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教学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
(地理)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第一卷 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部分(本部分包括16小题,每题3分,总共48分)
天问一号于2020年7月2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飞行约7个月抵达火星预定轨道。据此完成1~2题。
1.天问一号在前往火星预定轨道的过程中
A.不属于天体 B.远离太阳 C.穿越小行星带 D始终在地月系
2.火星表面具备孕育生命条件的原因可能是
A.具备存在液态水的条件 B.该行星上没有大气层
C.该行星离中心天体近 D.该行星的昼夜温差大
图1为某摄影师抓拍到的“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后“天神组合体”穿过日面的场景,属于一种“凌日”现象。照片中的其他黑点属于某种太阳活动类型。据此完成3~5题。
图1
3.在地球上看,太阳系中能产生“凌日”现象的行星是
A.金星、木星 B.水星、金星 C.火星、木星 D.金星、火星
4.太阳活动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地表温度迅速降低 B.干扰地球磁场
C.赤道地区极光现象频繁 D.中断无线电长波通信
5.“天神组合体”所处空间的大部分大气以离子态气体存在,该空间所在大气层
A.是最佳航空飞行层 B.天气变化显著
C.气温随海拔增加而降低 D.是极光发生层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西藏太阳能应用的投资,西藏有关部门也更加重视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属于绿色能源,它的开发利用不仅是西藏常规能源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对西藏的环境保护也有着积极作用。据此完成6~7题。
6.下列与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不相关的是
A.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B.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
C.气候寒冷,冰川广布 D.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
7.除太阳能外,青藏地区的其他能源也很丰富,其中哪一项能源与太阳能无关
A.柴达木盆地的天然气 B.藏南谷地的地热能
C.高原北部的风能 D.雅鲁藏布江的水能
图3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a地层含有笔石化石,b地层含有大量鱼类化石,c地层含有大量两栖类动物化石,d地层含有大量恐龙化石,且含有煤层,e地层中发现大型哺乳动物化石。据此完成8~9题。
图3
8.图3中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组合正确的是
A.a地层——前寒武纪 B.b——早古生代
C.c地层——晚古生代 D.d——新生代
9.形成d地层煤层的主要植物类型是
A.藻类植物 B.蕨类植物 C.被子植物 D.裸子植物
图4为地球上大气CO2浓度变化曲线示意图(设工业革命初期浓度倍数为1)。据此完成10~11题。
图4
10.地质时期(冥古宙—显生宙),地球CO2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海陆变迁 B.频繁的火山爆发
C.植物的出现和发展 D.生物的呼吸作用
11.古生代时期出现的森林大部分是
A.海生藻 B.裸子植物 C.被子植物 D.蕨类植物
2022年9月3日,“启明星50”大型太阳能无人机(图5)在陕西榆林顺利完成首飞任务,这是我国首款超大展弦比高空低速无人机,以太阳能为唯一动力能源。该机巡航高度可达2万米,是一款能够在高空连续飞行的“伪卫星”,可执行高空侦察、森林火情监测、大气环境监测、地理测绘、通信中继等任务。据此完成12~13题。
图5
12.对“启明星50”无人机正常运行影响最大的是
A.太阳能不稳定 B.太阳能能量集中
C.研制费用较高 D.操控技术不成熟
13.“启明星50”无人机以最大巡航高度飞行时所在的大气层
A.分布有若干电离层 B.大气密度最小
C.臭氧吸收红外线 D.平流运动显著
雨幡洞云是一种奇特的天气现象(图6),薄薄的云层出现一个空洞,一缕缕“云丝”似乎从洞中心部分落下,犹如“空中水母”。专家解释,这是由于大气层中存在低于0℃而仍然保持液态的过冷液滴,受飞机飞行产生扰动而产生云洞。据此完成14~16题。
图5
14.雨幡洞云位于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A.平流层 B.对流层 C.中间层 D.逸散层
15.过冷液滴没有凝结成冰晶的原因,可能是该区域空气中缺少
A.水汽 B.低温环境 C.凝结核 D.低压环境
16.发生雨幡洞云的云层温度较低,是由于
A.距离太阳较远 B.距离地面较远
C.距臭氧层较远 D.距电离层较远
第二卷 非选择题(52分)
二、综合题部分(本部分包括3小题,总共52分)
17.(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球经过漫长的演化历史,大气成分伴随地球的演化而发生变化。图6为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CO2、O2含量变化示意图。
图6
(1)地球生命演化的前提是地球上拥有生命,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6分)
(2)描述生物出现以后,大气中O2和CO2含量的变化特点。(6分)
(3)说明植物对地球大气成分的改造作用。(4分)
18.(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连开拓者”号是世界上在建的最大深水钻井船,也是中国建造的首艘深井钻井船。它是一艘具有动力定位、全自动化的钻井船,可以在水深3050米海域进行钻井作业,钻井深度12000米。
材料二:图7为岩石圈部分构造图。
图7
(1)列举图7中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地球外部圈层。(6分)
(2)说明①②两层构成的圈层名称,并说明它与岩石圈的关系。(4分)
(3)说明④界面的名称以及地震波向下经过④界面时波速的变化规律。(4分)
(4)指出“大连开拓者”号钻探到最深时所处的圈层名称及其状态。(4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神舟十六号于2023年5月30日成功发射,预计在2023年11月份返回地球。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等因素,将大气自下而上分为三层,其中对流层被称为“天气变化的总表演师”。图8示意地球大气垂直分层。
图8
(1)简述对流层被称为“天气变化的总表演师”的原因。(6分)
(2)按顺序说明飞船从地面进入太空所经过地球大气各圈层的温度变化特征。(6分)
(3)指出飞船在一万米高空由低纬度运行到高纬度所经过的地球大气圈层,并请说明判断依据。(6分)辽东教学共同体联考试卷(高一地理)
参考答案
第一卷 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且仅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B 2.A 3.B 4.A
5.D 6.C 7.B 8.C
9.D 10.C 11.D 12.A
13.D 14.B 15.C 16.B
第二卷 非选择题(52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分)
(1)(6分)
充足的液态水(2分);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条件(2分);适宜的温度(2分)。
(2)(6分)
氧气含量上升,前期含量低但增长较快,后期含量高趋于稳定;(3分)二氧化碳的含量波动较大,总体呈下降趋势(3分)
(3)(4分)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使其在大气中含量下降(2分),同时释放氧气,使大气成分中氧含量增加(2分)。
18.(14分)
(1)(6分)
水圈;生物圈;大气圈(每点2分)
(2)(4分)
地壳;(2分)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2分)
(3)(4分)
莫霍界面;(2分)地震波(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均明显加快(2分)
(4)(4分)
地幔;(2分)固态(2分)
19.(18分)
(1)(6分)
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2分);底部汇集了大量的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向上输送;(2分)上升过程气温降低,容易成云致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2分)
(2)(6分)(顺序写错不得分)
①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2分);
②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2分);
③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升高先降后升(2分)。
(3)(6分)
圈层:由对流层进入平流层(2分)。理由:万米高空高度为10km,低纬度地区对流层高度为17-18km(2分);高纬度地区对流层高度为8-9km(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