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焦作市沁阳高级中学高二(上)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河南省焦作市沁阳高级中学高二(上)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1 17:27: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河南省焦作市沁阳高级中学高二(上)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54.0分)
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 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 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3.秦汉以后“官”掌握行政权力,“爵”用来确定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历代帝王往往采取“官以任能,爵以酬功”的做法,其主要目的是(  )
A. 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B. 提高官府行政效率 C. 维护君主统治权威 D. 削弱贵族政治势力
4.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东罗马帝国金币及仿制品计40多枚。这些金币跨越两个世纪(408~610年),其中新疆出土5枚、宁夏4枚、青海2枚、内蒙古2枚、甘肃1枚、陕西8枚。这说明当时(  )
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有一定优势 B. 政治动乱并未完全阻隔陆路贸易
C. 黄金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货币 D. 西北地区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5.唐初政府鼓励年轻寡妇再嫁,鼓励早婚多育,届时不婚,官府强令出嫁,禁止妻妾逃亡和休妻,官府出钱赎回饥民卖掉的子女,将人口的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指标。这些措施(  )
A. 颠覆了传统的纲常伦理 B. 反映了唐初摇役赋税繁重
C. 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D. 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6.宋元时期,政府统一发行的纸币成为全国普遍流通的货币。明朝以后,纸币逐渐被白银所取代。国民政府前期,币制改革法币取代白银。这反映了(  )
A.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货币的变革 B. 宋明时期货币发展居世界领先
C. 货币近代化经历曲折发展过程 D. 国家统一稳定有利货币的统一
7.《宋刑律》的律文内容基本上承袭了《唐律》,但在律之后附录了敕令,宋朝立法史上 出现了敕律并行和“以敕代律”的情况。这主要说明宋代(  )
A. 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B. 法律内容更加丰富 C. 立法部门权力削弱 D. 执法的随意性加强
8.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9.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只许用钱。这表明(  )
A. 明朝白银货币化始自于民间 B. 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 明朝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象 D. 白银取得法律上的合法地位
10.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战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
A.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D. 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11.1928年国民政府发起了收回关税自主权和领事裁判权的改订新约运动。经过艰苦谈判,通过了由中国政府确定的逐步提高进口商品税的征收标准(如表).这一标准(  )
年份 非竞争性进口商品(%)
(国内无同类产品且找不到相近替代物) 竞争性进口商品(%)
(国内有同类产品) 总税则
必需品 合计 无出口 有出口 合计
1928 5.1 5.1 8.1 6.7 4.1 4.3
1929 22.2 17.2 18.3 13.8 9.0 10.3
1930 23.6 17.7 25.1 13.2 10.2 12.0
A. 导致官僚资本垄断了国民经济 B. 促进了中国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
C. 基本实现国民政府的外交目标 D. 有利于非竞争性进口商品的输入
12.有学者认为:20世纪初期中国最主要的政治特征就是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并通过一系列的运动,将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向社会大众普及。对此说法,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中华民族此时更加深重的灾难是其兴起的重要原因
B. “一系列运动”包括有抵制外货,收回利权的反帝爱国运动
C.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其普及的结果
D. 民族意识的普及与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
13.五四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年波兰宪法、德国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捷克宪法、旧中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等。这主要体现了五四宪法(  )
A. 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B. 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
C. 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 D. 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
14.有学者指出,罗马人主要兴趣是发展和规定了那些作为私有财产的抽象权利的关系,罗马人对私法的贡献就在于他们对私法权利的高度抽象及其理论原则。这表明罗马法(  )
A. 包含了丰富的理性精神 B. 具有脱离社会现实的倾向
C. 特别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D.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15.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人民主权则成了法律的法律,而且并没有像在其他国家那样被虚捧而架空。”下列选项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联邦政府的组成 B. 行政、立法、司法的分权制衡
C. 联邦法律至上 D. 总统、议员由选举产生
16.1972年中美两国签署的《联合公报》中,有一段对“一个中国”政策的经典表述:“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说明当时美国(  )
A. 就两国关切的问题作出让步 B. 支持中国政府“一国两制”构想
C. 宣布与台湾断绝所有的联系 D. 向中国发出改善关系的信号
17.有学者研究发现,自18世纪初开始,法国出版的神学书籍下降,科学奇事、世俗文化和艺术书籍比重日增,各种传统形式的文学书籍维持不变。这反映了当时法国(  )
A. 封建君主专制逐步松动 B. 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C. 受到欧洲宗教改革影响 D. 社会思想正发生深刻变化
18.从1878年起,德意志帝国在各邦普遍实行工厂视察员制度,以保证劳动过程中侵害工人劳保条件的现象及时得以纠正。19世纪80年代以后,德意志帝国开始推行社会保险立法,强制对所有雇佣劳动者实行“统一”和“平等”的社会保险。这说明当时的德国(  )
A. 经济发展注重改善民生 B. 工人的权益得到根本性改善
C.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完善 D. 资本主义社会实现公平平等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6.0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东汉建国以来,匈奴不断寇掠北境,汉军胜少败多,光武帝对匈奴施行防御战略。建国伊始,光武帝即派苏竟为代郡太守抗击匈奴。建成七年,令杜茂屯田晋阳、广武,以备胡。随后,光武帝对匈奴由防御转为消极退让。十三年,徙幽、并边人于常山、居庸两关以东,而任匈奴左部转居塞内。十六年,卢芳降汉后,匈奴入寇更深。至二十、二十一年匈奴势力竟席卷上党、扶风、天水、上谷、中山等地,严重威胁东汉国防。光武帝遂又大力加强防御。二十四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内迁后,物资短缺,然东汉政府只是接济以粮食和牛羊等物,并没有予以种子、农具以使其如汉人一样从事农业生产。这既避免了因经济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冲突,又维持了南匈奴的战斗力,南匈奴遂成为东汉政权护北的重要屏障。二十八年,北匈奴遣使来朝,献名物,再求和亲。光武帝于是对北匈奴“颇加赏赐,略与所献相当”,旨在以经济手段羁縻之,避免与其发生激烈的冲突。光武帝以“柔”为主的民族政策的实施,既保证了政权的稳定与安全,又大大减少了对外战争。东汉政府精兵简政、休养生息的政策使东汉社会的发展获得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摘编自陈金凤《汉光武帝民族政策论略》
(1) 根据材料,概括东汉光武帝时民族政策的变化及其特点。
(2) 根据材料,分析光武帝的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4年7月,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召开,蒋介石委派财政部长孔祥熙参加会议。以下内容为1944年7月6日孔祥熙致蒋介石密电。
重庆,委员长蒋: 4493,密表,货币会议开幕五日,现在分组商议,距离具体程度有待此次集会,美国内部原不一致,国会及银行界尚抱怀疑或持反对,毛财长《美财政部长亨利 摩根索)因急于表现成效,勉强召开,罗(罗斯福)总统亦觉难有把握,于开幕演说词己经略能窥及。协定将来须经各国政府批准,意在应付国会,各国代表对自身希望甚大,而美舆论则认为美国担负太重,连日弟为此事力为毛氏说项,以减困难,惟会内情形各国希望分肥者多对基全摊额分配争持甚烈,苏则要求与英同等,英到支持法、印图占我国之第四席,现正分途运用,想无大碍,英,美对基金必须掌握,英对国际银行颇欲主持,美可能将国际银行对英让步,其他各国则望基金与银行均告成功,对予将来若将【?】(原文缺失)之运用亦为争点之一,现正进行商讨中,对我国批评善意恶意皆有,均注意于军政用款不当及浪费致通货膨胀,时币制,物价之不安定概为忧虑,现正分途说明,崎形尚佳。所幸我方此来人员均程干练,各方感想颇佳,国际环境不错。不论会议是否圆满成功,总期得一良好印象,以作将来国际会议基础。知注驰陈,弟熙叩。鱼(电报日期)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召开的背景及美、英各自的战略目的。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参加该次会议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分析以上“密电”的史料价值。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朝觐述职的义务,有严格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还实行班爵制度规定诸侯的等级,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即“天子”,王以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与“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相符,故A项正确;
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
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西周时期分封制的特点、权利和义务。
本题注重抓关键词和对题干材料的分析、理解,需要学生识记分封制的内容和特点。
2.【答案】D
【解析】题中材料描述了秦汉时期军国大事先由群臣商议,然后宰相上奏皇帝,由皇帝最后做出裁决,这种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所以本题选D;
A项表述与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相矛盾;
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C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并不能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
故选:D。
本题考查秦朝朝议制度,需要考生掌握朝议制度的含义及影响。
本题考查秦朝朝议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从材料“官以任能,爵以酬功”可知,爵位只有名位而没有实权,这是为了巩固君主权力的绝对权威,故C项正确。
AB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削弱贵族权力,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对“官以任能,爵以酬功”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双方的优劣势,故排除A。
依据材料“在中国境内发现东罗马帝国金币及仿制品计40多枚”、“这些金币跨越两个世纪(408~610年)”可知政治动乱并未完全阻隔陆路贸易,故B正确。
C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排除。
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这些金币跨越两个世纪(408~610年)。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的难度,总体难度设置。
5.【答案】D
【解析】题干中描述的是政府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并作为官员政绩的指标,这主要是通过人口增长来刺激农业生产的目的,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考查唐朝的经济政策的作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能力和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掌握。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主要有重农抑商政策、区域政策倾斜、“海禁”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禁奢侈等经济政策,通过历代专制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更深刻理解当今国家经济政策对现今国家发展的影响。
6.【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宋元时期纸币成为全国普遍流通的货币,明朝以后,纸币逐渐被白银所取代,国民政府前期,币制改革法币取代白银,反映出货币近代化经历曲折发展过程,故C项正确.
AD两项不是题干材料的主旨,应排除.
材料体现不出宋明时期货币发展居世界领先,故B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需要掌握中国货币近代化经历曲折发展过程.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考查对中国货币近代化经历曲折发展过程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在律之后附录了敕令”、“敕律并行”和“以敕代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敕令属于君主的命令,材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A正确。
敕令不属于法律,内容更加丰富,故排除B。
“以敕代律”不能说明法律的消亡,也不能说明立法部门权力削弱,故排除C。
敕令也不是随意的命令,故不能体现“执法的随意性加强”,故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敕律并行”和“以敕代律”的含义。
本题考查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题干设置有一定难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总体难度适中。
8.【答案】B
【解析】该项中枢权力体系日益完备是指三省六部制运作,选官用人制度,监察谏议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体现了专制主义不断加强,故不选A。
从题干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地方行政制度设置上越来越细,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从而使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管理控制加强,故B正确。
CD题干主要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经济联系不大,故不选CD。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9.【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代中期以来,社会经济和商品货币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大明宝钞因严重贬值退出流通领域。白银以其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等自然特性,在天顺年间以后逐渐成为主导流通货币,至隆庆初国家以法律形式认可了白银的货币地位。材料中“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只许用钱”表明,在白银货币化已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明朝政府不得不承认客观事实,故D项正确。
这项政令是由政府颁布的,“始自于民间”错误,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的问题,故B项错误。
银贵钱贱的现象是出现近代鸦片走私后,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只许用钱”。
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从甲午战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可以看出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故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都与题意不符。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11.【答案】B
【解析】从表中可知,国内无同类产品且找不到相近替代物的商品收税标准越来越高,有出口的比无出口的收税标准低,促进了中国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采取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稳定财政、增加收入和巩固统治。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2.【答案】C
【解析】外部的民族危机推动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反帝爱国运动激发了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推动的结果,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民族意识的普及与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发展,而大革命的胜利进一步激发民族意识,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考查20世纪初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
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关键词“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运用所学知识对选项逐项理解排除即可。
13.【答案】D
【解析】材料中并未体现国际形势因素,排除A;五四年宪法后历经多次修改,并非社会主义宪法集大成者,排除B; C表述错误,排除C;材料反映了五四宪法科学融合国际和历史经验,D正确。
故选:D。
本题以起草五四宪法背景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五四年宪法的掌握以及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信息及对综合运用能力。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14.【答案】A
【解析】从“贡献就在于他们对私法权利的高度抽象及其理论原则”可以看出罗马法体现出丰富的理性精神,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无法从材料得出这样的结论;
C选项说法没错,但是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
D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这一点。
故选:A。
本题考查罗马法,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罗马法的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罗马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5.【答案】D
【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三个原则,材料叙述的是人民主权原则。
A项是三原则中的联邦制原则,所以A项错误。
B项内容表明的是三权分立的原则,所以排除B项。
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和体现的原则。
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第一,联邦政府的权力大大加强。
第二,国家元首为总统,不但享有行政大权,还有对于国会立法的否决权,而且是军队的最高统帅。
第三,国会由两院--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法律由国会两院通过,总统批准方可生效。国会有权直接向国民征税,有无限权力征兵等。
第四,设置最高法院,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法官由总统任命,但必须得到参议院的同意;其任职是终身的;最高法院行使最高审判权,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第五,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可以限制国会的权力,最高法院可以限制国会及总统的权力,国会也可以限制总统的权力。
体现的原则:主权在民、三权分立、民主共和。
本题通过材料的形式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体现的原则,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人民主权则成了法律的法律”。
16.【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美国放弃了原来只承认台湾当局,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场,对中美两国所共同关切的台湾问题作出了让步,故A项正确;
“一国两制”构想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B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C项表述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
D项错误,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表明两国关系已经开始走向正常化,而不是“发出…信号”,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是指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由对立和敌对逐步变为接触和交流。
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为两国间的交往和合作开辟了道路。从关系正常化以后,中美关系虽然经历了不少曲折和起伏,但总体上是向前发展的。中美保持了领导人的互访和高级官员的磋商,两国在经贸、科技、文化、教育、军事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不断取得进展。
17.【答案】D
【解析】“法国出版的神学书籍下降,科学奇事、世俗文化和艺术书籍比重日增,各种传统形式的文学书籍维持不变”表明社会思想正发生深刻变化,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反对专制王权,贵族特权、等级制度和愚昧迷信,提倡政治民主、权利平等、个人自由和科学精神。他们力图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这是一种人事和社会的理性,“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以理性为武器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解放运动。17世纪时,英国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18世纪中叶在封建专制的天主教国家法国,出现了一大批启蒙思想家,推动启蒙运动进入高潮。很快,启蒙运动从法国传播到德意志和其他国家,涌现了许多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得到扩展。
18.【答案】A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德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重视对工人的劳动保障和对工人社会生活的保障,体现出德国经济发展注重改善工人的生活等特点。
B.材料中只是说德国有一些社会保障的规定和立法,并没有说跟工人的权利根本性的改善。
C.材料没有反映出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当时德国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有很多的弊端。
D.对工人进行保障,不能够体现当时德国社会实现了公平平等。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近代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知识德国政治发展的基础知识来分析材料。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德国的工人运动风起云涌,他们奋起争取自己的经济利益和劳动权益,1875年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成立。1871年德国实现全国统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并得到普法战争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便企图加快经济发展,以谋求成为欧洲的霸主。187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德国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更加错综复杂,并日趋尖锐。因此,德国当时的俾斯麦政府决定首先要稳定国内政局,缓和阶级冲突,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改革政策,包括一些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法规、措施。
19.【答案】【小题1】(1)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君主专制被推翻;等级制度被废除;《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
【小题2】(2)相同之处:追求民主与平等。不同之处: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
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
【解析】(1)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法国专制王权,否定了“朕即国家”“朕即民族”,推动了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也冲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民族观的形成。
(2)本题考查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反对国内封建势力,争取民众的民主、自由、平等和民族解放。
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传播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期间所颁布的《人权宣言》和拿破仑帝国时期颁布的《民法典》(后改名《拿破仑法典》)被称为新社会的出生证书。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革命也为此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因此具有世界意义。
(1)根据题干信息后“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再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斗争对象、革命目标、阶级立场以及思想观念等角度概括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第二小问结合近代中国国民革命的时代背景,分析不同之处产生的原因。
20.【答案】【小题1】(1)第一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光武帝对匈奴施行防御战略”、“光武帝对匈奴由防御转为消极退让”、“光武帝遂又大力加强防御”、“二十八年,北匈奴遣使来朝,献名物,再求和亲”可以得出变化是东汉建国之初实施防御战略,后转为消极退让,再改为加强防御,最后与匈奴和亲。第二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旨在以经济手段羁縻之,避免与其发生激烈的冲突。光武帝以“柔”为主的民族政策”可以得出特点是以“柔”为主,尽量避免与匈奴发生大规模的冲突。
(2)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严重威胁东汉国防”、“既保证了政权的稳定与安全,又大大减少了对外战争。东汉政府精兵简政、休养生息的政策使东汉社会的发展获得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可以得出影响是一味退让助长了匈奴的势力;另一方面以经济手段与匈奴交往,又保证了政权的稳定与安全,减少了对外战争,为东汉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故答案为:
(1)变化:东汉建国之初实施防御战略,后转为消极退让,再改为加强防御,最后与匈奴和亲。
特点:以“柔”为主,尽量避免与匈奴发生大规模的冲突。
(2)一味退让助长了匈奴的势力;另一方面以经济手段与匈奴交往,又保证了政权的稳定与安全,减少了对外战争,为东汉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东汉光武帝时民族政策的变化及其特点;光武帝的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对东汉光武帝时民族政策的把握,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答案】【小题1】(1)背景:从“1944年7月,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召开”可以看出,这是在二战即将结束的情况下所召开的会议,内容涉及到的是经济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旧有的世界经济体系被打破,亟待重建;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原有的欧洲强国英国在战后一蹶不振,而美国则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为了在二战之后避免出现原有的大萧条、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故召开国际会议来进行商讨。目的:美国和英国的目的有很明显的共同点,就是对世界霸权的掌控,美国企图确立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英国试图保持原有的影响。
(2)有利因素:从“所幸我方此来人员均称干练,各方感想颇佳,国际环境不错。不论会议是否圆满成功,总期得一良好印象,以作将来国际会议基础。”可以看出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国际地位有所提高;参会人员精明干练。不利因素:从“对我国批评善意恶意皆有,均注意于军政用款不当及浪费致通货膨胀,对币制、物价之不安定颇为忧虑”可以看出中国仍属弱国,抗战中依赖英美外援;中国存在政府腐败、经济混乱等负面新闻。价值:密电属于档案史料,原始性较高,因此对研究这次会议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孔祥熙的身份和密电的内容可以从独特的角度来分析二战后经济体系建立的过程。
故答案为:
(1)背景:大萧条、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以及二战的深刻教训;旧有的世界经济体系被打破,亟待重建;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英国等欧洲国家的经济实力在战争中被严重削弱;苏联对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国际威望大为提高;美国的经济实力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目的:美国:确立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
英国:试图维持其对世界的影响力。
(2)有利: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国际地位有所提高;参会人员精明干练。
不利:中国仍属弱国,抗战中依赖英美外援;中国存在政府腐败、经济混乱等负面新闻。
价值:密电属于档案史料,原始性较高;孔祥熙是会议的亲历者、参与者,他的叙述有重要参考价值;孔祥熙作为财政部长,给蒋介石的密电具有帮助政府决策的情报功能,内容相对可靠;密电和其他文献一样具有主观性和目的性;该密电反映的是孔祥熙视角下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孔祥熙极力突出其自身发挥的作用。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召开的背景及美、英各自的战略目的、中国参加该次会议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密电”的史料价值,需结合经济全球化来解答。
本题偏难,考查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抗拒;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长远看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发展。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