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艺八年级上册第24课 欣赏 a小调钢琴三重奏(课件+教学设计+媒体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湘艺八年级上册第24课 欣赏 a小调钢琴三重奏(课件+教学设计+媒体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02-13 09:30:29

文档简介

《a小调钢琴三重奏》解析
总述:
《a小调钢琴三重奏》采用罕见的两乐章。第一乐章是“挽歌般的曲调”,奏鸣曲形式;第二乐章是由12个变奏和结尾构成的变奏曲形式。就精神内涵来说,如果第一乐章表达的是柴可夫斯基对丧失亦师亦友的尼古拉·鲁宾斯坦的哀伤心情的描绘,那么第二乐章便是两人友谊的点滴回忆。
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并不是单纯的奏鸣曲式,其中包括三个主题的反复出现与变化,可以把最后一个主题视为结尾,而分析为奏鸣曲形式的发展;也可以将三个主题视为同等地位,则前两个主题便成为比例较大的回旋曲式。
第一主题是由大提琴奏出一个哀伤感人的旋律,小提琴接续这个旋律的高音声部。当钢琴重复这个旋律,弦乐器以悸动的颤音奏出心情的仓皇与焦躁。
第二主题是速度适切的快板,凯旋的气氛和第一主题的忧伤沉郁形成强烈对比。
经过繁复的发展部,乐曲转入依依不舍的结尾主题,小提琴和大提琴展开如胶似漆的对话,乐曲在优美迷人的气氛中结束。
在这个乐章中,柴可夫斯基用三个完全不同的主题表达出他对尼古拉·鲁宾斯坦辞世的复杂情绪,其中包括哀悼之情、崇敬之心与甜蜜友情的回忆。
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的变奏曲形式,主题是一首优美的俄国民谣,也是尼古拉·鲁宾斯坦生前最喜欢的旋律之一。柴可夫斯基在第二乐章中,为这个简单的旋律写了12个变奏,每一个变奏都代表他对尼古拉·鲁宾斯坦的点滴回忆。
主题先由钢琴弹出,在第一变奏改由小提琴主奏,钢琴弹出流畅的装饰奏;第二变奏则由大提琴主奏,钢琴和小提琴配以装饰奏。这三次的重复只算是这个乐章出场的热身运动,并无特殊的含义。随后的第三、第五、第七、第八、第十变奏,可以充分表现独奏钢琴的各方面优异技巧。
评价:
柴可夫斯基这首《a小调钢琴三重奏》,堪称室内乐中的杰作。
就“独特的创意”来说,他以忧伤、崇敬和依恋三种心情所构成的三个主题,交织形成独特的第一乐章;又以生活点滴回忆凝聚成的主题与变奏构成第二乐章,而从头到尾贯穿着柴可夫斯基气质中独特的情绪感染力,无论构思、形式和风格都是独一无二的。
就形式的完整性来看,《a小调钢琴三重奏》虽只有两个乐章,但是其中却包含奏鸣曲、变奏曲、诙谐曲、玛祖卡舞曲、赋格各种形式,层层相扣,就如同精致的象牙雕刻,大结构中又有小结构,虽然眼花缭乱,却又层次井然。
就丰富的内涵来看,《a小调钢琴三重奏》包含人性各种高贵的情谊,男性的雄伟庄严(第一乐章第二主题,第二乐章第七变奏、第十二变奏),女性的精致柔情(第一乐章第三主题,第二乐章第三变奏、第五变奏)。有巴赫的理性风格(第八变奏),也有肖邦的浓郁诗情(第十变奏与结尾)。
所以柴可夫斯基在怀念一位伟大艺术家的同时,又创造了另一个伟大——三种乐器所凝结成的伟大。
《a小调钢琴三重奏》
教学内容:
欣赏《a小调钢琴三重奏》,并了解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了解柴科夫斯基及欣赏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作品,使学生愿意主动聆听和感受古典音乐。
2、能够用唱、指挥、律动等多种形式参与音乐,体验音乐。
3、欣赏《a小调钢琴三重奏》,感受、发现并了解古典乐曲的形式美,热爱古典音乐。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变奏的音乐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真正领悟和掌握变奏的表现手法,并能独自听出其他的变奏手法。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讨论,探究合作,分析实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如歌的行板》,让学生感受古典音乐的氛围。并提出问题:
1、这是一首什么音乐?
2、这是哪个作曲家的音乐作品?
3、这个作品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二)作者介绍
1、柴科夫斯基,俄国作曲家,生于贵族家庭。他是一个善良、忧郁的音乐诗人,被奉为世界级音乐旋律大师,也是浪漫乐派代表之一。他动人的音乐深深地打动了全世界人民,提到俄国音乐家,往往第一个就会想到他,可以说他是俄国民族音乐继承者与西方音乐的汲取发扬者。
2、他创作的作品中,有大家所熟悉的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和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悲怆》等。他的音乐充满内心情感和戏剧力量,不仅深为专业音乐工作者喜爱,而且也为广大群众所赞赏。
(三)作品背景介绍
这首作品是柴科夫斯基为纪念俄国钢琴家尼古拉·鲁宾斯坦而作,标题为《纪念一位伟大的艺术家》。1873年5月的一天,柴科夫斯基与尼古拉·鲁宾斯坦一起去莫斯科郊外散步,路遇一个农民,鲁宾斯坦给以食物,并邀他唱民歌。那充满俄罗斯民族风格的旋律,深深地印在柴科夫斯基的脑海中。鲁宾斯坦去世后,柴科夫斯基采用当年农民所唱的歌曲旋律来描述他们在一起散步的情景,以表示对鲁宾斯坦的纪念。
本课节选该作品第二乐章第一部分《主题与变奏》。音乐开始,先由钢琴奏出主题,而后小提琴、大提琴复奏,之后是11次变奏。
(四)完整欣赏《a小调钢琴三重奏》
引导学生寻找变奏分别在乐曲的什么地方,并仔细体会。
(五)课堂小结
1、要求学生在课后寻找柴可夫斯基的其他作品,并欣赏这些作品。
2、学生可在课后进一步巩固变奏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3、师生在《a小调钢琴三重奏》的音乐声中下课。
课件7张PPT。a






奏柴科夫斯基作者介绍:
柴科夫斯基,俄国作曲家,生于贵族家庭。他是一个善良、忧郁的音乐诗人,被奉为世界级音乐旋律大师,也是浪漫乐派代表之一。他动人的音乐深深地打动了全世界人民,提到俄国音乐家,往往第一个就会想到他,可以说他是俄国民族音乐继承者与西方音乐的汲取发扬者。
他的代表作有大家所熟悉的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和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悲怆》等。作品背景介绍:
这首作品是柴科夫斯基为纪念俄国钢琴家尼古拉·鲁宾斯坦而作,标题为《纪念一位伟大的艺术家》。1873年5月的一天,柴科夫斯基与尼古拉·鲁宾斯坦一起去莫斯科郊外散步,路遇一个农民,鲁宾斯坦给以食物,并邀他唱民歌。那充满俄罗斯民族风格的旋律,深深地印在柴科夫斯基的脑海中。鲁宾斯坦去世后,柴科夫斯基采用当年农民所唱的歌曲旋律来描述他们在一起散步的情景,以表示对鲁宾斯坦的纪念。音


析 第二乐章第一段:主题与变奏,稍快的行板。先由钢琴奏出优美质朴的主题乐曲,就是作曲家和尼古拉在郊外听到的农民唱出的歌调。而后,由小提琴开始,三种乐器依次奏出音调、节奏、和声等互不相同的十一段变奏,或急促或徐缓,或沉痛或伤感,曲折多变,一唱三叹。
仿佛一串刻着不同花纹的珍珠,珠珠相连,曲曲相异;缤纷多彩,相得益彰,显示了作曲家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乐思,也表达了作曲家深厚的友谊,对纯真的艺术体验的深情感怀。音


析 十一段变奏过后,为第二段:终曲。由钢琴起头,三种乐器互为主唱和伴奏,演绎了一段遒劲有力富于深情的旋律,系第一乐章主题之间的经过乐念,形成高潮,徊异于先前的沉痛悲哀。
乐曲最后,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在这里重新响起,由大提琴和小提琴分别奏出,钢琴做琶音装饰,然后奏出送葬进行曲的变奏,这时,哀伤幽怨的情绪已经变为痛定思痛的沉思。最后在第一主题的沉吟中结束全曲。
整个乐曲优美动听,感人至深。变
奏 变奏是音乐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通常在旋律、节奏、节拍、力度、速度、音区、音色以及和声等方面对主要音乐材料(即音乐主题)加以变化。课堂作业:
1、学生在课后寻找柴可夫斯基的其他作品,
并欣赏这些作品。
2、学生可在课后进一步巩固变奏这种表现手
法的运用。