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四时读书乐·冬
[宋]翁森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这首诗是如何把冬季与读书之乐联系起来写的?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
诗歌鉴赏三步走
读懂诗家语,巧答鉴赏题
诗歌鉴赏专题(一)
学习目标:
①了解古诗词的大致分类及特点
②掌握阅读古诗词的基本方法
古代诗歌
古体诗
句数、字数、格律要求不严格
近体诗
律诗(八句)
绝句(四句)
七律
五律
七绝
五绝
词诗余、歌曲、长短句
有词牌限制格律,依据长短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到90字)长调(91字以上)
曲
有宫调、曲牌限制格律
可分为杂剧、散曲。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套数(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
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古诗
乐府诗(题目上有的加“歌”“行”“吟”“引”等)
押韵 平仄对仗
字数、句数
古代诗歌分类
古代诗歌的特点
古诗为什么这么难懂?
时间遥远→生词、背景→多积累,看注释
字数少→空白省略→补充连贯
声律和修辞→词类活用、颠倒语序→还原语序
诗意忌露→言有尽而意无穷→多代入体悟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我)松下问童子( )
(童子)言师采药去。
(我)( )
(童子)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师傅可在否?
去何处采药?
《题都城南庄》
崔护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不知人面去何处,
桃花依旧(在)春风(中)笑”。
(一)看标题,抓题眼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是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其蕴含的关键信息有:
1、时间、地点、对象、事件
2、诗歌内容
3、写作缘由或目的
4、表明诗歌题材,暗含诗歌表达技巧
5、暗含情感,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总结方法
年份、卷别 题目 重要信息
2023·新课标 全国Ⅰ卷 《答友人论学》 题材?对象?内容?
这是林希逸写给友人的一首酬答诗。友人与他讨论如何做学问,诗人创作此诗表达自己的治学主张。
2022年 新高考 全国Ⅰ卷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人日指旧俗农历正月初七) 类别(诗or词)?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①“醉落魄”,词牌名;②“人日”,指出了时间,正月初七;③“南山”,指出了地点;④“约”,邀约朋友;⑤“应提刑懋之”,邀约对象,提刑,官名,是词人朋友所担任的官职。可知,这是一首写与朋友在正月初七去南山寻访风景的词。
(二)看作者,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要关注著名诗人的相关遭遇、境况,所处朝代国势、朝政……
如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所作,则要考虑是否有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等情感;如介绍作者常年旅居外地,则要考虑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如介绍作者是南宋诗人(或朝代已灭亡),则要考虑收复失地之心……
总结方法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第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三)看注释,抓暗示信息
注释是诗歌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
总结方法
常见的注释所包含和暗示的内容见下表:
注释 作用
介绍疑难词语、地名 帮助读懂诗歌
介绍写作背景 暗示诗歌的思想主旨
介绍相关典故 暗示和典故里相同或相反的思想感情
介绍作者 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提供与“此诗歌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 暗示主旨与作者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深层原因有关
链接他人评价 暗示艺术特色或思想内容。
例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
注: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迁客,指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到长沙。③古曲有《梅花落》。
(1)诗歌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
抒发了诗人被流放的凄凉之感和眷恋朝廷、思而不得的苦闷。
(四)看关键词句 ,揣测情感内容
诗歌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关键词句,阅读时准确抓住关键词句,无疑对正确理解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有重要的作用。
总结方法
抓关键词句
关键词
显性词语:明显看出诗歌情感,多为动词和形容词。情感词直接表露情感,如“悲”、“愁”、“孤”、“喜”、“闲”之类。
隐性词语: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又”、“徒”、“空”、“犹”之类。
首句(联):从首句了解基调,许多诗词,往往在开头部分,奠定基调,统领全诗。
尾句(联):从尾句了解主旨,在最后一两句升华,卒章显志,或较为鲜明直接地表达出情感、主旨和态度,或婉转含蓄表现郁积在心中的情感。
典故句: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人情感。
关键句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羁旅思乡之情。
客情
【例四】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关键句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杀敌报国的思想和建功立业的渴望。
总结方法
(五)看意象,品意境
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
意象:含有特定情意的物象。
意境:由意象组合构成的艺术境界。
【例五】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写了怎样的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萧萧的雨声,飘飞的落叶。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六)从诗歌题材情感入手
总结方法
一般来说,按内容可以把诗歌分为:送别抒怀诗、羁旅思乡诗、思妇闺情诗、隐逸诗、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人生感慨诗、民生疾苦诗、哲理诗及其他。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咏物言志
边塞征战
怀古咏史
人生感怀
羁旅思乡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送别抒怀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思妇闺怨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民生疾苦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水田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
一、读诗题
二、读作者,知人论世,
三、读注释, 抓暗示信息
四、读关键词句:情感词、修饰词。尾句、首句、典故句
五、读意象,品意境
六、从诗歌题材入手
回顾总结:读懂诗情的突破口
考 题 再 现
四时读书乐·冬
[宋]翁森①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②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③。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注释]①翁森,宋末遗民。因不愿做元朝的官而隐居浙江仙居乡里,在书院授徒讲学,极盛时弟子达800人。②韦编: 古代将书简联缀成篇的皮绳,后借指书籍。③“一清足称读书者”,又写作“四壁图书中有我”
这首诗是如何把冬季与读书之乐联系起来写的?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
1.景——冬日之景,以景衬情,将冬日特有的景物和读书结合起来,突出了读书之乐,如“木落”“水尽”“枯崖”“白雪压庐”,营造了远离喧嚣浮华的读书环境。
2.事——冬日之事,以冬日特有的人物活动写出了读书之乐,通过写自己“围炉夜读”“夜半高歌”来直接表现读书乐趣。
3.最后一联诗人直接发问,运用通感,将读书之乐比作冬日梅花怒放于素洁无垠的天地间的视觉感受,形象生动。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 ,秋月看归雁 。
人情薄似云 ,风景疾如箭 。
留下买花钱 ,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 。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 ;
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 ②趱:zǎn ,赶快;③苫: shàn,用草覆盖。
◆带过得胜令:
由《雁儿落》与《得胜令》曲牌组成的带过曲。
◆春花秋月:春秋佳景 转瞬一年
◆杜鹃:听杜鹃声声,不如归去
◆归雁:看大雁南归,倦飞知还
◆人情薄似云:báo 人情如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人情冷暖,世事沧桑
◆风景疾如箭:人生苦短,流光易逝
◆买花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渊明传:归去来兮辞
◆杜甫篇 :清新田园诗 + 忧国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