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一、选择题
1.“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反映出“朕”推行(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三省六部制 D.郡县制
2.司马迁在《史记 秦始皇本纪》中记载:“自今以来……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中所包含的政治制度是( )
A.皇权专制与分封制 B.世袭制与禅让制
C.皇帝制度与世袭制 D.分封制与郡县制
3.在学校书法比赛中,某同学书写了一段秦朝时通用的官方文字,其中可能包括( )
A. B. C. D.
4.文字是文化认同的基础。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
A.推行小篆 B.统一度量衡 C.车同轨 D.焚书坑儒
5.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框架。如图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
A.巩固国家统一 B.加强经济管理
C.完成国家统一 D.加强思想控制
6. 成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比喻发动武装起义。秦末,为反抗秦朝的暴政,首开农民起义之举,鼓舞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统治的两位农民起义领袖是( )
A. 项羽和刘邦 B. 陈胜和吴广 C. 韩信和张良 D. 刘秀和朱元璋
7. 汉文帝刚即位时,有人向他献了一匹千里马,他拒绝接受,并下诏表明以后不接受类似献礼。对于修建自己的陵墓,汉文帝要求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罐、土盆。汉文帝的这些做法在当时( )
A. 有利于营造廉洁简朴的社会风气 B. 有利于打击诸侯豪强的嚣张气焰
C. 有利于加强中外之间的经济联系 D. 有利于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8. 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汉高祖为了改变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
A. 颁布“推恩令” B. 重用人才 C. 休养生息 D. 以德化民
9. 如表为西汉时期若干帝王在位时,太学中博士弟子人数变化统计表(注:据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第二卷改编)。表中人数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 )
帝王 汉武帝 汉昭帝 汉宣帝 汉元帝 汉成帝 汉哀、平帝
博士弟子 50人 100人 200人 1000人 3000人 7000人
A. 儒学的社会地位在不断提升 B. 进入官学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C. 官位被垄断的情形彻底改变 D. 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结束
10. 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大了反腐力度,监察机关发挥了重要作用,查处了许多大案要案,人民无不拍手称快。历史上,汉武帝时期实施的类似措施是( )
A. 建立刺史制度 B. 设丞相 C. 实行“推恩令” D. 设御史大夫
11.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是从哪一位皇帝开始的(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唐太宗
12.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认为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之沿革,认识其变迁进化之因果关系者也”。下列史实,与西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
A.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3.汉武帝为巩固国家统一采取的措施有( )
①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②颁布“推恩令” ③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 ④设置西域都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4.“光武中兴”中的光武帝是( )
A.刘邦 B.刘彻 C.刘恒 D.刘秀
15.他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通过丝绸之路,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西域诸国的良种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传入中原。这里的“他”是( )
A.汉武帝 B.董仲舒 C.卫青 D.张骞
16.西汉后期,夺取政权建立新朝的是( )
A. 刘邦 B. 王莽 C. 刘秀 D. 张角
17.丝绸之路是闻名世界的交通要道。这主要是指它( )
A. 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辖 B. 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C. 使中国与欧洲有了直接的往来 D. 使中华文明为世界做出了贡献
18.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字形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这种字体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加以推广开始于( )
A. 商朝 B. 西周 C. 秦朝 D. 汉朝
19.“无有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这反映出张骞出使西域的重要意义之一是( )
A.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B. 促进了西域经济的发展
C. 密切了与欧洲国家的友好往来 D. 使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
20.下列说法中属于道教精神的是( )
A. 主张修身养性,得道成仙,长生不老。
B. 人的肉体是要死亡的,灵魂可以脱离肉体永远存在。
C. 灵魂能够转生来世。
D. 今生忍受一切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二、非选择题
21.实验中学某历史小组开展以秦汉时期历史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探究学习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清单。
【任务一:制度的建立与完备】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的御史大夫和汉朝刺史的职权有何共同之处?汉朝诸侯王墓室出土的金缕玉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汉初年诸侯王势力的强大,已威胁中央权力。为此,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任务二:疆域的统一与拓展】
材料二:
(2)对比秦汉疆域图,西汉王朝在西北地区拓展了大片领土。当时西汉王朝设置什么机构来管理地图中A地区?该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
【任务三: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材料三: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到西亚,再绵延至欧洲。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
——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3)根据材料三,请从交流内容方面概括丝绸之路的特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丝绸之路开通的作用。
【任务四:改变世界的伟大发明】
材料四:
造纸术外传示意图 纸的出现是人类文字载体发展史中的划时代革命。两千多年作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材料,纸在保存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潘吉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4)西汉时人们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谁改进了造纸术?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说明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任务五:历史地位与影响的总结】
材料五: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
——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概括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
22. “汉族、汉字、汉文化……”“汉”与汉朝的强盛有很大的联系。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经济之盛】
材料一:京师之钱累巨万,贯(穿钱的绳子)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摘编自《史记 平准书》
(1) 材料一描述的情景出现在哪个时期?请概述出现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
【政治之盛】
材料二:★通西域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源源不断地从长安运出,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南亚和西亚,再转运到大秦。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补全材料二中“★”处的人物。
②汉朝时的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什么地区?请写出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该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外交之盛】
材料三: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
——摘编自《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3) 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哪个朝代?
②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的主要作用。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宛闻汉之饶财(非常富庶),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堵塞道路),今亡(从匈奴逃出来),唯(希望)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返)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汉书·张骞传》
材料二 中国的铸铁、凿井、开渠等技术传到西方;西域的良种马、葡萄、苜蓿、石榴等也传入中国。西汉王朝的影响直到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骞”是谁 他生活在哪一时期
(2)材料一中的“骞”对我国历史做出了什么贡献 我们应学习他的哪些精神
(3)根据材料二中西汉与西域经济交流的情况,你能看出有什么特点或问题 这说明了什么
(4)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说明开辟丝绸之路的伟大历史意义。
24.以下图片是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关于我国某项伟大发明研讨会的会场背景图,读图后回答问题。
(1)根据以上图片信息,你认为这次研讨会主题中的伟大发明是什么 结合图片,说说此项发明在当时有何优点。(从不同方面说出两点即可)
(2)你打算通过哪些途径去收集资料来探索研究这个主题 (至少说出两条途径)
(3)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造出便于书写的纸,人称“蔡侯纸”。请你说出蔡伦受人尊敬的原因。
答案
1-5BCBAA 6-10BACAA 11-15BBBDD 16-20BBCAA
21.(1)职权:都掌管监察;实行推恩令。
(2)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交流内容丰富,物质交流与文化交流相结合;或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或促进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4)蔡伦;造纸术的发明,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使人类书写材料(文字载体)发生重大变革;有利于人类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
(5)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奠定了基础。
22.(1)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或西汉初期)。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统治者注意发展农业生产,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人民的辛勤劳动等。(任意写出一点即可)
(2)①张骞。②今新疆。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①西汉(或汉代)。②历史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今天,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古今任意写出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23.(1)张骞。西汉(或汉武帝时期)。
(2)贡献:他了解到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情况,使汉朝与西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汉朝经营西域打下了良好基础;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精神:学习张骞不畏艰险、报效祖国、勇于开拓的精神。
(3)特点:从西域输入的都是农产品、畜牧产品,而西汉输出的则为手工业生产技术。说明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意思相近即可)
(4)丝绸之路作为重要的商业通道,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古代东西方的桥梁,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4. (1)造纸术。优点:①轻便,相比竹简便于书写、携带等。②经济,相比丝帛成本低廉,价格便宜等。
(2)例如:可通过社会上专业的文物馆、博物馆、大学专业研究所及互联网等途径,搜集与探究有关的文物、图片、影片、文字记录等原始资料以及学者的研究成果等。
(3)改进了造纸术,方便了书写,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