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梅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梅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0-21 06:10:37

文档简介

梅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地理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C A D A A D C D A A B D D B
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23年6月22日将上演金火双星伴月,其中,金星火星属于行星,月球属于卫星,流星不属于天体,A正确,排除BCD。故选A。
2.根据所学知识,若天气晴好,可以在海拔偏高的地区观测流星雨最佳,因此,符合该流星雨观测最佳位置,位于峨眉山山顶,B正确;城市市中心存在人为污染因素影响观测,金沙江谷底和青城山林间有可能存在物体阻挡,影响观测流星雨,排除ACD。故选B。
【点睛】天体指的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包括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等。
3.读图可以看出,太阳辐射与日照时数之间相关性不强,并不呈正相关或负相关,AB错误;图中显示,拉萨5、6、7月太阳辐射量最大,C正确;图中显示,拉萨日照时数在10月最大,因此不是夏季最高,D错误。故选C。
4.读图可知,拉萨太阳辐射量8月大于1月,而在8月日照时数小于1月,因此太阳辐射差异与日照时数、天气状况等因素关系不大,植被覆盖几乎不影响太阳辐射量大小,排除BCD;8月直射点在北半球,拉萨正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径短,且太阳能集中,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1月拉萨太阳高度小,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径长,且太阳能分散,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使得8月太阳辐射量大于1月,A正确。故选A。
【点睛】影响地表太阳辐射量的因素:纬度和季节因素(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大气透明度、天气与气候、地势高低、污染程度、大气密度等。
5.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之上是上地幔顶部,再往上是莫霍界面,莫霍界面之上是地壳,故冒纳罗亚火山喷发的岩浆在地球内部迁移的顺序是软流层--上地幔顶部--莫霍界面--地壳,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本题考查地球圈层的性质与特征。①是大气圈,低层大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最大,约为78%,A正确;②是水圈,水圈中各种水体经水循环形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错误;③是地壳,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C错误;④是上地幔,不是生物圈,D错误。故选A。
【点睛】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7.生物对地理环境具有适应性,由材料猛犸象有细密长毛,具有极厚的脂肪层,是为了适应极其寒冷的冰河世纪环境。由此推测生存条件寒冷,BCD选项错误,A正确。故选A。
8.由材料三只史前动物历经冰河与冰山各种千惊万险护送人类孩子回家的故事可知,此时已有人类,而第四纪出现了人类,由此推测该故事发生在第四纪,ABC选项错误,D正确。故选D。
9.由分析可知,该时期为冰河时期,气候寒冷期,冰川范围扩大,海平面下降,许多生物向温暖的较低纬度和低海拔地区迁移,AB错误,C正确;该时期进行迁移的大部分是陆生动物,向海洋迁移不符合其生活特点,且向海洋迁移不符合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故选C。
【点睛】第四纪出现了人类,第四纪时期,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气候变化引起海平面相应变化,造成生物的迁移。
10.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被子植物繁盛的时代是新生代(甲——新生代),A错;中生代为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的时代(乙——中生代),B错;丙对应的是两栖动物或无脊椎动物,为古生代,C错;海生藻类形成于元古宙(丁——元古宙),D对。故选D。
11.根据地球的演化历史可知,从动物演化过程看:无脊椎动物(三叶虫)→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恐龙)→哺乳动物,A对,BD错;从植物演化过程看:海生藻类→孢子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C错。故选A。
【点睛】地球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祼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
12.依据图文资料,甲地山高谷深,垂直植被差异显著,植被丰富,A正确;乙地是曲流,发育在地形平坦的高原或平原,B错误;丙地是山前冲积扇,地形坡度较大,并且依据图中显示,该地植被稀疏,C错误;丁地属于海蚀柱景观,位于沿海地区,海拔不高,一般不存在雪山,D错误。故选A。
13.乙地景观是曲流。河流流经平坦地区受地转偏向力和土壤质地影响,形成曲流,属于典型的河流地貌,B正确,不属于冰川地貌、海岸地貌、风积地貌,ACD错误。故选B。
【点睛】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
14.图甲河道弯曲,一般为河流发育中后期,主要分布在河流下游河段;图乙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一般为河流发育初期,主要分布在河流上游河段,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图甲河道弯曲,主要分布在河流下游河段,侧蚀作用使得河道变宽、弯曲;图乙河谷深而窄,主要分布在河流上游河段,是由流水下蚀和溯源侵蚀形成的,河道较窄,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6.根据题意可知,该河段地形平坦,地势落差不是很大,不利于形成瀑布和峡谷,AC错误;冲积扇形成于出山口的位置,从图中可看出当地并不是位于出山口,D错误;冲积平原多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河流多呈现侧向侵蚀为主的曲流,符合甲地形特征,B正确。故选B。
【点睛】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在河流的下游水流没有上游般急速,从上游侵蚀了大量泥沙到了下游后因流速不再足以携带泥沙,结果这些泥沙便沉积在下游。尤其当河流发生水浸时,泥沙在河的两岸沉积,冲积平原便逐渐形成。
17.(1) 两级 太阳系、行星系 (2)C
(3) 自西向东 逆 B (4) 色球 日冕 B
【分析】本题以太阳系和太阳大气层结构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天体系统、太阳系、太阳大气层结构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图文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的引力约束天体的集合体。包括八大行星(由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及至少173颗已知的卫星、5颗已经辨认出来的矮行星和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因此图中有太阳系和行星系统两级天体系统。
(2)根据所学可知,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太阳系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方向都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基本在同一个平面上。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太阳的外部圈层由里向外分别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据图可知,MN分别为色球层和日冕层。生物活动、大气运动和水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地球的外部,主要来自太阳辐射,①②④正确;火山爆发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③ 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8.(1)3600小时<甲<3800小时,2400小时<乙<2600小时。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增。6分
(2)文昌: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利于航天器发射,节省燃料;海上运输方便,可以运输大型火箭;四面环海,发射安全。4分
酒泉:地形平坦开阔;降水稀少,多晴天;铁路交通便利;地广人稀,有利于保障发射安全。5分
【分析】本题以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为背景材料,涉及等值线的判读、航天发射基地的区位条件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及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图中等值线差值为200;甲处中心数值高于四周,为3600—3800小时;乙处中心数值低于四周,为2400—2600小时。年日照时数等值线大致由东南向西北数值逐渐增大。
(2)选择文昌和甘肃酒泉作为航天发射基地的突出优势,可从纬度因素、交通条件、安全因素等方面分析。文昌较酒泉纬度低、临海;酒泉深居大陆内部。卫星一般是向东发射的,主要是利用地球自转的惯性,纬度越低,地球自转向东的线速度越快,卫星可以获得较大的向东运动的速度,这样可以减少能耗,利于航天器发射;文昌拥有优良的深水港,很多材料可以直接从海上运到文昌,这样大大节省了成本;文昌周围是茫茫大海,万一火箭发射失败一般不会掉回海岛,正常情况是掉在茫茫大大洋里面,发射安全。酒泉发射中心具有以下得天独厚的条件:第一,已建场数十年,拥有相当雄厚的物质基础,生活设施基本齐全,技术保障、测控通信、铁路运输、发配电等配套设施完善。第二,发射场区为戈壁滩,航区200公里内基本为无人区,600公里内没有人口密集的城镇和重要交通干线,航区安全有保证。第三,深居该大陆内部,地势平坦,全年少雨,利于航天器的发射与跟踪。
19.(1)甲:石笋。乙:石钟乳。2分
(2)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流水溶蚀作用强;岩石以石灰岩为主,易溶于水,被流水溶蚀形成各种喀斯特地貌。6分
(3)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变薄;土壤贫瘠,肥力低;地表水易渗漏,农业用水不足;地形崎岖,可耕地少,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4分
【分析】本题以我国西南地区某喀斯特地貌景观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喀斯特地貌形态特征、形成原因、对农业的不利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详解】(1)图中甲是位于喀斯特溶洞洞底的尖锥体,为石笋;乙是倒挂在溶洞顶部向下生长的碳酸钙沉淀物,为石钟乳。
(2)喀斯特地貌属于流水溶蚀地貌,我国西南地区多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降水量大且集中,流水溶蚀作用强;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广布,石灰岩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湿热的气候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石灰岩进行长期的溶蚀作用,形成了现在各种喀斯特地貌。
(3)喀斯特地貌流水溶蚀作用强,土壤浅薄,植被不易发育,水土保持作用较差,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变薄;植被发育程度较差,地形坡度较大,土壤迁移速度快,土壤贫瘠,肥力低;喀斯特地貌岩层多裂隙,地表水易渗漏,农业用水不足;地形崎岖,平地较少,可耕地少,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20.(1)海生藻类→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2)A: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了。或B: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恐龙。
(3)气候温暖湿润,森林密布。
(4)古生代有三叶虫,中生代有恐龙,新生代有人类。
(5)小行星撞击地球并发生爆炸,使得尘埃颗粒弥漫天空,阻挡阳光射向地面,绿色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6)火山爆发。因为火山的大量爆发,二氧化碳大量喷出,造成地球急剧的温室效应,使得动植物死亡。
【分析】本题以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变迁关系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球演化史、生物进化、造煤时代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图文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依据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变迁关系示意图,写出植物的演化规律。海生藻类→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表格中A、B所示两次生物灭绝事件的内容。A:发生了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了,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也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B: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除盛极一时的恐龙从地球上突然销声匿迹外,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
(3)煤是植物遗体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而转变成的沉积有机矿产,是多种高分子化合物和矿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依据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变迁关系示意图可知,重要的造煤时代为:古生代后期,蕨类植物时代;中生代,裸子植物时代。可推测当时的环境特点为气候温暖湿润,森林密布。
(4)依据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变迁关系示意图可知,动物的演化与环境变迁关系密切。古生代早期是无脊椎动物时代,代表动物为三叶虫,古生代中晚期是鱼形动物时代和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是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则是哺乳动物时代和人类时代(第四纪)。
(5)中生代末期一颗足够大的富含铱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并发生爆炸,那么,大量富含铱的尘埃颗粒就会散发到大气层中,这次撞击事件发生了强烈的爆炸,大量烟尘弥漫天空,使得太阳光难以到达地表,植物也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大气中氧气的含量变得极低。
(6)火山爆发说:该假说认为,因火山的爆发,二氧化碳大量喷出,造成地球强烈的温室效应,使得动植物死亡。而且,火山喷发使得臭氧层破裂,有害的紫外线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灭亡。
答案第1页,共2页梅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地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6小题,共计48分)
据“CCTV纪录微信公号”发布:2023年6月22日将上演“金火双星伴月”,8月13日将出现英仙座流星雨极大夜等美妙天文景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材料中所述天文景象涉及的天体,属于行星的是( )
A.金星、火星 B.金星、月球 C.月球、流星 D.火星、流星
2.若天气晴好,下列地点中,肉眼观察流星雨最佳的是( )
A.成都市中心 B.峨眉山山顶 C.金沙江谷底 D.青城山林间
下图示意我国拉萨地区多年平均太阳辐射与日照时数年内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与日照时数呈正相关
B.太阳辐射与日照时数呈负相关
C.拉萨5—7月太阳辐射最丰富
D.拉萨日照时数夏季最高
4.拉萨8月与1月太阳辐射相差较大的主导因素是( )
A.太阳高度 B.日照时数 C.天气状况 D.植被覆盖
当地时间2022年11月27日晚,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火山开始喷发,喷发产生了大量含有SO2的火山灰云。根据我国气象部门监测显示,当地时间28日该火山灰云已经离开主岛向东北方向扩散(图甲)。下面图乙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冒纳罗亚火山喷发的岩浆在地球内部迁移的顺序是( )
A.地核—下地幔—上地幔—地壳
B.地核—古登堡界面—地幔—岩石圈
C.软流层—莫霍界面—地壳—岩石圈
D.软流层—上地幔顶部—莫霍界面—地壳
6.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大气圈,低层大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最大
B.②是水圈,是各种水体组成的不连续圈层
C.③是地壳,大陆部分较薄、大洋部分较厚
D.④是生物圈,是地球圈层中最活跃的圈层
《冰河世纪1》动画电影讲述在冰河期猛犸象、巨型树獺以及剑齿虎这三只史前动物历经冰河与冰山各种千惊万险护送人类孩子回家的故事。下图为该动画电影剧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猛犸象身披细密长毛,具有极厚的脂肪层。其生存的气候条件最可能是( )
A.寒冷 B.炎热 C.多雨 D.干旱
8.推测该故事可能发生在( )
A.白垩纪 B.古近纪 C.新近纪 D.第四纪
9.以下符合该时期动物迁移路线的是( )
A.向两极迁移 B.向高山迁移 C.向低纬度迁移 D.向海洋迁移
下图为地质年代表的局部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0.表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地质年代正确的是( )
A.甲——中生代 B.乙——古生代 C.丙——新生代 D.丁——元古宙
11.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三叶虫→鱼类→恐龙 B.两栖类→鱼类→无脊椎动物
C.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类
下图为“四地景观图”。完成以下各题。
12.关于四地景观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山高谷深,植被丰富 B.乙—气候干旱,地表崎岖
C.丙—地形平坦,植被稀少 D.丁—地表崎岖,雪山连绵
13.丁景观属于( )
A.冰川地貌 B.河流地貌 C.海岸地貌 D.风积地貌
河流会对其流经的河谷不断侵蚀和堆积,使河谷形态发生变化。下图示意河流不同时期地貌。完成下面小题。
14.下列对图甲和图乙所示河流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为河流发育初期,图乙为河流发育中后期,均主要位于河流下游
B.图甲为河流发育中后期,图乙为河流发育初期,均主要位于河流上游
C.图甲为河流发育初期,主要位于河流下游;图乙为河流发育中后期,主要位于河流上游
D.图甲为河流发育中后期,主要位于河流下游;图乙为河流发育初期,主要位于河流上游
15.图甲和图乙所示河流地貌( )
A.均以下蚀为主 B.图甲以下蚀为主,图乙以侧蚀为主
C.均以侧蚀为主 D.图甲以侧蚀为主,图乙以下蚀为主
16.图甲河段可能会形成( )
A.瀑布 B.冲积平原 C.峡谷 D.冲积扇
二、综合题(共四个大题,共计52分)
17.下图为太阳系和太阳大气层结构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1分,共10分)
(1)图中所示共有 级天体系统,它们是 、 。
(2)小行星带位于图中L行星和E行星之间,即____(选择填空)
A.地球与火星之间 B.金星与地球之间
C.火星和木星之间 D.木星与土星之间
下表是太阳系行星轨道倾角
地球 天王星 木星 火星 土星 金星 水星 海王星
轨道倾角 00 0.8° 1.3° 1.9° 2.5° 3.4° 7° 1.8°
注:轨道倾角是其他行星公转轨道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
(3)图中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为 ,从北极上空观察为 时针。上表表明八大行星的 (选择填空)
A.公转方向相同 B.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
C.公转速度相似 D.公转轨道都为椭圆形的轨道
(4)图中M、N分别表示太阳的 层、 层。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关联密切的是 (选择填空)
①生物活动 ②大气运动 ③火山爆发 ④水的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5分)
材料一年日照时数是指太阳直接辐射地面时间的一年累计值,以小时为单位。下图是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
材料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于2017年4月20日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8月1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在轨释放一颗立方星。
2017年6月15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慧眼”。
(1)说出图中甲、乙两区域年日照时数的范围,请描述图示区域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6分)
(2)对比分析海南文昌和甘肃酒泉两大航天发射中心的突出优势。(9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喀斯特峰丛是基座相连的成片山峰,山峰环绕着洼地。这些山峰坡度陡、土层薄,一旦植被被破坏,就容易产生石漠化现象。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喀斯特地貌景观图。
(1)指出甲、乙两处地貌的具体名称。(2分)
(2)说明该地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气候和地质条件。(6分)
(3)简述峰丛地貌对当地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6分)
20.读下面材料,探究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下图是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变迁关系示意图。
材料二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有密切关系。一方面,生物进化在地理环境的演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地理环境的发展中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另一方面,环境的演化又促使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在中生代末期的地层内,铱元素含量异常,比相邻岩层平均值高出30倍左右,而铱是陨石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这说明可能曾有一颗富含铱的小行星撞击过地球,产生大量富含铱的尘埃颗粒弥漫天空。
(1)据示意图内容写出植物演化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2分)
(2)说明图中A或B所示的生物灭绝事件的内容。(2分)
(3)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是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时期,推测当时的环境特点。(2分)
(4)以动物为例,说明不同的地质年代有不同的生物。(3分)
(5)中生代末期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环境如何变化的。(2分)
(6)除小行星撞击地球外,你认为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还有哪些 (2分)
答案第2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