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①比喻:把…比作…(具体内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富有感染力,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情感/意义。
②拟人:将…比拟成人的…,赋予人的行为动作、神态、情态,生动活泼地写出了…的…,形象逼真,烘托氛围,情感/意义。
③排比:……(具体内容),字数相同,结构相同、内容相关的句子构成排比,关系层层递进/并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句式整齐,语言节奏鲜明,增强语势,朗朗上口,情感/意义。
④夸张:把…夸张写成…,想象力丰富,夸大突出了…的…,烘托气氛,增强联想,增强感染力,给人启示,情感/意义。
(第1练)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栽培技术的应用,为新疆棉生产的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2.①(具体运用)将棉花拟人化,用“喝”赋予它们以人的动作行为、情感态度。文中把棉花吸收足重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比拟成人吃好饭喝好水才能健康成长。②(表达效果)形式上,使表达比较活泼;内容上:投射了作者对棉花质量的肯定之情(特点+情感) 。
拟人化
5.①(具体运用)文中把玉米饼和高粱米饭泡在炖菜中味道发生变化的过程,比作 酒经过岁月的洗礼
②(表达效果)形式上,使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内容上,形象地写出了主食泡在炖菜中的美味,表现出北方人对这种饮食方式的喜爱(特点+情感)。
(第4练)5.人们喜欢吃炖菜,冬天的菜尤其适合炖。将一大盆连汤带菜的热气腾腾的炖菜捧上桌,寒冷都被赶走了三分。人们喜欢把主食泡在炖菜中,比如玉米饼和高粱米饭,一经炖菜的浸润,有如酒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滋味格外的醇厚。而到了夏季,炖菜就被蘸酱菜和炒菜代替了。园田中有各色碧绿的新鲜蔬菜,菠菜呀黄瓜呀青葱呀生菜呀等等,都适宜生着蘸酱吃······
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比作
(第5练)每年夏季,各种荷花顶着骄阳,争相竞馥。花影入波,恍如朝霞成绮; 没有玫瑰的妖艳,没有金菊的清高,没有腊梅的刚烈,荷花有的是从容不迫的泰然,贫贱不移的气度。雍容华贵的牡丹只可用于观赏,而优雅的荷花还可以入药,可以被制成各种佳肴。莲藕、莲叶、莲花、莲蕊等都是人们喜爱的药膳食品;莲子粥、莲房脯、莲子粉、藕片夹肉、荷叶蒸肉、荷叶粥等小吃更是举不胜举。
22.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2. ①文中选取牡丹、金菊、腊梅三种花,分别以妖艳、清高、刚烈描绘其特性,三个结构相同、内容相关的句子构成排比。
②形式上,句式整齐,语言节奏鲜明,语势得到增强;内容上,描写形象生动,强调荷花与其他三种花的不同,突出荷花的从容、优雅的特点,表达出对荷花从容优雅的赞美之情(特点+情感)。
(第6练)5.7月底高粱就开始秀穗了,粉白色的高粱花漫天飞舞,雪花一样覆盖了夏天。几天之后花谢了,翠绿的高粱穗子露出了头,逐渐地变成淡紫色、紫色,最后成熟的时候变得火一样的红。到秋收的时候,成熟了的高粱火红火红的,几乎染红了半边天。每当这时,村庄里的人们就睁大了眼睛开始向田里张望了;熟透了的高粱散发出人的清香,开始浸润人们的梦境。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2.①(具体运用)文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把高粱成熟后的丰收景象夸张为“染红了半边天”,想象力丰富。
②(表达效果)形式上,夸张的想象使表达更生动形象,语言的感染力增强;内容上,夸张的描写突出了高粱丰收的盛况,也表达出丰收的喜悦。(特点+情感)
(第10练)5.红色是喜庆之色。人有喜事喝了酒,脸色发红,会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激动。现在的院子正是这种气氛。柿子树的叶片本就厚实,这时红得像浸过红颜料的布头,裹着黄柿子,露出一脸的憨厚。枫树,正庆幸他们一年中最露脸的时刻,不管是元宝枫还是鸡爪枫,都尽力伸展开他们的尖叶,鲜红欲滴。而平时最不注意的爬山虎,学名叫地锦的,本是怯怯地匍匐在墙角、墙头,用它的墨绿去勾线填缝,这时却喷出耀眼的红光,一时墙头便舞着蜿蜒的红飘带,墙角则像是谁刚泼了一桶红油漆,而高楼整面的山墙,则满墙鲜艳,火辣辣地呼喊着大地的浪漫。
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5. ① (具体运用)文中将秋季枫叶变红的生机勃勃的样子,比拟成人争相展现自己,将枫叶拟人化 ,赋予了枫叶以人的动作行为、情感态度。② (表达效果)形式上,使表达更为生动活泼;内容上,枫叶鲜红欲滴的样子似乎就在眼前,一派生意盎然,令人欢喜(特点+情感) 。
拟人化
《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必须掌握的修辞格为九种:
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对偶、通感、设问、反问、借代 。
比喻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广州的部分骑楼拱形窗和强烈的垂真线条反应出哥特式装饰风格,给人带来如音乐般美妙的审美。骑楼作为广州的特色建筑,如一首历久弥新的乐曲,在时代发展中不断注入新的元素、值得一代代的广州人传唱。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①构成:建筑是本体,音乐是喻体,“是”是比喻词,将建筑比喻 成音乐。
②表达效果:形式上,使表达生动形象;内容上写出骑楼的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美妙,带给人们如音乐般旋律的审美愉悦,表达对骑楼的欣赏与赞美,(特点+情感) 。
比喻
1.看准题目中限定的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排比、夸张等
答题步骤
2.分点作答(表达效果类):
①分析修辞手法在句子中的具体运用
②表达效果:
(1)形式上(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
(2)内容上(特点+情感/意义、作用)
构成和表达效果类:
①构成:
②表达效果:形式上,……;内容上,……
拟人
排比
近来,关于青春的话题持续引发社会热议。有声音批评,本是最富朝气锐气、最有权利做梦的年轻一代,不少人却陷入利益的羁绊。当物质的欲望填满生活,利益的喧器遮蔽生命的星光,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也会帐惘:为什么,我们两手满当当,____________
考量利益,并非让利益的追求绝对化。表面上看,精致的利益计较来必无益于社会的进步。相反,__________。利益最大化的风轮,很容易一时鼓荡物质的城堡遍地开花。然而,这样的城堡却精神凋敞,缺乏良性演进的可能。一旦利益的巨浪吞噬了理想情怀,我们的身边便会充斥利已主义的铁杆粉丝,责任能够淡忘,道德可以离席,灵魂容许出丑。不是吗 毒奶粉泛滥,地沟油盛行,在唯利是图的利益尽头,是良知的出局和底线的崩塌。
志愿服务,却被猜测其中掩藏着利益动机;企业献爱心,却被揣度背后有着利益交换。不与实利挂钩的理想不是“做作”便是“矫情”,利益于是成为时代价值的“粉碎机”,让我们的社会只剩诛心之论,难言感动信任。
“唯意志论”者固然举步维艰,________。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的当下,尤需在物质利益之外,多一份理想情怀。
8.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特点及表达效果。(5分)
责任能够淡忘,道德可以离席,灵魂容许出丑
①构成特点:三个句子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并列使用,形成排比;由“责任”到“道德”再到“灵魂”,程度加深;由“淡忘”到“离席”进而“出丑”,层层递进(点明关系)
②表达效果:形式上,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兼有反复,朗朗上口。内容上,写出了利己主义的严重危害,气势逼人,催人警醒,对利己主义持批判态度(特点+情感)。
夸张
①构成:画面与铃声从听觉、视觉角度勾勒柔美画面,能够激发作者对于美的感知,但“全唤醒了”用“全”字,是对这种感知的夸大突出。② 表达效果:形式上,烘托气氛,突出特点,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内容上,句中强调画面、铃声把心灵深处的美感全唤醒了,体现了“我”极其强烈的幸福感。 (特点+情感)
有时候这种幸福不是来自食物,我记得当时我们镇上住了一位卖酱菜的老人,他每天下午都会推着酱菜摊子在村落间穿梭。他沿路都摇着一串清脆的铃铛,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听见他的铃声。每次他走到我们家的时候,都在夕阳落下之际,我一听见他的铃声就跑出来,看见他浑身都沐浴在黄昏柔美的霞光中,那个画面、那串铃声,使我感到一种难言的幸福,好像把人心灵深处的美感全唤醒了。
夸张具有夸大性,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夸张这一修辞的表达效果。
对偶
(2021新高考I卷)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汁醇味正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2.(1)构成特点:(具体运用)“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并列式的名词性词组,对仗工整;“描绘城乡风物”和“传播时代精神”都是动宾式结构,其中“描绘”对应“传播”,“城乡风物”“时代精神”均为偏正结构、名词性质,对仗工整;可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思相关,上下两句构成一组对偶。(2) 表达效果: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顿挫感强。 内容上,点面结合,凝练集中,概括力强。突出了我国传统节日的内容和传统节日的价值。 (特点+意义、作用)
通感
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啊,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通感能够突破感官局限,丰富人的体验,增加审美情趣,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分析。
22.①(具体运用)“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化听觉为视觉,“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化听觉为触觉;
②(表达效果)形式上,将雨声刻画得更加具体形象、生动可感;内容上,表现了雨声的缓急相间、疏密有致、浑然一体,恰切地表现了雨声的细密轻柔以及给人带来的舒适惬意之感(特点+情感)。
借代
2.借代
(1)定义: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种类: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形象代本体、部分代整体、专名代泛指、结果代原因、材料代本体等。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村里有一幢老屋,门楣上四个大字:“旭日东升”——村里的老屋,家家都会在门楣上写几个字:旭日东升、奔向四化、抬头见喜、鸟语花香……一幢一幢看过去,好看极了。有的房子,虽半边坍塌,里头的木结构仍然完整,要废弃掉,多可惜。
“旭日东升”是村里最老的建筑,……。
借代具有相关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借代进行简要分析。
①(具体运用)句中用“旭日东升”指称老屋,体现了借代的相关性;
②(表达效果)“旭日东升”是老屋门楣上特有的字,是老屋的象征,能代表老屋,它和老屋相关。
反问、设问
此外,与儿童相比,成年人感染各种疾病的风险更大。有的成年人,即使儿童时期接种过疫苗,抗体水平也可能会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因此,成人也应该接种疫苗。不过,成人疫苗需要自费接种,“花小钱,防大病”,何乐而不为?
文中画横线处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2.① 加强语气,使对“花小钱,防大病”这一看法表达得更加清晰、有力;
②放在句尾,增强文章气势和说服力,更加突出强调“成年人也需要接种疫苗”的观点。
作用:
①开头设问:点明写作对象(内容),吸引读者注意,带动全篇,引出下文。
②中间设问:承上启下,引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③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长短句
短句的效果:①强调作用,突出感情表达;②句式活泼灵动,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与原文语体风格一致;③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感,读来朗朗上口;④长短句结合,句式活泼,错落有致,具有节奏感;⑤用语形象,极富画面感,表现力强。
58练:原文“每个人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秘密,或大或小,不愿公开。”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每个人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或大或小不愿公开的秘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 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分)
①原文运用短句形式,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
②“或大或小”“不愿公开”单独成句,突出秘密的特点。
变陈述句为反问句、感叹句或排比句,改变平淡的表达,增强表达效果。反问句语气较为强烈,表意较为肯定;感叹句表达感情更为强烈;排比句有气势,有力度,表达感情也比较强烈充分。
特殊句式
59练:原文:“岂只有哲学书中才有道理?岂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不是只有哲学书中才有道理,不是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分)
①原句是反问句,反问句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强调了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这一池的绿就是一池无声的歌,它给我们的人生启示和思索不只是在哲学书和研究院中得到的;②反问的语气还能激发读者的情绪,引发读者的思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0练:原文:“宁静的庭院,流萤点点,重重叠叠的瓜荫里,有虫声,繁密如雨”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宁静的庭院里流萤点点,重重叠叠的瓜荫里有繁密如雨的虫声。”从语义上看二 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分)
①原句多用短句,有强调作用,句式灵活,节奏明快;②原句表述与全文语言风格一致,更生动自然,更具诗情画意(或更有画面感,更具诗意美”)。
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复、设问、对比、对偶、通感等。先要找准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句子内容分析修辞手法的具体表达效果。
例:原句: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
改句:此时北京下的雨会把槐花打落,满街雨水流淌,槐花芬芳。
修辞效果分析: ①原文运用比喻,把槐花比作雨,“下槐花雨”更有形象的美感。②原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流淌得芬芬芳芳”兼有视觉的美感和气味的愉悦感。③原文运用了叠音词“芬芬芳芳”,更有音韵美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④“日子都流淌”,比喻化抽象为具体,表述更为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