观;因此图中所示步骤的正确顺序是④③①②。
故答案为:(1)清水(2) ④③①②
20.【答案】(1)做功
(2)A
【知识点】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燃料的热值
【解析】【分析】 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内能是物体或若干物体构成的系统内部一切微观粒子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能量总和,通常指的是热力学系统的热运动能量,是物体、系统的一种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或系统都具有内能。 若是用做功的方法来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上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用热传递的方法来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上是能量转移的过程。
【解答】(1)内能增加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热传递;第二,外界对物体作用;所以由“外壳与空气剧烈摩擦”可知,这是通过摩擦力做功方式使外壳内能增加的。
(2)液氢热值较大,质量一定时,完全燃烧等质量的液氢放出的热量较多,能为火箭提供更多的动力。
故答案为:(1)做功(2)A
21.【答案】(1)化合反应
(2)③①②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化学反应是指有新物质产生的反应,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指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
【解答】(1)题中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
(2)该化学反应过程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所以顺序为③①②。
故答案为:(1)化合反应(2)③①②
22.【答案】(1)B
(2)D
【知识点】动滑轮及其工作特点;滑轮组及其工作特点;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
【解析】【分析】 杠杆要达到受力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矩(力与力臂的乘积)必须大小相等,旋转方向相反。 也就是说,杠杆的平衡条件必须满足:动力×动力臂必须等于阻力×阻力臂,数学表达式为:F1·L1=F2·L2。 式中,F1表示动力,L1表示动力臂,F2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
【解答】(1)手摇晾衣架中,A滑轮静止不动,是定滑轮;B滑轮随衣架运动,是动滑轮。
(2)被剪物体放在D处,阻力臂更小,相对于放在D处更省力。
故答案为:(1)B(2)D
23.【答案】(1)动脉
(2)消化和吸收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血液循环
【解析】【分析】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小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解答】(1)左心室与主动脉相连,右心室与肺动脉相连。因此,心脏活动加强能促进血液由心室流入动脉。
(2)小肠是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肠蠕动受到抑制会影响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所以太晚不宜在进食;
故答案为:(1)动脉(2)消化和吸收
24.【答案】(1)开关
(2)A;C
【知识点】电磁继电器的组成、原理和特点
【解析】【分析】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和电流的大小,线圈的匝数和有无铁芯有关;电流越大,线圈匝数越多,有铁芯则电磁铁的磁性越强;电磁继电器就是用低电压、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的装置;
【解答】(1)控制电路可以控制工作电路的工作状态,所以相当于电路元件中的开关。
(2)车库有积水时,电铃没有发出声音,说明通过电磁铁线圈的电流过小,应增大通过电磁铁线圈的电流,使电磁铁的磁性增强,吸引衔铁,才能让电铃发声。或者增大线圈的匝数,可以增强电磁铁的磁性,或者降低衔铁,也可以使衔铁更容易被吸住,或者将弹簧右移,减小阻力臂,使得吸力更小也可以使衔铁更易被吸下。AC正确;
故答案为:(1)开关(2)AC
25.【答案】(1)沉淀全部溶解并产生气泡,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2)4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碳酸盐沉淀可溶于酸,硫酸钡沉淀不溶于酸,硝酸钡与硫酸钠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分析。
【解答】(1)若原白色粉末中只含有CaCO3、Na2CO3、NaOH三种物质,则加过量硝酸钡溶液,碳酸钠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硝酸钠,则混合物C中含有氢氧化钠、硝酸钠和硝酸钡,加入酚酞,酚酞会变红色,再滴加硝酸,会观察到 沉淀全部溶解并产生气泡,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
(2)由沉淀加硝酸全部溶解可知,沉淀中不含硫酸钡,即白色粉末中氯化钡与硫酸钠不能同时含有,若上述步骤一、步骤二与步骤三均无明显现象,则说明不含硫酸钠和氢氧化钠,则原白色粉末的组成有碳酸钙或氯化钡、碳酸钠或氯化钡、碳酸钙或碳酸钙、氯化钡、碳酸钠四种可能。
故答案为:(1) 沉淀全部溶解并产生气泡,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2)4.
26.【答案】(1)D
(2)实验前未对植物进行暗处理
(3)①③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条件是光照,场所是叶绿体,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
【解答】(1)酒精能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但是酒精沸点低且易燃,不能直接加热,因此需要隔水加热。故选D。
(2)淀粉能使碘液变蓝色,甲、乙两叶片滴加碘液后所有部分均变为蓝色是因为实验前未对植物进行暗处理,植物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没有被消耗,影响了实验结果。
(3)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照是光合作用必需的条件,甲叶片中①处未遮光,②处遮光,所以滴加碘液后①变蓝色,②不变蓝色;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乙叶片切断了主叶脉,水分能运输到③处,不能运输到④处,所以滴加碘液后③变蓝色,④不变蓝色。
故答案为:(1)D(2) 实验前未对植物进行暗处理 (3)①③
27.【答案】(1)25
(2)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70
(3)D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 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其实质是: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物质在水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沉淀、气体、水(弱电解质),使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化学反应即向着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可简记为AB+CD=AD+CB。
【解答】(1)从图中可以看出28℃时,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最多的是硫酸质量分数为25%的这一组;
(2)从实验二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当硫酸质量分数一定时,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从现象上来看,最合适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温度为70℃;
(3)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稀盐酸过量,加入碳酸钠溶液时,先发生反应 ,反应过程中氯离子数目保持不变,钠离子数目不断增大,钙离子数目不变,氢离子数目逐渐减小,稀盐酸完全反应时氢离子数目减小为0;稀盐酸完全反应后,碳酸钠与氯化钙发生反应 ,反应过程中氯离子数目保持不变,钠离子数目继续增大,氢离子数目为0,钙离子数目逐渐减小,氯化钙完全反应时钙离子数目减小为0。所以 图错误,钙离子的数目应该是先不变后慢慢减少为0。
故答案为:(1)25(2)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70(3)D
28.【答案】(1)压力大小
(2)3
(3)水平向右;不需要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便于操作
【知识点】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 在本实验中,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有多个,所以实验探究过程中我们要用控制变量法,在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之间的关系时,要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因素不变,而在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时,要保持压力等因素不变。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1)物体所受压力大小。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所受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2)与物体接触的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粗糙程度)。在物体所受压力大小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解答】(1)1、2两次实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压力大小不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2)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与摩擦力二力平衡,大小相等,根据题图乙、丙可知,拉力大小为3N时物体匀速直线运动,则滑动摩擦力大小为 。第 时,木块做减速运动,由于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不变,滑动摩擦力大小不变,即滑动摩擦力大小仍为 。
(3)木块相对于地面静止,水平方向上,弹簧测力计水平向左的拉力与木板对木块水平向右的摩擦力二力平衡,大小相等。题图丁所示实验方案中,木块相对于地面静止,长木板不需要一定保持匀速运动。
故答案为:(1)压力大小(2)3(3)水平向右;不需要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便于操作
29.【答案】(1)吸水性
(2)
(3)在A、B装置之间加一个装有无水硫酸铜晶体的U形管
(4)B装置吸收 不充分、 中溶液吸收了装置里空气中的 (或者外界 进人 ,写出两条合理即可)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实验步骤的探究;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检验水分的存在;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变浑浊,可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以使黑色的氧化铜分解成红色的铜单质,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解答】(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验证草酸晶体分解是不是会分解产生水分;
(2)装置 可以检验 ,装置 可以检验 ,但是不能检验出是否产生水,因为水可能是从B中的澄清石灰水中带出来的;
(3)装置B内盛有澄清石灰水,为避免干扰,需要在装置 AB 之前检验分解产物中是否有 的装置,所以可以在A、B装置之间加一个装有无水硫酸铜晶体的U形装置。
(4)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通过装置 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确定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从而计算氧化铜的质量和质量分数。测得结果偏大,说明测得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大,可能原因有装置 吸收 不充分,装置 吸收了草酸中和空气中的 等。
故答案为:(1)吸水性(2) (3) 在A、B装置之间加一个装有无水硫酸铜晶体的U形装置 (4) B装置吸收 不充分、 中溶液吸收了装置里空气中和草酸中的 (或者外界 进人 ,写出两条合理即可)
30.【答案】(1)如图所示
(2)A;D
(3)0.12
(4)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知识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
【解析】【分析】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该实验需要改变滑动变阻器,来控制不同电阻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滑动变阻器的连接原则是一上一下原则,和电流表一样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并联在电阻的两端;
【解答】(1)按照“一上一下”原则将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并联在R的两端。
(2)电流表有示数,说明电路没有出现断路;电压表无示数,可能是电阻R短路或电压表断路。
(3)从图中可以看出电流表选小量程,示数为0.12A。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电流与电阻的乘积为定值,故可得出结论: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故答案为:(1)
(2)AD
(3)0.12
(4) 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31.【答案】(1)5
(2)草
(3)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自动调节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食物链起始于生产者,终于消费者;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解答】(1)图1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为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
(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其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并逐级递减。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因此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有机物相对含量越少。由图2可知,A、B,C三种生物体内有机物的相对含量从多到少依次为B、A,C,因此三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为B→A→C,B为食物链的起点,因此B代表草。
(3)图3中甲、乙、丙、丁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因此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甲、乙、丙均有物质流向丁,因此丁代表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能使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故答案为:(1)5(2)草(3)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4)自动调节
32.【答案】(1)A;D
(2)
(3)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浮力产生的原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大小的计算;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阿基米德原理:浸入静止流体(气体或液体)中的物体受到一个浮力,其大小等于该物体所排开的流体重量,方向竖直向上并通过所排开流体的形心,即F浮=G液排=m液排g=gV排ρ液(V排表述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压强,是指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符号为p(pressure)。压强用来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强的计算公式是:p=F/S,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增大压强的方法有:在受力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压力或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有:在受力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减小压力或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液体对容器内部的侧壁和底部都有压强,压强随液体深度增加而增大。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是:液体由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液体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密度越大,压强也越大。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可以用压强计来测量。
【解答】(1)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得深度有关,当液体的密度不变时,深度越深,液体的压强越大,A正确;潜水艇下沉时所受的浮力先变大,完全浸没时,在下沉,浮力的大小不变,B错误;坐底后对海床是有压力作用,C错误; 抛掉压载铁后,浮力大于重力才能上浮,D正确;
33.【答案】(1)分液漏斗
(2)不能控制反应速度,药品利用率低等
(3)解: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47.6g-144.4g=3.2g
设50mL过氧化氢溶液中H2O2的质量为x。
2H2O2 2H2O+ O2↑
68 32
x 3.2g
该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该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1)设未知数………………设;(2)写出化学方程式并配平………方;(3)标有关物质的量:标出相对分子质量×化学计量数;已知质量和未知数……标;(4)列比例式,求解 ………比;(5)简明地写出答案…………答
【解答】(1)a是分液漏斗,能够控制反应的速度;
(2)甲中是长颈漏斗,与乙和丙装置相比,缺点是不能控制反应速度,药品利用率低等;
故答案为:(1)分液漏斗(2) 不能控制反应速度,药品利用率低等 (3) 该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34.【答案】(1)断开
(2)
(3)
【知识点】电路的动态分析;电功计算公式的应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电流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用“W”表示.电功的单位是焦耳。电流所做的功跟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成正比。电流在单位时间里所做的功叫电功率。它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电功率单位是瓦特 瓦 W;电流做功快,电功率就大;电流做功慢,电功率就小.电功率的定义公式为P=W/t,电功率的普遍适用公式是P=U·I;除此之外在纯电阻电路中P=I2R=U2/R
【解答】(1)保温状态时,电路中电流大小比较小,所以R1和R2都在电路中,开关S断开。
35.【答案】现象:氢氧化钡溶液变浑浊,塑料小球下沉。
解释:黑暗中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O2 (C6H12O6+6O2 6CO2+6H2O) ;产生的CO2与Ba(OH)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Ba(OH)2+CO2=BaCO3↓+H2O],溶液变浑浊;同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同一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溶液密度减小,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浸没在液体中的小球受到的浮力减小,浮力小于重力,所以小球下沉。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①白天,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晚上,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②氢氧化钡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水;
③根据溶质和水的质量变化,分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再确定溶液密度的变化;
④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F浮=ρ液gV排 分析小球受到浮力的变化,最后根据浮沉条件确定小球的状态改变。
【解答】黑暗中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产生 CO2 (C6H12O6+6O2 6CO2+6H2O) ;产生的CO2与Ba(OH)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Ba(OH)2+CO2=BaCO3↓+H2O],溶液变浑浊;同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同一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溶液密度减小,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浸没在液体中的小球受到的浮力减小,浮力小于重力,所以小球下沉。
1 / 1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2020学年初三第二学期科学调研测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2020·婺城模拟)“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把生活垃圾按图示进行分类处置,实行“定时、定点”投放。其中同学们喝剩的矿泉水瓶应投入的垃圾箱是(  )
A.其他垃圾 B.可回收物
C.有害垃圾 D.厨余垃圾
【答案】B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 垃圾分类指依照一定的规定或是规范将垃圾存储,投放,搬运,进而转化成公共资源的一连串活动的总称。垃圾分类总共分为四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主要是包含废旧纸张、塑胶、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主要是适合回收再利用和资源化再生使用的生活废弃物。有害垃圾是指对身体健康或是自然环境导致可以直接或是潜在危害的废弃物,主要是包含废电池:充电电池,纽扣电池等,废漆料,消毒液,荧光灯,含汞体温计。其他垃圾的范围比较广,其他垃圾(上海称干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纸巾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及尘土、食品袋(盒)。厨余垃圾(上海称湿垃圾)是指日常生活垃圾产生的容易腐烂的生活废弃物,主要是包含食材废材,剩菜剩饭,过期食品,瓜皮果核,花卉绿植等。
【解答】矿泉水瓶属于可回收物,所以B图符合要求;
故答案为:B.
2.(2020·婺城模拟)下列各种现象,由地球自转引起的是(  )
A.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
B.学校操场上的旗杆每天正午影子的长短都不同
C.夏至这一天,金华白昼最长
D.金华春暖﹑夏热、秋凉、冬冷,四季分明
【答案】A
【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有昼夜更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故A正确。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物影长短的变化)等。
【解答】A.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有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故A正确。
B. 学校操场上的旗杆每天正午影子的长短都不同 ,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引起的,B错误;
C. 夏至这一天,金华白昼最长,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C错误;
D. 金华春暖、夏热、秋凉、冬冷,四季分明,是地球的公转所引起的,D错误;
故答案为:A。
3.(2020·婺城模拟)如图是某个夜晚在岸上拍摄的一张拱形桥照片,水面上出现的桥的倒影是由(  )
A.光的反射形成的实像 B.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C.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D.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
【答案】B
【知识点】光的色散;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光的反射是指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当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具有可逆性。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上是可逆的。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成倒立的等大的虚像,等距垂直;
【解答】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水中倒影是光的反射所成的虚像,属于光的反射。
故答案为:B。
4.(2020·婺城模拟)生物的许多生命过程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下列生命活动中,不需要酶参与的是(  )
A.植物的无氧呼吸 B.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
C.人的有氧呼吸 D.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答案】D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RNA。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多样性等特点,其活性会受到温度,pH值的影响;
【解答】A.植物的无氧呼吸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A需要酶;
B. 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需要多种消化酶的参与,B需要酶;
C. 人的有氧呼吸需要酶的参与,C需要酶;
D.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可以滤过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不需要酶的参与;
故答案为:D。
5.(2020·婺城模拟)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安全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加热液体 B.用滴管滴液
C.稀释浓硫酸 D.测溶液的pH
【答案】C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用试管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夹夹在靠近试管口1/3处;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应竖直悬空在试管口的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内部;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缓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测溶液pH时,不能将pH试纸浸入待测液中,可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
【解答】A.用试管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A错误;
B. 胶头滴管应竖直悬空在试管口的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内部,B错误;
C. 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缓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C正确;
D. 测溶液pH时,不能将pH试纸浸入待测液中,可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D错误;
故答案为:D。
6.(2021·婺城模拟)关于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降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势能减小,机械能不变 B.动能不变,机械能减小
C.势能不变,机械能减小 D.动能不变,机械能不变
【答案】B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动能与质量和速度大小有关,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有关,而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降过程中,它的质量不变速度不变,则动能不变;质量不变高度减小,则重力势能减小;根据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可知,运动员的机械能逐渐减小,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7.(2020·婺城模拟)细心的小俊俊发现,公交车后门左右扶杆上各装有一个相当于开关的按钮(如图所示)。当乘客按下任一按钮时,铃声响起,提醒司机有人要下车。下列电路图中符合以上要求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基本电路与电路图;串、并联电路的设计
【解析】【分析】 并联电路定义:在并联电路中,电子器件(如电阻、灯泡、电池等)被连接在不同的分支中,这些分支以共同的电压源供电,但是电流可以分流到不同的分支中。串联电路定义:在串联电路中,电子器件被连接成一个连续的链,共享相同的电流,但电压在各个元件之间分隔。
【解答】乘客按下任一按钮,铃声响起,说明两个开关工作互不影响,则两个开关并联。都可以控制电铃,说明电铃在干路上,所以C符合;
故答案为:C。
8.(2020·婺城模拟)近日,我省部分学校学生因饮用桶装水导致感染诺如病毒,产生聚集性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面对桶装水卫生不合格和“诺如”来袭的现状,学校要求学生自行带饮用水上学。从预防传染病的基本环节来看,该措施属于(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控制病原体
【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三种,分别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传染病的特点是有病原体,传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后常有免疫性。
【解答】诺如病毒可以通过卫生不合格的桶装水传播,因此,学校要求学生自行带饮用水上学。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上来看,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故答案为:B。
9.(2020·婺城模拟)阳春三月,源东桃花怒放,漫山遍野,如云似霞,引来无数游人观赏。下列关于桃花和桃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桃花是桃树的营养器官
B.桃树属于被子植物
C.桃花中的胚珠将来能发育成桃子
D.一朵桃花的主要结构是花瓣
【答案】B
【知识点】芽的发育;花的结构;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解析】【分析】植物的根、茎、叶是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生殖器官;所有的绿色开花植物都是被子植物;花的结构中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花的主要结构是花蕊,包括雌蕊和雄蕊;雌蕊是由柱头、花柱和子房三部分构成的;雄蕊是由花药和花丝构成的;
【解答】A. 桃花是桃树的生殖器官,A错误;
B. 桃树能开花结果,属于被子植物,B正确;
C. 桃花经过传粉受精后,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桃子是果实,是由桃花中的子房发育而来的,C错误;
D. 一朵桃花的主要结构是雌蕊和雄蕊,D错误。
故答案为:B。
10.(2020·婺城模拟)科学兴趣小组先将粗盐提纯,再用制得的氯化钠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蒸发滤液时,待蒸发皿中的滤液蒸干后再停止加热
B.配制该溶液需要氯化钠固体8g,加水100g
C.粗盐溶解和蒸发操作中都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相同
D.配制溶液需要经过计算、称量和量取﹑溶解等步骤
【答案】D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溶液配置的一般过程:配制溶液需要经过计算、称量和量取、溶解等步骤;粗盐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蒸发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蒸发滤液时,蒸发皿中有较多固体析出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解答】A. 蒸发滤液时,蒸发皿中有较多固体析出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干,A错误;
B.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配制溶液需要氯化钠固体8g,加水92g,B错误;
C. 粗盐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蒸发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C错误。
D. 配制溶液需要经过计算、称量和量取﹑溶解等步骤,D正确;
故答案为:D。
11.(2021·婺城模拟)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下列不属于水循环过程的是(  )
A.海水的蒸发 B.下雪
C.植物的光合作用 D.植物的蒸腾作用
【答案】C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水循环
【解析】【分析】水循环过程是指大自然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
【解答】水循环的过程包括海水(或者地表水)、绿色植物蒸腾作用产生的水蒸气→蒸发→水汽输送→云→降水(降雨或者降雪)→地表径流等。植物蒸腾作用不属于该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
故选:C。
12.(2020·婺城模拟)高山跳台滑雪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比赛项目,该项目被誉为“勇敢者的游戏”。下列关于该项目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脚向后瞪,人向前运动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运动员加速下降过程中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C.运动员踩雪刹车利用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D.跳台上的人受到的重力和人对跳台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答案】D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平衡力的辨别;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
【解析】【分析】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力的作用效果有两条:第一,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第二,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解答】A. 脚向后瞪,人向前运动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A正确;
B. 运动员加速下降过程中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B正确;
C. 运动员踩雪刹车利用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C正确;
D. 跳台上的人受到的重力和跳台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D错误;
故答案为:D。
13.(2021·婺城模拟)推理和归纳是科学学习和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大多数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所以氧气具有可燃性
B.碱溶液呈碱性,所以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
C.酸性溶液的pH都小于7,所以酸溶液的pH一定小于7
D.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物质都是氧化物
【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A、根据氧气的助燃性分析;
B、根据碳酸钠等盐的溶液呈碱性分析;
C、根据酸的溶液都呈酸性分析;
D、根据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分析。
【解答】A、 大多数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所以氧气具有助燃性 ,不符合题意;
B、 碱溶液呈碱性,但呈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如碳酸钠溶液 ,不符合题意;
C、 酸性溶液的pH都小于7,所以酸溶液的pH一定小于7 ,符合题意;
D、 含氧元素的物质不都是氧化物,如高锰酸钾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2020·婺城模拟)如图是小金同学做“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时,在低倍镜下找到的清晰的细胞A。为了进一步看清该细胞的内部结构,他就直接转动物镜转换器,换成高倍镜,结果发现细胞A不见了。若要完成该实验目的,紧接着他需进行的操作是(  )
A.调节反光镜寻找细胞A B.转动物镜转换器换回低倍镜
C.调节细准焦螺旋 D.向左移动玻片找到细胞A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 显微镜使用时,低倍镜下的像换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是:(1)移装片,因为显微镜的成像是倒像,所以才用在哪移哪的方式,使像呈现在视眼正中央;(2)转动物镜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观察;(3)换用大光圈和凹面镜,使视眼变亮;(4)调节细准焦螺旋,是图像变清晰;
【解答】由题图可知,细胞A在低倍镜视野中偏右。低倍镜转换为高倍镜后,视野范围变小,因此细胞A没有出现在高倍镜视野中。若要完成在高倍镜下观察细胞A的内部结构的实验目的,首先要转动物镜转换器将高倍镜换回低倍镜,然后向右移动玻片将细胞A移动到视野中央,随后再转到高倍镜观察。B正确;
故答案为:B。
15.(2020·婺城模拟)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少量) 试剂 操作方法
A N2 O2 碳粉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碳粉
B NaOH溶液 Na2CO3 氢氧化钙溶液 加入适量氢氧化钙溶液,过滤
C 氯化钠固体 泥沙 水 加水溶解,蒸发结晶
D KCl溶液 K2SO4 Ba(NO3)2溶液 加入适量Ba(NO3)2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
【解析】【分析】 化学方法除杂的要求:⑴ 操作方法简便易行。⑵ 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不与原物反应。⑶ 除杂试剂须过量,以保证杂质除净。⑷ 过量试剂须除尽,以确保不引入新的杂质。⑸ 反应后不能带入新的杂质。⑹ 反应后恢复原物状态。⑺ 除杂途径须最佳,除去多种杂质时要考虑加入试剂的先后顺序。在多步分离过程中,后加的试剂应能够把前面所加入的无关物质或离子除去。
【解答】A. 氧气能与灼热的碳粉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除去氧气的同时增加了新的气体杂质,A不能达到目的;
B.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过滤除去碳酸钙,得到氢氧化钠溶液,B能达到目的;
C.泥沙不能溶于水,氯化钠能溶于水,加水溶解,需要过滤除去泥沙后蒸发结晶才能得到氯化钠固体,C不能达到目的;
D.硝酸钡与硫酸钾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钾,过滤除去硫酸钡,得到氯化钾和硝酸钾的混合溶液,D不能达到目的。
故答案为:B.
二、填空题(本题共有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6.(2020·婺城模拟)2020年8月10日,位于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省卡罗县的锡纳朋火山喷出大量火山灰,锡纳朋火山近年来进入活跃期。请回答:
(1)火山是   的表现形式之一;
(2)火山喷出的岩浆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结构中的   。
【答案】(1)地壳变动
(2)地幔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火山
【解析】【分析】 火山是在地壳之下50至200公里处受高温高压熔融的地下熔岩,由固体碎屑、熔岩流或穹状喷出物围绕着其喷出口堆积而成的隆起的丘或山。火山由火山口,岩浆通道和火山锥组成;火山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
【解答】(1)火山和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2)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结构中的地幔;岩浆位于地幔中的软流层中;
故答案为:(1)地壳运动(2)地幔
17.(2020·婺城模拟)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由于在救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时表现突出而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实际是一种人工心肺机(如图),简称ECMO,由氧合器和人工心脏构成。
(1)甲是氧合器,相当于人工肺,血液经过氧合器后其性质的变化是由   。
(2)乙相当于人工心脏,从血液循环角度看,乙装置的A端相当于心脏的   (填心腔名称)。
【答案】(1)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2)右心室
【知识点】心脏和血管;血液循环
【解析】【分析】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小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解答】(1)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时,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血液中的含氧量增加,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氧合器相当于人工肺,所以血液经过氧合器后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2)由题意可知,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相当于人体血液循环中的肺循环,乙装置的A端相当于肺循环的起点,即心脏的右心室。
故答案为:(1)静脉血变成动脉血(2)右心室
18.(2020·婺城模拟)“对比实验”是科学学习中行之有效的探究方法。科学学习小组在实验室做了如图所示的两组对比实验,请回答:
(1)通过实验A,可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对于实验B,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①中的铁钉明显锈蚀,试管②,③中的铁钉无明显变化。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铁与   直接接触。
【答案】(1)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水和氧气(空气)
【知识点】氧化反应;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可燃物;第二,达到着着火点;第三,燃烧需要有助燃剂,助燃剂多数是氧气;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铁与氧气和水直接接触;
【解答】(1)实验A中火柴头燃烧,火柴梗未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试管①、②中铁钉对比说明铁生锈时要与氧气(空气)接触,试管①、③中铁钉对比说明铁生锈时要与水接触,综上可知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水和氧气(空气)直接接触。
故答案为:(1)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 水和氧气(空气)
19.(2020·婺城模拟)如图表示“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请回答:
(1)图④中滴加的“X液体”是   。
(2)按照实验操作过程,上述步骤正确的排序为   (填序号)。
【答案】(1)清水
(2)④③①②
【知识点】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 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擦-滴(一滴清水)-切-撕-展-盖-染(碘液或红墨水)-吸-观;
【解答】(1)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首先要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2)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为擦﹑滴、撕、展、盖、染,吸、观;因此图中所示步骤的正确顺序是④③①②。
故答案为:(1)清水(2) ④③①②
20.(2020·婺城模拟)2020年6月23日,长征三号火箭将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请回答:
(1)火箭在大气层中高速飞行时,外壳与空气剧烈摩擦,通过   方式使外壳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为防止内部温度过高,火箭采用隔热性好的新型陶瓷作为防护层。
(2)该火箭助推器主要燃料选用液氢,是因为液氢具有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
A.较大的热值 B.较大的比热容
C.较高的沸点 D.较高的燃点
【答案】(1)做功
(2)A
【知识点】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燃料的热值
【解析】【分析】 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内能是物体或若干物体构成的系统内部一切微观粒子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能量总和,通常指的是热力学系统的热运动能量,是物体、系统的一种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或系统都具有内能。 若是用做功的方法来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上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用热传递的方法来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上是能量转移的过程。
【解答】(1)内能增加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热传递;第二,外界对物体作用;所以由“外壳与空气剧烈摩擦”可知,这是通过摩擦力做功方式使外壳内能增加的。
(2)液氢热值较大,质量一定时,完全燃烧等质量的液氢放出的热量较多,能为火箭提供更多的动力。
故答案为:(1)做功(2)A
21.(2020·婺城模拟)德国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在固体表面化学的研究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成果之一是揭示了氮气与氢气在催化剂表面合成氨的反应过程,化学反应方程式为,反应过程用如图所示的模型表示(顺序已打乱)。请回答:
(1)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2)该反应过程的顺序是   (填序号)。
【答案】(1)化合反应
(2)③①②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化学反应是指有新物质产生的反应,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指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
【解答】(1)题中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
(2)该化学反应过程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所以顺序为③①②。
故答案为:(1)化合反应(2)③①②
22.(2020·婺城模拟)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简单机械。
(1)如图甲是家用手摇晾衣架,A、B两滑轮中属于动滑轮的是   。
(2)如图乙是一把剪刀,在使用过程中要达到相对省力的效果,则被剪物体应放在   (选填“C”或“D”)处。
【答案】(1)B
(2)D
【知识点】动滑轮及其工作特点;滑轮组及其工作特点;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
【解析】【分析】 杠杆要达到受力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矩(力与力臂的乘积)必须大小相等,旋转方向相反。 也就是说,杠杆的平衡条件必须满足:动力×动力臂必须等于阻力×阻力臂,数学表达式为:F1·L1=F2·L2。 式中,F1表示动力,L1表示动力臂,F2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
【解答】(1)手摇晾衣架中,A滑轮静止不动,是定滑轮;B滑轮随衣架运动,是动滑轮。
(2)被剪物体放在D处,阻力臂更小,相对于放在D处更省力。
故答案为:(1)B(2)D
23.(2020·婺城模拟)2017年,三位科学家因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而获得诺贝尔奖。如图,健康人的生理活动大多呈现24小时的节律,又称为生物钟。请回答:
(1)上午6:30左右,心脏活动加强,这会促进血液由心室流入   ,导致人体血压快速升高。
(2)晚上10:30左右,肠蠕动受到抑制,影响了小肠的   功能,所以太晚不宜再进食。
【答案】(1)动脉
(2)消化和吸收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血液循环
【解析】【分析】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小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解答】(1)左心室与主动脉相连,右心室与肺动脉相连。因此,心脏活动加强能促进血液由心室流入动脉。
(2)小肠是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肠蠕动受到抑制会影响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所以太晚不宜在进食;
故答案为:(1)动脉(2)消化和吸收
24.(2020·婺城模拟)如图所示是小金设计的车库积水自动报警器,由控制电路和工作电路两部分组成。车库没有积水时,LED灯亮;车库有积水时,控制电路接通,电磁铁通电,具有磁性,把衔铁吸下,电铃发出声音。请回答:
(1)对于工作电路来说,控制电路相当于电路元件中的   。
(2)在调试过程中发现,车库有积水时,电铃并没有发出声音,下列调整措施可行的有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
A.增大电源甲的电压 B.减小线圈匝数
C.弹簧稍往右移 D.升高衔铁
【答案】(1)开关
(2)A;C
【知识点】电磁继电器的组成、原理和特点
【解析】【分析】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和电流的大小,线圈的匝数和有无铁芯有关;电流越大,线圈匝数越多,有铁芯则电磁铁的磁性越强;电磁继电器就是用低电压、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的装置;
【解答】(1)控制电路可以控制工作电路的工作状态,所以相当于电路元件中的开关。
(2)车库有积水时,电铃没有发出声音,说明通过电磁铁线圈的电流过小,应增大通过电磁铁线圈的电流,使电磁铁的磁性增强,吸引衔铁,才能让电铃发声。或者增大线圈的匝数,可以增强电磁铁的磁性,或者降低衔铁,也可以使衔铁更容易被吸住,或者将弹簧右移,减小阻力臂,使得吸力更小也可以使衔铁更易被吸下。AC正确;
故答案为:(1)开关(2)AC
25.(2021·婺城模拟)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BaCl2、CaCO3、Na2CO3、NaOH和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取一定量该粉末样品加入到盛有足量水的烧杯中,搅拌,静置,观察到烧杯中有白色不溶物,小科同学将烧杯中的物质过滤,得滤渣A和滤液B,取滤渣A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硝酸,观察到滤渣全部溶解,有气泡产生。小军同学对滤液B进一步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请回答:
(1)若原白色粉末中只含有CaCO3、Na2CO3、NaOH三种物质,则上述步骤三出现的现象是   。
(2)若上述步骤一、步骤二与步骤三均无明显现象,则原白色粉末的组成有   种可能。
【答案】(1)沉淀全部溶解并产生气泡,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2)4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碳酸盐沉淀可溶于酸,硫酸钡沉淀不溶于酸,硝酸钡与硫酸钠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分析。
【解答】(1)若原白色粉末中只含有CaCO3、Na2CO3、NaOH三种物质,则加过量硝酸钡溶液,碳酸钠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硝酸钠,则混合物C中含有氢氧化钠、硝酸钠和硝酸钡,加入酚酞,酚酞会变红色,再滴加硝酸,会观察到 沉淀全部溶解并产生气泡,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
(2)由沉淀加硝酸全部溶解可知,沉淀中不含硫酸钡,即白色粉末中氯化钡与硫酸钠不能同时含有,若上述步骤一、步骤二与步骤三均无明显现象,则说明不含硫酸钠和氢氧化钠,则原白色粉末的组成有碳酸钙或氯化钡、碳酸钠或氯化钡、碳酸钙或碳酸钙、氯化钡、碳酸钠四种可能。
故答案为:(1) 沉淀全部溶解并产生气泡,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2)4.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有5小题,26题5分,27、30题每小题7分,28、29题每小题8分,共35分)
26.(2020·婺城模拟)学校科学兴趣小组同学选取生长正常的某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相关的实验,他们对植物做了如图1所示的处理。光照一段时间后,将甲、乙两片叶取下,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用清水漂洗后放入培养皿中,分别滴加碘液,观察叶片变色情况,来检验是否生成有机物(淀粉)。请分析回答:
(1)如图2装置中,能够快速、安全地脱去叶片中叶绿素的是   (填字母)。
(2)实际操作后,小科发现甲、乙两叶片滴加碘液后所有部分均变为蓝色,这是由于   。
(3)若按正确操作步骤重新进行实验,则用清水漂洗叶片,滴加碘液后,可以观察到甲、乙叶片的①②③④四个部分中变蓝色的是   (填图中序号)。
【答案】(1)D
(2)实验前未对植物进行暗处理
(3)①③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条件是光照,场所是叶绿体,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
【解答】(1)酒精能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但是酒精沸点低且易燃,不能直接加热,因此需要隔水加热。故选D。
(2)淀粉能使碘液变蓝色,甲、乙两叶片滴加碘液后所有部分均变为蓝色是因为实验前未对植物进行暗处理,植物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没有被消耗,影响了实验结果。
(3)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照是光合作用必需的条件,甲叶片中①处未遮光,②处遮光,所以滴加碘液后①变蓝色,②不变蓝色;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乙叶片切断了主叶脉,水分能运输到③处,不能运输到④处,所以滴加碘液后③变蓝色,④不变蓝色。
故答案为:(1)D(2) 实验前未对植物进行暗处理 (3)①③
27.(2020·婺城模拟)科学兴趣小组同学针对“用大理石和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进行了相关的探究。
【探究一】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
实验中发现,选用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物会覆盖在固体表面,阻碍了大理石与稀硫酸的接触,使反应速率逐渐减慢甚至停止。为此,该小组同学以“选择合适质量分数的硫酸和合适的反应温度制取二氧化碳”为目的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选择合适质量分数的硫酸
操作:在28℃时,用装有5mL硫酸溶液的注射器向盛有1g直径为2mm大理石的大试管中注入硫酸,记录15分钟内生成气体的体积,见下表:
试管编号 1 2 3 4 5
硫酸质量分数/% 15 20 25 30 35
气体体积/mL 35 47 55 51 42
实验二:选择合适的反应温度
操作:往盛有1g直径为2mm大理石的大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相同合适质量分数而不同温度的硫酸溶液,观察反应的情况,记录如下表:
试管编号 A B C D E
温度/℃ 40 50 60 70 80
现象和比较 有少量气泡 气泡比A试管多 气泡明显比B试管多 大量气泡产生,与常温用盐酸反应相似 反应激烈,迅速产生大量气体
根据本次活动的实验目的,分析处理表中数据,得出结论:
(1)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在28℃时,选用硫酸的质量分数最合适为   %;
(2)当硫酸质量分数一定时,反应速率与温度之间存在的关系是   ,其中最合适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温度为   ℃。
(3)【探究二】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常温下,向盛有大理石的大试管中注入过量稀盐酸,待完全反应后,往试管中逐渐滴入碳酸钠溶液。同学们针对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变化展开讨论并绘制如下图像,X轴表示碳酸钠溶液质量,Y轴表示混合溶液中的某种离子数目,其中错误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
A.碳酸钠溶液质量
B.碳酸钠溶液质量
C.碳酸钠溶液质量
D.碳酸钠溶液质量
【答案】(1)25
(2)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70
(3)D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 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其实质是: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物质在水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沉淀、气体、水(弱电解质),使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化学反应即向着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可简记为AB+CD=AD+CB。
【解答】(1)从图中可以看出28℃时,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最多的是硫酸质量分数为25%的这一组;
(2)从实验二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当硫酸质量分数一定时,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从现象上来看,最合适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温度为70℃;
(3)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稀盐酸过量,加入碳酸钠溶液时,先发生反应 ,反应过程中氯离子数目保持不变,钠离子数目不断增大,钙离子数目不变,氢离子数目逐渐减小,稀盐酸完全反应时氢离子数目减小为0;稀盐酸完全反应后,碳酸钠与氯化钙发生反应 ,反应过程中氯离子数目保持不变,钠离子数目继续增大,氢离子数目为0,钙离子数目逐渐减小,氯化钙完全反应时钙离子数目减小为0。所以 图错误,钙离子的数目应该是先不变后慢慢减少为0。
故答案为:(1)25(2)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70(3)D
28.(2020·婺城模拟)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小科同学做了如图甲所示的三次实验,用到了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木块、一个砝码、两个材料相同但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长木板。实验中第1次和第2次用相同的长木板,第3次用表面更加粗糙的长木板。请回答:
(1)比较1、2两次实验,可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   有关。
(2)刚开始小科做第1次实验时控制不好力度,拉力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木块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则木块在第7s时的摩擦力为   N。
(3)另一同学小芳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实验装置如图丁所示。实验时拉着长木板水平向右运动,此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是   ,这样改进的好处是   。
【答案】(1)压力大小
(2)3
(3)水平向右;不需要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便于操作
【知识点】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 在本实验中,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有多个,所以实验探究过程中我们要用控制变量法,在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之间的关系时,要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因素不变,而在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时,要保持压力等因素不变。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1)物体所受压力大小。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所受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2)与物体接触的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粗糙程度)。在物体所受压力大小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解答】(1)1、2两次实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压力大小不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2)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与摩擦力二力平衡,大小相等,根据题图乙、丙可知,拉力大小为3N时物体匀速直线运动,则滑动摩擦力大小为 。第 时,木块做减速运动,由于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不变,滑动摩擦力大小不变,即滑动摩擦力大小仍为 。
(3)木块相对于地面静止,水平方向上,弹簧测力计水平向左的拉力与木板对木块水平向右的摩擦力二力平衡,大小相等。题图丁所示实验方案中,木块相对于地面静止,长木板不需要一定保持匀速运动。
故答案为:(1)压力大小(2)3(3)水平向右;不需要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便于操作
29.(2020·婺城模拟)经查阅资料可知:草酸晶体(H2C2O4·2H2O)熔点较低,受热时会迅速熔化并发生分解,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为验证草酸的分解产物并利用其产物来测定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假设氧化铜样品中的杂质不参加反应。
(1)上图装置C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利用了它的   。
(2)利用该实验装置可以检验出草酸分解产物的两种气体是   。
(3)若要检验草酸分解产物中的第三种成分,可以对上述实验装置进行怎样的改进?   。
(4)利用该实验装置测定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先称量氧化铜样品的质量,再分别称量E装置在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即可计算求得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但按此方法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要大,产生这种误差的原因可能是   (至少写出两点)。
【答案】(1)吸水性
(2)
(3)在A、B装置之间加一个装有无水硫酸铜晶体的U形管
(4)B装置吸收 不充分、 中溶液吸收了装置里空气中的 (或者外界 进人 ,写出两条合理即可)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实验步骤的探究;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检验水分的存在;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变浑浊,可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以使黑色的氧化铜分解成红色的铜单质,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解答】(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验证草酸晶体分解是不是会分解产生水分;
(2)装置 可以检验 ,装置 可以检验 ,但是不能检验出是否产生水,因为水可能是从B中的澄清石灰水中带出来的;
(3)装置B内盛有澄清石灰水,为避免干扰,需要在装置 AB 之前检验分解产物中是否有 的装置,所以可以在A、B装置之间加一个装有无水硫酸铜晶体的U形装置。
(4)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通过装置 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确定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从而计算氧化铜的质量和质量分数。测得结果偏大,说明测得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大,可能原因有装置 吸收 不充分,装置 吸收了草酸中和空气中的 等。
故答案为:(1)吸水性(2) (3) 在A、B装置之间加一个装有无水硫酸铜晶体的U形装置 (4) B装置吸收 不充分、 中溶液吸收了装置里空气中和草酸中的 (或者外界 进人 ,写出两条合理即可)
30.(2020·婺城模拟)小科同学在探究“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中,设计的电路图如图甲所示。
(1)根据图甲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实物电路连接完整(导线不允许交叉)。
(2)小科连接完最后一根导线后,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有示数而电压表无示数,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
A.电阻R短路 B.电阻R断路
C.滑动变阻器短路 D.电压表断路
(3)排除电路故障后进行实验,多次改变R的阻值,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示数保持3V,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其中第5次实验电流表示数如图丙所示,其示数为   A。
实验次数 1 2 3 4 5
电阻R/Ω 5 10 15 20 25
电流I/A 0.6 0.3 0.2 0.15  
(4)分析上表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如图所示
(2)A;D
(3)0.12
(4)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知识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
【解析】【分析】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该实验需要改变滑动变阻器,来控制不同电阻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滑动变阻器的连接原则是一上一下原则,和电流表一样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并联在电阻的两端;
【解答】(1)按照“一上一下”原则将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并联在R的两端。
(2)电流表有示数,说明电路没有出现断路;电压表无示数,可能是电阻R短路或电压表断路。
(3)从图中可以看出电流表选小量程,示数为0.12A。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电流与电阻的乘积为定值,故可得出结论: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故答案为:(1)
(2)AD
(3)0.12
(4) 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四、解答题(本题有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31.(2020·婺城模拟)下图中,图1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2表示图1某条食物链中三种生物体内有机物的相对含量,图3表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全过程。请据图回答:
(1)图1中共有   条食物链。
(2)图2中A、B、C构成了图1中含鹰的一条食物链,其中B代表   。
(3)在图3中,若甲、乙、丙、丁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则丁代表的成分是   。
(4)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答案】(1)5
(2)草
(3)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自动调节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食物链起始于生产者,终于消费者;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解答】(1)图1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为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
(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其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并逐级递减。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因此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有机物相对含量越少。由图2可知,A、B,C三种生物体内有机物的相对含量从多到少依次为B、A,C,因此三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为B→A→C,B为食物链的起点,因此B代表草。
(3)图3中甲、乙、丙、丁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因此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甲、乙、丙均有物质流向丁,因此丁代表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能使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故答案为:(1)5(2)草(3)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4)自动调节
32.(2020·婺城模拟)2020年11月10日,我国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如图)在马甲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此次坐底深度10909m,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奋斗者”号的关键技术是耐高压材料和固体浮力材料,以钛合金为“蛋形舱体”的外壳,海试时承受住约1.12×108Pa的压强,外壳总体积约34m3,满载质量约36t,含4块共2t左右的压载铁,抛掉压载铁即可实现上浮。
请回答(海水密度取1.0×103kg/m3):
(1)下列关于潜水器下沉和上浮时的叙述中正确的有___________。
A.浸入越深受到海水压强越大
B.下沉时受到的浮力一直会变大
C.坐底后对海床没有压力作用
D.抛掉压载铁后,浮力大于重力才能上浮
(2)“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坐底时舱体受到的浮力有多大?
(3)“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海试时所承受的压强相当于多少吨的物体直接作用在4m2的水平地面上?
【答案】(1)A;D
(2)
(3)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浮力产生的原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大小的计算;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阿基米德原理:浸入静止流体(气体或液体)中的物体受到一个浮力,其大小等于该物体所排开的流体重量,方向竖直向上并通过所排开流体的形心,即F浮=G液排=m液排g=gV排ρ液(V排表述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压强,是指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符号为p(pressure)。压强用来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强的计算公式是:p=F/S,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增大压强的方法有:在受力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压力或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有:在受力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减小压力或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液体对容器内部的侧壁和底部都有压强,压强随液体深度增加而增大。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是:液体由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液体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密度越大,压强也越大。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可以用压强计来测量。
【解答】(1)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得深度有关,当液体的密度不变时,深度越深,液体的压强越大,A正确;潜水艇下沉时所受的浮力先变大,完全浸没时,在下沉,浮力的大小不变,B错误;坐底后对海床是有压力作用,C错误; 抛掉压载铁后,浮力大于重力才能上浮,D正确;
33.(2020·婺城模拟)如图为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三个实验装置,请回答: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
(2)和乙、丙装置相比,甲装置的缺点是   。
(3)用注射器取过氧化氢溶液50mL(密度约为1g/mL),向锥形瓶中加入少量MnO2,按图丙装配好仪器并称量,总质量为147.6g,将50mL过氧化氢溶液缓慢注入锥形瓶中直到无气体放出为止(假定过氧化氢已完全分解,水蒸气逸出忽略不计),称得该装置的总质量为144.4g。计算该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1)分液漏斗
(2)不能控制反应速度,药品利用率低等
(3)解: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47.6g-144.4g=3.2g
设50mL过氧化氢溶液中H2O2的质量为x。
2H2O2 2H2O+ O2↑
68 32
x 3.2g
该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该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1)设未知数………………设;(2)写出化学方程式并配平………方;(3)标有关物质的量:标出相对分子质量×化学计量数;已知质量和未知数……标;(4)列比例式,求解 ………比;(5)简明地写出答案…………答
【解答】(1)a是分液漏斗,能够控制反应的速度;
(2)甲中是长颈漏斗,与乙和丙装置相比,缺点是不能控制反应速度,药品利用率低等;
故答案为:(1)分液漏斗(2) 不能控制反应速度,药品利用率低等 (3) 该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34.(2020·婺城模拟)如图所示是学校新安装的直饮水机的简易示意图,通过开关S的断开或闭合可使热水器处于保温或加热状态。其中R1、R2均为发热电阻,加热功率为1210W,保温功率为60.5W,电源电压恒为220V。请回答:
(1)若要处于保温状态,开关S需   (选填“断开”或“闭合”)。
(2)该热水器加热30min需要消耗多少电能?
(3)发热电阻R2的阻值为多大?
【答案】(1)断开
(2)
(3)
【知识点】电路的动态分析;电功计算公式的应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电流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用“W”表示.电功的单位是焦耳。电流所做的功跟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成正比。电流在单位时间里所做的功叫电功率。它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电功率单位是瓦特 瓦 W;电流做功快,电功率就大;电流做功慢,电功率就小.电功率的定义公式为P=W/t,电功率的普遍适用公式是P=U·I;除此之外在纯电阻电路中P=I2R=U2/R
【解答】(1)保温状态时,电路中电流大小比较小,所以R1和R2都在电路中,开关S断开。
35.(2021·婺城模拟)如图所示,在一个密闭的容器里,放着一盆新鲜的绿色植物、它的旁边放着一杯氢氧化钡溶液,溶液中悬浮着一个塑料小球。现将容器放在黑暗处,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提示:同一溶液的密度随溶质质量分数的减小而减小)
【答案】现象:氢氧化钡溶液变浑浊,塑料小球下沉。
解释:黑暗中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O2 (C6H12O6+6O2 6CO2+6H2O) ;产生的CO2与Ba(OH)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Ba(OH)2+CO2=BaCO3↓+H2O],溶液变浑浊;同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同一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溶液密度减小,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浸没在液体中的小球受到的浮力减小,浮力小于重力,所以小球下沉。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①白天,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晚上,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②氢氧化钡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水;
③根据溶质和水的质量变化,分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再确定溶液密度的变化;
④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F浮=ρ液gV排 分析小球受到浮力的变化,最后根据浮沉条件确定小球的状态改变。
【解答】黑暗中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产生 CO2 (C6H12O6+6O2 6CO2+6H2O) ;产生的CO2与Ba(OH)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Ba(OH)2+CO2=BaCO3↓+H2O],溶液变浑浊;同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同一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溶液密度减小,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浸没在液体中的小球受到的浮力减小,浮力小于重力,所以小球下沉。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