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磁是什么
1.了解磁体、磁极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并会用磁感线表示磁场的方向和强弱。
2.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和磁场具有方向性;知道磁感线,会画常见磁体的磁感线;初步认识地磁场。
3.通过实验学会判断物体是否具有磁性;知道磁极磁性最强,学会确定磁极的方法。
4.通过实验理解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通过磁体产生力的特点来认识磁场。
重点:知道磁铁的指向性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难点:磁场和磁感线的认识,被磁化的钢针磁极的判断。
【新课导入】
问题导入
教师利用身边的实物如:磁卡、门的固定装置等入手,提出以下问题:(出示:磁铁)磁铁大家都很熟悉,磁铁除了能吸引铁之外,还能吸引哪些物质 磁铁是怎样制成的,你想自己造一块磁铁吗 指南针为什么能够指南北 磁带为什么能记录信息 学了本节课,就能揭开磁的神秘面纱。
情境导入
南宋文天祥在抗元失败后,曾道“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死不休!”赤子之心溢于言表,除此之外,从物理学的角度诗中还蕴涵何意
【课堂探究】
1.磁现象——有关磁的概念
如图所示,门吸因为有磁性能够被吸引,磁扣有磁性不从金属上脱落,那么请思考什么是磁体的磁性
(1)磁性:磁体吸引 铁、钴、镍 等物质。
(2)磁极:任何磁体都分两极(N极和S极),磁体两极磁性 最强 。
(3)磁极相互作用规律: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
(4)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2.磁感线的特点
如图所示是蹄形磁体周围的铁屑分布图像,那么,这是磁感线吗 磁感线真的存在吗
(1)磁感线是人们为了形象描述 磁场的某些特征和性质 而引入的,并不实际存在。
(2)磁感线的方向
磁感线上任何一点的 切线方向 ,也就是放在该点小磁针的N极指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在磁体的外部,磁感线总是从磁体的 N极 发出,最后回到 S极 。
(3)磁感线的疏密程度
磁体的两个磁极磁性最强,所以磁极周围磁场较强,磁极周围磁感线比较 密集 ,离磁极较远的地方,磁场较弱,磁感线比较 稀疏 。
(4)常见磁体的磁感线
条形磁体的磁感线 蹄形磁体的磁感线
同名磁极的磁感线 异名磁极的磁感线
1.
如图所示的a,b分别为两个条形磁体的磁极,根据图中磁感线的分布,可以判断(C)
A.a为N极,b为S极
B.a为S极,b为N极
C.a为N极,b为N极
D.a为S极,b为S极
2.下面说法错误的是(A)
A.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两极不重合
B.磁针指向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C.我国宋代的沈括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磁偏角的人
D.早在战国时代,我国人民就发现了磁体的指向性
3.(多选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
A.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性物体有力的作用
B.在同一磁场中,磁感线的疏密程度反映了磁场的强弱
C.磁感线是由铁屑组成的
D.地磁场的磁感线是真实存在的
4.春秋战国时期,在华夏大地上就出现了有关吸铁磁石的记载。我国古代把“磁石”写作“慈石”,意思就是“石,铁之母也。以有慈石,故能引其子”。以下关于磁现象的认识中,表述正确的是(C)
A.磁体能吸引铁、铜、钴等物质
B.同名磁极互相吸引,异名磁极互相排斥
C.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D.磁体之间只有相互接触时才能产生相互作用力
5.如图所示,根据磁感线的方向,标出磁体a端的磁极名称和小磁针的S极。
答案:如图所示
从磁石到磁铁
中国人最早发现磁力。早在公元3世纪就有“慈石召铁”的记述。东汉有人解释说:石是铁的母亲,但石又有慈和不慈的,慈爱的石能吸引它的子女(铁),不慈的石就不能吸引。所以汉朝以前都把吸铁石写成“慈石”。
磁石对铁的吸引是一般物质隔不断的。把木头、玻璃、棉布放在磁石和铁之间,铁照样被吸引。这现象,中国人在宋朝时就发现了,比欧洲人要早600多年,并最早用磁石制成了指南针。其实指南针指示的地球磁极和地理上的南北极并不完全一致,磁针指示方向和南北精确方向的偏差,叫做磁偏角。不同地点或同一地点的不同时期,磁偏角都有变化。宋代沈括认识到,磁针指南,但常常偏东,并不是正南。西方人到13世纪才注意到磁偏角的存在,但却错误地归罪于磁针有毛病。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才真正承认磁偏角,比我国要晚400多年。宋代人还发现了种种人造磁铁或人工磁化的方法,如摩擦感应法等等。
除了制造指南针外,古人还把磁铁用于作战、警卫、生产陶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京城建造了一座非常富丽的阿房宫。据说为了防备刺客暗杀皇帝,有人用大块大块磁石制造宫门,凡是带暗器的人就进不了磁石门。医书上还谈到用磁石吸铁的作用,来治疗吞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