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天壹名校联盟湖湘名校联合体高二(上)月考历史试卷(10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长孙平向隋文帝上书“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并提出“经国之道,义资远算”“经国之理,须存定式”,应“当社造仓”“委社司”管理。据此可知,长孙平( )
A. 倡导国家治理应规范有序 B. 主张设立义仓,赈灾救济
C. 建议政府加强政治统一性 D. 提倡粮食储备,解决温饱
2.1912年1月27日,法国外长表示:“迄今为止,六国(指英、法、德、美、日、俄)至少分别地表现出了它们不介入的愿望。它们拒绝了对清皇室金钱上的任何支持,也拒绝了对南京临时政府的任何承认。”据此可知,六国( )
A. 受到国际法的制约 B. 注重维护其在华势力
C. 在中国的利益均衡 D. 认识到清政府的腐朽
3.回顾七十多年峥嵘岁月,中国外交从“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从游离于经济全球化之外到成为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手“,从一开始被孤立封锁,到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自身成为国际秩序演变的关键因素。中国外交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意味着( )
A. 中国推动了国际政治新秩序建立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世界准则
C. 西方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地位下降 D.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4.中世纪的西欧“如果有革命思想,公开反对教会和封建统治,则会被教会扣上‘异端’的罪名,送进宗教法庭接受审判,甚至被钉在‘火刑柱’上活活烧死”。据此可知,中世纪的西欧( )
A. 基督教会控制着人们思想 B. 革命思想得到了蓬勃发展
C. 封建势力依附于基督教会 D. 宗教法庭取代了世俗法庭
5.卢梭指出:“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融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据此可知,卢梭( )
A. 主张君主立宪 B. 认同直接民主制度 C. 提倡主权在民 D. 强调实行三权分立
6.如图为一幅《保卫公社》的漫画,画中的主人公为公社女英雄露易沙 米舍尔,她喊出“与公社共存亡”的口号。该漫画反映出巴黎公社( )
A. 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B. 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
C. 最终失败的必然性 D. 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7.20世纪末,欧洲联盟成立,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追求成为政治乃至军事大国,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这反映出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是( )
A. 世界多极化 B. 经济全球化 C. 社会信息化 D. 文化多样性
8.如图是汉朝某一时期行政中枢的结构图,据此可知 ( )
A. 三公成为决策机构 B. 行政体制分权成熟 C. 中朝有效抑制相权 D. 中央集权持续加强
9.奏折在康雍两朝都是皇帝亲笔御批,从不假手于人。到乾隆朝,一些内容并不十分重要的奏折,通常先由乾隆帝进行简单的批示,然后再将其发交军机处,由军机处根据奏折内容草拟具体详细的处理意见。这种变化表明( )
A. 军机处的职权有所扩大 B. 军机处已成为中枢机构
C. 奏折制约官僚作用显著 D. 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10.柏拉图认为,在民主制下,“连人们畜养的动物在这种城邦里也比在其他城邦里自由不知多少倍。狗也完全像谚语所说的变得像其女主人一样了。同样,驴、马也惯于十分自由地在大街上到处撞人”。据此可知,柏拉图( )
A. 认为直接民主催生人人平等 B. 担心雅典城邦出现道德危机
C. 强调极度民主容易导致暴政 D. 认为雅典民主存在舞弊现象
11.1309年,腓力四世将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南部的小城阿维农,从克莱门五世开始的70年间,连续七任教皇均为法国人,绝大多数红衣主教也都是法国人。这反映了( )
A. 王权依附于教权 B. 基督教在法国广泛传播
C. 教会势力的衰落 D. 法国重视学习基督教义
12.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规定在敌后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这表明,“三三制”的实行( )
A. 加强并巩固了民主政权 B. 调动了军民生产积极性
C. 实现了各阶级联合执政 D. 容易导致党丧失领导权
13.1986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规定:从1986年10月1日起,国营企业招用工人,“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全面考核,择优录用”;必须实行劳动合同制,废止子女顶替等制度。该规定()
A. 表明计划经济体制弊端严重 B. 说明市场作用得到普遍认可
C. 促成了企业所有制形式变革 D. 迎合了城市经济改革的需求
14.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此后君王都沿用此制度。这反映出宋朝科举制( )
A. 扩大了录取规模 B.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C. 提高了官员素质 D. 已经发展到完备程度
15.1854年.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严重,加剧了人们对政府官员管理能力的强烈不满。英国相继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以及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这种制度改革( )
A. 完善了英国政党政治体制 B. 定程度上降低了英国民主化程度
C. 促使民众文化素质的提升 D. 推动了英国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
16.2005年《公务员法》的颁布在法律上确定了公务员聘任制,在聘任制人员适用范围、聘任方式、管理办法、纠纷解决机制上作出了明确规定。聘任制公务员依据合同进行管理,打破了公务员队伍进不出的僵化局面。这一做法( )
A. 有效避免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B. 完善了基层干部选拔制度
C. 利于公务员队伍水平的提高 D. 加强了对干部队伍的监管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9—1714年是英国政党政治的兴起时期,王权的衰落,议会主权的确立,政党政府的组建,这些因素促成了英国政党政治的兴起,并成为近代早期英国政治制度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此间的政党政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仍带有光荣革命前君主政治、宗派政治的痕迹,但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初步确立起来,政党所控制的议会不仅牢牢掌握着立法大权,而且政党所把持的政府也在不断侵蚀君主的行政大权,国家权力的中心逐渐从君主转移到政党。到汉诺威王朝统治时期(1714-1901年),政党主导下的责任内阁制开始兴起,这标志着英国政党政治的发展又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政党政治的兴起》
材料二党、会、社等名目繁多,分化组合多变,骤生骤灭,泡沫政党居多。其中跨党派现象十分严重,一个人加入几个政党,甚至一个人担任几个政党的领袖。号称 300多个政党,所标政纲冠冕堂皇,但许多政党因既乏经济背景又无群众基础,故只可谓之政团,不得以政党论也。这是民国初年政党的最大特点。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民国卷》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政党政治的作用。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期中国政党政治的特点。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王安石针对官僚政治的弊端,吸取了范仲淹改革失败的教训,以及为变法更好地培养接班人,提出教之“养之”取之“任之”,试图改变以诗赋声病取进士、记诵默写明经的科举考试,进行科举方面的改革,具体规定:废除明经诸科: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任选“诗”“书”“易”“周礼”“礼记”中的一项(称之“本经”),并兼治论语“孟子”(称之为“兼经”):考试分为四场,第一场为“本经”,第二场为“兼经”,这两场考试只要通晓经文的主旨大义即可,不必局限于注疏的讲说,第三场试论一首,第四场试时务策三道……整顿宋初以来有名无实的太学,并在太学外,建立了武学、律学、医学等学校。
——摘编自曹永忠《略论宋朝科举制和王安石的教育、科举制改革》
材料二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政府机构不断膨胀,公务员队伍日益扩大,各国的文官制度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英国首相威尔逊上台后力主对文官制度进行改革,改变一直以来存在的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 1968年初,文官事务委员会向英国国会提交了一份包括158项具体建议的调查报告,简称《富尔顿报告》。主张实行行政管理的专业化,改变传统的以通才为标准的官僚选拔和任命制度:政府组织现任的各级文官进行培训工作,对新录用的文官,政府进行为期20周的培训、考察,称为见习期。采用“功绩制”来考核文官的个人表现,取消了“六等级制”,文官结构的调整、开放,使得上下层之间的升迁变得正常而通畅。完善文官的奖励机制、退休制度、养老金发放制度等,进一步激发个人的进取心和工作积极性,增强了文官系统的活力。
——摘编自孙仁斌《二战后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研究》
(1) 根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科举教育改革的意义。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措施。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深入发展。在东亚,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要求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924年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在北伐战争中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力。在东南亚,1920年印尼共产党成立。1926~1927年,印尼共产党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工人和农民纷纷响应,起义扩展到全国多个地区。越南也掀起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在西亚,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了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在南亚,印度人民在甘地和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的领导下,多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材料二 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给人类文明的积淀带来了极大的破坏。西方学者瓦德奈伊曾经说过:“大战降低了英国和西欧各国的影响,并且削弱了他们统治世界的能力。因此,这就为日益成长壮大的非殖民主义运动铺平了道路,在某些地区,则刺激了民族解放斗争和革命的发展。”二战中由各殖民地人民组成的参战军队有300多万人,他们的参战对自己民族的力量有了坚定的信心。在战争期间,西方国家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和追求高额利润,扩大了在亚非拉一些国家的投资,从而导致这些地区工人和资产阶级壮大,他们要求独立自主的发展民族工商业。
——摘编自豆丁网《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发展》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及作用。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大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经济发达、科技文化繁荣,是公元 6-9世纪世界最先进的国家。西域丝绸之路南北中三道是丝路最重要的一段,诸国使者、商贾由丝绸之路麋集长安,推动了唐帝国的繁荣昌盛。唐王朝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多在北、东北、西北、西南、东南边州,而在西北陇右道西部的西域为突厥、九姓胡、回鹘等众多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地域,也是突厥、吐蕃、回鹘与唐争夺的战略要地。正确处理边州,特别是与西域诸胡的关系,乃唐发展繁荣的支柱。
——摘编自程喜霖《略论唐朝治理西域的战略思想与民族政策》
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唐朝的民族政策”,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当社造仓“可知,长孙平主张在地方建立义仓,以起到赈灾救济的作用,B项正确;
材料没有描述关于国家治理以及政府政治统一性的信息,排除A、C两项;
材料中设立义仓的目的主要是赈灾救济,而不是解决人民温饱的,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六国(指英、法、德、美、日、俄)至少分别地表现出了它们不介入的愿望。它们拒绝了对清皇室金钱上的任何支持,也拒绝了对南京临时政府的任何承认”可知,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爆发后,法国等六国采取了中立态度。结合所学可知,武昌起义后,革命快速蔓延到十几个省,局势已经无法控制,列强为了保护自己地盘的利益不受战事波及,就必然希望赶紧和平解决,加入任何一方都会使局势更加恶化,故采取了中立态度,故B项正确;
列强的中立态度本质上是维护自身在华利益,与国际法无关,故A项错误;
列强在中国的利益并不均衡,故C项错误;
认识到清政府的腐朽不是列强采取中立态度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六国(指英、法、德、美、日、俄)至少分别地表现出了它们不介入的愿望。它们拒绝了对清皇室金钱上的任何支持,也拒绝了对南京临时政府的任何承认”,紧扣列强国家利益去分析六国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及其原因。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答案】D
【解析】A.国际政治新秩序尚未建立,故A项错误;
B.材料未涉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未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世界准则,故B项错误;
C.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西方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地位仍然居于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
D.根据材料“中国外交从‘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从游离于经济全球化之外到成为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手’,从一开始被孤立封锁,到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自身成为国际秩序演变的关键因素。”可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影响力日益扩大,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A
【解析】据材料“如果有革命思想......则会被教会扣上'异端”的罪名,送进宗教法庭接受审判,甚至被钉在'火刑柱’上活活烧死”可知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不允许有违背基督教的思想出现,体现了基督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控制,A项正确;
材料“如果有革命思想……送进宗教法庭接受审判”,体现了革命思想受到压制,排除B项;
材料中没有涉及封建势力的内容,不能得知封建势力依附于基督教,排除C项;
材料中没有体现世俗法庭,不能得知宗教法庭是否取代世俗法庭,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融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可以归纳其主旨为,卢梭认为政府是人民个人意志的共同体,行政权的受托人是人民的办事员,即卢梭认为政府的权力是人民授予的,治理者只是受人民委托,而主权只能属于人民,认为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这就体现了主权在民思想,C项正确;
卢梭主张直接民主制,而不是君主立宪制,排除A项;
卢梭确实主张直接民主制,但是材料不能体现出卢梭的直接民主思想,只能体现他的主权在民思想,排除B项;
三权分立是孟德斯鸠的主张,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卢梭的思想主张,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卢梭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A
【解析】A.根据“与公社共存亡”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体现了公社战士大无畏的精神,正确;
B.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但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排除;
C.材料不涉及巴黎公社失败的必然性,排除;
D.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故选:A。
本题侧重于考查巴黎公社的建立,解题关键信息是“与公社共存亡”。
本题侧重于考查巴黎公社的建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7.【答案】A
【解析】题干“欧洲联盟成立,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追求成为政治乃至军事大国,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等信息显示多种力量实力增强,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体现,故A正确;
B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C题干不能体现,排除;
题干没有涉及文化信息,故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演变情况,依据材料“欧洲联盟成立,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追求成为政治乃至军事大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演变情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8.【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汉武帝时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任命尚书令、侍中等官职,帮助皇帝决策,形成中朝决策机构,C项正确;
汉武帝时期,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沦为外朝执行机构,排除A项;
行政体制分权成熟是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排除B项;
图示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不涉及中央集权,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乾隆朝奏折的数量和涉及的内容远超前朝,所以乾隆帝在奏折处理过程中多借重军机处,让军机处给出处理意见,体现军机处可以辅助皇帝处理奏折相关事宜。据此可知,军机处从无权过问奏折,到处理一些奏折,体现其职权有所扩大,A项正确;
在乾隆朝之前军机处就已成为中枢机构,排除B项;
材料的核心不是奏折的作用,而是皇帝、军机处与奏折的关系,排除C项;
军机处的设置标志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军机处,依据材料“通常先由乾隆帝进行简单的批示,然后再将其发交军机处,由军机处根据奏折内容草拟具体详细的处理意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军机处,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10.【答案】C
【解析】由“动物在这种城邦里也比在其他城邦里自由不知多少倍”“驴、马也惯于十分自由地在大街上到处撞人”可知,柏拉图认为民主导致极度自由,最终会出现极权暴政,即极度民主自由容易导致暴政的出现,C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直接民主与人人平等的关系,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民主制带来的社会问题,而非道德危机,排除B项;
材料无法体现舞弊现象,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柏拉图的政治思想,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本题考查柏拉图的政治思想,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1.【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14世纪初,教皇受法国国王的支配,即教会势力的衰落,C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教皇受法国国王的支配,即教会势力的衰落,排除A项;
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就在法国广泛传播,排除B项;
材料内容未涉及基督教义的学习,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2.【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战时期,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原则,有利于赢得拥护和支持,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并巩固了民主政权,故A项正确;
B.”三三制“与军民生产积极性没有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
C.”三三制“原则是联合革命阶级,并非所有阶级,故C项错误;
D.根据材料”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可知并不会容易导致党丧失领导权,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了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全面考核,择优录用......废止子女顶替等制度”可知,推行劳动合同制,推进企业人才选拔择优化,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下激发企业生产经营活力的需要,D项正确;
材料并非强调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排除A项;
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
国营企业依然属于公有制,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结合题干“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全面考核,择优录用......废止子女顶替等制度”及经济体制改革历程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14.【答案】B
【解析】材料“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强调,宋朝打破势家垄断官场局面,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B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录取规模的扩大,排除A;
材料和官员素质提高无关,排除C;
D错在“完备”,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了科举制,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科举制,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854年.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严重,加剧了人们对政府官员管理能力的强烈不满。英国相继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以及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可知,文官通过考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并禁止文官介人党深活动,有利于政府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故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文官独立于党派之外,文官改革与政党制度无关,故排除A项;
文官制度的确立对民主化起积极作用,故排除B项;
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是资产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因此,民众文化素质的提升与选拔专业的政府工作人员没有因果关系,故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西方文官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西方文官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可知,公务员聘任制的实行对陈旧、死板、活力不足的传统公务员制度形成巨大冲击,所带来的竞争环境也有利于培养公务员的整体责任感与危机感,从而促进公务员队伍水平的提高,C项正确;
A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公务员聘任制度不属于基层干部选拔制度,排除B项。
公务员聘任制度不属于监察制度,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作用:维护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近代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小题2】特点:政党林立;跨党派现象严重;组织涣散;缺乏经济背景和群众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了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英国代议制,第一问结合英国政党政治的作用分析;第二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英国代议制,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为变法提供人才;改变了传统科举重视诗词歌赋背诵的习气,引导学子关注现实;推动多种学科人才的培养。
【小题2】实行行政专业化管理;加强对文官的培训;采取“功绩制”来考核官员;完善文官奖励机制。
【解析】(1)本题侧重于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解题关键信息是“吸取了范仲淹改革失败的教训,以及为变法更好地培养接班人”、“试图改变以诗赋声病取进士、记诵默写明经的科举考试……废除明经诸科……第四场试时务策三道”、“整顿宋初以来有名无实的太学,并在太学外,建立了武学、律学、医学等学校”。
(2)本题侧重于考查文官制度改革的措施,解题关键信息是“主张实行行政管理的专业化,改变传统的以通才为标准的官僚选拔和任命制度”、“政府组织现任的各级文官进行培训工作,对新录用的文官,政府进行为期20周的培训、考察,称为见习期”、“采用‘功绩制’来考核文官的个人表现”、“完善文官的奖励机制、退休制度、养老金发放制度等,进一步激发个人的进取心和工作积极性,增强了文官系统的活力”。
本题侧重于考查王安石变法和英国的文官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9.【答案】【小题1】特点:地域广泛,遍及亚洲;领导主体多样,既有资产阶级政党,也有无产阶级政党;斗争方式多样,既有武装斗争,又有和平运动;目标多元,出现了社会主义奋斗目标。
【小题2】原因:二战后殖民主义宗主国国力衰弱;殖民地民族意识的增强;殖民地经济的发展;殖民地人民参战对自己民族的力量有了坚定的信心;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的支持。作用:使被殖民地国家取得了独立自主的权力;增加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亚非拉人民的抗争。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一战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及作用。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亚非拉人民的抗争,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0.【答案】根据材料:唐王朝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多在北、东北、西北、西南、东南边州”“正确处理边州,特别是与西域诸胡的关系,乃唐发展繁荣的支柱”可以拟定论题为:唐朝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发展。然后结合唐朝的民族政策、特点及其意义加以阐述,唐朝国力强盛,奉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得到很大发展;唐朝初期,通过打败东突厥贵族的进攻,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等措施,加强了唐朝对边疆的治理;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及唐太宗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天可汗”,成为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缩影与历史见证。最后进行总结,总之,唐朝注重发展民族关系,民族交融得到较大的发展。
故答案为:
论题:唐朝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发展。
阐述:唐朝国力强盛,奉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得到很大发展;唐朝初期,通过打败东突
厥贵族的进攻,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等措施,加强了唐朝对边疆的治理;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及唐太宗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天可汗”,成为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缩影与历史见证。总之,唐朝注重发展民族关系,民族交融得到较大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