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传统节日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传”“统”等 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 9个字,通过看图片,学习“巷”字的含义,通过微视频了解“祭”字的演变过程,从而领略汉字的文化内涵,通过出示艾草实物,学习生字“艾”,把学习生字和认识事物相结合。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古诗、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文化内涵,能按时间顺序给传统节日排序,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 15个生字,会写“街”,随文识记“巷”“祭”“艾”三个字,明白其意。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练习读出感情。3.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中国的传统节日,学生年年过,或多或少知道些节日的风俗,但是其深刻的文化内涵,由于学生年纪小,阅历浅,可能体会不到,所以在识字和了解节日风俗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听歌曲,猜节日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听歌曲,猜节日”,(老师播放歌曲)你猜一猜歌中唱的是什么节日,播放《端午节儿歌》和《爷爷给我打月饼》歌曲,小结:像端午节、中秋节这样的节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传统节日,了解传统节日中那些有趣的风俗。上课!
一、导入:学习“传统”含义
1.同学们,课题中有两个生字,谁能正确拼读?指名拼读,齐读。
2.传统是什么意思呢?字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出示字典中“传统”释义,谁来读一读。那么,“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节日”就是传统节日。大家看,要弄明白一个词语的含义,查字典是一种好方法。
二、集中识字
大家都预习了课文,生字词你都会读了吗?出示本课生字,强调“上上变调”和轻声,小老师领读,去掉拼音开火车读,利用评价单同桌互查。
三、指导书写
“街”(课件出示)街,是本课需要学会写的生字,笔画比较多,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一说怎样才能写好。学生发表意见老师范写,边写边总结三点:
1.左中右结构的字容易写宽,所以每一部分必须写得瘦长,紧凑;
2.中间部分是两个土,四个横,每个横都是左低右高,往右上倾斜,还要注意四个横之间的距离要相等,但是长度不相等。
3.整个字左边和中间部分高,右边的部分低,有高有低,错落有致。老师在黑板上范写,其他同学在评测单上写“街”字,老师强调坐姿。点评学生写的字。同学们,你写的字达到了几星标准呢?请你对照标准,自己评一评。
四、读韵文,整体感知
七位同学接读课文
五、给传统节日排序
1.请大家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课文中讲了哪些传统节日。
2.交流节日名称
3.下面要考考你了,你能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这些节日吗?两个学生合作上黑板贴,其他同学在评测单上排列顺序。
六、多种形式交流节日风俗
1.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春节风俗并仿写
﹙1﹚在所有的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就是春节,你们家是怎样过年的?学生交流自己家是怎样过春节的。
﹙2﹚你能把人们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3﹚作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习俗很多,大家能不能学着这一句“贴窗花,放鞭炮”的样子,用三字经的形式,也来说两个春节风俗呢?学生仿说
2.了解元宵节风俗
﹙1﹚春节的风俗非常多,时间也长,一般是从初一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年才算过完了,那么元宵节有哪些风俗呢?齐读“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引导学生说出元宵节的风俗主要是看花灯。﹙2﹚“大街小巷人如潮”,让你体会到了什么?用了什么方法?(比喻。把看花灯的人比喻成潮水,写出了人很多。)巷,是什么呢,(出示图片)这就是巷,两边都是房屋的、比较窄小的街道叫做巷。街和巷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看图片,这是咱们济南的泺源大街,这是凤翔巷,通过图片的对比,你能体会到街和巷的不同吗?(指名回答)大者为街,小者为巷,这两个词语常常连在一起用,一起来读:“大街小巷”。
3.结合古诗,了解清明节
(1)在我国的历史上,很多诗人为传统节日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优秀诗篇,比如这首出示《清明》,出示《清明》古诗,老师配乐朗读。你从这首古诗中,感受到清明节人们怎样的心情?清明节人们祭祖扫墓,怀念去世的亲人,心情是庄严肃穆的,谁能读出人们的这种心情呢?练习朗读“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2﹚清明节的主要风俗是“祭扫”,那么“祭”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看一个微视频,播放“祭”的演变微视频。
同学们,“祭”的含义,你明白了吗?(3)清明节,我们不仅要纪念自己家的先人,更不能忘记那些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今天幸福生活的革命烈士,所以清明节还是祭扫烈士墓的日子,大家看,这是省委书记刘家义爷爷清明节到英雄山烈士陵园扫墓,这是社会各界人士到英雄山扫墓,这是少先队员们到英雄山烈士陵园扫墓,人们通过祭扫烈士墓,怀念革命先烈,表达我们传承红色基因的决心。
4.结合传说故事,了解端午节(1)清明节之后就是端午节,谁来读一读?(指名读)“艾”,是一个生字,它是草字头,草字头的字一般和什么有关系?根据偏旁,你能猜一猜“艾”可能是一种什么东西吗?学生根据“艾”的偏旁猜测字义小结:艾是一种叶子有香味的草。出示艾草实物,这就是“艾草”。端午节的时候,人们把艾草挂在门窗上,据说这样能辟邪。“艾香”指的就是艾草的香味,端午节还有吃粽子和赛龙舟的风俗,人们为什么要赛龙舟,吃粽子?这里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谁知道?﹙2﹚学生讲端午节的来历﹙3﹚你刚才讲的这个传说,就是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屈原不仅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他还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开创了一种新诗体,称之为楚辞,对后世文学有非常大的影响。这样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值得我们世世代代去纪念。5.学习“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刚才我们学习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都在上半年,下半年也有几个很有特色的传统节日,7月有乞巧节,8月有中秋节,9月有重阳节,请三位同学一人读一个节日,其他同学思考,这三个节日有什么风俗。三位同学读课文。交流这三个节日有什么风俗。预设:乞巧节的风俗是“乞巧”,中秋节的风俗是吃月饼,重阳节的风俗是敬老、踏秋、赏菊,登高,课件圈画出风俗。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乞巧”吗?这是一种很有趣的风俗,农历七月七日晚上,在月光下姑娘们比赛穿针,要用一根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会成为巧手的姑娘。乞巧节,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读一读。中秋节的风俗,除了吃月饼,你还知道哪些?(学生交流)自古以来人们把月圆视为团圆的象征,所以中秋节也叫做团圆节。重阳节是农历的九月初九,“九”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1989年,我国政府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倡导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通过刚才的学习,这些传统节日的风俗,大家知道了吗?下面我们齐读课文,再来体会体会这些有趣的风俗吧。
七、提炼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同学们,请放下课本,看着板书,思考: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都要过这些节日?学生交流。总结提升:春节,人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要回家过年,全家人聚在一起高高兴兴吃什么饭 团圆饭。中秋之夜,月亮是圆的,月饼是圆,象征着亲人要怎样?团圆,这些节日风俗,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亲情的重视,对全家团圆的追求。板书:团圆端午节,人们纪念屈原,是因为他身上有着怎样的精神?爱国精神。板书:爱国。清明节,人们到先人墓前去祭扫,永远不忘记先人的养育之恩,到烈士墓前去祭扫,永远不忘记先烈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贡献,这是一种“感恩”,板书:感恩重阳节,提醒着人们去关爱为国家发展和社会繁荣辛苦了一辈子的老年人,板书:敬老。
总结:我们年年过传统节日,不仅要把这些特有的风俗传承下去,更要把爱国、团圆、感恩、敬老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代代传承下去。八、布置作业
这节课要结束了,但是我们对传统节日的学习还要继续,我们国家有 56个民族,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整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体会其风俗和内涵。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